空在佛教是什么意思?意味著超脫

[佛學(xué)常識] 發(fā)表時間:2020-02-01 作者:合儒法師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guān)閉

合儒法師:空在佛教是什么意思?意味著超脫

  空是指世界萬象(諸法)沒有永恒不變的體性。在佛教中一般用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無常性,諸法是在剎那的遷流變化,因此說它是沒有實在性的,也就是空性;二是從緣生的角度,諸法是因緣所生,也就是世界上每一樣事物都是各種因素和條件共同促成的,換句話就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賴于其它條件,事物本身沒辦法獨自存在,因此每一法都是沒有永恒不變的體性,也就是空性。

  空雖然指的是事物沒永恒不變的體性,但不代表事物就不存在,非是一般意義上理解的虛無,或者是什么都沒有,這在佛教里面講是斷滅見,如果認(rèn)為事物是永恒不變的實在,那就常見,佛教是要遠離這兩種見(認(rèn)識)。如果換個說法,就是諸法是如幻般的存在,像《金剛經(jīng)》四句偈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這種認(rèn)識可能會和一般人的認(rèn)識有所不同,但是佛法的道理,它經(jīng)得起認(rèn)真的思考與檢驗。這種認(rèn)識會是消極的嗎?很多人認(rèn)為空,就是什么都沒有,于是就用“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來給自己找借口,然后什么事情都敢做,這在佛教是斷滅見。佛教的空是在緣起的因果上建立,在緣起的角度,任何事物都有它所賴以存在的因緣,不能離開因緣來單獨看待空性,否在會落入斷滅見。還有人認(rèn)為既然空了,那就什么也不做了,做了也沒有意義,這同樣也是斷滅見,就像上面所說的在世俗意義上因果不失,那我們要善觀因緣,利用我們既有的條件,來做對我們以及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因此空不是消極,不是什么都沒有的虛無。

  從另外一個角度,空還有非常大的積極意義,因為一切法是如幻般的存在,反而在我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能夠從現(xiàn)實中超脫出來。我們沒有必要在夢幻的現(xiàn)實中,隨著境界的變化,內(nèi)心也跟著起起伏伏,佛教所要達到的境界是,面對任何境遇,都能保持一個祥和超脫的內(nèi)心。不論有錢還是沒錢,地位高還是低,有房還是沒房,都能平靜的生活,這才是解脫。但是能達到這樣的心境,要對空性有著很深的體認(rèn)(佛教中稱為證悟),否則我們沒辦法在那么真實的世界中,超脫出來。因此空在解脫的意義上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非是虛無和消極。

  原文標(biāo)題:空非是虛無,而是意味著超脫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南昌大唐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