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無明是什么意思?各辭典對無明的解釋

[佛學常識] 發(fā)表時間:2018-10-04 作者:未知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guān)閉

無明是什么意思?各辭典對無明的解釋

無明是什么意思?各辭典對無明的解釋

  無明指的是眾生的愚癡顛倒,是煩惱的意思,因為沒有智能、沒有慈悲心,眾生的心被各種煩惱蒙蔽,以至于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無法顯現(xiàn),就如黑暗的房間沒有光明一般,所以稱為無明。佛法修行,就是用各種方法破除無明、啟發(fā)智慧的過程。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對無明的解釋

  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癡之異名!俱舍論》十曰:“明所治無明……其相云何?謂不了知諦實業(yè)果。”

《佛學大辭典》對無明的解釋

  (術(shù)語)梵語阿尾你也avidyā,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癡之異名也。本業(yè)經(jīng)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義章二曰:“于法不了為無明。”同四曰:“言無明者,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俱舍論十曰:“明所治無明。(中略)其相云何?謂不了知諦寶業(yè)果。”(四諦三寶業(yè)因果報)。唯識論六曰:“云何為癡?于諸事理迷闇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yè)。”

《佛學次第》對無明的解釋

  一切惑業(yè),若逆溯之,其源無不歸納于無明。蓋一切惑業(yè),無非由執(zhí)。由有執(zhí)故,乃能成障。所以執(zhí)者,為有著故。所以著者,原無明故。無明之外,無別他因。故此一切惑業(yè),無不歸納于無明也。

《天臺教學辭典》對無明的解釋

  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狀態(tài)。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為十二因緣之一。又云無明支。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稱癡。以十二緣起中無明支,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據(jù)臺宗之說,依空、假、中三觀可斷除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此中,無明即迷于非有非空理,而障礙中道惑,亦即中觀所斷之對象。

  關(guān)于斷除無明,在臺宗所判化法四教之別教,于十回向伏無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覺等十二階位,斷盡十二品無明。然在十回向中,最后之第十回向斷除最初之無明,進入初地;此最初無明,復分三品而斷,故稱三品無明。在圓教,則于初住以上至妙覺等四十二階位,斷盡四十二品無明。又第四十一階位(等覺)之最后心,即顯妙覺智,由此能斷除最后之無明(稱為元品無明、無始無明、最后品無明)。以上為過去之舊說,實則圓教不立三觀次第,而主張一心作觀,三惑同體同時可斷。

  [長阿含卷一本經(jīng)、大毗婆沙論卷二三、卷二五、卷三八、大智度論卷四三、成實論卷九、成唯識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八、卷五六、卷五八、卷六四、十地經(jīng)論卷八、俱舍論卷九、卷十九、摩訶止觀卷六上、勝鬘經(jīng)寶窟卷中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