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忍辱?

[佛學(xué)常識] 發(fā)表時間:2019-11-19 作者:本源法師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guān)閉

本源法師:什么是忍辱?忍辱波羅蜜的意思

什么是忍辱?

  孱提波羅蜜音。“孱提波羅蜜”翻成中文即忍辱波羅蜜的意思。早期“孱提波羅蜜”被翻成忍耐,即忍耐一切順逆境界。順境中,不起貢高我慢心;逆境中,不起嗔恨心。后因受漢人文化所崇尚的“士可殺,不可辱”之精神的影響,祖師大德特別在“忍”字后面綴加“辱”字,以適中土之風(fēng)。

  忍辱可對治眾生的嗔恨心,“嗔恨心”即以憎惡為性,以不安與惡行為業(yè),令人身心熱惱不安,是人心貪嗔癡三毒中最惡毒的心理疾病!佛遺教經(jīng)》云:“嗔心甚于猛火,常當(dāng)防護(hù),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華嚴(yán)經(jīng)》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世人皆因無法滿足貪欲,而起嗔恨心。嗔恨心必將導(dǎo)致朋友反目、親戚成仇、父子之情、夫妻之愛亦因之而喪失。小則破壞社會秩序,導(dǎo)致社會動蕩不安;大則發(fā)動干戈,導(dǎo)致世界戰(zhàn)爭。由此可知,大乘佛教尤為重視忍辱的修持,以忍辱為六波羅蜜之一,為菩薩必須修行之德目。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從“忍”字心上架把刀可以看出,辱境難忍、如刀刺心,若無相當(dāng)?shù)男摒B(yǎng),是難以承受忍辱逆境的。

  唐代就有一則著名的忍辱公案。武則天時期,有位宰相叫婁師德,他做事低調(diào)謹(jǐn)慎,以忍著稱。有一年,其弟弟被派去做地方刺史。婁師德意識到自己是朝廷宰相,弟弟又做刺史,肯定會遭人嫉恨。于是臨行前對弟弟說:“你在外做官,一定要事事忍讓。”弟弟說:“哥哥放心,就算別人把唾沫吐在我臉上,我也會自己擦干。”婁師德?lián)u搖頭說:“擦了就違背別人的意愿,想讓對方解氣,就一定要讓唾沫自干。”這就是成語“唾沫自干”的來歷,它代表了儒家的忍辱境界。

  佛家的忍辱則有過之而無不及!金剛經(jīng)》里有一則忍辱仙人的故事,講的是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在因地專修忍辱行,人稱“忍辱仙人”。有一天,歌利王帶著宮女到森林中打獵,宮女們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忍辱仙人獨(dú)自在林中修行,出于好奇,便圍繞上去,仙人也應(yīng)機(jī)為宮女說法。國王見此情景,責(zé)問忍辱仙人為何調(diào)戲?qū)m女?忍辱仙人答:“我在此修忍辱行。”哥利王又問:“你真能忍?”忍辱仙人答:“能忍。”國王于是起歹念,殘忍地割下忍辱仙人的手臂。哥利王見其仍然如如不動,則變本加厲,將其大腿砍下。

  就在此時,天降大雨,飛沙走石,國王見狀,嚇得扔下了手中的刀,跪下向忍辱仙人求懺悔。忍辱仙人說:“我對哥利王無有絲毫嗔恨心,若所言不虛,此身體將恢復(fù)如初。”話音剛落,忍辱仙人的身體便恢復(fù)成原樣,眾人對其德行無比的贊嘆。忍辱仙人接著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化的就是哥利王。”果然,釋迦牟尼佛成佛后第一個度化的就是憍陳如,即過去世的哥利王。忍辱仙人的境界非凡夫所具備,他是一種通達(dá)空性的忍辱,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即“無生法忍”。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東臺市安豐北極殿彌陀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