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慈悲?和善良喜歡有什么區(qū)別?

[佛學(xué)常識] 發(fā)表時間:2020-11-26 作者:未知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guān)閉

什么是慈悲?和善良喜歡有什么區(qū)別?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詞——慈悲。慈悲是婦孺皆曉的名詞,“慈悲為懷”是人人耳熟能詳?shù)目陬^禪。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也許你自己也正在奉行慈悲,但是對于慈悲的意義與層次,你卻不一定能透徹了解。

  譬如某人做了破壞公益、傷害他人的事,必須接受懲罰時,有些人會為此人求情說:“請你慈悲饒了他!”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實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那么,究竟何為慈悲?慈悲又與善良有什么不同?慈悲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呢?

究竟什么是慈悲?

  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污性,處理不當(dāng)時,反而變成痛苦、煩惱的來源。慈悲是凈化的愛、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wù)濟(jì)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xiàn),是成就對方的一種愿心;集合了愛心、智慧、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fā)慈悲心,進(jìn)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是無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薩行的必要條件!洞笾嵌日摗吩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慈”即慈愛眾生,與樂;“悲”即憐憫眾生,拔苦。簡言之,慈悲就是“與樂拔苦”。“慈”與“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慈悲相連,才能產(chǎn)生:“與樂拔苦”的踐行和作用。

  《華嚴(yán)經(jīng)》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慈悲是無比寬廣的。慈悲心是我們依教奉行、如法修行的根本。慈悲不是以“我”為中心出發(fā)的,而是建立在一切眾生平等的基礎(chǔ)上,平等地使一切眾生獲得安樂、離開痛苦、斷除煩惱,進(jìn)而覺悟眾生無我、諸法無我。

  佛教三藏十二部經(jīng),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菩薩道,更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

慈悲與善良有什么不同?

  善良是本能,屬于主觀的同情、憐憫,停留在心念、心愿上面,是有人我相,自他有別的,而且容易退失。慈悲則在對象、空間、時間、目標(biāo)等方面更具有深遠(yuǎn)廣大的內(nèi)涵。

  慈悲的對象——一切眾生

  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任何眾生都是我們慈悲的對象。如果沒有眾生,我們就無法修行了!度A嚴(yán)經(jīng)》說得好:“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fù)如是。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眾生以各種方式促使我們發(fā)起慈悲心,幫助我們獲得邁向覺悟所必須的高貴品質(zhì)。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一個眾生,尤其是那些看起來很卑賤的眾生,或許他們就是諸佛菩薩,為激發(fā)我們的悲心而示現(xiàn)。所以,我們應(yīng)該始終對一切眾生心懷感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