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僧人的衣服有哪些?

[佛學常識] 發(fā)表時間:2021-01-06 作者:未知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guān)閉

僧人的衣服有哪些?

  前往寺院參加法會時,你看到的法師身著祖衣,威儀具足,令人一見便生虔敬之心。但許多不太了解佛教的人會好奇:沒有法會時,我見到的法師并非都身著祖衣!

三衣

  事實上,受各種因素影響,當今出家人所穿衣服并非祖衣一種,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法衣,即三衣,一類是常服,即海青、褂杉、帽冠、鞋襪等。

  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初時規(guī)定僧人只能擁有三衣──安陀會、郁多羅僧和僧伽黎。

  安陀會:五條衣,俗稱五衣,由五條布縫成的中宿衣。在佛陀時代是比丘貼身而穿的內(nèi)衣;也有說是灑掃作務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務衣。

  郁多羅僧:七條衣,俗稱七衣,由七條布縫成的入眾衣,是比丘聽經(jīng)聞法、誦經(jīng)禮懺,或大眾集會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眾衣。

  僧伽黎:九條到二十五(單數(shù))條衣,俗稱祖衣,是僧人的正裝衣,又稱為莊嚴衣,是僧人的禮服,在講經(jīng)、說法、見尊長、國王召見或列隊上街托缽乞食時必須穿的。

祖衣

  在所有僧人服飾中,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大約就是祖衣(僧伽黎)了,祖衣也是佛教的象征。

  祖衣也被大家稱之為袈裟,袈裟是梵語,翻譯為中文是不正色、染色之義,因此袈裟稱為壞色衣,意思是不能用青、黃、赤、白、藍等正色來制衣。又因為袈裟必須用很多的小布塊組合在一起,然后縫合起來,所以也把它叫做雜碎衣或割截衣。

  祖衣分為三品九種:下品三種分別為九條、十一條、十三條,每條皆兩長一短;中品三種分別為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皆三長一短;上品三種分別為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

  大衣的隔數(shù),從九條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條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條數(shù)、隔數(shù)越多,著衣者的身份越高貴。

  同時,據(jù)說祖衣是由阿難尊者奉佛指點,模擬水田的阡陌形狀縫制而成。世田種糧以養(yǎng)形命,法衣之田長養(yǎng)法身慧命,堪為世間福田,所以又叫做福田衣。

  此外,最原始的祖衣是沒有裝配衣鉤的。《四分律》中說到:“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家,深恐風吹袈裟,脫肩落地。”由此,佛陀聽許弟子在左肩胸前祖衣領(lǐng)邊,穿釘鉤紐,系牢祖衣。后來,演變成如意形的衣鉤和衣環(huán)。

  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僧服最初也是沿襲印度的傳統(tǒng)。但是中國很多地區(qū)氣候寒冷,單是三衣顯然不足以御寒。所以,漢傳佛教援引佛制“許蓄百一物以至長物”的規(guī)定,在三衣之外,另制小褂、中褂、長褂及大袍等其他常用僧服。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