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四川峨眉山佛教簡史與普賢信仰

[佛學常識] 發(fā)表時間:2019-04-26 作者:網(wǎng)絡(luò)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guān)閉

四川峨眉山佛教簡史與普賢信仰

  四川省峨眉山與浙江普陀山、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我國佛教圣地,是普賢菩薩道場。

  相傳,峨眉山從漢代起即有道教流傳,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稱“第七洞天”。

  晉代,佛教傳入峨眉山后,修建寺廟,弘揚佛法,較長時間處于佛道并存的局面,梵剎宮觀交錯其間,僧人、道士競相發(fā)展。

  明代,佛教鼎盛,道教逐漸衰落。

  入清后,羽士絕蹤,全山皆為佛寺,道教在峨眉山僅存遺跡。

  道觀在峨眉山演變?yōu)榉鸾趟略旱墓适铝鱾魃鯊V,仙跡遺蹤亦不少。如晉代明果大師改乾明觀為佛寺(今中峰寺);明代御史衛(wèi)陽子赫瀛建呂仙行祠,原系道教宮觀,清代道士離去,由僧人住持,塑供彌勒佛像,成為佛教寺院,但純陽殿之名至今未改;仙峰寺側(cè)之九老洞中,現(xiàn)仍有財神殿,塑供趙公明像,而由仙峰寺僧看守殿堂;洪椿坪下猶保存了“洞天首步”木坊作為歷史文物;伏虎寺內(nèi)“文革”前有財神殿,寺外原有玉皇樓、無量殿,均住僧人;明萬歷時,明光道人募建會宗堂,供楚狂陸通、普賢、廣成子牌位,取三教會宗之意,后康熙賜名報國寺,塑供佛像。這些都如實反映了道教在峨眉山的蹤跡和佛道并存,既競相發(fā)展而又和睦相處的史實。

一、四川峨眉山佛教史起于魏晉南北朝

  佛教在什么時候傳入峨眉山?

  因史料奇缺,眾說紛紜,據(jù)現(xiàn)有資料,說佛教于漢代傳入峨眉山的,記述最早見于明末胡世安著《譯峨籟》,該書卷之六“宗鏡記”稱:“周威烈王時,有寶掌和尚名千歲,始生時,手掌有印文,來禮普賢,設(shè)像供養(yǎng)

  漢永平中,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采藥于云窩,見一鹿,異之,追至絕項無蹤,乃見威光煥赫,紫霧騰涌,聯(lián)絡(luò)交輝成光明網(wǎng)。駭然嘆曰‘此瑞稀有,非天上耶!’徑投西來千歲和尚告之。答曰‘此是普賢祥瑞,于末法中守護如來,相教現(xiàn)相于此,化利一切眾生。汝可詣騰、法二師究之。甲子,奔洛陽,參褐二師,具告所見。師曰:‘善哉希有,汝等得見普賢,真善知識’”。蔣超《峨眉山志》卷二“諸經(jīng)發(fā)明”一節(jié)中援引了上段文字。并在見一鹿后增加“足跡如蓮花”五字,再加上“蒲歸乃建普光殿,安愿王像”。又在寺觀一章中說:“光相寺在大峨峰頂,相傳漢明帝時建,名普光殿”。從而形成了完整的“蒲公開山”說,此后相互援引,以成眾論。

  民國二十三年,印光法師《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云:“舊志(指蔣志)所載,殊多訛謬。如千歲寶掌,于卷二‘諸經(jīng)發(fā)明’云:漢永平癸亥之前已住此山,蒲公見鹿跡如蓮花,徑投寶掌問之,掌令往洛陽問摩騰、法蘭二師,蒲公于甲子往洛陽謁二師。不知甲子即明帝七年,始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往西域?qū)し鸱,至十年丁卯?7年),二師隨諸人始來洛陽,按傳燈錄本傳云:(寶掌)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來中國,魏晉間入蜀禮普賢。”

  1955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喜饒嘉措大師訪問緬甸時的講話說:“佛教傳入中國,在史書上記載是從公元前二年開始的,那年有一位佛教徒從西域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口授佛經(jīng),但是這方面的史料不詳細。此后中國和西域交通一度斷絕,直到公元64年由政府派人到西域訪求佛法,67年他們同兩位法師回國,帶來經(jīng)書佛像,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jīng),相傳就是現(xiàn)存的《四十二章經(jīng)》,是《阿含經(jīng)》的摘要譯本。同時,在當時的首都洛陽,建立了佛教寺院。這是一般公認為中國佛教的開始”。趙樸初著《佛教常識答問》亦作如上回答,并明確指出,迦葉摩騰、竺法蘭來洛陽后修建的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以上資料說明,公元63年寶掌和尚尚未來峨眉山,64年摩騰,竺法蘭亦未來中國,蒲公見鹿跡問寶掌,并去洛陽謁摩、蘭二師之事不確。

  1985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出版的《法苑叢談》中說:“相傳在古時,蒲翁入山采藥,得見普賢祥瑞,其實是宋人的附會”。也對蒲公的傳說持否定意見。

  新《峨眉縣志》(1991年版)宗教篇中,對峨眉山佛教流傳歷史稱:“現(xiàn)有關(guān)于四川最早佛教史料的文字記載則是起于東晉,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載,晉代高僧慧遠之弟慧持和尚欲觀瞻峨眉,振錫岷岫,乃以晉隆安三年(399年)辭遠入蜀,受到蜀地刺史毛璩的熱情接待。不久上峨眉山,擇地建庵(址在今萬年寺),塑供普賢之像,取名普賢寺。是為山上笫一座比較正規(guī)的廟宇”。

  《峨眉伽藍記》白水寺條稱:“萬年寺傳為晉時普賢寺,唐慧通禪師更名白水寺,宋時更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歷時更名圣壽萬年寺”。蔣志、印志均稱:“萬年寺創(chuàng)自晉時”,印光《峨眉山志》卷五,歷代高僧:“晉釋慧持者,遠公之弟,與兄共事道安法師,及安在襄陽,遠公東下,持亦俱行,初憩荊州上明寺,后適廬山,皆隨遠共止。持欲觀瞻峨眉,振錫山民岫,乃以晉隆安三年辭遠入蜀。到蜀止龍淵精舍,四方慕德,所至成侶。有升持堂者,號登龍門。慧持留蜀12年,義熙八年卒于龍淵”。

  又據(jù)南宋時釋普濟撰《五燈會元》(白話全譯)“宋徽宗皇帝”條記載: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嘉州道旁一古樹被風吹折,里邊有一禪定和尚,徽宗命人抬入京城,讓西天總持三藏法師用磐使其從禪定中脫出,自稱“我乃是廬山東林寺慧遠法師的弟弟,名叫慧持。由于游峨眉山,到樹中入定”。

  新《峨眉縣志》說慧持入蜀后上峨眉山建普賢寺弘揚佛法是可信的,符合他“欲觀瞻峨眉,振錫岷岫”的心愿。且慧持入蜀后,四方慕德,所至成侶,到峨眉山建一寺院亦非難事。

  《四川省志·宗教志》稱,佛教傳入蜀地的明確記載為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吨袊鸾趟略捍笥^》(全國政協(xié)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中國佛教協(xié)會、經(jīng)貿(mào)世界雜志社編)稱:“有史可稽的峨眉山佛教始于東晉隆安年間,凈土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慧持大師前來傳播,創(chuàng)建了全山第一座寺廟普賢寺(今萬年寺)”,“萬年寺始建于東晉,初名普賢寺,乃峨眉山第一座有史可稽的寺廟”。

  當然,佛教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到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已歷四百年之久,特別是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僧法和入蜀和稍后的曇翼來蜀,所以,慧持之前峨眉山已有人信仰佛教也是可能的,現(xiàn)無可靠史料記載,留待后人考證。

  晉代,資州人明果大師剃發(fā)龍游山,回蜀后來峨眉山修住,被乾明觀道士迎請住持,改觀為寺,即今之中峰寺。

  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502一549年在位)崇信佛教。相傳從印度來的寶掌和尚這時到了峨眉山,在洪椿坪后面山峰(后名寶掌峰)結(jié)茅住錫,為寶掌庵。稍后,有西域僧人阿羅婆多尊者來禮峨眉,觀山水環(huán)合,頗同西域化城寺地形,遂在此建道場。因山高無瓦,且易凍裂,故用木皮蓋殿,稱“木皮殿”(后改名大乘寺)。這時,淡然大師亦來峨眉山,駐錫中峰寺,弘傳佛法。

  東晉、南北朝時期,一些高僧來峨眉山結(jié)茅修住,講經(jīng)布道,對佛教在峨眉山的發(fā)展起了奠基作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