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行持不離四字“信、解、行、證”

[佛學常識] 發(fā)表時間:2021-05-12 作者:未知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行持不離四字“信、解、行、證”

  佛法教典所說,凡講行持,離不了信、解、行、證四字。

——虛云老和尚

  行持不離四字,信能入、解如目、行如足、證菩提。

  信為能入,但須正信。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學佛的第一步就是“信”。但這個信,必須得是“正信”。并不只是信佛菩薩會護佑眾生,不只是求一個現世福報,更是要信六道輪回、信因果業(yè)力、信解脫之道。

  現在的人學世間法那套思維、邏輯太久了,凡事都要以自己的邏輯來審視、來判斷,但佛法中所說的許多真相,以初入門者的程度,在沒有親身修證到的情況下,就特別需要生起對釋迦牟尼佛的強烈仰賴和信心。

  釋迦牟尼佛是修證成佛的大覺悟者,對于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內容,還是自己程度太低,智慧未開,雖然對于不理解的部分可以存疑,在之后的修學中去印證,但不能因為目前還不理解,就把這些內容否定了、排斥了。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有人可能會說,我深信阿彌陀佛和凈土世界,我什么都不做,就天天念佛祈愿往生極樂。信是足夠強烈了,但也不要忽視“解”。有信就要有解,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認識到為什么要信、為什么要學、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有助于鞏固正信。

  就以念佛的凈土法門為例,首先當然要有強烈的信心,更要理解“凈土五經”中所記載的極樂凈土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所在,如何念佛、如何發(fā)愿,才能與阿彌陀佛最為契合,到了極樂凈土后還需要如何修行……念佛法門,簡單,卻又不簡單,越多理解這些內容,越有能力念好這一聲佛號

  又例如,我們都知道要發(fā)菩提心、要無我利他,但具體怎么做,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做?這些問題不解決,念再多不過是喊口號。而在《普賢菩薩行愿品》里,將普賢菩薩的十大愿解晰得非常清楚,我們就可以一條條對應去思考、來對照自身。

  《華嚴經·凈行品》里,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提問,文殊菩薩進行了一百四十一個解答,從在家到出家、日常生活的語言和行動,從大到細微,清楚地演示了什么才是利益眾生的無我精神。

  不管出家在家,你的行住坐臥、言語說話、動作走路,存心要善,每一念都能想到他人、想到眾生,每一句話都是當愿眾生如何,而不是我愿怎么樣。

  邁開腳步,才能到達目的地。

  解如目,行如足。解門猶如眼睛,行門猶如雙腳,眼睛可以看見要前往的地方,但是如果不邁開腳步,永遠也不可能到達目的地。如果只偏重于行,雖然是在向前走,卻猶如眼睛失明,看不清前方就充滿了危險,所以要”解行并重“。

  如果說“解”,側重在多聞多思,那么“行”就是實修,從調整觀念到做出行動,兩者結合起來才是真修行。光說不練只是“口頭禪”,學以致用才是“行動禪”。

  現在有不少研究佛教文化的學者,說起佛經的典故和來源頭頭是道,但他們并不一定都能有修證,就是因為缺少實修。而很多同修,在修學多年后出現了信心退轉的現象,也是因為實修不到位造成的。

  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到無我利他、忍辱確實是不容易,當遇到一些比較難跨過的障礙時,我們需要在禪修中去平復心態(tài),幫助自己保持在正念中。所以對在家居士來說,堅持每日的定時功課,每年抽一段時間去寺院禪修,是非常必要的。

  依法修行,終證其果。

  證就是果了,有了信、解和行,身心得到受用,心胸就廣大、安靜,智慧高,看得遠,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脫,與平常人不同,猶如脫胎換骨。

  每過一個修學階段,可能都會有一些相應的“證”。當我們通過修行得到了一些相應親自感受之后,更會堅定我們的“信”,這時再看同一部經文,可能就會有更深的理解了,在具體“行”的時候不僅少了猶豫,更多了圓融的智慧。

  先信樂其法,次了解其法,依其法而修習其行,終證得其果也。阿羅漢、菩薩、佛,那并不是一個永遠只能被仰望的目標,只要一直走在這條解脫大道之上,就能走進他們之中。

  漢傳佛教有八大宗派,雖然修行的側重點可能有所不同。但“信解行證”這個次第不僅共通,更是必須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