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jīng) > 此土著述 >
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yán)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相宗八要直解卷第七

  相宗八要直解卷第七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解

  能非總聚是能生者。非實事故。由其總聚不是實事。此于有聚一異二性不可說故。又復(fù)無有不實之事。能有生起果用功能。猶如二月。如第二月不能生識第二月相。

  此正釋彼無實體如第二月之義也。言今論家所以能非斥其總聚是能生者。以總聚決非實事故也。由其總聚不是實事。此于微塵之有和合之聚一異二性不可說故。謂若說總聚與微塵一。則總聚可見。微塵不可見。若說總聚與微塵異。則離眾微塵外別無總聚自體可得。故楞伽經(jīng)云。泥團(tuán)微塵非異非不異也。又復(fù)無有不實之事。而能有生起果用之功能。所以其喻猶如二月。如第二月決定不能生于眼識上之第二月相。

  若爾何因有斯相現(xiàn)根損害故。若時眼根由瞖等害損其明德。遂即從斯損害根處見二月生非實境。故由此二月縱有彼相然非斯境。

  此問答解釋二月之義也。問曰。既云不能生識上之第二月相。何因現(xiàn)見瞖目之人有斯二月相現(xiàn)。答曰。此由根損害故。若時眼根由瞖等害損其光明之德用。遂即從斯損害根處見二月生非是實有境故。由此二月縱令意識妄有彼相。然決非斯眼識性境。

  如第二月縱令此識有彼相狀。由不生故不名斯境。此由非實事有性等總聚不是識之生因。非實性故如第二月。

  此重釋上義而以喻合法也?钟幸稍坏诙率茄鬯。云何不名為眼識境耶。今釋之曰如第二月?v令此眼識上似亦有彼相狀。由無實性不能生眼識。故決定不名斯是眼識現(xiàn)量之境。何以故。此由二月非實事故非有性等。當(dāng)知總聚亦爾。不是眼識之生因。亦復(fù)非實事故非有性故同喻如第二月。

  由斯方立非因性故不是所緣還如二月。又復(fù)將此第二月喻于彼相因。應(yīng)知說其不定之過。復(fù)由識義理成就故過是相違。

  謂始則設(shè)許所緣。但遮非緣。然既成立非是因性之量。則亦不是所緣還如二月。非眼識境矣。又復(fù)將此第二月喻于彼帶相之因。應(yīng)知說其不定生識之過。復(fù)由此第二月。唯是意識妄見之義理成就。故顯彼妄立總聚為有法者過是自相相違。蓋余乘以識帶彼相成立總聚為所緣之宗。大乘以彼體實無成立總聚。設(shè)所緣非緣之宗是余乘犯共不定過。又余乘立總聚為有法大乘。以總聚同二月。二月豈可立為有法是余乘犯有法自相相違過也。

  復(fù)緣眼識不緣青等聚集極微。為由彼體非生性故如余根識。此喻共許故不別言。

  此亦別敘有余大乘作如是量。以破外執(zhí)。今不用也。量云。眼識是有法不緣青等聚積極微。宗因云。為由彼聚集體全是假法。非是能生性。故同喻如耳根等識。乃至身識是有法不緣觸等聚集極微。宗因云。為由彼體非生性故同喻如眼根識等。此亦有奪無縱恐不能定彼宗。今此二月之喻。乃是明他共許。若彼余根識喻。則于設(shè)所緣之言反為無用。故不別言也。

  第二月喻非實事故。應(yīng)知此是于非因性而成立之。如所說云?v有相性然非彼緣斯言復(fù)是非彼因義。

  此正明今之第二月喻。但顯非實事故。應(yīng)知此是。且于總聚定非因性而成立之。如所說云。縱有帶相之性。然非彼識生緣斯言。復(fù)是非彼識生因義。且先出其缺能生義之過耳。

  若言無有第二月者。如何現(xiàn)見有二相生。謂從內(nèi)布功能差別均其次已。似相之識而便轉(zhuǎn)生。猶如夢時見有境起。由此令似妄作斯解。于其月處乘更覩余。

  此更問答以明二月之虛妄也。內(nèi)布功能即勝義眼根也。差別即損害也。問曰。若言無第二月。如何現(xiàn)見有二相生耶。答曰。謂從第八識內(nèi)安布色之功能有損害差別。故非二似二。均其次已似相之散昧意識而便轉(zhuǎn)生。猶如夢時見有境起。由此令似妄作斯解。于其一月之處乘之。更覩余月何嘗有心外之實境哉。嗟嗟。茍知二月惟心所現(xiàn)。則知根身器界一切總聚之相。亦惟心所現(xiàn)矣。

  諸有說云而于眼識雙現(xiàn)之時。此二次第難印定。故將作同時于斯二種相貌之后意識便云我見月之第二月也;驈(fù)有云于共許月數(shù)有錯亂。由根損故。

  此敘不達(dá)唯心之人。更于二月妄起二種戲論也。一云而此月相于彼眼識前后剎那雙現(xiàn)之時。此二次第難印定。故將作同時故彼剎那前后眼識于斯二種相貌之后。意識便云我見月之第二月也。二云但于共許天上一月數(shù)有錯亂。由根損故別見有二。

  若望不許外境之宗如斯眾見但是妄執(zhí)。

  此總斥二說下方別破也。

  由非眼識所緣無間引生意識。能于一時雙緣二相作如斯解見二月耶。又于聲等緣彼之識不知其次。應(yīng)有二聲等見同時起耶。好眼之人意識次第尚多難解。何況依于色根之識。測其差別便成多有二相等見。

  此破第一家戲論也。謂此二月之相。豈由眼識所緣無間引生明了義識能于一時雙緣二相而作如斯之解。以為見二月耶。當(dāng)知二月不惟非眼識境。亦非明了意識所緣境矣。又若執(zhí)二月是意識不知其次。則耳識于聲。鼻識于香。舌識于味。身識于觸。緣彼意識不知其次。亦應(yīng)有二聲二香二味二觸之見同時起耶。假如聞一聲鐘更聞一聲?v復(fù)剎那前后決不作二聲齊鳴之解。何獨于月而作二月齊現(xiàn)之解也。況好眼之人意識次第尚多難解。故于剎那生滅法中。仍作似常似一之見。何況依于色根之眼識而反能測其剎那前后差別。便成多有二相等見哉。

  一旃達(dá)羅若時離識許實有者。斯乃何勞妄增二月。而言于數(shù)有其錯亂。

  此破第二家戲論也。一旃達(dá)羅即天上一月也。天上之月秖是吾人共相識耳。離識之外何嘗實有一月。一月尚無何勞妄增二月。而言于數(shù)有錯亂哉。蓋二月固是別業(yè)。妄見一月。亦是同分妄見。故不惟妄見一月名為錯亂。即妄執(zhí)心外實有天上一月。亦錯亂也。一既非真則二亦不得言數(shù)有錯亂矣。

  【(論)故外二事于所緣緣互闕一支俱不應(yīng)理】

 。ㄓ喑耍╇x識之外執(zhí)有二種(所謂或執(zhí))極微(后執(zhí))總聚。此皆闕其一分義故。又如所說能立(今以)能斥道理力故。以之為境成不相應(yīng)(以各)闕一分故(蓋必)自體相現(xiàn)及能生性具斯二分方是所緣。于極微處。即闕初支。于第二邊便亡。第二若如是者。如向所論二種過失重更收攝令使無差。

  文幷可知。

  【(論)有執(zhí)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現(xiàn)量境。故諸極微相資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實有各能發(fā)生似已相識。故與五識作所緣緣】

  有說集相者。于諸極微處各(各自)有集相。即此集塵而有相現(xiàn)。隨其所有多少極微。此皆實有。在極微處(即各各)有總聚(之)相(以總聚相)生自相識(以極微相)實有性故應(yīng)是所緣斯乃雙支皆是有故。

  此轉(zhuǎn)計極微體中本具有和集相也。文亦易知。

  【(論)此亦非理。所以者何。和集如堅等設(shè)于眼等識是緣非所緣。許極微相故如堅等相。雖是實有。于眼等識。容有緣義。而非所緣眼等識上無彼相。故色等極微諸和集相理亦應(yīng)爾。彼俱執(zhí)為極微相故。】

  此即于前所有成立(更)求(勝)進(jìn)(而實)無。由(我且問汝)為聚集相。即是極微為不爾耶。(余乘答曰)由諸境義有眾多相。即此諸微(一一微上)許(各各)有微狀亦(各各)有集相(今更難曰)如何得令(微狀及和集之)二相共居一(極微)事(豈可)為應(yīng)理乎。(乃令一微)有眾多相(余乘答曰)凡諸有色合聚之物。皆以地等四大為性。彼皆自性有勝功能(如地有堅性。水有濕性;鹩信。風(fēng)有動性。地能任持。水能沃潤;鹉茏兓。風(fēng)能鼓動)青(黃赤白)美(惡)等相隨(其)事(物而為五塵)隨(其五)根而為了別。即此(極微)于其眾多相處(亦堅亦閏亦暖亦動目視之而為色。耳聽之而為聲。鼻嗅之而為香。舌嘗之而為味。身覺之而為觸?梢姡O微之處(各各)有總集相。即將此(極微上總聚之)相為眼等識所行境。故是現(xiàn)量性(今更難曰)若如是者于諸微處識(上亦應(yīng)見)有聚相何不言之(既所緣)塵(各)有聚相何不言(能緣之)識(上亦)有(其)聚相耶。(勿相分境不同質(zhì)故余乘答曰)所以復(fù)云然于(所緣)微處有總聚相。即以此言為其方便。亦顯(能緣)識(上兼)有極微(幷)總相(也今更難曰)若爾一一極微有此相者(則不待集時先有集相)何故復(fù)云總集相也。(夫)色聚(是)眾多(而)極微(是)分別(乃)是論(中之)所(縱)許此(諸極微由)即是其總聚性故(離總聚外別無極微。離極微外別無總聚。所以)不是實有如前已陳。何勞重述有別意趣。縱令(極微是其)實事別別體殊。然此(極微)相狀(非眼所見)但于集處更相借故而可了知(則但)說觀集相更無余矣。(安得謂極微之上更自各有一集相哉。)

  此番番問難以釋論中之意也。文亦可知。

  又復(fù)設(shè)使諸有極微(一一皆有)合聚為性。然而(就彼)一事(之上圓微相與和集相)有其勝劣(勝能隱劣所以今且)隨事觀之。且如蒼色是其地界(而蒼色之總聚相勝地界之極微相劣所以但見蒼色即知地界)如是等說誠為應(yīng)理。

  此重述余乘之轉(zhuǎn)計也。

  縱許如是如極赤物初生起時多事皆強(qiáng)遂無容矣。依容有處作此議議。

  此大乘正破也。謂姑無論心外別無蒼色亦無地界?v令許其如是。然如極赤物初生起時赤色。又強(qiáng)蒼色。又強(qiáng)互不相隱。以例極微與總聚相。設(shè)令亦復(fù)多事皆強(qiáng)遂無容以勝隱劣矣。而何以從不會見于一事處雙現(xiàn)圓微及總聚之二相耶。豈可妄依容有之處作此議議。而竟無實證也。

  若爾如何說諸極微非根所見。又復(fù)如何唯有如智能見極微。由其塵相非是識義。非是依根識之境界。故曰非根非根之義。獨是如智之所觀察。

  此余乘反難而大乘正答也。難曰若爾極赤初起蒼不能隱。便可證知眼能見于極微。如何汝大乘家說諸極微非是五根境界。又復(fù)如何乃說唯有觀慧如智能見極微。答曰由其極微塵相非是五識所緣之義。非是依根識之境界。故曰非根。此非根之義。獨是第六意識。作假想觀成就如智之所觀察耳。

  復(fù)如何理現(xiàn)見極微塵形不覩如堅性等。如堅潤等于彼青等。縱有其事。非是眼等識之境界根之功能。各決定故。塵亦如是。無違共許。

  此亦余乘難而大乘答也。塵形指眼等五根也。難曰復(fù)如何理顯現(xiàn)證見此極微相。乃眼根之所不覩。答曰。如堅性等謂如堅潤暖動于彼青黃等色之上?v有其事。然決非是眼等識之境界。以根之功能各決定故。如眼見青決定不見堅等。身覺堅等決定不覺青等。今微塵亦復(fù)如是?v令是實亦決非眼所見。乃至非身所覺。故于共許之義無違也。

  豈非顯微無其堅性。由別體故此對宗法許其十處。但是大種。斯言無過。然此已陳。

  此余乘又難而大乘又答也。難曰。既以堅等而喻極微上之和集。豈非欲顯極微之上無其堅性。將堅性之無以遮和集之有。由能喻與所喻必別體故。此仍有違共許之義矣。答曰。此乃對于設(shè)緣非所緣之宗法。且縱許其內(nèi)根外塵十處之色。但是大種所成。既是大種豈得但有和集而無堅潤。故知能喻所喻不必別體。斯言無違共許之過。然此已陳而非余乘所能難也。

  【(論)執(zhí)眼等識。能緣極微。諸和集相。復(fù)有別生。瓶甌等覺。相彼執(zhí)應(yīng)。無別非形。別故別形。非實故瓶甌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極微多少同故。緣彼覺相應(yīng)無差別。若謂彼形物相別故覺相別者。理亦不然項等別形惟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極微故】

  汝瓶甌等覺者。汝(謂所見和集即是極微自體)如是證者。(則)于瓶及甌便成根覺相似而觀(無有差別蓋以)于其(極微)自境識不差故。復(fù)由根覺(但)隨現(xiàn)有(極微之實)境而相生故(是則)識境不別(同是極微之所和集)如何得知(瓶甌差別)由匪于其瓶甌等處(之)眾微(亦)有(差)別而(得作)此言說。然諸極微(既)以總聚(時之自)相而為其境固非于彼瓶等(極微)自體了別之時。于眾多(極微)聚(集)體(上或)有片別彼之(極微)實事相貌之外無別積聚體可得故(則)緣彼(之)根識便成相狀無有差殊。由此(瓶甌果無差殊)方(得)成于(微)塵自體是所緣性。復(fù)非于彼無別相處覆審之。緣異解性故(可令差別)如緣青等(畢境是青終不作黃赤等解。今若果緣瓶甌等之眾多極微。亦應(yīng)畢竟仍是眾多極微。不應(yīng)別作瓶甌等異解也。又)若(謂)相殊故所言殊者(然所云)相(但)謂形狀布置有殊。于其瓶甌胭腹底等殊異狀故。由境有別覺乃遂殊(此則)誠為應(yīng)理(然據(jù)汝所執(zhí)仍以極微為境。則斷斷)無如是(差別之)事(何以故。)非于根識所觀境處(之)極微(亦)有殊(故)。然此總聚(但)是三佛栗底(假有)而此總聚(必)非根識(現(xiàn)量所緣之)境。此已斥破(何勞再說)復(fù)非(可謂)非(因)境(之)有別而令識相有殊(亦)可為應(yīng)理(也)。

  此破其轉(zhuǎn)計覺和集時。仍以極微為所緣境。故謂瓶甌之極微無別則覺。亦應(yīng)無別不宜有瓶甌等覺也。三佛栗底義翻假有。余文可知。

  (余乘問曰)復(fù)如何知諸極微處別狀非有(大乘答曰)極微形相無別異故。凡諸事物有支分者。必有別狀于方處轉(zhuǎn)。然諸極微體無方分至窮極處斯即何曾得有形別。于瓶甌等?v令事別而極微性曾無有殊斯乃一體無增減故。是故定知于總聚處非實物有。凡有方隅布列形狀(便屬假法)皆非(前五)根識所行(現(xiàn)量)之境上來如是眾多詰責(zé)。意欲顯其(識上)有別相故(當(dāng)知)瓶甌等覺(決)非以(極微和集之)別事為所緣境。猶若蘇佉毒佉情矣。

  蘇佉樂也。毒佉苦也。謂苦樂惟在自識。豈有外境哉。余文可知。

  【(論)彼不應(yīng)執(zhí)極微。亦有差別形相。所以者何。極微量等故形別惟在假析。彼至極微彼覺定舍故非瓶甌等能成極微有形量別舍圓微相故知別形在假非實。又形別物析至極微彼覺定舍非青等物析至極微彼覺可舍。由此形別惟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實物。是故五識所緣緣體非外色等。其理極成!

  然而極微(量等故乃)是不別(之)境。即是彰其非彼(眼等五識所緣)境性。若相殊故方言殊者。此言意顯向云非以不別之事而為境者。是立已成(今)彼(余乘之)意說言極微為境。其實無殊。然為形相別故別也。(大乘則謂)極微無殊我亦共許是立已成。由諸極微量無別故此(形別惟在假句乃)顯殊事是其別境(非在極微是故小乘妄云極微亦有差別)答非已成。

  此正明許其微塵無殊。乃可彰其形別非實也。

  或可此明諸根之識。于瓶甌等無有極微相狀性故。非是所緣猶如余識。余識謂意或余根識。但緣青時無黃相。故于諸極微雖體眾多無差別故。而諸根識差別相故。斯乃共成非塵狀性。

  或可申量破云諸根識于瓶甌等是有法非是所緣緣。宗因云。無有極微相狀性故同喻。猶如余識言余識者。謂第六意識。蓋總立前五識為所喻。而意識為能喻也;驈(fù)以余根識互為能喻互為所喻。且如眼識。但緣青時無黃相故。黃即非所緣緣。今亦如是。緣瓶甌時無極微相。于諸極微雖體眾多無差別故。而諸根識差別相故。豈可以極微為所緣緣。斯乃共成所緣緣決非微塵狀性矣。前許其極微無殊。以彰形別惟假不能為緣。今復(fù)由根識差別以樟極微不是所緣。此縱奪之妙也。

  頌于極微差別之言同前問答。若其總聚許覆相已。形非實境理方可成。如斯勝理是應(yīng)成立。

  如前問云。復(fù)如何知諸極微處別狀非有。答云。極微形相無別異故。今此頌中同前問答。若其瓶甌總聚許是隱覆極微之相而假有已。則形非實境理方可成。是則極微既非所緣?偩塾址菍嵱。二執(zhí)俱奪明知心外無法。如斯勝理是應(yīng)成立也。

  若言離極微(有)如是(瓶甌)等(者)如離(析)彼(瓶甌至極微)者。彼(瓶甌等)覺(即)便無故。猶如軍等。此言瓶等是非實義(也)由(瓶等)非實事(故)此(即)顯(得)余宗(所執(zhí))諸非不實皆非(能)舍彼相違事也。如于聲等青。覺非有此形相別(乃)是覆相(假)有以其瓶等為境性故(定可分析然未析時但見瓶等不見極微已分析后瓶相亦無是則瓶既非實極微復(fù)非所緣故彼)雖引眾多異見道理。而竟不能顯其極微實事之體有其差別。

  此釋又形別物析至極微等文也。已上破外色為所緣緣竟。

  【(論)彼所緣緣豈全不有非全不有。若爾云何內(nèi)色如外現(xiàn)為識所緣緣。許彼相在識及能生識故外境雖無而內(nèi)色似外境現(xiàn)為所緣緣。許眼等識帶彼相故即從彼生具二義故】

  據(jù)內(nèi)境體謂立自宗所緣之事若也?倱軣o所緣境。便有違世(及違)自許宗過(以)四種緣性(是)于(大乘)經(jīng)(中)說故。

  此先釋非全不有之義也。

  此中內(nèi)聲為顯不離于識而有所緣。言境體(色)者。是所取分。是識變?yōu)榫诚嘀x。然在識(之)外(分)別分而住將(此相分)以為(所緣緣)境(雖得不違自宗而于)違世之過如前尚在。由諸世俗共許于境在外而。ü式瘢⿷(yīng)云如外(以免違世之過也然)此(相分實)不離識其所取分如外而現(xiàn)(愚夫不達(dá))云我見(于外)境生其(見執(zhí))慢想(然而)實(惟是)此(內(nèi)所變相)為因如于眼識現(xiàn)其(空中)發(fā)等(豈有識外之實發(fā)哉。)外境雖無(凡愚妄計)謂實(今大乘正欲遣)無其(所執(zhí))在外之境(以)非(根識所)了性故。以理究尋(決)不可(謂)了其自體(者)定在于外(姑無論心外的確無境)縱令許彼實有外相然(既在外決)非識(所能)緣(以)非彼(識之)相性故非(于識上曾有)極微相現(xiàn)(豈得以極微為所緣哉。今必)如似外相顯現(xiàn)之時。此即是其所緣緣也。

  此釋內(nèi)色如外現(xiàn)為識所緣緣二句義也。言識外別分者。識有四分自證分及證自證分名內(nèi)二分。見分相分名外二分。非謂在識外也。余可知。

  彼相相應(yīng)故。由若與相理相應(yīng)故者。此(相分)即是此(識所變)如(親)因(緣)性等(決不離識)由與自相理相應(yīng)故。復(fù)顯(自識變起)所緣差別體相(不同)如云識有彼相故等明不假藉外事為境如情所計境相隨生(也)又(即彼)情(之)所計(心外有境其實)若離于識(亦必)非外有故此之境相(的確)元不離識。由此名為內(nèi)境相也。(故)此(頌)中內(nèi)聲(但)言不離識(耳)本無其(識)外(之境)望誰為內(nèi)。

  此釋許彼相在識之義也。望猶對也。余可知。

  及(能緣之識)從此(相分境)生(以)有此(相分)方生(見分故)或可從此(之言)由第七(識與前)五(識)義有別故(第七非我計我緣于非量。今前五是現(xiàn)量識但緣性境)由非離(于性)境得有其識是故有此(相分性境)方乃識生(蓋第七緣帶質(zhì)境其相分從兩頭生故名為二法合)不言第五(亦是)二法合故。

  此釋及能生識故之義也。

  明其所緣(與帶相及能生二支)道理合故(方)顯(真)能立也。此即但以(本識中)共相之境為其能立(而顯五識不緣外境)若差別者。其仳若南不緣外事(即可)于其夢位以為顯示。如說二種為一能立(一者)識有彼相(二者)復(fù)是識生緣此二用方成一量。

  此總結(jié)成能立。兼結(jié)不約第六識辯之意也。共相境謂器界五塵及浮塵根。若南此翻為智。仳若南即指第六識言。第六所緣非心外境約夢喻之。即可顯了故不須辯也。

  【(論)此內(nèi)境相既不離識。如何俱起能作識緣】

  且復(fù)縱許有其內(nèi)相。但觀外境妄有相故言無他相。如情計境生其領(lǐng)受境之相狀列在于內(nèi)(猶如鏡中)將為應(yīng)理(然)如何(既即)是彼(識之)一分(而)得作同(時)生(識)之緣。其所取分離適無故斯(是識)之一分(而)復(fù)還生(于)識。便成自體相違之過。復(fù)還是彼一分性故(喻)如能。ㄖ┓郑ㄒ话阖M以能取可生能。┧鼓吮愠煞四苌裕ㄓ秩粼疲┑赏庀嗳咀R而生。此即相分與識同起非(可謂)二(既)同時(而仍)有因果(相生之)性如牛兩角(豈有一因一果之理)又匪于其不異之事同在一時(乃可)以同伴聲而合說之(今)亦非于識(外)別說有境斯乃(元非二物)如何(可)名同伴性(耶)。

  此余乘難問之辭也。

  【(論)決定相隨故俱時亦作緣。或前為后緣引彼功能故!

  理實如是然由相狀差別力故。猜卜為異而宣表之。由有見分相分之殊。遂將此識而有差別。

  此大乘答釋也。

  若如是者。緣性亦應(yīng)但是所執(zhí)。非分別事有自性體。斯乃應(yīng)成非真緣性。

  此余乘復(fù)難也。謂若如是見分相分。但由猜卜表宣者。則此緣性亦應(yīng)。但是徧計所執(zhí)。非可謂分別事有自體性。斯乃應(yīng)成非真緣性矣。

  此罔相違由其緣義。于余所執(zhí)差別之境。亦共許之。如等無間滅同分之識為斷割時。此識亦以四種多緣而為緣也。

  此大乘再答釋也。謂分別事雖無體性。不違得作所緣緣義如余所執(zhí)?杖A幻夢等差別之境。雖皆無實。但是自心所現(xiàn)相分。皆共許作所緣緣故。又如等無間即滅之心心所于其同分之識于前后斷割時。雖非異物即以前滅意為后念之等無間緣。當(dāng)知此識亦以四種多緣而為緣也。四種即前文所云四緣。而增上緣又非一種。故名多緣應(yīng)立。量云。同體相分是有法得為所緣緣。宗因云。同分為斷割故同喻如等無間緣。已上僅釋決定相隨故俱時亦作緣二句之義。余皆未釋或梵本未來。或立所緣緣竟故不必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