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jīng) > 此土著述 >
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yán)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相宗八要直解卷第一

  相宗八要直解卷第一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述

  【解分為二。初解題。二解文。解題為三。初正解論題。二出論主。三出譯師。今初】

  因明入正理論。

  因明二字是能入。正理二字是所入。因者。諸法所以然之故。乃三支比量中之一支。三支謂宗、因、喻也。宗非因不顯。喻非因不立。因最有力。故標(biāo)因明。因既明則能立能破。能破則邪無不摧。能立則正無不顯。摧邪則徧計之我法俱破。顯正則依圓之真俗幷立。真俗二種正理。由因明而得入故。名因明入正理也。論者。辯明判決之謂。而有二種。若疏決經(jīng)文名為釋論。若依經(jīng)立義名為宗論。今是宗論也。

  【二出論主】

  商羯羅主菩薩造。

  商羯羅主未見的翻;蛟萍刺熘饕病F兴_如常釋。

  【三出譯師】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法師行跡載慈恩傳翻梵成華。名之曰譯。二解文為三。初以頌攝要。二別釋八門。三以頌總結(jié)。

  【(甲)初中二。初頌八門二益。二明攝諸要義。(乙)今初】

  能立與能破及似惟悟他。現(xiàn)量與比量及似惟自悟。

  一真能立。二真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此四門令他得悟。總名他益。五真現(xiàn)量。六真比量。七似現(xiàn)量。八似比量。此四門令自得悟?偯砸。故曰八門二益也。此是一論綱宗。下文自釋。不必繁解。若欲預(yù)知。略陳梗概。真能立謂三支無過可以顯正開悟他人。真能破謂出他過失可以摧邪。開曉問者。似能立謂雖欲申量三支帶過。不足曉他。似能破謂雖欲斥他妄出彼過。彼實(shí)無過。真現(xiàn)量謂無分別智了法自相。真比量謂藉相觀義有正智生。似現(xiàn)量謂有分別智。于義異轉(zhuǎn)。似比量謂虛妄分別不能正解。問曰。真立真破可以悟他。似立似破云何悟他。真現(xiàn)真比可以自悟。似現(xiàn)似比云何自悟。答曰。四真是藥。四似是病。若不知病。便不識藥。是故八門一一須辨。是則能立能破真現(xiàn)真比。皆號因明。自悟悟他。皆名為入。四似及所破是邪。所立所觀所顯即正理也。

  【(乙)二明攝諸要義】

  如是總攝諸論要義。

  謂此八門二益。不惟攝此一論。即已總攝諸論要義。葢論義雖多。建章總不出破立二門。會理總不出權(quán)實(shí)二智。利益總不出自他二悟故也。

  【(甲)二別釋八門為七。初真能立門。二似能立門。三真現(xiàn)量真比量二門。四似現(xiàn)量門。五似比量門。六真能破門。七似能破門。問曰。此釋八門。何故與頌中次第不同。答曰。頌約二益。以列八門。是取文便。此釋八門。意在隨文入觀以成自利利他二益。何者。由真能立以生正解。由似能立以防謬解。解成入證得真現(xiàn)量及真比量。即是根本后得二智也。由證二智。方知似現(xiàn)似比之偽。是故真得二智方能破立。令他得悟。若似現(xiàn)似比有所言說。但成似破似立而已?刹簧髟铡#ㄒ遥┏跽婺芰㈤T三。初標(biāo)。二釋。三結(jié)。(丙)今初】

  此中宗等多言名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

  謂此門中宗因喻多種語言。名為能立。何以故。由此宗因喻多種語言。則能開示諸有問者。所未了之義故。

  【(丙)二釋又三。初釋宗。二釋因。三釋喻。(。┙癯酢

  此中宗者。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差別性。故隨自樂為所成。立性是名為宗。如有成立聲是無常。

  謂此真能立門三支之中。所言宗者。即是前陳極成有法以為宗。依后陳極成能別以為宗體。及自意許差別性故。故名為宗。以要言之。但隨其自意樂為所成立性。即名為宗。譬如有人成立聲是無常。舉一例諸凡所成立。若不違理。即是真能立宗也。聲之一字。即前陳有法。無常二字。即后陳宗體。或指明論聲無常。或指余聲論無常。或總指一切聲皆無常。口雖不言。心有所指。即意許差別性也。言極成者。謂道理決定成就。無有互不相許之過。言有法者。不同龜毛兔角。但是名字。言能別者。正是宗體。為顯前陳有法宗。依是所別。故斷常二見俱是外道所計。今云無常以破常。見其實(shí)非常。亦復(fù)非斷。即小乘之正印大乘之初門。故舉此一宗。略顯能立。然三界依正?偨詿o常。今獨(dú)舉聲者。以聲塵初生。即滅不容稍停。尤易顯于無常義故。若知聲是無常。便可例知。一切無常。既皆無常。亦決無我。豈非顯二空之要訣耶。又明論及聲顯論。皆計聲常。故對彼立聲是無常。

  【(丁)二釋因三。初總標(biāo)三相。二別釋二品。三結(jié)成因性。(戊)今初】

  因有三相。何等為三。謂徧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徧無性。

  因者所由也。所以也。譬如凡所作性。定屬無常。故用所作性三字為所由。所以之因成立無常之宗。而為其果也。只此一因?qū)τ谧谟。便有三相。一者須要徧是宗。及有法之性。如所作性三字。望于聲之有法。無常之宗決定。皆有所作性義。故名徧是宗法性。舉一例諸凡所出因不得與宗法相違也。二者于同品喻中。須是定有之性。如瓶等。無常名同品喻定有所作性義也。三者于異品喻中。須是徧無之性。如虛空等。非是無常名異品。喻周徧推求決無所作性義也。

  【(戊)二別釋二品】

  云何名為同品異品。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異品者。謂于是處無其所立。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

  言同品者。謂與所立宗法均平齊等之義品也。如立無常為宗。而瓶等無常是名同喻。言異品者。謂于是異喻處無自所立無常之宗是名異喻。所謂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若有是常句遣無常宗。見非所作句遣所作因如虛空等句番瓶等喻。故上文云異品徧無性也。龍樹云。若所立無說名異品。非但與同品相違;虍惗选

  【(戊)三結(jié)成因性】

  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fā)性。徧是宗法。于同品定有性。異品徧無性。是無常等因。

  謂假如此立聲是無常宗中;蛟扑餍怨室詾槠湟颉;蛟魄谟聼o間所發(fā)性故以為其因。則徧是宗及有法之性。亦是同品定有性。亦是異品徧無性。是故得為無常宗。及同喻異喻家之因也。文中舉二因者。所作性因以對明論。勤勇無間所發(fā)性因?qū)β曪@論。

  【(。┤層鳌

  喻有二種。一者同法。二者異法。同法者。若于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謂若所作見彼無常。譬如瓶等。異法者。若于是處說所立無因徧非有。謂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常言表非。無常非所作言表無所作。如有非有說名非有。

  先雙標(biāo)。次各釋。先釋同法者。若于是喻處顯示因之同品決定有性。謂若所作之因。見彼無常之宗。則以譬如瓶等。而為同喻瓶。亦所作瓶。亦無常故名為同法也。次釋異法。又二先正釋。次揀非。先正釋異法者。若于是喻處說所立宗法。決定是無所出因性亦徧非有。乃名異法。謂若是常則無所立。無常宗法見非所作。則徧非有所作性因如虛空等。則無瓶等可為同喻。故名為異法也。次復(fù)揀非。謂此中所言常者。但為表示非無常耳。不是立常為宗。以與無常相對也。此中所言非所作者。但為表示無所作耳。不是立非所作為因。以與所作相對也。譬如有決非有。所以說名非有耳。豈可謂更有一個非有。以與有相對哉。此正顯示。但借虛空常非所作為異喻。以表無常正宗決不立虛空為常宗也。若計虛空定有定常。即是外道。故已上真能立門。初標(biāo)二釋竟。

  【(丙)三結(jié)】

  已說宗因等。如是多言開悟。他時說名能立。如說聲無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者是隨同品。言若是其常見非所作如虛空者。是遠(yuǎn)離。言惟此三分說名能立。

  前已廣釋三支。今更結(jié)撮總示。謂上文已說。宗因喻之多種語言。以此開悟。他時說名能立且如。若說聲無常者。即是立宗之言。若說所作性故因者。即徧是宗法性之言。若合云凡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者。即是隨同品之言。若云設(shè)是其常見非所作如虛空者。即是遠(yuǎn)離無常宗及所作因之言。惟此宗因喻三分說名能立也。是中異品但名是遠(yuǎn)離言者。正顯秖是遮遣同法耳。非許更立常宗及非所作因也。問曰。隨同品言中。何故先云若是所作。次云見彼無常。遠(yuǎn)離言中。何故先云若是其常。次云見非所作。答曰。但可云一切所作性皆是無常。不可云一切無常皆是所作性。此合之所以必先因而后宗也。但可云若是常者定非所作。不可云非所作者定是常。此離之所以必先宗而后因也。初真能立門竟。

  【(乙)二似能立門二。初正釋。二結(jié)過。(丙)初中三。初釋似宗。二釋似因。三釋似喻。(。┏跤秩3鯓(biāo)列九過。二別釋九過。三總結(jié)九過。(戊)今初】

  雖樂成立。由與現(xiàn)量等相違。故名似立宗(非真能立)。謂現(xiàn)量相違、比量相違、自教相違、世間相違、自語相違。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俱不極成。相符極成。

  下文自釋。不必更解。但出大意現(xiàn)量。謂無分別智。所知比量。謂正分別智。所知自教。謂不論大乘小乘內(nèi)宗外宗。各有自己所稟之教。世間謂世人依于世諦。共所許事。自語謂自所立法。已上五種。隨一相違。便非真能立宗者也。能別謂后陳宗體。所別謂前陳有法。俱謂宗及有法。已上二種隨一不成便不可立。況俱不成豈能立哉。相符謂與敵家更無二趣。既已相符。何勞別立所以。亦名似宗。非真能立也。

  【(戊)二別釋九過】

  此中現(xiàn)量相違者。如說聲非所聞。

  耳識聞聲是現(xiàn)量境。以聲是耳識相分。耳識正聞聲時不帶名。言無分別故。若于聲是有法。而立非所聞宗。則違現(xiàn)量道理矣。

  比量相違者。如說瓶等是常。

  瓶雖現(xiàn)有。決歸無常。此乃正分別智之所比知。若于瓶等有法而立常宗。則違比量所知道理矣。

  自教相違者。如勝論師立聲為常。

  勝論師立六句義。一實(shí)。二德。三業(yè)。四大有。五同異。六和合。就第二德句中有二十四種。今聲乃二十四中之一也。即彼自教。亦謂聲屬德句。所攝惟所作性體非常住假。如彼復(fù)立聲為常。則與自教相違矣。

  世間相違者。如說懷兔非月有故。又如說言人頂骨凈眾生分故。猶如螺貝。

  兔因望月而懷妊。人之頂骨是不凈。此皆世人所知。今若說母兔之懷小兔。非因望月而有。又或說人之頂骨是凈。以是眾生身分故喻如螺貝。則與世間相違矣。當(dāng)知眾生分故之因。猶如螺貝之喻。皆可成立不凈之宗。不可成立凈宗也。

  自語相違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

  生我身者。乃名我母。石女不能生兒。設(shè)言母是石女。則與自語相違矣。

  能別不極成者。如佛弟子對數(shù)論師立聲滅壞。

  能別指后陳宗體。如此中滅壞二字是也。聲本剎那滅壞。但數(shù)論師決不許聲滅壞。故對彼立滅壞。宗名不極成。以彼決不肯信受故也。若欲破數(shù)論師計聲是實(shí)者。應(yīng)云聲是有法決定無實(shí)。宗因云二事合成故同喻如軍林等。破計常亦爾。具如唯識初卷中說三事。即數(shù)論所計薩埵剌阇答摩以為能成二十三法以為所成。而聲即彼所計二十三法之一也。

  所別不極成者。如數(shù)論師對佛弟子說我是思。

  所別指前陳有法。如此中我字是也。佛弟子決不許立我以為有法。故對此說我是思。名不極成。以佛弟子決知無我故也。

  俱不極成者。如勝論師對佛弟子立我以為和合因緣。

  勝論計我為實(shí)句。義攝由德句中覺樂苦。欲嗔勤勇行法非法之九種和合因緣。能起智相名我。由我與和合句作因緣和合句。令九德與我和合起于智相。故舉和合及所起智。以顯我體。然佛弟子不許實(shí)我。則彼立我以為所別。便不極成佛弟子。不許和合句為實(shí)有。則彼立和合因緣以為能別。亦不極成。故云俱不極成也。此和合因緣是勝論外道。妄計心外實(shí)法。乃邪因緣非正教中十二因緣。

  相符極成者。如說聲是所聞。

  聲是所聞。人皆知之。彼此既已相符。何勞立量對辯。故論本云。若如其聲兩義同許俱不須說。葢義有違反方須立量。今既相符不須更說。不應(yīng)說而說。即是多事。故成過也。二別釋九過竟。

  【(戊)三總結(jié)九過】

  如是多言是遣諸法自相門故。不容成故。立無果故。名似立宗過。

  多言指上九種似宗之語言也。遣違也。前五相違過。是遣諸法自相門。故后三不極成及相符極成。過是不容成。故立此九種似宗。總不生智果故。所以不名真能立也。遣諸法自相門者。如說聲非所聞。即此非所聞言便與聲之自相相違。如言瓶常。即此常言便與瓶之自相相違。如立聲為常。亦與聲之自相相違。如說懷兔非月有。亦與兔之自相相違。如說人頂骨凈。即此凈言便與頂骨自相相違。如說母是石女。即此石女之言便與我母自相相違也。不容成者三種不極成。則敵家不許故不容成。相符極成。則無可諍辯。故不須妄立。亦不容成也。立無果者。由真能立令人生于正智。名為有果。今似能立。則正智不生。故無果也。

  【(。┒魉埔蚨3蹩倶(biāo)。二別釋。(戊)今初】

  已說似宗。當(dāng)說似因。不成不定及與相違。是名似因。

  四種不成六種不定。四種相違。皆名似因。非真能立之因也。

  【(戊)二別釋三。初釋不成。二釋不定。三釋相違。(己)初中二。初列名。二釋相。(庚)今初】

  不成有四。一兩俱不成。二隨一不成。三猶豫不成。四所依不成。

  【(庚)二釋相】

  如成立聲為無常等。若言是眼所見性故兩俱不成。所作性故對聲顯論隨一不成。

  此先釋四不成中之前二種也。設(shè)立量云聲是有法。無常為宗。因云是眼所見性故。則賓主兩皆不許。故名兩俱不成也。設(shè)立量云聲是有法。無常為宗。因云所作性故。以對明論。則可成矣。倘以對聲顯論。則賓家不許。故名隨一不成也。言明論者。有人偏執(zhí)五明論中之聲論是常。謂其能為決定不易之量。以表詮諸法故。唯識論中。則以許能詮故破之。謂余聲亦能詮表。既非常住聲論。能詮與余聲同。何獨(dú)常住。今以所作性故破之亦得。葢聲論既是所作決定無常故也。言聲顯論者。有執(zhí)一切聲性。皆是常住不從緣生。但待外緣顯發(fā)方有詮表。故名為聲顯論。唯識論中。則以待眾緣故破之。謂既待眾緣喻如瓶。衣定非常住。今若對彼立所作性故之因。彼將反破斥曰聲是所顯。豈是所作。則賓家不許犯隨一不成矣。故若對聲顯論須云勤勇無間所發(fā)性故。即與唯識論中待眾緣故義同。然設(shè)以勤勇無間所發(fā)性故。而對明論。則明論不許。亦犯隨一不成。所以上文真能立中。連舉二因。其意在此。不可不知。

  于霧等性起疑惑時。為成大種和合火有。而有所說猶豫不成。

  此釋第三不成也。見理未確妄有所說。名為猶豫。譬如遠(yuǎn)見霧起。其實(shí)非煙。疑惑是煙。遂為成立大種和合火有之宗而有所說。云遠(yuǎn)處火起是有法。火與大種和合為宗。因云以見煙故。是則猶豫不確之因何能成立于宗法也。大種即指薪炭等有質(zhì)礙物。

  虛空實(shí)有。德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

  此釋第四不成也。空非心外實(shí)法。原不可計定有定無。然有外道計空定有。復(fù)有外道計空定無。今以計定有之因。對彼計定無之論。故名所依不成也。計定有者。曰虛空是有法。定有為宗。因云德所依故。謂萬物皆依空生。皆依空住也。計定無者。破曰以無物故。名為虛空。虛空非有云何可依。則彼德所依故之因不成矣。初釋不成有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