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佛教的根本教義:四諦、八正道、緣起論與三法印

[佛學常識] 發(fā)表時間:2019-08-17 作者:網(wǎng)絡(luò)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guān)閉

佛教的根本教義:四諦、八正道、緣起論與三法印

佛教的根本教義

  釋迦牟尼當初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他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時,以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比喻,講述如何修道才能解脫煩惱永離苦海的真理。

  他所講的主要內(nèi)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四諦;

 、诎苏溃

 、劬壠鹫;

 、苋ㄓ 

  這些是佛教的根本教義,是釋迦牟尼證悟以后所形成的自己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

四諦

  四諦,也稱四圣諦。“諦”是實在和真理的意思。四諦即苦、集、滅、道。

  苦諦,是講世間存在的種種苦的現(xiàn)象,所謂“一切皆苦”。

  集諦,是講造成痛苦的各種原因或根據(jù)。

  滅諦,是講苦的斷滅,即斷滅一切產(chǎn)生苦的原因,達到佛教最后理想的無苦境界。

  道諦,是講要實現(xiàn)佛教的最高理想所應(yīng)遵循的途徑和方法。

八正道

  要實現(xiàn)“道諦”,就必須遵循“八正道”。

  八正道,也稱八圣道、八支正道。主要是解釋要實現(xiàn)佛教最高理想的“道諦”,即必須遵循的八種途徑:

 、正見(正確的見解);

 、谡季S(正確的思維);

 、壅Z(正確的語言);

 、苷龢I(yè)(正確的行為);

  ⑤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規(guī)定的正當合法的生活);

  ⑥正精進(正確的努力修練消滅一切煩惱,達到無憂寂靜);

  ⑦正念(正確的思想,明記四諦等佛教真理);

 、嗾ǎㄕ_的修習禪定)。

  佛教認為,人們按此來觀察、思考、說話、行動和生活,就可以達到涅磐的境地。涅磐的意思是圓寂,圓是智慧福德圓滿,寂是滅除了一切惑業(yè),永恒寂靜,達到了最安樂的解脫境界。

緣起論

  教佛的經(jīng)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四圣諦,而四圣諦所依據(jù)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

  緣起也稱緣生,是“因緣生起”的略稱。是佛教全部宇宙觀和宗教實踐的基礎(chǔ)理論。所謂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也就是釋迦牟尼常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的生起,都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互為條件的因果關(guān)系。佛教的緣起說,主要是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來談的,用以解釋人生痛苦的原因。

  緣起論,是佛教特有的教義,歸納起來,有四個重要的論點:

  緣起論的第一個重要論點:無造物主。佛教既承認“諸法因緣生”,就否定有個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的主宰。這是釋迦牟尼對當時的“種姓制度”進行批判的新思想。從中亞侵入印度的白膚色的雅利安人稱自己是高貴的種族,而把被他們征服的,深色皮膚的土著民族稱為低賤的種族。他們把種姓分為四等,即婆羅門(祭司,最高貴),剎帝利(王族、武士)、吠舍(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及商人)和首陀羅(奴隸)。他們造出一個“原人”(類似上帝),宣稱婆羅門從原人口中生出,剎帝利從原人臂中生出,吠舍從腿中生出,首陀羅從腳中生出。釋迦牟尼反對有一個絕對第一因的血統(tǒng)論,他主張“四姓平等”。

  緣起論的第二個重要論點:無常。佛教認為,宇宙間一切現(xiàn)象都是相互依存,沒有永恒的實體的存在,所以任何現(xiàn)象都是無常,都表現(xiàn)為剎那生滅的。無常分為:①眾生無常。謂人生都是無常的,終歸要變化以至于消滅的;②世界無常。謂世界上一切現(xiàn)象都是無常的,無時無刻不在流動變遷中,最后歸于消滅;③諸念無常。謂人們的思維概念都是瞬息萬變的,所謂“念念生滅”。佛教無常學說,主要是為反對當時婆羅門教主張宇宙有個最高的主宰叫做“梵”的是永恒常住的理論而提出的。

  緣起論的第三個重要論點:無我。佛教根據(jù)緣起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因緣滅則滅,所以就不會有一個獨立的,實在的,主宰一切的“自我”(即靈魂)存在。佛教認為房子是磚瓦木石的結(jié)合體,人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的,色屬于物質(zhì),后四種屬于精神。在這樣的結(jié)合體中,沒有常住不變的“我”,所以稱“無我”。

  婆羅門教主張宇宙間的最高主宰是“梵”,“自我”(靈魂)是梵的化身。佛教為反對婆羅門的這個理論而提出了“諸法無我”,也就是不承認有一個造物主。

  緣起論的第四個重要論點:因果相續(xù)。佛教認為因緣所生的一切法不但是生滅無常的,又是相續(xù)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如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一樣。

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佛教對宇宙萬有的總的解釋,也可以說是一切法的總法則。所以無常和無我的教義被稱作“法印”。

  法印,是佛教用來鑒別佛法真?zhèn)蔚臉藴。法,指佛教教義,印,喻世俗的印璽,能印證真?zhèn)蔚姆鸱ㄖ,故名法印。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違背法印的則非佛法。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并稱三法印;蛘呒由“有漏皆苦。亦稱四法印。

  佛教解釋“有漏皆苦”的意義:

  “漏”就是指煩惱。佛教認為眾生不明白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而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一味追求“為我所有”,這就引起眾生的煩惱。煩惱的種類極多,所以人生的苦也極多,一般地說有八苦。佛說世間有無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來的,也不是造物主給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緣的,這就是佛教對苦的緣起解釋。

  佛教解釋“涅磐寂靜”的意義:

  涅磐是無漏,就是消滅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消滅了生死憂悲的苦惱,人就得到超度了,所以也稱滅度。更明確地說:凡是屬于不清凈的污染的緣盡滅了,沒有貪欲,愚癡轉(zhuǎn)變成清凈的智慧,這就是涅磐。涅磐的意義也是圓寂,圓,就是智慧福德都達到圓滿成就;寂,就是,達到了永恒寂靜的最安樂的境界。佛教認為這種境界“唯圣者所知”,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涅磐可以解釋為逝世,但不能以世俗所見到的一個人沒有了,死了的概念來解釋。其實釋迦牟尼30歲就已經(jīng)證得涅磐而成佛了,不過他的肉體還是過去惑業(yè)之果的剩余,所以稱為“有余涅檠”。直到他80歲逝世,方是入“無余涅磐”。

  涅磐是佛教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如何才能達到涅磐?就要以戒、定、慧這三學為方法。這是學佛者必須修持的三種基本學業(yè)。

  戒:指戒律。即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級。五戒是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類。這是出家和在家的皈依信仰佛教的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叫沙彌戒,是不滿20歲的出家人受的戒。滿20歲的出家人才能受具足戒。受具足戒的男出家人稱比丘,女出家人稱比丘尼。釋迦牟尼剛開始傳教時,并沒形成約制僧團的一定規(guī)律,其后隨著問題的發(fā)生而隨時制成。到釋迦牟尼逝世前,具足戒已制定了250多條。

  三學中的“定”,是指禪定。即擯除雜念,專心致志,精神上既不瞌睡又不紛弛的安和狀態(tài)。這是佛教徒必修課程。由于定,身心遠離愛欲樂能等而達到完全安靜境地,從而產(chǎn)生了智慧。再進一步集中精神思想、終于能夠引發(fā)一種無漏(無煩惱)的智慧,完全超脫苦、樂,連自己的存在都忘卻,達到舍念清凈的境界,即涅磐境界,這就是從“定”而后能引出的“慧。”慧就是智慧,就是通達了四圣諦的道理,斷除迷惑,證悟了真理,獲得了真正的解脫。三學概括了全部佛教教義和全部修行法門。三學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獲得慧的手段。只有獲得慧,才能達到最終解脫的涅磐境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