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一百三十九卷 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
第一百三十九卷 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
大種蘊第五中執(zhí)受納息第四之三
有二受。謂身受心受。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說。受即是心分位差別。復(fù)有說言。唯有苦受無別樂舍。為遮彼意。顯受非心有三差別故作斯論。問此中何故不問一受。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此中顯受差別展轉(zhuǎn)相攝。非顯受體故不問一。有二受謂身受心受。有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為二攝三三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身受攝三少分即此攝身受。心受亦爾是故說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四受謂三界系受。及不系受為二攝四四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身受攝二少分即此攝身受。二少分者。欲界系受。色界系受。心受攝二全二少分即此攝心受。二全者。無色界系受不系受。二少分者。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是故說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五受。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為二攝五五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身受攝一全二少分即此攝身受。一全者苦根。二少分者樂根舍根。心受攝二全二少分。即此攝心受。二全者喜根憂根。二少分者。樂根舍根是故說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為二攝六六攝二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身受攝五全即此攝身受。五全者。眼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心受攝一全即此攝心受。一全者。謂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二受如前說。有十八受。謂六喜意近行。六憂意近行。六舍意近行。為二攝十八十八攝二耶。答二攝十八非十八攝二。何所不攝。謂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yīng)舍根。及無漏受。問何故有漏樂根非意近行耶。答欲界初靜慮樂根唯在五識。及三識意近行唯在意識。故有漏樂根非意近行。問第三靜慮有漏樂根。唯在意識何故不說。答初非分故后亦不立。有說。彼非全故。謂無全地有漏樂根。在意識者是故不立。有說。彼樂受雖與意識相應(yīng)。而非捷利。意近行必捷利分別轉(zhuǎn)故。又所對苦非近行故此亦不立。問何故苦根非意近行。答苦根唯五識相應(yīng)。意近行者意識相應(yīng)。有說。苦根不能分別。能分別者立意近行。有說?喔∽韵嗑场R饨姓呷∽怨蚕。復(fù)次苦根唯緣現(xiàn)在。意近行者通緣三世。復(fù)次苦根一往取境。意近行者數(shù)往而取。復(fù)次苦根不能思度。能思度者立意近行。問何緣五識相應(yīng)舍根非意近行。答如苦根說。問何故無漏受非意近行。答以無漏受無意近行相故。又受若能增益諸有。攝受諸有。任持諸有。立意近行。無漏受損減違害破壞諸有故。不立意近行。又受乃至是身見事。乃至墮苦集諦立意近行。無漏受乃至非身見事。乃至不墮苦集諦。故不立意近行。二受如前說。有三十六受。謂六耽嗜依喜。六出離依喜。六耽嗜依憂。六出離依憂。六耽嗜依舍。六出離依舍。為二攝三十六三十六攝二耶。答二攝三十六非三十六攝二何所不攝。謂如前說。即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yīng)。舍根及無漏受。問答分別如前應(yīng)知。二受如前說。有百八受。謂依三世各三十六。為二攝百八百八攝二耶。答二攝百八非百八攝二。何所不攝。謂如前說。即有漏樂根。乃至無漏受問答如前。三受四受。為三攝四四攝三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樂受攝三少分即此攝樂受。三少分者。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受。苦受攝一少分即此攝苦受。一少分者。欲界系受。不苦不樂受。攝一全。三少分。即此攝不苦不樂受。一全者。無色界系受。三少分者。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受。是故說隨其事。三受五受。為三攝五五攝三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樂受攝二全。即此攝樂受。二全者。樂根喜根?嗍軘z二全即此攝苦受。二全者?喔鶓n根。不苦不樂受攝一全。即此攝不苦不樂受。一全者。舍根。是故說隨其事。三受六受。為三攝六六攝三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樂受攝六少分。即此攝樂受?嗍軘z六少分即此攝苦受。不苦不樂受攝六少分。即此攝不苦不樂受。諸六少分者。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三受十八受。為三攝十八十八攝三耶。答三攝十八非十八攝三。何所不攝。謂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yīng)。舍根及無漏受。三受。三十六受。三受。百八受說亦爾。皆于三受不攝有漏樂根。乃至無漏受故。問答如上。四受五受。為四攝五五攝四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欲界系受。攝二全三少分。即此攝欲界系受。二全者。苦根憂根。三少分者。樂根喜根舍根。色界系受攝三少分。即此攝色界系受。三少分者。樂根喜根舍根。無色界系受攝一少分。即此攝無色界系受。一少分者。舍根。不系受攝三少分。即此攝不系受。三少分者樂根喜根舍根。是故說隨其事。四受六受。為四攝六六攝四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欲界系受。攝二全四少分。即此攝欲界系受。二全者。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四少分者。眼觸所生受。耳身意觸所生受。色界系受攝四少分。即此攝色界系受。四少分者。眼觸所生受。耳身意觸所生受。無色界系受。攝一少分。即此攝無色界系受。不系受攝一少分。即此攝不系受。一少分者。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四受十八受。為四攝十八十八攝四耶。答四攝十八非十八攝四。何所不攝。謂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yīng)舍根。及無漏受。四受。三十六受。四受百八受。說亦爾。問答如上。
五受六受。為五攝六六攝五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樂根舍根攝六少分。即此攝樂根舍根。六少分者。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喔鶖z五少分。即此攝苦根。五少分者。眼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憂根喜根攝一少分。即此攝憂根喜根一少分者。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五受十八受。五受。三十六受。五受。百八受。皆如前四受十八受等。說是故說隨其所應(yīng)。六受。十八受。六受。三十六受。六受百八受。當(dāng)知亦爾。十八受。三十六受。為十八攝三十六三十六攝十八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六喜意近行攝十二全。即此攝六喜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離依喜。六憂意近行攝十二全。即此攝六憂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憂。六出離依憂。六舍意近行攝十二全。即此攝六舍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舍。六出離依舍。是故說隨其事。十八受。百八受。為十八攝百八百八攝十八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六喜意近行。攝三十六全。即此攝六喜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離依喜。此各三世。六憂意近行。攝三十六全。即此攝六憂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憂。六出離依憂。此各三世。六舍意近行攝三十六全。即此攝六舍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舍。六出離依舍。此各三世。是故說隨其事。三十六受。百八受。為三十六攝百八百八攝三十六耶。答互相攝隨其事。謂三十六各攝三全。即此攝三十六。三全者。即三十六各三世別。是故說隨其事。
問十八意近行云何建立。為以相應(yīng)。為以自性。為以所緣。設(shè)爾何過。若以相應(yīng)則唯有一。謂意識相應(yīng)近行。若以自性則唯有三。謂喜近行。憂近行。舍近行。若以所緣則唯有六。謂色近行乃至法近行。何故說十八耶。答總以三緣故立十八。謂一意識相應(yīng)近行。有喜憂舍三種自性。各緣色等六種境起故有十八。已說自性當(dāng)說所以。何因緣故。名意近行。答此十八受意為近緣。行于境界。名意近行。又此為近緣令意于境數(shù)數(shù)行故名意近行。又依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于境捷利樂數(shù)分別故名為行。如捷利女。數(shù)于其夫。起分別行;蛉∠蚕。或取憂相。或取舍相。如是捷利受數(shù)于六境。起分別行;蛐许樝蚕唷;蛐许槕n相;蛐许樕嵯唷S纱艘蚓壝饨。問此十八意近行。為但意地。亦五識耶。答唯在意地非五識。問若爾何故經(jīng)說眼見色已。于順喜色起喜近行。于順憂色起憂近行。于順舍色起舍近行。廣說乃至意知法已。于順喜法起喜近行。于順憂法起憂近行。于順舍法起舍近行耶。答由五識身所引起故。為逕路故作如是說。然意近行唯在意地。如不凈觀亦唯意地。然契經(jīng)言眼見色已。隨觀不凈具足安住。亦由眼識所引起故。為逕路故作如是說。又契經(jīng)說。眼見色已乃至廣說。故知意近行不在五識。問亦說意知法已。豈亦不在意識耶。答就勝說故無過。謂初喜等雖亦近行。然非明利。后重于境捷利分別。乃名近行。由此故言意知法已。又五識中無近行義如前已說問前際后際所有分別亦是意近行耶。契經(jīng)何故不說。答是意近行但隨明了故且說現(xiàn)在。由斯類顯去來亦是。問諸有非見色已而分別色。乃至非觸觸已而分別觸。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近行。然契經(jīng)中依明了義。說見色已。乃至廣說。問諸有眼見色已。起聲等分別。乃至意知法已。起色等分別。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答是意近行。然契經(jīng)中依明了義。說見色已乃至廣說。若作是說則覺所覺。根根義。行相所緣皆得明了。若不爾者便不分明。
問此十八意近行。幾雜緣。幾不雜緣。答十五不雜緣。謂色意近行三。乃至觸意近行三。余雜緣不雜緣。謂法意近行三緣內(nèi)六處。及外法處。若總?cè)魟e名不雜緣。若緣此七或總或別。及外五中或一或二。或乃至五名為雜緣。于外五中。若合緣二;蚰酥廖逡嗝s緣。法意近行法名通故。以合緣故非前十五。
問頗有色等決定順喜。乃至決定順舍耶。答依所緣故。無依相續(xù)故。有。謂有色等;驎r可意;驎r不可意;蛴诒丝梢。于此不可意。于余非可意非不可意。有說。色等于親品順喜。于怨品順憂。于中品順舍。
問此十八意近行。幾續(xù)生幾命終。答六。謂六舍意近行。所以者何。諸喜憂意近行勝作意轉(zhuǎn)。命終續(xù)生無勝作意。問羯邏藍(lán)等位中。各有幾意近行。答皆容有十八。問幾意近行能離染耶。答一謂雜緣。舍法意近行。能為無間道故。若解脫道通有雜緣。喜法意近行。加行勝進(jìn)亦通所余。
問此十八意近行。何界地有幾。答欲界具一切。色界中初二靜應(yīng)。各有十二除六憂。第三第四靜慮。各有六。復(fù)除六喜。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近分。若許有別緣下者。則有四舍意近行。謂色聲觸法。若唯許總緣下者。則唯有一法舍意近行。如是說者。應(yīng)說有四。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一法舍意近行。
問幾意近行緣何界法。答欲界系十八中。六唯緣欲界系。謂緣香味喜憂舍近行。九通緣欲色界系。謂緣色聲觸喜憂舍近行。三通緣三界系及不系。謂緣法喜憂舍近行。初二靜慮各十二中。四唯緣欲界系。謂緣香味喜舍近行。六通緣欲色界系。謂緣色聲觸喜舍近行。二通緣三界系及不系。謂緣法喜舍近行。第三第四靜慮各有六中。二唯緣欲界系。謂緣香味舍近行。三通緣欲色界系。謂緣色聲觸舍近行。一通緣三界系及不系。謂緣法舍近行。空無邊處近分。若許有四意近行者。三唯緣色界系。謂緣色聲觸舍意近行。一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謂緣法舍意近行。若許唯有一意近行。謂法舍意近行者彼一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所有各一法舍意近行。皆通緣無色界系及不系。問此諸意近行。誰成就幾。答生欲界。若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一切。初二靜慮各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得色界善心。未離欲界染。彼成就欲界一切。初靜慮十。第二靜慮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十。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得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靜慮六。第四靜慮四。無色界一。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得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六。無色界一。若得空無邊處善心。諸說彼地近分有四意近行者。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六?諢o邊處四。上三無色各一。諸說彼地近分唯有一意近行者。彼成就四無色各一。余如前說。若生初靜慮。若未得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初靜慮十二。第二靜慮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成就欲界一。謂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偩壣葹榫称鸸。有說。彼成就三。謂色聲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若緣所起身表。即有緣色舍意近行。此心若緣所起語表。即有緣聲舍意近行。此心若緣所變化事以總緣故。即有緣法舍意近行。有說。彼成就六。謂六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總別緣故。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彼成就第二靜慮十。余如前說。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二靜慮十二。余如前說。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得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三靜慮六。余如前說。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得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第四靜慮六。余如前說。若得空無邊處善心。有說。彼成就空無邊處四。上三無色各一。有說。彼成就四。無色各一。余如前說。生第二靜慮。若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二靜慮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欲界如前說。成就初靜慮一。謂法舍意近行。以總緣故。有說。成就三。謂色聲法舍意近行。若緣所起身表。即有緣色舍意近行。若緣所起語表。即有緣聲舍意近行。若緣所變化事。以總緣故。即有緣法舍意近行。有說。彼成就四。謂色聲觸法舍意近行。以生第二靜慮。起初靜慮三識身時。容有彼眷屬。別緣色聲觸。初靜慮地?zé)o覆無記意識現(xiàn)在前故;蛲ü目倓e緣故。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得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三靜慮六。余如前說。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得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第四靜慮六。余如前說。若得空無邊處善心。有說。彼成就空無邊處四。上三無色各一。有說。彼成就四。無色各一。余如前說。生第三靜慮。若未得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三靜慮六。第四靜慮四。無色界一。欲界初靜慮如前說。成就第二靜慮一。謂法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總緣色等為境起故。有說。彼成就三。謂色觸法舍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總別緣故。若得第四靜慮善心等如前說。生第四靜慮。成就多少應(yīng)準(zhǔn)前說。生無色界不成就下。成就自上亦應(yīng)準(zhǔn)前廣說。
問此諸意近行云何得。答離欲界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初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初靜慮及彼眷屬十二。得欲界一。謂法舍近行。有說。得三。謂色聲法舍近行。有說。得六。謂六舍近行。離初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二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第三靜慮及彼近分十二。欲界如前說。得初靜慮一。謂法舍近行。有說。得三。謂色聲法舍近行。有說。得四。謂色聲觸法舍近行。離第二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三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第三靜慮及彼近分六。欲界初靜慮如前說。得第二靜慮一。謂法舍近行。有說。得三。謂色觸法舍近行。離第三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四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第四靜慮及彼近分六。欲界初二靜慮如前說。得第三靜慮一。有說。得三。如第二靜慮說。離第四靜慮染。一切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空無邊處四。有說。得一。離空無邊處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一切無間解脫道時皆唯得一。證阿羅漢果時得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六。空無邊處四。有說一。上三無色各一。已說離染得。受生得者。謂從上地沒生下地時。得自地一切。及下地隨所應(yīng)如說得舍。及斷亦應(yīng)準(zhǔn)前廣說。
此十八意近行。由耽嗜出離依有差別故。世尊說為三十六師句。此中順染受名耽嗜依。順善受名出離依。問何故不說無覆無記。答彼亦說在此二中故。謂無覆無記。受有順染品。有順善品。順染品者耽嗜依攝。順善品者出離依攝。問何故說此名師句耶。答此差別句能表大師。是師幖幟故名師句。由此諸句。唯佛大師能知能說無滯礙故。如契經(jīng)言。若時眾會恭敬信受如來不喜。若不敬受如來不憂。正念正知住清凈舍。有說。此是外道師句。彼于此中有迷執(zhí)故。有說。此應(yīng)名為師跡。是諸邪師所游履故。有說。此應(yīng)名為怨路。愛名為怨。依此而轉(zhuǎn);蛑T煩惱皆名為怨。彼依此轉(zhuǎn)故名怨路。有說此應(yīng)名為刀道。游涉此者有傷害故。如說梵志第三意刀。若揮舉時發(fā)惡招苦。
問此三十六何界地有幾。答欲界具一切。色界中初二靜慮各有二十。第三第四靜慮各有十。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近分。若許有別緣則有五。若說唯總緣則但有二。如是說者。應(yīng)說有五。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二。問此三十六。何界地幾緣何界地。答欲界三十六中。十二唯緣欲界系。十八通緣欲色界系。六通緣三界系及不系。初二靜慮各二十中。四唯緣欲界系。六唯緣色界系。六通緣欲色界系。二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二通緣三界系及不系。第三第四靜慮各十中。二唯緣欲界系。三唯緣色界系。三通緣欲色界系。一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緣三界系及不系。空無邊處近分。若說有五者。三唯緣色界系。一通緣無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若說有二者。一通緣無色界系及不系。一通緣色無色界系及不系。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有二中二俱通緣無色界系及不系。
問此三十六。誰成就幾。答生欲界若斷善根。彼成就欲界十八。初二靜慮各八。后二靜慮各四。四無色各一。若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三十六。上地如前說。若得初靜慮善心。未離欲界染。彼成就欲界三十六。初靜慮十四。上地如前說。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靜慮二十。上地如前說。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靜慮二十。第二靜慮十四。上地如前說。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二十。上地如前說。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離第二靜慮染。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二十。第三靜慮十。上地如前說。若已離第二靜慮染。未得第四靜慮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靜慮十。上地如前說。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離第三靜慮染。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后二靜慮各十四。無色各一。若已離第三靜慮染。未得空無邊處善心。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靜慮六。第四靜慮十四。無色各一。若得空無邊處善心。未離第四靜慮染。彼成就空無邊處五。有說二。上三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若已離第四靜慮染。未得識無邊處善心。彼成就第四靜慮六?諢o邊處五。有說二。上三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若得識無邊處善心。未離空無邊處染。彼成就識無邊處二。上二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若已離空無邊處染。未得無所有處善心。彼成就空無邊處四。有說一。識無邊處二。上二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若得無所有處善心。未離識無邊處染。彼成就無所有處二。有頂一。下地如前說。若已離識無邊處染。未得有頂善心。彼成就識無邊處一。無所有處二。有頂一。下地如前說。若得有頂善心。未離無所有處染。彼成就有頂二。下地如前說。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離有頂染。彼成就無所有處一。有頂二。下地如前說。若已離有頂染。彼成就有頂一。下地如前說。生初靜慮。若未得第二靜慮善心。彼成就初靜慮二十。第二靜慮八。后二靜慮各四。四無色各一。成就欲界一。謂法出離依舍。有說成就三。謂色聲法出離依舍。有說成就六。謂六出離依舍。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彼成就第二靜慮十四。余如前說。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初靜慮十二。第二靜慮二十。余如前說。如是乃至離有頂染。廣說如前。如生初靜慮如是生第二靜慮等準(zhǔn)前廣說。如理應(yīng)知。得舍斷三亦準(zhǔn)前說。如契經(jīng)說。以六出離依喜。為仗為依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喜。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以六出離依憂。為仗為依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憂。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以六出離依舍。為仗為依為建立故。于六耽嗜依舍。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dāng)知此說暫斷名斷。復(fù)言以六出離依喜。為仗為依為建立故。于六出離憂。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dāng)知此說離欲界染。復(fù)言以六出離依舍。為仗為依為建立故。于六出離依喜。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dāng)知此說離第二靜慮染。復(fù)言以一種性所依舍。為仗為依為建立故。于種種性所依舍。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dāng)知此說離第四靜慮染。復(fù)言以非彼性類。為仗為依為建立故。于一種性所依舍。能棄能舍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dāng)知此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非彼性類者。謂無漏道要由此道。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故。
- 第十八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十七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十六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十五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十四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十三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十二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十一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十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九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八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七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六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五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四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三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二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一卷 阿毗達(dá)磨品類足論
- 第三卷 阿毗達(dá)磨集異門足論
- 第十一卷 阿毗達(dá)磨俱舍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