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六卷 施設論
第六卷 施設論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之一
總說頌:
須彌大地及方處山有廣多草木者 多樹及彼枝葉多花果豐盈茂盛等
又問:何因一切山中,須彌山王,最高最勝?
答:世界成時彼須彌山,界地最上,處逕最上,殊妙最上,輪圍最上,總聚方處,而成其山,由此因故,須彌山王,最高最勝。
又問:何因北方地界,多樹多草?
答:世界成時,北面風吹,界地最上,處逕最上,殊妙最上,總聚方處,是故北方多樹多草。
又問:何因于大地中,一類地高,一類地下?
答:此大地中,一類地方,土界高涌,得少天雨流潤澍渧,其下低陷,故彼地下;又此大地,一類地方,而有諸寶,謂鐵白銅白鑞黑鑞,及金銀等,并余所有堅硬之物,藏伏地中,雖天雨澍渧,其下不陷,故彼地高,由此因故,大地方處,有高有下。
又問:何因眾山之中,一類山高,一類山低?
答:謂,世界成時,有極猛風,鼓地大種,總聚而高,若復微風吹鼓少聚地種,故彼山低;又復諸山地界高涌,得少天雨流潤澍渧,其下低陷,故彼山低,有一類山,而有諸寶,謂鐵白銅白鑞黑鑞,及金銀等,并余所有堅硬之物,藏伏山下,雖天雨澍渧,其地不陷,故彼山高,由此因故,大地方處,山有高低。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之二
又問:何因有一類山,多樹多草,有一類山,少樹少草?
答:謂,一類山下有龍宮,故多樹草,有一類山,下無龍宮,故少樹草。又復有山土界高涌,故多樹草,又復有山多諸寶物,謂金銀銅鐵,赤土白土,藏伏山下,故少樹草,又復有山,下有各別地獄居處,故少樹草。又復山下無別地獄,故多樹草,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狀極大,一類不大?
答:謂,有地方,地界溫暖,水界增涌,火界調順,風界穩(wěn)平,故樹極大,謂有地方,地不溫暖,水不增涌,火不調順,風不穩(wěn)平,故樹不大,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葉極大,一類不大?
答:謂,有樹木,地界溫暖,水界增涌,火界調順,風界穩(wěn)平,故樹葉大,謂有樹木,地不溫暖,水不增涌,火不調順,風不穩(wěn)平,故葉不大,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其花茂盛,一類無花?
答:謂,一類樹殊妙高聳,故花茂盛,有一類樹,狀不殊妙,復不高聳,故彼無花,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復何因有一類樹,有其果實,一類無果?
答:謂,一類樹,味界增盛,彼即有果,有一類樹,味界不增,故無其果,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樹,花有妙香,一類無香?
答:有一類花,本狀殊妙,不為火損,故有妙香,有一類花,本非殊妙,復為火損,故無妙香,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有一類果,足其嘉味,一類無味?
答:有一類果,味為火損,其果無味,有一類果,不為火損,其果有味,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余諸花果色香味等,有無亦然。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一
總說頌曰:
佛世尊及聲聞眾化人所食四大種 隱沒煙及火熾然最后如空無表現
又問:何因佛世尊者,善能化彼所化之人,妙色端嚴,人所樂見,具大人相,莊嚴其身,若佛語言,化人即默,若化人語,佛即默然;彼聲聞弟子,亦能化彼所化之人,色相端嚴,剃發(fā)被衣,作沙門相,何故能化之者語言,所化之者亦言,能化之者若默,所化之者亦默?
答:佛世尊者,常住三摩地,心自在故,若入若出,速疾無礙,于一切時,不舍所緣,聲聞即不然,不同世尊具一切智,智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由此因故,佛所化人妙色端嚴,語時能默,默時能語,而彼聲聞所化之人,雖復色相端嚴剃發(fā)被衣,然能化之者,語即能語,默即還默,不自在故。
或有問言:若佛所化如聲聞所化,聲聞所化如佛所化者,可說具四大種,或不具邪?
答:具四大種。
又問:所化之者,說所造色,或不說邪?
答:說所造色。
又問:所化之者,有思惟邪,無思惟邪?
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緣持所起者,即有思惟,若想成所起者,即無思惟。
又問:彼所化者,如何得心自在?
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緣持所起,彼所化者,即心自在,若想成所起,彼所化者,心不自在。
又問:所化之者,中間分位,說具四大種,或不具邪?
答:說具四大種。
又問:中間分位,說所造色,或不說邪?
答:說所造色。
又問:中間分位,有思惟邪,無思惟邪?
答:此有思惟。
又問:中間分位,如何得心自在?
答:隨能化者,自心自在故。
又問:所化之者,食于藏腹,如何銷散,以是化故?
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緣持所起者,食即銷散,若想成所起者,食即不散。
又問:彼所化人,何時即隱?
答:此有二種所起,一者緣持,二者想成,若想成所起者,彼即能隱,若緣持所起者,或隱不隱。
問至何時隱?
答:隨能化者,若天若人,若阿修羅,或善相,或惡相,彼隱即隱。
何故不隱邪?
答:中間最后相去懸遠,乃至還歸自相而住,此即不隱。
又問:何因圣人化火之時,為有煙否?
答:能化之者,心自在故,隨其所化,而即有煙,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化火之時,火熾焰否?
答:能化之者,心自在故,隨其所化,火即熾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化火之時,唯燒自身及自衣飾,不燒他者?
答:隨能化者,其心自在,意所樂故,唯燒自身及自衣飾,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問:何因圣人化火爇其身時,但觀虛空,外無所有影像,及余悉無表現?
答:圣人化火之時,地方分位,行坐等處,悉以化所成火,混一火界,普皆焚爇,但觀虛空,外無所有影像,及余悉無表現,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對法大論中因施設門第十二
總說頌:
大海次第及深廣海居眾生同咸味 不宿死尸珍寶多大身眾生注雨等
如經所說:“大海次第從小增廣,亦非本來而自深險!苯駟,何因其事如是?
答:非大海次第從小增廣,亦非本來而自深險,隨其大洲分位如是,如谷麥聚次第分位,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深廣難徹源底!苯駟,何因其事如是?
答:非大海深廣難徹源底,但以海水,若出若入,或用一器,或百或千,或復百千,而汲海水,隨其所取,不能度量海之分量,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中水,潮不失時!苯駟,何因其事如是?
答:時有二種,一旦暮時,二大時。
何名旦暮時?
謂大海中,所居眾生,有其饑虛羸劣之者,少得飲食,為伺求故,從水出陸,以所食因,依時伺求,由此名為旦暮之時。
何名大時?
謂大海中,所居眾生,以海居人,每至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余神通月分日,是等之日,自船登岸,有信向宗事月天之人,有事日天之人,有事童子天人,有尊重信向事佛優(yōu)婆塞依法不食,廣作祠祭乞歡喜事,彼海居眾生,以伺求食故,從海出陸,故曰大時。
如經所說:“大海中水,同一咸味!苯駟,何因其事如是?
答:謂,有海居眾生,大海中生,大海中老,大海中歿,其未歿者,彼身之垢,身之穢惡,在大海中,故海咸味。又復海中有眾山居,經久銷鎔,亦成咸味。又復大洲之中,近海居人,以其草木枝葉莖‘卄/干’等物,棄置海中,亦成咸味,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眾寶充滿!苯駟,何因其事如是?
答:以其大海世界成時,界地最上,處徑最上,輪圍最上,總聚方分,成須彌山王,安止其中,有七金山,周匝圍繞,彼大海中,有大威力諸龍王宮,是故大海有眾珍寶,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有大身眾生,居止于彼!苯駟,何因其事如是?
答:彼大身眾生者,往昔為人,作諸非法,廣積受用,子息眷屬,奴婢飲食,但自資身,不行惠施,由斯罪業(yè),乃至最后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地獄中。生地獄歿已,以彼宿造余業(yè)未盡故,生海中為彼極大畜類之身,身相大故,令多眾生共所食噉,陸地大洲不能容受,皆以宿昔不善業(yè)報故,于海中受斯極苦,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不宿死尸!苯駟,何因其事如是?
答:謂,大海中,有潔凈行諸大龍宮,若彼最上龍王宮中,有死尸者,即于夜分,棄置第二龍王宮中,乃至第四宮中,如是次第,出置岸上,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經所說:“大海中,有大閻浮樹,枝葉繁茂,樹汁涌渧,于虛空中,如惡叉聚,流注于彼大海之中,而其海水,不增不減。”今問,何因其事如是?
答:彼大海中,所居眾生,共所受用,余即熱風吹蕩而盡,是故海水,不增不減。
如經所說:“大海之中,有其種種形顯色相種種音聲眾生居止,非一種類色相音聲!苯駟,何因其事如是?
答:彼諸眾生往昔為人,廣造多種罪不善業(yè),謂身語意起諸惡行,乃至最后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地獄中,生地獄歿已余業(yè)未盡,墮大海中,受畜類報,故有種種形顯色相種種音聲,非一種類色相音聲,由此因故,其事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