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

  作者:陸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賞析

  這首詞寫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陸游四十八歲。當時他在南鄭(今陜西漢中市)任四川宣撫使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在這一時期當中,陸游積極向宣撫使王炎獻計獻策,前方的有利形勢以及軍旅中的實際生活激發(fā)起作者收復長安的強烈愿望。這首詞反映了作者關心戰(zhàn)事的進展、急于收復長安的熱望與堅定的必勝信念。與陸游其他詩歌一樣,詞里洋溢著濃厚的愛國激情。

  上片寫登高酹酒。開篇二句描繪西北前線的秋色與緊張的戰(zhàn)斗氣氛,哀怨的號角聲與烽火的光焰交織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地前線的雄渾畫面,為詩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個十分開闊的背景?quot;悲歌"三句,詩人正面出場,通過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展示出詩人熱愛祖國而又無比樂觀的襟懷。一是"悲歌擊筑",用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奪取勝利的決心;二是"憑高酹酒",這里不只是奠祭為國捐軀的將土,更重要的是預祝收復長安,獲得全勝。"此興悠哉"一句,無保留地抒發(fā)了這一壯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寫遙望長安,期待勝利。"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幕云開"二句,以擬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興地發(fā)現(xiàn),原來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時已經(jīng)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潔的明月,把詩人遙望中的長安照得如同白晝一般。這南山的明月,道是無情卻有情,詩人對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自然條件,詩人站在高興亭上,放眼遠望,把想象的射程,從南鄭瞄向長安,目標是如此集中、清晰。詩人仿佛真地看到長安城外灞橋兩岸的煙柳在迎風搖擺,長安城南的曲江,無數(shù)亭臺樓館都一齊敞開大門,正期待南宋軍隊早日勝利歸來。

  這首詞以形象的筆墨和飽滿的感情,描繪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詞中大膽的想象、擬人化的手法增添了這首詞的韻味。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