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法師
哪些行為犯菩薩戒說四眾過重罪?

  一、自說四眾罪過,即自己出于嫉妒心或者嗔恨心,于他人面前說四眾罪過。二、教人說四眾罪過,即自己不親自去說,指使他人去說四眾罪過。以上二種行為皆犯菩薩戒說...[閱讀全文]

說四眾過犯罪輕重如何界定?

  說四眾過犯罪的輕重,主要看說者的內(nèi)心動機。如果出于為得到名聞利養(yǎng),故意說他人罪過,讓信眾對其失去信心,使得名聞利養(yǎng)歸于自己,這樣屬于犯重罪;或者出于和此...[閱讀全文]

說四眾過是什么?為什么不能說四眾過?

  “說四眾過”即宣說佛門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的過失,這里的四眾只是代表,佛門中還有七眾,包括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學戒女)的過失我們都不能說。古...[閱讀全文]

菩薩戒的主要內(nèi)容

  菩薩戒是大乘佛戒,又被稱為“佛性戒”、“千佛大戒”。若把佛的戒律說成是世間的道德標準,那么菩薩戒即是最圓滿的道德標準。菩薩戒制戒的核心精神是“上求佛道,...[閱讀全文]

菩薩戒的修學重點

  作為一名菩薩戒戒子,必須懂得菩薩戒的修學重點:一、內(nèi)在的精神,即戒體,二、外在的行為,即戒行。內(nèi)在的精神是戒體所產(chǎn)生的愿力,當我們受持了菩薩戒,得到了清...[閱讀全文]

哪些人適合受持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

  很多人對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有誤解,認為此戒高不可攀,非一般人所能受持。還有些人誤認為,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唯有出家法師才可受持,在家居士不可受持此戒。其實不然,梵網(wǎng)經(jīng)...[閱讀全文]

菩薩戒的傳授方式

  菩薩戒的傳授方式有三種:上品從佛受持,即佛陀在世,得佛親自授與菩薩戒;中品從佛弟子受持,即佛滅度后,于千里內(nèi)禮請善知識教授與菩薩戒;下品從佛像前自誓受,...[閱讀全文]

如何輕松地受持菩薩戒?

  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大自在,佛教的經(jīng)律論就是教我們?nèi)绾蔚么笞栽诘姆椒。我們常常因為對佛法缺乏正確的理解,特別是在學習佛教戒律上,容易被“戒條的文字”所束縛...[閱讀全文]

怎么受持菩薩戒才能得到戒體?

  戒有四科門: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戒法指佛陀所制之律法,眾生行為之軌范,菩薩戒的十重四十八輕戒即是戒法。戒體是菩薩戒的內(nèi)在精神,指受戒后,于身所生防非...[閱讀全文]

菩薩戒的持戒重點

  菩薩戒持戒側重于意念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所謂“心意如功曹,是身口的主宰”,身口即是心念的體現(xiàn)。菩薩以發(fā)菩提心,利益眾生為第一要務,若起一念傷害眾生之心...[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