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由心生

  智慧不是滔滔不絕地自夸,不是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不是將別人的過失拿出來羞辱別人,不是掩飾自己的過失,智慧在人的心里,不在這些愚蠢的表面行為中。

  聽弘一法師佛法信徒們問大師如何評定一個人的品行和智慧,大師直言:

  寡言:此事最為緊要?鬃釉疲“駟不及舌”,可畏哉!古訓(xùn)甚多,今不詳錄。

  不說人過:古人云:“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檢點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以上數(shù)語,余常不敢忘。

  不文己過: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我眾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不覆己過: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須發(fā)大慚愧,生大恐懼。發(fā)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人的聰慧在于人的頭腦,而不在于舌頭。元璉禪師最初拜在真覺禪師門下,負(fù)責(zé)廚房日常清理工作,但是他很用功,晚上經(jīng)常會誦讀一些經(jīng)書。

  一天,真覺禪師問他:“你晚上都在做些什么?”

  元璉回答道:“誦讀《維摩經(jīng)》。”

  真覺禪師又問道:“經(jīng)在這里,維摩居士在哪里?”

  元璉無從回答,于是反問道:“那您能不能告訴我,維摩在哪里?”

  真覺回答道:“不論我是否知道,都不會告訴你!”

  元璉聽后知道師父是讓他自己尋找答案,于是就辭別真覺禪師到處云游行腳,先后和五十余名禪師親近過,但是仍然沒有開悟。

  一天,他云游到了河南,于是順路去拜訪首山省念禪師,問道:“學(xué)人親到寶山,空手回去之時如何?”

  首山省念禪師道:“拾取自定寶藏!”

  元璉禪師頓悟,于是說道:“我不懷疑禪師們的舌頭。”

  首山省念禪師問道:“此言何意?”

  元璉回答道:“我也有舌頭。”

  首山省念禪師聽后高興地說道:“你已經(jīng)悟出了禪的心要了。”

  舌頭人人都有,但是有幾個人能真正懂得舌頭的妙用呢?不要忽視語言的能量。語言的能量是無限的,有時一言可以興邦也可以喪邦。

  人們喜歡與熟練掌握說話藝術(shù)的人交往,因為與這種人交談,是一種愜意的享受。所以掌握說話的藝術(shù),做一個“會說話”的人,無論在什么場合做什么事,都會應(yīng)對自如。

  智慧在人的內(nèi)心,而不在文字,文字只是一種表達(dá)智慧的工具,真正的智慧在于自己的領(lǐng)悟、創(chuàng)造和實踐。證悟禪師在與庵元禪師閑談時提到了蘇東坡的詩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并贊嘆道:“我覺得這首詩的前兩句很有氣勢,能寫出這首詩的人應(yīng)該在禪理上頗有造詣。”

  庵元禪師搖搖頭說:“禪師的見解貧僧并不同意,在我看來他只是個門外漢,裝腔作勢罷了!”

  證悟禪師道:“我不明白禪師的意思,能否講解一下?”

  庵元禪師說:“他離道還很遠(yuǎn)呢!你還是在這待上一晚吧,也許可以明白其中的內(nèi)涵。”說完之后,庵元禪師起身離去了。

  證悟一夜未眠,輾轉(zhuǎn)反側(cè),可是怎么也想不透庵元禪師的話,不知不覺天已亮了,于是他起身走到窗邊希望新鮮的空氣可以排解他心中的悶氣。這時,遠(yuǎn)處傳來了鐘聲,他恍然大悟道:“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guān)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證悟禪師終于明白,很多事物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dá)的,而是要用心去體會。如果有一點所得就用文字記錄下來,只會把自己門外漢的身份暴露。

  任何人的思想或者覺悟都有可能是片面或者錯誤的,所以不要相信別人用文字表達(dá)出來的感悟,那也許只是拿來賣弄的工具,真正的道理是需要自己去領(lǐng)悟、創(chuàng)造和實踐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