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法師
什么是陰德?如何廣積陰德?

  有陰德必然就有陽德,所謂的“德”即是功德。功德有兩種:一種是“福報(bào)”,即“陽德”,一種是“福德”,即“陰德”。“福報(bào)”與“福德”雖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閱讀全文]

女眾短期出家能不能剃度?

  “短期出家”作為一種殊勝的接引眾生方式,近年來受到大眾的廣泛青睞。想要接引眾生,有三個(gè)條件不可或缺:一、慈悲,有慈悲才不舍眾生;二、智慧,有智慧才不沾染...[閱讀全文]

什么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成中文即無上正等正覺,指我們本覺佛性、本來佛,是無上的正等正覺。“無上”即十方世界凡夫、聲聞、緣覺及外道沒有超越其上的。“正...[閱讀全文]

拜山的意義

  佛教中一切形式都有其背后的意義,拜山也是。第一、拜山懺悔業(yè)障。我們經(jīng)常說“愿消三障諸煩惱”,障礙我們生命的就是這三障,煩惱障、業(yè)障、報(bào)障。我們要懺悔曾經(jīng)...[閱讀全文]

什么是出佛身血?有何果報(bào)?

  在佛陀時(shí)代,提婆達(dá)多曾犯下了出佛身血的五逆重罪,而命終墮入地獄。在佛陀晚年時(shí)期,其堂兄弟提婆達(dá)多企圖篡奪佛位,先派刺客行刺未遂,再以醉象踏佛,后以巨石砸...[閱讀全文]

誦經(jīng)前為什么要燃香?

  在佛教里,我們通常用六種器物,香、花、燈、涂、果、樂來供佛,香是其中的一種供具。供具不但代表著我們對(duì)佛菩薩的虔誠(chéng)之心,同時(shí),還具有一定的表法作用,且不同...[閱讀全文]

波羅夷罪是什么?

  梵語“波羅夷罪”是戒律中的極重罪,華譯“斷頭罪”,犯此戒者,如斷頭之人,不能再生;又譯“作棄”,即犯此戒者除永棄佛法大海之外,不得入清凈眾舉行共同說戒羯...[閱讀全文]

殺生罪成立需具備的條件

  殺生罪的成立需具備四個(gè)條件:一、眾生,即所殺害的對(duì)象確實(shí)是眾生。“眾生”即眾緣和合而生,其范圍較廣,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六道凡夫,皆屬眾生的范疇。二、眾生...[閱讀全文]

殺生戒分幾品?

  殺生戒根據(jù)殺生的對(duì)象不同,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殺生即殺佛、圣人、師長(zhǎng)、父母,屬犯逆罪。中品殺生即殺害天人,若殺害他們,就是犯根本重戒,會(huì)失去戒體,墮胎就屬...[閱讀全文]

盜戒是什么?有幾種形式?

  凡是有主之物,若未征得對(duì)方同意,將此物取離本處,占為己有,即犯盜戒。犯盜戒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四大類:一、劫取,即不管主人是否同意,強(qiáng)行霸占為己有;二、偷取...[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