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紀(jì)第四 恭閔帝
恭閔惠皇帝諱允炆。太祖孫,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呂氏。帝生潁慧好學(xué),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更二年,太子薨,居喪毀瘠。太祖撫之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焙槲涠迥昃旁,立為皇太孫。二十九年,重定諸王見東宮儀制,朝見后于內(nèi)殿行家人禮,以諸王皆尊屬也。初,太祖命太子省決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獄多所減省。至是以命太孫,太孫亦復(fù)佐以寬大。嘗請于太祖,遍考禮經(jīng),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詔行三年喪。群臣請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陰不言也。朝則麻冕裳,退則齊衰杖绖,食則饘粥,郊社宗廟如常禮!彼烀▋x以進(jìn)。丙申,詔文臣五品以上及州縣官各舉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并州縣,革冗員。兵部侍郎齊泰為本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同參軍國事。
秋七月,召漢中府教授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詔行寬政,赦有罪,蠲逋賦。八月,周王橚有罪,廢為庶人,徙云南。詔興州、營州、開平諸衛(wèi)軍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衛(wèi)所軍單丁者,放為民。九月,云南總兵官西平侯沐春卒于軍,左副將何福代領(lǐng)其眾。
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察燕陰事。詔求直言,舉山林才德之士。十二月癸卯,何福破斬刀干孟,麓川平。是月,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釋黥軍及囚徒還鄉(xiāng)里。
是年,暹羅、占城入貢。
建文元年春正月癸酉,受朝,不舉樂。庚辰,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修《太祖實(shí)錄》。二月,追尊皇考曰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妣常氏曰孝康皇后。尊母妃呂氏曰皇太后,冊妃馬氏為皇后。封弟允熥為吳王,允熞衡王,允熙徐王。立皇長子文奎為皇太子。詔告天下,舉遺賢。賜民高年米肉絮帛,鰥寡孤獨(dú)廢疾者官為牧養(yǎng)。重農(nóng)桑,興學(xué)校,考察官吏,振罹災(zāi)貧民,旌節(jié)孝,瘞暴骨,蠲荒田租。衛(wèi)所軍戶絕都除勿勾。詔諸王毋得節(jié)制文武吏士,更定內(nèi)外大小官制。三月,釋奠于先師孔子。罷天下諸司不急務(wù)。都督宋忠、徐凱、耿王瓛帥兵屯開平、臨清、山海關(guān)。調(diào)北平、永清二衛(wèi)軍于彰德、順德。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訪使,分巡天下。甲午,京師地震,求直言。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護(hù)衛(wèi)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于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揮張信叛附于燕。
秋七月癸酉,燕王棣舉兵反,殺布政使張昺、都司謝貴。長史葛誠、指揮盧振、教授余逢辰死之。參政郭資、副使墨麟、僉事呂震等降于燕。指揮馬宣走薊州,僉瑱走居庸。宋忠趨北平,聞變退保懷來。通州、遵化、密云相繼降燕。丙子,燕兵陷薊州,馬宣戰(zhàn)死。己卯,燕兵陷居庸關(guān)。甲申,陷懷來,宋忠、俞瑱被執(zhí)死,都指揮彭聚、孫泰力戰(zhàn)死,永平指揮使郭亮等叛降燕。壬辰,谷王橞自宣府奔京師。長興侯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jiān)、都督甯忠為左、右副將軍,帥師討燕。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削燕屬籍。詔曰:“邦家不造,骨肉周親屢謀僭逆。去年,周庶人橚僭為不軌,辭連燕、齊、湘三王。朕以親親故,止正橚罪。今年齊王榑謀逆,又與棣、柏同謀,柏伏罪自焚死,榑已廢為庶人。朕以棣于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今乃稱兵構(gòu)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是用簡發(fā)大兵,往致厥罰。咨爾中外臣民軍士,各懷忠守義,與國同心,掃茲逆氛,永安至治!睂っ碴懞顓墙,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瓛,都指揮盛庸、潘忠、楊松、顧成、徐凱、李友、陳暉、平安,分道并進(jìn)。置平燕布政使司于真定,尚書暴昭掌司事。
八月己酉,耿炳文兵次真定,徐凱屯河間,潘忠、楊松屯鄚州。壬子,燕兵陷雄縣,潘忠、楊松戰(zhàn)于月漾橋,被執(zhí)。鄚州陷。壬戌,耿炳文及燕兵戰(zhàn)于滹沱河北,敗績,李堅(jiān)、甯忠、顧成被執(zhí),炳文退保真定。燕兵攻之不克,引去。召遼王植、寧王權(quán)歸京師,權(quán)不至,詔削護(hù)衛(wèi)。丁卯,曹國公李景隆為征虜大將軍,代耿炳文。九月戊辰,吳高、耿瓛、楊文帥遼東兵,圍永平。戊寅,景隆兵次河間,燕兵援永平,吳高退保山海關(guān)。
冬十月,燕兵自劉家口間道襲陷大寧,守將硃鑒死之?偙賱⒄、都督陳亨援大寧,亨叛降燕。燕以寧王權(quán)及朵顏三衛(wèi)卒歸北平。辛亥,李景隆重圍北平,燕兵還救。十一月辛未,李景隆及燕兵戰(zhàn)于鄭村壩,敗績,奔德州,諸軍盡潰。燕王棣再上書于朝。帝為罷齊泰、黃子澄官,仍留京師。
二年春正月丙寅朔,詔天下來朝官勿賀。丁卯,釋奠于先師孔子。二月,燕兵陷蔚州,進(jìn)攻大同。李景隆自德州赴援,燕兵還北平。保定知府雒僉叛降燕。甲子,復(fù)以都察院為御史府。均江、浙田賦。詔曰:“國家有惟正之供,江、浙賦獨(dú)重,而蘇、松官田悉準(zhǔn)私稅,用懲一時,豈可為定則。今悉與減免,畝毋逾一斗。蘇、松人仍得官戶部。”三月丙寅朔,日有食之。賜胡廣等進(jìn)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己未,李景隆及燕兵戰(zhàn)于白溝河,敗之。明日復(fù)戰(zhàn),敗績,都督瞿能、越巂侯俞淵、指揮滕聚等皆戰(zhàn)死,景隆奔德州。五月辛未,奔濟(jì)南。燕兵陷德州,遂攻濟(jì)南。庚辰,景隆敗績于城下,南走。參政鐵鉉、都督盛庸悉力御之。六月己酉,遣尚寶丞李得成諭燕罷兵。
秋八月癸巳,承天門災(zāi),詔求直言。戊申,盛庸、鐵鉉擊敗燕兵,濟(jì)南圍解,復(fù)德州。九月,詔錄洪武中功臣罪廢者后。辛未,封盛庸歷城侯,擢鐵鉉山東布政使,參贊軍務(wù),尋進(jìn)兵部尚書。以庸為平燕將軍,都督陳暉、平安副之。庸屯德州,平安及吳杰屯定州,徐凱屯滄州。
冬十月,召李景隆還,赦不誅。庚申,燕兵襲滄州,徐凱被執(zhí)。十二月甲午,燕兵犯濟(jì)寧,薄東昌。乙卯,盛庸擊敗之。斬其將張玉。丙辰,復(fù)戰(zhàn),又?jǐn)≈?燕兵走館陶。庸軍勢大振,檄諸屯軍合擊燕,絕其歸路。
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寶成,告天地宗廟,御奉天殿受朝賀。乙丑,吳杰、平安邀擊燕兵于深州,不利。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丁丑,享太廟,告東昌捷。復(fù)齊泰、黃子澄官。三月辛巳,盛庸敗燕兵于夾河,斬其將譚淵。再戰(zhàn)不利,都指揮莊得、楚智等力戰(zhàn)死。壬午,復(fù)戰(zhàn),敗績,庸走德州。丁亥,都督何福援德州。癸巳,貶齊泰、黃子澄、諭燕罷兵。閏月己亥,吳杰、平安及燕戰(zhàn)于藁城,敗績,還保真定。燕兵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棣上書讀召還諸將息兵,遣大理少卿薛巖報之。是月,《禮制》成,頒行天下。
夏五月甲寅,盛庸以兵扼燕餉道,不克。棣復(fù)遣使上書,下其使于獄。六月壬申,燕將李遠(yuǎn)寇沛縣,焚糧艘。壬午,都督袁宇邀擊之,敗績。
秋七月己丑,燕兵掠彰德。丁酉,平安自真定攻北平。壬寅,大同守將房昭帥兵由紫荊關(guān)趨保定,駐易州西水寨。九月甲辰,平安及燕將劉江戰(zhàn)于北平,敗績,還保真定。
冬十月丁巳,真定諸將遣兵援房昭,及燕王戰(zhàn)于齊眉山,敗績。十一月壬辰,遼東總兵官楊文攻永平,及劉江戰(zhàn)于昌黎,敗績。己亥,平安敗燕將李彬于楊村。十二月癸亥,燕兵焚真定軍儲。詔中官奉使侵暴吏民者,所在有司系治。是月,駙馬都尉梅殷鎮(zhèn)淮安!短鎸(shí)錄》成。
四年春正月甲申,召故周王橚于蒙化,居之京師。燕兵連陷東阿、東平、汶上、兗州、濟(jì)陽,東平吏目鄭華,濟(jì)陽教諭王省皆死之。甲申,魏國公徐輝祖帥師援山東。燕兵陷沛縣,知縣顏伯瑋、主簿唐子清、典史黃謙死之。癸丑,薄徐州。二月甲寅,都督何福及陳暉、平安軍濟(jì)寧,盛庸軍淮上。己卯,更定品官勛階。三月,燕兵攻宿州,平安追及于淝河,斬其將王真,遇伏敗績,宿州陷。
夏四月丁卯,何福、平安敗燕兵于小河,斬其將陳文。甲戌,徐輝祖等敗燕兵于齊眉山,斬其將李斌,燕兵懼,謀北歸。會帝聞訛言,謂燕兵已北,召輝祖還,何福軍亦孤。庚辰,諸將及燕兵大戰(zhàn)于靈璧,敗績,陳暉、平安、禮部侍郎陳性善、大理寺卿彭與明皆被執(zhí)。五月癸未,楊文帥遼東兵赴濟(jì)南,潰于直沾。己丑,盛庸軍潰于淮上,燕兵渡淮,趨揚(yáng)州。指揮王禮等叛降燕,御史王彬、指揮崇剛死之。辛丑,燕兵至六合,諸軍迎戰(zhàn),敗績。壬寅,詔天下勤王,遣御史大夫練子寧、侍郎黃觀、修撰王叔英分道徵兵。召齊泰、黃子澄還。蘇州知府姚善、寧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陳彥回、樂平知縣張彥方各起兵入衛(wèi)。甲辰,遣慶成郡主如燕師,議割地罷兵。
六月癸丑,盛庸帥舟師敗燕兵于浦子口,復(fù)戰(zhàn)不利。都督僉事陳瑄以舟師叛附于燕。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戰(zhàn)于高資港,敗績。戊午,鎮(zhèn)江守將童俊叛降燕。庚申,燕兵至龍?zhí)。辛?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申前約。壬戌,復(fù)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聽。甲子,遣使齊蠟書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nèi)應(yīng),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統(tǒng)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聞于朝。按問,乃鈞州人楊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遼東。自后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正德、萬歷、崇禎間,諸臣請續(xù)封帝后,及加廟謚,皆下部議,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詔廷臣集議,追謚曰恭閔惠皇帝。
贊曰: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xué),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fù)古。嘗因病晏朝,尹昌隆進(jìn)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軍衛(wèi)單丁,減蘇、松重賦,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紀(jì)年復(fù)稱洪武,嗣是子孫臣庶以紀(jì)載為嫌,草野傳疑,不無訛謬。更越圣朝,得經(jīng)論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 上一篇:本紀(jì)第五 成祖一
- 下一篇:本紀(jì)第三 太祖三
- 七 亂宮闈太子淫母妃 宴仲秋康熙祭上蒼
- 六十二回 蘇舜卿含冤歸太虛 劉墨林暴怒斥禽獸
- 齊宿瘤女
- 景公病水夢與日斗晏子教占夢者以對第六
- 伯夷列傳第一
- 卷一百三十六
- 魯季敬姜
- 卷一百八十三
- 一百二十九回 戀舊情雍正幸引娣 慰小妾允祉違圣旨
- 魏芒慈母
- 卷二百一十三
- 列傳第八十九
- 第十七章 聰敏
- 十三 張五哥君前訴冤情 十三爺府邸賞親兵
- 隋書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
- 卷二十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quán)貴劉華報君恩
- 第六章 潞河驛奸宄逞淫戲 瞞真情巧舌釋新憾
-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 六十一回 稱名士偏遇大方家 探情人又見死對頭
- 景公逐得斬竹者囚之晏子諫第三
-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
- 列傳第六宗室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第三十一章 貴婦人慈心憫沉淪 帝乾隆雷雨理國政
- 列傳第二十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
- 景公問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以先行義第十八
- 列傳第一百七
- 列傳第二十
- 六十三回 鬧王府文士敢撒野 演陣法將軍忘形骸
- 卷七十
- 列傳第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quán)貴劉華報君恩
- 卷八
- 列傳第六十一
- 楚成鄭瞀
- 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xué)案三
- 列傳第八十
- 第00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