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 > 小乘論 >
乾隆大藏經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七十三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小乘論] 作者:五百大阿羅漢等 造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第七十三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三

  即彼以第四靜慮眼見欲界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靜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后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二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三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二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三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四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二種。第四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三種。即彼若已離第四靜慮染。以四靜慮眼見五地色。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及五地分別意識多少。隨相應知此中已離初靜慮染等以欲界眼見諸色時。于彼色起眼識分別。準前易了故不復說。若諸異生生初靜慮。未離初靜慮染。見欲界色時。于彼色起二種眼識。除染污。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見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三種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二種。初靜慮三種。即彼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于彼色起眼識分別。廣說如前。見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二種眼識所起分別如前應知。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三種前二靜慮二種。見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及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見第二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及初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以三地眼見四地色;蛞央x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或已離第四靜慮染。以四地眼見五地色。于彼色起眼識分別。準前應知。如說異生生初靜慮。如是即彼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一一廣說隨相應知。

  已說異生。若諸圣者未離欲界染。見欲界色時。于彼色起三種眼識此后于彼復起欲界三種分別。即彼若生欲界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以欲界眼見諸色時。于彼色起二種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不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二種。即彼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二種。欲界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二種見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三種。欲界唯善。即彼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不退法者欲界二種。初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唯善初靜慮。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唯善。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二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唯善。第二靜慮二種。初靜慮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唯善。見第二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初靜慮各唯善。第二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以三地眼見四地色;蛞央x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或已離第四靜慮染。以四地眼見五地色。于彼色起眼識分別。隨相應知。此中已離初靜慮染等。以欲界眼見諸色時。于彼色起眼識分別。準前易了故不復說。

  已說圣者生欲界。即彼若生初靜慮。未離初靜慮染。見欲界色時。于彼色起二種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初靜慮二種分別。見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三種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初靜慮三種分別。即彼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于彼色起眼識分別。準前應知。見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二種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前二靜慮二種分別。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前二靜慮各二種分別。見第二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唯善。第二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以初靜慮眼見欲界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眼識分別準前應知。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初及第三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唯善。見第二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即彼以第三靜慮眼見欲界初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初及第三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唯善。見第二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見第三靜慮色時。于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后于彼復起分別意識。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蛞央x第四靜慮染。以四地眼見五地色時。于彼色起眼識分別。隨相應知。如說圣者生初靜慮。如是即彼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一一廣說隨相應知。

  此中眼識依自地眼。緣下地色容有二種。謂除染污。緣自地色容有三種。若依上地眼唯無覆無記。善染污眼識唯生自地容現(xiàn)在前。由此必定系屬生故。善分別意識能緣一切自上下地。染污分別意識唯能緣自上地。無覆無記分別意識唯能緣自下地。善及染污分別意識生自下地容現(xiàn)在前。非生上地。無覆無記分別意識唯生自地容現(xiàn)在前。由此必定系屬生故。眼識后起分別意識非唯一生。設經多生緣所見色亦得起故。問何緣生在后三靜慮。而得現(xiàn)起初靜慮眼識耶。譬喻者說。誰說生在后三靜慮而能現(xiàn)起初靜慮地眼等諸識。然后三靜慮自有眼等識依自地根了自下境。若不爾者。云何生上作巧方便。引初靜慮眼等諸識令現(xiàn)在前。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應作是說。后三靜慮無眼等識。所以者何。無尋伺故。眼等五識恒與尋伺相應起故。問何緣生在后三靜慮。不引欲界眼等諸識令現(xiàn)在前。而但引起初靜慮識。有作是說。欲界劣故生在勝地。不欲引彼眼等諸識令現(xiàn)在前。有余師說。彼界別故。謂欲界系眼等諸識與上地根不同界系。初靜慮識與上地根雖不同地。而界同故亦依彼起;蛴姓f者。欲界眼等識非修果非通果故。依上地根不得現(xiàn)起。初靜慮眼等識是修果是通果故。依上地根亦得現(xiàn)起。復有說者。欲界眼等識非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故。依上地根不得現(xiàn)起。初靜慮眼等識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故。依上地根亦得現(xiàn)起。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后三靜慮得起初靜慮眼等諸識不起欲界。如說眼識依諸地根了諸地色。引意識中三種分別數(shù)有多少。耳等諸識準此應知。

  問諸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耶。答若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有成就色界不成就眼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虻靡咽。未得眼者。謂羯剌藍等位及生盲者。得已失者。謂得眼已或腐爛。或被挑或蟲食。或余緣壞。問諸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眼界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xiàn)在前。有成就眼識界不成就眼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有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謂生欲界已得眼而不失。或生初靜慮;蛏诙谌谒撵o慮眼識界現(xiàn)在前。有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無色界。問諸成就色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若成就眼識界。亦成就色界。有成就色界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xiàn)在前。

  問若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色界耶。答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界。有不成就眼界非不成就色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問諸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耶。答應作四句。有不成就眼界非不成就眼識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虻靡咽АS胁怀删脱圩R界非不成就眼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xiàn)在前。有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無色界。有非不成就眼界亦非不成就眼識界。謂生欲界已得眼而不失;蛏蹯o慮;蛏诙谌谒撵o慮眼識界現(xiàn)在前。問諸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耶。答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界。有不成就眼識界非不成就色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xiàn)在前。

  問諸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耶。答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眼界亦爾。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謂生欲界漸得眼界。問諸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耶。答應作四句。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識界。謂無色界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蛏鐫u得眼界。有眼識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現(xiàn)在前;驈谋藲{生欲界及初靜慮。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謂無色界歿生欲界及初靜慮。有眼界非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問諸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耶。答應作四句。有色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識界。謂無色界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有眼識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現(xiàn)在前;驈谋藲{生欲界及初靜慮。有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謂無色界歿生欲界及初靜慮。有色界非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

  問諸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耶。答應作四句。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謂生欲界已得眼而失。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界。謂欲界無眼者歿生無色界。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謂欲界有眼者歿生無色界。或色界歿生無色界。有眼界非成就得不成就亦非色界。謂除前相。問諸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耶。答應作四句。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識界。謂生欲界已得眼而失;虻诙谌谒撵o慮歿生無色界。有眼識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界。謂欲界無眼者歿生無色界;蛴绯蹯o慮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或即住彼眼識界已現(xiàn)在前而斷。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謂欲界有眼者歿生無色界;虺蹯o慮歿生無色界。有眼界非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問諸色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耶。答應作四句。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識界。謂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歿生無色界。有眼識界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謂欲界初靜慮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蚣醋”搜圩R界已現(xiàn)在前而斷。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謂欲界初靜慮歿生無色界。有色界非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

  如眼界色界眼識界展轉相對有十二論如是耳界聲界耳識界展轉相對。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展轉相對。亦各應有十二論。如是則說同分對同分。若不同分對不同分。應作是說。眼界色界眼識界有五種三論。耳界聲界耳識界有四種三論。鼻界香界鼻識界有三種三論。舌界味界舌識界有二種三論。身界觸界身識界有一種三論。如是一一隨相應知。

  十二處者。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合掌恭敬慰問佛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喬答摩尊。常為眾說一切。云何一切。齊何施設此一切言。佛告生聞婆羅門曰。我說一切即十二處。所謂眼處乃至法處。如來齊此施設一切。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作如是說。我能舍佛所說一切。別更施設有一切言。彼但有語而無實義。若還問之便不能了。后自思審轉生迷悶。所以者何。非彼境故。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問若作是說。言一切者謂十八界;蜃魇钦f。言一切者謂五蘊及無為;蜃魇钦f。言一切者謂四諦虛空非擇滅;蜃魇钦f。言一切者謂名與色。如是等說豈但有語而無實義答此中遮義不遮于文。但遮義施設。不遮文施設。佛意說言。一切法性皆攝入此十二處中。若有說言。我能施設別更有法。不攝在此十二處中。彼但有語而無實義。非佛意說十二處外無名色等差別法門。然佛所說十二處教最上勝妙非余法門。問何故此教最上勝妙。答此是處中說攝一切法故。十八界教雖攝一切法。而是廣說難可受持。五蘊教非唯略說難可解了。而亦不能攝一切法。以蘊不攝三無為故。唯佛所說十二處教攝諸法盡。非廣非略。是故說為最上勝妙。故作是言。若欲觀察諸法性相。當依如是十二處教。若依如是十二處教觀察諸法所有性相。便生十二爾焰智光。復現(xiàn)十二實義影像。如人瑩拭十二明鏡懸在諸方。若入其中便現(xiàn)十二自身影像。一一有情身中有十二處可得問若一身中有十二處。云何建立十二處耶。答以彼自性作用別故。謂十二處雖在一身。而十二種自性作用有差別故非互相雜。如一室內有十二人伎藝各別。雖同一室而有十二自性作用。復次以二事故立十二處。一以所依。即眼等六。二以所緣。即色等六。復次以三事故立十二處。一以自性。二以所依。三以所緣。自性故者。謂立眼處乃至法處。所依故者。謂立眼處乃至意處。所緣故者。謂立色處乃至法處。如是名為諸處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說處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處。處是何義。答生門義是處義生路義藏義倉義經義殺處義田義池義流義海義白義凈義是處義應知。此中生門義是處義。者如城邑中出生諸物。由此長養(yǎng)諸有情身。如是所依及所緣內出生種種心心所法。由此長養(yǎng)染凈相續(xù)。生路義是處義者。如道路中通生諸物。由此長養(yǎng)諸有情身。如是所依及所緣內通生種種心心所法。由此長養(yǎng)染凈相續(xù)。藏義是處義者。如庫藏中有金銀等寶物積集。如是所依及所緣內有心心所諸法積集。倉義是處義者。如篅倉中有稻麥等諸谷積集。如是所依及所緣內有心心所諸法積集。經義是處義者。如織經上編布諸緯。如是所依及所緣上。遍布種種心心所法。殺處義是處義者。如戰(zhàn)場中斷百千頭令墮于地。如是所依及所緣內有無量種心心所法。為無常滅之所滅壞。田義是處義者。如在田中有無量種苗稼生長。如是所依及所緣內生長種種心心所法。池義是處義者。如有問言。

  水從何池出何處道不通

  何處攝世間苦樂等皆盡

  世尊告曰。

  眼耳鼻舌身意及諸余處

  此攝名及色能令無有余

  水從此池出此處道不通

  此處攝世間苦樂等皆盡

  流義是處義者。如有問言。

  諸處將流泄以何能制防

  若從彼已流誰復能偃塞

  世尊告曰。

  諸處將流泄正念能制防

  若從彼已流凈慧能偃塞

  海義是處義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有情類以眼為!,F(xiàn)前諸色是彼濤波。于色濤波自制抑者能度眼海。得免洄澓邏剎裟等種種崄難。乃至意法廣說亦爾。白義是處義者。謂眼等處粗顯明了。凈義是處義者。謂眼等處貞實澄潔。是謂生門乃至凈義。外論說此名勃路拏。如摩健地迦出家外道說。喬答摩說諸勃路拏。皆來入我咒術章句。勃路拏聲含二種義。一根本義。二能作義。以十二處與心心所為根本故及能作動心心所故。已總說處立名所因。今當一一別說其相。問眼處云何。答諸眼于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眼處。已見色等言如界中已釋。乃至意處應知亦爾。問色處云何。答諸色為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色處。已所見等言如界中已釋。乃至法處應知亦爾。問若十色處法處少分皆體是色。何故唯一名色處耶。答唯此一處色相粗顯易見易了。故名色處余處不爾。故立別名。復次唯此一處是二眼境。謂肉天眼故名色處。余處不爾故立別名。復次唯此一處是三眼境。謂肉天圣慧眼故名色處。余處不爾故立別名復次唯此一處是二眼境。眼識所緣故名色處。是故尊者妙音說曰。若二眼境眼識所緣立色處名。余處不爾。復次若有粗細長短此彼方處可了立色處名。余處不爾故非色處。復次若形相大及可積聚易了知者立色處名。余處不爾故非色處。復次若可種植增長易了立色處名。余處不爾故非色處種植增長通內外分。外分種植謂下種時。增謂萌芽時。長謂莖葉花果時。內分種植謂羯刺藍位。增謂頞部曇位。長謂閉尸鍵南缽羅奢佉等位復次若可施設為方隅性立色處名。余處不爾故非色處。唯于色處施設一切方隅自性。非余處故。復次若可施設踰繕那性立色處名。余處不爾故非色處。唯于色處施設一切踰繕那性。非余處故。復次若能覆蓋諸余色法。如巾帽者立色處名。余處不爾故非色處。唯有色處能總覆蓋諸余色法。非余處故。復次若處具有形色顯色立色處名。余處不爾故非色處。復次若處具有二十種色或二十一立色處名。余處不爾故非色處。

  問何故名觸處。為是可觸故名觸處。為體是觸故名觸處。為觸所緣故名觸處。設爾何失。三皆有過。所以者何。若是可觸故名觸處。極微展轉既不相觸。如何觸處是可觸耶。若體是觸故名觸處。大種造色非觸自性。如何觸處體是觸耶。若觸所緣故名觸處。此亦是余心心所境。如何但說觸所緣耶。答應作是說此是可觸故名觸處。問極微展轉既不相觸。如何觸處是可觸耶。答依世俗說不依勝義。謂世共說眼所受境名可見。耳所受境名可聞。鼻所受境名可嗅。舌所受境名可嘗。身所受境名可觸。意所受境名可知。是故可觸故名觸處。復次緣生身識故名觸處。如契經說。身觸為緣生于身識。此是勝義了別境心故。此所緣名為觸處。復次此名觸處亦名養(yǎng)處。由此長養(yǎng)諸余色法令增盛故。如能增喜名為喜處。此能長養(yǎng)故名養(yǎng)處。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極微展轉互相觸不。答互不相觸。若相觸者即應住至第二剎那。大德說曰。一切極微實不相觸。但由無間假立觸名。有作是說。極微展轉實不相觸亦非無間。但和合住彼此相近假立觸名。

  問十二處體無非是法。何故唯一立法處名。答雖十二處體皆是法。而但于一立法處名亦無有失。有譬喻故。如十八界。體雖皆法。而但于一立法界名。又如十智雖皆緣法。而但于一立法智名。又如七覺支。雖皆能擇法。而但于一立擇法覺支名。又如六隨念。雖皆緣法。而但于一立法隨念名。又如四念住。雖皆緣法。而但于一立法念住名。又如四證凈雖皆緣法。而但于一立法證凈名。又如四無礙解雖皆緣法。而但于一立法無礙解名。又如三寶三歸雖體皆法。而但于一立法寶法歸名。此亦如是雖十二處體皆是法。而但于一立法處名亦無有失。復次法處有一名。余處有二名。一名者謂共名。以十二處皆是法故。二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謂眼處等。欲令易了顯不共名。法處更無不共名故但顯共名。故名法處。復次生有為法生相。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復次四有為相是一切法印封幖幟。簡別有為異無為故。彼相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復次名句文身詮表顯示諸法性相令易解了彼三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復次如諸窗牖通風行故名風行處。法處亦爾。通生諸法故名法處。諸煩惱業(yè)及定慧等。能生一切有為法故。及能通證無為法故。復次達一切法皆空非我空解脫門。在此處攝故名法處。

  問能執(zhí)諸法為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處攝。如何此處不名我處。答薩迦耶見是虛妄執(zhí)。不稱諸法實相而解。是故此處不立我名。空解脫門證法實相是故此處依彼名法。復次擇滅涅槃是常是善不變不易。生老病死所不能壞是勝義法。彼法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復次分別諸法自相共相。安立諸法自相共相。破自性愚及所緣愚于一切法不增不減如實解慧。唯此處攝故名法處。余處不爾故別立名。復次此攝多法故名法處。攝多法者。謂于此處有色非色法。相應不相應法。有所依無所依法。有所緣無所緣法。有行相無行相法。有警覺無警覺法。有為法無為法。余處不爾故別立名。復次此處對意故名法處。謂眼等處唯對色等。唯有意處對一切法故。對意者別得通名。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十二處中一名法處。

  別說諸處一一相已。今應復說諸處次第。問何故世尊先說內處后說外處。答以依六識所依所緣次第說故。問何故世尊于六內處先說眼處。乃至后說意處。于六外處先說色處。乃至后說法處。答隨順文詞詮表相故。復次隨順說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復次隨順粗細次第法故。謂六內處眼處最粗。是故前說。乃至意處最細。是故后說六外處中色處最粗。是故前說。乃至法處最細是故后說。復次依定不定次第說故。六內處中前五定取現(xiàn)在境故前說。意處取境不決定故后說。謂以三世及無為法;蚩偦騽e為所取故。前五處中前四定取所造色故前說。身處取境不決定故后說。謂以能造及所造色;蚩偦騽e為所取故。前四處中于所取境遠速明者前說。此相違者后說。依內六處前后次第說。外六處次第亦爾。復次依處上下次第說故。謂一身中眼處最上。耳處次下鼻處次下舌處次下身多在下。意無方處故最后說。依六內處前后次第說。六外處應知亦爾。復次依諸有情展轉相遇禮儀次第故作是說。謂相遇時。先互相見。次與言論。次奉香花。次設飲食。次授細妙臥具等事。由此最后互相得意故。十二處次第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