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供奉

\

供奉(佛教解釋)

  供奉,指祭祀神佛、祖先。泛指奉獻。語出《漢書·王莽傳中》:“秦為無道,厚賦稅以自供奉,罷民力以極欲。”

基本解釋

  (1) [offer sacrifice to;make offerings to]∶祭祀神佛、祖先。

  (2) [actors and actresses gave commend performances in an imperial palace]∶唐代有高深修養(yǎng)的文人及藝術(shù)家,皆被皇帝羅致左右,以某種技藝侍奉帝王。

  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宣宗初亦召供奉。—— 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引證解釋

  1. 供給;奉養(yǎng)。

  《漢書·王莽傳中》:“秦為無道,厚賦稅以自供奉,罷民力以極欲。” 晉 葛洪[2]  《抱樸子·詰鮑》:“夫谷帛積則民有饑寒之儉,百官備則坐靡供奉之費。宿衞有徒食之眾,百姓養(yǎng)游手之人。”《南史·后妃傳下·陳宣柳皇后》:“每尚方供奉物,其上者皆推於貴妃,而己御其次焉。” 明 劉基 《養(yǎng)志齋記》:“今世之養(yǎng)親者,以飲食供奉為至足,而不知戚其戚,欣其欣;至于違其情而不顧,又烏知所謂養(yǎng)志之云乎?”

  2. 特指貢獻給帝王。

  宋 曾慥 《高齋漫錄》:“今人秘色磁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3. 泛指奉獻。

  雨塵子 《近世歐人三大主義》:“庚子以后,年賦數(shù)千萬於外人,吾之民任政府之供奉,不過問也。”

  4. 侍奉,伺候。

  《南史·后妃傳上·宋孝武昭路太后》:“初,明帝少失所生,為太后所攝養(yǎng),撫愛甚篤。及即位,供奉禮儀,不異舊日。”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經(jīng)》:“楊文定公之子上京師,沿途官司供奉甚至。”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回 :“這邊宮人道:‘吾等奉東宮令旨,要采花供奉正宮娘娘,誰敢攔阻!’”《紅樓夢》第一○三回:“倘荷不棄,京寓甚近,學(xué)生當(dāng)?shù)霉┓,得以朝夕聆教?rdquo;

  5. 特指以某種技藝或姿色侍奉帝王。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貢舉》:“李右相在廟堂,進士王如泚者,妻公女,以伎術(shù)供奉。” 元 白樸 《梧桐雨》第三折:“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況周頤 《蕙風(fēng)詞話》續(xù)編卷二:“楊娃亦稱楊妹子,宋寧宗恭圣皇后妹,以藝文供奉內(nèi)廷。”

  6. 指以某種技藝侍奉帝王的人。

  《壇經(jīng)·行由品》:“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jīng)》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yǎng)。” 唐 王建 《老人歌》:“如今供奉多新意,錯唱當(dāng)時一半聲。”《紅樓夢》第四二回:“賈母見他穿著六品服色,便知是御醫(yī)了,含笑問:‘供奉好?’”魯迅 《花邊文學(xué)·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梅蘭芳﹞不是皇家的供奉。”

  7. 祭祀神佛、祖先。

  宋 袁褧 《楓窗小牘》卷上:“山之西北有老君洞,為供奉道像之所。”《西湖佳話·六朝才跡》:“百姓感他恩德,人人垂淚,甚至人家俱畫像供奉。”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這里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dāng)中是呂洞賓。”

  8. 指擺設(shè)供品。

  柯巖 《奇異的書簡·在澄藍碧綠之間》:“即使在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時期……幾位老人,也年年帶著孩子悄悄前來,為聶耳碑灑掃祭奠,供奉鮮花。”

  9. 職官名。

  唐初設(shè)侍御史內(nèi)供奉、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唐玄宗時有翰林供奉,專備應(yīng)制。宋時設(shè)東、西頭供奉官,為武職階官,內(nèi)東、西頭供奉官,為宦官階官;均用表品級,無實際職掌。清代稱南書房行走為內(nèi)廷供奉。 唐 韓愈 “唐宋八大家”《董公行狀》:“拜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 宋 蘇軾“唐宋八大家”《再和曾子開從駕》詩之二:“供奉清班非老處,會稽何日乞方回?”《續(xù)資治通鑒·元明宗天歷二年》:“大都立奎章閣學(xué)士院,秩正三品……又置承制、供奉各一員。”[1]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