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卷  志第十七上

百官志三

南面

契丹國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玄宗置經(jīng)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後習(xí)聞河北藩鎮(zhèn)受唐官名,於是太師、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太祖因之。大同元年,世宗始置北院樞密使。明年,世宗以高勛為南院樞密。則樞密之設(shè),蓋自太宗入汴始矣。天祿四年,建政事省。於是南面官僚可得而書。

其始,漢人樞密院兼尚書省,吏、兵刑有承旨,戶、工有主事,中書省兼禮部,別有戶部使司。以營州之地加幽、冀之半,用是適足矣。

中葉弭文,耶律楊六為太傅,知有三師矣。忽古質(zhì)為太尉,知有三公矣。於斡古得為常侍,劉涇為禮部尚書,知有門下、尚書省矣。庫部、虞部、倉部員外出使,則知備郎官列宿之員。室監(jiān)修,則知國史有院。程翥舍人,則知起居有注。邢抱樸承旨,王言敷學(xué)士,則知有翰林內(nèi)制。張干政事舍人,則知有中書外制。大理、司農(nóng)有卿,國子、少府有監(jiān),九卿、列監(jiān)見矣。金吾、千牛有大將,十六列衛(wèi)見矣。太子上有師保,下有府率,東宮備官也。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刺史,咸在方州,如唐制也。

凡唐官可考見者,列具于篇;無徵者不書。

南面朝官

遼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復(fù)設(shè)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jiān)、諸衛(wèi)、東宮之官。誠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徠中國之人也。

三師府。本名三公,漢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故稱三師。

太師。穆宗應(yīng)歷三年見太師唐骨德。

太傅。太宗會同元年命馮道守太傅。

太保。會同元年劉守太保。

少師。耶律資忠傳見少師蕭把哥。

少傅。

少保。

掌印。耶律乙辛,重熙中掌太保印。

三公府。先漢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後漢更名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唐太尉、司徒、司空,又名三司。

太尉。太宗天顯十一年見太尉趙思溫。

司徒。世宗天祿元年見司徒劃設(shè)。

司空。圣宗統(tǒng)和三十年見司空邢抱質(zhì)。

漢人樞密院。本兵部之職,在周為大司馬,漢為太尉。唐季宦官用事,內(nèi)置樞密院,後改用士人。晉天福中廢,開運元年復(fù)置。太祖初有漢兒司,韓知古總知漢兒司事。太宗入汴,因晉置樞密院,掌漢人兵馬之政,初兼尚書省。

樞密使。太宗大同元年見樞密使李崧。

知樞密使事。

知樞密院事。

樞密副使。楊遵,咸雍中為樞密副使。

同知樞密院事。圣宗太平六年見同知樞密院事耶律迷離已。

知樞密院副使事。楊皙,興宗重熙十二年知樞密院副使事。

樞密直學(xué)士。圣宗統(tǒng)和二年見樞密直學(xué)士郭嘏。

樞密都承旨。圣宗開泰九年見樞密都承旨韓紹芳。

樞密副承旨。楊遵,重熙中為樞密副承旨。

吏房承旨。

兵刑房承旨。

戶房主事。

廳房即工部主事。

中書省。初名政事省。太祖置官,世宗天祿四年建政事省,興宗重熙十三年改中書省。

中書令。韓延徽,太祖時為政事令;韓知古,天顯初為中書令;會同五年又見政事令趙延壽。

大丞相。太宗大同元年見大丞相趙延壽。

左丞相。圣宗太平四年見左丞相張儉。

右丞相。圣宗開泰元年見右丞相馬保忠。

知中書省事。蕭孝友,興宗重熙十年知中書省事。

中書侍郎。韓資讓,壽隆初為中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祖加王郁同政事門下平章事,太宗大同元年見平章事張礪。

叁知政事。圣宗統(tǒng)和十二年見叁知政事邢抱樸。

堂後官。太平二年見堂後官張克恭。

主事。

守當(dāng)官。并見耶律儼建官制度。

令史。耶律儼,道宗咸雍三年為中書省令史。

中書舍人院。

中書舍人。室,景宗保寧間為政事舍人;道宗咸雍三年見中書舍人馬鉉。

右諫院。

右諫議大夫。圣宗統(tǒng)和七年見諫議大夫馬得臣。

右補闕。

右拾遺。劉景,穆宗應(yīng)歷初為右拾遺。

門下省。

侍中。趙思忠,太宗會同中為侍中。

常侍。興宗重熙十四年見常侍斡古得。

散騎常侍。馬人望,天祚乾統(tǒng)中為左散騎常侍。

給事中。圣宗統(tǒng)和二年見給事中郭嘏。

門下侍郎。楊皙,清寧初為門下侍郎。

起居舍人院。

起居舍人。圣宗開泰五年見起居舍人程翥。

知起居注。耶律敵烈,重熙末知起居注。

起居郎。杜防,開泰中為起居郎。

左諫院。

左諫議大夫。

左補闕。

左拾遺。統(tǒng)和三年見左拾遺劉景。

通事舍人院。

通事舍人。統(tǒng)和七年見通事舍人李琬。

符寶司。

符寶郎。耶律,重熙初為符寶郎。

東上闔門司。太宗會同元年置。

東上闔門使。韓延徽傳見東上闔門使鄭延豐。

東上闔門副使。

西上闔門司。

西上闔門使。統(tǒng)和二十一年見西上闔門使丁振。

西上闔門副使。

東頭承奉班。

東頭承奉官。韓德讓,景宗時為東頭承奉官。

西頭承奉班。

西頭承奉官。

通進司。

左通進。

右通進。耶律瑤質(zhì),景宗時為右通進。

登聞鼓院。

登聞鼓使。

匭院。

知匭院使。太平三年見知匭院事杜防。

誥院。

誥院給事。耶律鐸斡,重熙末為誥院給事。

尚書省。太祖嘗置左右尚書。

尚書令。蕭思溫,景宗保寧初為尚書令。

左仆射。太祖初康默記為左尚書,三年見左仆射韓知古。

右仆射。太宗會同元年見右仆射烈束。

左丞。武白為尚書左丞。

右丞。

左司郎中。

右司郎中。

左司員外郎。

右司員外郎。

六部職名總目:

某部。

某部尚書。圣宗開泰元年見吏部尚書劉績。

某部侍郎。王觀,興宗重熙中為兵部侍郎;李,穆宗朝累遷工部侍郎。

某部郎中。劉輝,道宗大安末為禮部郎中。

某部員外郎。開泰五年見禮部員外郎王景運。

某部郎中。圣宗統(tǒng)和九年見虞部郎中崔。諸曹郎官未詳。

御史臺。太宗會同元年置。

御史大夫。會同九年見御史大夫耶律解里。

御史中丞。

侍御。重熙七年見南面侍御壯骨里。

殿中司。

殿中。圣宗開泰元年見殿中高可。

殿中丞。

尚舍局。見遼朝雜禮。

奉御。

尚乘局奉御。

尚輦局奉御。

尚食局奉御。

尚衣局奉御。

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

翰林都林牙。興宗重熙十三年見翰林都林牙耶律庶成。

南面林牙。耶律磨魯古,圣宗統(tǒng)和初為南面林牙。

翰林學(xué)士承旨。趙延壽傳見翰林學(xué)士承旨張礪。

翰林學(xué)士。太宗大同元年見和凝為翰林學(xué)士。

翰林祭酒。韓德崇,景宗保寧初為翰林祭酒。

知制誥。室,太宗入汴,詔知制誥。

翰林畫院。

翰林畫待詔。圣宗開泰七年見翰林畫待詔陳升。

翰林醫(yī)官。天祚保大二年見提舉翰林醫(yī)官李。

國史院。

監(jiān)修國史。圣宗統(tǒng)和九年見監(jiān)修國史室。

史館學(xué)士。景宗保寧八年見史館學(xué)士。

史館修撰。劉輝,大安末為史館修撰。

修國史。耶律,重熙初修國史。

宣政殿。

宣政殿學(xué)士。穆宗應(yīng)歷元年見宣政殿學(xué)士李。

觀書殿。

觀書殿學(xué)士。王鼎,壽隆初為觀書殿學(xué)士。

昭文館。

昭文館直學(xué)士。楊遵子晦為昭文館直學(xué)士。

崇文館。

崇文館大學(xué)士。韓延徽,太祖時為崇文館大學(xué)士。

乾文閣。

乾文閣學(xué)士。王觀,道宗咸雍五年為乾文閣學(xué)士。

宣徽院。太宗會同元年置。

宣徽使。

知宣徽院事。馬得臣,統(tǒng)和初知宣徽院事。

宣徽副使。

同知宣徽使事。

同知宣徽院事。

內(nèi)省。

內(nèi)省使。圣宗太平九年初見內(nèi)省使。

內(nèi)省副使。

內(nèi)藏庫。

內(nèi)藏庫提點。道宗清寧元年見內(nèi)藏庫提點耶律烏骨。

內(nèi)侍省。

黃門令。

內(nèi)謁者。

內(nèi)侍省押班。

內(nèi)侍左廂押班。

內(nèi)侍右?guī)喊唷?/p>

契丹、漢兒、渤海內(nèi)侍都知。

左承宣使。

右承宣使。

內(nèi)庫。

都提點內(nèi)庫。

尚衣庫。

尚衣庫使。

湯藥局。

都提點、勾當(dāng)湯藥。

內(nèi)侍省官,并見王繼恩、趙安仁傳。

客省。太宗會同元年置。

都客省。興宗重熙十年見都客省回鶻重哥。

客省使。會同五年見客省使耶律化哥。

左客省使。蕭護思,應(yīng)歷初為左客省使。

右客省使。

客省副使。

四方館。

四方館使。高勛,太宗入汴為四方館使。

四方館副使。道宗咸雍五年,詔四方館副使止以契丹人充。

引進司。

引進使。圣宗統(tǒng)和二十八年見引進使韓杞。

點簽司。

同簽點簽司事。興宗重熙六年見同簽點簽司事耶律圓寧。

禮信司。

勾當(dāng)禮信司。興宗重熙七年見勾當(dāng)禮信司骨欲。

禮賓使司。

禮賓使。大公鼎曾祖忠為禮賓使。

寺官職名總目:

某卿。興宗景福元年見崇祿卿李可封。

某少卿。耶律儼子處貞為太常少卿。

某丞。

某主簿。

太常寺。有博士、贊引、太祝、奉禮郎、協(xié)律郎。

諸署職名總目:

某署令。

某署丞。

太樂署。

鼓吹署。

法物庫。遼朝雜禮有法物庫所掌圖籍。

法物庫使。

法物庫副使。

崇祿寺。本光祿寺,避太宗諱改。

衛(wèi)尉寺。

宗正寺。職在大惕隱司。

太仆寺。有乘黃署。

大理寺。有提點大理寺,有大理正,圣宗統(tǒng)和十二年置。

鴻臚寺。

司農(nóng)寺。

諸監(jiān)職名總目:

某太監(jiān)。興宗景福元年見少府監(jiān)馬憚。

某少監(jiān)。興宗重熙十七年見將作少監(jiān)王企。

某監(jiān)丞。

某監(jiān)主簿。

秘書監(jiān)。有秘書郎,秘書郎正字。

著作局。

著作郎。

著作佐郎。楊,圣宗太平十一年為著作佐郎。

校書郎。楊佶,統(tǒng)和中為校書郎。

正字。開泰元年見正字李萬。

司天監(jiān)。有太史令,有司歷,靈臺郎,挈壺正,五官正,丞,主簿,五官靈臺郎、保章正、司歷、監(jiān)候、挈壺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鐘,典鼓。

國子監(jiān)。上京國子監(jiān),太祖置。

祭酒。

司業(yè)。

監(jiān)丞。

主簿。

國子學(xué)。

博士。武白為上京國子博士。

助教。

太府監(jiān)。

少府監(jiān)。

將作監(jiān)。

都水監(jiān)。

已上文官。

諸衛(wèi)職名總目:

各衛(wèi)。

大將軍。圣宗開泰七年見皇子宗簡右衛(wèi)大將軍。

上將軍。王繼忠,統(tǒng)和二十二年加左武衛(wèi)上將軍。

將軍。圣宗太平四年見千牛衛(wèi)將軍蕭順。

折沖都尉。

果毅都尉。

親衛(wèi)。

勛衛(wèi)。

翊衛(wèi)。

左右衛(wèi)。

左右驍衛(wèi)。

左右武衛(wèi)。

左右威衛(wèi)。

左右領(lǐng)軍衛(wèi)。

左右金吾衛(wèi)。

左右監(jiān)門衛(wèi)。

左右千牛衛(wèi)。

左右羽林軍。

左右龍虎軍。

左右神武軍。

左右神策軍。

左右神威軍。

已上武官。

東宮三師府。凡東宮官多見遼朝雜禮。

太子太師。太宗大同元年見太子太師李崧。

太子太傅。世宗天祿五年見太子太傅趙瑩。

太子太保。大同元年見太子太保趙瑩。

太子少師。圣宗太平十一年見太子少師蕭從順。

太子少傅。耶律合里,重熙中為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大同元年見太子少保馮玉。

太子賓客院。

太子賓客。

太子詹事院。

太子詹事。

少詹事。

詹事丞。

詹事主簿。

太子司直司。

太子司直。

左春坊。

太子左庶子。

太子中允。圣宗太平五年見太子中允馮若谷。

太子司議郎。

太子左諭德。

太子左贊善大夫。

文學(xué)館。

崇文館學(xué)士。

崇文館直學(xué)士。

太子校書郎。圣宗太平五年見太子校書郎韓灤。

司經(jīng)局。

太子洗馬。劉輝,大安末為太子洗馬。

太子文學(xué)。

太子校書郎。圣宗太平五年見太子校書郎張昱。

太子正字。

典設(shè)局。

典設(shè)郎。

宮門局。

宮門郎。

右春坊。

太子右庶子。

太子中舍人。

太子舍人。

太子右諭德。

右贊善大夫。

太子通事舍人。

太子家令寺。

太子家令。

丞。

主簿。

太子率更寺。

太子率更令。

丞。

主簿。

太子仆寺。

太子仆。

丞。

主簿。

太子率府職名總目:

某率。興宗重熙十四年見率府率習(xí)羅。

太子左右衛(wèi)率府。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太子左右監(jiān)門率府。

太子左右內(nèi)率府。

已上東宮官。

王傅府。

王傅。蕭惟信,重熙十五年為燕趙王傅。

親王內(nèi)史府。

內(nèi)史。道宗大康三年見內(nèi)史吳家奴。

長史。

叁軍。

諸王文學(xué)館。

諸王教授。姚景行,重熙中為燕趙國王教授。

諸王伴讀。圣宗太平八年,長沙郡王宗允等奏選諸王伴讀。

已上諸王府官。

南面宮官

漢兒行宮都部署院。亦曰南面行宮都部署司。圣宗開泰九年改左仆射。

漢兒行宮都部署。開泰七年見漢兒行宮都部署石用中。

漢兒行宮副部署。興宗重熙十五年見漢兒行宮副部署耶律敵烈。

知南面諸行宮副部署。重熙十年見知南面諸行宮副部署耶律里。

同知漢兒行宮都部署事。道宗大康三年見同知漢兒行宮都部署事蕭撻不也。

同簽部署司事。耶律儼,大康中為同簽部署司事。

都部署判官。耶律儼,咸雍中為都部署判官。

十二宮南面行宮都部署司職名總目:

某宮漢人行宮都部署。

某宮南面副都部署。

某宮同知漢人都部署。

弘義宮。

永興宮。

積慶宮。

長寧宮。

延昌宮。

彰愍宮。

崇德宮。

興圣宮。

延慶宮。

太和宮。

永昌宮。

敦睦宮。

※校勘記

一:明年世宗以高勛為南院樞密按紀,大同元年八月始署北院樞密使,九月改大同元年為天祿元年,以高勛為南院樞密即在九月,雖改元而非明年。

二:於斡古得為常侍「於」字衍。斡,原誤「韓」,據(jù)紀重熙十四年正月及下文改。

三:樞密直學(xué)士郭嘏按紀統(tǒng)和二年十一月作鄭嘏。

四:兵刑房承旨按史愿亡遼錄:「尚書省并入樞密院,有副都承旨,吏房、兵房、刑房承旨!箵(jù)此,兵、刑分房。

五:廳房即工部主事原「即工部」與「主事」誤倒。按亡遼錄:「戶房、廳房即工部也,主事各一員。」據(jù)改。

六:重熙十三年改中書省檢紀,改中書省在重熙十二年。會同三年六月稱中書令蕭僧隱,五年正月又稱政事令。

七:太平四年見左丞相張儉至開泰元年見右丞相馬保忠按紀,張儉為左丞相在太平六年,馬保忠為右丞相在開泰二年。此類歧異不備注。

八:加王郁同政事門下平章事郁,原誤「都」。按卷七五王郁傳:「從太祖平渤海,戰(zhàn)有功,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雇醵嘉丛脒|。據(jù)改。

九:守當(dāng)官按續(xù)通考五二同,續(xù)通志一三二作守堂官。

一○:東頭承奉官承奉,石刻中并作供奉。金避章宗父允恭嫌名,改為承奉。

一一:某部郎中此目重出。按上文有禮部郎中劉輝。又紀統(tǒng)和九年崔官虞部員外員。員外郎、郎中即郎官。

一二:殿中司唐書百官志殿中省有監(jiān)、少監(jiān)、丞。檢禮志五皇帝受冊儀有「殿中監(jiān)、少監(jiān)、殿中丞等押金吾四色仗入」,是殿中司與唐殿中省設(shè)官相同。唐殿中省下屬六局,此設(shè)五局,以尚藥為湯藥局,隸內(nèi)侍省。又殿中高可,紀開泰元年十二月作高可垣。

一三:點簽司至同簽點簽司事耶律圓寧按紀重熙六年五月,耶律涅哥同簽點檢司。此點簽司應(yīng)作點檢司。涅哥即圓寧。

一四:大理寺有提點大理寺有大理正按紀統(tǒng)和十二年十月,「大理寺置少卿及正」。卷九八劉伸傳,重熙五年登進士,歷任大理正、大理少卿、大理卿、提點大理寺。

一五:某太監(jiān)按監(jiān)職但稱某監(jiān),如「太府監(jiān)」、「少府監(jiān)」及卷九六姚景行傳「為將作監(jiān)」,不稱太監(jiān)。乘軺錄有秘書大監(jiān)張肅。

一六:將作少監(jiān)王企按紀重熙十七年二月作王全。

一七:秘書郎正字按正字自是一職,秘書郎若非重出,或是校書郎。

一八:五官靈臺郎至司辰按新唐書百官志司天臺有五官靈臺郎、五官保章正、五官司歷、五官監(jiān)候、五官契壺正、五官司辰,注云:「武后長安二年署契壺正,乾元元年與靈臺郎、保章正、司歷、司辰皆加五官之名!惯|仿唐制,保章正、司歷、監(jiān)候、契壺正、司辰皆當(dāng)冠以五官二字,史省其文。

一九:太子校書郎韓灤按紀太平五年十一月,「以張昱等一十四人為太子校書郎,韓欒等五十八人為崇文館校書郎」,韓灤即韓欒。此學(xué)士、直學(xué)士、校書郎應(yīng)移前崇文館下。文學(xué)如曾設(shè)專館,則太子文學(xué)等似應(yīng)屬之。道光殿本考證云:「志引張昱於司經(jīng)局條下,則文學(xué)館條下應(yīng)作校書郎,『太子』二字疑衍!

二○:率府率習(xí)羅按紀重熙十四年正月:「以常侍斡古得戰(zhàn)歿,命其子習(xí)羅為帥!狗侵^習(xí)羅為率府率。遼文匯四李內(nèi)貞墓志稱內(nèi)貞於景宗時曾官太子左衛(wèi)率府率。

二一:開泰九年改左仆射按紀開泰九年十一月:「以夷離畢蕭孝順為南面諸行宮都部署,加左仆射!故羌庸,非改都部署為左仆射。

二二:漢兒行宮副部署耶律敵烈按紀重熙十五年十一月,耶律敵烈為漢人行宮都部署,非副部署。

二三:耶律儼咸雍中為都部署判官卷九八耶律儼傳,大康初,歷都部署判官。非「咸雍中」。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