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佛理禪機 >
佛理禪機
放棄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 放棄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

  懂得放棄才有快樂,與人分享才能獲得。如果你擁有六個蘋果,你把六個蘋果全都吃掉,你也只是吃到了六個蘋果,得到一種味道。然而你如果懂得放棄,將五個蘋果布施給...[閱讀全文]

應該反觀自己 應該反觀自己

  當我們看別人錯的時候,應該反觀自己有沒有錯,有時候你看到的并不是真實的。往往被是非的心、分別的心給騙到了,所以你自己很痛苦很煩惱。你在觀別人時,你問下你...[閱讀全文]

念佛心不可思議 念佛心不可思議

  雖說信愿力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愿力不可思議。但是念佛求往生一定要信愿堅定,堅定的信愿是要用慧命得以堅固的。常持彌陀圣號聽經(jīng)滋長慧命發(fā)深信凈土發(fā)愿回向心,以...[閱讀全文]

自我思善思惡 自我思善思惡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不思善不思惡才能常住,只思恭敬、信心、福慧、懺悔、三寶恩。這樣才不會遇到不如意時生起思善思惡皆是為舍棄三寶,...[閱讀全文]

入解脫道行離苦法 入解脫道行離苦法

  以擁有的欲求看待現(xiàn)前心所對應的是心外求解決苦的方法,借由對苦覺知而生的離苦心去透過佛法所對苦的詮釋,同時也覺悟苦而真的求出離,卻不是暫時或是只單單對外求...[閱讀全文]

安全感從何而來?是無明的產(chǎn)物 安全感從何而來?是無明的產(chǎn)物

  “安全感”是個如今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詞,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內心敏感多思、患得患失,因此很容易不安和焦慮,并自我糾結。從佛法角度來看缺乏安全感是無明的...[閱讀全文]

責任應具利他無我的慈悲 責任應具利他無我的慈悲

  行事都怕?lián)熑,但是我們選擇了就是責任。往往責任所對應事情的做與不做,可能都是從自己的擔憂而起思維,做的深入不深入、得罪不得罪、擔責不擔責都是由此而思維...[閱讀全文]

大智慧和聰明不一樣 大智慧和聰明不一樣

  大智慧和聰明不一樣,世智辯聰更不是智慧。用借勢來謀劃抓住廣受關注的、事件以及人物的效應,結合自己或自我得勢的認知而達到自我目的而展開的學習了解,這些都是...[閱讀全文]

從忍辱中修福德 不求名譽染世著 從忍辱中修福德 不求名譽染世著

  度眾生要先修福報,發(fā)心為大眾服務時要經(jīng)得起他人的疑惑和猜疑。對待他人世間行事善意的提醒和告訴,要心里念無我為眾生為三寶,以無我供養(yǎng)贊嘆三寶修福德的心往法...[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