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守
老子〔文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渾而為一,寂然清澄,重濁為地,精微為天,離而為四時,分而為陰陽,精氣為人,粗氣為蟲,剛?cè)嵯喑?萬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故聖人法天順地,不拘于俗,不誘于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jì)。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逆之者死,順之者生;故靜默者,神明之宅;虛無者,道之所居。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骨骸者,所稟于地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文子〕曰:人受天地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脈,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分。肝主目,腎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膽主口。外為表,中為裡,頭圓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jié)。天有風(fēng)雨寒暑,人有取與喜怒,膽為雲(yún),肺為氣,脾為風(fēng),腎為雨,肝為雷,人與天地相類,而心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fēng)雨也。日月失行,薄蝕無光,風(fēng)雨非時,毀折生災(zāi),五星失行,州國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閎以大,尚由節(jié)其章光,授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燻而不息,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是故,聖人守內(nèi)而不失外。夫血氣者,人之華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血氣專乎內(nèi)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則耳目清而聽視聰達(dá),聽視聰達(dá)謂之明;五藏能屬于心而無離,則氣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不散,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以為無不成,患禍無由入,邪氣不能襲。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血氣者,五藏之使候。故耳目淫于聲色,即五藏動搖而不定,血氣滔蕩而不休,精神馳騁而不守,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故聖人愛而不越。聖人誠使耳目精明玄達(dá),無所誘慕,意氣無失清靜而少嗜欲,五藏便寧,精神內(nèi)守形骸而不越,即觀乎往世之外,來事之內(nèi),禍?勺阋娨,故「其行彌遠(yuǎn)者,其知彌少!挂匝跃癫豢墒雇庖。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生創(chuàng);趣舍滑心,使行非揚。」故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能知一即無一不知也,不能知一即無一能知也。吾處天下亦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與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辭也,賤之不可憎也,貴之不可喜也,因其資而寧之,弗敢極也,弗敢極即至樂極矣。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