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熏習】是什么意思?佛教熏習解釋

【熏習】是什么意思?佛教熏習解釋

熏習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釋)

  熏習,吾人身口所作的善惡業(yè),或是意所作的善惡思想,其氣分都留在阿賴耶識里,叫做“種子”或“習氣”,這種種子或習氣在阿賴耶識中存留其作用,即叫做“熏習”。

  換句話說,第八阿賴耶識,能將經(jīng)驗的痕跡保下來,這就是氣分或種子。而經(jīng)驗(身口意三者的行為)的痕跡,能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性格及行為,這就是熏習。一個人習于為善,這善行是一種熏習,一個人慣于為惡,這惡行也是一種熏習。熏習不是刻意造成的,而是不知不覺任運進行。如人行霧中,他無意使衣服受濕,也不覺得衣服受濕,而事實上他的衣服己布滿了濕氣。大乘起信論曰:“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熏習故,則有香氣。”

  “熏習”是一種感染力、一種影響力!三字經(jīng)》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儒家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而時習之”,這也是熏習的力量。佛教主張“多聞熏習”,又謂“熏修德業(yè)”;品德的修養(yǎng),除了靠古圣先賢、父母師長的言教、身教之外,境教也很重要。環(huán)境可以使一個人在長期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覺受到潛移默化而改變氣質(zhì)。所謂“橘化為枳”,種在淮南的橘子,移栽到了淮北就生出枳子;古代因有“孟母三遷”,故而才有后來的亞圣孟子,這都說明環(huán)境熏習的力量,不容忽視。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