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第十九達生
達生之情者,情,實也。不務生之所無以為;宣云:“為無益之養(yǎng)者,生之所無以為也。”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宣云:“數(shù)之不可強者,知之所無奈何也。”養(yǎng)形必先之以物,成云:“謂資貨衣食。”物有餘而形不養(yǎng)者有之矣; 宣云:“究竟物不足以養(yǎng)形。”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宣云:“究竟形不足以存生。”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為養(yǎng)形足以存生,而養(yǎng)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成云:“分外之事不足為,分內(nèi)之事不可不為。”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宣云:“游於坦途。”正平則與彼更生,宣云:“與彼造化同其迴圈推移。”更生則幾矣。宣云:“近道。”事奚足棄而生奚足遺?成云:“人世虛無,何足捐棄?生涯空幻,何足遺忘?” 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複,與天為一。宣云:“合造化之自然。”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宣云:“散於此者,為成於彼之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移造化之權。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宣云:“養(yǎng)精之至,化育賴其參贊。”
子列子問關尹曰:李云:“關尹,關令尹喜也。”成云:“姓尹,名喜,字公度,為函谷關令,故曰關令尹真人,是老子弟子,懷道抱德,故列子詢之。”“至人潛行不窒,成云:“潛伏行世,不為物境障礙。”案:列子黃帝篇作 “不空”。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成云:“冥於寒暑,故火不能災;一于高卑,故心不恐懼。”請問何以至於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成云:“是保守純和之氣,非心智巧詐、勇決果敢而得之。”居!吾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郭云:“唯無心者獨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郭云:“同是形色之物耳,未足以相先也。”姚云:“江南本色上有形字。”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列子張湛注:“有既無始,則所造者無形矣;形既無終,則所止者無化矣。”夫得是而窮之者,宣云:“言究心於此。”物焉得而止焉!成云:“非物所制。”案:黃帝篇無“物”字,“而止” 誤為“正曰”。彼將處乎不淫之度,郭云:“止於所受之分。”案:黃帝篇“淫”誤“深”。 而藏乎無端之紀,郭云:“冥然與變化日新。”遊乎萬物之所終始,郭云:“終始者,物之極。”壹其性,郭云:“飾則二矣。”養(yǎng)其氣,郭云:“不以心使之。”合其德,郭云:“不以物離性。”案:黃帝篇“合”作“含”。以通乎物之所造。成云:“物之所造,自然也。既一性合德,與物相應,故能達至道之原,通自然之本。”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同隙。物奚自入焉!外患不能入也。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jié)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中,是故遻物而不懾。釋文:“音悟。爾雅云:‘遻,忤也。'郭注云:‘謂幹觸。'懾,懼也。”盧云:“今本作□。”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于天,故莫之能傷也。”引列子畢。複讎者不折鏌、幹,鏌邪、幹將。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是以天下平均。故無攻戰(zhàn)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郭云:“不慮而知,開天也;知而後感,開人也。然則開天者,性之動;開人者,知之用。”開天者德生, 郭云:“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忘餘,斯德生也。”開人者賊生。郭云:“知用者,從感而求,倦而不已,斯賊生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常守天德,不厭天也;智能燭物,不忽人也。民幾乎以其真。幾,近也。成云:“率土盡真,蒼生無偽。”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成云:“痀僂,老人曲腰之貌。承蜩,以竿取蟬。掇,拾也。”郭慶藩云:“承讀為拯,謂引取之也。說文作□。列子黃帝篇:‘使弟子並流而承之。'釋文:‘承音拯。'”案:黃帝篇“僂”作“慺 ”,借字。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司馬云:“ 五六月,黏蟬時也。累丸,謂累之於竿頭。”案:黃帝篇“累丸”作“累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蓋所失二三。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釋文:“厥,本或作橛。”案:斷木為杙也。株,木根也。言身若橛株之拘。黃帝篇作“橛株駒”,借字。吾執(zhí)臂也若槁木之枝,郭云:“不動之至。”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黃帝篇“凝”作“疑 ”,是也。下文“津人操舟若神”,“見者驚猶鬼神” ,及“器之所以疑神”,並與此“疑於神”同意。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成云:“淵名,在宋國。”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善遊者數(shù)能。善浮水者,數(shù)習則能。黃帝篇上有“能遊者可教也”句。 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沒人,能沒水者。雖向未見舟,入舟便能操之。黃帝篇“ 便”作“謖”,注:“謖,起也。”吾問焉而不吾告,敢問何謂也?”仲尼曰:“善遊者數(shù)能,忘水也。 黃帝篇“善”上有“能遊者可教也,輕水也”二句。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無覆溺之懼。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郭云:“視舟之覆於淵,猶車之卻退於阪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黃帝篇“萬”下有“物”字,是也。“覆卻萬物”句,“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句。俞云:“方,並也。方之本義為兩舟相並,故方有並義。方陳乎前,謂萬物並陳乎前也。”張注:“神明之居,故謂之舍。”惡往而不暇!宣云:“神定則隨在暇豫。”以瓦注者巧,李云:“注,擊也。”成云:“用瓦器賤物而戲賭射者,既心無矜惜,故巧而中。”案:黃帝篇“注”作“摳” ,張注:“摳,探也。以手藏物,探而取之。”以鉤注者憚,成云:“以鉤帶賭者,其物稍貴,恐不中,故心怖懼而不著。”案張注:“鉤,銀銅為之。”以黃金注者□。釋文:“一作□。說文:‘□,瞀也。'元嘉本作昏。”案:黃帝篇作“惛”。郭云:“所要愈重,則其心愈矜。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nèi)拙。”
田開之見周威公。釋文:“崔本作‘周威公灶'。”俞云:“史記西周桓公之子威公,名不傳,崔本可補史闕。”威公曰:“吾聞祝腎學生。司馬云:“學養(yǎng)生之道。”吾子與祝腎游,亦何聞焉?”田開之曰:“開之操拔彗以倚門庭,成云:“拔彗,掃帚也。”亦何聞于夫子!”威公曰:“田子無讓!寡人願聞之。” 開之曰:“聞之夫子曰:‘善養(yǎng)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郭嵩燾云:“ 鞭其後,則前者于於然行矣。”案:意謂謹持其終。威公曰:“何謂也?”田開之曰:“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蘇輿云:“此言不戒畏塗。”有張毅者,高門、懸薄,宣云:“高門,大家?h簾薄以蔽門,小家也。”無不走也,呂覽必己篇“張毅好恭,門閭、帷薄、聚居眾,無不趨”,高注:“過之必趨。”淮南人間訓:“張毅好恭,過宮室廊廟必趨,見門閭聚眾必下,塚徒馬圉皆與抗禮,然不終其壽,內(nèi)熱而死。”俞云:“走是趣之壞字。莊子文不備,故學者莫得其解。”行年四十而有內(nèi)熱之病以死。此言勞形無益。豹養(yǎng)其內(nèi)而虎食其外,毅養(yǎng)其外而病攻其內(nèi),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
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宣云:“恐其過靜過動。”柴立其中央。宣云:“如槁木之無心,而立於動靜之中。”三者若得,其名必極。宣云:“可稱至人。” 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蘇輿云:“取,即最字。”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郭云:“十殺一耳,便大畏之。至於色欲之害,動皆之死地,而莫不冒之,斯過之甚也。”
祝宗人玄端以臨牢筴,說彘曰:成云:“祝,祝史。玄端,衣冠。筴,圈也。未祭之閑,臨圈說彘,其文在下也。”“汝奚惡死?吾將三月 □汝,十日戒,三日齊,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則汝為之乎?”釋文:“□音患,司馬云:‘養(yǎng)也'。”為彘謀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錯之牢筴之中。”錯,置也。又為彘設想如此。自為謀,則茍生有軒冕之尊,死得於腞、楯之上,司馬云:“腞,猶篆也。楯,猶案也。”王念孫云:“腞,讀為輇,謂載柩車也。雜記‘載以輲車',鄭注:‘輲讀為輇。'釋文:‘輇,市專反,又市轉反。'士喪禮注:‘載柩車。'周禮謂之蜃車,雜記謂之團;蜃鬏b,或作槫,聲讀皆相附。此作腞聲,義亦同也。楯讀為輴,亦載柩車也。輴、楯古通。雜記注‘載柩以楯',是其證也。”聚僂之中,釋文:“一說僂當作蔞,力久反。謂殯于菆塗蔞翣之中。”王念孫云:“聚僂,柩車飾也。眾飾所聚,故曰聚;其形中高而四下,故言僂也。釋名:‘輿棺之車,其蓋曰柳。柳,聚也,眾飾所聚,亦其形僂也。'檀弓‘設蔞翣',荀子禮論作‘縷翣' ,呂覽節(jié)喪篇作‘僂翣'。柳、簍、僂、縷,並字異而義同。”則為之。不顧後患也。 為彘謀則去之,自為謀則取之,所異彘者何也?
桓公田于澤,管仲禦,見鬼焉。公撫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見?”對曰:“臣無所見。”公反,誒詒為病,數(shù)日不出。釋文:“誒,於代反,郭音熙。詒,土代反,郭音怡。李音臺,云:‘誒詒,失魂魄也。'”齊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則自傷,鬼惡能傷公!司馬云:“皇姓,告敖字。”夫忿滀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李云:“ 忿,滿也。滀,結聚也。精神有逆,則陰陽結於內(nèi),魂魄散於外,故曰不足。”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李云:“陽散陰凝,故怒;陰發(fā)陽伏,故忘也。”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為病。”李云: “上下不和,則陰陽爭而攻心,心,精神主,故病也。 ”桓公曰:“然則有鬼乎?”曰:“有。沈有履,灶有髻。釋文:“司馬本作‘沈有漏' ,云:‘沈,水污泥也。漏,神名。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戶內(nèi)之煩壤,雷霆處之;成云:“門戶內(nèi)糞壤之中,其間有鬼,名曰雷霆。”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蠪躍之;釋文: “蠪音龍。司馬云:‘倍阿,神名。鮭蠪,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大冠,帶劍持戟。'”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司馬云:“ 泆陽,豹頭馬尾。一作狗頭,一雲(yún)神名也。”水有罔象,司馬本作“無傷”,云:“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大耳、長臂。一雲(yún)水神名。”丘有峷,釋文:“本又作莘。司馬云:‘ 狀如狗,有角,文身五采。'”山有夔,成云:“如鼓,一足。”野有仿徨,釋文:“本亦作‘方皇',司馬云:‘方皇,狀如蛇,兩頭,五采文。'”澤有委蛇。”公曰:“請問委蛇之狀何如?”皇子曰:“ 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桓公囅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釋文:“‘朱冠',司馬本作‘俞冠',云:‘俞國之冠也,其制似螺。'”於是正衣冠與之坐,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郭云:“此言憂來而累生者,不明也;患去而性得者,達理也。”
紀渻子為王養(yǎng)鬥雞。釋文:“紀渻,人姓名。一本作消。”列子黃帝篇作“周宣王”。 十日而問:“雞已乎?”黃帝篇 “雞”下有“ 可鬥”二字,此奪。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張注:“無實而自矜者。”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李云:“應向鳴,顧景行。”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張注:“常求敵而必己之勝。”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張注:“ 彼命敵而我不應,忘勝負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宣云:“精神凝寂。”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郭云:“養(yǎng)之以至於全者猶無敵,況自全乎!”案:黃帝篇“矣”作 “耳”。
孔子觀于呂梁,司馬云:“河水有石絕處也。今西河離石縣西有此縣絕,世謂之黃梁;茨献釉‘古者龍門未鑿,河出孟門之上'也。”成云:“或言蒲州二百里有龍門,河水所經(jīng),瀑布而下,亦名呂梁;蜓运螄沓强h之呂梁。”縣水三十〔一〕仞,流沫四十裏,黿鼉魚鱉之所不能遊也。見一丈夫游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有憂患而自沈。使弟子並流而拯之。並、傍同。黃帝篇作“承”,古通用字。數(shù)百步而出,被發(fā)行歌而游於塘下。黃帝篇作“棠行” 。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音無。吾無道。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司馬云:“齊,回水如磨齊也。”郭慶藩云:“齊,物之中央。漢書郊祀志‘ 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蘇林注:‘當天中央齊也。'”王念孫云:“人臍居腹之中,故謂之臍。臍者,齊也。”宣云:“水漩入處似臍。” 案:黃帝篇作“齎”,誤。與汩偕出,司馬云:“汩,湧波。”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郭云:“任水而不任己。”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郭云:“言人有偏能,得其所能而任之,則天下無難矣。用夫無難,以涉夫生生之道,何往而不通也!”
〔一〕“十”原作“千”,據(jù)集釋本及釋文改。
梓慶削木為鐻,李云:“魯大匠。梓,官名;慶名。”俞云:“ 左襄四年傳‘匠慶',即此人。” 司馬云:“鐻,樂器也,似夾鐘。”釋文:“音據(jù)。” 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李云:“氣耗則心動,心動則神不專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宣云: “忘利。”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宣云:“忘名。”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釋文:“輒然,不動貌。”宣云:“忘我。”當是時也,無公朝,宣云:“忘勢。若非為公家削之。”其巧專而外骨消; 釋文:“骨,本亦作滑。”成云:“滑,亂也。”宣云:“外而滑心之事盡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宣云:“察木之生質(zhì)。 ”形軀至矣,木質(zhì)極合。然後成見鐻,“見”,俗作“現(xiàn)”。如全鐻在目。然後加手焉;從而施工。不然則已。否則舍去。則以天合天,以吾之天,遇木之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此言順其性則工巧若神,乖其性則心勞自拙。
東野稷以禦見莊公,荀子哀公篇作“東野畢”,莊公作“定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guī)。如繩直,如規(guī)圓。莊公以為文弗過也,司馬云:“謂過織組之文。”案:即詩雲(yún)“執(zhí)轡如組”也。使之鉤百而反。成云:“任馬旋回,如鉤之曲,百度反之,皆複其跡。”顏闔遇之,哀公篇作“顏淵”,則魯定公是也。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宣云:“密,默也。”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 ”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過耗則敗,無物不然。
工倕旋而蓋規(guī)矩,宣云:“蓋,猶過也,謂掩過之。但以手運旋,而巧過於規(guī)矩,精之至也。”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成云:“手隨物化,因物施巧,心不稽留也。”故其靈臺一而不桎。宣云:“靈臺,神舍也。神凝而無拘束之苦。”忘足,履之適也;忘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nèi)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內(nèi)不變志,外不從物,隨所會而皆適。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本性適而無往不適者,是自適其適,不因物而後適,乃並其適而亦忘之也。
有孫休者,成云:“魯人。”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李云:“扁,姓;慶子,字。”“休居鄉(xiāng)不見謂不修,臨難不見謂不勇,然而田原不遇歲,事君不遇世,賓於鄉(xiāng)里,賓、擯同。逐於州部,則胡罪乎天哉?休惡遇此命也?”惡音烏。不解何以遇此命?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墮身體,黜聰明。芒然仿徨乎塵垢之外,芒然,無知貌。塵垢,謂俗累。逍遙乎無事之業(yè),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宣云:“率性而不恃能,長物而不居功。”案:語出老子。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炫己以表異於人。三語又見山木篇。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而、爾同。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shù),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孫子出。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歎。弟子問曰:“先生何為歎乎?”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於惑也。”弟子曰:“不然。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來矣,又奚罪焉?”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鳥止于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此之謂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若夫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釋文:“委蛇,李云:‘大鳥吞蛇。 '司馬云:‘委蛇,泥□。'”俞云:“養(yǎng)鳥者未聞必食以蛇,泥□亦臆說。至樂篇:‘夫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然則此文亦當雲(yún)‘食之以□、□,委蛇而處',傳寫有闕文耳。且雲(yún)‘委蛇而處',方與下文‘則平陸而已矣'文義相屬,若無‘而處'二字,下句便不貫矣。”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李云:“款,空。啟,開也。如空之開,所見小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彼又奚能無驚乎哉?”郭云:“此章言善養(yǎng)生者各任性分之適而至矣。”
- 太上感應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