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jīng)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古逸部·疑似部
金七十論 第2137部
金七十論 卷上
三苦所逼故 欲知滅此因
見無用不然 不定不極故
說此偈緣起。昔有仙人名迦毗羅。從空而生自然四德。一法二慧三離欲四自在總四為身。見此世間沉沒盲暗起大悲心。咄哉生死在盲闇中。遍觀世間。見一婆羅門姓阿修利。千年祠天隱身往彼說如是言。阿修利汝戲在家之法。說是言竟即便還去。滿千年已而復(fù)更來重說上。言是婆羅門即答仙曰。世尊我實戲樂在家之法。是時仙人聞已復(fù)去。其后更來又說上言。婆羅門答之亦如是說。仙人問曰汝能清凈住梵行不。婆羅門言如是能住。即舍家法修出家行為迦毗羅弟子。外曰此婆羅門欲知從何因生。答曰三苦所逼故。何者為三苦。一依內(nèi)二依外三依天。依內(nèi)者謂風(fēng)熱淡不平等故能生病苦。如醫(yī)方說從齊以下是名風(fēng)處。從心以下是名熱處。從心以上并皆屬淡。有時風(fēng)大增長逼淡熱則起風(fēng)病。熱淡亦爾是名身苦。心苦者可愛別離怨憎聚集所求不得。分別此三則生心苦。如是之苦名依內(nèi)苦。依外苦者所謂世人禽獸毒蛇山崩岸坼等所生之苦名曰外苦。依天苦者謂寒熱風(fēng)雨雷霆等。通如是種種為天所惱而失心者名依天苦。三苦所逼故生。于欲知為滅苦因。外曰。是因苦能滅此三苦分明已顯現(xiàn)。一者八分醫(yī)方所說能滅身苦。二者可愛六塵能滅心苦。是因已顯現(xiàn)。何假復(fù)欲知。答曰。此義不無但為二種過失。是故欲知不違道理。其二失者。一無定。二無極。外曰。若八分醫(yī)方等有兩過失故不足為滅苦因者。四皮陀中有別因。此因得果是定是極。故汝欲知則無所用。四皮陀中說言。我昔飲須摩味故成不死。得入光天識見諸天。是苦怨者于我復(fù)何所作。死者于我復(fù)何所能。答曰。汝見隨聞爾有濁失優(yōu)劣。翻此二因勝變性我知故。所見因者醫(yī)方中所說有不定不極過失。隨聞因者傳聞所得。初從梵王乃至仙人。故說四皮陀名隨聞。此皮陀者亦兩過失。如是見醫(yī)方復(fù)有三過失。一者不清凈。如皮陀中說。獸汝父母及眷屬悉皆隨喜汝。汝今舍此身必得生天上。如馬祠說言。盡殺六百獸。六百獸少三不具足則不得生天為戲等五事。若人說妄語諸天及仙人說此非是罪。如是等罪隨如是等罪隨聞因中有。是故不清凈。二退失者。如皮陀中說。無故而帝釋及阿修羅王。為時節(jié)所滅。時不可免故。是法若滅盡。施主從天退。故有退失義。三優(yōu)劣者。譬如貧窮見富則憂惱。丑好及愚智憂惱亦復(fù)然。天中亦如是。下品見上勝次第生憂惱。是故有優(yōu)劣。此三及前兩由此五過失。皮陀不為因。外曰。若爾何因為勝。答曰。翻此二因勝。謂二因者一醫(yī)方所說。二皮陀所說。翻此兩因欲知所得因。此因有五德。一定。二極。三凈。四不退。五平等。是故勝前兩。外曰。此因何因得。答曰。變性我知故。變者。一大。二我慢。三五塵。四五根。五五知根。六心。七五大。是七名變自性所作故。自性者無異本因。我者知者。諸人知此二十五真實之境不增不減決定脫三苦。如解脫中說偈。若知二十五隨處隨道住。編發(fā)髻剃頭得解脫無疑。外曰。云何分別本性變異及知者。答曰。本性無變異。大等亦本變。十六但變異。知者非本變。本性者能生一切不從他生。故稱本性。本性能生于大等。是故得本名。不從他生故。是故非變異。大我慢五塵。此七亦本亦變異。大從本性生故變異。能生我慢故是本。我慢從大生故變異。能生五唯故稱本。五唯種從慢生故變異。能生大及根故名本。聲唯種者生空及耳根故為本。乃至香唯種生。地及鼻根。如是七亦本亦變異。十六但變異者?盏任宕蠖任甯嗟任遄鞲靶摹J鞘ǖ珡乃。不生他故但變異。知者非本異者。知者者此中名我知為體故。此我不能生不從他生。異前三故非本非變異。外曰。此三義何量為知。世中有量能知如稱尺等。知長短輕重。答曰。證比及圣言。能通一切境。故立量有三。境成立從量。此論中立量有三。一者證量。證量者。是智從根塵生不可顯現(xiàn)。非不定無二。是名證量。二者比量。比量者。以證為前。比量有三。一者有前。二者有余。三者平等。三者圣言。圣言者。若捉證量比量不通此義。由圣言故是乃得通。譬如天上北郁單越非證比所知。信圣語故乃可得知。圣言者。如偈說。阿含是圣言。圣者滅諸惑。無惑不妄語。因緣不生故。轉(zhuǎn)通一切境者。若有余量及余所知不出此三義。平等六量以圣言攝故。境成立從量者。境謂二十五義攝一切故。成立者。明此二十五。云何得名境。智量所行故。故得成于境。由證比圣言故得略立三廣則二十五。外曰。說量有三。量相云何。答曰。對塵解證量。比量三別知。相有相為先。圣教名圣言。對塵解證量者。耳于聲生解。乃至鼻于香生解。唯解不能知。是名為證量。比量三別知者。一有前。二有余。三平等。此三種智因證量故。能別此三境及三世。是名比量。如人見黑云。當(dāng)知必雨。如見江中滿新濁水。當(dāng)知上源必有雨。如見巴咤羅國庵羅樹發(fā)華。當(dāng)知憍薩羅國亦復(fù)如是。相有相為先者。相有相相應(yīng)不相離。因證此相故。比量乃得成。圣教名圣言者。如梵天及摩[少/兔]王所說四皮陀及正論。外曰。說比量有三。何量何境界。能所得通達。答曰。依平等比量。過根境得成。若所依比不顯。隨圣言則現(xiàn)。依平等量者。謂于比量中是曰平等量。自性及與我。此境過根故平等能別。大等諸末有三種德。一樂。二苦。三癡暗。此末德離本德。末德則不成。故由末德比本。是故自性由平等比成。我者應(yīng)決定有。大等變異為他故。故我亦由平等成。若依證比量。有義不得成。為出智外故。依圣言得解。如上天帝釋北郁單越等。外曰。自性及我無不可見故。如非自在二頭三手。答曰。實有諸義八種不可見。何者為八。以偈示曰
最遠及最近 根壞心不定
細微及覆障 伏逼相似聚
世間實有物遠故不可見。譬如墮彼岸此則不能知。近故不可見。如塵在眼則不能取。根壞故不見。猶如聾盲人不能取聲色。心不定故不見。譬如心異緣不能得此境。細微故不見。如煙熱塵氣散空細不知。覆障故不見。譬如壁外物隔覆不可知。伏逼故不見。譬如日光出星月不復(fù)顯。相似故不見。如粒豆在豆聚同類難可知。如是實有物八種不可見。無物有四種亦復(fù)不可知。一生前不可見。如泥未作器。器則不可知。二壞無故不見。如瓶破壞已則不可復(fù)知。三互無故不見。如牛中不見馬馬中不見牛。四極無故不見。如非自在人二頭及三手。如是十二種有無不可見。是故汝謂不可見故便言自性及我無。是義不然。外曰。若謂自性及我不可見者。于十二中是何不可見。答曰。一因緣故不可見。何者一因緣。以偈示曰
性細故不見 非無緣可見
大等是其事 與性不似似
性細故不見非無緣可見者。自性實有。微細故不見。譬如煙等于空中散細故不可見。自性亦如是。不如第二頭第三手畢竟無故不可見也。外曰。若不可見。云何得知有。答曰。緣事見自因自性所造。事依平等比量知自性實有。外曰。何等是其事。答曰。大等是其事。從自性生大。從大生我慢。從我生五唯。從五唯生十六見。大等事有三德。故知自性有三德也。與性不似似者。是事有二種。一者與自性不相似。二者與自性相似。譬如一人生二子。一則似父。一則不似。是因為事有似本不似本。后當(dāng)廣說。此論等有如此事。若弟子可則。于自性等為有為無亦有亦無。云何如此圣執(zhí)不同故。有諸圣人謂土聚等已有瓶等。衛(wèi)世師等謂先無后有此義等。釋迦所說土聚中瓶不有不無。由是三說。是故我執(zhí)是中間。答曰。我先破釋迦執(zhí)。后破衛(wèi)世師。釋迦所說非有非無。是義不然。自相違故。若非有者即成無。若非無者即是有。是有無者一處相違。故不得立。譬如有說此人者亦死亦活。此言相違則不成就。釋迦言亦如是。三藏曰。此計不然。何以故。釋迦無此執(zhí)故。若釋迦說非有不執(zhí)無。說非無不執(zhí)有。離有無執(zhí)故不成破也。今破衛(wèi)世師執(zhí)耶執(zhí)。衛(wèi)世師我義中有五因。能顯因中定有果。何等有五因
無不可作故 必須取因故
一切不生故 能作所作故
隨因有果故 故說因有果
一無不可作故者。世中若物無造作不得成。如從沙出油。若物有可作如壓麻出油。若物此中無。從此不得出。今見大等從性生。故知自性有大等。二必須取因故者。若人欲求物。必須取物因。譬如有人計明日婆羅門應(yīng)來我家食故我今取乳。若乳中無蘇酪何故不取水。求物取因故。故知自性中有大。三一切不生故者。若因中無果者。則一切能生一切物。草沙石等能生金銀等物。此事無故。故知因中有果。四能作所作故者。譬如陶師具足作具從土聚作瓶盆等。不從草木等以作瓶盆。故知自性能作大等。故自性有大等。五隨因有果故者。謂隨因種類。果種亦如是。譬如麥芽者必隨于麥種。若因中無果者。果必不似因。是則從麥種豆等芽應(yīng)成。以無如此故。故知因有果。衛(wèi)世師等執(zhí)因中無果。是義不然。故知因中定有果。中間問已竟。還續(xù)說前義。與性不似者。不似有九種
有因無常多 不遍有事沒
有分依屬他 變異異自性
一有因者。大等乃至五大皆有因。自性為大因。我慢大為因。五唯慢為因。根等十六物。五唯為其因。自性不如是。無有因生故。故謂不相似。二無常者。大等從性生。生故是無常。無常有二種。一暫住無常。二念念無常。暫住無常者。相違緣未來。是時則暫住。譬如山樹等。未有火災(zāi)時。是則暫停住。火災(zāi)若來至。是時五大等。則沒五唯中。五唯沒我慢。我慢沒于大。大沒自性中。故大等是無常。自性不如是。常無有沒故。三多者。謂大等則為多人。人不同故。慢等亦如是。自性唯是一。多人所共故。四不遍者。自性及我遍一切處。謂地空天。大等諸物則不如是。不遍一切故。是故與性異。五有事者。大等諸物欲起生死時。依此十三具。能使細微身輪轉(zhuǎn)于生死申縮往還故。自性不如是。無有申縮故。六沒者。大等諸物轉(zhuǎn)末還本則不可見。是名為沒。如五大等轉(zhuǎn)沒五唯中不復(fù)見大等。乃至大沒自性中。大亦不可見。自性不如是。無有轉(zhuǎn)沒故。七有分者。大等皆有。分分分不同故。自性不如是。常無分分故。八依他者。謂大依自性。我慢依于大。五唯依我慢。五大等十六。并依于五唯。自性不如是。不由他生故。九屬他者。大等從本生。末不自在故。譬如父存時。兒不得自在。自性不如是。無本為他故。由此九種因。本末皆不同。故謂不相似。已說不相似。相似今當(dāng)說。與性似者。以偈示曰
三德不相離 塵平等無知
能生本末似 我翻似不似
相似有六種。初三德者。變異有三德。變異者。所謂大我慢乃至五大等。此二十三皆有三德。一樂。二苦。三癡暗。末有三德。故知本有三德。末不離本故。譬如黑衣從黑縷出。末與本相似。故知變異有三德。變異由本故。自性有三德。謂本末相似。二不相離者。變異與三德不可分離故。譬如牛與馬。其體不為一。三德與變異。其義不如是。自性有三德。斯義亦復(fù)然。同不相離故。本末則相似。三塵者。是大等變異。我所受用故。故說名為塵。自性亦如是。我所受用故。四平等者。是大等變異。一切我共享。如一婢使有眾多主。同共驅(qū)役故。自性亦如是。一切我同用。是故說相似。五無知者。是大等變異。不能識分別。樂苦及暗癡。知我獨得故。離我諸法無有知。自性亦如是。本末同無知。其義則相似。亦能生本末。似者大能生我慢。我慢生五唯。乃至五大等。自性能生大。故本末皆相似。我翻似不似者。變異與自性。有六種相似。我無此相似。是故翻于似。又翻不似者。變異與自性。九種不相似。我翻于八種。故名翻不似。我有多義故。與自性不相似。外曰。變異與自性。已說有三德。是三德者。何等為相。以偈答曰
喜憂暗為體 照造縛為事
更互伏依生 雙起三德法
喜憂暗為體者。是三德者一。薩埵。二羅阇。三多磨。喜為薩埵體。羅阇憂為體。暗癡多磨體。是現(xiàn)三體相。照造縛為事者。是三德何所作。初能作光照。次則作生起。后能作系縛。是三德家事。更互伏依生雙起三德法者。何等三德法。其法有五種。一更互相伏者。若喜樂增多。能伏憂癡暗譬如盛日光。能伏月星等。若憂惱增多。能伏喜樂癡。亦如明日光。能伏星與月。若暗癡增多。能伏憂喜樂。亦如日盛光。星月明不現(xiàn)。二更互相依者是三德相似。能作一切事。如三杖互能相依能持澡灌等。三更互相生者。有時喜生憂癡。有時憂惱能生喜癡。有時癡能生憂喜。譬如三人更互相怙同造一事。如是三德在大等。中更互相怙共造死生。四更互相雙者。是喜有時與憂雙。有時與阇雙。是憂有時與喜雙。有時與暗雙。癡亦如是。有時與喜雙。有時與憂雙。如婆娑仙人說偈
喜樂為憂雙 憂惱與喜雙
有時喜憂惱 與暗癡為雙
五更互起者。是三德更互作他事。譬如王家女相貌甚可愛。是名為喜德。是喜轉(zhuǎn)成色。為夫及生屬。而作于喜樂。是名作自事。能令同類女。一切生憂惱。是名作他事。亦能生他癡。猶如婢使等。恒憂其驅(qū)役。無計得解脫。其心轉(zhuǎn)癡暗。是名生他事是名為喜德。能作自他事。憂生自他事者。譬如劫賊縛王家女。時有王種乘馬執(zhí)杖來相救拔憂轉(zhuǎn)作王種。王是可畏境。生女歡喜。我當(dāng)?shù)媒饷。是名生他事。殺害劫賊故。能生賊憂惱。是名生自事。余賊見王故。如杌不能動。是名生他癡。是名憂生自他事。闇生自他事者。如大厚黑云能起電等。暗癡轉(zhuǎn)作云。一切農(nóng)夫有種食者。皆生歡喜。是名生他事。又能生暗癡。譬如貞女與夫相離見此云電。憂夫不得還。能生女癡故。是名生自事。亦能生憂惱。譬如估客在于道中。寒濕不能載。其心則憂惱。是名生他事。如此五種者。是三德家法。復(fù)有三德相
喜者輕光相 憂者持動相
暗者重復(fù)相 相違合如燈
喜為輕光相者。輕微光照名之為喜。若喜增長一切諸根輕無羸弱能執(zhí)諸塵。是時應(yīng)知喜樂增長。憂為持動相者。持者心高不計他。如醉象欲斗。敵象來相拄。若憂增長者。是人恒欲斗。其心恒躁動。不能安一處。是時應(yīng)知憂德增長。暗為重復(fù)相者暗德若增長。一切身并重。諸根被覆故。不能執(zhí)諸塵。是時應(yīng)知暗德增長。外曰。若三德互相違。猶如怨家者。云何共作事。答曰。實如此三德互相違。為屬一我不自在故。得共一事。譬如相違合為燈。三物合為燈。是火違油炷。油亦違火炷。如是相違法。能為人作事。三德亦如是。其性雖相違。能為我作事。外曰。上說亦相似我。已得一種。余五我未得。已成就三德。余五亦應(yīng)然。以偈答曰
不相離等成 由德翻無故
末德隨本德 非變異成得
不相離等成者。不相離等五。義如前說。變異中已成。由是未成故。自性中得成。由德翻無故者。是不相離等五義變異中成故。故知自性中必有。云何如此。由三德故。若三德不獨住。知更互不相離。若不相離者。當(dāng)知即為塵。既名為塵者。當(dāng)知即平等。若平等所受者。是故知無知。若塵若平等。若無知。是故知能生。若知。變異中有此六義者。則知自性中亦有此六義。云何知如此。若翻則無故。若除本自性。末則無六義。譬如除去縷。則無有別衣。即衣即有縷?|衣不相離。末必由于本。本末不相離。末德隨本德。非變異得成者。是世間中一切末德必隨本德。猶如赤縷所作衣。衣必隨縷赤。變異等亦如是。由三德故五義得成。由末六義故非變異中知有六義。外曰。世間中若物不可現(xiàn)。是物則為無譬如第二頭。如是自性不可現(xiàn)。云何知其有。答曰。雪山稱兩者。其量不可知。不可言無量。自性亦如是。何因得知有
別類有量故 同性能生故
因果差別故 遍相無別故
自性實有。云何得知。別類有量故。是世間中若物有作者。此物有量數(shù)。譬如陶師從有量土聚作器有數(shù)量。此器若無本。器應(yīng)無數(shù)量。亦應(yīng)無器生。見器有數(shù)量。是故知有本?|成衣等譬。其義亦如是。此法中大等變異亦有數(shù)量。何者為數(shù)量。大有一我慢。一五唯五根。十一大有五。是變異者。我見有有量。因平等似量。決知有自性。若自性無者。此變異無數(shù)量亦復(fù)應(yīng)是無。同性故者。譬如破檀木。其片雖復(fù)多。檀性終是一。變異亦如是。大等雖不同。三德性是一。以此一性故。知其皆有本。故知有自性。能生故者。若是處有能是處則可生。譬如陶師有瓦器能能生瓦器不能生衣等。是器生者依能故得成。此能必有依。謂依于陶師。變異亦如是。變異者。有生是生因能成。是能有依處。自性是其依。因此能生故。則知有自性。因果差別故者。世間因果差別亦可見。譬如土聚為因瓶等為果。是器能盛水油等。土聚則不能。是因果差別?|衣亦如是。如是大等變異定是果。見此果知有別因不相似。是故有自性。遍相無別故者。復(fù)有別因為知自性是實有。遍相者。三種世間。謂地空天。實時一切世間無差別。五大十一根沒五唯中無差別。乃至大沒自性中亦無差別。是變異是自性不可說。實時變異無故。自性亦應(yīng)無。自性若無。生死亦無。是義不然。是自性實。后更能生三種世間故。故知自性有。為五因故立有自性。外曰。若自性有者。不能生變異。以無伴故。譬如一人不能生子一縷不生衣。自性亦如是。以偈答曰
性變異生因 三德合生變
轉(zhuǎn)故猶如水 各各德異故
性變異生因者。此義中自性有三德故能生變異。自性無此德。汝言則為實。若有三德不相應(yīng)故不能生異。是事不然。三德合生變故。譬如有多縷。和合能生衣。三德亦如是。更互相依故。所以能生異。外曰。世間生有兩。一者轉(zhuǎn)變生。如乳等生酪等。二非轉(zhuǎn)變生。如父母生子。自性生變異。為屬何因生。答曰。轉(zhuǎn)故如乳酪自性轉(zhuǎn)變作變異。故是變異即是自性。是故別類生。此中不論受。外曰。若一因不能生多種果。此義中自性若是一。云何得生三種世間。生天則歡樂。生人則憂苦。生獸等則暗癡。若從一因生。云何得三品。答曰。猶如水。各各得異故
天水初一味 至地則變異
轉(zhuǎn)為種種味 各各器異故
若在金器其味最甜。若至地上隨地氣味種種不同。三種世間亦如是。從一自性生三德不同故。天上薩埵多。是故諸天恒受歡樂。人中羅阇多。故人多受苦。獸道多摩多故獸等恒癡暗。是等諸道中三德。恒相應(yīng)。以有偏多故。故如此差別。如是一自性能生三世間。三德不同故。是故有勝劣。自性已究竟。今當(dāng)次說我。我者微細如自性。云何知有我。為顯我有故。而說如是偈
聚集為他故 異三德依故
食者獨離故 五因立我有
一聚集為他故者。如自性變異知者故得解脫。初偈說如此。又說五因成立自性及變異竟。我人最微細。應(yīng)當(dāng)次成立。人我是實有。聚集為他故。我見世間一切聚集并是為他。譬如床席等。聚集非為自用。必皆為人設(shè)。有他能受用。為此故聚集。屋等亦如是。大等亦如是。五大聚名身。是身非自為。決定知為他。他者即是我。故知我實有。二異三德故者。自性及變異。六種相似義。上來已說偈。三德不相離。塵平等無知。能生本末似。我翻似不似。因此六異故。是故說我有。三依故者。若人依此身。身則有作用。若無人依者身。則不能作。如六十科論中說。自性者人所依故能生變異。是故知有我。四食者。如世間中見六味飲食。知有別能食。如是見大等。所食必知應(yīng)有別能食者。是故知有我。五獨離故者。若唯有身。圣人所說解脫方便即無所用。如昔有仙人往婆羅門眾所說。如是言
一切富皮陀 一切飲須摩
一切見兒面 愿后成比丘
若唯有身。何用是義。故知離身別自有我。若無別我唯有身者。則父母師尊死后遺身。若燒沒等。如是供養(yǎng)則應(yīng)得罪。應(yīng)無福德。以是義故知有別我。復(fù)有圣言
筋骨為繩柱 血肉為泥涂
不凈無?唷 「晃译x此合
汝舍法非法 虛實亦應(yīng)舍
舍有亦應(yīng)舍 清凈獨自存
若無我者。獨存義不存。因此圣言故。故知定有我。依此五種因。有我義成立。外曰。我者何相多身共一我。身身各一我。若言云何如此疑諸師執(zhí)相遍故。有說一我者。遍滿一切身。如貫珠繩。珠多繩一。亦如毗細天一萬六千妃一時同欲樂。一我亦如是。能遍一切身。復(fù)有余師說。身身各有我。是故我生疑。答曰。我多隨身各有我。云何知如是。以偈釋曰
生死根別故 作事不共故
三德別異故 各我義成立
生死根別故者。若我是一。一人生時則一切皆生。處處女人悉俱有胎。亦應(yīng)有正生。亦應(yīng)有童男。亦應(yīng)有童女。如是各各異。不俱共一時。是故知我多。復(fù)次我一者。若一人死時。一切人皆死。以無是義故。故知我不一。復(fù)次諸根異故。若人一者。一人聾時一切悉應(yīng)聾。盲及喑啞諸疾病等并皆一時。無如是義故。是故知我多。復(fù)次三德別異故。若人一者。三德應(yīng)無異。如一婆羅門生于三子。一聰明歡樂。二可畏困苦。三暗黑愚癡。若人一者。一人喜樂一切同喜樂?喟V亦如是。汝說貫珠及毗細譬。故我一者。是義不然。是故因五義則知我有多。外曰。我此中有疑。是我者。為作者非作者。若言云何有此疑。世流布語故。世間說人去人來人作。僧佉說人非作者。衛(wèi)世師說人是作者。是故我疑。答曰。人非作者云何得知。以偈釋曰
翻性變異故 我證義成立
獨存及中直 見者非作者
翻性變異故者。前兩偈中說我者異自性亦殊于變異。翻異二相故。與兩不同故。三德是能作。異此三德故是故非作者。外曰。若非作者用此何為。答曰。為立證義故。我證義成立。我是知者故。余法不如是。獨存者。若異性及變異清凈故獨存。中直者。與三德異故。三德申縮不同故。是故為中直。譬如一道人獨住于一所。不隨他去來。唯見他來去。如是三德者。能申縮生死。唯有一我人。能見如是事。是故為中直。異性變異故。是故我有知故名為見者。以是事故。故說見者非作者。故三德能作是義成立。人我是實有是多非作者。此義亦成立。外曰。若人非作者。決意是誰作。我今當(dāng)修法。離惡成就愿。此決意是誰作。若三德作此決意。是智有知。前說三德無知故。若人作決意。人則成作者。前已說人非作者故。故有雙過失。以偈答曰
三德合人故 無知如知者
三德能作故 中直如作者
三德合人故者。是三德無知能作我有知非作。是二相應(yīng)故三德如有知。譬如燒器與火相應(yīng)熱與水相應(yīng)冷。如是三德與知者相應(yīng)如有知能作決意。故說無知如知者。汝說隨世流布語故人能作者。此義我今答。三德能作故。中直如作者。因此和合故非作說能作。如一婆羅門誤入賊群中。賊若殺執(zhí)時其亦同殺執(zhí)。與賊相隨故是故得賊名。人我亦如是。與作者相隨。以世流布語。說我為作者。外曰。自性與人何因得和合。以偈答曰
我求見三德 自性為獨存
如跛盲人合 由義生世間
我求見三德者。我有如此意。我今當(dāng)見三德自性。故我與自性合。自性為獨存者是因苦人唯有能知見。今當(dāng)為彼令得獨存。以是義故自性與我和合。譬如國王與人和合。我應(yīng)使是人。是人亦與王和合。王應(yīng)施我生活故。是王人和合由義故。得成我自性和合義亦如是。我為見故自性為他獨存故。如跛盲人合者。此中有譬昔有商侶往優(yōu)禪尼。為劫所破各分散走。有一生盲及一生跛眾人棄擇。盲人漫走跛者坐看。跛者問言。汝是何人。盲者答言。我是生盲不識道故所以漫走。汝復(fù)何人。跛者答言。我生跛人唯能見道不能走行。故汝今當(dāng)安我肩上。我能導(dǎo)路。汝負我行。如是二人以共和合遂至所在。此之和合由義得成就。至所在各各相離。如是我者見自性時即得解脫。是自性者亦令我獨存各相舍離。由義生世間者由人為見他自性為獨存故。因此二義故得和合。是和合者能生世間。譬如男女由兩和合故得生子。如是我與自性合。能生于大等。外曰。已說和合能生世間。是生次第何如。以偈答曰
自性次第生 大我慢十六
十六內(nèi)有五 從此生五大
自性次第生者。自性者。或名勝因。或名為梵;蛎姵。若次第生者。自性本有故則無所從生。自性先生大。大者或名覺;蛎麨橄搿;蛎闈M。或名為智;蛎麨榛。是大即于智故大得智名。大次生我慢。我慢者或名五大初;蛎D(zhuǎn)異。或名焰熾。慢次生十六。十六者。一五唯。五唯者。一聲二觸三色四味五香。是香物唯體唯能。次五知根。五知根者。一耳二皮三眼四舌五鼻。次五作根。五作根者。一舌二手三足四男女五大遺。次心根。是十六從我慢生。故說大我慢十六。復(fù)次十六內(nèi)有五。從此生五大。十六有五。唯五唯生五大。聲唯生空大。觸唯生風(fēng)大。色唯生火大。味唯生水大。香唯生地大。見自性變異我三法得解脫。我今已說竟。外曰。已說從自性生大。大者何為相。以偈答曰
決智名為大 法智能離欲
自在薩埵相 翻此是多摩
決智名為大者。何名為決智。謂是物名閡是物名人。如此知覺是名決智。決智即名大。是大有八分。四分名為喜。四分名暗癡。喜分者。謂法與智能離欲及自在。法者何為相。夜摩尼夜摩。夜摩者有五。一者無瞋恚。二恭敬師尊。三內(nèi)外清凈。四減損飲食。五者不放逸。尼夜摩亦五。一不殺。二不盜。三實語。四梵行。五無諂曲。十種所成就。是故名為法。何者名為智。智有二種。一外智。二內(nèi)智。外智者。六皮陀分。一式叉論。二毗伽羅論。三劫波論。四樹底張履及論。五闡陀論。六尼祿多論。此六處智名為外。內(nèi)智者。謂三德及我。是二中間智由外智得。世間由內(nèi)智得。解脫。何者為離欲。離欲有二種。一外二內(nèi)。外者于諸財物。已見三時苦惱。謂覓時守時失時。又見相著殺害二種過失。因此見故離欲出家。如是離欲未得解脫。此離欲因外智得成。內(nèi)離欲者。已識人與三德異故求出家。先得內(nèi)智次得離欲。因此離欲故得解脫。因外離欲猶住生死。因內(nèi)離欲能得解脫。自在者。自在有八種。一者微細極鄰虛。二者輕妙極心神。三者遍滿極虛空。四者至得如所意得。五者三世間之本主。一切處勝他故。六者隨欲塵一時能用。七者不系屬他。能令三世間眾生隨我運役。八者隨意住。謂隨時隨處隨心得住。此等四法是薩埵相。若薩埵增長。能伏羅阇及多摩。是時我多喜樂故得法等四德。是名薩埵相。翻此是多摩者。翻法等四相。一非法。二非智。三愛欲。四不自在。此四法是多摩相。如是四喜四癡分若與大相應(yīng)。大則有八分。變時是前生
金七十論卷上按開元錄亦名僧伽論;驗槎碓。右一論外道迦毗羅仙人造。明二十五諦。所謂數(shù)論。經(jīng)中云。迦毗羅論是也。又長房內(nèi)典二錄。真諦譯中有金七十論二卷。復(fù)有僧伽論三卷。二目俱存者誤也。此論及勝宗十句義論者。非是佛法。而諸外道宗。以此數(shù)勝二論為上。欲令博學(xué)而破邪現(xiàn)正之者。先須委悉異道之。宗故譯出。之恐其失而不。傳故編入藏中耳
金七十論 卷中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外曰。說大已竟。慢相云何。以偈答曰
我慢我所執(zhí) 從此生二種
一十一根生 二五唯五大
我慢我所執(zhí)者。我慢有何相。謂我聲我觸我色我味我香我福德可愛。如是我所執(zhí)名為我慢。從此生二種者。從此我慢有二種變異生。何者二種。一十一根生。二五唯五大。十一根五唯。上已說其名。我慢相已說。我慢有三種。隨一生何法。以偈答曰
十一薩埵種 變異我慢生
大初生暗唯 炎熾生二種
十一薩埵種變異我慢生者。若覺中喜增長。則生我慢。能伏通憂癡。此我慢是喜種。圣說名轉(zhuǎn)變。是轉(zhuǎn)變我慢。能生十一根。云何得知。此以樂喜多故。輕光清凈故能執(zhí)于自塵故。說此十一名為薩埵種。大初生闇唯者。若大中暗增長。則生我慢。能伏通喜憂。此我慢是癡種故。圣說名大初。此我慢生五唯故。五唯及五大。悉暗癡種類。炎熾生二種者。若大中苦增長。則生我慢。能伏通喜闇。此我慢是憂種故。圣立名名炎熾。此我慢生兩種。能生十一根。亦生五唯等。是薩埵種變異。我慢能生諸根。取炎熾我慢為伴侶。云何如此。炎熾有事故轉(zhuǎn)變。薩埵種無事故轉(zhuǎn)變。我慢若生十一根者。必取炎熾我慢以為伴侶。是大初我慢。若生五唯五大等。必取炎熾我慢以為伴侶。云何如此。暗癡我慢無有事。炎熾有事故。如是炎熾我慢。能生十一根。亦生五唯等。故說炎熾生二種。外曰。已說薩埵種生十一根。何者名十一根。以偈答曰
耳皮眼舌鼻 此五名知根
舌手足人根 大遺五作根
耳皮眼舌鼻此五名知根者。云何說名根。此五能取聲色等故說名知根。舌手足人根大遺五作根者。云何名作根。語言等諸事。是五能作故。故昔圣立名名為五作根。外曰。此十根者云何為其事。耳根從聲唯生。與空大同類。是故唯取聲。皮根從觸唯生。與風(fēng)大同類。是故唯取觸。眼根從色唯生。與火大同類。是故唯取色。舌根從味唯生。與水大同類。是故唯取味。鼻根從香唯生。與地大同類。是故唯取香。五作根有五事。是舌根與知根相應(yīng)。能說名句味。手根與知根相應(yīng)。能作工巧執(zhí)捉等。足根與知根相應(yīng)。能行平等高下路。人根與知根相應(yīng)。能作戲樂及生兒子。大遺根與知根相應(yīng)。能棄于糞穢。以是義故名為十根。外曰。心根云何。以偈答曰
能分別為心 根說有兩種
三德轉(zhuǎn)異故 外別故各異
能分別為心根說有兩種者。心根有二種分別是其體。云何如此。此心根若與知根相應(yīng)。即名知根。若與作根相應(yīng)。即名作根。何以故。是心根能分別知根事。及分別作根事故。譬如一人。或名工巧;驗槟苷f。心根亦如是。此心云何說為根。與十根相似。十根從轉(zhuǎn)變我慢生。心根亦如是。與十根同事。十根所作事。心根亦同作。是故得根名。外曰。諸根事各異心根有別不。答曰。能分別者即是其事。譬如有人。聞某處有財食。即作心言。我當(dāng)往彼應(yīng)得美食及以利養(yǎng)。如此分別是心根別事。以其同生同事別分別故名之為根。是故諸根唯十一種。外曰。是十一根誰之能作。若言云何有此疑者。圣執(zhí)不同故。有說。人我所作。有說。自在所作。有說。有之所作。如是等執(zhí)各不同。以是事故故我生疑。是根塵中十一種決從有智生。云何知如此。是十一根能取十一境。自性大我慢無有知故不應(yīng)有此能。如路歌夜多論說。此云世入
能生鵝白色 鸚鵡生綠色
孔雀生雜色 我亦從此生
是故我今疑十一從何生。答曰。此論中我非作者。自在亦非作者。無有別法名為有。是故汝所說不生十一根。外曰。若爾何法能生。答曰。三德轉(zhuǎn)異故外別故各異。三德在我慢中。隨我意故轉(zhuǎn)作十一根。我意云何。是十一外塵各各不同。若生一根不能遍取。是故轉(zhuǎn)生十一根。各各取諸塵。是故十一根差別各異。復(fù)次汝言無知不能生多者。是義不然。無知見有多能故。此論中當(dāng)說
為長養(yǎng)犢子 無知牛生乳
為解脫人我 無知生根爾
是故三德無知能生十一根。外曰。我今已知十一根從我慢生。此十一根安置各異。誰之所為。眼最居上能看遠色。耳各一邊能聞遠聲。鼻在一處能取至到香。舌在口中能取來到味。皮根在內(nèi)外至觸皆知。舌在口中能說名句味。手居左右而能執(zhí)捉。足在下分能行臍下。二根居隱處。為離他恒見。能生除戲樂。意根無定所。能作分別事。安置此諸根為是誰所作。我作自在作。為有別因作。答曰。此論中說。我亦非因。自在亦非因。自性為正因。自性生三德及我慢。我慢隨我意轉(zhuǎn)。由是三德安置諸根。故說三德轉(zhuǎn)異故外別故各異。根近遠事有二意。一為避離。二為護身。為避離者。遠見遠聞逆舍離故。為護身者。八塵到根方乃得知。為欲料理自身使增益故。外曰。此十一根為作何事。以偈答曰
唯見色等塵 是五知根事
言執(zhí)步戲除 是五作根事
唯見色等塵是五知根事者。眼唯見色。塵是眼事。唯見不能分別捉執(zhí)。余根亦如是。各各自境中唯照是其事。知根能照境作根能執(zhí)用。知根事已說。次說作根事。言說是舌根境。持是手境。行步為足境。戲樂及生子。為人根境。除棄是大遺境。作根事已說。次當(dāng)說大我慢心境事
三自相為事 十三不共境
諸根共同事 波那等五風(fēng)
大事計我為慢相。此相即慢事。分別為心相。是相即心事。十三不共境者。十根各各境及大慢心相各各所作故。故說不同事。諸根共同事波那等五風(fēng)者。若說不共事義至知應(yīng)有共事。不共事者。如人人各一婦。共事者。如眾人共一婢。何者共事。若五種風(fēng)。一者波那。二者阿波那。三者優(yōu)陀那。四者婆那。五者婆摩那。是五風(fēng)。一切根同一事。波那風(fēng)者?诒鞘瞧渎。取外塵是其事。謂我止我行。是其作事。外曰。是波那何根能作。答曰。是十三根共一事。譬如籠中鳥。鳥動故籠動。諸根亦爾。以波那風(fēng)動故。十三根皆動。是故十三根同其事。阿波那風(fēng)者。見可畏事即縮避之。是風(fēng)若多。令人怯弱。優(yōu)陀那風(fēng)者。我欲上山。我勝他不如。我能作此。是風(fēng)若多。令人自高。謂我勝我富等。是優(yōu)陀那事。婆那風(fēng)者。遍滿于身。亦極離身。是風(fēng)若多。令人離他不得安樂。是風(fēng)若稍稍離。分分如死離盡便卒。婆摩那風(fēng)者。住在心處。能攝持是其事。是風(fēng)若多。令人慳惜覓財覓伴。是五風(fēng)事。并十三根所作。是十三根不共及事已說。今當(dāng)說一時俱起事及次第起。以偈說曰
覺慢心及根 或俱次第起
已見未見境 三起先依根
覺慢心及根或俱次第起者。若見色者一時大慢心眼根俱起取一境。如眼余根亦如是。一時四俱起。同共取一境。次第起者。如人行路。忽見高物即起疑心。為人為杌。若見鳥集。或見藤繞;蛞娐菇。即覺是杌。若見搖衣;蛞娚烨。便覺是人。如是覺慢心根次第而起。如眼所見。耳等諸根應(yīng)知次第亦如是。已見未見境三起先依根者。已見法三種依根次第起已說。今當(dāng)說未見法三種亦依根次第起。如偈所說
最后由伽時 當(dāng)有如是人
依邪見邪行 誹謗佛法僧
先邪化父母 朋友及眷屬
開四惡道路 將他入此中
如未來過去亦如是。依耳根次第起三法。如是三法先依外根故而起。外曰。是十三作具是無知。若不與人及自在相依者。云何各各取自境。以偈答曰
十三不由他 能作自用事
我意是因緣 無有別教作
十三不由他能作自用事者。此論中自在及。我非作者前已說。是故十三作具如自境界自能作不由他。如一梵行婆羅門。問言某處有皮陀師能教弟子如意受學(xué)。我今決定當(dāng)往彼學(xué)。此即是大作此覺知。是我慢得大意已作如是計。一切婆羅門所有校具。我悉將去。為欲往彼使心不散。是心得我慢意已。作是分別。我當(dāng)先學(xué)何皮陀。為學(xué)娑摩皮陀。為學(xué)夜[隹/(至-土)]皮陀及力皮陀耶。外根知心分別已。眼能看路。耳聞他語。手持澡灌。足能蹈路。各各作事。譬如賊主作號令言。出入進止皆須聽我。是賊群眾悉已從令。如是諸根亦復(fù)如是。覺譬賊主。余根譬賊眾。已知覺意故。各各作自事。外曰。此十三作具。各各捉前境。為是自為。為是為他。答曰。我意是因緣。無有別教作。是義前已說。我事者應(yīng)作故。三德生諸根為我顯了捉執(zhí)諸塵。若汝說是諸根無知云何得作者。答曰。是諸根無別自在來依此中以教其作。唯有我與自性和合。起作如是意。汝應(yīng)顯現(xiàn)令我獨存。因是我意。是故三德能生諸根。各各作事隨我意故。離我意者。無別他教。外曰。二十四中有幾名義。得為作具。以偈答曰
作具數(shù)十三 能作牽執(zhí)照
其事有十種 應(yīng)引持照了
作具數(shù)十三者。此論中處處說作具。決定唯十三。五知根五作根及覺慢心等。此十三作何事。能作牽執(zhí)照。其事有十種。聲等五塵語言等五事。此十是其事。是事有三種。一應(yīng)牽二應(yīng)照三應(yīng)執(zhí)。是中三有所牽。五知具所照。五作具執(zhí)持。因此三事故立十三根。故說應(yīng)引持照了。外曰幾根取三世塵。幾根取現(xiàn)在塵。以偈答曰
內(nèi)作具有三 十外具三塵
外具取現(xiàn)塵 內(nèi)取三世塵
內(nèi)作具有三者。覺慢心三種。是名內(nèi)作具。不取外塵故。是故立名內(nèi)。能成就我意方便故。是故說名具。十外具三塵者。十外具者。五知五作根。能取外塵故。故名為外具。三塵者。是覺慢心根。十具為其塵。譬如其主使役下人。如是三根能使十具。亦復(fù)如是。外具取現(xiàn)塵者。是十種根現(xiàn)在塵為境。云何知取。耳根但取現(xiàn)世聲。二世不聞故。如耳乃至鼻根亦如是。舌根者能說現(xiàn)在名句味語。未來過去則不能說。如舌根余四亦如是。內(nèi)取三世塵者。覺慢心三種。能取三世塵。覺者能取現(xiàn)世瓶盆等。亦能取過去。如取往昔頂生王等。亦能取未來。如說當(dāng)有破諸人慢亦如是。以三世塵計為我所。心根亦如是。分別三世塵。求未來憶過去故。說內(nèi)取三世塵。外曰。幾根取差別塵。幾根取無差別塵。以偈答曰
十三中知根 取異無異塵
舌唯聲為塵 余四悉五塵
十三中知根取異無異塵者。是十三具中有五知根。能取有差別無差別塵。差別者。具三德。無差別者。唯一德。如天上有五塵。謂聲觸色味香。是五塵無差別同樂為體故。是天五塵無有憂癡。人道中五塵有差別。具有樂苦癡相應(yīng)所成故。諸天知根取無差別塵。人即知根能取有差別塵。謂樂苦癡等塵。是故知根能取異無異等塵。舌唯聲為塵者。天舌及人舌。唯以聲為塵。能說名句味。余四悉五塵者。是手根體具五塵。能捉五塵境。如手捉瓶。如手余根亦如是。如是四根五塵安立悉取五塵。復(fù)次根有別相。以偈說曰
覺與內(nèi)具共 能取一切塵
故具三有門 諸根悉是門
覺與內(nèi)具共能取一切塵者。覺與我慢及心根恒相應(yīng)故。說覺與內(nèi)具共。能取三世間塵及三世塵故。說能取一切塵。故三具有門者。是覺等三具。能為諸門主。若覺等三具相應(yīng)在眼根。是眼根能顯照色余根不能。是三隨集一根能取三世間塵及以三世。故說此三為十作具。余根悉是門者。謂五知五作根開閉隨三故。若三在眼眼門則開能取前境。余門則閉不能知塵。以隨他故但門非實具。如是十根與三具相應(yīng)。能取一切三世間塵。復(fù)次偈曰
諸具猶如燈 隨德更互異
照三世間塵 為我還付覺
諸具猶如燈者。謂五知五作我慢及心根。如燈在一處。平等照諸物。如是諸具能照三世間塵故。說猶如燈。隨德更互異者。更互不相似。耳者取聲不取色。眼則取色不取聲。乃至鼻但取香不取味。如是五知根。根定對塵異故。說更互異。作根亦如是。舌但說言語。不能作余事。乃至覺但作決知。慢唯作執(zhí)著。心唯作分別。故說更互異。此異義云何。隨三德故生三德。生我慢不同故我慢生五唯及諸根悉不同。照三世間塵為我還付覺者。是十二根照世間塵。悉還付覺者。譬如國土一切吏民取國財物悉付國主。如是諸塵。由十二根將還付覺故覺令我見。故說為我還付覺。外曰。何故諸根不自照塵令我得見。以偈答曰
我一切用事 以覺能成就
復(fù)令后時見 自性我細異
我一切用事以覺能成就者。我事用一切處不同;蛉说阑蛱斓阑颢F道中。十塵用乃至八種自在用。知根作根。十外具照此塵付囑于覺。覺收以付人。令人得受用。因此次第覺。能令我如意受。用得自在樂。乃至智能未生時。復(fù)令后時見自性我細異者后時者。謂智能生時。我與自性有別異。此別異者。未修圣行人不能見故。故說為細微。此別異中門者。于十三中唯覺令我見。見者何相。謂見我與自性異三德異覺異我慢異十一根異五唯異五大異身異。如是等異覺令我知故。故我得解脫。如前說。若知二十五隨處隨道住。編發(fā)髻剃頭平等得解脫。是故唯一覺。是我真作具。外曰。已說前偈諸根能取有差別無差別塵。何者差別無差別。以偈答曰
五唯無差別 從此生五大
大塵有差別 謂寂靜畏癡
五唯無差別者。汝說何者差別無差別者。今當(dāng)答。從我慢生五唯細微寂靜。以喜樂為相。此即諸天塵。無有差別。天無憂癡故。從此生五大大塵有差別者。從聲唯生空。乃至從香唯生地。是五大有差別。是差別有何相。一者寂靜。二者令怖。三者暗癡。此五大是人塵?沾笕嗪伪厝绱蟾蝗巳雰(nèi)密室受五欲樂。或上高樓遠觀空大。由空受樂故空寂靜。或在高樓空中冷風(fēng)所觸空則生苦;驈(fù)有人行在曠路。唯見有空不見聚落。無所止泊則生暗癡。余大亦如是。如是諸天以五唯為塵。一向寂靜故無差別。人取大為塵大有三德是故有差別。外曰。是差別已如別說。但有是事復(fù)有差別耶。答曰。復(fù)有別差別。如偈所說
微細父母生 大異三差別
三中細常住 余別有退生
微細父母生大異三差別者。一切三世間。初生微細身。但有五唯。此微細身生入胎中。赤白和合增益細身。是母六種飲食味浸潤資養(yǎng)增益粗身。是母子飲食路二處相應(yīng)故得資益。猶如樹根有容水路故浸潤增長。如是飲食味隨其行路浸益粗身亦復(fù)如是。如細身形量。麤身亦如是。細身名為內(nèi)。粗身名為外。此細身中手足頭面腹背形量人相具足。四皮陀中有諸仙人說如是言。麤身有六依。血肉筋三種從母生。白毛骨三種從父生。是六依身。以外粗身益內(nèi)細身。是內(nèi)細身粗身所資益。將出胎時及至已出。以外五大為其住處。譬如王子他為起舍種種殿堂。是處應(yīng)住是處應(yīng)食是處應(yīng)眠。自性亦如是。為細身及粗身作依止處能生五大。一生空大。為無礙處。二生地大。為時著處。三生水大。為清凈處。四生火大。為銷食處。五生風(fēng)大。能令動散。如是三種差別。一微細。二父母生。三共和合。謂寂靜可畏暗癡等。是三名別差別。外曰。是三差別幾常幾無常耶。答曰。三中細常住。余別有退生。此三中五唯所現(xiàn)。微細差別能生初身是常住。若粗身退沒時。細身若與非法相應(yīng)。則受四生。一四足。二有翅。三胸行。四傍形。若與法相應(yīng)。則受四生。一梵二天三世主四人道。如是細身則為定常。乃至智厭未生輪轉(zhuǎn)八處。智厭若起便離此身者解脫故說微細差別常。余粗差別退生不名常。臨死細身棄舍粗身。此麤身父母所生;蝤B啖食或復(fù)爛壞或火所燒。癡者細身輪轉(zhuǎn)生死。外曰。汝說父母身退沒。后何身能輪轉(zhuǎn)生死。以偈答曰
前生身無著 大慢及五唯
輪轉(zhuǎn)無執(zhí)塵 有熏習(xí)細相
前生身無著者。昔時自性者。回轉(zhuǎn)生世間。細身最初生。從自性生覺。從覺生我慢。從我慢生五唯。此七名細身。細身相何如。如梵天形容能受諸塵。后時是身得解脫故。無著者如圣傳。此細身若在獸人天道中。山石壁等所不能礙。以微細故又不變易。乃至智能未起恒不相離。是名為常。大慢及五唯者。此身因幾物得成。因七種細物。乃至十六種粗物。是身何所作。輪轉(zhuǎn)無執(zhí)塵。此細身與十一根相應(yīng);蛟谟谒纳。輪轉(zhuǎn)三世間。無執(zhí)塵者。若與十一根不相應(yīng)。若離父母所生粗身無能執(zhí)塵力。有熏習(xí)細相者。是細身有三種。有之所熏習(xí)。是三有后當(dāng)說。三種有者。一善成有。二性得有。三變異有。此三有熏習(xí)細身。細相者非圣不見故。此細身能輪轉(zhuǎn)生死。外曰。是十三根足輪轉(zhuǎn)生死何假細微身。以偈答曰
如畫不離壁 離杌等無影
若離五唯身 十三無依住
如畫不離壁離杌等無影者。是世間中能依所依二法相應(yīng)已見不相離。如畫色依壁。離壁無別住。是故離細身十三不得住。復(fù)次離杌影無依處。離火則無光。離水則無冷。離風(fēng)則無觸。離空威儀處不得成。如是離細身。是粗相無依止不得住。故說若離五唯身十三無依住。外曰。是細身與十三輪轉(zhuǎn)生死何所為。以偈答曰
我意用為因 由因依因故
隨自性遍能 如伎轉(zhuǎn)異相
我意用為因者。我意用應(yīng)作故自性變異。意用有二種。一者受用聲等塵為初。二者見三德人中間為最后。梵天處等人我與聲等塵應(yīng)。令相應(yīng)后時應(yīng)令解脫故。自性變異作細身。此細身何因得輪轉(zhuǎn)。由因依因故。因者謂清等八種后當(dāng)說。即說偈言
因善法向上 因非法向下
因智厭解脫 翻此則系縛
此因依因復(fù)何因成。自性遍能故。譬如國王于自國中隨意能作。自性亦如是。能作天人獸等生故。說如伎轉(zhuǎn)異相。譬如伎兒或現(xiàn)天相或現(xiàn)王相或現(xiàn)龍鬼等相。種種不同。細身亦如是。與十三相應(yīng);蛉胂篑R等胎。轉(zhuǎn)為象馬等身;蛉肴颂斓忍。轉(zhuǎn)為人天身。故說隨自性遍能如伎轉(zhuǎn)異相。外曰。是三有所熏。十三根輪轉(zhuǎn)生死前已說。何等為三有。以偈答曰
因善自性成 變異得三有
已見依內(nèi)具 依細迦羅等
因善自性成變異得三有者。眾物名諸物有三種。一因善成就。二由自性成就。三從變異得。因善成就者。如迦毗羅仙人初生共四德生。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是四種德因善得成就。故此四德依善成就有。何者自性成就。自性成就者。如皮陀傳說。昔時梵王生有四子。一名娑那歌。二名娑難陀那。三名娑那多那。四名娑難鳩摩羅。此四子已具足具事有身。十六歲時四有自然成。謂法智離欲自在。譬如見物藏自然而得。此四物不由因得故。故說自性成。變異得有者。師身名變異。因師身故弟子恭敬親近聽聞得智能。因智能得離欲。因離欲得善法。因善法得八自在。是弟子四德從師身得故說變異得。此四德熏習(xí)大等內(nèi)具能輪轉(zhuǎn)生死。是四德與對治。凡八種。是八法依何處住。答曰。已見依內(nèi)具。依細歌羅等。內(nèi)具者。謂大等。此大有八物。依大四住。已如前說
決智名為大 法智能離欲
自在薩埵相 翻此是多摩
是八種依內(nèi)具得成。是八法得天眼圣人所見故。故說名已見。依細歌羅等者。謂八種物。一名歌羅啰。二名阿浮陀。三名閉尸。四名伽那。五名嬰孩。六名童子。七名少壯。八名衰老。是八種由四食味故得增長。一者因母六味增長四身。二者因乳味故增嬰孩身。三者因乳哺故長童子身。四者因飲食味增后二身。是八種身。依細身成。是十六物熏習(xí)內(nèi)具及微細身輪轉(zhuǎn)生死。外曰。前已說由因依因故如伎轉(zhuǎn)異相。何者為由因。何者名依因。答曰。因善法向上。因非法向下。因智厭解脫。翻此則系縛。世間中若人能作夜摩尼夜摩等法。因此法臨受生微細身向上生八處。一梵。二世主。三天。四干闥婆。五夜叉。六羅剎。七閻摩羅。八鬼神。是八處由法故得生。若翻此十法而作非法者。臨受生時向下五處生。一四足。二飛行。三胸行。四傍形。五不行。是五處非法所生因智厭解脫者。因細身得智能因。智能得厭離。因厭離舍棄細身。真我獨存故名解脫。翻此則系縛者。翻智者名無智。如人執(zhí)言。我可憐我可愛。我可愛者。由慢故計我。是名無知。此無知系縛自身令在人天獸等中。系縛有三種。一者自性縛。二者變異縛。三者布施縛。此三后當(dāng)說。故說由因及依因。善法名為因。向上為依因。非法名為因。向下為依因。智厭名為因。解脫為依因。無智厭為因。系縛為依因。四因四依因已說。復(fù)有四因四依因。今當(dāng)說
離欲故沒性 憂欲故生死
由自在無礙 翻此故有礙
離欲故沒性者。有一婆羅門出家學(xué)道。能制十一根。遠離十一塵。護持夜摩尼。夜摩等十法。即得厭離。有厭故離欲。無有二十五實智。是故無解脫。是人死時但沒八性。八性者。謂自性覺我慢及五唯。在八性中未得解脫計為解脫。后輪轉(zhuǎn)時于三世間更受粗身。故說厭離故沒自性中。是名自性縛。憂欲故生死者。憂欲者如有人計。我今行大施作大祠天事。今飲須摩味。于后世間我應(yīng)受樂因。此憂欲受生生死。謂梵處等乃至獸生是名布施縛。由自在無閡者。自在者喜樂種類有八分微細輕光等。由此自在故。故在梵王等處所有八種無礙。此八種自在與覺相應(yīng)故。故名變異系縛。翻此故有閡者。翻自在者即不自在。由不自在故一切處所皆有障礙。此障礙亦變異系縛。是暗癡法故故。此偈說四種因依因。離欲者為因。沒性為依因。憂欲名為因。生死為依因。自在名為因。無礙為依因。非自在為因。障礙為依因。如是八因八依因。是十六生已說竟。外曰。是十六因依因生。何者為其體。以偈答曰
生因覺為體 疑無能喜成
思量德不平 覺生五十分
生因覺為體者。生者或十六或八種依因。若十六種八因八依因。以覺通為體;虬朔N者。八依因名為生。八因為其體。故說十六生名。因覺為體。已如前偈說。決知名為大法。智能離欲自在薩埵相。翻此名多摩。疑無能喜成者。此十六生分為四分。一疑。二無能。三歡喜。四成就。如一婆羅門與四弟子從大國王還其本處。在于行路日未出時。其一弟子即白師言。大師。我見道中有一種物。不知是杌為是兇人。是弟子于杌生疑。師語第二弟子。汝往諦看。為人為杌。是人因師言。己即便遙看。不敢近彼。即白師言。大師。我不能近彼。是第二人有無能。次語第三弟子言。汝可好看。定是何物?匆寻讕煛4髱。何用看此。是日已出有大宗侶可相隨去。是第三人雖未辯人杌已生喜心。次語第四弟子。汝當(dāng)往看。是人眼根凈故。見藤纏繞上有鳥集。往彼腳觸。還白師言。大師。此物是杌。此第四人乃得成就。故十六生分為四分。思量德不平者。德有三種。謂喜樂憂苦暗癡。此三互相違。若喜樂增長。則能伏憂癡。譬如日光能伏星火等。憂癡增長亦復(fù)如是。若思量三德不平等覺生五十分。五十分者今當(dāng)說
疑倒有五分 無能二十八
由具不具故 喜九成八分
疑倒有五分者。疑倒前已說。今當(dāng)說五分。一闇。二癡。三大癡。四重闇。五盲闇。今未說無能。先明五疑分
說暗有八分 癡八大癡十
重闇有十八 盲闇亦如是
說暗有八分者。若人不因知離欲沒八性中。謂自性覺慢及五唯。此人未得解脫作已得相。由不見此八種系縛故。故說不見八種名之為暗。暗者無明別名。癡八者。自在有八種。前已說。此中諸天等生執(zhí)著縛不得解脫。由著自在輪轉(zhuǎn)生死故說癡八分。前八名自性縛。后八名變異縛。大癡十者。有五唯喜樂為相。是諸天塵。是五塵與五大相應(yīng)。三德為相。此十塵中梵及人獸等。生執(zhí)著縛。謂離此外無別勝塵。因此執(zhí)著不平等智及解脫法。皆執(zhí)著塵不求解脫。故名大癡。重闇有十八者。八種自在及十種塵。已退生時。是時貧人作是計言。我今貧窮。自在諸塵并皆失盡。分別此事。起十八苦。此苦名重闇。盲闇亦十八者。如前說。自在有八。塵有十種。有人具此十八。臨退死時作如是計。我今舍八自在及以十塵。獄卒縛我就閻王所。因此計生苦。不及得聽僧佉義。故名盲闇。如是暗者分別五分有六十二。今說無能分者
十一根損壞 智害名無能
智害有十七 翻喜成就故
十一根損壞者。謂聾盲甕爽癩癲狂啞戾跛石女黃門秘上。是十一根損壞云何說無能。不能聽聞故。乃至不能得解脫。譬如聾人能加一病。語善友言我困苦當(dāng)何所作。善友語言當(dāng)受僧佉智能。至苦盡苦邊即得解脫。答言。我今不能受持僧佉智能。不聞師語。既不聞?wù)f;酆螐纳H缑@盲等亦如是。為根壞故無學(xué)慧能。及不能得解脫。智害名無能。智害有十七者后當(dāng)說
金七十論卷中
金七十論 卷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翻喜成就故者。翻九分喜及八種成就。翻此十七。名為智害。是十一根壞。及十七智害。是名二十八。云何喜九分。以偈釋曰
依內(nèi)有四喜 自性取時感
依外喜有五 離塵故合九
依內(nèi)有四喜自性取時感者。依內(nèi)者。依覺慢心生四種喜。一由自性喜。二由求取喜。三由時節(jié)喜。四由感得喜。為現(xiàn)四喜作如是譬。譬諸婆羅門舍俗出家。有人問言。汝何所解而得出家。是人答言。我知自性是三世間真實因。故我出家。是人唯知自性是因。不知常無常有智無智有德無德是遍非遍。但知有及因。故生歡喜。是人無解脫。是喜由自性生。次問第二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是人答言。我已識自性是世間因。我已知取是解脫因。雖有自性是實因。若無取者解脫不得成。故我攝持取。取者。一切出家行道具。具有四種。謂三杖澡灌袈裟吉祥等。吉祥有五。一灰囊。二天目珠。三三縷纓身。四諸咒術(shù)章句。五以一長草安頂髻上謂吉祥草。此五并是學(xué)道之具。能去不凈。故曰吉祥。就前三種合八具也。從此得解脫。我由此出家。是故第二喜名取。因此喜故不得解脫。但知自性因。不能知余。復(fù)問第三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及四取。何所能作。我知不受便得解脫故求出家。此第三人無有解脫。何以故。不知二十五句義故。是第三喜者名時節(jié)喜。次問第四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取時節(jié)何所能作。若離感得我已知由感得故。故得解脫。故我出家。是第四人亦無解脫。無有智故。是第四喜者名感得喜。此四喜依內(nèi)得成。依外喜有五離塵故合九者。外喜有五種。遠離五塵故。譬如一人見五婆羅門出家次第往問。初問第一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世間中有五塵。為得此塵諸事難作;蜃魈锘蝠B(yǎng)獸或事王或商估。離此四事或便作偷賊。是求塵事。決難可作。逼惱自他故。我見此事故求出家。是第五人無有解脫。無真實智故。又問第二人言。汝知何法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知五塵求覓可得。如前方便作田等。得諸塵已守護難作。何以故。五家具諍故。由護此塵應(yīng)逼自他。我見守護苦故離塵出家。此第六人亦無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三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令未得求令得。已得守護令不失。此五塵由自受用故自然成失。若失時即生大苦。由見此失塵過失故求出家。是人亦不得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四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覓未得得已能護。失已亦能更覓。若爾何以出家。五根無厭足。展轉(zhuǎn)求勝故。我見此根過故求出家。是第八人亦無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五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覓未得令得。得已守護令不失。用已更能覓。若求最勝我亦能得。若爾何故出家。由塵四事故應(yīng)殺害他。若不害者是事不成。若作田者則應(yīng)斬草伐樹。若斗戰(zhàn)時則應(yīng)殺人;蚪偎攧t損減他;蛘f其口妄語乃至一切世間過失。并由塵起我知此失故求出家。是第九人亦無解脫。由外厭故不修實智。故說前四依內(nèi)后五依外故合九喜。此九種喜。仙人立九名。能清凈塵污故說九喜名為水。一潤濕水。二深淺水。三流水。四湖水。五善入水。六善渡水。七善出水。八光明水。九勝清凈水。翻此九喜名九無能。謂非潤濕乃至非勝清凈水。外曰。此三法與成相違。何法名為成。以偈答曰
思量聞讀誦 離苦三友得
因施成就八 前三成就鉤
思量聞讀誦乃至因施成就八者。此八種能六行得成。如一婆羅門出家學(xué)道作是思惟。何事為勝何物真實何物最后究竟。何所作為智能得成顯。故作是思量已即得智能。自性異覺異慢異五唯異十一根異五大異真我異。二十五真實義中起智能。由此智能起六種觀。一觀五大過失。見失生厭。即離五大。名思量位。二觀十一根過失。見失生厭。即離十一根。此名持位。三用此智能觀五唯過失。見失生厭。即離五唯。名入如位。四觀慢過失及八自在見失生厭。即離慢等。名為至位。五觀覺過失。見失生厭。即得離覺名縮位。六觀自性過失。見失生厭。即離自性。是位名獨存。此婆羅門因是思量故得解脫。此成由思量得故名思量成。思量成已說。次說聞成義。如一婆羅門聞他讀誦聲。謂自性異覺異乃至真我異。聞此讀誦聲。已覺知二十五義。即入思量位離五大。入能位離十一根。入如位離五唯。入至位離慢等。入縮位離于覺。入獨存位離自性。是名解脫。聞成義已說。次說讀誦義。有八智能分得成。如一婆羅門往至師家。一欲樂聽聞。二專心諦聽。三攝受。四憶持。五知句義。六思量。七簡擇。八如實令入。是名八智分。由此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得解脫離苦三成者。一離內(nèi)苦。如一婆羅門為內(nèi)苦所逼謂頭痛等。往詣醫(yī)所得治病已。由此內(nèi)苦起于欲知。為欲求知滅此苦因。往就師家生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此成由內(nèi)苦如身苦心苦亦如是。二離外苦。如一婆羅門為外苦所逼。謂人獸翅乃至木石等之所困苦而不能忍。生求欲知滅苦之因。往詣師家修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此成由外苦得。三依天苦。如一婆羅門為天苦所逼。謂寒熱雨等。其不能忍。詣師求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解脫。七善友得者。不由八智分得。但從善友得智能。至智能究竟則得解脫。八因施成者。如一婆羅門人所憎惡。知他憎己是故出家。既出家已師及同友。亦生憎惡不與智能。自知薄福往邊村住。自謂此處無婆羅門可安居住。既往住已多得施食。其所余者還施親友。乃至女人牧人。于是村人并皆愛念。安居欲竟。一切人眾并皆嚫施三杖澡灌諸衣物等。近帝釋會。時語諸人言。誰能與我還本大國看于此會。若欲去者人人赍物為我將往。往彼到師家已。選擇勝物以供養(yǎng)師。余物次第分與同學(xué)。師友眾人并生愛念。師即施其智能。由此智至究竟智即得解脫。此由施得成。此八成者。昔日仙人又立別名。一自度成。二善度成。三全度成。四喜度成。五重喜度成。六滿喜度成。七愛成。八遍愛成。若翻此八成。則名八無能。謂非度無能乃。至非遍愛無能。如是十一根墮無能。及十七智害無能。為二十八無能。是疑無能喜成轉(zhuǎn)為五十義已說。前三成就鉤者。譬如醉象以鉤制伏不得隨意自在。是五疑二十八無能。九喜所制伏。世間不得真實智。若離實智則無八成故。說前三是成就鉤故。次舍疑無能喜勤修八種成。外曰。諸有所熏習(xí)體相故輪轉(zhuǎn)生死。前已說。體相有二種。一微細體相。在初生。二父母生身及十一根。共相應(yīng)八有所熏習(xí)故輪轉(zhuǎn)生死。此中有疑。何者先生。體相為先。諸有為先。以偈答曰
離有無別相 離細相無有
相名及有名 故生有二種
離有無別相者。若離諸有體相不成。譬如離熱火不得成。離細相無有者。若離細相諸有不成。譬如離火熱不得成。是兩法相依如火與熱。此法俱起如牛兩角。相名及有名故生有二種者。自性變異有二名。一生相名。二生有名。初生生死即具二種。外曰。此生唯有二種。更有別名。答曰。昔仙立別名者一自度者。此人最利自思惟得波若成解脫。不由他教故云自度成也。自思惟得不由他故自度。即波若。波若能免此至彼。故稱為度至之時。則名解脫。解脫即名成。因名為度果名為成。此度成由自思得故云自度成也。后七度成義無異也。但別名不同耳。二善度成者。由自由他故得波若成解脫也。此人神根小劣薄由他教。自義多而能得度脫。故稱善度成也。三全度成者。一向由他教得。故稱為全。神根復(fù)劣也。四喜度成者。此人為內(nèi)苦所逼。謂頭痛等。詣師求治。得暫脫內(nèi)苦。此為一喜。思惟此脫非是永脫。知獨存時乃是永脫。故詣僧佉?guī)煂W(xué)波若求成解脫得復(fù)歡喜。從此兩喜為名。名喜度成也。五重喜度成者。此人為內(nèi)外兩苦所逼。詣師請治二苦。二苦既暫息。即是兩喜。知此非永脫。故求師學(xué)度成。得故歡喜受重喜名。六滿喜者。此人具為三苦所逼。一內(nèi)苦。頭痛等。二外苦。刀杖等。三天苦。風(fēng)雨寒熱等。詣師請治。治之既差。稱為遍喜。知非永脫。就師修學(xué)故得度成。從此為名。名遍喜度成也。七愛度成者。為師憐愛教彼度成。從師受此名也。八遍愛成者。此人為一切所憎。而得財布施。遂為一切所愛。一切并欲使其得脫。故云遍愛度成也。是根壞無能有十一。智害無能有十七。合二十八無能。就五疑九喜八成合五十已說竟也。前三成就鉤者。五疑二十八無能及九喜。是后八喜成就家之鉤也。八種應(yīng)得成解脫而由三故不得。如醉象應(yīng)自在由鉤故不得自在隨意。八成亦如是。必由真實智故得八成。為三所鉤故不得實智。必須舍前三勤修后八種。外曰。下次問先牒前義。后問先后。諸有所熏習(xí)體相故輪轉(zhuǎn)生死者。上來已說也。諸有即是八有。謂四法四非法。四法者。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翻此四法即四非法也。八名為有。前四法所熏習(xí)。能令得天道。后四非法所熏習(xí)。能令得人獸二道也。所熏是體相。體相有二種。自性覺慢五唯名微細體相。從五唯所生與十一根相應(yīng)起者名粗體相。是八種有及所熏習(xí)二體相誰為先生。八有在先二體在先耶。答二解釋明八有與體相無有先后。必相應(yīng)俱生。如火與熱不得相離。如牛兩角必也俱起。八有與體相亦爾。有自性覺慢五唯細體相時必有八。有中四種。若非四法即有四。法非法決不得相離。是父母所生。麤身亦如是。體相亦如是。與八有決不得相離也。四有第三生名含識生。如偈所說
天道有八分 獸道有五分
人道唯一生 略名含識生
天道有八分者。一梵王生。二世主生。三天帝生。四干闥婆生。五阿修羅生。六夜叉生。七羅剎生。八沙神生。獸道有五分者。一由足生。二飛行生。三胸行生。四傍形生。五不行生。人道唯一生者。人道唯一類故。說含識有三種。謂天獸人三及相有為三。外曰。三世間中何物得何處增多。以偈答曰
向上喜樂多 根生多癡暗
中生多憂苦 梵初柱為后
向上喜樂多者。梵生處等喜樂最為多。此亦有憂暗。為喜樂伏逼故。梵等諸天多受歡樂。根生多癡暗者。謂獸翅乃至柱等不行生。此中暗癡為多。此亦有憂樂。為暗癡伏逼故。獸等多暗癡。根生者三生。其最下故說根。中生多憂苦者。人生中憂苦為多。亦有喜暗癡。以憂多故。伏逼喜闇故。人中多憂苦。人道名中者。三道居中故。最后生者。云何說名柱。謂草木山石等。三世間由此荷持故說名柱。如是相生有生及含識生已具說此三生是自。性所作故。自性事已滿。謂生世間及得解脫。外曰。三世間中人天及狩誰受苦樂。為自性受。為覺慢五唯乃至十一根等受。為是人我受。以偈答曰
此中老死苦 唯智人能受
體相未離時 故略說是苦
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者。三世間中有苦。是老所作。皮皺發(fā)白脫落氣[口*束]扶杖親友所輕。如是等苦并由老故。死苦者。有人得八自在;虻梦逦m。或得粗塵。是人臨死。為閻羅所錄。此中受苦名為死苦。復(fù)有中間時三苦。智人能受此三苦。自性及麤身。無智故不能受。故說人苦非自性等苦。外曰。幾時人受此苦。答曰。體相未離時。故略說是苦。大等相及細身苦未相離。是粗身于世間中輪轉(zhuǎn)未相離。如是時中人我受苦。若細粗相離時。人我即解脫。若解脫時如是等苦畢竟不受。若未離細粗相。則不得解脫苦。故略說細相粗相名為苦。外曰。自性事唯此為更有耶。以偈答曰
自性事如此 覺等及五大
為脫三處人 為他如自事
自性事如此覺等及五大者。此偈說何義。謂七十偈義。其相已成滿。云何如此。自性兩種事已顯現(xiàn)故。一者次第起生死。令我與三世間塵相應(yīng)。得次第起。初起覺從覺起慢從慢起五唯。從五唯起十一根及五大。此二十三事。身覺為初。以五大為后。二者為脫三處人為他如自事者。為解脫天道中人我及人獸道中人我。次第作八成。今見自性我中間。此兩但為他不為自。譬如有人作朋友事不作自事。如是自性但作他事無自為事。外曰。汝說自性作人我事已則得離我。此自性無知。唯人我有知。云何作意令他與塵相應(yīng)。輪轉(zhuǎn)三世間。后令得解脫。若有是意非謂無知。答曰。已見無知如物有合有離。如偈說言
為增長犢子 無知轉(zhuǎn)為乳
為解脫人我 無知性亦爾
為增長犢子無知轉(zhuǎn)為乳者。如世間中無知水草牛所啖食。應(yīng)長養(yǎng)犢子。如作如此計于。一年內(nèi)能轉(zhuǎn)作乳。犢子既長。能噉草已。牛復(fù)食水草。則不變?yōu)槿。為解脫人我無知性亦爾者。如是無知自性為我作事令得解脫;蚝匣螂x。離竟不更合。復(fù)次偈言
為離不安定 如世間作事
為令我解脫 不了事亦爾
為離不安定如世間作事者。如世間人心不安定。往還彼此為離不安定故。為令我解脫不了事亦爾者。自性由我故如有不安定。為我應(yīng)作事。一取聲等塵二取三德。我中間除不安定已。最后得相離。不了者是自性別名。已過根故。故亦稱為冥。云何知。有如前說有五因緣知自性是有。如前偈說。別類有量故。同性能生故。因果差別故。遍相無別故。以如此道理。故知自性是有。復(fù)次偈言
如伎出舞堂 現(xiàn)他還更隱
令我顯自身 自性離亦爾
如伎出舞堂現(xiàn)他還更隱者。如一伎兒作歌舞等樂現(xiàn)身示觀者。彼人見我已。我事已究竟還隱于障中。自性亦如是;蚣s覺現(xiàn)身。或約慢現(xiàn)身。或約五唯五根五作五大等現(xiàn)身;蚣s喜憂暗癡三德及三世間等現(xiàn)身。現(xiàn)身已然后則遠離不復(fù)受三熱故。說令我顯自身自性離亦爾。外曰自性顯自性身有幾種方便。以偈答曰
以種種方便 作恩于無恩
有德于無德 為他事無用
以種種方便作恩于無恩者。聲觸色味香等塵。能顯現(xiàn)于我。義說顯是事。我汝更互異。我受性恩已。無一恩酬性。有德于無德為他事無用者。自性有三德。謂喜憂暗癡。我則無此德。猶如有人利親益友不望彼恩。如是自性。從初為我作隨意事乃至解脫。我無一時報彼恩事。故說為他事無用。外曰。我正遍見自性已。然后得解脫。為仿佛見耶。以偈答曰
太極濡自性 我計更無物
我今已被見 因此藏不現(xiàn)
太極濡自性我計更無物者。如世間中見一人有女大勝德。復(fù)次見第二女其德最勝。即作計言。是女最勝無更及者。自性亦如是。二十四義中無有一物如其柔軟。云何知如此。不能忍受他見故。外曰。是義不然。人我獨存。不由見自性故如執(zhí)自在因師說
我癡無自性 自安樂苦中
自在天使去 天上及地獄
因此執(zhí)故若我見自性。自性不得離。故自性柔軟不得成。復(fù)次執(zhí)自然因師說。見自性得解脫。是義不然。解脫自然得故。如前偈說
能令鵝白色 作鸚鵡青色
是因能生我 造孔雀斑色
如是一切世間。自然為因。是故自然解脫不由自性。復(fù)有師說。若見自性得解脫。是事不然由人我解脫故。如偈中說
四皮陀歌贊 已有當(dāng)有人
死活等自在 行遍不重行
是故解脫不由見自性。答曰。汝言自在天為因。是義不然。云何如此。以無德故。自在天無有三德。世間有三德。因果不相似。是故自在不為因。唯有自性有三德。世間有三德故。知自性能為因。是故人我亦不為因。無有三德故。自然為世間因是義不然。非證比量境界故。證量者。見先作因。然后得果。以知者由此證見比度去來亦知如此若。汝說由圣言故是故得知。是義不然。顛倒說故。是故不成圣。外曰。又有諸說。謂時節(jié)為因。如偈所言
時節(jié)熟眾生 及滅減眾生
世眠時節(jié)覺 誰能欺時節(jié)
一切諸事皆由時節(jié)。是故不關(guān)見自性得解脫。答曰。時節(jié)因不然。三攝中無故。自性變異我攝諸法皆盡離三無別法。此中時節(jié)不被攝故知時節(jié)無。此變異體說名時節(jié)。過去變異名過去時。現(xiàn)在未來亦復(fù)如是。故知時節(jié)者。是變異別名。以是義故自性為正因。若人得如此正智。是時即得正遍見自性。自性即隱離。以自性離故。故我得解脫。故說太極軟自性我計更無物。外曰。自性若被見。云何得離。答曰。我今已被見。因此藏不現(xiàn)。譬如貴家女其性最為善。有人卒來見。是女即羞隱。自性亦如是。若我正遍見。即離便藏隱。唯我獨自存。外曰。世間及聰明同說此言。人縛人解人輪轉(zhuǎn)生死。此言實不實。答曰。此言不實。云何知。如偈所說
人無縛無脫 無輪轉(zhuǎn)生死
輪轉(zhuǎn)及系縛 解脫唯自性
人無縛無脫者。人我不被縛。云何如此。無三德故以。遍滿故無變異故。無有事故。系縛者。由有三德。人我無三德。故無自性縛。以遍滿者?`義有彼此。在此不出彼。是故名為縛。人我無彼此。是故無有縛。無變異者。從覺乃至大。此變異屬自性不屬我。是故人我無變異縛。無有事者。我非作者故。故不能作事。施等諸事。皆屬自性故。我非施縛。若非被縛。是故非被脫義得自然脫。無輪轉(zhuǎn)生死者。遍滿一切處。云何得輪轉(zhuǎn)。行所未曾至。是乃名輪轉(zhuǎn)。我無處不遍故無輪轉(zhuǎn)義。若人不知此實義。得說我被縛及輪轉(zhuǎn)。外曰。若爾誰被縛及輪轉(zhuǎn)。答曰。輪轉(zhuǎn)及系縛。解脫唯自性。自性由自性。變異及施等能自縛身。是五唯細身與十三具相應(yīng)。為三縛所系。輪轉(zhuǎn)三世間生。若得正遍智生能解三縛舍離輪轉(zhuǎn)則便解脫。故說三世間依性能造作事。若汝說人被縛世間解脫生死。是義不然。復(fù)次偈言
如是真實義 數(shù)習(xí)無余故
無我及我所 無倒凈獨智
如是真實義者。如前已說二十五義。數(shù)習(xí)無余故者。于六行中數(shù)數(shù)修習(xí)故。無余者。修習(xí)究竟故。智能得生。因此智能無執(zhí)我執(zhí)我所執(zhí)。此三執(zhí)及五疑。并得滅盡。一切事及身。皆自性所作。非無非我非我所。悉屬自性故。因此修智能得生清凈獨存。因此智我得解脫。外曰。我由此智何所作。以偈答曰
由智不更生 我意竟舍事
人我見自性 如靜住觀舞
由智不更生者。由此實智故自性不更生覺慢五唯等。如偈所言
如谷有水土 無糠不生芽
智力制伏故 性不生亦爾
我意竟舍事者。為我作二種事已究竟。一者受用塵。二見自性。我中間故自性離一切事。如我見自性如靜住觀舞者。如觀伎人安坐直住。我亦如是。種種事中觀此自性。我終不動。如作是計。是其二縛一切人。后時亦能解脫一切人。外曰。智于自性我中何所作。以偈答曰
我見已舍住 我被見離藏
自性我雖合 無用故不生
我見已舍住者。如世間人見諸伎女種種歌舞。作是計云我已見足直舍心住。伎女念云。我事已被見即隱離是處人我亦如是。見自性已直舍而住。自性亦如是。既被見已即舍離住。外曰。人我者遍滿。自性亦遍滿。是二相合恒有不可離。從此和合云何不更生身。答曰。自性我雖合無用故不生。汝說我與自性遍滿故恒合義實如是。若如此云何不更生。生用無有故。生用有二種。初令我與塵相應(yīng)。后令我見自性差別。此兩用見究竟故不復(fù)更生。外曰。若如此是用則不定和合為因故。答曰。正遍知力故。由此智我見自性。熟厭離已見雖復(fù)和合亦不得生。譬如出債主與負債人。先為債相應(yīng)。既還債已雖復(fù)和合不更相關(guān)。我與自性亦如是。外曰。若由智故得解脫。汝亦有智我亦有智。云何二人不俱解脫。以偈答曰
由正遍知故 法等不成因
輪轉(zhuǎn)已直住 如輪身被成
由正遍知故法等不成因者。正者如實知二十五義。遍知者二十五義不多不少。由此智力。一法二非法三非智四離欲五非離欲六自在七不自在。此七被燒壞故不能作因。譬如種子。既被火燒不復(fù)生芽。如是七種為智能得故不成[囗@方]。如是之人去來輪轉(zhuǎn)故。昔時由此法等宿世因得輪轉(zhuǎn)七處。今為智能故。此因不能生依因。譬如傘無影亦隨無。如是宿因無故是身亦無。如是智人宿世速行因息故直住如輪被制。外曰。若人得智能。何時得解脫。以偈答曰
舍身時事顯 自性遠離時
決定及畢竟 二獨存得成
舍身時者。先所作法非法滅時。正舍此身時。內(nèi)身有地大。還外地相應(yīng)。乃至內(nèi)空亦還空大。五根還五唯。乃至心根亦還五唯。事顯自性遠離時者。一切起生死事及解脫事。已滿足故。是故自性遠離我。是時中決定及畢竟二獨存得成。決定獨存者。由實知故。離醫(yī)方及諸道異執(zhí)。畢竟者離四皮陀果。及不由智離欲果是。獨存者決定無二。畢竟者無復(fù)邊際。此二獨存二時中獨存。外曰。此正遍知何用。以偈答曰
是智為我用 秘密大仙說
世間生住滅 此中得思量
是智為我用者。是智者二十五義正遍知。為我用者獨存解脫。秘密大仙說者秘密者。諸邪說義之所隱覆。不能得顯。離正師不可得故。秘密應(yīng)施五德婆羅門不施余人故名秘密。五德者。一生地好。二姓族好。三行好。四有能。五欲得。具此智能乃堪施法。余則不與。故稱秘密。大仙說者。迦毗羅仙人如次第所說。外曰。此智中何所思量。答曰。世間生住滅。此中得思量。世間初梵及后住。此中生住滅。生者從自性生覺。乃至生五大。住者由細身諸有所熏習(xí)輪轉(zhuǎn)三世間中。滅者由八成永得獨存。此三義智中顯現(xiàn)故。離三無余義故。故究竟智。外曰。此智從何而得。以偈答曰
是智勝吉祥 牟尼依悲說
先為阿修利 次與般尸訶
是智勝吉祥者。此智昔四皮陀未出時初得成就。由此智四皮陀及諸道。后得成故。故說一切最勝。三種苦及二十四本苦并三縛。由此智故我得遠離獨存解脫。故說此智最吉祥。牟尼依悲說者。誰初得此智。謂迦毗羅大仙人。如前說。迦毗羅仙人初出有四德。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得此智已依大悲說。護持此智為欲度他。由慈悲故先為阿修利說。是阿修利仙人。次為般尸訶說。是般尸訶廣說此論。有六十千偈。迦毗羅仙人為阿修利略說如此。最初唯闇生此暗中有智田。智田即是人有人未有智故稱為田。次回轉(zhuǎn)變異。此第一轉(zhuǎn)生。乃至解脫。阿修利仙人為般尸訶略說亦如是。是般尸訶廣說此智有六十千偈。次第乃至婆羅門姓拘式名自在黑。抄集出七十偈。故說偈言
弟子次第來 傳受大師智
自在黑略說 已知實義本
弟子次第來傳受大師智者。是智者從迦毗羅來至阿修利。阿修利傳與般尸訶。般尸訶傳與褐伽。褐伽傳與優(yōu)樓佉。優(yōu)樓佉與跋婆利。跋婆利自在黑。如是次第自在黑得此智。見大論難可受持。故略抄七十偈。如前說。三苦所逼故欲知滅苦因等。故說自在黑略說已知實義本。此中有聰明人。說偈言
此七十偈論 攝六萬義盡
此中說緣生 乃至五十義
彼義者不出此義。如前偈說
生因覺為體 疑無能成喜
思量德不平 覺生五十分
復(fù)有十義。如偈所說
有一意用義 五義已獨存
會離人我多 身住是十義
有義者。因中有果義。一義者。自性一隨多人用回轉(zhuǎn)。意用者。令我與諸塵相應(yīng)后令見中間。五義者。有五道理立自性。有五道理立人我。如前說。獨存者由正遍知定極獨存。和合及離者。遍滿故和合。事顯故相離。人我多者。生死不同故。此義如前說。身住者。由細身乃至未生智。此十義與五十義合。是六萬偈所說。是故七十論與六萬義等。外曰。大論與七十有何異。答曰。昔時圣傳及破他執(zhí)彼有此無。是異義如是。論義已究竟
金七十論卷下
- 上一篇:常曉和尚請來目錄 第2163部
- 下一篇:唐梵兩語雙對集 第2136部
-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第2157部
- 開元釋教錄略出 第2155部
- 開元釋教錄 第2154部
- 大周刊定眾經(jīng)目錄 第2153部
- 古今譯經(jīng)圖紀 第2151部
- 大唐內(nèi)典錄 第2149部
- 眾經(jīng)目錄 第2148部
- 眾經(jīng)目錄 第2147部
- 眾經(jīng)目錄 第2146部
- 出三藏記集 第2145部
- 翻譯名義集 第2131部
- 翻梵語 第2130部
- 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 第2129部
- 一切經(jīng)音義 第2128部
- 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 第2125部
- 諸經(jīng)要集 第2123部
- 法苑珠林 第2122部
- 經(jīng)律異相 第2121部
-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第三十卷
- 開元釋教錄 第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