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jīng)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古逸部·疑似部
法苑珠林 第八十二卷
法苑珠林 第八十二卷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三
持戒部第二(此別三部) 述意部 勸持部 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竊聞。戒是人師道俗咸奉。心為業(yè)主。凡圣俱制。良由三寶所資四生同潤。故經(jīng)曰。正法住正法滅。意在茲乎。是以持戒為德。顯自大經(jīng)。性善可崇。明乎大論。戒復方之日月。譬若寶珠。義等涂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號曰牢船。生長善牙。又稱平地。是以菩薩稟受微塵不缺。羅漢護持纖芥無犯。寧當抱渴而死弗飲水蟲。乃可被系而終無傷草葉。書云。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言行忠信。戰(zhàn)戰(zhàn)兢兢。豈可放縱心馬不加轡勒。馳騁情猿都無制鎖。浮囊既毀前路何期。德瓶已破勝緣長絕;驈鸵蹛喝伺蠼Y兇黨。更相扇動備造愆瑕。無慚無愧。不羞不恥。日更增甚。轉(zhuǎn)復沉浮。似若葶藶艾蒿枝葉皆苦訶梨果樹遍體無甘。從明入闇無復出期。劫數(shù)既遙痛傷難忍。于是鑊湯奔沸猛氣沖天。爐炭赫曦爆聲烈地。镕銅灌口則腹爛肝銷。銅柱逼身則骨肉俱盡。宛轉(zhuǎn)嗚呼何可言念。如斯等苦寔由毀戒也
勸持部第二
如大莊嚴論云。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歿命得現(xiàn)果報。我昔聞。難提跋提城有優(yōu)婆塞。兄弟二人。并持五戒。其弟爾時卒患脅痛氣將欲絕。時醫(yī)語之。食新殺狗肉。并使服酒所患必除。病者白言。其狗肉者為可于市買索食之。飲酒之事愿舍身命。終不犯戒而服于酒。其兄見弟極為困急。赍酒語弟。舍戒服酒。以療其病。弟白兄言。我雖病急。愿舍我身命。不犯戒而飲此酒。即說偈言
怪哉臨命終破我戒瓔珞
以戒莊嚴身不用殯葬具
人身既難得遭值戒復難
愿舍百千命不毀破禁戒
無量百千劫時乃值遇戒
閻浮世界中人身極難得
雖復得人身值正法倍難
時復值法寶愚者不知取
善能分別者此事亦復難
戒寶入我手云何復欲奪
乃是怨憎者非我之所親
兄聞是已。答其弟言。我以親故不為沮壞。弟白兄言。非為親愛乃是歿敗。即說偈言
我欲向勝處毀戒令墮墜
舍戒乃如是云何名親愛
我勤習戒根乃欲見劫奪
所持五戒中酒戒最為重
今欲強毀我不得名為親
兄問弟言。云何以酒為戒根本耶。弟即說偈。以答兄言
若于禁戒中不盡心護持
便為違大悲草頭有酒滴
尚不敢嘗觸以是故我知
酒是惡道因在家修多羅
說酒之惡報唯佛能分別
誰有能測量佛說身口意
三業(yè)之惡行唯酒為根本
復墮惡行中往者優(yōu)婆夷
以酒因緣故遂毀余四戒
是名惡行數(shù)酒為放逸根
不飲閉惡道能獲信樂心
去慳能舍財首羅聞佛說
能獲無量益我都無異意
而欲毀犯者略說而言之
寧舍百千命不毀犯佛教
寧使身干枯終不飲此酒
假使毀犯戒壽命百千年
不如護禁戒即時身命滅
決定能使差我猶故不飲
況今不定知為差為不差
作是決定心心生大歡喜
即獲見真諦所患得消除
惟大智之人厭世修道。雖具持戒。內(nèi)懷定慧。不現(xiàn)持相。內(nèi)言實德。故華嚴經(jīng)云。何等為離邪命戒。此菩薩不作持戒凈相欲使他知內(nèi)無實德現(xiàn)實德相。但持凈戒一向求法。究竟薩婆若。何等為不起惡戒。此菩薩不自高貴言我持戒。見犯戒人亦不致呵令其憂惱。但一其心持清凈戒。勝果克得不須疑惑
又菩薩藏經(jīng)云。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尸波羅蜜多故。獲得十種清凈尸羅。汝應知之。何等為十。一者于諸眾生曾無損害。二者于他財物不行劫盜。三者于他妻妾遠諸染習。四者于諸眾生不興欺誑。五者和合眷屬無有乖離。六者于諸眾生不起粗言。由能堪忍彼惡言故。七者遠離綺語。凡有所言諦審說故。八者遠諸貪著。于他受用無我所故。九者遠離嗔恚。善能忍受粗言辱故。十者遠離邪見。由不敬事諸余天仙及神鬼故
又大寶積經(jīng)云。第二持十善業(yè)戒者。有五事利益。一能制惡行。二能作善心。三能遮煩惱。四成就凈心。五能增長戒
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八萬四千無量戒品。悉皆在十善戒中
又月燈三昧經(jīng)云。佛言。若有菩薩能凈持戒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滿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學而學。三智者不毀。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六棄舍生死。七慕樂涅盤。八得無纏心。九得勝三昧。十不乏信財
又六度集經(jīng)云。復有四種持戒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持戒常演說法。二持戒常勤求法。三持戒正分別法。四持戒回向菩提
引證部第三
如大莊嚴論說。我昔曾聞。有諸比丘與諸賈客入海采寶。既至海中船舫破壞。爾時有一年少比丘。捉得一枚版。上座比丘不得版故。將沒水中。于時上座恐怖惶懼恐為水漂。語年少言。汝寧不憶佛所制戒。當敬上座。汝所得版應以與我。爾時年少即便思惟。如來世尊實有斯語。諸有利樂應先與上座。復作是念。我若以版用與上座必沒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難。極為深廣。我于今者命將不全。又我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為憂。我今舍身用濟上座。正是其時。作是念已而說偈言
我為自全濟為隨佛語勝
無量功德聚名稱遍十方
軀命極鄙賤云何違圣教
我今受佛戒至死必堅持
為順佛語故奉版遺身命
若不為難事終不獲難果
我若持此版必渡大海難
若不順圣旨將沒生死海
我今沒水死雖死猶名勝
若舍佛所教失于天人利
及以大涅槃無上第一樂
說是偈已。即便舍版持與上座。既授版已。于時海神感其精誠。即接年少比丘置于岸上。海神合掌白比丘言。我今歸依堅持戒者。汝今遭是厄難之事。能持佛戒。海神說偈報曰
汝真是比丘實是苦行者
號爾為沙門汝實稱斯名
由汝德力故眾伴及財寶
得免大海難一切安隱出
汝言誓堅固敬順佛所說
汝是大勝人能除眾患難
我今當云何而不加擁護
見諦能持戒斯事不為難
凡夫不毀禁此乃名希有
比丘處安隱清凈自謹慎
能不毀禁戒此亦未為難
未獲于道跡處于大怖畏
舍己所愛命護持佛教戒
難為而能為此最為希有
又論云。我昔曾聞。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于門外。時彼珠師為于國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往映彼珠。其色紅赤。彼穿珠師。即入其舍。為比丘取食。時有一鵝見珠赤色。其狀似肉。即便吞之。珠師持食以施比丘。尋即覓珠不知所在。此珠價貴。珠師貧急語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殺鵝取珠。當設何計得免斯患。即說偈言
我今護他命身分受苦惱
更無余方便唯以命代彼
若言他持去此言復不可
說自得無過不應作妄語
我今舍身命為此鵝命故
故緣我護戒因用成解脫
爾時珠師雖聞斯偈。語比丘言。若不見還汝徒受苦。終不相置。比丘即四向望無可恃怙。如鹿入圍莫知所趣。比丘無救亦復如是。爾時比丘即自斂身端正衣服。彼人語比丘言。汝今與我斗耶。比丘答言。不共汝斗。我自共結使斗。又說偈言
我舍身命時墮地如干薪
當使人稱美為鵝能舍身
亦使于后人皆生憂苦惱
而舍如此身聞者勸精進
修行于真道堅持于禁戒
有便毀禁者愿樂于持戒
時穿珠師即加打棒。以兩手并頭并皆被縛。四向顧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應如是。又說偈言
我于過去世淫盜舍身命
如是不可數(shù)羊鹿及六畜
舍身不可計彼時虛受苦
為戒舍身命勝于毀禁戒
假欲自擁護會歸于當滅
不如為持戒為他護身命
舍此危脆身以取解脫命
我著糞掃衣乞食以為業(yè)
住止于樹下以何因緣故
乃當作盜賊汝宜善觀察
爾時珠師語比丘言。何用多語。遂加系縛。倍更撾打。以繩急絞耳眼口鼻盡皆血出。時彼鵝者即來食血。珠師嗔忿打鵝即死。比丘問言。此鵝死活。珠師答言。鵝今死活。何足故問。時彼比丘即向鵝所。見鵝既死洟泣不樂。即向鵝說偈言
我受諸苦惱望使此鵝活
今我命未絕鵝在我前死
我望護汝命受是極辛苦
何意汝先死我果報不成
珠師問比丘言。鵝今于汝竟是何親。愁惱乃爾。比丘答言。不滿我愿所以不樂。珠師問言。欲作何愿。比丘以偈答言
菩薩往昔時舍身以貿(mào)鴿
我亦作是意舍命欲代鵝
我得最勝心欲全此鵝命
久住常安樂由汝殺鵝故
心愿不滿足
爾時比丘更具說已。珠師即開鵝腹而還得珠。既見珠已便舉聲號哭。語比丘言。汝護鵝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說偈言
汝藏功德事如似灰覆火
我以愚癡故燒然數(shù)百身
汝于佛標相極為甚相稱
我以愚癡故不能善觀察
為癡火所燒愿當暫留住
少聽我懺悔猶如腳跌者
按地還得起南無清凈行
南無堅持戒遭是極苦難
不作毀缺行不遇如是惡
持戒非希有要當值此苦
能持禁戒者是則名為難
為鵝身受苦不犯于禁戒
此事實難有懺悔既訖已
即放比丘還
又大莊嚴論說。有諸比丘。曠野中行。為賊劫掠。剝脫衣裳。時此群賊懼諸比丘往告聚落。盡欲殺害。賊中一人先曾出家。語同伴言。今者何為盡欲殺害。比丘之法不得傷草。今者以草系諸比丘。彼畏傷故終不能得四向馳告。賊即以草而系縛之。舍之而去。諸比丘等既被草縛?址附洳坏猛旖^。身無衣服為日所炙。蚊虻蠅蚤之所唼嬈。從旦被縛至于日夕。轉(zhuǎn)到日沒晦冥大暗。夜行禽獸交橫馳走。甚可怖畏。有老比丘語諸年少。說偈誡言
若有智慧者能堅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稱意而獲得
名稱普聞知一切咸供養(yǎng)
必得人天樂亦獲解脫果
伊羅缽龍王以其毀禁戒
損傷樹葉故命終墮龍中
諸佛悉不記彼得出龍時
能堅持禁戒斯事為其難
戒相極眾多分別曉了難
如劍林棘叢處中多傷毀
愚劣不堪任護持如此戒
是諸比丘為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轉(zhuǎn)動?謧菝Nó斪o戒至死不犯。即說偈言
我等往昔來造作眾惡業(yè)
或得生人道竊盜淫他妻
王法受刑戮計算不能數(shù)
復受地獄苦如是亦難計
或受畜生身牛羊及雞犬
獐鹿禽獸等為他所殺害
喪身無崖限未曾有少利
我等于今者為護圣戒故
分舍是微命必獲大利益
我等今危厄必定舍軀命
若當命終后生天受快樂
若毀犯禁戒現(xiàn)在惡名聞
為人所輕賤命終墮惡道
今當共立要于此至歿命
假使此日光暴我身命干
我要持佛戒終不中毀犯
假使遇惡獸摑裂我身手
終不敢毀犯釋師子禁戒
我寧持戒死不愿犯戒生
諸比丘等聞老比丘說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動不搖。譬如大樹無風之時枝葉不動。時彼國王遇出畋獵。漸漸游行至諸比丘所系之處。王遙見之心生疑惑。謂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諸比丘等深生慚愧。障蔽其身使人審知釋子沙門。何以知之。右肩黑故。即便還白言。大王。彼是沙門。非為尼揵。即說偈言
王今應當知彼為賊所劫
慚愧為草系如鉤制大象
于時大王聞是事已。深生疑怪。默作是念。我今宜往彼比丘所。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青草用系手猶如鸚鵡翅
又如祠天羊不動亦不搖
雖知處危難默住不傷草
如林為火焚牦牛為尾死
說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問曰
身體極丁壯無病似有力
以何因緣故草系不動搖
汝等豈不知身自有力耶
為祝所迷惑為是苦行耶
為自厭患身愿速說其意
于是比丘。以偈答王曰
守諸禁戒故不敢挽頓絕
佛說諸草木悉是鬼神宅
我等不敢違是以不能絕
如似祝場中為蛇畫境界
以神祝力故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畫界我等不敢越
我等雖護命會歸于磨滅
愿以持戒死終不犯戒生
有德及無德俱共舍壽命
有德慧命存并復有名稱
無德喪慧命亦復失名譽
我等諸沙門以持戒為力
于戒為良田能生諸功德
生天之梯蹬名稱之種子
得圣之橋津諸利之首目
誰有智慧者欲壞戒德瓶
爾時國王聞說偈已。心甚歡喜。即為比丘解草系縛。而說偈言
善哉能堅持釋師子所說
寧舍己身命護法不毀犯
我今亦歸命如是顯大法
歸依離熱惱牟尼解脫尊
堅持禁戒者我今亦歸命
感應緣(略引二驗) 梁沙門釋法聰 隋沙門釋法充
后南梁襄陽景空寺釋法聰。南陽新野人。卓然神正性潔如玉。蔬藿是甘無求滋饌。因至襄陽傘蓋山白馬泉。筑室方丈。以為棲心之宅。入谷兩所置蘭若舍。今巡山者尚識故基焉。初梁晉安王承風來問。將至禪室。馬騎相從。無故卻退。王慚而返。夜感惡夢。后更再往。馬退如故。王乃潔齋躬盡虔敬。方得進見。初至寺側。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佇望。忽變?yōu)樗。?jīng)停傾仰。時水滅堂現(xiàn)。以事相詢。乃知爾時入水火定也。堂內(nèi)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王不敢進聰乃以手按頭著地。閉其兩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禮。因告境內(nèi)多弊虎災。請聰救援。聰即入定。須臾有十七大虎來至便與受三歸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諸虎頸。滿七日已當來于此。王至期日設齋眾集。諸虎亦至。便與飲食解布。遂爾無害。其日將王臨白馬泉。內(nèi)有白龜。就聰手中取食。謂王曰。此是雄龍。又臨靈泉。有五色鯉魚。亦就手食。云此是雌龍。王與群吏嗟賞其事。大施而旋。有兇左右數(shù)十壯人。夜來欲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見大人倚立禪室。傍有松樹止到其膝。執(zhí)金剛杵將有守護。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來方以事首。遂表奏聞。初聰住禪堂。每有白鹿白雀馴服棲止。行往所及慈救為先。因見屠者驅(qū)豬百余頭。聰三告曰。解脫首楞嚴。豬遂繩解散去。諸屠大怒。將事加手。并仡然不動。便歸悔過罪。因斷殺業(yè)。又于漢水漁人牽網(wǎng)。如前三告。引網(wǎng)不得。方復歸心空網(wǎng)而返。又荊州苦旱。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使還大降。陂池皆滿。后卒于江陵天宮寺。即是梁太初年也。其寺現(xiàn)有碑記
隋江州廬山化城寺釋法充。俗姓畢。九江人也。常誦法華大品。末住廬山半頂化城寺修定。自非僧事未嘗安履。每勸僧眾無以女人入寺。上損佛化下墜俗謠。然以寺基事重有不從者。充嘆曰。生不值佛已是罪緣。正教不行義須早死。何慮方土不奉戒乎。遂于此山香爐峰。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凈土。便于中虛頭忽倒上。冉冉而下處于深谷。不損一毛。寺眾不知。后有人上峰頂路望下。千有余仞聞人語聲。就而尋之。乃是充也。身命猶存口誦如故。迎還至寺。僧感死諫為斷女人。經(jīng)于六年方乃卒也。時屬隆暑尸不臭爛。時當開皇之末年也(右二驗出唐高僧傳)
忍辱部第三(此別四部) 述意部 勸忍部 忍德部 引證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忍之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刑殘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無嗔。且慈悲之道。救拔為先。菩薩之懷。愍惻為用。常應遍游地獄代其受苦。廣度眾生施以安樂。豈容微復觸惱大生嗔恨。乃至惡眼出聲慘顏厲色。遂相捶打便以杖加;蚋缸有值茏韵鄵p害。朋友眷屬反更侵傷。惡逆甚于鴟梟。含毒逾于蜂蠆。所以歷劫怨仇生生不絕也
勸忍部第二
如菩薩藏經(jīng)云。夫忿恚者。速能損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能善根為嗔害已。復當經(jīng)于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圣道。若如是者。阿耨菩提極難可得。是故我當被忍辱鎧。以堅固力摧忿恚軍。舍利子。我今為汝廣說其事。我念過去。為大仙人。名修行處。時有惡魔;魑灏俳×R丈夫。常尋逐我興諸惡罵。晝夜去來行住坐臥僧坊靜室聚落俗家。若在街衖。若空閑處。隨我坐立。是諸化魔以粗惡言毀罵訶責。滿五百年未曾休廢。舍利子。我自憶昔五百歲中為諸魔羅之所訶毀。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興慈救而用觀察
又成實論云。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行者常觀前人本末因緣;蛴谶^去為我父母養(yǎng)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報恩。何須起嗔。或為兄弟妻子眷屬。或是圣人昔為善友。凡情不識何須加毀
又攝論云。由觀五義以除嗔恚一觀一切眾生。無始已來于我有恩。二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三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欲加之以苦。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損害。由此五觀故能滅嗔
又報恩經(jīng)云。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而發(fā)于惡心
成論云。行慈心者。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
又四分律偈云
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為最
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
又遺教經(jīng)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又經(jīng)云。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己身有惡則應發(fā)露
又書云。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得言
又經(jīng)云。贊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書云。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經(jīng)云。布施不望彼報。若得人惠。毫發(fā)已上皆當祝愿慚愧奉受
又書云。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人有德于公子。愿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經(jīng)云。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
又書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知內(nèi)外之教其本均同。雖形有黑白。然立行無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內(nèi)外。如經(jīng)云。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無明暗惑。猶若良醫(yī)隨疾授藥。是名內(nèi)教
又書云天道無親唯仁是興。是名外教
又若出家之人能觀苦空無常無我。厭離生死志求出世。是為依內(nèi)。若乖斯行翻為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厭舍俗情欣慕高志。專崇三寶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義禮智。貞和愛敬。能行斯行。翻同為內(nèi)。若違斯旨還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隨內(nèi)教。便寤真理心常會道。漸進勝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須自卑。推德與他。如拭塵巾。攬垢向己。持凈與人。故經(jīng)云。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書云。君子讓而得之為是義故。常須進勝他人。常須克責己躬也
忍德部第三
如大寶積經(jīng)云。第三忍辱有十事。一不觀于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種性。三破除憍慢。四惡來不報。五觀無常想。六修于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于饑渴苦樂等事。九斷除嗔恚。十修習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于忍
又月燈三昧經(jīng)云。佛言。若有菩薩住于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火不能燒。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為非人所護。六得身相莊嚴。七閉諸惡道。八隨其所樂生于梵天。九晝夜常安。十其身不離喜樂。又私呵三昧經(jīng)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經(jīng)云。復有四種忍辱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于求法時忍他惡罵。二于求法時不避饑渴寒熱風雨。三于求法時隨順和尚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時能忍空無相無愿
又比丘避女人惡名經(jīng)偈云
雖聞多惡名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言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怖者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眾生不成出家法
仁者當堪耐下中上惡聲
執(zhí)心堅住者是則出家法
不由他人語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令汝得羅漢
如汝自知己諸天亦復知
引證部第四
如五分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練若池水邊有二雁。與一龜共結親友。后時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議言。今此池水涸竭。親友必受大苦。議已語龜言。此池水涸竭。汝無濟理?摄曇荒尽N业雀縻曇活^。將汝著大水處。銜木之時慎不可語。即便銜之。經(jīng)過聚落。諸小兒見皆言。雁銜龜去。龜即嗔言。何預汝事。即便失木。墮地而死。爾時世尊因此說偈言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斫身
由其惡言應毀反譽應譽反毀
自受其殃終無復樂
佛言。龜者調(diào)達是也。昔以嗔語致有死苦。今復嗔罵如來墮大地獄
又法句喻經(jīng)云。昔者羅云未得道時。心性粗獷言少誠信。佛敕羅云。汝到賢提精舍中住。守口攝意勤修經(jīng)戒。羅云奉教作禮而去。住九十日慚愧自悔。晝夜不息。佛往見之。羅云歡喜趣前禮佛。安繩床坐。佛踞繩床。告羅云曰。澡槃取水。為吾洗足。羅云受教為佛洗足。洗足已訖佛語羅云。汝見澡槃中洗足水不。羅云白佛。唯然見之。佛語羅云。此水可用食飲以不。羅云白言。不可復用。所以者何。此水本實清凈。今以洗足受于塵垢。是故不可復用。佛語羅云。汝亦如是。雖為吾子國王之孫。舍世榮祿得為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守口。三毒垢穢充滿胸懷。亦如此水不可復用。佛語羅云。棄澡槃中水。羅云即棄。佛語羅云。澡槃雖空可用盛飲食不耶。白佛言。不可復用。所以然者。用有澡槃之名曾受不凈故。佛語羅云。汝亦如是。雖為沙門?跓o誠信。心性剛強。不念精進。曾受惡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撥卻澡槃。應時輪轉(zhuǎn)而走自跳而墮。數(shù)返乃止。佛語羅云。汝寧惜澡槃恐破不。羅云白佛。洗足之器賤價之物。意中雖惜不大殷勤。佛語羅云。汝亦如是。雖為沙門不攝身口。粗言惡說多所中傷。眾所不愛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輪轉(zhuǎn)三涂。自生苦惱。無量諸佛賢圣所不愛惜。亦如汝言不惜澡槃。羅云聞之慚愧怖悸。譬如戰(zhàn)象兩牙二耳四腳及尾九兵皆嚴先須護鼻。所以者何。象鼻軟脆中箭即死。人犯九惡唯當護口。所以護口。當畏三涂十惡盡犯。不護口者如象損鼻。人犯十惡不惟三涂毒痛辛苦。即說偈云
我如象斗不恐中箭常以誠信
度無戒人譬象調(diào)伏可中王乘
調(diào)為尊人乃受誠信
羅云聞佛懇惻之誨。感激自厲克骨不忘。精進柔和懷忍如地。識想靜寂即得阿羅漢道
又羅云忍辱經(jīng)云。爾時羅云向一不信婆羅門家乞食。吝惜不與。羅云被打頭破血出。復撮沙投缽中。羅云含忍心不加報。即持缽至河洗頭缽已。而自說云。我自行分衛(wèi)。無事橫忓我。我痛斯須間。奈彼長苦何。猶如利劍割臭尸。臭尸不知痛。非劍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飼彼溷豬食。溷豬舍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訓世兇愚。兇愚不思。豈不然乎。還已白佛佛言。夫惡心之興。是已之衰。輕薄惡人。命終于夜半。當入無擇地獄之中。獄鬼加痛。毒無不至。八萬四千歲其壽乃終;晟窀芎掘。毒還自害。其身終而復始。續(xù)受蝮形。常食沙土。萬歲乃畢。以嗔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缽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畢為人。母懷之時當有重病。家中日耗。兒生鈍頑。都無手足。其親驚怪。皆曰何妖來為不祥。即取捐之著于四衢。路人往來無不愕然。競以瓦石刀杖擊頭。陷腦窮苦旬日乃死。死后魂靈即復更生。輒無手足。鈍頑如前。經(jīng)五百世重罪乃畢。后生為人常有頭痛之患。夫人處世不能忍者。所生之處不值佛世。違法遠僧。常在三涂。若蒙余福。得出為人。稟性常愚兇虐自逐。為人丑陋眾所惡憎。生輒貧窮圣賢不祐
又雜阿含經(jīng)云。爾時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住耆阇崛山中。時尊者舍利弗新剃發(fā)。時有伽吒及優(yōu)波伽吒鬼。優(yōu)波伽吒鬼見尊者舍利弗新剃須發(fā)。語伽吒鬼言。我今當往打彼沙門頭。伽吒鬼言。汝莫作是語。此沙門大德大力。汝莫起嗔長夜得大不饒益苦。如是再三說。時優(yōu)波伽吒鬼再三不用伽吒鬼語。即以手打尊者舍利弗頭。打已尋自言。喚燒我伽吒煮我伽吒。再三喚已陷入地中。墮阿鼻地獄。目連聞舍利弗為鬼所打。即往問言。云何尊者苦痛可忍不。舍利弗答言。尊者目連雖復苦痛意能堪忍。不至大苦。目連語舍利弗言。奇哉尊者舍利弗。真為大德大力。此鬼若以手打耆阇崛山者。能令碎如糠糩。況復打人而不苦痛。爾時舍利弗語目連。我實不大苦痛。時舍利弗大目揵連。共相慰勞。時世尊以天耳聞其語聲已。即說偈言
其心如剛石堅住不傾動
染著心已離嗔者不反報
若如此修心何有苦痛憂
又新婆沙論云。曾聞過去此賢劫中。有王名羯利。時有仙人。號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時羯利王除去男子。與內(nèi)宮眷屬作諸伎樂。游戲林間縱意娛樂。經(jīng)久疲厭而便睡眠。內(nèi)宮諸女為華果故游諸林間。遙見仙人。于自所止端身靜思。便馳趣之。皆集其所。到已頂禮圍繞而坐。仙人即為說欲之過。所謂諸欲皆是不凈臭穢之法。是可呵責。是可厭患。誰有智者當習近之。諸姊皆應生厭舍離。王從睡覺不見諸女。便作是念。將無有人誘奪去耶。即拔利劍處處求覓。乃見諸女在仙人邊圍繞而坐。生大嗔恚。是何大鬼誘我諸女。即前問之。汝是誰耶。答言。我是仙人。復問。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見我嗔故便言我修忍辱。我今試之。即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次第責問。乃至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得。王倍嗔忿。語言。汝是未離欲人。云何恣情觀我諸女。復言我是修忍辱人。可申一臂試能忍不。爾時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劍斬之。如斷藕根墮于地上。王復責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辱人。時王復命申余一臂。即復斬之。如前責問。仙人亦如前答言。我是修忍辱人。如是次斬兩足復截兩耳。又割其鼻。一一責問答皆如前。令仙人身七分墮地。作七瘡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厭。假使斷我一切身分。猶如芥子乃至微塵。我亦不生一念嗔忿。所言忍辱終無有二。復發(fā)是愿。如汝今日我實無辜。而斷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瘡孔。我未來世得阿耨菩提時。以大悲心不待汝請。最初令汝修七種道。斷七隨眠。當知爾時忍辱仙人者。即今世尊釋迦牟尼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壽憍陳那是。是故憍陳那見圣諦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憶念過去世時。使便自見為羯利王佛為仙人。自以利劍斷佛七支作七瘡孔。佛不嗔恨反以誓愿欲饒益之。佛豈違背昔愿。憍陳那聞已極懷恥愧。合掌恭敬
- 上一篇:法苑珠林 第八十三卷
- 下一篇:法苑珠林 第八十一卷
-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第2157部
- 開元釋教錄略出 第2155部
- 開元釋教錄 第2154部
- 大周刊定眾經(jīng)目錄 第2153部
- 古今譯經(jīng)圖紀 第2151部
- 大唐內(nèi)典錄 第2149部
- 眾經(jīng)目錄 第2148部
- 眾經(jīng)目錄 第2147部
- 眾經(jīng)目錄 第2146部
- 出三藏記集 第2145部
- 翻譯名義集 第2131部
- 翻梵語 第2130部
- 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 第2129部
- 一切經(jīng)音義 第2128部
- 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 第2125部
- 諸經(jīng)要集 第2123部
- 法苑珠林 第2122部
- 經(jīng)律異相 第2121部
-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第三十卷
- 開元釋教錄 第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