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jīng) > 此土著述 >
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yán)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1549部 始終心要

  始終心要

  【唐】天臺荊溪大師 湛然(711—782) 述

  【附】《始終心要注》北宋永嘉沙門 從義 注 《始終心要解》釋諦閑 解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tǒng)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悲夫!秘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dǎo),見思阻乎空寂。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于是大覺慈尊,喟然嘆曰:“真如界內(nèi),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

  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沼^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zhuǎn)成三惑;笃平搴跞^;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綱如此,綱目可尋矣。

  始終心要注

  【唐】荊溪大師 湛然(711—782) 述

  【北宋】永嘉沙門 從義(1042~1091) 注

  在因名“始”,至果為“終”。因果雖殊,諦德無別。圓頓上乘,旨?xì)w于此。所以荊溪立于心要。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上句標(biāo)指,下句發(fā)嘆。天然者,如天之然,亦名自然。問:此與外道所計何別?答:外道所執(zhí),已為三藏所破,那忽謂同圓頓諦理。復(fù)次應(yīng)知,若從破計,須蕩自然。破計雖爾,理必自然。是則自行,乃遣執(zhí)惰,隨緣無妨作斯說也。至于下文“含生本具,祕藏不顯,由三惑覆”,亦應(yīng)準(zhǔn)今料簡顯示。舉一例諸,無勞委述。

  中諦者,統(tǒng)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

  別示解釋三諦相也。中者,不偏二邊也。諦者,審而無虛也。統(tǒng)者,總也。一切法者,二邊之法也。真者,無偽妄也。泯,亡泯也。一切法者,三千之法也。俗者,世俗也。立者,建立也。一切法者,百界之法也。當(dāng)知此約,三諦別明。若從通說,應(yīng)云:一中一切中,無真無俗而不中,則三諦皆統(tǒng)理而絕待也;一真一切真,無中無俗而不真,則三諦俱亡泯而無相也;一俗一切俗,無中無真而不俗,則三諦并建立而宛然也。

  舉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上兩句,示三諦融即顯非縱橫之殊異也。下二句,明三諦本具彰無作之妙法也。舉一即三者,舉其中諦非真非俗,當(dāng)體泯法,復(fù)名真諦常自建立,又為俗諦中諦之一即三。既然真俗之二即三亦爾。準(zhǔn)諸祖誥,亦應(yīng)更云:即三而一,有可相離;即一而三,不可相混;非三非一,三一宛然。會之彌分,派之常合;橫之復(fù)高,竪之又廣。明鏡等譬,真好研詳。勿見三一相即之故,便乃不許。俗諦世法,真諦亡泯,中諦絕俗,言洋洋豈可誣哉。

  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

  三諦微妙,眾生不了稱之為祕。法界包用不可盡,目之為藏。性雖微妙,濁成本有。譬如鏡天,喻若塵云。今此總明,次文別爾。

  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dǎo),見思阻乎空寂。

  無明者,不了法界,無所明也;塵沙者,譬無知之?dāng)?shù)多也;見思者,從解等立名也。應(yīng)知三惑,皆是性具,同體為障,難可了知。文云翳、障、阻者,異其文耳。

  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結(jié)指惑障都非真實,空華之譬其在茲乎。

  于是大覺慈尊,喟然嘆曰。

  大覺,即妙覺。喟然,嘆聲也。

  真如界內(nèi),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

  通指三諦以為真如及平等慧,絕名離相。

  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眾生在迷,未能復(fù)性。是故須明惑觀等說,全性起脩,性無所移。全脩在性,脩常宛爾,一家所立。三諦文在《瓔珞》、《仁王》兩經(jīng),三觀文出《瓔珞經(jīng)》下卷,三惑準(zhǔn)《大品》、《大論》而開,三智具如《大品》三智品中,三德備在《大涅槃經(jīng)》。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知一切法空寂一相名一切智知十法界諸種差異為道種智知于二邊無非中道名一切種智照明為般若解縛名解脫清凈名法身皆具常樂我凈謂之德。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

  上文別示恐謂縱橫故茲融即顯非別異是故當(dāng)知三惑一念中破三觀一心中脩三智一念而證三德一心而成惑觀一如智德無別茍非性具寧免異殊山門教觀永異諸家超過眾說良在茲焉。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

  重嘆三諦非作所成。

  迷茲三諦轉(zhuǎn)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

  自迷之悟展轉(zhuǎn)相由文中五三秪是一三無前無后因果理同。

  從因至果非漸修也。

  性德之行異乎歷別。

  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言不頓顯故有前后若論其理實在剎那其理者何三千三諦。

  大綱如此網(wǎng)目可尋矣。

  諦德宏深故曰大綱諸法廣多號為網(wǎng)目華嚴(yán)名法界方等為實相般若稱佛母法華號髻珠涅槃名佛師三諦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龍猛悟之而造論智者得之以開拓荊溪傳之為心要是則十方大覺諸祖所傳莫不歸乎諦德祕藏像末惰澆信心寡薄如斯法門不能宗重而更別求心要之術(shù)良由近代習(xí)大乘者雜濫故也。

  始終心要注(終)

  始終心要解

  釋諦閑解

  登座談云。舉筆載書。一則利于當(dāng)世。一則益及將來。皆用文字顯第一義諦。以聲色二塵為正教體也。然則徒以眼見耳聞。若不以言達(dá)意。隨文入觀。不過托之空言。載之簡冊而已也。須知文猶門也。言猶路也。即文以通其理。由言以了其心。始可謂藉語言以顯實相。從文字而起觀照。由觀照而還契實相也。大經(jīng)云。諸佛解脫。當(dāng)于眾生心行中求。今之具縛凡夫。誰曰不能用觀道使親見自心佛乎。爰釋臺宗九祖心要。以供夫學(xué)佛者。

  先釋題

  始終心要。

  心。即吾人現(xiàn)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tuán)。亦非緣影。以肉團(tuán)乃色法。緣影即非心。的指圓明寂照常住真心。所以無有內(nèi)外中間。過現(xiàn)未來。分劑分隅等虛妄之相也。要。即三諦也。迷之為三惑。見思塵沙無明也。悟之為三因。正因了因緣因也。修之為三止三觀。體真止?沼^。方便隨緣止。假觀。息二邊分別止。中觀也。證之為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也。成之為三德。法身般若解脫德也。至果成三身。法身報身應(yīng)身也。始終二字。賅六即。通迷悟。含修證。收因果也。以迷悟言。理即為始。以修證言。名字即為始。以因果言。觀行即為始。皆以究竟即為終也。言六。以事釋。不無迷悟修證因果之殊。言即。以理明。則三惑三因三止三觀三智三德三身。皆即三諦。無二體也。然則迷悟本空。修證亦幻。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始終一貫。迷者。悟者。修者。證者。皆三諦也。事則始終宛然。故有六。理則始終不二。故曰即。明于斯。乃知一心之要旨也。釋題竟

  次入文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首句標(biāo)。夫。發(fā)語之端也。三諦真俗中也。次句嘆。謂稱性功德。具足河沙之多。雖迷不減。悟亦不增。不假修有。何待證成。故如天之自然受用。吾人日用自不知耳。

  中諦者。統(tǒng)一切法。

  中。不偏不倚也。諦。審實不虛也。一切法者。一。盡際之辭。切。賅括之語。略則根塵識界。廣則百界千如。處中而言。即五位百法也。此等諸法。原無別體。故以中諦而總統(tǒng)之。即自性之體大也。

  真諦者。泯一切法。

  真者無偽。即空寂也。泯者泯合。即融會也。意謂一切諸法。原無自性。當(dāng)體即空。不過緣會則有。緣散則無。稱真而觀。當(dāng)處寂然。了不可得。融通會合。本來無相。無相之相。即自性之相大也。

  俗諦者。立一切法。

  俗者俗有。無法不備也。立者建立。萬象森然也。一切法。即前之五位百法。所謂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yīng)。

  六個無為成百法。略則內(nèi)六根。外六塵。中六識。即三六十八界也。廣則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數(shù)繁不贅。請詳教乘法數(shù)。稱俗而觀。不舍一法。事事無礙。相相宛然。即自性之用大也。

  舉一即三。非前后也。

  夫法性無為。不墮諸數(shù)。須知三諦。三非定三。約義說三。一非定一。據(jù)理說一。說三說一。皆隨情耳。從通而言。一中一切中。無真無俗而不中。則三諦都統(tǒng)理而絕待也。一真一切真。無中無俗而不真。則三諦俱泯合而絕相也。一俗一切俗。無真無中而不俗。則三諦并建立而宛然也。所以舉一即三而不縱。非前后也。言三即一而不橫。非并別也。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凡血氣之屬必有知。故曰含生。凡有知者必同體。故曰本具。此指真凈明妙虛徹靈通之心。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之諦理。即前所云天然之性德者是也。既云天然。不假造作。迷時無失。悟亦無得。故曰非造作之所得也。

  悲夫。秘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

  悲夫。嘆辭也。諦理非他。是吾人固有之真心。如衣里明珠。不逢親友指示。其人不知。所謂懷珠作丐。故可嘆耳。不知自心之妙曰秘。含于煩惱垢中曰藏。從來未悟。雖,F(xiàn)前。迷不自知。故曰不顯。三惑。謂見思塵沙無明惑也。蓋。小轉(zhuǎn)之辭也。意謂吾人固有靈妙之真心。所以秘藏不現(xiàn)前者。蓋是迷此一心三種妙諦。迷即不了也。不了真諦。起見思惑。不了俗諦。起塵沙惑。不了中諦。起無明惑。以迷惑故。雖現(xiàn)前而不知。如眼被翳障。覿面而不相識也。然三惑無體。全依三諦為體。如人迷方。依方故有迷也。問;笮员究铡o相可得。安能覆諦。答。即指以不了為覆。非同物以覆物也。

  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dǎo)。見思阻乎空寂。

  此釋三惑覆三諦也。法性即中諦。前云統(tǒng)一切法者。言法性也。化導(dǎo)指俗諦。俗諦門中。一切有情為所化導(dǎo)也?占偶凑嬷B。謂一切法本來寂滅。終歸于空也。無明根本惑也。塵沙見思枝末惑也。謂不了中諦。一中一切中。離邊無中。空有即中也。不了。即無明之異名詞耳。不知俗諦門中一切諸法。能化所化。唯是假名。各無實體。則一假一切假。離真中無假。真中俱假也。此惑數(shù)多。如塵若沙。從喻立名也。不解諸法無生。依他而起。當(dāng)體本空。則一空一切空。離俗中無空。俗中皆空也。以不解故。妄于諸法上起見思惑。執(zhí)我我所。此惑從謬解立名也。翳障阻三字。即覆之變名詞耳。

  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然。轉(zhuǎn)語也。三惑無體。唯是假名。如空里狂花。猶夢中幻境?赵瓱o花;ㄓ赡坎 舯緹o境。境由心迷。乃徹底不真。故曰虛妄。體。即三諦也。

  于是大覺慈尊。喟然嘆曰。真如界內(nèi)。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會中。無自他之形相。

  無明大夢。雖十地等覺諸大士。睡眠未醒。唯佛一人?煞Q大覺。乃我本師大慈悲父。稱慈尊也。喟然是嘆聲。曰下是嘆詞。前是祖嘆。今是佛嘆也。真如平等。都指真心妙諦。其性不妄曰真。無分劑方隅等虛妄相故。其體不異曰如。無生滅垢凈等差別。異故。不高不低。曰平。離圣解凡情見故。無黨無偏曰等。情與非情悉周?故。界會二字。指妙諦之范圍。范圍寬大。橫豎賅羅也。眾生諸佛。皆假名耳。自己他人。皆妄相也。妙諦性中。都無是事。故曰絕無。經(jīng)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論云。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此之謂也。

  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

  眾生乃九界通稱。一向在迷。從來未悟。不了真心。用諸妄想。故曰不自證得妄想。指三惑也。謂用見思。不證真諦。用塵沙。不證俗諦。用無明。不證中諦。一向隨想流轉(zhuǎn)。不能返妄歸真也。隨見思流。名六凡眾生。隨塵沙流。名二乘眾生。隨無明流。名大道心眾生。

  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由是承接之辭。承上文接下文故。立乎下。佛祖用大乘法藥。對治眾生之心病也。立觀是用藥。修觀是服藥。破惑是除病。證智是成德。乃見效復(fù)元也。山家用文。三諦準(zhǔn)仁王經(jīng)。三觀準(zhǔn)瓔珞 經(jīng)。三惑準(zhǔn)智度論。三智準(zhǔn)大品般若經(jīng)。三德準(zhǔn)大般涅盤經(jīng)也。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此為不得意者。作次第說耳。其實。圓頓行人。于名字位中。圓悟一諦三諦之理。于觀行位中。圓起一觀三觀之修。全性德而起修德。相似位中。粗垢任運先落。脫四住煩惱也。分證位中。圓破三惑。圓證三智。圓成三德。所謂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破一切破。一證成一切證成也。文雖次第。意在一心耳。知諸法無性。而不起分別。于此相應(yīng)。名空觀。達(dá)諸法如幻。唯是假名。于此相應(yīng)。名假觀。了諸法非有非無。不一不異。若時若處。無不相應(yīng)。名中觀也。于三止中?沼^。即體真止謂體解無性。當(dāng)體即真故。假觀。即隨緣止。謂識得假名。到處可隨緣故。中觀。即息邊止。亦名不止止。謂了非有無一異。則二邊俱可息滅。不止而止也。一切智者。明知諸法本空。無二相也。道種智者。明知十界種性。差別不同也。一切種智者。明見佛性。離四句。絕百非;蠼馔础I鹉。徹照心源名般若。究竟無縛名解脫。一切俱是名法身。各具常樂我凈。故三皆稱德也。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

  此為得意者。作圓融具德說耳。此本旨也。意顯迷悟修證。破立同時。不離當(dāng)念。故非各別。同在剎那。故非異時。能破是觀。所破是惑。能證是智。所成是德。能所不二。修證一揆。性具一宗。回超諸說者。良在茲焉。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zhuǎn)成三惑;笃平搴跞^。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此結(jié)翻迷成悟。從性起修。成因證果。展轉(zhuǎn)相由也。意謂。迷一心而起三惑。無別有迷。即迷此三諦也。如依方故有迷。惑東謂西也。悟一心而為三因。無別有悟。即悟此三諦也。如悟東西之方。分明不惑也。修一心而為三止三觀。無別有修。即依三諦而修也。如人既不迷東西之路。可直道而行也。依真諦而修。

  為體真止。名空觀。即觀一念心當(dāng)體了不可得也。

  依俗諦而修。為隨緣止。名假觀。即觀一念心。當(dāng)下歷歷明明也。依中諦而修。為息邊止。名中觀。即觀一念心。當(dāng)了不可得時。正歷歷明明。當(dāng)歷歷明明時。正了不可得。如是。則能觀之觀?占俨欢。所觀之境。真俗不二也。證一心而為三智。無別有證。證此三諦也。成一心而為三德。無別有成。成此三諦也。如人就道而行。得路還家也。止觀是因。智德是果。因果本乎一心。故非漸修。始終不離當(dāng)處。故非次第。同一三諦之理耳。

  大綱如此。網(wǎng)目可尋矣。

  大綱指心要。網(wǎng)目指教眼也。教法無量。猶之彌天之網(wǎng)。即以諦觀為綱。性修為目耳。三諦原一法。佛說種種名。龍樹悟之而造論。智者證之以立宗。佛祖授受。遞代相承。莫不教人悟乎三諦。修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今則觀修諦顯。惑破智證。則始終之能事畢矣。故荊溪用之為心要。說之為大綱。綱提目張。觀明道悟。俾學(xué)者庶免問津泣歧之嘆。故曰網(wǎng)目可尋矣。釋文竟。

  始終心要解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