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 > 小乘律 >
乾隆大藏經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十一卷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小乘律] 作者:義凈法師 譯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第十一卷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非時食學處第三十七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苾芻遇緣斷食。便詣俗舍而行乞食。既得食已。非時而啖。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非時食者。波逸底迦。

言非時者。有二分齊。一謂過午。二明相未出。言食者。謂是時藥可啖嚼物。于非時作非時想疑。若啖咽時。便得墮罪。時非時想疑。得惡作罪。時與非時作時想者無犯。若有病緣醫(yī)人遣非時食麨食肉者。應取牛糞中谷麥磨以為糗。與彼令食。豺糞中肉非時聽啖。若此等物病猶不差。要食好食方除疾者。可于屏處隨所須食而授與之。贍部洲人向余三洲。及往天上。當依本處時量而食。頗有無病苾芻在南贍部。非時食啖得無罪耶。有謂東西兩洲苾芻來此。依彼時分而食。應知食時所有行法。若大眾多于日時候難可知者。佛言。食時欲至。先鳴健稚長打一通。更打三捶?偯隆1娂嚷勔。各凈洗浴。及諸大眾共浴尊像。有病苾芻即應請食。授事苾芻亦聽先啖。次打三通更打三下?偯L打。大眾方食。若聲小不聞。應打大鼓;虼惦p蠡。凡讀經浴像及洗浴時。皆打三下。打健稚法。復有五種。若常集眾者長打三通。大打三下。若寺家營作長打三通。大打兩下。若苾芻死長打一通。漸細便絕。若坐禪處應搖錫杖警覺。時眾若遭賊時。欲令人覺任打多少。大眾集會行食難者。隨處分坐。于上座前各安飲食。若恐行食不均平者。其撿挍人隨行觀察。若行食人少撿挍。苾芻受取飲食應可共行。不得兩人同一盤食。若于行路無器可求。共食非犯。或共求寂同食亦聽。苾芻先受取食持器勿放。然后同食。若有凈人須與食者。應遙擲與。若眷屬久離相遇。心喜欲同食者。屏處共食。準求寂法。苾芻唯著下裙。上無衣者。不應啖食。若病羸老上著小僧腳崎;蜇炠葞АF撂幎。若此亦不能著者。隨時將息。但著下裙屏處而食。若金銀水精及琉璃器。并不應用。若在天龍藥叉所居之處。無器可求隨意用食。若食時眾人坐定。未唱時至不應行食。乃至一匕鹽亦不應受。受者得越法罪。若行食人不解者。上座教唱。上座若忘次座應教。啖食之時不應隨情輒索飲食。若火力微者得索熟果。若少壯者隨意取生。設有須索應小作聲。食時踞坐好整威儀。不應顧視。當生厭想。住于正念。無掉亂心。然后方食。若異此者得越法罪。若食了時所有余食不應輒棄。應與父母等若俗男女來乞食時。應自防心隨有而惠。若傍生類應施一掬。安缽草葉不應足蹈。不脫鞋履亦不應食。若是病人恐身有損。應踏皮革屣上。若食脆鞕餅果不應作聲。應須潤濕薄粥歠欱不得作聲。若蘿菔等擘破應食。若在俗家。上座食竟。洗漱既了。應復本座。為說施頌。說施頌時若聞聲者。即不應食。若恐時過食亦無犯;蚵犚粌少に。然后更食。為上座者常應觀察。上中下座勿令匆遽食不飽足。若食了時取一掬食。以水澆之。隨意而棄。以施傍生。若有施主來請僧時。應先行籌知數方報。臨到食時更有客來;蛴跀祪扔腥怂。應報施主。若臨食時欲出行者。應留待食有緣任去。若多客來飲食少者。上座應令平等而與。若食多者隨彼施主多少行之。若大眾食了施頌復訖。應住少時觀望施主。若欲聞法應為宣說。若無心者隨意而去。苾芻食訖皆應誦念一兩伽他。報施主恩。亦不應發(fā)邪惡之愿。為斷煩惱解脫故。如上所說不依行者咸得惡作。

食曾觸食學處第三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哥羅苾芻乞食而食。所有余食遂即曝干。風雨之時水漬而食。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食曾經觸食者。波逸底迦。

曾經觸者。謂是自手先曾執(zhí)捉。或留經夜擬自啖食。然曾經觸有其二種。一謂中前從他受得齊日中時。二謂中后受得齊初夜時。過此限分若更食者。得波逸底迦。若不受而觸齊時分內食者。得惡作罪。是名輒觸。若過時分又得曾觸波逸底迦。曾觸曾觸想疑波逸底迦。次二句輕后二無犯。若在北洲曾觸輒觸不受。并皆無犯。由彼于物無彼我心;蛴诒巳∠蛴嗵幷。亦無有犯。若苾芻于三處有曾觸過。謂由僧祇及由苾芻并授學人。若苾芻尼于四處有曾觸過。謂式叉摩拏。以為第四。望二種人無曾觸過。一無羞恥人謂不畏罪。二有羞慚忘失正念。若于求寂等有希望心。持食與彼。欲至食時還有望心。得一惡作。食得墮罪。有望心與無望而食。但得惡作。無望而與有望而食。唯得墮罪。俱無希望食之無犯。若曾觸缽匙盞缽袋。并支伐羅水瓶錫杖。乃至戶鑰相染觸物。及以觸口觸手而飲啖者。咸得墮罪。苾芻若欲飲水啖食。時與非時。皆須以水再三漱口方可飲啖。若不爾者得惡作罪。若是病人無可得處。曾觸酥等食亦無罪。瀉水乳時流注向下。承之以器與觸食相連。苾芻疑不敢食。佛言。水等下流食之無犯。在路行時所有糧食。若求寂等力弱無堪。不能持者應以繩系。令彼持繩方為擎舉。及以扶下并皆無犯。或令彼持繩暫為擎食。令其憩息。彼緣賊怖棄食逃走。可自持行無觸宿過。若越河澗無余可求。亦遣持繩共擎而渡。若此兩人無方得濟。獨持而渡。此亦非犯。僧祇米谷以車運載。若車欲覆應共扶正。若病苾芻須乘此車者。應避軾邊。若乘船者應避柁處。曬谷米等有難緣來。若無人者應自收內。若行險路無人可求。若有食糧應自持去。所到之處換易而食。必無換人分為二分。持一惠彼未近圓人。持余一分。共易而食。此亦無者。應一日中斷食而行。至第二日食一虎拳。第三日中食二虎拳。第四日已去隨意飽食。若其糧食中途罄絕。見有飲食。無未近圓人可令授者。縱不作凈及以不受。或自上樹打果而食。并開無犯。若僧伽槍鑊內煎酥乳等。涌沸流溢無人可使。應自撓攪勿令棄失。若苾芻曬曝藥等難至無人。設自擎舉無觸宿罪。凡因難事所有開緣。至無難時皆不應作。若酥瓶等謂是煮染。瓶器誤觸著者無犯。若錯持此瓶欲上閣者。若未半閣道應放置地。若行過半即應擎出。凡飲非時漿。先須洗手漱口令凈。然后飲之。若異此者得惡作罪。然于口中常含津觸。欲求極凈。此故無緣。應以澡豆及瞿摩等。和水揩唇周遍令凈。再三水漱飲時非犯。若缽中有隙者。應再三洗之而用。若盛熱食有膩浮上者無犯。若缽隙中有宿飯粒。應摘去之。水滌再三。設有余津食皆無犯。苾芻及尼各有觸宿。兩相換用者聽食。若苾芻尼所有飲食。苾芻為舉作彼物心。尼將施時得食境想六句。準上應思。

不受食學處第三十九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哥羅苾芻多住深摩舍那處。有諸俗人祠祭先靈。所有食飲自取而食。時俗譏謗云食人肉。惡聲流布。法眾慚恥。世尊因制他授方食。既有授人堪為明證。是時六眾受與不受。并皆取食。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不受食舉著口中而啖咽者。除水及齒木。波逸底迦。

不受者。謂不從授學人苾芻尼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并諸俗類而受得也。若猿猴熊羆有智知受非受者。此亦成受。受法有四。一須作意。二有授人。三自手受。四槃等置地手承一邊。復有五種。一身授身受。二物授身受。三身授物受。四物授物受。五置地受。謂有方國嫌惡苾芻。作曼荼羅置缽于上。遙而指授遣置其中。復有五種受法。一仰手受。二以床受。三木枯受。四衣角受。五安缽中受。有五種不成受。謂在界外若遙遠處。若在傍邊。若在背后;驎r合手。與此相違便成受法。時有施主持諸供食。列在眾前。本心擬施。家中火起棄食往救。無人授食。時將欲過。佛言。應作北洲心自取而食。若受得食有不受食墮中。若有凈人更令其授。必無授者撥去食之。若汁墮中多卻方食。若先受得小兒來觸。更受方食。有五種塵。觸塵非觸塵凈塵不凈塵。及以微塵。若可了知應須更受。復有五塵。飯食衣花及以果塵。咸須受食。凡欲受食先須用心;蛑美徶。或承以葉。遣令置此遂墮余處。更受方食。授食之人不閑軌則。而放盤上應更總受。亦不應自取持與凈人令授而食。若是病人無人可得不受無犯。凡看病人要須識知。可不方與病人食。言啖咽者。謂在咽喉。又灌鼻時。先凈洗手從他受取。然后灌之。由其入口。必吞咽故。除水及齒木者。水若渾濁鑒面不見。亦令他授。然諸濁水應用蒱萄及蘡[薁-ㄇ+囗]子;蛞喳瀳F內濁水中。水即澄清方堪飲用。若堿水堿鹵水堪為鹽用。此皆須受。若池河內有棄飯粒。取水濾用無犯。若水中有油酪膩津上覆。應撓動濾用。若行路中見有轆轤汲水。或用酪瓶皮袋盛水。時及非時濾用無犯。后為難開不應常用。有五瓶瓨謂盛大小便及貯酒器。此不應用。應遠棄之。盛酥油瓶火燒去膩。牛糞凈洗。時及非時咸皆得用。或池水中浸之令凈。若缽中盛飯有鳥來啄。去[此/束]四邊。隨意而食。穢處螥蠅觸食非犯。諸盛水瓨應用甎木為蓋。勿令蟲入。若凈水瓶傍口上穴。應用竹木蓋塞。若瓶中水少恐洗手不足。應用葉飲。無人取葉用黃落葉。此若無者就連枝葉。或此亦無蹲踞一處。以瓶注口隨意飲之。用齒木法事亦應知。謂于晨旦嚼用之時。得五種利。一決除熱水。二能蠲冷癊。三令口清凈。四樂欲飲食。五能明眼目。齒木有三種。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內名中。嚼用之時。先以澡豆土屑凈洗手已。次洗齒木。然后嚼之。若嚼了已水洗方棄。若乏水處于沙土中揩已而棄。此由苾芻于前生中曾作毒蛇嚼齒木時不洗而棄。有蟲附近中毒而死。因斯世尊制洗方棄。然棄齒木及洟唾等。應于屏處再三彈指謦咳。然后方棄。若常行處若是凈地。若好樹邊。少在老前。咸非嚼處。有三種事應在屏處。謂大小便及嚼齒木。若老病者畜承水器。此若無者。應臨水竇嚼頭寸許。令使柔軟。然后徐徐揩齒龂牙。悉使周遍。次用刮舌箄屈而凈刮勿令極利。致使損傷。應用竹木鋀石銅鐵。除諸寶物。余皆聽作。若無箄者。應擘齒木為兩片已。更互相揩。準前應用。若卒無齒木。應用豆屑;蚋膳<S凈洗口唇。然后方食。若食了已事亦同然。乃至未將凈水。洗漱口內。食津不應輒咽。此中犯者不受不受想;驈蜕。咸得墮罪。次二句輕后二無犯。若行食人少俗家酥蜜等瓶。如法受已。苾芻應行。若僧家器物則不應觸。行餅果等所有筐籠。苾芻先受俗人后捉。如其欲放苾芻在前俗人在后。苾芻行時先已成受俗人與者是新受。得諸有雜果分為三色。謂上中下。行時間取勿使不平。放果盂中墮向余處。齊手及處自取而食。此已成受。如若更遠重應受之。

索美食學處第四十

佛在劫比羅伐窣睹國。時六眾苾芻受大名施主請。既至宅已。見其所設無堪食者。遂詣余家求乞美膳。得乳酪等。飽足食已。還至其舍更不能食。因生譏議。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如世尊說。上妙飲食乳酪生酥魚及肉。若苾芻無病。為己詣他家乞取食者。波逸底迦。

他家者。非親族也。乞者他不先許。無病而乞無病而食。得波逸底迦及惡作罪。無病從乞有病而食乞。得小罪食時無犯。有病從乞無病而食。乞時無犯。食得墮罪。第四無犯。若乞食時欲得余物者。他持食與報言。姊妹我飯已足。若彼問言。更何所須者。即便隨情所欲從乞者無犯。若彼施主告苾芻曰。有所須者隨意可索。或乞酪漿彼便施酪或從天龍藥叉舍乞。皆無犯。

第五攝頌曰。

蟲水二食舍無復往觀軍

兩夜覿游兵打擬覆粗罪

受用有蟲水學處第四十一

佛在憍閃毗國。時闡陀苾芻受用水時。害眾生命。由用水事無悲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水有蟲受用者。波逸底迦。

言受用者。有二種受用。一內受用。謂供身所須。二外受用。謂洗衣缽等。前之學處為營作故。局澆泥草。今此通論隨何受用。若苾芻以貪嗔等心;蛴赏睢;蛴煽史κ苡上x水不問多少。或觀不觀有蟲無蟲。作有蟲想。心無慚恥而不濾漉。于瓶等中乃至飲一掬。便得墮罪。有說。隨以瓶等取水之時。若用盡者。方得墮罪。若起心欲取。得責心惡作。已起方便。得對說惡作。諸墮罪處類此應知。始終忘觀亦得惡作。境想六句。四犯二非犯。有說。于無蟲水作有蟲想。亦得墮罪。有五種眼不應觀水。一患瘡眼。二睛翳眼。三狂亂眼。四老病眼。五天眼。由彼天眼與人事不同故不許觀。齊幾許時應觀其水。謂六牛竹車回轉之頃;蛐膬粢褋碛^知無蟲。設不濾漉飲亦無犯。不觀不濾咸不合用。應知濾物有其五種。一謂方羅。二謂法瓶。三君持迦。四酌水羅。五謂衣角。若苾芻無濾羅等。不應往余村余寺。齊三拘盧舍。若所到之處。知無闕乏。不持去者無犯。謂知彼僧祇恒有凈水。若于河井先知無蟲。若同行伴下至一人持羅而去。然共行時應問彼云。羅共用不。或至別路或爾回還。能與我羅獨持去不。如其許者可共俱往。若不爾者不應共去。若不問者。得惡作罪。若順河流齊五拘盧舍。若不流河齊三拘盧舍。雖無濾羅去亦無犯。若順河流一度觀水無有蟲者。齊一拘盧舍。隨意飲用。然須中間無別河入。若不流水及逆流水。一度觀時齊一尋內得用。有五種凈水。一僧伽凈。二別人凈。三濾羅凈。四涌泉凈。五井水凈。若知彼人是持戒者。存護生命縱不觀察。得彼水時飲用無犯。凡一觀水始從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已來咸隨受用。若取水時手捉濾羅久生勞倦。應用三股立拒羅系兩邊。若水駃不停蟲多悶死。應于羅中安沙。若牛糞末承之令住。若作瓦碗銅碗緣穿三孔。各安繩鎖系在三竿。其水羅角置之碗內。下以盆器而承其水。瓨內觀蟲必須器滿。若觀水時蟲細難見。應草莛示勿以指示。取水既訖羅置碗中。若近河池就彼傾覆。必居原陸可放井中。不得懸虛羅翻井上。令蟲悶絕;蛑聯p生。應為放生器。作小罐子。上下各安兩鼻。系以雙繩羅覆此中。凈水澆瀝殷勤觀察。知無蟲已正沉井內。翻底拔之再三?v沒勿令蟲在羅。須凈洗曬曝令干。若羅易壞者。應以銅鐵瓦器底安花孔。闊三四指。高兩三指以絹或疊系之而用。若于寺中安僧伽水瓨。應在便處并安木床;驗楫U座常須凈潔。時時應以茅草洗刷。勿令垢穢。若有臭氣于陰處曬干。若不凈手不應輒觸。若有飲緣須將去者。或銅瓦碗;蛴谌~內持去。其行水人須著凈服。勿以宿觸衣裳觸其瓨器。諸小苾芻亦聽行水。若有俗家來借瓨器。應與故者不可與新。苾芻借時隨意而與。應以一房用貯器物。銅器若少應共處安。如其多者別置一庫(其放生罐一繩亦得承水之碗或置羅中)

有食家強坐學處第四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善解逆相預識人情。知彼男女欲行非法。即為女說法共相惱亂。由詣俗家事及淫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強安坐者。波逸底迦。

言知者。識彼人心欲行交會。有食家者。女是男之食。男是女之食。謂男女行交會時更相受用。故名有食。強安坐者。不問舍主自縱己心。故云強坐。此中犯者。謂彼男女各有淫心契合。此時欲行交會。苾芻染心強為說法。以妨其事令他嗔恨。在座坐時。便得墮罪。有食有食想六句同前。若天女及半稚迦等。咸得惡作。為賊所逐避難潛形。無淫染心者無犯。

有食家強立學處第四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鄔陀夷苾芻前入俗舍。居門扇后自隱其身。觀行惡法。彼人知已遂便譏罵。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在屏處強立者。波逸底迦。

言屏處者。謂唯有二人前隨屏露。以坐為儀。此但據屏以立為事。乃至少時即得本罪。若有難緣同前非犯。

與無衣外道男女食學處第四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阿難陀苾芻飯食已訖。即以殘食。與二無衣女人。彼之二女一老一少。不審觀察。老與一餅少者與二。老母語少者言。彼與二餅意有所求。汝宜備辦。由外道事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自手授與無衣外道。及余外道男女食者。波逸底迦。

言無衣者。謂露形外道。言及余外道者?偸沼囝。自手與者。謂親自手決心施與。此中犯者。謂是露形等外道男女。受者現前。苾芻授與;驂櫴謨;蚵淦髦姓。波逸底迦。若未墮時。得惡作罪。由自手與彼生憍慢無羞慚故。若不現前;驎r棄地先出其分。后方食者。咸得惡作。境想六句如上應知。若宗親若病苦與時無犯。若欲出家與其共住。如廣文說。

觀軍學處第四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勝光王嚴整軍旅。將欲征討。時六眾苾芻輒往觀察。由觀軍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往觀整裝軍者。波逸底迦。

言整裝軍者。欲將戰(zhàn)斗。軍有四種謂象馬車步。此中犯者。去寺不遠有大軍眾。嚴整師旅欲挍兵旗。苾芻往觀。假使不挍為挍而觀。初見之時。便得墮罪。設方便時。得多惡作。若觀天龍阿蘇羅等軍。亦得惡作。乃至故心觀鶉等斗。并惡作罪。境想同前。不犯者。若賊軍欲至須往觀望知其遠近。若乞食遇見。若軍營近路。若軍來寺中。若有難緣縱觀無犯。

軍中過二宿學處第四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勝光王敕命軍旅。六眾見已遂久停留。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有因緣往軍中。應齊二夜。若過宿者。波逸底迦。

此中犯者。相去不遠。有整兵軍。苾芻有緣受請詣彼。或有衣利引起貪心。而彼軍營或整不整。作整兵心停留觀察。至第三夜明相出時。便得墮罪。設方便時亦多惡作。不犯者。若為王等之所拘礙。若余難事者無犯。

動亂兵軍學處第四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詣整兵軍所。動亂兵戈象馬逃奔。令軍懾怖。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在軍中經二宿。觀整裝軍見先旗兵。若看布陣者。波逸底迦。

言整裝軍者。謂是裝束臨將戰(zhàn)時。言先旗者。四種旗中見先引者。何謂四旗。一師子旗。二大牛旗。三鯨魚旗。四金翅鳥旗。兵者四種兵中見首出者。言布陣者。陣有四種。一槊刀勢。二車轅勢。三半月勢。四鵬翼勢。言散兵者。除前所引余雜兵戎。此中犯者。觀已整軍。即得墮罪。若未整軍得惡作罪。若觀整軍乃至散兵者。俱得墮罪。余并同前。難緣非犯。

打苾芻學處第四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因十七眾不隨其命。遂便打之。由結伴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嗔恚故不喜打苾芻者。波逸底迦。

言打者。若手指彈。若腳指蹴。若甎瓦等。若以草莛打著他者。隨其所有手指多少。及以芥子草莛數量。還得爾許波逸底迦。若不著者。亦得爾許惡作之罪。若殺心而打。得窣吐羅。言苾芻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芻相起苾芻想;驈蜕。皆得墮罪。若非苾芻作苾芻想疑。或于柱壁;蛴谟嗍伦鞯魜y心。而打拍者。咸得惡作。無犯者。不以嗔心為利益事。

以手擬苾芻學處第四十九

緣與前同。以手擬為異。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嗔恚故不喜。擬手向苾芻者。波逸底迦。

謂作打心而擬其手。初舉手時。便得本罪。若一舉手向多苾芻。隨其多少準人得罪。若與苾芻相嗔恨時。應往詣彼求其懺摩。不應嗔心未歇往求辭謝。彼亦不得同師子行。為堅鞕心不相容恕若不肯忍。應遣智人方便和解。速令諍息。小者到彼嗔苾芻邊至勢分時。即應禮拜。彼應云無病。若見苾芻斗諍之時。無朋黨心而為揮解。俗人斗處不應往看?忠秊樽C。故如上所說不順行者。咸得惡作。

覆藏他粗罪學處第五十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犯僧伽伐尸沙罪。有達摩苾芻見?制渫庹f遂作是言。爾親教師我先知犯。遏惡揚善。曾不語人。汝見我非理應藏覆。達摩聞已。向諸苾芻說。其事同前。覆藏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有粗惡罪覆藏者。波逸底迦。

知者。謂自見知;蛞蛩f。言苾芻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芻相。皆曰苾芻。言粗罪者。謂初二部及此方便。覆藏即是掩覆其過。此中犯者。若見聞作覆藏心。至明相出。便得墮罪。自余諸犯覆皆惡作。破戒人邊設令發(fā)露。不成發(fā)露境想準知。無犯者。若說他時令自不安。若命梵難。若破僧因緣為護此故。覆皆無犯。

第六攝頌曰。

伴惱觸火浴同眠法非障

未舍求寂染收寶極炎時

共至俗家不與食學處第五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時鄔波難陀與達摩苾芻。先有嫌惡。便以美言誘說。將至俗家。遂不與食。令彼饑乏。其事同前。由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語余苾芻。作如是語。具壽。共汝詣俗家。當與汝美好飲食。令得飽滿。彼苾芻至俗家竟不與食。語言具壽。汝去。我與汝共坐共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作是語時。欲令生惱者。波逸底迦。

言俗家者。謂婆羅門及余俗家。言令得飽滿者。意欲不與飲食令受饑餓。此中犯者。有苾芻相作苾芻想。為惱亂心。他領解時。便得墮罪。若惱授學人及以余人得惡作罪。若在尼寺。若天廟處。若外道家而惱亂者。皆惡作罪。若隨醫(yī)教為病令斷食者無犯。

觸火學處第五十二

佛在王舍城。因火燒樹熏出黑蛇。諸苾芻見皆悉馳走;蛞曰痤^而遙打擲。因用火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無病為身。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

言無病者。若有病緣觸亦非犯。言為身者。非為他也。言自然者。若吹令發(fā)焰。若翻轉火薪。若教他然者。謂令他然火。若為戲謔掉弄火頭。若作半月像。若作車輪形。凡諸觸火不在時中。若然若滅。若忘念若掉舉。若氣吹若投薪。若動柴炭才動轉時。皆得墮罪。若不解方言人。若遣書等。若現身相使然火時。咸得惡作。若翻覆糠[(麥-大+十)*弋]火。或可于中燒餅而食。雖在時內無心守持。若發(fā)毛爪骨洟唾血等。置火中者。咸得惡作。無犯者。謂在時中作心守持。言時者。謂為三寶鄔波馱耶阿遮利耶。若為諸余同凈行者。所有事業(yè);驎r為己熏缽染衣熟諸飲食;蚝虿∷袪I為。作心守持。乃至事訖中間忘念。觸時無犯。言守持心者。若欲觸火應心念云。我今為作如是事。故須觸此火。及為同梵行者。若欲滅時。應云為無事故須滅。若觸師子等得惡作罪。作觸火想有其六句。后二無犯。若放野火得窣吐羅罪。亦不應于石炭地上輒爾然火。應將甎石厚布方燒。若于廊廡及寺中庭然火之時。勿令熏屋。待煙盡已。方持入屋。若營作人所須之木。不應輒燒。若輕損時。得惡作罪。為翻火聚應作鐵鍤。夜誦經時應炳燈燭。所須燈樹應作一重若是僧物。聽作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