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乘
二乘(佛教解釋)
【二乘】《佛學(xué)常見辭匯》:“【二乘】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
(一)指二種教法︰乘,運(yùn)載之義。諸佛所說之教法,系運(yùn)載行者從迷至悟,故稱之為乘。有多種涵義,茲分述如下︰
(1)聲聞乘與緣覺乘︰聲聞乘又稱弟子乘,緣覺乘又稱獨(dú)覺乘!洞笈派痴摗肪硪话恕鹪疲ù笳27·906a)︰‘若聲聞、獨(dú)覺亦得無礙解,(中略)若不爾者,二乘亦應(yīng)不得無學(xué)。’即聲聞乘,謂運(yùn)載聲聞行者,令進(jìn)其行位,遂至灰滅涅槃之果地;緣覺乘,謂運(yùn)載緣覺行者,令進(jìn)其行位,亦至灰滅涅槃之果地?傃灾,前者系四諦法,后者指十二因緣法。
大乘經(jīng)典則以為此聲聞、緣覺二乘并未究竟,如《菩薩本行經(jīng)》卷上云(大正3·113b)︰‘亦不求二乘之證,持是功德愿求無上正真之道。’南本《涅槃經(jīng)》卷十四云(大正12·698b)︰‘然(燃)大乘燈,離二乘燈。’因此,后世大乘論師也從二乘未究竟之見地持論。如無著《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三云(大正30·701c)︰‘然彼二乘,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乘以為根本,(中略)如聲聞乘。獨(dú)覺亦爾,出無佛世而證正覺。’龍猛《菩提心論》云(大正32·573a)︰‘二乘之人,聲聞執(zhí)四諦法,緣覺執(zhí)十二因緣。(中略)二乘之人雖破人執(zhí),猶有法執(zhí)。’
由此可見,自大乘立場而言,聲聞、緣覺二乘是不究竟的。因此,大乘家多將聲聞、緣覺一齊視之為小乘。
(2)小乘與大乘︰小乘,謂狹小的交通工具,即運(yùn)載聲聞、緣覺至灰滅小果的人空、自利之教法。大乘,即大型的交通工具,指運(yùn)載菩薩至涅槃大果的二空、二利之教法!洞笾嵌日摗肪砭攀疲ù笳25·711b)︰‘佛法有二種︰小乘、大乘。’《攝大乘論》(真諦譯)卷中云(大正31·121b)︰‘譬如于大小乘中,佛世尊說人法二種。’
小乘的稱呼,原起自大乘家的貶稱,因此,亦有稱小乘為下乘,稱大乘為上乘或上衍。如《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大正30·740a)︰‘于下乘希求大乘,(中略)于大乘希求下乘。’《攝大乘論釋》(玄奘譯)卷一(大正31·321c)︰‘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
另有以‘聲聞乘’一語稱呼小乘,以‘佛乘’或‘菩薩乘’、‘一乘’之語表大乘者。如《大智度論》卷四云(大正25·85b)︰‘欲辨二乘義故,佛乘及聲聞乘,聲聞乘狹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為,佛乘益一切。復(fù)次,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中略)摩訶衍如海,小乘牛跡水。’論中又立有聲聞道、菩提薩埵道二道,此亦是小乘道、大乘道之意。
又,《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云(大正30·733b)︰‘若聲聞乘,若復(fù)大乘,唯是一乘。(中略)于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此種將大乘直稱為一乘,原出自《解深密經(jīng)》卷四〈地波羅蜜多品〉(大正16·708a)︰‘若聲聞乘,若復(fù)大乘,唯是一乘。’以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卷四(大正16·508b)︰‘唯說一乘法,是則為大乘。’
此外,小乘之中可區(qū)別為聲聞乘與緣覺乘,若再加上大乘,則可合稱為三乘。
(3)別教一乘與三乘︰此是華嚴(yán)宗所說。即法藏《華嚴(yán)五教章》卷一所云(大正45·477a)︰‘別教一乘別于三乘。如法華中,宅內(nèi)所指門外三車,誘引諸子令得出者,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大白牛車,是一乘教也。’此中之別教一乘,指一佛乘。三乘則指聲聞、緣覺與菩薩等三乘。
(二)指上列二乘的修行者︰詳稱為二乘人或二乘機(jī)。此有二類︰(1)以聲聞乘、緣覺乘為所乘的聲聞人、緣覺人二乘。(2)以聲聞乘(小乘)、菩薩乘(大乘)為所乘的聲聞人、菩薩人二乘。
關(guān)于聲聞人、緣覺人之二乘的同異,慧遠(yuǎn)于《大乘義章》卷十七(末)列出五種同、六種異。依其意,相同之五種即︰(1)見理同,即聲聞、緣覺二種人同見生空。(2)斷障同,即二種人同斷四住惑、離分段身。(3)修行同,即二種人同修三十七道品法。(4)得果同,即二種人同得盡智無生智果。(5)證滅同,指二種人同證有余、無余二涅槃。
六種差異即︰(1)根異,聲聞為鈍根,緣覺是利根。(2)所依異,即聲聞依師而緣覺不依。(3)藉緣異,聲聞藉教法之緣而得道,緣覺藉事相之現(xiàn)緣而開解。(4)所觀異,聲聞觀察四諦之法,緣覺則觀察十二因緣。(5)向果異,聲聞是四向四果,緣覺是一向一果。(6)通用異,聲聞以二千國土為神通境界,緣覺以三千國土為其境界。
此外,就二乘之異同,智顗 4《法華文句》卷七(下)列有六種相同︰同出三界、同盡無生、同斷正使、同得有余、同得一切智、同名小乘。以及十種差異︰行因久近、根利鈍、從師獨(dú)悟、無悲鹿羊、有相無相、觀略廣、能說得四果法不能說法得暖法、在佛世不在佛世、頓證漸證、多現(xiàn)通少說法聲聞不定。
- 上一篇:【離相】是什么意思?離相的意思
- 下一篇:五乘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