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回 發(fā)宣言改組國民黨 急北伐緩攻陳炯明

卻說陳炯明在廣州被中山擊敗后,只得退守博羅等處,一面向吳佩孚乞救。吳佩孚雖然擁兵甚眾,無奈鞭長莫及,不能立刻派隊援助,只得電令沈鴻英、方本仁、陸榮廷等,火速入粵。那沈鴻英此時已有歸附中山、回桂攻陸的意思,對于吳佩孚的命令,如何肯受?忽而叛中山,忽而順中山,忽而又叛中山,忽而又欲降中山,沈鴻英之反復,在中國武人中,可謂罕與倫比。至方本仁目光,全在贛督一席,早有取蔡而代之之心。蔡成勛對他,也似防賊一般,十分留意。方本仁既不離開江西,至失了乘勢而起的機會。蔡成勛更不能接濟子彈餉械,為虎添翼。有了這兩種原因,吳佩孚的電令,哪里還能發(fā)生效力?三路中又去了一路。陸榮廷在廣西,不過占得一部分地方,實力有限,也無暇遠征。三路全都沒用了。三路援軍,沒有一路可為陳炯明實際上的援助。還有湖南的唐生智,也曾奉到吳令,助攻廣東,誰知生智是新派人物,本來反對北軍,因時局緊急,自己實力未充,不曾有露骨表示,如今卻教他進攻廣東,更辦不到。這一路也沒用了。陳炯明見盼不到救軍,只得用離間引誘之法,此公反復小人,應善此等計劃。運動楊希閔、劉震寰所部的滇、桂軍停止進攻,或竟背叛中山,這一著倒頗有效力。原因中山此時正在全力改組中國國民黨,作根本整頓之圖,對于東江戰(zhàn)事的進行,當然不能十分注意。有了這兩層原因,戰(zhàn)事便日趨沉寂,仿佛入于停頓之中了。至此將戰(zhàn)局暫時擱起,以后本回全寫國民黨改組事情。

說到中國國民黨改組的動機,卻在去年 民國十二年。秋間,那時有一個名叫高一涵的,在《努力》周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文字,批評國民黨的份子太復雜,和組織的不適當,主張加以改組。中山先生見了這個提議,十分滿意,便派汪精衛(wèi)等著手預備。一面在未改組之先,先在廣州開一次談話會,請黨員發(fā)表意見,并規(guī)定在一月二十日,民國十三年。召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代表由各省黨員各選舉三人,由總理指派三人,其余如黨綱黨章以及改組手續(xù)等,則一切都俟大局決定,并由中山先生發(fā)表一篇改組宣言道:

吾黨組織,自革命同盟會以至中國國民黨,由秘密的團體而為公開的政黨,其歷史上之經(jīng)過,垂二十年。其奮斗之生涯,犖犖大者,見于辛亥三月廣州之役,同年十月武漢之役,癸丑以往倒袁諸役,丙辰以往護法諸役。黨之精英,以個人或團體為主義而捐生命者,不可勝算。當之者摧,攖之者折。其志行之堅,犧牲之大,國中無二。然綜十數(shù)年已往之成績,而計效程功,不得不自認為失敗。滿清鼎革,繼有袁氏;洪憲隨廢,乃生無數(shù)專制一方之小朝廷。軍閥橫行,政客流毒,黨人附逆,議員賣身,有如深山蔓草,燒而益生,黃河濁波,激而益溷,使國人遂疑革命不足以致治,吾民族不足以有為,此則目前情形無可為諱者也。竊以中國今日政治不修,經(jīng)濟破產(chǎn),瓦解土崩之勢已兆,貧困剝削之病已深,欲起沈疴,必賴乎有主義有組織有訓練之政治團體,本其歷史的使命,依民眾之熱望,為之指導奮斗,而達其所抱政治上之目的。否則民眾蠕蠕,不知所向,惟有陷為軍閥之牛馬,外國經(jīng)濟的帝國主義之犧牲而已。國中政黨,言之可羞。朝秦暮楚,宗旨靡定,權利是獵,臣妾可為。凡此派流,不足齒數(shù)。而吾黨本其三民主義而奮斗者歷有年所,中間雖迭更稱號,然宗旨主義,未嘗或離。顧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則以組織未備,訓練未周之故。夫意志不明,運用不靈,雖有大軍,無以取勝。吾黨有見于此,本其自知之明,自決之勇,發(fā)為改組之宣言,以示其必要。先由總理委任九人,組織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以始其事,行將召集海內外全黨代表會議,以資討論。關于黨綱章程之草定,務求主義詳明,政策切實,而符民眾所渴望,而于組織訓練之點,則務使上下逮通,有指臂之用。分子淘汰,去惡留良,吾黨奮斗之成功,將系乎此,愿與同志共勉之!

到了一月十九日那天,光開了一次預備會,第二天才開正式的代表大會。會期共是十天,到一月三十日閉會。在開會的那一天,各省代表,紛紛出席,議決修改黨章,決定政綱,并發(fā)表了一篇宣言。那宣言非常之長,共分為中國之現(xiàn)狀,國民黨之主義,國民黨之政綱三大段,F(xiàn)在把中國之現(xiàn)狀一段,擇要摘錄,政綱則全部都錄在下面。至國民黨之主義,則大家都知道是三民主義了。在這黨治之下,大概已經(jīng)沒有不知道的人,在下也不容多費筆墨,來做抄書胥咧。那最前面中國之現(xiàn)狀一段的大略道:

中國之革命,發(fā)軔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顛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發(fā)生也,自滿洲入據(jù)中國以來,民族間不平之氣,抑郁已久。海禁既開,列強之帝國主義,如怒潮驟至,武力的掠奪,與經(jīng)濟的壓迫,使中國喪失獨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滿洲政府既無力以御外侮,而鉗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厲,適足以側媚列強。吾黨之士,追隨本黨總理孫先生之后,知非顛覆滿洲,無由改造中國,乃奮然而起,為國民前驅,激進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顛覆滿洲之舉,始告厥成。故知革命之目的,非僅僅在于顛覆滿洲而已,乃在于滿洲顛覆以后,得從事于改造中國。依當時之趨向,民族方面,由一民族之專橫宰制,過渡于諸民族之平等結合;政治方面,由專制制度過渡于民權制度;經(jīng)濟方面,由手工業(yè)的生產(chǎn),過渡于資本制度的生產(chǎn)。循是以進,必能使半殖民地的中國,變而為獨立的中國,以屹然于世界。

然而當時之實際,乃適不如所期。革命雖號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實際表現(xiàn)者,僅僅為民族解放主義。曾幾何時,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謀妥協(xié)。

此種妥協(xié),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夫當時代表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者,實為袁世凱,其所挾持之勢力,初非甚強,而革命黨人乃不能勝之者,則為當時欲竭力避免國內戰(zhàn)爭之延長;且尚未能獲一有組織,有紀律,能了解本身之職任與目的之政黨故也。使當時而有此政黨,則必能抵制袁世凱之陰謀,以取得勝利,而必不致為其所乘。夫袁世凱者,北洋軍閥之首領,時與列強相勾結,一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如武人官僚輩,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黨人,乃以政權讓渡于彼,其致失敗,又何待言!

袁世凱既死,革命之事業(yè)仍屢遭失敗,其結果使國內軍閥暴戾恣睢,自為刀俎,而以人民為魚肉,一切政治上民權主義之建設,皆無可言。不特此也,軍閥本身與人民利害相反,不足以自存,故凡為軍閥者,莫不與列強之帝國主義發(fā)生關系。所謂民國政府,已為軍閥所控制。軍閥即利用之結歡于列強,以求自固,而列強亦即利用之,資以大借款,充其軍費,使中國內亂糾纏不已,以攫取利權,各占勢力范圍。由此點觀測,可知中國內亂,實有造于列強。列強在中國利益相沖突,乃假手于軍閥,殺吾民以求逞。不特此也,內亂又足以阻滯中國實業(yè)之發(fā)展,使國內市場,充斥外貨。坐是之故,中國之實業(yè),即在中國境內,猶不能與外國資本競爭,其為禍之酷,不止吾國人政治上之生命,為之剝奪,即經(jīng)濟上之生命,亦為之剝奪無余矣。

環(huán)顧國內,自革命失敗以來,中等階級,頻經(jīng)激變,尤為困苦。小企業(yè)家漸趨破產(chǎn),小手工業(yè)者漸致失業(yè),淪為流氓,流為兵匪,農民無力以營本業(yè),至以其土地廉價售人。

生活日以昂,租稅日以重,如此慘狀,觸目皆是,猶得不謂已瀕絕境乎?由是言之,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國之情況,不但無進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勢。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此全國人民所請疾首蹙額,而有識者所以徬徨日夜,急欲為全國人民求一生路者也。吾國民黨則夙以國民革命實行三民主義為中國唯一生路,茲綜觀中國之現(xiàn)狀,益知進行國民革命之不可懈,故再詳闡主義,發(fā)布政綱,以宣告全國。

政綱的全文道:

吾人于黨綱,固悉力以求貫徹,顧以道途之遠,工程之巨,誠未敢謂咄嗟有成。而中國之現(xiàn)狀,危迫已甚,不能不立謀救濟。故吾人所以刻刻不忘者,尤在準備實行政綱,為第一步之救濟方法。謹列舉具體的要求,作為政綱。

凡中國以內,有能認國家利益,高出于一人或一派之利益者,幸相與辨明而公行之。

甲 對外政策。

一 一切不平等條約,如外人租借地,領事裁判權,外人管理關稅權,以及外人在中國境內行使一切政治的權力侵害中國主權者,皆當取消,重訂雙方平等互尊主權之條約。

二 凡自愿放棄一切特權之國家,及愿廢止破壞中國主權之條約者,中國皆將認為最惠國。

三 中國與列強所訂其他條約有損中國之利益者,須重新審定,務以不害雙方主權為原則。

四 中國所借外債,當在使中國政治上實業(yè)上不受損失之范圍內保證并償還之。

五 庚子賠款,當完全劃作教育經(jīng)費。

六 中國境內不負責任之政府,如賄選竊僭之北京政府,其所借外債,非以增進人民之幸福,乃為維持軍閥之地位,俾得行使賄買侵吞盜用。此等債款,中國人民不負償還之責任。

七 召集各省職業(yè)團體(銀行界商會等)、社會團體(教育機關等)組織會議,籌備償還外債之方法,以求脫離因困頓于債務而陷于國際的半殖民地之地位。

乙 對內政策。

一 關于中央及地方之權限,采均權主義。凡事務有全國一致之性質者,劃歸中央,有因地制宜之性質者,劃歸地方。不偏于中央集權制,或地方分權制。

二 各省人民得自定憲法,自舉省長,但省憲不得與國憲相抵觸。省長一方面為本省自治之監(jiān)督,一方面受中央指揮以處理國家行政事務。

三 確定縣為自治單位。自治之縣,其人民有直接選舉及罷免官吏之權,有直接創(chuàng)制及復決法律之權。

土地之稅收,地價之增益,公地之生產(chǎn),山林川澤之息,礦產(chǎn)水力之利,皆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經(jīng)營地方人民之事業(yè),及應育幼養(yǎng)老濟貧救災衛(wèi)生等各種公共之需要。各縣之天然富源,及大規(guī)模之工商事業(yè),本縣資力不能發(fā)展興辦者,國家當加以協(xié)助,其所獲純利,國家與地方均之。

各縣對于國家之負擔,當以縣歲入百分之幾為國家之收入,其限度不得少于百分之十,不得超過于百分之五十。

四 實行普通選舉制,廢除以資產(chǎn)為標準之階級選舉。

五 厘定各種考試制度,以救選舉制度之窮。

六 確定人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權。

七 將現(xiàn)時募兵制度,漸改為征兵制度,同時注意改善下級軍官及兵士之經(jīng)濟狀況,并增進其法律地位,施行軍隊中之農業(yè)教育,及職業(yè)教育,嚴定軍官之資格,改革任免軍官之方法。

八 嚴定田賦地稅之法定額,禁止一切額外征收,如厘金等類,當一切廢絕之。

九 清查戶口,整理耕地,調整糧食之產(chǎn)銷,以謀民食之均足。

十 改良農村組織,增進農人生活。

十一 制定勞工法,改良勞動者之生活狀況,保障勞工團體,并扶助其發(fā)展。

十二 于法律上、經(jīng)濟上、教育上、社會上,確認男女平等之原則,助進女權之發(fā)展。

十三 勵行教育普及,以全力發(fā)展兒童本位之教育,整理學制系統(tǒng),增高教育經(jīng)費,并保障其獨立。

十四 由國家規(guī)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價稅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政府,國家就價征稅,并于必要時得依報價收買之。十五 企業(yè)之有獨占的性質者,及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鐵道航路等,當由國家經(jīng)營管理之。

以上所舉細目,皆吾人所認為黨綱之最小限度,目前救濟中國之第一步方法。

一面通過國民政府的組織案,舉出汪精衛(wèi)、胡漢民、廖仲愷等二十四人為執(zhí)行委員,以主持大會團會后,一年內黨務的進行,另外選出監(jiān)察委員五人,以監(jiān)察黨內的一切。這次改組的最大變化,就是容納共產(chǎn)黨和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加入本黨。但是因為這樣一改組,在精神固是煥然一新,而一般老黨員如馮自由、謝英伯、劉成勛等,卻大為反對,以致引起外面國民黨赤化和國民黨新舊沖突的謠言。中山因他們違背大會的決定,便是不守黨紀,特向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提出控告。馮自由等不敢再強,只得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出席聲剖自己不曾違背黨紀情形,事情便算就此解決了。

改組國民黨的問題,既經(jīng)解決,中山便又用全力來對付東西北三江戰(zhàn)事。但因財政為難,同時還有一個關余問題,須盡先解決。為這問題,北京外交團雖曾派艦示威,武力脅迫,但中山先生堅持到底,并不曾因而減少反抗,百余年來,中國對外交涉,無不失敗,皆因太怕外人,當局者每為外人武力屈服之故。若如中山先生之強毅不屈,據(jù)理力爭,雖列強亦不能不降心以相從也。進行的更加激烈。外交團沒法,只得由美使調停,和平解決。至于東路方面的軍事,因蔣緒亮部滇軍王秉鈞師,受了陳炯明的運動,叛孫降陳,蔣氏軍隊本不可靠,王師之變,其或蔣氏亦有默契者乎?頗影響進行。西路方面,陳天太部也被粵籍各軍繳械。北路方面,高鳳桂旅既被誘北歸,趙成梁部滇軍也被北軍誘去兩團。從這幾點看來,可見中山所部軍隊內部的團結力,非常缺乏。但是中山先生平生經(jīng)過的憂患不知多少,如何肯因此灰心?好在此時陳炯明的內部,也非常不穩(wěn),洪兆麟、林虎均有離陳獨立的消息。再有一位桂派舊人沈鴻英,困頓于廣東北邊,前進不能,退后無路,餉械的接濟又缺乏,正在十分苦惱之時,想來想去,只有仍然歸降中山,帶兵回廣西,推翻陸榮廷而代之的一計,以攫得廣西地盤為目的,反正便非本心,日后復叛,何足異乎?因此屢次派代表和中山先生接洽投誠。若此所為,只可謂之投機,安得目為投誠?中山因他反復已非一次,不敢信任,恰因蔣介石奉了中山的命令,依照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案,在黃埔創(chuàng)辦軍官學校,這天回來有所稟白,中山便和他商量此事。蔣介石道:“沈鴻英反復性成,他的說話,全不可信。但現(xiàn)在四面受敵,大有困獸走險之勢,拒之太甚,則糜爛地方,不如答應他投誠,令他依照投誠的條件,克日西征陸榮廷,如此便可抽調西征的軍隊,去討伐東江,等東江的戰(zhàn)事一定,沈鴻英便再叛變,也不足憂咧。”中山笑道:“我的意思,原是這般,你我意見既同,我便這樣決定了。”蔣介石去后,中山便答應沈鴻英的代表,準他投誠,但須即日西征,不得在粵境逗留。沈鴻英俱一一遵從,事情定妥后,便拔隊向梧州進發(fā),聲討陸榮廷去了。陸榮廷有可討之罪,而沈鴻英非討陸之人,所以直書聲討者,重孫中山之命也。

中山見西路軍事,已可無慮,便專意對付東江,計分三路出動。中路楊希閔的滇軍,進攻博羅,劉震寰的桂軍,則向廣九鐵路進展,譚延闿的湘軍,進攻龍門。陳炯明因洪兆麟部在閩南與臧致平、楊化昭作戰(zhàn),所部兵力單薄,不敢戀戰(zhàn),稍為抵抗便走,楊希閔便乘勢占領博羅,劉震寰軍也連克樟木頭、淡水各要隘,進占惠州城外的飛鵝嶺,湘軍也深入河源,把個惠州城,困于垓心之中。中山見戰(zhàn)事順手,很想一舉破敵,便令楊希閔向惠州突進。劉震寰留一部分軍隊監(jiān)視惠州外,其余軍隊直繞海陸豐,截斷惠州的后路。計劃自是周密,其如將士之不用命何?不料楊、劉占領各地,已覺心滿意足,便頓兵觀望,不肯前進,此種軍隊,真如兒戲。只讓湘軍孤軍深入,向梅縣方面進展。譚公自是忠勇。陳炯明卻也料定楊、劉不肯再進,便把中左路的得力軍隊,抽調到北路來攻湘軍。林虎又用誘敵之計,把湘軍困在垓心。湘軍奮勇沖出時,已經(jīng)被敵軍繳去一千多槍械。楊、劉能戰(zhàn),湘軍何至于此?陳軍乘勢前進,經(jīng)湘軍奮勇反攻,勉力堵住。但是中山大包圍的計劃,未免受了影響,不能進行。幸而陳軍力量薄弱,雖得勝利,仍然不能反攻。其后洪兆麟戰(zhàn)勝臧、楊,班師回粵,也不肯加入力戰(zhàn),因此雙方又成相持之勢。到了九月中,東南戰(zhàn)事爆發(fā),盧永祥派代表到廣東來請中山北伐,中山因反直同盟的關系,當然答應。并說:“曹錕毀法賄選,我久已想出師北伐,便沒有子嘉的催促,不久也必實行,何況子嘉屢次來電敦促呢。”盧永祥的代表,欣然而去。原來此時曹錕,已是逐去了黃陂,用重金賄賂國會,做了總統(tǒng),盧永祥因反對賄選,通電討曹。中山的目的,雖比盧氏更大,但是北伐不成,便不能貫徹救國救民的主張,自然也非討曹不可,因此一得東南戰(zhàn)事發(fā)動的消息,便親自到韶關來指揮北伐事宜。正是:

只因救國懷宏愿,不惜從軍受苦辛。

未知曹錕如何賄選,且看下回分解。

民國以來,軍閥爭雄,如唐代之藩鎮(zhèn),此仆彼起,不可完結,所異者藩鎮(zhèn)之勢,常亙數(shù)十年而不喪,軍閥之力,往往盛于藩鎮(zhèn),而一擊便破,一破即潰,潰即不能再振,其故何哉?蓋軍閥之所以成軍閥者,非其力之所能,皆由兼并弱小軍隊而成。此等軍隊,即所謂雜色部隊也。此屬皆饑附飽飏之流,既無一定宗旨,更無所謂主義,以無主義無宗旨之軍隊,所造成之軍閥。軍閥之勢力,尚足恃乎?本回記楊、劉得地以后,頓兵觀望,遂令陳逆得乘機蓄養(yǎng),專攻湘軍,因得茍延殘喘,貽患多時。此無他,楊、劉非革命基本隊伍,只能供利用于一時,不能使作戰(zhàn)于永久也。后此蔣氏專征,出師北伐,對于無宗旨主義,專事迎新送舊之雜色部隊,概拒收編,而惟恃黃埔親練之精銳,為戰(zhàn)勝攻取之惟一軍隊,用能奏大功,成大業(yè),革命軍之所以統(tǒng)一中國者在此,所以異于軍閥者亦如此而已。然使蔣氏稍存私利之心,略現(xiàn)軍閥面目,則上行下效,縱有良好部隊,正恐未必為用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