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歷代州域形勢一

唐虞三代 春秋戰(zhàn)國 秦

昔黃帝方制九州,列為萬國《周公職錄》:黃帝割地布九州。《漢志》:黃帝方制萬里,畫野分州。或曰:九州顓帝所建,帝嚳受之《帝王世紀(jì)》:冀、兗、青、徐、揚(yáng)、荊、豫、梁、雍九州,顓帝所建!锻ǖ洹芬嘣。堯遭洪水,天下分絕。舜攝帝位,命禹平水土,以冀、青地廣,分冀東恒山之地為并州恒山,在直隸曲陽縣西北百四十里。詳直隸名山。舜之并州,今直隸之真定、保定、山西之太原、大同等府皆是,又東北醫(yī)無閭之地為幽州醫(yī)無閭山,在遼東廣寧衛(wèi)西五里。幽州,今直隸之順天永平府及遼東廣寧等衛(wèi)以西北,皆是其境,又分青州東北遼東之地為營州遼東,地在遼水東也。遼水,在遼東都司城西百六十里。營州,今遼東定遼諸衛(wèi)以北,又東至朝鮮之境!稌吩徽厥卸,是也。

劉氏曰:舜分幽、并,內(nèi)固王畿,外維疆索,包天下后世之慮也。○葉氏曰:《祭法》云共工氏霸九州,然則九州之名舊矣共工氏在黃帝以前。《春秋緯》云,人皇氏分九州。又鄒衍、淮南所稱九州,其辭甚誕。大抵九州者,古今之通謂也。

夏有天下,還為九州!队碡暋匪Q,其較著矣。

【都邑考】夏都安邑安邑,今山西解州屬縣,其后帝相都帝丘帝丘,今北直開州西南三十里舊濮陽城是。少康中興,復(fù)還安邑。又曰:昔伏羲都陳即今河南陳州,神農(nóng)亦都陳,又營曲阜即今山東曲阜縣。黃帝邑于涿鹿之阿涿鹿,《地理總要》云:即今涿州!独ǖ刂尽穻傊輵讶挚h東南五十里有涿鹿山,城在山側(cè),黃帝所都也。涿州,今北直順天府屬州。唐媯州懷戎縣,今為宣府鎮(zhèn)懷來衛(wèi)。少昊自窮桑登位窮桑,在曲阜北,后徙曲阜。顓帝自窮桑徙帝丘見上。帝嚳都亳今河南偃師縣。至堯始都平陽《世紀(jì)》堯始封唐縣,后徙晉陽,今山西太原縣。及為天子,都平陽,即今山西平陽府治臨汾縣。舜都蒲阪今山西蒲州。禹都安邑《世紀(jì)》鯀封崇伯,地在秦晉之間,或曰即陜西?縣。禹封夏伯,今河南禹州也。及受禪,都平陽,或云安邑,或又以為晉陽。堯舜禹之都,相去不過二百里,皆在冀州之內(nèi)。

冀州今直隸、山西,及河南之彰德、衛(wèi)輝、懷慶三府,及遼東之廣寧諸衛(wèi),皆是。

孔氏曰:冀州,帝都也,三面距河河,大河也。自積石入中國,歷《禹貢》雍、豫、冀、兗四州之域。冀州東西南三面皆距河。大河詳川瀆異同,下仿此。蔡氏曰:《禹貢》冀州,不言所至,蓋王者無外之義。

濟(jì)、河惟兗州濟(jì)水,發(fā)源河南濟(jì)源縣王屋山,至山東利津縣入海。詳川瀆異同。兗州,今山東東昌府及濟(jì)南府北境、兗州府西境,又兼有北直大名府及河間府景、滄諸州境。

孔氏曰:兗州,東南據(jù)濟(jì),西北距河。

海、岱惟青州海,大海,今環(huán)繞青、登、萊三府之境。詳見川瀆異同,下仿此。岱,泰山,在山東泰安州北五里。詳見山東名山。青州,今青、登、萊三府,以至濟(jì)南府之西境。又遼東定、遼諸衛(wèi),亦《禹貢》青州地也。

孔氏曰:青州,東北據(jù)海,西南距岱。

海、岱及淮惟徐州海,在南直淮安府東北。淮水,出河南桐柏縣桐柏山,至南直安東縣東北入海。詳見川瀆異同。徐州,今山東兗州府及南直徐州,又鳳陽府之宿州、泗州,淮安府之邳州、海州,皆是其地。

孔氏曰:徐州之域,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淮、海惟揚(yáng)州海在古揚(yáng)州東境。揚(yáng)州,今南直、浙江、江西、福建皆是。

孔氏曰:揚(yáng)州,北據(jù)淮,東南距海。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在湖廣南漳縣西北八十里。衡山,在湖廣衡山縣西三十里。詳見湖廣名山衡山。荊州,今湖廣州郡至四川遵義府及重慶府南境,又貴州思南、銅仁、思州、石阡等府及廣西之全州、廣東之連州,皆是其地。

孔氏曰:荊州,北據(jù)荊山,南及衡山之陽。荊、河惟豫州豫州,今河南州郡及湖廣襄陽、鄖陽府境,皆是其地。

孔氏曰:豫州,西南至荊山,北距河。華陽、黑水惟梁州華山,在陜西華陰縣南十里。詳陜西名山。黑水,或以為云南境之瀾滄江。詳川瀆異同。梁州,今四川州郡及陜西漢中府境。

孔氏曰:梁州,東據(jù)華山之陽,西距黑水。

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今陜西肅州衛(wèi)西北十五里有黑水河。在古雍州東曰西河者,主冀州而言也。雍州,今陜西州郡皆是。

孔氏曰:雍州,西據(jù)黑水,東距河。

鄭氏曰:州縣之設(shè),有時(shí)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貢》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使兗州可移,而濟(jì)、河之兗不能移;梁州可遷,而華陽、黑水之梁不能遷。是故《禹貢》為萬世不易之書!鸩淌显:《禹貢》作于虞時(shí),而系之夏書者,禹之王以是功,又即夏有天下以后之成制也。

殷商革命,《詩》稱九有,因夏之制,無所變更。

【都邑考】契始封商今陜西商州,相土遷商丘今河南歸德府附郭縣,湯居亳《括地志》:宋州?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湯所都也。又蒙城西北有亳城,為北亳。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始居此。湯即位,自南亳徙都焉。故《書序》曰:從先王居也。今詳見商丘之亳城,仲丁遷囂《世紀(jì)》:今河南敖倉是也!独ǖ刂尽:今鄭州滎澤縣西南十七里故滎陽城是。詳見河南滎陽縣,河?甲居相今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有相城,祖乙圯于耿今山西河津縣南十三里有耿城。《史記》:祖乙遷于邢;蛞詾榻癖敝表樀赂涡吓_縣!端麟[》曰:邢,即耿也,盤庚遷殷即西亳,武乙徙朝歌今北直?縣西七十里廢衛(wèi)縣是。亦見河南淇縣,所謂沬邦也。王氏曰:《爾雅》兩河間曰冀,河南曰豫,濟(jì)東曰徐,河西曰雍,漢南曰荊,江南曰揚(yáng),燕曰幽,濟(jì)、河間曰兗,齊曰營。孫氏炎以為分《禹貢》之冀,而復(fù)舜之幽,又并青于徐,而復(fù)舜之營。殷之九州,燦然可考。陸氏佃亦云《禹貢》有青、徐、梁,而無并、幽、營!稜栄拧酚行臁⒂、營,而無青、梁、并!堵毞健酚星、幽、并,而無徐、梁、營。三代不同故也。然班氏志地理,以為殷因于夏,亡所變改。杜佑亦曰:殷湯受命,亦為九州,分統(tǒng)天下!稜栄拧分,未可據(jù)為商制矣陳氏曰:商書言九有之師,《商頌》曰奄有九有,又曰式于九圍;《王制》于商,亦曰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商之九州,蓋襲夏而已。孫炎以《爾雅》與《禹貢》《周禮》不同,故疑為商制,亦無明文言殷改夏也。

周既定鼎,亦曰九州,屬職方氏。【都邑考】后稷始封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二十里故?城是。?、邰同,公劉徙邑于豳今陜西三水縣西三十里有古豳城,太王遷于岐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五十里岐山鎮(zhèn),是也。南有周原,改號曰周。王季宅程,亦曰郢今陜西咸陽縣東二十里有安陵城,古程邑也。文王遷豐《通典》:今長安西北靈臺鄉(xiāng)豐水上,文王作邑于豐,即其地也。又今陜西?縣東有豐城,武王徙都鎬《通典》:長安西北十八里昆明池北有鎬陂。鄭康成曰:豐邑在豐水西,鎬京在豐水東,相去蓋二十五里。《括地志》:周豐宮在?縣東二十五里,鎬在雍州西南二十五里。未詳孰是。成王營洛邑西曰王城,今河南府治西偏。東曰下都,在今河南府城東洛水北,西去王城三十余里,亦謂之成周。今詳見河南府城,名曰東周。懿王徙犬丘今陜西興平縣東南十里槐里城是,平王避犬戎之難,東遷于洛,即洛邑也。

東南曰揚(yáng)州。山會稽在浙江紹興府城東南十三里。詳見浙江名山,藪具區(qū)即太湖也,在南直蘇州府城西南五十里,與常州府及浙江湖州府分界。詳江南大川,川三江三江,一曰松江,自太湖分流,由蘇州府吳江縣長橋口,至嘉定縣東南四十里吳淞口入海。一曰婁江,亦自太湖分流,經(jīng)蘇州府城東,至太倉州東南七十里劉家河口入海。一曰東江,亦自太湖分流,從吳江縣東南入浙江嘉興府境,至海鹽縣東北三十五里入海,今由南直松江府合松江入海。詳南直大川三江,浸五湖五湖,孔氏曰:太湖東岸五灣也。水彌漫而灘淺者曰藪,洼下而鐘水者曰浸。

正南曰荊州。山衡山衡山,見《禹貢》荊州,藪云夢在湖廣德安府城南五十里,川江、漢江水,發(fā)源四川茂州西北之岷山,歷梁、荊、揚(yáng)三州之域,至南直海門縣入海。漢水,發(fā)源陜西寧羌州東北之れ冢山,至湖廣漢陽府城東北入大江。俱詳川瀆異同,浸潁、湛潁水,發(fā)源河南登封縣陽乾山,至江南潁上縣東南入淮。詳河南大川。湛水,出河南汝州魚齒山,經(jīng)葉縣北下流入汝。二水在《禹貢》為豫州域內(nèi)。河南曰豫州。山華山華山,見《禹貢》梁州,藪圃田圃田澤,在河南中牟縣西北七里,川滎、洛滎,或以為滎澤,誤也。滎、氵?通。鄭氏曰:河出為氵?。今之汴水是矣。洛水,出陜西商州南冢嶺山,至河南鞏縣北入河。今俱詳河南大川,浸波、溠波水,出河南魯山縣西北歇馬嶺,流入汝水。溠水,出湖廣棗陽縣東北黃山,流入?水。

正東曰青州。山沂山沂山,在山東臨朐縣南百五十里。詳山東名山,藪孟諸孟諸澤,在河南歸德府東北,于《禹貢》為豫州境,川淮、泗淮水,見《禹貢》徐州。泗水,出山東泗水縣陪尾山,至南直清河縣南入淮。詳見南直大川清河。二水,于《禹貢》皆徐州川也,浸沂、沭沂水,出山東臨朐縣沂山,至南直邳州南入泗水。沭水,亦出沂山,至南直安東縣入淮水。

河?xùn)|曰兗州。山岱山見《禹貢》青州,藪大野大野澤,在山東巨野縣東五里,川河、[1111]河,見《禹貢》冀州。[1111],見《禹貢》兗州,浸盧、濰盧水,《通典》曰:在濟(jì)陽郡盧縣。今山東長清縣有廢盧縣,盧水湮廢不可考。濰水,源出山東莒州西北箕屋山,至濰縣北入海,于《禹貢》為青州川也。

正西曰雍州。山岳山吳岳山也,在陜西隴州南百四十里,藪弦蒲弦蒲藪,在隴州西四十里,川涇、?涇水,出陜西平?jīng)龈髂祥_頭山,至高陵縣西南入渭。詳陜西大川。?水,出弦蒲藪,至?州長武縣合于涇水。亦詳見大川涇水,浸渭、洛渭水,出陜西渭源縣西南谷山,至華陰縣北入于河。洛水,出陜西合水縣北白于山,南流合漆沮水,至朝邑縣南入渭水。此雍州之洛水也。俱詳見陜西大川。

東北曰幽州。山醫(yī)無閭醫(yī)無閭山,見舜十二州,藪豯養(yǎng)豯養(yǎng)澤,在山東萊陽縣東,于《禹貢》屬青州境,川河、[1111],浸?、時(shí)?水,出山東萊蕪縣東原山,至壽光縣東北入于海,亦曰淄水。時(shí)水,出山東臨淄縣西,至博興縣合小清河入海。二水于《禹貢》皆在青州境。

河內(nèi)曰冀州。山霍山霍山,在山西霍州東南三十里。詳山西名山,藪揚(yáng)紆《水經(jīng)注》:大陸澤,一名揚(yáng)紆藪。今在北直寧晉、隆平及巨鹿縣境,川漳漳水有二:濁漳,出山西長子縣西發(fā)鳩山;清漳,出山西樂平縣西南少山,至河南臨漳縣西合焉。其下流復(fù)分為二:經(jīng)流自北直獻(xiàn)縣,合滹沱河;支流自山東館陶縣,合于衛(wèi)河,俱經(jīng)北直靜海縣北小直沽入海。今詳見北直大川,浸汾、潞汾水,出山西靜樂縣北管涔山,至滎河縣西入大河。詳見山西大川。潞水,闞る曰即濁漳水。今濁漳經(jīng)潞安府城西南二十里,土人猶呼為潞水。《通典》潞水在密云縣。今北直通州之白河,即潞水也。正北曰并州。山常山即恒山,見舜十二州,藪昭余祁昭余祁藪,在山西祁縣東七里,川滹沱、嘔夷滹沱水,出山西繁峙縣東北泰戲山,至北直河間府靜?h北小直沽入海。詳北直大川。嘔夷水,一名唐河,出山西靈丘縣西北高是山,至北直安州北而合于易水,浸淶、易淶水,在北直淶水縣北,一名拒馬河,下流合于易水。易水,出易州西山,有三源,并導(dǎo)分流,東注合衛(wèi)河及滹沱河以入于海。今詳北直大川。魏收曰:《夏書·禹貢》,《周禮·職方》,中畫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書其疆域。此蓋王者之規(guī)模也!鹄钍显:《禹貢》無幽、并,《職方》無梁、徐。蓋周合梁、徐于雍、青,分冀野為幽、并!犊脊び洝费:天下之大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兩川之間,必有涂焉。廣谷大川,風(fēng)俗之所以分。故推其高且大者先正之,然后九州可別。如大山定,而山之西為兗大山,謂泰山;大河定,而河之南為豫。此分畫之要也。

陳氏曰:古者名山大川,皆天子使吏治之,而入其貢賦。是以九州川浸山藪,各在職方,不屬諸侯之版。夫子作《春秋》,虎牢不系鄭虎牢,今在河南汜水縣西二里成皋關(guān)也。詳見河南重險(xiǎn)!洞呵铩废宥,仲孫蔑會諸侯之大夫于戚,遂城虎牢。所謂虎牢不系鄭也,沙鹿不系晉沙鹿山,在直隸大名府城東四十五里!洞呵铩焚沂哪,書沙鹿崩,不言晉也,緣陵不系杞緣陵,在今山東諸城縣東!洞呵铩焚沂哪,諸侯城緣陵。是時(shí)杞避淮夷,遷于緣陵也,楚丘不系衛(wèi)楚丘,今北直滑縣東六十里廢衛(wèi)南縣!洞呵铩焚叶,城楚丘!秱鳌吩:諸侯城楚丘而封衛(wèi)也,蓋別天子之守地也一云:《詩》不以圃田系鄭,《春秋》不以沙鹿系晉。周季諸侯,始擅不?分之利。齊干山海,晉守郇、瑕、桃林之塞郇、瑕,今山西臨晉縣東北有郇城,東南有瑕城。桃林塞,今河南陜州西至潼關(guān)地,宋有孟諸,楚有云夢,皆不入于王官。此諸侯所以僭侈,王室所以衰微也歟!

傳稱禹會諸侯于涂山涂山,在南直懷遠(yuǎn)縣東八里,執(zhí)玉帛者萬國。成湯受命,其存者三千余國。武王觀兵,有千八百國。東遷之初,尚存千二百國。迄獲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諸侯更相吞滅,其見于《春秋》經(jīng)傳者,凡百有余國;而會盟征伐,章章可紀(jì)者,約十四君。

魯今自山東兗州府以東,南接南直邳、泗之境,皆魯分也!径家乜肌眶敹记,故少?都也。故《春秋傳》曰:命伯禽而封于少?之墟。

衛(wèi)今自北直大名府開州以西,至河南衛(wèi)輝、懷慶府之境,皆衛(wèi)分也。

【都邑考】衛(wèi)都朝歌,即殷紂都也。故《酒誥》曰:明大命于妹邦妹、沫通。其后戴公廬曹今北直滑縣,文公遷楚丘見前。成公徙帝丘,即顓頊都也。故《春秋傳》曰:衛(wèi),顓頊之墟又《傳》云:衛(wèi)成公夢康叔曰:相奪予享。蓋夏后相亦徙帝丘也。亦謂之濮陽戰(zhàn)國時(shí)名。至元后徙野王而祀絕野王,今懷慶府河內(nèi)縣。

齊今自山東青州府以西,至濟(jì)南東昌之間,又北至北直河間府景滄諸州,東南則際于海,皆齊分也!径家乜肌刻醴鉅I丘營丘,即山東臨淄縣。或曰昌樂縣東南廢營陵城,為古營丘,胡公徙薄姑今青州府博興縣東北十五里有薄姑城,獻(xiàn)公徙臨淄即今縣。

晉今自山西平陽、太原以東,至北直廣平、大名之間,皆晉分也。

【都邑考】虞叔封唐今山西太原縣北有古唐城,燮父徙居晉今太原縣治東北晉陽故城是,穆侯徙絳今山西翼城縣東南十五里故翼城是,孝侯改絳曰翼。既而曲沃滅翼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左邑故城是,晉文侯弟成師所封,復(fù)都絳按《左傳》隱五年,曲沃莊伯伐翼,翼侯奔隨。是年,桓王立翼侯子哀侯于翼。六年,晉人迎翼侯于隨,納諸鄂,謂之鄂侯;赴四,曲沃滅翼,王命立哀侯弟緡于晉。莊十六年,曲沃武公并晉,僖王因就命為晉侯。二十六年,獻(xiàn)公城絳,自曲沃徙都之。隨,晉別邑,或曰在今汾州府介休縣東。鄂,晉陽故城之別名也,即晉矣。絳亦翼也,遷新田后,謂之故絳。景公遷新田今曲沃縣西南二里之絳城是也,仍稱絳。

宋今自河南歸德府以東,至南直徐州境,皆宋分也。

【都邑考】宋都商丘,即相土所遷者。

鄭今河南開封府以西,至成皋故關(guān),皆鄭分也。

【都邑考】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縣。又陜西華州西北有故鄭城,則鄭桓公始封邑也。

陳今河南開封府以東南,至江南亳州之西境,皆陳分也。

【都邑考】陳都宛丘今陳州治,即伏羲所都。故《春秋傳》云:陳,太?之墟也春秋哀十七年,為楚所滅。

蔡今河南汝寧府以東北,即蔡分也!径家乜肌坎淌迨挤獠探袢陮幐喜炭h,平侯徙新蔡今汝寧府新蔡縣,昭侯徙州來今南直壽州北三十里下蔡城是也。哀二年,為吳所遷,亦曰下蔡。

曹今山東曹州以南,即曹分也。

【都邑考】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縣西故陶城是。一云都曹,今曹州城也。哀八年,為宋所滅。

許今河南許州以東,即許分也。

【都邑考】許都許今許州東三十里故許昌城,靈公遷于葉今河南葉縣,悼公遷夷實(shí)城父今南直亳州東南七十里廢城父城是,旋還葉昭九年,楚靈王遷許于夷。十三年,平王復(fù)許于葉,又遷于析實(shí)白羽今河南內(nèi)鄉(xiāng)縣。許男斯遷容城,為鄭所滅容城,或曰在葉縣西。自葉以下,皆為楚所遷也!蹲髠鳌范ㄋ哪,許遷容城。六年,鄭滅許。其后仍見于《春秋》,蓋楚所復(fù)也。

秦今自陜西西安府以西,皆秦分也。

【都邑考】非子封秦城《秦紀(jì)》: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分土為附庸,邑之秦!独ǖ刂尽:今秦州清水縣,故秦城也。犬丘,即周懿王所都,莊公復(fù)居犬丘《秦紀(jì)》:莊公居其故西犬丘,襄公徙居?《秦紀(jì)》: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于是始國〔焉〕。《世紀(jì)》云:襄公二年,徙居?!独ǖ刂尽:今隴州南三里,有?城是也,文公復(fù)卜居?、渭間《秦紀(jì)》:文公居西垂宮,東獵至?、渭之會,乃卜居之!独ǖ刂尽:鳳翔府?縣東北十五里故?城,即文公卜遷處也。寧公徙平陽今?縣西四十六里,有平陽故城,德公徙居雍今鳳翔府治。《秦紀(jì)》:德公初居雍城大鄭宮。《括地志》:雍縣南七里故雍城是也,獻(xiàn)公徙櫟陽即今西安府臨潼縣北五十里故櫟陽縣。孝公作為咸陽,徙都之今西安府咸陽縣東三十里咸陽故城也。自孝公至子?jì)?凡十世,皆居咸陽也。楚今自湖廣荊州府以北,至河南裕州、信陽州之境,皆楚分也。

【都邑考】熊繹封丹陽今湖廣歸州東南七里丹陽故城是。本號曰荊,《春秋》僖公初,始改稱楚,文王始都郢今荊州府北十里有紀(jì)南城,即故郢城也,平王更城郢而都之今荊州府東北三里故郢城是。昭王遷鄀今襄陽府宜城縣西南九十里有鄀城,旋還郢。至襄王,東北保陳城即故陳國。考烈王遷巨陽或曰:南直潁州西北四十里細(xì)陽城,即古之巨陽,又遷壽春今南直壽州,亦曰郢。最后懷王孫心都盱眙今南直盱眙縣,又徙長沙郴縣而亡郴縣,今湖廣郴州也。

吳今自南直淮、泗以南,至浙江嘉、湖二府之境,皆吳分也。

【都邑考】吳都吳今南直蘇州府治!妒酚浾x》:泰伯居梅里。今常州府無錫縣東南四十里,有泰伯城。至闔閭始筑吳郡城都之。今猶謂之闔閭城。哀二十二年,為越所滅。

越今自浙江杭州府以南,又東至于海,皆越分也。

【都邑考】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府治。又勾踐嘗徙瑯邪。今山東青州府諸城縣東南百四十里,有瑯邪城。司馬遷曰: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冀州三面距河也,齊負(fù)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國迭興,更為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其子男附庸之屬今考定百有十三國,則悉索幣賦,以供大國之命者也。

邾今兗州府鄒縣!蹲髠鳌肺氖,邾文公遷繹。今鄒縣東南二十五里,有繹山。魯繆公時(shí),邾改曰鄒。今《國語》亦作鄒。

杞今開封府杞縣。宋忠曰:周封杞于雍丘。至春秋時(shí),杞已遷東國。故隱四年,莒伐杞,取牟婁。牟婁,近莒也。杜預(yù)曰:桓六年,淳于公亡國,杞似并之,遷都淳于。僖十四年,又遷緣陵。襄二十九年,晉入城杞之淳于。杞又遷于淳于!读袊肌:周武王封東樓公于杞。先春秋時(shí),徙魯東北,其故地入于鄭、宋。傳二十一世,至杞簡公,為楚惠王所滅。雍丘,即今之杞縣。牟婁、緣陵,俱在山東諸城縣。淳于,見下州國。滕今兗州府滕縣西十四里,有古滕城。

薛今滕縣西南四十里,有薛城!蹲髠鳌范ǘ,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為夏車正。奚仲遷于邳,仲虺居薛,為湯左相。邳,今南直邳州也。

莒今山東青州府莒州。

向今山東沂州南百里故向城是。隱二年,莒人入向。

紀(jì)今青州府壽光縣西南三十余里,有紀(jì)城!蹲髠鳌非f四年,紀(jì)侯大去其國,違齊難也。

夷今山東膠州即墨縣西廢壯武城,即古夷國。隱元年,紀(jì)伐夷。

?阝滕縣東南有?阝城。僖七年,改為小邾。

鄫今兗州府嶧縣東有鄫城。襄六年,莒人滅鄫。

遂今兗州府寧陽縣北有遂城。莊十年,齊滅遂。

譚今濟(jì)南府東南七十里,有譚城。莊十年,齊滅譚。

Τ陽嶧縣南五十里,有Τ陽城。襄十年,晉及諸侯滅Τ陽,以與宋。

郜今兗州府城武縣有郜城。僖二十年,郜子來朝。

鑄寧陽縣西北有鑄城。邿兗州府濟(jì)寧州東南有邿城。襄十七年,取邿。

?阝或曰在山東沂州郯城縣東北。成六年,取鄟。

宿兗州府東平州東二十里無鹽城,即古宿國。莊十年,宋人遷宿。

任今濟(jì)寧州,即古任國。須句即今東平州!蹲髠鳌焚叶,邾人取須句。魯伐邾,取須句而復(fù)封之。文七年,取須句。

顓臾今沂州費(fèi)縣西北,有顓臾城。

郯今郯城縣西南有古郯城。宣四年,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州今青州府安丘縣東有淳于城。薛瓚曰:州國都也。桓六年,經(jīng)書州公如曹,《傳》曰淳于公也!吨車孛吩:杞改國號曰州。誤。蓋其地并于杞耳。

於馀丘或曰在沂州境。莊二年,魯伐於馀丘。牟山東泰安州萊蕪縣東二十里,有牟城;甘迥,牟人來朝。鄣東平州東六十里,有鄣城。莊三十年,齊人降鄣。

郕東平州汶上縣北二十里,有郕城。隱五年,衛(wèi)人入。

鄅今沂州東南有故開陽城,即鄅國也。昭十八年,邾入鄅。

極或曰在兗州府魚臺縣西南。隱二年,魯入極。

根牟莒州沂水縣南有牟鄉(xiāng),即古根牟國。宣九年,取根牟。陽沂水縣南有陽都城,故陽國;蛟魂枃驹诮褚娑伎h東南,齊Τ遷之于此!蹲髠鳌烽h二年,齊人遷陽。

介今膠州高密縣東北有故黔陬城,即古介國。僖二十六年,介葛盧來朝。

萊今登州府黃縣東南有萊子城,亦曰郲。襄六年,齊滅萊,而遷之于?阝。或曰即今萊州府治。

虞今山西解州平陸縣東北四十余里有虞城,即虞國都也。僖五年,晉滅虞。虢今河南陜州城東南有上陽城,即古虢仲國都也。杜預(yù)謂之西虢。其鄭州汜水縣,古虢叔所都,謂之東虢。杜佑曰:陜州之虢為北虢,汜水之虢為東虢。又陜西鳳翔府南三十五里有虢城,謂之西虢,亦曰小虢。東虢為鄭所滅,在春秋之前;小虢為秦所滅,在魯莊公之季;北虢為晉所滅,在僖公五年:是為三虢也。祭開封府鄭州東北十五里,有祭城。隱元年,祭伯來。

共今衛(wèi)輝府輝縣,即古共國。隱元年,鄭叔段出奔共。杜預(yù)曰:共國也。

南燕今衛(wèi)輝府胙城縣。本胙國,春秋時(shí)為南燕國。或曰胙為南燕所并也!洞呵飩鳌贩卜Q燕者皆南燕,而召公所封之燕,則曰北燕。

凡今輝縣西南二十里,有凡城。隱七年,凡伯來聘。

蘇今懷慶府溫縣西南二十里故溫城,蘇子國都也。亦曰溫。僖十年,狄滅溫;蛟蛔允菧刈俞阋赜诤幽。

原今懷慶府濟(jì)源縣西北十五里,有原城。僖二十五年,襄王以溫、原與晉。自是原在河南。溫、原,皆畿內(nèi)國也。

周畿內(nèi)國也。其采邑在今陜西岐山縣。東遷以后,其采邑在洛陽東郊。召亦畿內(nèi)國。其采邑即今陜西鳳翔府治。后徙而東,今山西垣曲縣東有邵亭,是其采地云。毛畿內(nèi)國。在河南府境。僖二十四年,狄伐周,獲毛伯。甘畿內(nèi)國。今河南府西南二十五里,有甘城。襄王弟子帶之封邑。單或曰今在河南孟津縣東南。亦畿內(nèi)國。

成在河南府境。亦畿內(nèi)國也。成十年,成肅公會晉侯伐秦。

雍懷慶府修武縣西有雍城。

樊畿內(nèi)國;蛟唤駶(jì)源縣西南十五里曲陽城,是古陽樊也!稌x語》:陽有樊仲之官守焉。蓋仲山甫采邑,后徙于河南。

尹畿內(nèi)國;蛟辉诮窈幽细掳部h東南。東遷初,自岐西遷于此。

劉畿內(nèi)國。今河南府偃師縣南三十五里,有劉聚。宣十年,劉康公來報(bào)聘。

鞏畿內(nèi)國也。今河南府鞏縣。

芮今陜西同州。即古芮國。又山西解州芮城縣西有古芮城;溉,芮伯萬出居于魏,即此城也。魏芮城縣東北有古魏城。閔元年,晉滅魏。荀亦曰郇。今山西蒲州臨晉縣東北十五里,有古郇城。

梁今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少梁城,即古梁國。僖十九年,秦取梁。

賈今陜西華州蒲城縣西南十八里,有賈城,即古賈國!蹲髠鳌坊赴四,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時(shí)曲沃滅翼也。

耿今蒲州河津縣有耿城,即殷祖乙都也。閔元年,晉滅耿。

霍今山西霍州。閔元年,晉滅霍。

冀今河津縣東北有冀亭。僖三年,晉荀息所稱冀為不道者。

崇或曰:在同州境。又西安府?縣東五里,有酆城,即殷崇侯國也。宣元年,晉侵崇。杜預(yù)曰:崇,秦之與國。

黎今山西黎城縣東北十八里,有黎侯城。宣十五年,晉滅黎氏,而立黎侯。蓋先為潞〔氏〕所滅。

鄧今南陽府鄧州。莊十六年,楚滅鄧。

申今南陽府北二十里,有申城,即故申國都也。莊六年,楚滅申。

滑今河南府偃師縣南二十里廢緱氏縣古費(fèi)邑,滑都也。僖三十三年,秦人滅滑。

息今河南光州息縣北有故息城。莊十四年,楚滅息。

黃今光州西十二里有黃城。僖十二年,楚滅黃。又山西境內(nèi)亦有黃國。子產(chǎn)所謂沈、姒、蓐、黃,晉主汾而滅之者。

江今汝寧府真陽縣東南有故江城。文四年,楚滅江。

弦今光州西南有弦城,僖五年,楚滅弦。又昭三十一年,吳圍弦。蓋楚復(fù)其國也。道今息縣西南十里故陽安城,即春秋時(shí)道國。?百今汝寧府西平縣,即古?百國。

沈今陳州沈丘縣。杜預(yù)曰:平輿縣有沈亭。蓋在今汝寧府東北。定四年,蔡滅沈。

頓今陳州商水縣北有南頓城,即古鄀國。僖二十五年,楚圍陳,納頓子于頓。定十四年,楚滅頓。項(xiàng)今陳州項(xiàng)城縣。僖十七年,魯滅項(xiàng)。

鄀今南陽府內(nèi)鄉(xiāng)縣西丹水城,即古鄀國。文五年,秦人入鄀。杜預(yù)曰:后遷于南郡鄀縣。即今湖廣宜城縣之故鄀城也。楚昭王所都。

胡今南直潁州西北二里有胡城。定十五年,為楚所滅。

隨今湖廣德安府隨州。

唐今隨州西北八十里有唐城。定五年,楚滅唐。

房今汝寧府遂平縣,即春秋時(shí)房國。

戴今河南睢州考城縣故城,即古戴國。隱十年,鄭取戴。

葛今歸德府寧陵縣北十五里,有故葛城;甘迥,葛人來朝。

蕭今南直徐州蕭縣。宣十二年,楚滅蕭。

徐今南直泗州北五十里有徐城。昭三十年,吳滅徐,徐子奔楚,楚遷徐于夷,即許國所嘗遷者。

六今廬州府舒城縣東南六十里,有六城。文五年,楚滅六。

蓼今壽州霍丘縣西北有蓼城,古蓼國也。文五年,楚滅蓼。又宣八年,楚滅舒、蓼。或曰:楚改封蓼,而復(fù)滅之。杜預(yù)曰:湖陽縣亦古蓼國。今河南唐縣南九十里故湖陽城是也;甘荒,與鄖、隨伐楚。蓋湖陽之蓼國云。

宗或曰:在今廬州府廬江縣西境。文十二年,楚執(zhí)宗子。

巢今南直無為州巢縣東北有居巢城。文十二年,楚圍巢。

英氏在南直六安州西。僖十七年,齊人、徐人伐英氏。

桐今南直安慶府桐城縣。杜預(yù)曰:廬江舒縣西南有桐鄉(xiāng),古桐國。舒,即今舒城縣。定二年,桐叛楚。

舒今廬州府舒城縣。僖三年,徐人取舒。杜預(yù)曰:舒有舒庸、舒鳩之屬。文十二年,群舒叛楚是也。宣八年,楚滅舒。舒鳩在南直廬州府境。襄二十五年,楚滅舒鳩。

舒庸在南直安慶府境。成十七年,楚滅舒庸。

鐘吾今南直邳州宿遷縣,即古鐘吾國。昭三十年,吳執(zhí)鐘吾子。

?今湖廣襄陽府?城縣西北七里故?城是。桓七年,?伯來朝。

貳在隨州應(yīng)山縣境。軫在德安府應(yīng)城縣西;甘荒,楚屈瑕將盟貳、軫。

鄖亦作云阝。今德安府治,即故鄖都也。

絞在湖廣鄖陽縣西北。桓十二年,楚伐絞。

羅今襄陽府宜城縣東北二十五里,有羅川城。又南漳縣南八十里,有羅國城;甘,楚伐羅。杜預(yù)曰:羅在宜城縣西山中,后徙南郡枝江縣。又今岳州府平江縣南,亦有羅國城!吨尽吩:楚自枝江徙羅于此。

賴今河南光州商城縣南有賴亭。昭四年,楚滅賴,遷賴于鄢,即湖廣宜城縣也。

州今荊州府臨利縣東有州城,即古州國;甘荒,鄖與隨、絞、州、蓼伐楚師,此則楚境之州國也。

權(quán)今湖廣荊門州當(dāng)陽縣東南有權(quán)城。《左傳》:楚武王克權(quán),遷權(quán)于那處。今荊門州東南故那口城是也。厲今隨州北境有厲鄉(xiāng),即古厲國。僖十五年,齊師、曹師伐厲。

庸今鄖陽府竹山縣東四十里,有上庸城。文十六年,楚滅庸。麋今鄖陽府治,古麋國也。又岳州府境有東西二麋城。文十一年,楚伐麋。

夔今湖廣歸州東二十里,有古夔城。僖二十六年,楚滅夔。

巴今四川重慶府治巴縣是。王氏曰:夔州以西,敘州以北,皆古巴國地。

邢今北直順德府治,即古邢國。僖元年,邢遷于夷儀。今山東東昌府西南十二里,有夷儀聚。又順德府西百四十里有夷儀城。僖三十五年,衛(wèi)滅邢。

北燕今北直順天府治,春秋時(shí)燕都也!对椭尽吩:本古薊國,武王封堯后于此。燕故都在易州城東南,后并薊地,遂遷于薊。

焦今河南陜州南二里有焦城,古焦國。

揚(yáng)今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東南十八里有揚(yáng)城,古揚(yáng)國。

韓今陜西韓城縣南十八里,有古韓城。襄二十九年,晉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揚(yáng)、韓、魏,皆姬姓也。杜預(yù)曰:八國皆晉所滅。

不羹羹,音郎。今河南許州襄城縣東南有西不羹城,又裕州舞陽縣西北有東不羹城。《左傳》昭十一年,楚子城陳、蔡不羹。杜預(yù)曰:陳、蔡二不羹。二不羹,子革所謂四國者也。

又有九州夷裔約十八國,則參錯(cuò)于列國間者也。

戎蠻河南汝州西南有蠻城,即戎蠻子國。哀四年,楚圍蠻氏,盡俘以歸。

陸渾今河南府嵩縣北三十里,有陸渾廢縣。僖二十二年,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昭十七年,晉滅陸渾。

鮮虞今北直真定府西北四十里新市城,即鮮虞國都。定四年,晉荀寅曰:中山不服。又哀三年,齊衛(wèi)求援于中山。中山即鮮虞也。蓋自是改稱中山。

無終今北直薊州玉田縣,即山戎無終子國;蛟:無終本在太原東境,后為晉所敗滅,徙于燕薊之東。昭元年,晉敗無終及群狄于太原。是也。

潞氏今潞安府潞城縣,春秋時(shí)潞子?jì)雰簢。宣十五?晉滅赤狄潞氏。十六年,滅甲氏及留吁、鐸辰,皆潞氏之屬也。

墻咎如或曰在山西太原府境。亦赤狄別種。咎,讀曰皋。其屬又有皋落氏。閔二年,晉伐東山皋落氏。

白狄在陜西延安府境及山西汾州府西境。亦曰狄。

驪戎今陜西西安府臨潼縣,即古驪戎國。犬戎在陜西鳳翔府北境。杜預(yù)曰:西戎別在中國者。山戎今北直永平府境。莊三十年,齊伐山戎;蛟患幢比忠。

茅戎在河南陜州境。成元年,劉康公伐茅戎,敗績于徐吾氏。杜預(yù)曰:茅戎,戎之別種;徐吾氏,又茅戎之別種也。

鄋瞞在山東濟(jì)南府北境。亦曰長狄。文十一年,叔孫得臣獲長狄僑如;蛟:今青州府高苑縣有廢臨濟(jì)城。古狄邑,即長狄所居。

北狄在山西大同蔚州諸境,即莊公末伐邢伐衛(wèi)之狄也。

淮夷在南直徐邳諸州境。亦曰東夷。

肥山西平定州樂平縣東五十里,有昔陽故城,肥國都也。昭十二年,晉滅肥。又今北直永平府西北有肥如城,真定府藁城縣西南有肥累城;又山東濟(jì)南府有肥城縣;蛟唤詴x滅肥后其族類散處之地。

鼓今直隸晉州,即故鼓國也。《左傳》昭十五年,晉取鼓而反之。二十二年,晉滅鼓。

戎杜預(yù)曰:陳留濟(jì)陽縣東南有戎城,古戎國。今山東曹縣東南有楚丘城!独ǖ刂尽吩:即春秋戎州巳氏邑也。濟(jì)陽,亦見曹縣。

濮亦曰百濮。文十六年,麋人率百濮伐楚。杜預(yù)曰:今建寧郡有濮夷。建寧,今云南曲靖府境也。或曰:湖廣常德辰州府境,即古百濮地。

《左傳》僖二十四年,富辰曰:管今河南鄭州治,即古管城、蔡、郕、霍、魯、衛(wèi)、毛、?冉亦作冉,又為?,今湖廣荊門州那口城。孔氏曰:那,讀曰然,即故?國。本作?。又見上權(quán)國、郜、雍今河南修武縣西有雍城,即古雍國、曹、滕、畢今陜西咸陽縣北有畢原,即畢公高所封、原、酆杜氏曰:酆,在?縣東。見上崇國、郇,文之昭也。邘今懷慶府西北三十里,有邘城,即古邘國、晉、應(yīng)今河南魯山縣東三十里,有應(yīng)城、韓,武之穆也。凡、蔣今河南固始縣西北有期思城,即故蔣國、邢、茅山東金鄉(xiāng)縣西北有茅鄉(xiāng),古茅國、胙、祭,周公之胤也。又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即邰也。后稷始封、芮、岐、畢,我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即齊胡公所徙薄姑城。亦曰蒲姑,商末諸侯國、商、奄今山東曲阜縣有奄至鄉(xiāng),即古奄國,我東土也。巴、濮、楚、鄧,我南土也。肅慎杜預(yù)曰:肅慎在玄菟郡北三十余里、燕、亳亳夷,在陜西北境!肚丶o(jì)》:寧公與亳戰(zhàn);矢χk曰:西夷之國,我北土也。

《國語》:史伯曰:當(dāng)成周者,南有荊蠻即楚也、申、呂今南陽府西二十里有呂城,故呂國、應(yīng)、鄧、陳、蔡、隨、唐,北有衛(wèi)、燕、翟、鮮、虞、路即潞氏、洛在今陜西慶陽府東北境!稘h·匈奴傳》:武王放逐戎夷涇洛之北。又《西羌傳》:洛有大荔之戎,即洛戎矣。蓋以洛水為名、泉《左傳》所云泉皋之戎也。今河南府西南有泉亭、徐或曰:即徐吾氏之戎,茅戎之屬也、蒲亦赤翟之屬,西有虞、虢、晉、隗或曰:隗,即白狄也。白狄,隗姓。言隗者,別于上文之北翟也、霍、陽、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即邾國、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荊蠻戎狄之人也按杜佑曰:《春秋》經(jīng)傳所載之國,凡百七十,百三十九知土地所在,三十一國不知其處。今考定大小諸國以及戎蠻之屬,凡百四十有五國,而春秋以前之國不錄焉。

黃氏曰:荊宛、并韓荊州之宛,并州之韓。宛即申也,其國都皆近京師。宛衛(wèi)武關(guān)以制楚武關(guān),在陜西商州東北八十里。詳陜西重險(xiǎn),韓?臨晉以制翟臨晉關(guān),即蒲津關(guān),在山西蒲州西門外黃河西岸。詳山西重險(xiǎn)蒲津,皆天下形勝。故宣王中興,特著二詩焉。大抵周人,幽據(jù)全燕,齊據(jù)海、岱燕制翟,齊制淮夷,兗、冀翼蔽洛陽,并、荊控扼咸、雍,此天下全勢也。觀九州山川險(xiǎn)要之處,與其建牧規(guī)模,而經(jīng)略大體可見矣。

莫不弱者先滅,強(qiáng)者后亡。凌夷至于戰(zhàn)國,存者惟有七君,而田齊、三晉,又非春秋之舊。呂氏曰:秦變于戎者也,楚變于蠻者也,燕變于翟者也,趙、魏、韓、齊以篡亂得國者也。周以空名,匏系其間,危矣哉!

周室衰微,所有者,河南即王城也、洛陽即下都也、?城今河南府城西北十八里,有故?城、平陰故城在今孟津縣東、偃師今縣、鞏今縣、緱氏故城在今偃師縣南二十里七城而已。

呂氏曰:周都岐、豐,復(fù)卜鞏、洛,被山帶河,形勢甚壯。班氏言:洛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是也。平王東遷,賜秦以岐、豐之地,而周始弱;既又割虎牢畀鄭虎牢,見前,酒泉畀虢酒泉,或曰今河南府澠池縣地。襄王又畀溫、原數(shù)邑于晉溫、原,俱見前子男國,畿甸益削矣。

既又分為東西二周,秦人入寇,周遂先亡。

杜氏曰:西周,河南也;東周,鞏也。平王初遷于河南,曰王城。子朝之亂,敬王居狄泉,曰下都。今洛陽故城是也洛陽故城中有狄泉。敬王既定子朝之亂,改都下都。晉率諸侯之眾,修繕其城,以下都城小,包狄泉以廣之,是也?纪醴馄涞芙矣诤幽,以續(xù)周公之官職,是為河南桓公。威烈王時(shí),桓公孫惠公又封少子班于鞏,以奉王于洛陽,是為東周惠公。顯王二年,韓、趙即其所封,分周為二河南、緱氏、?城三邑,屬西周。洛陽、平陰、偃師、鞏四邑,屬東周,于是東西周同于列國。顯王特寄居?xùn)|周之洛陽而已,赧王復(fù)遷于西周,而周乃亡!饏鞘显:敬王四年,子朝奔楚事在《春秋》昭二十六年,王雖返國,然以子朝余黨多在王城,乃徙都成周,而王城之都廢。至考王封弟揭于王城,是為周桓公。自此以后,東有王,西有公,而東西之名未立也;腹,威公生惠公,惠公少子班,又別封于鞏以奉王,是為東周惠公。而班之兄,則仍公爵居王城,為西周武公。自此以后,西有公東亦有公,二公各有所食,而周尚為一也。顯王二年,韓、趙分周地為二,二周公治之,王寄焉而已。周之分東西,自此始也《史記》謂赧王時(shí)東西周分治者,非是。自慎靚王以上,皆在成周,赧王立,復(fù)徙于王城。蓋東西周之名,前后凡三變:初言東西周者,以鎬京對洛邑而言;中間言東西周者,以王城對成周而言《春秋》昭二十三年,王子朝在王城時(shí),謂之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東時(shí),謂之東王;最后言東西周,則以河南對鞏而言也。

夫秦,七國之雄也都邑見前。

《戰(zhàn)國策》:蘇秦曰:秦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巴、蜀、漢中,見后四十郡!妒酚洝纷魑饔袧h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代馬之用胡在北方,貉在東北方。王氏曰:胡如樓煩、林胡之屬,貉如辰韓之屬。今山西太原府岢嵐州以北,故樓煩胡地;大同府朔州以北,故林胡地;遼東三萬衛(wèi)以東北,即貉地。而大同蔚州之境,古代地也。三處皆產(chǎn)良馬。胡與代本屬趙,貉屬燕。蘇秦時(shí),巴、蜀、胡、代,皆非秦有也,蓋侈言之,南有巫山、黔中之限巫山,在四川巫山縣東三十里。詳四川名山。黔中,見后黔中郡,東有崤、函之固崤,崤阪,在河南永寧縣北六十里。見河南名山三崤。函,函谷關(guān),在河南靈寶縣南十里。今曰潼關(guān),在陜西華陰縣東四十里。見陜西重險(xiǎn)、潼關(guān),沃野千里,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鸱饿略:秦四塞以為固高誘曰:四面有關(guān)山之固也。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guān)、西散關(guān)、北蕭關(guān),故曰四塞,亦曰關(guān)中,北有甘泉、谷口甘泉山,在西安府涇陽縣西北百二十里。谷口,在西安府醴泉縣東北四十里,亦曰塞門,南帶涇、渭涇、渭,見前《職方》。涇水從咸陽東南合渭,故曰南帶!妒酚洝:秦被山帶渭,東有關(guān)、河,右隴、蜀隴,即隴坻,在鳳翔府隴州西北六十里。詳見陜西名山隴坻,左關(guān)、阪關(guān),即函關(guān)。阪,即崤阪,此霸王之業(yè)也!鹛K秦謂趙王:秦下軹道軹,今懷慶府濟(jì)源縣南三十里有軹城,則南陽動今懷慶府境。春秋時(shí),晉人自太行以南,皆謂之南陽。又今修武縣北有南陽故城;劫韓包周,則趙自銷鑠;據(jù)衛(wèi)取淇今衛(wèi)輝府淇縣有淇水,流經(jīng)北直?縣界,合于衛(wèi)河,則齊必入朝。秦欲己得行于山東,則必舉甲而向趙;秦甲涉河逾漳河在南,漳在北。今懷慶府南境之河,彰德府北境之漳,皆所應(yīng)涉、所應(yīng)逾者也,據(jù)番吾番吾,據(jù)《括地志》,即今真定府平山縣;蛟辉诮裾玫赂胖菥,則兵必戰(zhàn)于邯鄲之下邯鄲,趙都也!鸪酥^頃襄王:秦左臂據(jù)趙之西南,右臂傅楚之鄢、郢鄢、郢,見前子男賴國及楚都,膺擊韓、魏,垂頭中國,處既形便,勢有地利。

荀子曰:秦國塞險(xiǎn),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府之利多,此形勝也。

《史記》:田肯曰:秦,形勝之國也。帶河阻山,隔絕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韓,秦魏之門戶也。

【都邑考】晉封韓武子于韓原即故韓國,見前,宣子徙居州今懷慶府東南五十里武德城是,貞子徙平陽即堯都也,景侯徙陽翟陽翟,今河南禹州也。本鄭地,為韓所并,于是韓亦兼鄭之稱,哀侯徙新鄭故鄭都也。哀侯二年,滅鄭,自陽翟徙都之。或云懿侯復(fù)遷于陽翟。

《戰(zhàn)國策》:蘇秦曰: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鞏、洛、成皋,俱見前,西有宜陽、商阪之塞宜陽,今河南府有宜陽縣。商阪,即商洛山,在陜西商州東南九十里。司馬貞曰:商阪在商、洛間,適秦、楚之險(xiǎn)塞,東有宛、穰、洧水宛,即申;穰,即鄧也。洧水,出禹州密縣,至陳州西華縣而入于潁水,南有陘山陘山,在新鄭縣西南三十里,亦名陘塞,地方千里!饛垉x請秦伐韓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三川,謂成周也。河、洛、伊,為三川,塞?轅、緱氏之口に轅山,在鞏縣西南七十里;緱氏山,在偃師縣南四十里:皆險(xiǎn)道也!妒酚洝纷魅补戎。什谷口,即洛水入河之口云,斷屯留之道屯留,今山西潞安府有屯留縣。高誘曰:即太行羊腸阪道也,魏絕南陽,楚臨南鄭南陽,謂河內(nèi)之南陽。南鄭,即指新鄭,秦攻新城、宜陽新城,在今河南府南七十五里,以臨二周之郊!饛垉x說韓曰:秦下甲據(jù)宜陽,斷絕韓之上地上地,猶云上游,東取成皋、滎陽故滎陽縣也。見前仲丁遷囂,則鴻臺之宮、桑林之苑鴻臺、桑林,即宮苑名也。在韓都城內(nèi),非王有已。夫塞成皋,絕上地,則王之國分矣。○范雎謂秦昭王曰:秦下兵而攻滎陽,則成皋之道不通;北斬太行之道太行山,在懷慶府城北二十里。有羊腸阪道,北通山西澤、潞諸州。詳見河南名山太行,則上黨之兵不下;一舉而攻宜陽,則其國斷而為三!鹛K代約燕王,秦正告韓曰:吾起乎少曲少曲,在懷慶府濟(jì)源縣西。《史記索隱》謂地近宜陽,誤也,一日而斷太行,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平陽,故韓都也,三日而莫不盡繇;我離兩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

魏,山東之要,天下之脊也。

【都邑考】晉封畢萬于魏城即故魏國。見前,悼子徙霍故霍國,莊子徙安邑夏都也,至惠王徙大梁今開封府,因稱梁。

《戰(zhàn)國策》:蘇秦曰:魏地南有鴻溝鴻溝,即汴河也。舊自滎陽東南,至江南泗州入于淮。今詳河南大川汴水,東有淮、潁淮、潁二水,見前《禹貢》及《周·職方》,西有長城《史記》:魏惠王十九年,筑長城,塞固陽,以備秦及西戎。又《秦紀(jì)》云: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固陽。今陜西榆林衛(wèi)北有?固陽塞。鄭,即今華州治。洛,洛水,《職方》雍州浸也。上郡,今延安府綏德州有古上郡城。魏惠王初,河西之地,皆魏有也。其后筑長城于滎陽、陽武間矣。北有河外河外,司馬貞曰:河之南邑,對河內(nèi)而言也,地方千里!鹛K代約燕王,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故魏都,塞女戟女戟,劉氏曰:在太行山西,韓氏太原卷太原,劉氏曰:當(dāng)作太行。卷,絕也。蘇代謂齊王,亦曰:秦舉安邑,而塞女戟,韓之太原絕;下軹道軹,見上蘇秦謂趙王,道南陽、封、冀南陽,亦見上。封,封陵也,今山西蒲州南五十里風(fēng)陵關(guān)是。冀,見前冀國,兼包兩周。乘夏水夏則水溢,故云,浮輕舟,強(qiáng)弩在前,?戟在后。決滎口滎口,滎澤之口,今河南河陰縣西二十里石門口是也,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白馬口,今北直滑縣西白馬津是也。舊為大河津渡處,魏無黃、濟(jì)陽黃,今開封府杞縣東北六十里外黃城是。濟(jì)陽,今開封府蘭陽縣東五十里濟(jì)陽城是;決宿胥之口宿胥,舊時(shí)淇水南入大河之口也。今大名府?縣西南有故宿胥瀆,魏無虛、頓丘虛,即故朝歌也。頓丘,在今大名府清豐縣西南二十五里。二邑在河北,蓋決河北入灌之。陸攻則擊河內(nèi)今懷慶、衛(wèi)輝、彰德三府,皆曰河內(nèi),水攻則滅大梁。趙,河北之強(qiáng)國也。

【都邑考】造父始封趙城今平陽府趙城縣,趙夙邑耿故耿國也,成子居原趙衰為原大夫是也。原,即故原國,簡子居晉陽故晉都也,獻(xiàn)侯治中牟今河南湯陰縣西五十里有中牟城。后復(fù)居晉陽,肅侯徙都邯鄲今北直廣平府邯鄲縣!吨駮o(jì)年》:周安王十六年,趙敬侯自晉陽徙都邯鄲。胡三省曰:成侯二十二年,魏克邯鄲。三十四年,魏歸邯鄲。成侯,敬侯子也。若敬侯已都邯鄲,安有魏克其國都而不亡者?至肅侯三年,公子范襲邯鄲,不勝而死。蓋是時(shí)趙方都邯鄲,以為敬侯者,誤也!稇(zhàn)國策》:蘇秦曰:當(dāng)今之時(shí),山東之建國,莫如趙強(qiáng)。趙地方三千里,西有常山常山,即恒山。見前,南有河、漳河,見前《禹貢》。漳,見前《職方》,東有清河清河,在北直廣平府清河縣西境,今湮,北有燕國。為大王計(jì),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六國從親,以擯畔秦。令天下之將相,會于洹水之上洹水,一名安陽河,出河南林縣西林慮山,至北直內(nèi)黃縣,合于衛(wèi)水,約曰: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食道食道,《史記》作糧道。《索隱》曰:擁兵于?關(guān)之外,又守宜陽也。?關(guān),即今西安府藍(lán)田縣東南九十里之藍(lán)田關(guān)。宜陽,見前,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后,齊出銳師以佐之,趙涉河、漳,燕守云中今大同府西北四百余里有古云中城。秦攻齊,則楚絕其后,韓守成皋在河南汜水縣。見前,魏塞午道鄭元曰:一縱一橫為午,謂交道也。鮑彪曰:北為子,南為午,秦南道也,趙涉河、漳、博關(guān)博關(guān),今山東博平縣西北三十里故博平城是也,燕出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guān)武關(guān),在陜西商州。見前,齊涉勃海海之旁出者曰勃。自山東青、濟(jì)北向滄、瀛,即所涉處也。瀛,今河間府,韓、魏皆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guān),魏軍河外見前北有河外,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六國從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函谷關(guān)以害山東矣函谷關(guān),在河南靈寶縣。見前!鹛K厲為齊遺趙王書: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巨鹿沙丘,今順德府平鄉(xiāng)縣東北二十里有沙丘臺。巨鹿故城,即今平鄉(xiāng)縣斂三百里斂,減也,韓之上黨去邯鄲百里;燕、秦謀王之河山,間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今延安府以北,近?關(guān)至于榆中者?關(guān),呂氏曰:在晉陽以西。?者,?蔽之義,非關(guān)名也。又曰:趙之?關(guān),陸道之關(guān);楚之?關(guān),水道之關(guān)。榆中,即今榆林鎮(zhèn)東北故榆溪塞,時(shí)尚屬趙,千五百里。秦以三郡郡,當(dāng)作軍攻王之上黨王氏曰:上黨遠(yuǎn)韓近趙,亦為趙之險(xiǎn)塞,故云,羊腸之西潞安府壺關(guān)縣東南百余里有羊腸阪。今詳見山西重險(xiǎn)天井關(guān)、勾注之南勾注山,在太原府代州西二十五里。詳見山西名山勾注,非王有已。逾勾注,斬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馬胡犬不東下代、胡之地,俱在常山北也,昆山之玉不出已昆山,在塞外,或以為即昆侖!秶摺范嗝撜`,今從《史記》。

燕,附齊、趙以為重者也。

【都邑考】燕都薊薊,即今北直順〔天〕府附郭大興縣。一云燕都在漢故安縣,即今保定府易州也。因〔今〕易州南猶有古燕國城,廣袤六十里。薊本堯后所封《〔史〕記》曰:武王克商,封帝堯之后于薊,是也。后燕并其地,因遷都焉。

《戰(zhàn)國策》:蘇秦曰:燕東有朝鮮、遼東朝鮮,今遼東塞外國。遼東,見舜營州,北有林胡、樓煩林胡、樓煩,見前胡貉。葉氏曰:燕最近翟。戰(zhàn)國時(shí),林胡、樓煩雄于北方,西有云中、九原云中,見前燕守云中。九原,今榆林西北古豐州是也,南有呼沱、易水呼沱、易水,見前《職方·并州》,地方二千里。南有碣石、雁門之饒碣石山,在今永平府昌黎縣西北二十里。詳北直名山碣石。雁門關(guān),在太原府代州北三十里。今附詳名山勾注。鮑氏曰:云中九原及雁門,本趙地,而兼言之者,與燕接壤也,北有棗栗之利,此天府也。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過代、上谷代郡、上谷郡,俱見后四十郡,彌地踵道數(shù)千里。雖得燕城,秦計(jì)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其后張儀脅燕,則曰: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驅(qū)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王有也。蓋立說不同。今趙之攻燕也,發(fā)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shù)十萬之眾軍于東垣矣?xùn)|垣,即今真定府;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戰(zhàn)于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zhàn)于百里之內(nèi)。齊,東海之表也都邑見前!稇(zhàn)國策》:蘇秦曰:齊南有泰山泰山,見《禹貢·海岱》,東有瑯邪瑯邪山,在青州府諸城縣東南百四十里。見山東名山瑯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所謂四塞之國也,地方二千余里。夫韓、魏之所以畏秦,以與秦接界也。秦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wèi)陽晉之道陽晉,在今山東曹縣北。戰(zhàn)國時(shí)屬衛(wèi),為適齊之孔道。徑亢父之險(xiǎn)亢父城,在今山東濟(jì)寧州南五十里,車不得方軌,馬不得并行,百人守險(xiǎn),千人不能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饑釉:安邑者,魏之柱國也;晉陽者,趙之柱國也;鄢、郢者,楚之柱國也。三國與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趙取晉陽,伐楚取鄢、郢矣。覆三國之軍,兼二周之地,舉韓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又劫趙、魏,疏中國疏,離散也,封衛(wèi)之東野猶東鄙,兼魏之河內(nèi)河以北地也,絕趙之東陽春秋時(shí),晉以太行山東為東陽。杜預(yù)曰:魏郡廣平以北是也。即今大名、廣平、順德府之境,則趙、魏亦危矣。趙、魏危,非齊之利也。韓、魏、楚、趙,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專心一志以逆秦逆,拒也。三國與秦壤界而患急,齊不與秦壤界而患緩,是以天下之勢,不得不事齊。秦得齊,則權(quán)重于中國。趙、魏、楚得齊,則足以敵秦,故秦、楚、趙、魏,得齊者重,失齊者輕。齊有此勢,不能以重于天下者,何也?其用者過也。

《史記》:田肯曰:齊東有瑯邪、即墨之饒即墨,今山東平度州東有故即墨城,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即大河也,北有勃海之利,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此東秦也。

楚,南服之勁也都邑見前。

《戰(zhàn)國策》:蘇秦曰:楚,天下之強(qiáng)國也。西有黔中、巫郡《通典》:夔州巫山縣,楚置巫郡于此。黔中,見前,東有夏州、海陽夏州,車允曰:夏口城北數(shù)里有洲名夏州。夏口,今武昌府城西之漢口也。詳見湖廣重險(xiǎn)夏口。海陽,劉伯莊云:楚并吳越地,東至海。海陽蓋楚之東南境,南有洞庭、蒼梧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一里。詳湖廣大川洞庭。蒼梧,《山海經(jīng)》注云即九疑山也,在今湖廣寧遠(yuǎn)縣南六十里。詳見湖廣名山九疑,北有陘塞、郇陽陘塞,一作汾陘之塞,即陘山也。蓋與韓接境,見韓南有陘山。郇陽,?水之陽也。今陜西?陽縣即其處,地方五千里,此霸王之資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王不從親以孤秦,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guān)見前,一軍下黔中,則鄢、郢動矣!饛垉x說楚曰:秦下甲據(jù)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xùn)|今平陽、蒲州之間,取成皋,韓必入臣于秦。韓入臣,魏則從風(fēng)而動。秦攻楚之西,韓、魏攻其北,社稷豈得無危哉?是故愿王熟計(jì)之也。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于汶山汶山,即岷山,在四川茂州西北。詳四川名山岷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千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數(shù)雖多,不費(fèi)汗馬之勞,不至十日,而距?關(guān)?關(guān),在湖廣長陽縣南七十里;蛟:即四川夔州府東八里之瞿唐關(guān)也。詳四川重險(xiǎn)瞿唐。?關(guān)驚,則從竟陵以東竟陵,故城在今湖廣景陵縣西南,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guān),南面而攻,則北地絕謂楚之北境。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nèi)。而楚恃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鹛K代約燕王,秦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出于汶汶,即上汶山,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漢中見前,輕舟出于巴巴,孔氏曰:巴嶺山也。在今漢中府南百余里,乘夏水下漢,四日而至五渚五渚,劉氏曰:在宛鄧間漢水上。胡氏以為西漢水,道出今四川之嘉陵江,似誤。寡人積甲宛今南陽府治。見前,東下隨即隨州。見前,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

《淮南子》:楚地南卷沅、湘沅水,出貴州鎮(zhèn)遠(yuǎn)府境,至湖廣常德府東境注洞庭湖。湘水,出廣西興安縣南海陽山,至湖廣長沙府北境入洞庭湖。俱詳湖廣大川,北繞潁、泗潁,見《職方·荊州》。泗,見《職方·青州》,西包巴、蜀,東裹郯、淮郯,見郯國;,見《禹貢·徐州》,潁、汝以為洫汝水,出河南魯山縣大孟山,至江南潁州東南入淮。詳河南大川,江、漢以為池江、漢,見《職方·荊州》,垣之以鄧林鄧林,林氏曰:鄧州西多山林,故名,綿之以方城方城山,在河南裕州東北四十里,山高尋云,溪肆無景。

秦用范雎遠(yuǎn)交近攻之策,先滅韓,次滅趙,次滅魏。

《戰(zhàn)國策》:范雎曰: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又曰:秦、韓之地形,相錯(cuò)如繡。秦之有韓,如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變,為秦患者,莫大于韓。王不如收韓。○頓弱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杜牧曰:秦萃銳三晉,經(jīng)六世乃得韓,遂折天下脊;復(fù)得趙,因拾取諸國。

次滅楚,次滅燕,并滅代趙滅后,群臣奉公子嘉為代王。代,今大同蔚州地,乃滅齊。

《史記·六國表》: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shí)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林氏曰:六國之所以滅者,以不知天下之勢也。六國之勢,莫利于從而卒敗于衡者,禍在于自戰(zhàn)其所可親,而忘其所可仇也。齊、楚自恃其強(qiáng),有并包燕、趙、韓、魏之志,而緩秦之禍。燕、趙、韓、魏,自懲其弱,有疑惡齊、楚之心,而脅秦之威。是以蘇秦之說阻,而張儀之志申也。秦知天下之勢,取韓、魏以執(zhí)天下之樞,故能并天下。是故后之有為者,必先審知難易之勢。唐憲宗欲平藩鎮(zhèn),李絳以為先淮、蔡而后恒、冀;周世宗欲平天下,王樸以為先江南而后河?xùn)|,良有以也。

于是罷侯置守,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內(nèi)史今陜西西安府、鳳翔府。秦都咸陽,此其畿內(nèi)也。

三川今河南之河南府、開封府、懷慶府、衛(wèi)輝府?ぶ温尻,周故都也。

河?xùn)|今山西平陽府。治安邑,故魏都也。

上黨今潞安府及遼、澤、沁等州。魏收曰:上黨郡,秦治壺關(guān),漢治長子。壺關(guān),今潞安府治長治縣是。長子,今潞安屬縣。

太原今太原府、汾州府。郡治晉陽,趙故都也。

代郡今大同府北及蔚州之境皆是。

雁門今太原府代州以北、大同府之應(yīng)州、渾源州、朔州,皆是其地。

云中今陜西榆林鎮(zhèn)東北四百余里廢勝州一帶,是其地。

九原今榆林西北七百余里廢豐州一帶,是其地。

上郡今延安府及榆林鎮(zhèn)。

北地今慶陽府、平?jīng)龈皩幭逆?zhèn)是其地?ぶ瘟x渠,慶陽之寧州也。

隴西今臨洮府、鞏昌府?ぶ蔚业,今臨洮府附郭縣。

潁川今開封府之禹州、陳州及汝寧府,以至汝州之境?ぶ侮柕,故韓都也。

南陽今南陽府及湖廣之襄陽府?ぶ瓮,即今南陽府治南陽縣。

碭郡今河南歸德府及山東濟(jì)寧、東平二州,又江南碭山縣至鳳陽府之亳州,皆是其境?ぶ未X,即碭山縣。

邯鄲今北直廣平府及河南之彰德府?ぶ魏,故趙都也。

上谷今保定府、河間府及順天府之南境、西境,又延慶、保安二州至宣府鎮(zhèn)境內(nèi),皆是。巨鹿今順德府及真定府?ぶ尉蘼,今順德府平鄉(xiāng)縣也。漁陽今順天府東至薊州一帶。

右北平今永平府至薊州,又北至廢大寧衛(wèi)之西南境。遼西今永平府以北至廢大寧衛(wèi),又東至遼東之廣寧等衛(wèi)境。遼東今遼東、定遼等衛(wèi)境。

東郡今北直大名府及山東東昌府、濟(jì)南府之長清縣以西,是其境?ぶ五ш,故衛(wèi)都也。齊郡今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及濟(jì)南府之境。郡治臨淄,故齊都也。

薛郡今兗州府東南至南直海州一帶,是其境。

瑯邪今兗州府東境沂州、青州府南境莒州、萊州府南境膠州一帶,皆是其境。

泗水今南直徐州、鳳陽府泗州、宿州,淮安府邳州,皆是其境。郡治沛,今徐州沛縣也。漢中今陜西漢中府及湖廣鄖陽府。

巴郡今四川保寧府、順慶府、夔州府、重慶府及瀘州境,皆是?ぶ伟,即故巴國也。

蜀郡今成都府、龍安府潼川州、雅州、邛州及保寧府劍州以西,皆是。即故蜀國也。

九江今南直鳳陽、淮安、揚(yáng)州、廬州、安慶等府及滁、和二州,江西境內(nèi)州郡,皆是其地。郡治壽春,因楚都也。鄣郡今江寧、太平、寧國、徽州、池州諸府及廣德州,又浙江之湖州、嚴(yán)州府境,皆是其地?ぶ污,今湖州府長興縣西南有故鄣城。

會稽今蘇州、常州、鎮(zhèn)江、松江諸府,及浙江境內(nèi)州郡,皆是。郡治吳,今蘇州府附郭吳縣是也。南郡今湖廣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諸府及襄陽府之南境,又施州衛(wèi)亦是其地。郡治郢,故楚都也。

長沙今長沙、岳州、衡州、永州、寶慶諸府,又郴州至廣東之連州,皆是?ぶ蜗,今長沙府附郭長沙縣也。黔中今辰州府、常德府至岳州府之澧州,又永順、保靖諸衛(wèi),皆是其地。杜佑曰:今黔中寧夷郡亦是其地。宋白曰:隋唐之黔州,非秦漢之黔中也。自后周保定四年,涪陵首領(lǐng)田思鶴歸化,以其地立奉州,尋改黔州。隋因之,亦曰黔安郡。唐亦曰黔中郡。說者遂以唐黔州及夷、費(fèi)、思、播皆為古黔中地,不知涪陵之黔州與古黔中隔越峻嶺,以山川言之,炳然自分。唐黔州治,今四川彭水縣。夷、費(fèi)、思、播四州,俱見唐十道州郡。又平百越,置四郡。

閩中今福建州郡?ぶ魏蚬,今福州府附郭縣。

南海今廣東廣州、肇慶、南雄、韶州、潮州、惠州及高州府北境,廣西平樂府東境及梧州府東南境,皆是其地?ぶ畏,今廣州府附郭縣。

桂林今廣西境內(nèi)州郡。

象郡今廣東雷州、廉州、高州諸府及廣西梧州府之南境,以至安南州郡,皆是。

合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南帶,皆臨大!妒酚洝:秦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jù)河為塞,旁陰山至遼東。北向戶,謂南裔之地。漢日南郡即北向戶也。陰山,在今榆林塞外。

呂氏曰:春秋之時(shí),郡屬于縣《周書·作雒》篇:千里百縣,縣有四郡。《釋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方百里,郡方五十里。趙簡子誓眾,所謂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是也。戰(zhàn)國之時(shí),縣屬于郡!肚丶o(jì)》惠文十一年,魏納上郡十五縣是也。方孝公商鞅時(shí),并小鄉(xiāng)為大縣,縣一令,尚未有郡牧守稱《秦紀(jì)》:孝公十二年,聚小都鄉(xiāng)邑為三十一縣,置令丞。此廢鄉(xiāng)邑為郡縣之始。及魏納上郡之后十余年,《秦紀(jì)》始書置漢中郡;蛘呱綎|諸侯先變古制,而秦效之歟。按《戰(zhàn)國策》,楚王以新城為主郡新城,在今河南府南。見前,郡之所治,必居形勝控扼之地。郡者縣之主,故謂之主郡。又三川、河?xùn)|在諸郡之首者,蓋所以陪輔關(guān)中,地勢莫重焉。即漢所謂三河也。漢分三川為河南、河內(nèi)與河?xùn)|,號為三河!妒酚洝へ浿硞鳌吩:昔唐人都河?xùn)|言唐以該虞夏也,殷人都河內(nèi)謂朝歌也,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饘O氏曰:郡縣之制,盡?根著之舊,以為空虛之天下。匹夫亡秦,五胡覆晉,盜賊篡唐,此非有秦人取天下之威,而失之反掌。始皇既沒,山東之眾,起而亡秦。

【史略】初,陳勝起兵于蘄今鳳陽府宿州南四十六里廢蘄縣是,略地至陳見前陳國,為楚王。于是沛公起兵于沛見前泗水郡治,項(xiàng)羽起兵于吳見前會稽郡治,而田儋、景駒等,亦各據(jù)地稱王田儋略定齊地,為齊王。秦嘉起兵于郯,奉景駒為楚王。郯,見前郯國!妒酚洝酚雄翱,蓋楚漢間所置。既而項(xiàng)羽破章邯軍于巨鹿見上巨鹿郡,秦軍皆降;沛公引兵自南陽見上南陽郡,入武關(guān)見前,繞?關(guān)在陜西藍(lán)田縣東南九十六里,逾簣山在藍(lán)田縣東南二十五里,破秦軍于藍(lán)田即今縣,至霸上今西安府城東二十里霸水上,子?jì)虢?遂入咸陽見前,既而項(xiàng)羽亦引兵至河南,入函谷關(guān)見前關(guān)阪,屠咸陽而東。

項(xiàng)羽還自咸陽,分王諸將。楚分為四。【史略】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都彭城彭城,今南直徐州。吳芮為衡山王,都邾邾,今黃州府附郭黃岡縣。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六,見前六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今荊州府附郭縣。

趙分為二。【史略】張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今順德府治邢臺縣是。趙王歇徙王代,為代王今大同府蔚州治是。

齊分為三。

【史略】田都為齊王,都臨淄故齊都也。田安為濟(jì)北王,都博陽博陽,今山東長清縣西南廢盧縣是,蓋在博關(guān)之南也。博關(guān),見前蘇秦說趙。劉氏曰:博陽,當(dāng)作博陵,今山東博平縣西北故城是。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故城在山東平度州東。見前。

燕分為二。

【史略】臧荼為燕王,都薊故燕都也。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都無終見前無終國。魏分為二。

【史略】徙魏豹為西魏王,王河?xùn)|,都平陽見前。司馬?為殷王,王河內(nèi),都朝歌見前。

韓分為二。

【史略】韓王成為韓王,都陽翟因故都也。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見前。秦分為三,并漢中為四。

【史略】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即犬丘,見周都。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見前秦都。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今延安府西北百里廢金明城是。

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今漢中府附郭縣。

司馬遷曰: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羽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五諸侯,齊、趙、韓、魏、燕也,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