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歷代州域形勢七

宋上 夏附

宋撫有中土,奄甸四方。先取荊湖,西滅蜀,南平廣,遂并江南。

【史略】初,趙匡胤為周宿衛(wèi)將,從世宗征討,屢有功,威望甚著。顯德六年,幼主宗訓即位,匡胤以殿前都檢點領歸德節(jié)度使歸德鎮(zhèn)宋州?镓芳却,遂以宋為國號。會北漢及契丹謀南寇,命匡胤御之,次陳橋驛在今開封府東北二十里。軍亂,推匡胤為主,遂入汴,即帝位。建隆三年,湖南張文表作亂文表為衡州刺史。時周行逢卒,遂作亂,據潭州,周保權請救。宋命慕容延釗等將兵南下,假道荊南,遂入荊州。高繼沖懼,因籍三州以獻。時湖南已平張文表,宋師長驅而進,克其潭州,還趨朗州,保權謀拒命,延釗襲執(zhí)之以歸,荊楚悉定。乾德二年,王全斌等伐蜀,道出鳳州,別遣劉光義等出歸州。全斌進克興州,略定山南諸城寨,進至益光今保寧府昭化縣,蜀人扼劍門以拒。全斌用降卒言,遣別將由來蘇徑出劍門南來蘇,村名,在今劍州東南九十里,出敵不意,遂克之,西至魏城在今綿州東六十五里。蜀人駭懼,孟?出降。時劉光義亦克夔州,盡平峽中地萬、施、開、忠諸州是也,遂州迎降。于是引軍而西,會全斌于成都,略定兩川。開寶三年,遣潘美等將兵伐漢。先是美為潭州防御使,遣將攻南漢,克其郴州。至是自道州而進克富州今平樂府屬縣,拔賀州,轉趨昭州,克之。又拔桂州及連州,大敗漢兵于蓮花峰下今韶州府南五里蓮花山是也,拔韶州。韶,漢之門戶也。漢人大懼。美進克英州時又遣別將克其雄州。二州,見前嶺南北四十七州注,引兵屯馬徑,去廣州十里時美進屯馬徑,寨于雙女山下。雙女山,在今府西十七里,馬徑又在其東;蛞詾榧唇窀绷镏R鞍山。漢人出戰(zhàn),復敗,劉钅長乃降,盡平廣南州鎮(zhèn)。七年,遣曹彬等伐南唐,自荊南發(fā)戰(zhàn)艦東下,克其池州,進拔唐師于銅陵今池州府屬縣,遂次采石在今太平府北二十五里,見前,以浮梁渡江。明年,彬又敗唐兵于白鷺洲及新林港白鷺洲,在今應天府西南二十里大江中。又東里許,即新林港,別將克溧水今應天府屬縣,彬進次秦淮秦淮水,在今應天府城南正陽門外,即彬屯兵處。唐兵陳于城下,涉水擊敗之。吳越亦發(fā)兵助宋,克其常州,潤州來降。又遣將敗其江西援兵于皖口在今安慶府西十里,見前。金陵勢益孤,城陷,李煜降。江南悉定。

吳越入朝,閩海內附,乃兼北漢。

【史略】建隆初,錢弘ㄈ即遣使朝貢。及兵下江南,弘ㄈ自帥兵助宋攻南唐,南唐亡。明年,遂來朝,尋遣還。太平興國三年,復入朝,會陳洪進以漳、泉二州來歸閩朱文進之亂,泉州將留從效舉兵復泉州,歸于王延政。延政敗亡,泉州降于南唐。晉開運二年,從效廢其刺史王繼勛,自領軍府事,南唐因授為泉州刺史。明年,唐兵敗于福州,從效因遣唐戍兵歸國,遂據有漳、泉二州。漢乾?二年,唐置清源軍于泉州,以從效為節(jié)度。宋建隆初,入貢稱藩。三年,從效卒,統(tǒng)軍使陳洪進廢其子紹纟茲,推副史張漢思為留后。乾德初,洪進又廢漢思而代之。明年,宋改清源為平海軍,以洪進為節(jié)度使。三年,入朝,遂籍二州十四縣以獻,弘ㄈ懼,亦籍境內州軍以獻。于是閩越悉為王土。四年,伐北漢先是太祖屢遣兵擊漢。開寶二年,自將至太原,壅汾、晉二水灌之,其嵐、憲二州來降,晉陽久不下,乃引還。九年,復遣將分道攻太原,不克。汾水,在今太原縣東。晉陽,在今縣城西。太原,故晉陽也,命潘美帥諸軍攻圍太原,復命郭進為石嶺關都部署石嶺關,在今太原府東北百二十里,斷燕薊援師。契丹來救,進敗之于白馬嶺今太原府孟縣東北三十里白馬山是也,遂引去。帝復自將至太原,攻圍益急。繼元危困,遂出降,并、代悉平。于是天下復歸于一。

因襲前轍,定都大梁。

【都邑考】宋建隆初,因周舊制,以大梁為東京開封府,洛陽為西京河南府。真宗建宋州為南京景德三年,以宋州為太祖舊藩,升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遂建為南京。其后高宗即位于此,仁宗又建大名府為北京慶歷二年,以大名府為真宗駐蹕之所,建為北京。時謂之四京又皇?四年,以曹、陳、許、鄭、滑為輔郡。崇寧四年,以右司諫姚佑言,于是以潁昌府為南輔,升襄邑為拱州,為東輔,鄭州為西輔,滑州為北輔,各置軍防。其后廢置不一。高宗南渡,以臨安府為行都,后遂定都焉建炎元年,幸揚州。三年,幸杭州,進幸江寧府,改為建康府。四年,幸溫州,復幸越州。紹興二年,以杭州為臨安府,旋幸臨安。三年,營建康行宮。四年,幸平江府。五年,還臨安。六年,又幸平江。七年,幸建康。八年,復還臨安,自是定都焉。三十一年,幸建康。明年,復還臨安。

分天下為十五路先是淳化四年,法唐制,分天下為十道:曰河南,曰河東,曰河北,曰關西,曰劍南,曰淮南,曰峽西,曰江南東西,曰浙東西,曰廣南。至道三年,始分天下州軍為十五路,各置轉運、經略、安撫、等使統(tǒng)之。

京東路東至海,西抵汴,南極淮、泗,北薄于海。統(tǒng)府一,州十六,軍四,監(jiān)二。先是乾德初,命節(jié)鎮(zhèn)所領支郡,皆直隸京師,得自奏事,不屬諸藩。節(jié)度使之權始輕。太平興國二年,復罷天下節(jié)鎮(zhèn)領支郡之制,于是軍監(jiān)與州府同列矣。

開封府唐汴州,后為宣武軍治。朱梁曰開封府。宋因之,領開封等縣十八。又崇寧四年,析置拱州,亦曰保慶軍,初領襄邑等縣五,后領縣二。今歸德府睢州也。

宋州朱梁宣武軍治此,兼領亳、輝、潁三州,亦曰宋州節(jié)度。后唐改軍曰歸德。宋仍曰宋州,亦曰歸德軍。景德中,升為應天府,領宋城等縣六。今曰歸德府。

兗州唐末為泰寧軍治。后周軍廢。宋仍曰兗州。政和八年,升為襲慶府,領瑕丘等縣十。徐州唐末為感化軍治。朱梁復曰武寧軍。宋仍曰徐州,領彭城等縣五。

曹州石晉置威信軍治此,兼領單州。后周曰彰信軍。宋仍曰曹州,亦曰興仁軍。崇寧初,升為興仁府,領濟陰等縣四。青州唐平盧軍治。石晉廢軍。漢復故。宋仍曰青州,亦曰鎮(zhèn)海軍,領益都等縣六。

鄆州唐天平軍治。宋仍曰鄆州,亦曰天平軍。宣和九年,升為東平府,領須城等縣六。須城,即唐之須句郡也。

密州唐曰密州。宋因之,亦曰安化軍,領諸城等縣六。

齊州唐曰齊州。宋因之,亦曰興德軍。政和六年,升為濟南府,領歷城等縣六。

濟州唐曰濟州,后廢。五代周復置。宋因之,領巨野等縣四。巨野,今濟寧州屬縣。

沂州唐曰沂州。宋因之,領臨沂等縣五。

登州唐曰登州。宋因之,領蓬萊等縣四

萊州唐曰萊州。宋因之,領掖縣等縣四。

淄州唐曰淄州。宋因之,領淄川等縣四。

濮州唐曰濮州。宋因之,領鄄城等縣四。

單州唐末置單州。朱梁曰輝州。后唐復故。宋因之,領單父等縣四。

濰州唐初置濰州,尋廢。宋建隆三年,置北海軍。乾德二年,升為州,領北海等縣三。今山東平度州濰縣,即故治也。

廣濟軍唐曹州之定陶鎮(zhèn)。宋置廣濟軍,領定陶縣一。今曹州定陶縣是也。

清平軍唐齊州之章丘縣。宋初置清平軍,領章丘縣一。今濟南府章丘縣。

淮陽軍唐初曰邳州,州尋廢。宋置淮陽軍,領下邳等縣二。今江南邳州也。宣化軍唐淄州之高苑縣。宋置宣化軍,領高苑縣一。熙寧三年,軍廢,縣仍隸淄州。今青州府高苑縣也。

萊蕪監(jiān)本萊蕪縣。唐屬兗州。宋置萊蕪監(jiān),主鐵冶。今山東泰安州屬縣。利國監(jiān)本徐州沛縣地。宋置利國監(jiān),主鐵冶。在今州東北九十里。

京西路東暨汝、潁,西距崤、函,南逾漢、沔,北抵河津。統(tǒng)府一,州十六,軍二。

河南府唐曰河南府。宋因之,領河南等縣十六。

滑州唐末為宣義軍治。后唐復曰義成軍。宋仍曰滑州,亦曰武成軍,領白馬等縣三。鄭州唐曰鄭州。宋因之,亦曰奉寧軍,領管城等縣五。汝州唐曰汝州。宋因之,亦曰陸海軍,領梁縣等縣五。

陳州石晉置鎮(zhèn)安軍于此。漢廢軍,周復置。宋仍曰陳州,亦曰鎮(zhèn)安軍。宣和初,升為淮寧府,領宛丘等縣五。

許州唐忠武軍治。朱梁曰匡國軍,兼領陳、汝二州。后唐復曰忠武。宋仍曰許州,亦曰忠武軍。元豐三年,升為潁昌府,領長社等縣七。

蔡州唐末為奉國軍治。宋仍曰蔡州,亦曰淮康軍,領汝陽等縣十。

潁州唐曰潁州。宋因之,亦曰順昌軍。政和六年,升為順昌府,領汝陰等縣四。

孟州唐河陽三城節(jié)度治此。宋仍曰孟州,亦曰河陽軍,領河陽等縣六。

唐州唐曰唐州。宋因之,領泌陽等縣五。泌陽,今南陽府屬縣。鄧州朱梁置宣化軍治此,兼領唐、均、房三州。后唐改曰威勝軍。周曰武勝軍。宋仍曰鄧州,亦曰武勝軍,領穰縣等縣五。

襄州唐為山南東道治。石晉廢軍,漢復故。宋仍曰襄州,亦曰山南道節(jié)度。宣和初,升為襄陽府,領襄陽等縣六。

均州唐末為戎昭軍治。宋仍曰均州,亦曰武當軍,領武當等縣二。房州唐曰房州。宋因之,亦曰?弟,領房陵等縣二。

金州唐末為昭信軍治。前蜀曰雄武軍,兼領巴、渠、開三州,旋廢。后蜀曰威勝軍。宋仍曰金州,亦曰昭化軍,領西城等縣五。

隨州唐曰隨州。宋因之,亦曰崇義軍,后又為崇信軍,領隨縣等縣三。

郢州唐曰郢州。宋因之,領長壽等縣二。

信陽軍唐曰申州。宋開寶九年,降為義陽軍。太平興國初,改為信陽軍,領信陽等縣二。信陽,即唐申州治義陽縣也。

光化軍唐?城縣之陰城鎮(zhèn),屬襄州。宋置光化軍,領乾德縣一。今為襄陽府光化縣。

河北路東濱海,西薄太行,南臨河,北據三關。統(tǒng)府一,州二十四,軍十四。

大名府唐魏州,為天雄軍治。后唐曰興唐府。石晉曰廣晉府,后又為天雄軍。漢曰大名府。周因之,亦曰天雄軍。宋仍為大名府,領元城等縣十二。

鎮(zhèn)州唐為成德軍治。后唐曰真定府,尋復曰成德軍。石晉改為恒州,又改軍曰順國軍。漢仍曰鎮(zhèn)州成德軍。宋因之。慶歷八年,升為真定府,領真定等縣九。

瀛州唐瀛州。宋因之,亦曰瀛海軍。大觀二年,升為河間府,領河間等縣三。

貝州石晉置永清軍治此,兼領博、冀二州。后周軍廢。宋仍曰貝州,亦曰永清軍。慶歷八年,改曰恩州,領清河等縣三。

博州唐博州。宋因之,領聊城等縣四。

德州唐德州。宋因之,領安德等縣二。

滄州唐末為義昌軍治。朱梁曰順化軍。后唐復曰橫海軍。宋仍曰滄州,亦曰橫海軍,領清池等縣五。

棣州唐曰棣州。宋因之,領厭次等縣三。

深州唐曰深州。宋因之,領靜安等縣五。靜安,今深州治也。

?州唐曰?州。宋因之,領永年等縣五。

邢州朱梁為保義軍治,兼領?、磁二州。后唐改曰安國軍。宋仍曰邢州。宣和初,升為信德府,領邢臺等縣八。邢臺,即唐州治龍岡縣。

冀州唐曰冀州。宋因之,亦曰安武軍,領信都等縣六。趙州唐曰趙州。宋因之,亦曰慶源軍。宣和初,升為慶源府,領平棘等縣七。

定州唐義武軍治。宋仍為定州,亦曰定武軍。政和三年,升為中山府,領安喜等縣七。又慶歷二年,置北平軍,治北平縣,今保定府完縣是也。

莫州唐曰莫州。宋因之,領任丘縣一。任丘,今河間府屬縣。相州朱梁置昭德軍治此,兼領衛(wèi)、澶二州。后唐軍廢,石晉復置彰德軍。宋仍曰相州,亦曰彰德軍,領安陽等縣四。

懷州唐曰懷州。宋因之,領河內等縣三。

衛(wèi)州唐曰衛(wèi)州。宋因之,領汲縣等縣四。澶州石晉置鎮(zhèn)寧軍治此,兼領濮州。宋仍曰澶州,亦曰鎮(zhèn)寧軍。崇寧五年,升為開德府,領濮陽等縣七。濮陽,今大名府開州治。

磁州唐曰磁州。朱梁曰惠州,后唐復故。宋因之。政和三年,改曰磁州,領滏陽等縣三。

祁州唐曰祁州。宋因之,領蒲陰等縣三。蒲陰,今北直祁州治也。

濱州五代周置。宋因之,領勃海等縣二。勃海,周舊治也。

雄州五代周置。宋因之,領歸信等縣二。歸信,即周舊治歸義縣。

霸州五代周置。宋因之,領文安等縣二。文安,周舊治也。

保州五代唐置泰州,后廢。宋建隆初,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升為保州,領保塞縣一。保塞,即后唐泰州治清苑縣也。

德清軍五代晉置。宋因之,治清豐縣。今縣屬大名府。

保順軍五代周置。宋因之,治無棣縣,今山東武定州海豐縣是也。

定遠軍唐曰景州。五代周曰定遠軍。宋因之。景德初,改曰永靜軍,領東光等縣三。東光,今景州屬縣。

破虜軍五代周霸州淤口寨。宋太平興國六年,置破虜軍。景德二年,改為信安軍,今霸州東五十里信安城是。

平戎軍唐涿州新鎮(zhèn)地。宋太平興國六年,置平戎軍。景德初,改曰保定軍。今為霸州保定縣。

靜戎軍五代周梁門口寨,屬易州。宋太平興國六年,置靜戎軍。景德初,改為安肅軍,領安肅縣一。今保定府安肅縣。

威虜軍唐易州遂城縣。宋太平興國六年,曰威虜軍。景德初,曰廣信軍,領遂城縣一。今安肅縣西二十五里有廢遂城縣。乾寧軍唐末置乾寧軍,屬滄州,后廢。宋太平興國七年,復置乾寧軍。大觀二年,升為清州,領乾寧縣一,今河間府青縣是也。

順安軍本瀛州高陽關寨,后周三關之一也。宋淳化三年,置順安軍,領高陽縣一。今縣屬北直安州。

寧邊軍唐定州之博野縣。宋雍熙四年,置寧邊軍。景德初曰永寧軍,領博野縣一。今縣屬保定府。

天威軍本鎮(zhèn)州井陘縣。宋置天威軍,治井陘,今真定府井陘縣也。承天軍唐置承天軍。宋因之,后為承天寨。在今真定府北百三十里。靜安軍五代周置。宋因之。在今深州東南三十里。

通利軍唐衛(wèi)州黎陽縣。宋端拱初,置通利軍。天圣初,曰安利軍。政和五年,升為?州,亦曰?州軍,又為平川軍,領黎陽等縣二。今為大名府?縣。

河東路東際常山,西逾河,南距底柱,北塞雁門。統(tǒng)州十七,軍六,監(jiān)二。

并州唐太原府。宋仍為并州,亦曰河東節(jié)度。嘉?七年,復曰太原府,領陽曲等縣十。陽曲,今太原府治。

代州唐末為雁門軍治。宋仍曰代州,領雁門等縣四。忻州唐曰忻州。宋因之,領秀容等縣二。

汾州唐曰汾州。宋因之,領西河等縣五。西河,即唐舊州治隰城縣也。

遼州唐曰遼州。宋因之,領遼山等縣四。澤州唐曰澤州。宋因之,領晉城等縣六。

潞州唐昭義軍治。朱梁曰匡義軍。后唐曰安義軍,尋復曰昭義。宋仍曰潞州,亦曰紹德軍。崇寧初,升為隆德府,領上黨等縣八。

晉州朱梁置定昌軍治此,兼領絳、沁二州。后唐曰建雄軍,又改建寧軍。宋仍曰晉州,亦曰建雄軍。政和六年,升為平陽府,領臨汾等縣十。又政和二年,置慶祚軍,領趙城縣一,今平陽府趙城縣也。

絳州唐曰絳州。宋因之,領平正等縣七。

慈州唐曰慈州。宋因之,領吉鄉(xiāng)縣一。吉鄉(xiāng),即唐州治吉昌縣也。

隰州唐曰隰州。宋因之,領隰川等縣六。

石州唐曰石州。宋因之,領離石等縣五。又元符二年,增置晉寧軍,領定胡等縣二,今陜西葭州也。定胡廢縣,在今山西永寧州西二十里。

嵐州唐曰嵐州。宋因之,領宜芳等縣三。

憲州唐曰憲州。宋因之,初仍治樓煩縣。咸平五年,改領靜樂縣一。靜樂,今太原府屬縣。

豐州唐曰豐州。宋因之。慶歷初,為夏人所陷。嘉?七年,寄治府州境內,今府谷縣北寧豐廢城是也。

麟州唐曰麟州。宋因之,亦曰建寧軍。端拱初,曰鎮(zhèn)西軍,領新秦縣一,今葭州神木縣是也。

府州唐麟州地。晉王存勖始置府州。五代漢曰永安軍,兼領勝州及沿河諸鎮(zhèn)。宋仍曰府州,亦曰永安軍。崇寧初,改曰靖康軍,領府谷縣一,即后唐舊治也。

平定軍唐并州地。宋置平定軍,領平定等縣二。今太原府平定州;鹕杰姳颈睗h雄勇鎮(zhèn),屬嵐州。宋太平興國七年,改置火山軍。治平四年,復置火山縣隸焉,縣尋廢,今太原府河曲縣是也。定羌軍唐嵐州地。宋淳化四年,置定羌軍。景德初,曰保德軍。今為太原府保德州。

寧化軍北漢置。宋因之,領寧化縣一,今靜樂縣北八十里寧化故城是。岢嵐軍唐置岢嵐軍,五代末廢。宋太平興國五年,復置,領嵐谷縣一,今岢嵐州也。

威勝軍唐曰沁州。宋太平興國三年,改置威勝軍,領銅?等縣四。銅?,今沁州治也。

永利監(jiān)本晉陽縣地。宋太平興國四年,平河東,毀晉陽城,改置平晉軍于此,尋又置永利監(jiān)治焉。在今太原縣東北二十里。

大通監(jiān)本太原府交城縣地。宋太平興國四年,置大通監(jiān),交城縣屬焉。寶元初,縣改屬并州,今交城西北四十里故大通監(jiān)治也。

陜西路東盡肴阝、函,西包?、隴,南連商洛,北控蕭關。統(tǒng)府三,州二十四,軍二,監(jiān)二。

京兆府唐末為佑國軍治。朱梁曰大安府,又改軍號曰永平。后唐復為京兆府。石晉曰晉昌軍。漢曰永興軍。宋仍曰京兆府,亦曰永興軍,領長安等縣十三。

河中府唐末護國軍治。宋仍曰河中府,亦曰護國軍,領河東等縣七。又大中祥符五年,置慶成軍,領榮河縣一,今蒲州榮河縣也。

鳳翔府唐鳳翔軍治。宋仍曰鳳翔府,亦曰鳳翔軍,領天興等縣九。天興,即唐雍縣也。又大觀初,置清平軍,領終南縣一,今西安府??縣東南有廢終南縣。華州唐鎮(zhèn)國軍治。朱梁曰感化軍,后唐復故,周廢軍。宋仍曰華州,亦曰鎮(zhèn)國軍,又為鎮(zhèn)潼軍,領鄭縣等縣五。同州唐匡國軍治此。朱梁曰忠武軍,后唐復故,周廢軍。宋仍曰同州,亦曰定國軍,領馮翊等縣六。

解州五代漢置。宋因之,領解縣等縣三。解縣,即漢舊治也。虢州唐曰虢州。宋因之,領盧氏等縣四。

陜州唐末保義軍治此。朱梁改為鎮(zhèn)國軍。后唐復曰保義。宋仍曰陜州,亦曰保平軍,領陜縣等縣七。

商州唐曰商州。宋因之,領上洛等縣五。

乾州唐末置乾州。宋因之。熙寧五年省。政和八年,復置醴州,領奉天等縣五。

耀州五代初,李茂貞置,又為義勝軍治,兼領鼎州。朱梁曰崇州,又改軍號曰靜勝軍。后唐改曰順義軍。宋仍曰耀州,亦曰感義軍,又為感德軍,領華原等縣六。丹州唐曰丹州。宋因之,領宜川等縣三。宜川,即唐義川縣也。延州唐末保塞軍治。朱梁曰忠武軍。后唐曰彰武軍。宋仍曰延州,亦曰彰武軍。元?四年,升為延安府,領膚施等縣七。又元豐七年,置綏德軍,即唐故綏州也。崇寧四年,又置銀州。明年,罷為銀州城,今綏德州米脂縣西百五十里永樂城是!端沃尽:宋初有綏、銀、靈、夏、靜、鹽、宥、勝、會諸州。至道以后,漸沒于西夏。

?州唐末保大軍治。宋仍曰?州,亦曰保大軍,領洛交等縣四。坊州唐曰坊州。宋因之,領中部等縣二。?州唐末為靜難軍治。宋仍曰?州,亦曰靜難軍,領新平等縣五。

寧州唐曰寧州。宋因之,亦曰興寧軍,領安定等縣三。

涇州唐末為彰義軍治。宋仍曰涇州,亦曰彰化軍,領保定等縣四。原州唐曰原州。宋因之,領臨涇等縣二。臨涇,今平涼府鎮(zhèn)原縣東六十里有故城。

慶州唐曰慶州。宋因之,亦曰慶陽軍。宣和七年,升為慶陽府,領安化等縣三。又元符三年,置定邊軍,領定邊縣一,今慶陽府北三百里有廢定邊城。

環(huán)州五代晉置威州。周曰環(huán)州,又降為通遠軍。宋淳化五年,復為環(huán)州,領通遠縣一,今慶陽府環(huán)縣也。

渭州唐原州地,后移置渭州于此。宋因之,亦曰平涼軍,領平涼等縣五,今平涼府治是也。又慶歷三年,置德順軍,領隴干縣一,今平涼府靜寧州是。又元符二年,置西安州,今固原州西北二百三十里西安所是也。是年,又收復唐會州地,復置會州。崇寧三年,置敷文縣為州治云。

儀州后唐置義州。宋曰儀州,領華亭等縣三。熙寧五年,省入渭州。華亭,今平涼府屬縣。

鳳州唐末感義軍治。前蜀改為武興軍,兼領興、文二州。后唐軍廢。后蜀為威武軍。宋仍曰鳳州,領梁泉等縣三。

階州唐曰階州。宋因之,領福津等縣二。今階州東六十里有福津故城。

成州唐曰成州。宋因之。寶慶中,升為同慶府,領同谷等縣四。

秦州唐末為天雄軍治。前蜀因之,改領階、成二州。后唐曰雄武軍。宋仍曰秦州,亦曰雄武軍,領成紀等縣四。成紀,今秦州治也。又嘉定初,置天水軍,領天水縣一,寄治成州境內。九年,移治故天水縣,在今秦州西南七十里。○鞏州,唐故渭州也。熙寧五年收復,置通遠軍。崇寧三年,升為鞏州,領隴西等縣三。隴西,今為鞏昌府治。又熙州,唐臨州也,后陷于吐蕃。熙寧五年收復,置熙州,亦曰鎮(zhèn)洮軍,領狄道縣一。又河州,亦唐故州也。熙寧六年收復,仍置河州,領χ罕縣一。九年,縣廢。崇寧四年,置寧河縣隸焉。廢寧河縣,在今河州南六十里。又蘭州,亦唐故州也。宋元豐四年收復,仍置蘭州,領蘭泉縣一。蘭泉,即唐州治五泉縣!疳褐,亦唐故州也。宋熙寧六年收復,仍置岷州,領?川等縣三。?川廢縣,在今岷州衛(wèi)東。紹興初,沒于金。十二年,復得之,改置西和州,領長道等縣三,今鞏昌府西和縣是也。又洮州,亦唐故州也。元符二年收復。大觀二年,仍置洮州。又廓州,亦唐故州也。元符二年收復,曰寧塞城。崇寧三年,仍置廓州,領廣威縣一,縣旋廢。又樂州,唐故鄯州地也。元符二年收復,置湟州,亦曰向德軍。宣和初,改為樂州,在今西寧衛(wèi)東南二百里。又西寧州,唐鄯州也。元符二年收復,仍置鄯州,亦曰隴右節(jié)度。崇寧三年,曰隴右都護府,又改鄯州為西寧州,復曰賓德軍,領湟水縣一,縣旋廢,即唐故州治也。又震武軍,本鄯州地,政和六年置軍,在今廢樂州北。又積石軍,本廓州地,大觀二年置軍,在今廢廓州西百八十里。

保安軍本唐延州永康鎮(zhèn)。宋置保安軍。今為延安府保安縣。

鎮(zhèn)戎軍唐原州舊治也。宋至道二年置軍于此,今為鎮(zhèn)原縣。又大觀二年,置懷德軍于平夏城,在今鎮(zhèn)原縣西八十里。開寶監(jiān)本鳳州之兩當縣。建隆二年,置銀冶。開寶五年,升為監(jiān)。元豐中廢。今縣屬陜西徽州。

沙苑監(jiān)唐置沙苑馬監(jiān)。宋因之。今同州朝邑南十七里有沙苑城;茨下窎|至海,西距漢,南瀕江,北據淮。統(tǒng)州十七,軍四,監(jiān)二。

揚州唐淮南節(jié)度治淮南曰江都府。南唐因之。宋仍曰揚州,亦曰淮南節(jié)度,領江都等縣三。又建隆初,置天長軍,至道初廢。建炎初復置,尋廢,以縣屬招信軍,今泗州天長縣也。楚州唐楚州。宋因之,領山陽等縣四。又寶慶三年,升寶應縣為州,即今高郵州屬縣。是年,又升州治山陽縣為淮安軍。景定初,改曰淮安州。又咸淳九年,置清河軍,領清河縣一,今淮安府屬縣也。

濠州南唐曰定遠軍。宋仍曰濠州,領鐘離等縣三。又寶?五年,置懷遠軍,領金山縣一,今鳳陽府懷遠縣也。壽州淮南曰忠正軍。南唐曰清淮軍。五代周復曰忠正軍。宋仍曰壽州,亦曰忠正軍。政和六年,升為壽春府,領上蔡等縣五。乾道三年,府還治壽春,亦曰安豐軍,領壽春等縣四。上蔡廢縣,在今壽州北三十里。又政和八年,置六安軍,領六安縣一,即今廬州府六安州也。紹興十二年,又置安豐軍,領安豐等縣三。三十二年,改領安豐縣一。乾道三年,軍廢,今州南六十里廢安豐縣是。

光州唐曰光州。宋因之,亦曰光山軍。紹興二十八年,改曰蔣州,領定城等縣四。

黃州唐曰黃州。宋因之,領黃岡等縣三。

蘄州唐曰蘄州。宋因之,領蘄春等縣五。

舒州南唐曰永泰軍。宋仍曰舒州,亦曰德慶軍,又為安慶軍。慶元初,升安慶府,領懷寧等縣五。

廬州淮南曰昭順軍。南唐曰保信軍。后周因之。宋仍曰廬州,亦曰保信軍,領合肥等縣三。又紹興十二年,置鎮(zhèn)巢軍,領巢縣一。今縣屬無為州。

和州唐曰和州。宋因之,領歷陽等縣三。滁州唐曰滁州。宋因之,領清流等縣三。

海州唐曰海州。宋因之,領朐山等縣四。端平二年,嘗徙治東海縣。景定二年,復置西海州于朐山。宋末有東西二海州,謂此。東海廢縣,在今海州東十九里。

泗州淮南曰靜淮軍。宋仍曰泗州,領臨淮等縣五。又建炎三年,置招信軍,領盱眙等縣二。盱眙,今泗州屬縣。又咸淳七年,置淮安軍,領五河縣一。五河,今鳳陽府屬縣也。

亳州唐曰亳州。宋因之,亦曰集慶軍,領譙縣等縣七。

宿州唐曰宿州。宋因之,亦曰保靜軍,領符離等縣四。泰州南唐置泰州。宋因之,領海陵等縣四。通州五代周置通州。宋因之,領靜海等縣二。靜海,周故治也。

建安軍南唐時為迎鑾鎮(zhèn),屬揚州。宋乾德三年,置建安軍。大中祥符六年,升為真州,領揚子等縣二。今揚州府儀真縣也。

漣水軍唐初嘗置漣水,尋廢。宋太平興國三年,置漣水軍,后廢置不一。景定初,升為安東州,領漣水縣一。今淮安府安東縣。

高郵軍本揚州高郵縣。宋開寶四年置軍,后廢置不一。建炎四年,升為承州,州尋廢,仍曰高郵軍,領高郵等縣二。今揚州府高郵縣也。

無為軍本廬州城口鎮(zhèn)。宋淳化初置軍,領無為縣一,今廬州府無為州也。

利豐監(jiān)本通州鹽場。宋置監(jiān)于此。在今通州南三里。

海陵監(jiān)本泰州鹽場。宋置監(jiān)于此,亦曰西溪鹽倉。在今泰州東北百里。

江南路東限閩海,西界夏口,南抵大庾,北際大江。統(tǒng)州十四,軍六。

升州淮南曰建康軍,又為金陵府。南唐曰江寧府。宋仍曰升州,亦曰建康軍。建炎三年,升為建康府,領上元等縣五。

太平州南唐置新和州,又曰雄遠軍。宋改為南平軍。太平興國二年,升為太平府,領當涂等縣三。當涂,今太平府治。

宣州唐末為寧國軍治。宋仍曰宣州,亦曰寧國軍。乾道二年,升為寧國府,領宣城等縣六。

歙州唐曰歙州。宋因之。宣和三年,改為徽州,領歙縣等縣六。

池州南唐曰康化軍。宋仍曰池州,領貴池等縣六。貴池,即唐州治秋浦縣。

饒州淮南曰安化軍。南唐曰永平軍。宋仍曰饒州,領鄱陽等縣六。

信州唐曰信州。宋因之,領上饒等縣六。

撫州淮南曰昭武軍,亦曰武威軍。宋仍曰撫州,領臨川等縣五。江州淮南曰奉化軍。宋仍曰江州。建炎初,曰定江軍,領德化等縣五。德化,即唐州治潯陽縣。

洪州唐末為鎮(zhèn)南軍治;茨、南唐因之,后又升為南昌府。宋仍曰洪州,亦曰鎮(zhèn)南軍。隆興三年,升為隆興府,領南昌等縣八。

袁州唐曰袁州。宋因之,領宜春等縣四。

筠州南唐置筠州。宋因之。寶慶初,改曰瑞州,領高安等縣三。高安,今瑞州府治。

吉州唐曰吉州。宋因之,領廬陵等縣八。

虔州淮南曰百勝軍。南唐曰昭信軍。宋仍曰虔州,亦曰昭信軍。紹興二十二年,改曰贛州,領贛縣等縣十。

廣德軍唐初置桃州,后廢。太平興國四年,置廣德軍,領廣德等縣二。今江南廣德州。南康軍本江州星子縣。太平興國七年,置南康軍,領星子等縣三。今南康府。

興國軍本鄂州永興縣。太平興國二年,置永興軍。明年曰興國軍,領永興等縣三。今武昌府興國州也。

臨江軍本筠州清江縣。淳化五年,置臨江軍,領清江等縣三。今臨江府。南安軍本虔州大庾縣。淳化初,置南安軍領大庾等縣三。今南安府。

建昌軍南唐曰建武軍。宋改曰建昌軍,領南城等縣二。今建昌府。

湖南路東據衡岳,西接蠻獠,南阻五嶺,北界洞庭。統(tǒng)州七,監(jiān)一。潭州唐末武安軍治。后周曰武清軍。宋仍曰潭州,亦曰武安軍,領長沙等縣十二。

衡州唐曰衡州。宋因之,領衡陽等縣五。又紹興九年,置茶陵軍,兼領酃縣,今長沙府茶陵州也。酃縣,今仍屬衡州府。

道州唐曰道州。宋因之,領營道等縣四。

永州唐曰永州。宋因之,領零陵縣等縣三。邵州唐曰邵州。宋因之。寶慶初,升為寶慶府,亦曰寶慶軍,領邵陽等縣二。又崇寧五年,置武岡軍,領武岡等縣三,今寶慶府武岡州也。

郴州唐曰郴州。宋因之,領郴縣等縣四。

全州五代晉時馬氏置。宋因之,領清湘等縣二。清湘,即馬氏舊州治

桂陽監(jiān)唐末置。宋因之。紹興三年,升為桂陽軍,領平陽等縣二。平陽,今桂陽州治也。

湖北路東盡鄂渚,西控巴峽,南抵洞庭,北限荊山。統(tǒng)府一,州九,軍二。江陵府唐荊南軍治。宋仍曰江陵府,亦曰荊南節(jié)度。建炎四年,改為荊南府。淳熙中復故,領江陵等縣八。

鄂州唐為武昌軍治;茨、南唐因之。宋仍曰鄂州,亦曰武清軍,尋復曰武昌軍,領江夏等縣七。又嘉定十五年,置壽昌軍,領武昌縣一,今武昌府屬縣也。

岳州唐曰岳州。宋因之,亦曰岳陽軍。紹興二十五年,改曰純州,又改軍號曰華容,尋復舊,領巴陵等縣四。復州唐曰復州。宋因之,領景陵等縣二。景陵,今沔陽州屬縣。

安州朱梁為宣威軍治,兼領復、郢二州。后唐改曰安遠軍,石晉軍廢。漢復曰安遠軍,后周又廢。宋仍曰安州,亦曰安遠軍。宣和初,改為德安府,領安陸等縣五。

朗州唐末為武平軍治。五代梁時,馬殷奏改永順軍。后唐復曰武平軍。宋仍曰朗州,亦曰常德軍。大中祥符五年,改為鼎州。乾道初,升為常德府,領武陵等縣三。

澧州唐曰澧州。宋因之,領澧陽等縣四。

峽州唐曰峽州。宋因之,領夷陵等縣四。歸州唐曰歸州。宋因之,領秭歸等縣三。

辰州唐曰辰州。宋因之,領沅陵等縣四。又沅州,本唐溆州也。宋初沒于蠻,訛為懿州。熙寧七年收復,仍曰沅州,領盧陽等縣四。盧陽,今沅州治也。又熙寧九年,復唐?洞誠州。元豐四年,仍置誠州。元?二年,廢州為渠陽軍,尋又廢為寨,屬沅州。七年,復置誠州。崇寧二年,改為靖州,領永平等縣三,即今靖州也。又寶?六年,筑黃平為鎮(zhèn)遠州,屬湖北路,或以為即今貴州之鎮(zhèn)遠府。

漢陽軍唐曰沔州,后廢。五代周置漢陽軍。宋因之,領漢陽等縣二,即唐沔州治也。

荊門軍唐初置基州,后廢。五代時,高氏置荊門軍。宋因之,領長林等縣二。今安陸府荊門州。

兩浙路東至海,南接嶺島,西控震澤,北枕大江。統(tǒng)州十四,軍二。

杭州唐末鎮(zhèn)海軍治。宋仍曰杭州,亦曰寧海軍。紹興四年,升為寧安府,領錢塘等縣九。

睦州唐曰睦州。宋因之,亦曰遂安軍。宣和初,曰建德軍。三年,又改為嚴州。咸淳初,升為建德府,領建德等縣六。湖州唐末置忠國軍。五代周時,吳越改為宣德軍。宋仍曰湖州,亦曰昭慶軍。寶慶初,又改曰安吉州,領烏程等縣六。

秀州五代晉時,吳越置秀州。宋因之。慶元初,升為嘉興府。嘉定初,又為嘉興軍節(jié)度,領嘉興等縣四。嘉興,即吳越秀州治也。

蘇州五代時,吳越置中吳軍,治此,遙領常、潤二州。宋仍曰蘇州,亦曰平江軍。政和三年,升為平江府,領吳縣等縣六。

常州唐曰常州。宋因之,領武進等縣四。又德?初,置南興軍,領宜興縣一,今常州府屬縣也。

潤州唐鎮(zhèn)海軍治,后移治杭州;茨蠌椭面(zhèn)海軍于此。宋仍曰潤州,亦曰鎮(zhèn)江軍。政和三年,升為鎮(zhèn)江府,領丹徒等縣三。

越州唐末為鎮(zhèn)東軍治。宋仍曰越州,亦曰鎮(zhèn)東軍。紹興初,升為紹興府,領會稽等縣八。

婺州五代晉時,吳越置武勝軍。宋仍曰婺州,領金華等縣五。

衢州唐曰衢州。宋因之,領西安等縣五。西安,即唐州治信安縣。

處州唐曰處州。宋因之,領麗水等縣六。麗水,即唐州治括蒼縣也。

溫州五代晉時,吳越置靜海軍。宋仍曰溫州。政和七年,升為應道軍節(jié)度。建炎初,罷軍額。咸淳初,升為瑞安府,領永嘉等縣四。

臺州唐末曰德化軍。宋仍曰臺州,領臨海等縣五。

明州五代梁時,吳越置望海軍。宋仍曰明州,亦曰奉國軍。紹興二年,升為慶元府,領鄞縣等縣五。鄞縣,即唐州治貿阝縣也。江陰軍淮南置江陰軍。宋因之,領江陰縣一。今屬常州府。

順化軍吳越置衣錦軍。宋改曰順化軍,領臨安縣一。臨安,見前。福建路東南際海,西北據嶺。統(tǒng)州六,軍二。福州唐末威武軍治。五代周時,吳越改曰彰武軍。宋仍曰福州,亦曰威武軍。德?二年,升為福安府,領閩縣等縣十二。

建州唐建州。五代時王延政曰鎮(zhèn)武軍。南唐曰永安軍,又改曰忠義軍,兼領汀、建二州。宋仍曰建州,亦曰建寧軍。紹興三十二年,升為建寧府,領建安等縣七。

泉州唐泉州。五代晉時,南唐置清源軍,兼領漳州。宋仍曰泉州,亦曰平海軍,領晉江等縣七。

漳州唐漳州。南唐改曰南州。宋仍曰漳州,領龍溪等縣四。龍溪,即今漳州府治也。汀州唐曰汀州。宋因之,領長汀等縣五。南劍州五代晉時,王延政置鐔州。南唐曰劍州。宋曰南劍州,領劍浦等縣五。劍浦,即王延政所置龍津縣也。興化軍本泉州之游洋鎮(zhèn)。太平興國四年,置太平軍,尋改曰興化軍。德?二年,又升為興安州,領莆田等縣三。今興化府。邵武軍本建州之邵武縣。太平興國四年,置邵武軍,領邵武等縣四。今邵武府。西川路東距峽江,西控生番,南環(huán)瀘水,北阻岷山。統(tǒng)府一,州二十四,軍三,監(jiān)一。

成都府唐西川節(jié)度治。太平興國六年,仍曰益州。端拱初,復為成都府,亦曰劍南西川節(jié)度,領成都等縣九。

蜀州唐曰蜀州。宋因之。紹興十年,升崇慶軍節(jié)度。淳熙四年,升為崇慶府,領晉源等縣四。

彭州唐末為威戎軍治。宋仍曰彭州,領九隴等縣三。

漢州唐曰漢州。宋因之,領雒縣等縣四。

綿州唐曰綿州。宋因之,領巴西等縣五。又政和七年,置石泉軍,領石泉等縣三。石泉,今龍安府屬縣。

梓州唐東川節(jié)度治。前蜀曰武德軍。宋仍曰梓州,亦曰靜戎軍,又為靜安軍,尋曰劍南東川節(jié)度。重和初,升為潼川府,領妻阝縣等縣九。

遂州唐末為武信軍治。前、后蜀因之。宋仍曰遂州,亦曰武信軍。政和五年,升為遂寧府,領小溪等縣五。小溪,即唐州治方義縣也。榮州唐曰榮州。宋因之。紹熙初,改紹熙府,領榮德等縣四。榮德,即唐州治旭川縣也。簡州唐曰簡州。宋因之,領陽安等縣二。

資州唐曰資州。宋因之,領盤石等縣四。

陵州唐曰陵州。宋因之。熙寧五年,廢為陵井監(jiān)。宣和四年,改曰仙井監(jiān)。隆興初,改曰隆州,領仁壽等縣二。

普州唐曰普州。宋因之,領安岳等縣三。

果州后蜀置永寧軍于此,兼領通州。宋仍曰果州。寶慶三年,升為順慶府,領南充等縣三。

合州唐曰合州。宋因之,領石照等縣五。石照,即唐州治石鏡縣。渠州唐曰渠州。宋因之,領流江等縣三。

昌州唐曰昌州。宋因之,領大足等縣三。

瀘州唐曰瀘州。宋因之,亦曰瀘州軍。景定二年,改曰江安州,領瀘川等縣三,兼領羈縻州十八。又熙寧八年,置淯井監(jiān)。政和四年,升為長寧軍,今敘州府長寧縣也。又大觀三年,置純州,領九支等縣二。又置磁州,領承流等縣二。宣和三年,二州俱廢。今瀘州西南境有九支、承流等廢縣。戎州唐曰戎州。宋因之。政和四年,改曰敘州,領宜賓等縣四,兼領羈縻州三十。又政和三年,增置祥州,領慶符等縣二。宣和三年,州廢。慶符,今敘州府屬縣。

眉州唐曰眉州。宋因之,領眉山等縣四。眉山,即唐州治通義縣。

嘉州唐曰嘉州。宋因之。慶元二年,升為嘉定府,又為嘉慶軍,領龍游等縣五。

邛州唐末為永信軍治。宋仍曰邛州,領邛縣等縣六。雅州后蜀置永信軍于此,兼領黎、邛二州。宋仍曰雅州,領嚴道等縣五,并羈縻州四十四。黎州唐曰黎州。宋因之,領漢源等縣二,兼領羈縻州五十四。

茂州唐曰茂州。宋因之,領汶山等縣二,兼領羈縻州十。熙寧十年,又置威戎軍,領汶川縣一。政和七年,改曰咸寧軍。宣和三年,軍廢。汶川,今茂州屬縣也。又政和六年,于羈縻直州置壽寧軍,八年軍廢,今州西北五里廢壽寧寨是也。

維州唐曰維州。宋因之。景德三年,改曰威州,領保寧等縣二。保寧,即唐州治薛城縣也。又兼領羈縻保、霸二州,二州本唐故州。政和四年,于故保州改置祺州,領春祺縣一。又于故霸州改置亨州,領嘉會縣一。宣和三年,二州俱廢。又熙寧九年,置通化軍。宣和二年,改隸威州。在今州西北一百七十里。

永康軍唐置鎮(zhèn)靜軍。后蜀曰灌州。宋乾德四年,改為永安軍。太平興國三年,曰永康軍,領導江等縣二。導江,今成都府灌縣也。懷安軍本簡州金水縣。宋乾德五年,置懷安軍,領金水等縣二。金水,今成都府新都縣東南七十里廢縣是也。

廣安軍唐為渠州渠江縣。宋開寶二年,置廣安軍。咸淳三年,改曰寧西軍,領渠江等縣三,今順慶府廣安州也。

富順監(jiān)唐為瀘州富義縣。宋乾德四年,升為富義監(jiān),掌鹽利。太平興國初,改曰富順監(jiān),領富順縣一。熙寧初,縣廢。峽西路東接三峽,西抵陰平,南扼群獠,北連大散。統(tǒng)府一,州二十,軍二,監(jiān)一。

興元府唐山南西道治。前蜀改曰天義軍,旋復故。宋仍曰興元府,亦曰山南西節(jié)度,領南鄭等縣四。又至道二年,置大安軍,領三泉縣一,三年軍廢,紹興三年復置,今寧羌州沔縣西八十里三泉故城是也。

洋州唐末武定軍治。后蜀曰源州。宋仍曰洋州,亦曰武定軍,尋改曰武康軍,領興道等縣三。興道,今漢中府洋縣治也。

興州唐曰興州。宋因之。開禧三年,改為沔州,領順政等縣二。

利州唐末昭武軍治。前、后蜀因之。宋仍曰利州,亦曰昭武軍,又改為寧武軍,領綿谷等縣四。

閬州后周置保定軍治此,兼領果州。后蜀因之,改領劍州。宋仍曰閬州,亦曰安德軍,領閬中等縣七。

劍州唐曰劍州。宋因之。紹興二年,升普安軍節(jié)度。紹熙初,又升為隆慶府,領普安等縣六。

文州唐曰文州。宋因之,領曲水縣一。

龍州唐曰龍州。宋因之。政和五年,改曰政州。紹興初,復曰龍州,領江油等縣二。

巴州唐曰巴州。宋因之,領化成等縣五。集州唐曰集州。宋因之,領難江等縣三。熙寧五年,廢入巴州。

蓬州唐曰蓬州。宋因之,領蓬池等縣四。蓬池,即唐州治大寅縣也。壁州唐曰壁州。宋因之,領通江等縣三。熙寧五年,廢入巴州。通江,即唐州治諾水縣。渝州唐曰渝州。宋因之。崇寧初,改曰恭州。淳熙初,升為重慶府,領巴縣等縣三。又熙寧八年,置南平軍,領南川等縣二,即唐故南州也。又大觀二年,置溱州,領溱溪等縣二。宣和二年,州廢。溱溪,即唐故溱州治營懿縣也。宋時,南、溱等州俱為羈縻州云。夔州前蜀為鎮(zhèn)江軍治,兼領忠、萬、施三州。后唐改曰寧江軍。后蜀因之。宋仍曰夔州,亦曰寧江軍,領奉節(jié)等縣二。

忠州唐曰忠州。宋因之。咸淳初,升為咸淳府,領臨江等縣三。

萬州唐曰萬州。宋因之,領南浦等縣二。

開州唐曰開州。宋因之,領開江等縣二。達州唐曰通州。宋乾德三年,改曰達州,領通川等縣六。涪州前蜀移置武泰軍于此,兼領黔州。宋仍曰涪州,領涪陵等縣三。

施州唐曰施州。宋因之,領清江等縣二。

黔州唐末武泰軍治此。宋仍曰黔州,亦曰武泰軍。紹定初,升為紹慶府,領彭水等縣二,羈縻州四十九!鹫渲,本唐故州也。宋大觀二年,開蠻地,復置珍州,領樂源縣一。樂源,即唐州治營德縣也。又置承州,即唐故夷州,領綏陽等縣五。宣和三年,州廢,又置遵義軍,領遵義縣一,亦唐故縣也。宣和三年廢。今遵義府東廢遵義縣是!鹚贾,亦唐故州。政和八年復置,領務川等縣三。又播州,亦唐故州也,大觀三年復置,領播川等縣三。宣和三年,播州廢。端平以后復置,尋又廢。嘉熙三年復置。

云安軍本夔州府云安縣。開寶六年置軍,領云安縣一。今夔州府屬縣。

梁山軍本萬州屯田務。開寶二年置軍,領梁山縣一。梁山,今屬夔州府。

大寧監(jiān)唐夔州地。宋開寶六年,置大寧監(jiān),兼領大昌縣一。大寧、大昌,今并屬夔州府。

廣東路東南據大海,西北距五嶺。統(tǒng)州十六。

廣州唐末為清海軍治。宋仍曰廣州,亦曰清海軍,領南海等縣八。

連州唐曰連州。宋因之,領桂陽等縣三。

韶州唐曰韶州。宋因之,領曲江等縣五。南雄州南漢置雄州。宋開寶四年,曰南雄州,領保昌等縣二。保昌,南漢州治也。

英州南漢置英州。宋因之。慶元四年,升為英德府,領滇陽等縣二。滇陽,南漢州治。

楨州唐曰循州。南漢曰楨州。宋因之。天禧中,改曰惠州,領歸善等縣四。

循州南漢改置循州于此。宋因之,領龍川等縣三。龍川,南漢舊治也。

梅州南漢置敬州。宋開寶四年,改曰梅州,領程鄉(xiāng)縣一。程鄉(xiāng),南漢州治也。

潮州唐曰潮州。宋因之,領海陽等縣三。

端州唐曰端州。宋因之,亦曰興慶軍。重和初,升為肇慶府,亦曰肇慶軍,領高要等縣二。

康州唐曰康州。宋因之。紹興初,升為德慶府。又為永慶軍節(jié)度,領端溪等縣二。

新州唐曰興州。宋因之,領新興縣一。春州唐曰春州。宋因之,領陽春縣一。熙寧六年,州廢。

恩州唐曰恩州。宋因之。慶歷八年,曰南恩州,領陽江等縣二。

封州唐曰封州。宋因之,領封川等縣二。

賀州唐曰賀州。宋因之,領臨賀等縣三。

廣西路東北距嶺,南控交?,西撫蠻獠。統(tǒng)州二十六。

桂州唐末為靜江軍治。宋仍曰桂州,亦曰靜江軍。紹興三年,升為靜江府,領臨桂等縣十一。

昭州唐曰昭州。宋因之,領平樂等縣四。梧州唐曰梧州。宋因之,領蒼梧縣一。

龔州唐曰龔州。宋因之,領平南等縣三。紹興六年,廢入潯州。

藤州唐曰藤州。宋因之,領鐔津等縣二。白州唐曰白州。宋因之,領博白縣一。紹興六年,廢入郁林州。

容州唐曰寧遠軍。宋仍曰容州,亦曰寧遠軍,領普寧等縣三。普寧,今容縣治也。

郁林州唐曰郁林州。宋因之,領南流等縣二。南流,今郁林州治也。潯州唐曰潯州。宋因之,領桂平縣一。

貴州唐曰貴州。宋因之,領郁林縣一。郁林縣,即唐州治郁平縣。

橫州唐曰橫州。宋因之,領寧浦等縣二。邕州唐末為嶺南西道節(jié)度治。朱梁時,嶺南奏置建武軍。宋仍曰邕州,亦曰建武軍,領宣化等縣二,兼領羈縻州四十四。

賓州唐曰賓州。宋因之,領領方等縣三。

象州唐曰象州。宋因之,領陽壽等縣四。陽壽,今象州治也。

柳州唐曰柳州。宋因之,領馬平等縣三。

融州唐曰融州。宋因之,亦曰清遠軍,領融水等縣二,羈縻州一曰樂善,今融縣北廢樂善寨是。又崇寧四年,開蠻地置懷遠軍,尋升為平州,領懷遠縣一,今柳州府懷遠縣是也。又置允州,領安口縣一,在今懷遠縣西。又置格州,領樂古縣一。明年,改曰從州,在今懷遠縣西北境。政和以后,皆廢置不一。

宜州唐曰宜州。宋因之,亦曰慶遠軍。咸淳初,升為慶遠府,領龍水等縣四,兼領羈縻州、軍、監(jiān)十三。又大觀初,開蠻地置庭州,領懷恩縣一,今慶遠府河池州是也。又置孚州,領歸仁縣一,在今慶遠府那地州東。又于羈縻南丹州,改置觀州,四年,移州治高峰寨,今慶遠府南丹州也,州東有高峰寨。又置溪州于思恩縣之帶溪寨,今河池州思恩縣北有廢溪州。其后俱廢置不一。時又置兌州,領萬松縣一;置隆州,領興隆縣一。宣和三年俱廢,以其地隸邕州;蛟欢,今慶遠府東蘭州境地。又《宋志》,崇慶五年,蘭州來納土,即東蘭州也。又文州來納土,其地亦在東蘭州南。又那州、地州亦俱來納土。那州,蓋在地州之西北,今并為慶遠府之那地州。《會要》云:大觀初,置黔南路,領融、柳、宜、平、允、從、孚、庭、觀九州。蓋蘭、文諸州,仍為羈縻州也。

高州唐曰高州。宋因之,領電白等縣三。電白,今高州府屬縣。

化州唐曰辨州。宋太平興國五年,改曰化州,領石龍等縣二。

雷州唐曰雷州。宋因之,領?悼h一。

廉州唐曰廉州。宋因之。太平興國三年,降為太平軍。咸平初,復故,領合浦等縣二。

欽州唐曰欽州。宋因之,領靈山等縣二。靈山,今欽州府屬縣。

瓊州唐曰瓊州。宋因之,領瓊山等縣四。又大觀初,置鎮(zhèn)州于黎母山心,亦曰靖海軍,領鎮(zhèn)寧縣一。政和初廢,因以瓊州為靖海軍。黎母山,今瓊州府南境五指山也。

儋州唐曰儋州。宋因之。熙寧六年,降為昌化軍。紹興三年,改曰南寧軍,領宜倫等縣三。宜倫,即唐州治義倫縣。

萬安州唐曰萬安州。宋因之。熙寧七年,降為萬安軍,領萬寧等縣三。萬寧,即唐州治萬安縣。崖州唐曰崖州。宋因之。熙寧六年,降為朱崖軍。紹興十三年,改曰吉陽軍,領寧遠等縣二。寧遠,本唐振州治也。又大觀初,置延德軍,領通遠等縣二。政和初軍廢。今崖州感恩縣境有廢延德縣及廢通遠寨。

凡府、州、軍、監(jiān)三百二十有一,縣一千一百六十二羈縻州縣不在此列。東、南皆至海,西盡巴、?今馬湖府,古?國也,北極三關見周世宗北奠三關。東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一萬一千六百二十里。

司馬光曰:自周室東遷,王政不行,諸侯逐進,凡百五十年而合于秦。秦虐用其民,十有一年,而天下亂,又八年而合于漢。漢為天子,二百有六年,而失其柄。王莽盜之,十有七年,而復為漢。更始不能有,光武誅除僭偽,凡十有四年,然后能一之。又一百五十三年,董卓擅朝,州郡更相吞噬。至于魏氏,海內三分,凡九十有一年,而合于晉。晉得天下,才二十年,惠帝昏愚,群夷乘釁,散為六七,聚為二三,凡二百八十有八年,而合于隋。隋得天下,才二十有八年,煬帝無道,九州幅裂,八年而天下合于唐。唐得天下,一百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漁陽竊發(fā),四海橫流。肅、代以降,方鎮(zhèn)跋扈,陵遲至于五代,朝成夕敗,有如逆旅。太祖起而振之,東征西伐,大勛未集,太宗嗣而成之,凡二百二十有五年,然后大禹之跡,復混而為一。由是觀之,上下一千七百余年,天下一統(tǒng)者,五百余年而已。

然契丹未靖,夏孽方張。東北常以關南高陽關南也,亦曰順安軍,見上河北路、瀛州亦曰河間、常山鎮(zhèn)州,郡名曰常山、棣州亦見河北路、雁門代州,郡名曰雁門為重鎮(zhèn),西北常以?延?、延二州、環(huán)慶環(huán)、慶二州、原渭原、渭二州為重鎮(zhèn)慶歷初,以夏人為患,分陜西為四路:曰?延,治延州;曰環(huán)慶,治慶州;曰涇原,治渭州;曰秦鳳,治秦州,皆以重臣鎮(zhèn)守。八年,又分河北為四路:曰定州,曰高陽,曰大名,曰真定,以厚邊防。

【史略】太平興國四年,平北漢,遂乘勝趨幽薊,敗還。雍熙三年,復遣曹彬等分道伐契丹彬等出雄州,田重進等出飛狐,潘美等出雁門,復敗卻。端拱二年,易州復為契丹所陷先是周世宗復易州。宋初,易州仍為契丹所取。太宗攻幽州,收易、涿及薊、順四州,軍還,惟易州為宋守。及曹彬進軍,復取涿州,而潘美亦取寰、朔、云、應諸州,師還,涿、易二州猶屬于宋。端拱初,契丹陷涿州,至是復陷易州,詔群臣上備戎策。宋琪言:國家取燕,于雄、霸直進,非吾戰(zhàn)地。如令大軍于易州循孤山孤山,或曰即涿州房山縣西十五里之大房山,易州趨涿州之道也,涉涿水在今涿州城北,抵桑乾河在順天府西南三十五里,今曰蘆溝河。詳北直大川,出安禮寨在順天府西南三十里,則東瞰燕城,才及一舍。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下視孤壘,浹旬必克。山后八州八州,見石晉燕云十六州注,聞薊門不守薊門,見唐河北道榆關薊門,勢必盡降矣。時不能用自是河北諸州,屢被契丹寇陷。景德初,澶淵議和,邊患始弭。澶淵,即澶州也。○又太平興國七年,夏州留后李繼捧始以銀、夏、綏、宥四州來獻繼捧,本黨項別部,姓拓跋氏。唐廣明三年,拓跋思恭為宥州刺史,起兵討黃巢,以功授定難節(jié)度。其弟思諫代之,賜姓李。思恭以后,世有夏州地,九傳至繼捧,其族弟繼遷復走地斤澤以叛地斤澤,在今故夏州東北三百里,數寇邊。尋請降,賜姓名趙保吉雍熙二年,繼遷陷銀州,破會州,四出侵擾。尋請降,詔授銀州觀察使,賜姓名。既而寇掠如故,環(huán)、綏、靈、夏諸境,悉被殘毀。至道二年,遣李繼隆等分道討之,不克。至道二年,復授以定難節(jié)度使,割夏、綏、銀、宥、靜五州與之靜州,見五代漢所有州,既而復叛。咸平五年,陷靈州,遂略有朔方地時保吉改靈州為西平府,居之。明年,宋圍靈州,不克。保吉又攻西番,取西涼府,為六谷蕃帥潘羅支所敗死。子德明嗣,乃復歸款。西涼府,即故涼州也,時為西蕃所據。天圣九年,趙元昊嗣立,益強,盡取河西地先是天圣六年,德明使元昊襲回鶻甘州,取之。景?三年,元昊復攻取回鶻瓜、沙、肅諸州,據有夏、寧、綏、宥、靜、靈、鹽、勝、會、甘、涼、肅、瓜、沙等州,又增置洪、定、威、龍等州洪州,即今鎮(zhèn)番衛(wèi)西故蒼松城,唐置洪池府兵于此,元昊因改置洪州。定州,即唐所置定遠城,見前朔方節(jié)度。威州,即唐大中間所置威州。龍州,今榆林衛(wèi)西二百五十里有龍州城。時又置韋州,亦曰靜塞軍,今為寧夏衛(wèi)之韋州所。及寶元初,僭稱帝,國號夏,都興慶今寧夏鎮(zhèn)城也。先是乾興二年,趙德明筑靈州懷遠鎮(zhèn)為興州,自靈州徙居之。元昊改曰興慶府,亦曰中興府,阻河依賀蘭山為固黃河,在寧夏衛(wèi)城東南四十里。賀蘭山,在寧夏衛(wèi)城西六十里,詳見陜西名山。慶歷初,復陷豐州。是時,元昊之地,東據河,西至玉門玉門,在今廢沙州衛(wèi)西北,見前,南臨蕭關在今鎮(zhèn)原縣北,見前,北控大漠,延袤萬里。分置一軍于河北,以備契丹。于河南置鹽州路,以備原、慶、環(huán)、渭。左廂曰宥州路,以備?、延、麟、府。右?guī)桓手萋?以備吐蕃、回紇。關中歲被侵掠,官軍屢敗,朝廷旰食。先是,張方平上平戎策,以為宜屯重兵河東,示以形勢,賊入寇,必自延、渭,而興州巢穴之守必虛,我?guī)熥憎、府渡?不十日可至。此所謂攻其所必救,形格勢禁之道也。時亦不能用慶歷四年,元昊復請和,許之。關中之困少蘇。

熙寧以后,外患漸弭,紛更內啟。定天下為二十三路先是天圣八年,改十五路為十八路,自是分合不常。元豐六年,定制為二十三路:曰京東西路先是,京東路治開封。慶歷三年,始分京東為東西兩路,西路治鄆州。政和四年,移治南京。又皇?五年,以開封府及京東之曹州,京西之陳、鄭、許、滑諸州,置京畿路。至和二年罷,崇寧四年復置。又以潁昌府及澶、鄭、拱三州為四輔,并屬京畿。大觀以后,改廢不一,惟開封府界自皇?以后,皆謂之京畿路,曰京東東路治青州。先是慶歷三年,分京東為兩路,既而復合。熙寧七年,又分京東為兩路,曰京西北路治河南府,曰京西南路治襄州。慶歷三年,分京西為南北兩路,既而復合。熙寧五年,復分為兩路,曰河北東路治大名府,曰河北西路治真定府。慶歷八年,分河北為四路。熙寧六年,定為兩路,以高陽并入大名,以定州并入真定,曰河東路治太原府,曰陜西永興路治京兆府,曰陜西秦鳳路治秦州。慶歷初,分陜西為?延、環(huán)慶、涇原、秦鳳四路。熙寧五年,開邊功,增置熙河路,統(tǒng)熙、河、洮、岷、通遠諸州軍。又分置永興路,共為六路。至是定為兩路,以?延、環(huán)慶并入永興,涇原、熙河并入秦鳳。明年,仍為六路,惟轉運使則統(tǒng)于永興及秦鳳兩路云,曰淮南東路治揚州,曰淮南西路治廬州。熙寧五年,始分淮南為兩路,曰江南東路治升州,曰江南西路治洪州。天圣八年,分江南為東西路,后不復改,曰兩浙路治杭州。熙寧七年,分兩浙為東西路,西路治杭州,東路治越州,尋合為一。九年復分,十年復合,曰荊湖南路治潭州,曰荊湖北路治江陵府,曰西川成都路治成都府,曰西川梓州路治梓州。咸平四年,分西川為兩路,曰峽西利州路治興元府,曰峽西夔州路治夔州,亦咸平四年所分置,曰福建路治福州,曰廣南東路治廣州,曰廣南西路治桂州。大觀初,分置黔南路,治融州。三年,復并入廣西,曰廣西黔南路。明年復故。蓋自王安石柄用,喜言邊功,而種諤取綏州治平四年,青澗帥種諤襲夏,取綏州。時神宗初立,邊釁蓋始于諤也。青澗,今延安府屬縣,韓絳取銀州熙寧四年,絳為陜西宣撫使,使種諤取橫山,即故銀州地也,王韶取熙、河熙寧五年,以韶為秦鳳路沿邊安撫使。明年,韶擊敗西羌及吐蕃之眾,遂取熙河諸州,既又進取洮、疊、巖等州地,章?取懿、洽懿州,即沅州。洽州,在沅州西,亦羈縻蠻州也。熙寧五年,章?為湖北察訪使,因招降北江諸蠻。懿州蠻不服,?擊平之,南江諸蠻州俱順命,謝景溫取徽、誠徽州,今靖州綏寧縣。誠州,即今靖州,唐時羈縻溪洞地。熙寧九年,景溫代章?經理湖北,招兩川蠻酋歸附,熊本取南平南平,即峽西路南平軍。熙寧八年,本為梓夔訪察使,擊平渝州諸蠻,因置南平軍,統(tǒng)溱、播諸蠻獠,郭逵取廣源廣源州,在今安南境內。熙寧九年,以郭逵為安南招討使,逵敗交趾兵于富良江,取其廣源、思浪諸州而還。思浪州,在廣源之西。富良江,安南境內大川也,李憲取蘭州元豐四年,大舉陜西、河東五路兵伐夏,以熙河經制宦者李憲總其事。憲將兵入夏境,僅取蘭州而還。五路,熙河、涇原、?延、環(huán)慶、河東也,沈括取葭蘆四寨四寨:一葭蘆,即今葭州。一米脂,今葭州屬縣。一細浮圖,在今綏德州西六十里,宋謂之克戎城。一安疆,在今慶陽府東北二百余里。元豐四年,括知延州,因取四寨,繼以王贍取邈川即湟州、青唐即鄯州、寧塞即廓州、龍支亦曰宗哥城,在今西寧衛(wèi)東南八十里。元符二年,王贍為洮西安撫使,會吐蕃酋帥部曲離叛,因自河州引軍西出,收邈川、青唐諸城鎮(zhèn),王厚復湟、鄯元符三年,王贍所置湟、鄯諸州,復為吐蕃所據。崇寧二年,命王厚安撫洮西,因復收湟、鄯、廓諸州地,數十年中,建州、軍、關、城、寨、堡不可勝紀。逮建燕山、云中兩路宣和四年,詔以山前諸州置燕山府路,統(tǒng)府一,曰燕山;州九,曰涿、檀、薊、順、易、平、營、經、景。山后諸州置云中府路,統(tǒng)府一,曰云中;州八,曰武、應、朔、蔚、奉圣、歸化、儒、媯。燕山府,即唐幽州,契丹謂之燕京,宋改曰燕山府,亦曰永清軍。涿州,亦曰威行軍。檀州,亦曰鎮(zhèn)遠軍。平州,亦曰撫寧軍。景州,契丹所置州也,今為薊州遵化縣。經州,亦契丹所置,今為薊州玉田縣。云中府,即唐云州,契丹之南京也。奉圣州,即唐新州,契丹改曰奉圣。歸化州,即唐武州也,契丹改曰歸化。山后諸州,宋未能得其地,蓋預置云中路以領之,而禍變旋作矣。

【史略】初,女真叛遼,宋遣馬政等自登、萊浮海使女真,約夾攻遼,取燕云舊地。宣和四年,宋師壓遼境,遼將郭藥師以涿、易二州來降。師逾白溝今保定府雄縣北三十里白溝河,宋師入遼處也。其河西自易州,東至霸州,為宋遼分界。亦曰巨馬河,亦曰界河。詳見后,屢為遼人所敗。女真既得云中,復取燕京,以宋師無功,止許割燕京及薊、景、檀、順、涿、易六州。明年,復以云中路朔、武二州歸宋時應、蔚二州已先為宋有。七年,女真將粘沒喝自云中陷朔、代先是云中諸州多謀內附,粘沒喝入云中,悉奪宋所有蔚、應、武、朔諸州,遂南犯,圍太原,斡離不自平州入檀、薊先是宋人議復石晉賂契丹地,而榮、平、灤三州,自劉守光時沒于契丹,未議及也。及女真歸地,遂并求之。女真不許。會遼故將張?以平州歸宋,女真復襲陷之。遂自平州趨檀、薊,降將郭藥師以燕山叛附焉。灤州,本契丹分平州置,即劉守光地也,今屬永平府,盡陷燕山州縣,犯中山、慶源,陷信德及相、?二州,遂渡河陷滑州。于是東京危迫矣。慨李綱之謀不用,致二帝之轅不返。

【史略】靖康初,金人攻東京,宋遣使議和。斡離不邀求金幣及太原、中山、河間三鎮(zhèn),宋皆許之,而兵不退。時四方勤王之師漸至,李綱言金人以孤軍入重地,譬猶虎豹自投陷阱中。若?厄河津,絕餉道,分兵復畿北諸邑,而以重兵臨敵營,堅壁勿戰(zhàn)。俟其食盡力疲,然后以一檄取誓書,復三鎮(zhèn),縱其北歸,半渡而擊之,必勝之計也。不聽。金人尋引去,種師道亦請乘半渡擊之,以杜后患。不從,又請合關河卒屯滄、衛(wèi)、孟、滑關河,謂關中及兩河,備金兵再至。亦不聽,又出李綱于外。既而粘沒喝陷太原,長驅而南,所至降破,前鋒渡孟津今河南府孟津縣故孟津渡也,河南、永安、鄭州悉陷永安,在今河南府鞏縣西南四十里,宋置縣,亦曰永安軍。粘沒喝入懷州,屯河陽即孟州也。斡離不發(fā)保州,敗宋師于井陘見唐李光弼出井陘,陷真定,遂取汴,屯劉家寺劉家寺或曰在開封府城東南一里。粘沒喝亦自河南來會,屯青城青城,北青城也,在開封府封丘門外北郊壇側,宋祭天齋宮也,東京旋陷。金人立張邦昌為帝,劫上皇帝后北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