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jīng)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古逸部·疑似部
金師子章云間類解 第1880部
金師子章云間類解
晉水沙門凈源述
法非喻不顯。喻非法不生。是故至人。見一真之性匪殊也。故用金師子以況之。見群生之器匪齊也。故用諸法章以導(dǎo)之。富哉。非吾祖賢首垂一乘之文。廓十方之奧。則何以流慈訓(xùn)世。隨機有授。非天冊圣帝卑萬乘之心。尊三寶之教。則奚能因喻了法。由法達性者乎。然而斯文。禪叢講席莫不崇尚。故其注解,F(xiàn)行于世者殆及四家。清源止觀禪師注之于前。昭信法燈大士解之于后。近世有同號華藏者。四衢昭昱法師。五臺承遷尊者皆有述焉。歷觀其辭。或文煩而義闕。或句長而教非。遂使修心講說二途。方興傳習(xí)之志。反陷取舍之情。源不佞。每念雅誥嘗疚于懷。既而探討晉經(jīng)二玄。推窮唐經(jīng)兩疏。文之煩者刪之。義之闕者補之。句之長者剪之。教之非者正之。其間法語奧辭。與祖師章旨炳然符契者。各從義類以解之。于時絕筆于云間善住閣。故命題曰云間類解焉。元豐三年歲次庚申四月八日序
華嚴(yán)金師子章 華嚴(yán)標(biāo)所宗經(jīng)。金師子章正立其名。舉喻顯法。序文備矣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京即長安漢高祖所都也。大薦福寺。唐中宗所建也。沙門。乃釋子生善滅惡之稱。次二字名諱也。出家傳道翻宣茂德。具如圣宋高僧傳。并唐閻少監(jiān)碑銘。若夫判五章教道。則隴西美之。于釋論集六重觀門。而河?xùn)|推之于塔銘耳。抑又遵此章旨而為規(guī)式。則雜華圓覺二疏載之詳矣。述者樂記云。明也。鄭玄曰。訓(xùn)其義也
初明緣起 夫至圣垂教以因緣為宗。緣有內(nèi)外之殊。世出世之異故。標(biāo)第一明諸緣起也
二辨色空 前明緣起莫逾色空;蒙字B。真空真諦。二諦無礙唯一中道。故次辨色空也
三約三性 空宗。俗諦明有。即遍計依他也。真諦明空。即圓成實性也。故次第三約三性也
四顯無相 遍計。情有理無。依他。相有性無。圓成。理有情無。性有相無。故次第四顯無相也
五說無生 前之四門。真俗有無皆成對待。今此一門。唯辨妙性本無增減。故第五說無生
六論五教 夫妙性無生。超群數(shù)而絕朕。然機緣有感。逐根性以類分。故次第六論五教也
七勒十玄 以義分教。教類有五。前四小大始終漸頓皆偏。今示圓融。故次第七勒十玄也
八括六相 云華十玄根于觀門。剛藏六相源乎大經(jīng)。經(jīng)觀融通相玄交徹。故第八括六相
九成菩提 六相遒文。一經(jīng)奧旨。非情識所窺。唯智眼所睹。將游薩婆若海。故第九成菩提
十入涅槃 菩提智果。覺法樂也。涅槃斷果。寂靜樂也。照而常寂。心安如海。故第十入涅槃
明緣起第一
謂金無自性隨工巧匠緣 金喻真如不守自性。匠況生滅隨順妄緣
遂有師子相起 喻真妄和合。成阿賴耶識。此識有二義。一者覺義。為凈緣起。二者不覺義。作染緣起
起但是緣故名緣起 經(jīng)云。諸法從緣起。無緣即不起。即理事無礙門。同一緣起也。上句示緣。中句辨起。下句總結(jié)。然釋此初章。非獨摭起信申義。亦乃采下文為準(zhǔn)
辨色空第二
謂師子相虛唯是真金 幻色之相既虛。真空之性唯實(諸本無虛字唯五臺注本有之)
師子不有金體不無 色相從緣而非有。揀凡夫?qū)嵣。空性不變而非無。揀外道斷空也
故名色空 色蘊既爾。諸法例然。大品云。諸法若不空。即無道無果。上句雙標(biāo)色空。次句雙釋。下句雙結(jié)
又復(fù)空無自相。約色以明 空是真空。不礙于色。則觀空萬行沸騰也
不礙幻有。名為色空 色是幻色不礙于空。則涉有一道清凈也?偠嬷O燃s性相不變隨緣。以揀斷實。后約不住生死涅槃。以明悲智
約三性第三
師子情有。名為遍計 謂妄情。于我及一切法。周遍計度。一一執(zhí)為實有。如癡孩。鏡中見人面像。執(zhí)為有命質(zhì)礙肉骨等。故云情有也
師子似有。名曰依他 此所執(zhí)法。依他眾緣相應(yīng)而起。都無自性。唯是虛相。如鏡中影。故云似有也
金性不變。故號圓成 本覺真心始覺顯現(xiàn)。圓滿成就真實常住。如鏡之明故云不變。有本作不改。亦通上文依空宗申義。蓋躡前起后也。此章引性宗消文。亦以喻釋喻也。若依教義。章明三性各有二義。遍計所執(zhí)性有二義。一情有。二理無。依他起性有二義。一似有。二無性。圓成實性有二義。一不變。二隨緣。今文各顯初一。皆隱第二。仰推祖意單復(fù)抗行。義有在焉
顯無相第四
謂以金收師子盡 既攬真金而成師子。遂令師子諸相皆盡
金外更無師子相可得 真金理也。師子事也。亦同終南云。以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
故名無相 名號品云。達無相法住于佛住。無量義經(jīng)云。其一法者。所謂無相。然名號品約果。無量義約理。理果雖殊。無相一也
說無生第五
謂正見師子生時。但是金生 上句妄法隨緣。下句真性不變。偈云。如金作指環(huán)。展轉(zhuǎn)無差別
金外更無一物 離不變之性無隨緣之相。問明品云。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
師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 成事似生。而金性不增。則起唯法起也。體空似滅。而金性不減。則滅唯法滅也
故曰無生 大經(jīng)云。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又云。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疏云。無生為佛法體。諸經(jīng)論中皆詮無生之理。楞伽說。一切法不生。中論。不生為論宗體
論五教第六
一師子雖是因緣之法。念念生滅 以師子屬乎緣生。原人論辨小乘教。亦云。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xù)無窮
實無師子相可得 論次云。凡愚不覺執(zhí)之為實
名愚法聲聞教 因說四諦。而悟解故號聲聞。既除我執(zhí)。未達法空。故名愚法。有本作愚人法名聲聞教。然此一教下攝人天。由深必收淺故上該緣覺。以其理果同故。例如約人辨藏。唯出聲聞藏耳
二即此緣生之法 躡前起后也。初文師子二字。亦通此用。下三皆然
各無自性徹底唯空 始自形骸之色。思慮之心。終至佛果一切種智。皆無自性徹于有表唯是真空。以色性自空。非色滅空也
名大乘始教 始初也。大品云?帐谴蟪酥蹰T。此教有二。一始教。亦名分教。今但標(biāo)始教者。以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無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唯言始教耳
三雖復(fù)徹底唯空不礙;糜型鹑 空是真空。不礙幻有。即水以辨于波也
緣生假有。二相雙存 有是幻有。不礙真空。即波以明于水也
名大乘終教 緣起無性。一切皆如。方是大乘至極之談。故名為終。此亦有二。一終教。對前始教立名。二實教。對前分教立名。分猶權(quán)也。始權(quán)而終實。以有顯實宗故。然終實二宗。并始分二教。皆大乘漸門耳
四即此二相;Z兩亡 以理奪事而事亡。即真理非事也。以事奪理而理亡。即事法非理也。亦同行愿疏中。形奪無寄門
情偽不存 反疏上句。理事雙亡。則情識偽相。無所存矣
俱無有力。空有雙泯 由前互奪故皆無力。理奪事則妙有泯也。事奪理則真空泯也。心經(jīng)略疏云?沼袃赏。一味常顯
名言路絕。棲心無寄 通結(jié)心言罔。及寶藏論云。理冥則言語道斷。旨會則心行處滅
名大乘頓教 頓者。言說頓絕。理性頓顯。一念不生即是佛等。故楞伽云。頓者如鏡中像頓現(xiàn)非漸。此亦有二。一逐機頓。即此文示之。二化儀頓。即后圓教收之
五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混成一塊 情盡見除也。大疏亦云。情盡理現(xiàn)諸見自亡;斐梢粔K者。約法則混成真性。約喻則一塊真金故。裴相序云。融瓶盤。釵釧為金
繁興大用。起必全真 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
萬象紛然。參而不雜 萬法起。必同時一際理無先后。釋上二節(jié)。依還源觀
一切即一。皆同無性 無量中解一也。大經(jīng)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
一即一切。因果歷然 一中解無量也。禪詮都序云。果徹因源位滿。分稱菩薩
力用相收。卷舒自在 一有力收多為用。則卷他一切。入于一中。即上文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也。多有力收一為體。則舒己一位。入于一切。即上文一即一切。因果歷然也。文雖先后。義乃同時。故云卷舒自在也
名一乘圓教 所說。唯是法界緣起無礙。相即相入重重?zé)o盡。此亦有二。謂同教一乘。圓全收諸教宗。別教一乘。圓全揀諸教宗
勒十玄第七
一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 師子六根。與金同時成立。以表人法因果體用悉皆具足。妙嚴(yán)品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名同時具足相應(yīng)門 大疏云。如海一渧具百川味
二若師子眼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耳 眼耳互收。純一事故
諸根同時相收。悉皆具足 會諸根之同。例眼耳之別
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為圓滿藏 眼即耳等皆雜也。如菩薩入一三昧。即六度皆修無量無邊諸余行德。俱時成就故名為雜。耳非眼等皆純也。又入一三昧唯行布施無量無邊。更無余行名之為純。即教義章云。純雜自在無不具足。名圓滿藏
名諸藏純雜具德門 此名依至相立。賢首新立廣陜自在無礙門故。大疏云。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影
三金與師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 多容一則六根成立。多容多則師子無殊
于中理事各各不同 金性喻理。師子喻事。二雖互容。性相各別
或一或多。各住自位 此經(jīng)偈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
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燈。光光相涉
四師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師子盡 諸根諸毛。各攝全體
一一徹遍師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 諸根相即。體非用外
自在成立。無障無礙 經(jīng)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于義。義隨文
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大疏云。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
五若看師子唯師子無金。即師子顯金隱 相顯性隱
若看金唯金無師子。即金顯師子隱 性顯相隱
若兩處看。俱隱俱顯 性相同時。隱顯齊現(xiàn)
隱則秘密。顯則顯著 賢首品云。東方入正受。西方從定起
名秘密隱顯俱成門 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
六金與師子。或隱或顯;蛞换蚨 若觀金時師子似隱。唯顯一金。觀師子時金性似隱。具顯諸根
定純定雜。有力無力 一體真金純而有力。六根分異雜而無力
即此即彼。主伴交輝 此主彼伴。交光互參
理事齊現(xiàn)。皆悉相容 教義章云。猶如束箭。齊頭顯現(xiàn)
不礙安立微細(xì)成辦 經(jīng)云。一塵中有無量剎。剎復(fù)為塵說更難
名微細(xì)相容安立門 大疏云。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七師子眼耳支節(jié)。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 以一切攝一切。同入一中。即交涉無礙門偈云。一切佛剎微塵等。爾所佛坐一毛孔
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又復(fù)一一毛。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毛中 又以一切攝一切帶之。復(fù)入一中。即相在無礙門。偈云。無量剎海處一毛。悉坐菩提蓮華座
如是重重?zé)o盡。猶天帝網(wǎng)珠 梵語。釋迦提桓因陀羅。此云能仁。天主網(wǎng)珠。即善法堂護凈珠網(wǎng)。取譬交光無盡也
名因陀羅網(wǎng)境界門 大疏云。若兩鏡互照。傳耀相寫
八說此師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彰真性 妄法生滅無明也。如來藏不生滅真性也
理事合論。況阿賴識令生正解 理事即真妄。論云。真妄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覺即令生真性正解。不覺即令生無明正解。若約善財參諸知識。遇三毒而三德圓。皆生正解
名托事顯法生解門 大疏云。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
九師子是有為之法。念念生滅 隨工匠緣。時時遷謝
剎那之間。分為三際 攝前標(biāo)后
謂過去現(xiàn)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現(xiàn)未來 普賢行品云。過去中未來。未來中過去。亦離世間品。答普慧之問也
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為一段法門 如師子諸根諸毛。本純一之金也
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 通玄論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dāng)念
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大疏云。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
十金與師子;螂[或顯;蛞换蚨唷8鳠o自性。由心回轉(zhuǎn) 謂全心一事。隨心遍一切中。即一隱多顯也。全心之一切。隨心入一事中。即多隱一顯也。以表師子與金悉皆回轉(zhuǎn)。而無定相耳
說事說理。有成有立 經(jīng)云。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名唯心回轉(zhuǎn)善成門 賢首亦改此一門。為主伴圓明具德門。故大疏云。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
括六相第八
師子是總相 一即具多。為總相
五根差別是別相 多即非一。名別相
共從一緣起是同相 多類自同。成于總
眼耳等不相濫。是異相 名體別異現(xiàn)于同
諸根合會。有師子是成相 一多緣起理妙成
諸根各住自位。是壞相 壞住自法常不作。教義章中。有入句偈文。上引六句。隨文注之。末后二句結(jié)嘆。勸修云。唯智境界非事識。以此方便會一乘。彼章廣寄一舍。以喻六相。后學(xué)如仰祖訓(xùn)。宜悉討論耳
成菩提第九
菩提。此云道也。覺也 翻梵從華。新舊二義
謂見師子之時。即見一切有為之法。更不待壞。本來寂滅 凈名云。眾生即寂滅相。不復(fù)更滅
離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薩婆若海。故名為道 離諸取舍之言。義屬上句。文連下句。謂不舍一切有為。而取寂滅無為。則義屬上句也。既取舍情亡。自然流入一切智海。則文連下句也。第八不動地亦明斯旨。薩婆若。云一切智。今明果德為道。故深廣如海耳
即了。無始已來所有顛倒。元無有實。名之為覺 起信論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xù)。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即同此文無始已來所有顛倒也。論又云。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乃至本來平等同一覺故。即同次文。元無有實。名之為覺矣
究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 究竟極果也。亦名究竟覺。一切種智即三智之一也。昔圭峰疏。圓覺以一切種智。釋圓明。賢首述還源。由圓明而證菩提。今文謂具一切種智而成菩提者。通而辨之。雖發(fā)辭小異而歸宗大同也。若依起信。有大智用無量方便。乃至得名一切種智。皆屬同教。又按昭信鈔文。敘五教機各成菩提。唯取圓宗。以因果二門相攝即別教耳
入涅槃第十
見師子與金二相俱盡。煩惱不生 二相俱盡。所觀境空也。煩惱不生。能緣心泯也。內(nèi)外雙亡。玄寂著矣
好丑現(xiàn)前。心安如海 新記云。如金作器巧拙懸殊。即好丑現(xiàn)前也。記次文云。一以貫之唯金究竟。即心安如海也。上句覆疏二相俱盡。下句覆疏煩惱不生
妄想都盡無諸逼迫。出纏離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 惑業(yè)都盡。無集諦之妄想也。三苦皆亡。無苦諦之逼迫也。無漏智發(fā)出纏離障。則道諦已修也。解脫自在永離苦源。則滅諦已證也。入者。了達解悟之名。涅槃義翻。圓寂經(jīng)云。流轉(zhuǎn)是生死。不動名涅槃。然涅槃一章。誠雜華之淵蘊。故晉譯寶王性起。而搜玄探玄。鉤深以索隱。唐翻如來出現(xiàn)。則舊疏新記。聯(lián)芳而續(xù)焰。且高麗國中斯文尚備。而傳授不絕。況此諸部盡出中華。愿諸后昆。求師鉆仰同報云華賢首清涼圭峰之劬重德耳
金師子章云間類解
- 樂邦遺稿 第1969部
- 贊阿彌陀佛偈 第1978部
- 肇論 第1858部
- 云門匡真禪師廣錄 第1988部
- 肇論新疏 第1860部
-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第1974部
- 原人論 第1886部
- 法演禪師語錄 第1995部
-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第1992部
-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 第1987部
-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第1986部
- 集諸經(jīng)禮懺儀 第1982部
- 念佛鏡 第1966部
- 凈土論 第1963部
- 南岳思大禪師立誓愿文 第1933部
-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覺意三昧 第1922部
- 觀心論亦名煎乳論 第1920部
- 關(guān)中創(chuàng)立戒壇圖經(jīng)并序 第1892部
- 大乘入道次第一卷 第1864部
- 勸發(fā)菩提心集 第186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