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月亮 反射的是太陽的光
我只是月亮 反射的是太陽的光
2012年2月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訪華時,他的身后,總有這樣一位女翻譯——文靜娟秀,整齊的短發(fā),淡雅的妝容,書卷氣十足。她叫司徒完滿,加拿大翻譯局首席翻譯,曾為3任總理、3任總督擔任翻譯。讓記者沒想到的是,見面一交談,文靜的司徒完滿竟是快人快語,率真坦誠。盡管出國22年之久,可北京女人的爽快勁兒絲毫未改,還不時溜出兩句北京話口頭禪來。
因《最后一課》愛上法語
司徒完滿笑著告訴記者,她的姓名中嵌入了父母兩人的姓。她的母親司徒雙是畫家司徒喬與馮伊湄之女,上世紀50年代北京外語學院(以下簡稱“北外”)法語系的高材生。父親則是北宋時期大金完顏阿骨打的第三十一代直系世孫,大金戰(zhàn)敗后完顏氏為躲避滅門之險改姓完。滿,則取滿額之意,她出生時正值貫徹“三個太多,兩個正好”的生育政策,她上面還有個哥哥,正好是滿額了。
她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是外婆馮伊湄,“她教我吟誦唐詩宋詞,欣賞國畫書法。春夏她帶我去頤和園長廊,一幅幅講廊上的名著典故;秋冬則帶我去中山公園看菊花梅花展,教我要學菊花戴霜怒放的堅忍,梅花凌寒獨秀的傲骨。”說起童年往事,司徒不覺莞爾。“我小時候是假小子性格,極貪玩,但有好奇心,愛讀書,到小學五年級時不僅讀完了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還通讀了魯迅全集和朱自清散文。”
父母由于常年在駐外使領館工作,有一段時間曾將她托付給好友楊天戈(曾任北外中文系主任)、邱惠芳夫婦。“楊叔叔國學深厚、滿腹經綸,鼓勵我和他的兒子一道背誦古文觀止,一天一篇;背宋詞,一天一首;每天還寫觀察日記。”
考入北外附中后,母親多次來信勸她報英語,說是大語種,好找工作。她卻迷上了法國文學,“小學五年級課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課》深深打動了我”。她不管什么實用不實用,自作主張選了法語。母親尊重了女兒的選擇,還寄回了法語原文詞典和原聲磁帶,并告訴她,地道的口語來自枯燥的重復和苦練,優(yōu)美的語感來自大量的原文閱讀。
流淚過感恩節(jié)
1989年10月,感恩節(jié)。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空蕩蕩的圖書館中,只有司徒完滿和一位值班的圖書管理員?粗巴獾窝募t葉徐徐落下,她尤感孤獨無助。從原先在校期間北外法語系唯一的市級三好學生,到如今舉目無親還要被老師同學以懷疑和不屑眼光看待,她一時難以適應這樣的心理落差,一邊做讀書卡一邊淚如雨下。
兩個月前,司徒完滿從北外法語系畢業(yè),懷揣著不到40美元(約合250元人民幣)的現金和一封獎學金通知書,孤身踏上了遠赴加拿大的求學之旅。卡爾頓大學規(guī)定,獎學金獲得者的成績不得低于A-,否則將會被取消獎學金資格,而得A的比例又是極小。加拿大是個英法雙語國家,她必須要同母語是法語的同學競爭。司徒完滿硬著頭皮,放棄一切業(yè)余愛好,利用所有時間,惡補苦讀。支持她的只有一個信念:明天一定比今天好;仡櫮菚r的艱辛,她十分感慨,“那時真是靠著年輕,心中永遠充滿著希望,體力也吃得消,能夠一連幾天幾夜地趕論文。”最終,她只用了11個月就拿到了碩士學位。
司徒完滿還想繼續(xù)讀博,朋友們都勸她別再讀了,學歷太高,工作和對象都難找。她向外婆的世交葉崇范老人(名士葉公超的胞妹)請教,老人對她說:“對于一個女人來說,教育就是人格的基石,它左右的是你的人生。”這堅定了她讀博的決心。之后她在激烈的競爭中拿到了渥太華大學法語系的博士獎學金,用4年拿到了博士學位,而母語學生一般需要6年。
“你這樣孜孜不倦地學習,有沒有影響個人生活?”記者笑問。“還好吧。”司徒完滿也笑了。她的丈夫李征,曾是我國外交部國際司的處長,現任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孔子學院的院長。
胡主席的三次問候
1995年,司徒完滿順利通過了英中、法中雙語雙向交傳口譯考試,開始了翻譯生涯。
她第一次做高層領導人的翻譯是1997年;第一次為中國領導人服務,是在1998年朱镕基總理訪加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司徒完滿有不少機會接觸到各國領導人,有些經歷令她至今難忘。胡錦濤主席對她的三次問候,更成了她翻譯生涯中最寶貴的記憶。
2008年,胡錦濤主席和哈珀總理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宴會上恰好坐在一起。那時中加關系正處于冷卻期,哈珀總理2006年接任總理后尚未訪問過中國,而胡主席的前一次訪加則是2005年。席間,胡主席對哈珀總理提到了他上一次在加拿大的成功訪問,并說:“這位女士便是我上次訪問加拿大的翻譯,她的服務非常出色。”司徒完滿非常激動,她沒想到,事隔3年,胡主席還記得她,并特意向哈珀總理提到她以前的工作。
2009年G20峰會時,胡主席向哈珀總理正式發(fā)出了訪華邀請,哈珀欣然接受。就在哈珀起身告別時,胡主席側過身向也準備告辭的司徒完滿說:“感謝你上次對我訪問的出色服務。”當時,她驚訝得不知該說什么好,只漲紅了臉說了聲:“謝謝您還記得我。”
2010年,加拿大女總督米夏埃爾·讓一家訪華,胡主席在中南海設宴招待。一般在宴會時,翻譯總是坐在領導人身后不入席。但這次打破了常規(guī),雙方翻譯都入席并坐在領導人身邊。席間,胡主席問:“司徒小姐,你們是否習慣北京的桑拿天?”那時正值7月,北京當天氣溫超過40攝氏度,對于習慣加拿大涼爽天氣的人來說,確實是個考驗。胡主席向她直接問話,并且知道她的名字,這讓司徒完滿深受感動。
職業(yè)生涯中的遺憾
當記者問她做翻譯的心得時,司徒完滿說:“信達雅中,‘信’最為重要,不懂的話不能瞎編。如果對方聽后會意地笑了,那就說明是‘達’了。‘雅’則需要對兩個國家都有豐厚的知識積累與文化修養(yǎng)。口譯的一次出彩,可能是幾十年積累的瞬間閃光。但另一方面,翻譯尤其是口譯,永遠是遺憾的藝術。有時明知道不是最佳譯法,但在現場無法精雕細琢、推敲更正,只有盡力而為。我的職業(yè)生涯中充滿了遺憾的譯法,甚至可笑的錯誤,事后往往追悔莫及,但只能力求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給領導人當翻譯,在很多人眼中是很風光露臉的。但司徒完滿可不這樣認為,在她看來,“好的翻譯是領導人的影子和聲音,雖形影不離卻總在光環(huán)之外,翻譯只是要準確傳達領導人交流的信息。切記擺正自己的位置,記住你只是兩種或多種語言的溝通橋梁,而非高樓廣廈、引路燈塔。翻譯只是月亮而不是太陽,你反射的只是太陽的光輝而已,這光輝并非屬于你自己,也決不應屬于你自己。”
2012年2月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訪華時,他的身后,總有這樣一位女翻譯——文靜娟秀,整齊的短發(fā),淡雅的妝容,書卷氣十足。她叫司徒完滿,加拿大翻譯局首席翻譯,曾為3任總理、3任總督擔任翻譯。讓記者沒想到的是,見面一交談,文靜的司徒完滿竟是快人快語,率真坦誠。盡管出國22年之久,可北京女人的爽快勁兒絲毫未改,還不時溜出兩句北京話口頭禪來。
因《最后一課》愛上法語
司徒完滿笑著告訴記者,她的姓名中嵌入了父母兩人的姓。她的母親司徒雙是畫家司徒喬與馮伊湄之女,上世紀50年代北京外語學院(以下簡稱“北外”)法語系的高材生。父親則是北宋時期大金完顏阿骨打的第三十一代直系世孫,大金戰(zhàn)敗后完顏氏為躲避滅門之險改姓完。滿,則取滿額之意,她出生時正值貫徹“三個太多,兩個正好”的生育政策,她上面還有個哥哥,正好是滿額了。
她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是外婆馮伊湄,“她教我吟誦唐詩宋詞,欣賞國畫書法。春夏她帶我去頤和園長廊,一幅幅講廊上的名著典故;秋冬則帶我去中山公園看菊花梅花展,教我要學菊花戴霜怒放的堅忍,梅花凌寒獨秀的傲骨。”說起童年往事,司徒不覺莞爾。“我小時候是假小子性格,極貪玩,但有好奇心,愛讀書,到小學五年級時不僅讀完了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還通讀了魯迅全集和朱自清散文。”
父母由于常年在駐外使領館工作,有一段時間曾將她托付給好友楊天戈(曾任北外中文系主任)、邱惠芳夫婦。“楊叔叔國學深厚、滿腹經綸,鼓勵我和他的兒子一道背誦古文觀止,一天一篇;背宋詞,一天一首;每天還寫觀察日記。”
考入北外附中后,母親多次來信勸她報英語,說是大語種,好找工作。她卻迷上了法國文學,“小學五年級課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課》深深打動了我”。她不管什么實用不實用,自作主張選了法語。母親尊重了女兒的選擇,還寄回了法語原文詞典和原聲磁帶,并告訴她,地道的口語來自枯燥的重復和苦練,優(yōu)美的語感來自大量的原文閱讀。
流淚過感恩節(jié)
1989年10月,感恩節(jié)。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空蕩蕩的圖書館中,只有司徒完滿和一位值班的圖書管理員?粗巴獾窝募t葉徐徐落下,她尤感孤獨無助。從原先在校期間北外法語系唯一的市級三好學生,到如今舉目無親還要被老師同學以懷疑和不屑眼光看待,她一時難以適應這樣的心理落差,一邊做讀書卡一邊淚如雨下。
兩個月前,司徒完滿從北外法語系畢業(yè),懷揣著不到40美元(約合250元人民幣)的現金和一封獎學金通知書,孤身踏上了遠赴加拿大的求學之旅。卡爾頓大學規(guī)定,獎學金獲得者的成績不得低于A-,否則將會被取消獎學金資格,而得A的比例又是極小。加拿大是個英法雙語國家,她必須要同母語是法語的同學競爭。司徒完滿硬著頭皮,放棄一切業(yè)余愛好,利用所有時間,惡補苦讀。支持她的只有一個信念:明天一定比今天好;仡櫮菚r的艱辛,她十分感慨,“那時真是靠著年輕,心中永遠充滿著希望,體力也吃得消,能夠一連幾天幾夜地趕論文。”最終,她只用了11個月就拿到了碩士學位。
司徒完滿還想繼續(xù)讀博,朋友們都勸她別再讀了,學歷太高,工作和對象都難找。她向外婆的世交葉崇范老人(名士葉公超的胞妹)請教,老人對她說:“對于一個女人來說,教育就是人格的基石,它左右的是你的人生。”這堅定了她讀博的決心。之后她在激烈的競爭中拿到了渥太華大學法語系的博士獎學金,用4年拿到了博士學位,而母語學生一般需要6年。
“你這樣孜孜不倦地學習,有沒有影響個人生活?”記者笑問。“還好吧。”司徒完滿也笑了。她的丈夫李征,曾是我國外交部國際司的處長,現任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孔子學院的院長。
胡主席的三次問候
1995年,司徒完滿順利通過了英中、法中雙語雙向交傳口譯考試,開始了翻譯生涯。
她第一次做高層領導人的翻譯是1997年;第一次為中國領導人服務,是在1998年朱镕基總理訪加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司徒完滿有不少機會接觸到各國領導人,有些經歷令她至今難忘。胡錦濤主席對她的三次問候,更成了她翻譯生涯中最寶貴的記憶。
2008年,胡錦濤主席和哈珀總理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宴會上恰好坐在一起。那時中加關系正處于冷卻期,哈珀總理2006年接任總理后尚未訪問過中國,而胡主席的前一次訪加則是2005年。席間,胡主席對哈珀總理提到了他上一次在加拿大的成功訪問,并說:“這位女士便是我上次訪問加拿大的翻譯,她的服務非常出色。”司徒完滿非常激動,她沒想到,事隔3年,胡主席還記得她,并特意向哈珀總理提到她以前的工作。
2009年G20峰會時,胡主席向哈珀總理正式發(fā)出了訪華邀請,哈珀欣然接受。就在哈珀起身告別時,胡主席側過身向也準備告辭的司徒完滿說:“感謝你上次對我訪問的出色服務。”當時,她驚訝得不知該說什么好,只漲紅了臉說了聲:“謝謝您還記得我。”
2010年,加拿大女總督米夏埃爾·讓一家訪華,胡主席在中南海設宴招待。一般在宴會時,翻譯總是坐在領導人身后不入席。但這次打破了常規(guī),雙方翻譯都入席并坐在領導人身邊。席間,胡主席問:“司徒小姐,你們是否習慣北京的桑拿天?”那時正值7月,北京當天氣溫超過40攝氏度,對于習慣加拿大涼爽天氣的人來說,確實是個考驗。胡主席向她直接問話,并且知道她的名字,這讓司徒完滿深受感動。
職業(yè)生涯中的遺憾
當記者問她做翻譯的心得時,司徒完滿說:“信達雅中,‘信’最為重要,不懂的話不能瞎編。如果對方聽后會意地笑了,那就說明是‘達’了。‘雅’則需要對兩個國家都有豐厚的知識積累與文化修養(yǎng)。口譯的一次出彩,可能是幾十年積累的瞬間閃光。但另一方面,翻譯尤其是口譯,永遠是遺憾的藝術。有時明知道不是最佳譯法,但在現場無法精雕細琢、推敲更正,只有盡力而為。我的職業(yè)生涯中充滿了遺憾的譯法,甚至可笑的錯誤,事后往往追悔莫及,但只能力求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給領導人當翻譯,在很多人眼中是很風光露臉的。但司徒完滿可不這樣認為,在她看來,“好的翻譯是領導人的影子和聲音,雖形影不離卻總在光環(huán)之外,翻譯只是要準確傳達領導人交流的信息。切記擺正自己的位置,記住你只是兩種或多種語言的溝通橋梁,而非高樓廣廈、引路燈塔。翻譯只是月亮而不是太陽,你反射的只是太陽的光輝而已,這光輝并非屬于你自己,也決不應屬于你自己。”
- 上一篇:由小角色走向大舞臺
- 下一篇:一定有一件事對你非常重要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相關名詞
推薦內容
最新更新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