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九 書四

雜編程邈已下 邯鄲淳已下 姜詡已下 王羲之 王慄 潞州盧 桓玄 褚遂良

蘭亭真跡 王方慶 二王真跡 八體 李都 東都乞兒 盧弘宣 嶺南兔

----------------------------------------

程邈已下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陽獄。增減大篆篆體,去其繁復(fù)。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書曰\"隸書\"。扶風(fēng)曹喜,后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小異李斯,見師一時(shí)。陳留蔡邕,后漢人,左中郎將。善篆,采喜之法。真定直父碑文,猶傳于世,篆者師焉。杜陵陳遵,后漢人,不知官。善篆隸,每書,一坐皆驚。時(shí)人謂為\"陳驚坐\"。上谷王次仲,后漢人,作八分楷法。師宜官,后漢,不知何許人。宜官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書。甚自矜重;蚩罩辆萍,先書其壁,觀者云集,酒因大售。至飲足,削書而退。安定梁鵠,后漢人,官至選部尚書。乃師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書懸?guī)ぶ小m殿題署,多是鵠手也。(出王僧虔《名書錄》)

【譯文】

秦獄吏程邈擅長大篆,獲罪秦始皇,被囚禁在云陽獄中。他在獄中精心研究文字,對(duì)當(dāng)時(shí)的大篆的字體進(jìn)行改造,或增或減,刪去繁瑣重復(fù)的筆劃。秦始皇知道這件事情后,對(duì)他的態(tài)度改變了,重新起用他,任他為御史。因?yàn)檫@種書體,是一個(gè)罪犯在獄中研究出來的,于是稱它為\"隸書\"。扶風(fēng)曹喜,后漢人,不知道他任過什么官職,擅長篆書,跟李斯的書體稍有不同,曾風(fēng)行一時(shí),被人效仿。陳留蔡邕,后漢人,官任左中郎將,擅長篆書,承繼的是曹喜的書體。蔡邕書寫的真定直文碑文,流傳后世,研究篆書的人都研究、臨摹它。杜陵陳遵,后漢人,不知道任過什么官職,擅長篆書、隸書。每次書寫,在坐的人都大吃一驚,當(dāng)時(shí)人稱他為\"陳驚坐\"。上谷王次仲,后漢人,擅作八分楷書,師宜官,后漢人,不知道他是哪個(gè)地方的人。師宜官書大字,大到長、寬各有一丈;書小字,小到方寸大的地方可以書寫一千個(gè)學(xué)。流傳后世的耿球碑文是師宜官書寫的。師宜官特別自珍自重。有時(shí)他空手去酒店,在酒店的墻壁上寫上字,圍觀的人如流云一樣集聚到這里。酒店里的酒因此賣得很快,老板也就白給他酒喝。待到師宜官的酒喝足了,他就將寫在墻壁上的字削掉回家。安定梁鵠,后漢人,官至選部尚書,他的書法學(xué)的是師宜官書體。魏武帝曹操非?粗亓葫]的書法,常將他的書法墨跡懸掛在帳中。宮殿的匾額題署,也多是梁鵠的手筆。

----------------------------------------

邯鄲淳已下

陳留邯鄲淳為魏臨淄侯文學(xué)。得次仲法,(法字原缺,據(jù)《法書要錄》補(bǔ))名在鵠后,毛弘,鵠弟子。秘書八分,皆傳弘法。又有左子邑,與淳小異,亦有名。京兆杜度為魏齊相,始有草名。安平崔瑗,后漢濟(jì)北相,亦善草書。平符堅(jiān),得摹崔瑗書,王子敬去,極似張伯英。瑗子湜官至尚書,亦能草。弘農(nóng)張芝高尚不仕,善草書,精勁絕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后練。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墨。每書云,\"匆匆不暇草\"。時(shí)人謂為\"草圣\"。芝弟昶,漢黃門侍郎,亦能草。今世人所云芝書者,多是昶也。(出王僧虔《名書錄》)

【譯文】

陳留邯鄲淳,官任魏臨淄侯文學(xué),學(xué)得王次仲的書體,排名在梁鵠之后,毛弘,梁鵠的學(xué)生,他書寫的八分楷字體特別新奇,后人都研練毛弘的八分書法。還有個(gè)左子邑,他的書法跟邯鄲淳稍有不同,也很有名。京都地區(qū)的杜度官任魏、齊宰相,開始時(shí)是以擅長草書而聞名。安平崔瑗,官任后漢濟(jì)北相,也擅長草書。平符堅(jiān),臨摹崔瑗的書帖,王獻(xiàn)之去看,覺得很象張芝的書體。崔瑗的兒子崔湜官至尚書,也能書草書。弘農(nóng)張芝,品德高尚不出來做官,擅長草書,筆力精道遒勁,無以倫比。家中做衣服的布料,必定是先用它練習(xí)書法,然后再煮洗漂染。張芝在池塘邊練習(xí)書法,池塘里的水都被他染黑了。每次寫字都說:\"匆忙沒有空閑,寫得字跡潦草\"當(dāng)時(shí)人稱他為\"草圣\"。張芝的弟弟張昶,官任漢黃門侍郎,也能書草書。今天人們所說的張芝的書法真跡,多數(shù)都是張昶墨跡。

----------------------------------------

姜詡已下

姜詡、梁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皆伯英弟子,并善草。誕最優(yōu),魏宮館寶器,皆是誕書。魏明帝起凌云臺(tái),誤先釘榜,而未之題。以籠盛誕,轆轤引上書之,去地二十五丈。誕甚危懼,乃戒子孫,絕此楷法。子少季亦有能稱。羅暉、趙恭不詳何許人,與伯英同時(shí),見稱西州。而矜許自與,眾頗惑之。伯英與朱寬書自敘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余。\"河間張起亦善草書,不及崔張。劉德升善為行書,不詳何許人。潁川鐘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徵,二家俱學(xué)于德升。而胡書肥,鐘書瘦。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三曰狎書。相聞?wù)咭。繇子?huì),鎮(zhèn)西將軍。絕能學(xué)人書,改易鄧艾上章,事莫有知者。河?xùn)|魏(明抄本魏作衛(wèi))覬,魏尚書仆射。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覬子瓘為晉太保,采芝法,以覬法參之。更為草藁,藁是相聞書也。瓘子恒亦善書,博識(shí)古文字。燉煌索靖,張芝姊子孫,晉征西司馬,亦善草。陳國何元公亦善草書。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滎陽陳(陳原作姊,據(jù)《法書要錄》改)暢,晉秘書令史,善八分。(出《名書錄》)

【譯文】

姜詡、梁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都是張芝的學(xué)生,都擅長草書。其中韋誕造詣最高。魏時(shí)的宮殿樓館的匾額,都是韋誕的手跡。魏明帝造一座凌云臺(tái),錯(cuò)誤地先將臺(tái)匾釘在上面,沒有題書。明帝讓人用籠盛韋誕,再用轆轤搖牽繩索將他帶到臺(tái)上釘匾的地方去書題署。很高,離地約十五丈。韋誕危懼萬分,以后告誡子孫:再也不要研習(xí)大楷了。他的兒子少季的書法,也有值得稱道的長處。羅暉、趙恭不知道他們是什么人,與張芝是同時(shí)代人,在西州很有名氣,但是他們高傲自大,經(jīng)?湟约,人們都很不理解。張芝在寫給朱寬的書信中,評(píng)價(jià)自己的書法說:\"上面跟崔瑗、杜陵比較,我不如二位;下面跟羅暉、趙恭比較,我的書法在他們之上綽綽有余。\"河間張起也擅長草書,沒有崔瑗、張芝的造詣深。劉德升擅長行書,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穎川鐘繇,官任魏國太尉。他的同郡人胡昭、公車徵,二人都學(xué)的是劉德升書體。但是胡昭的書法字體偏肥,鐘繇的書法字體偏瘦。書有三體:一叫銘石書體,是最妙的。二叫章、程書體。三叫狎書。都是聽說來的。鐘繇的兒子鐘會(huì),官任鎮(zhèn)西將軍,他的拿手本事是能模仿他人的書體。鐘會(huì)改寫過的鄧艾上奏朝廷的奏章,沒有人能識(shí)破。河?xùn)|魏覬、官任魏尚書仆射,擅長草書和古文,全部通曉它們的精妙。魏覬的草書字體略微瘦些,而筆法非常熟練。魏覬的兒子魏瓘官任晉國太保,他習(xí)的是張芝體,同時(shí)參照他父親魏覬的字體,以他父親的書法為藍(lán)本。以他父親的書法為藍(lán)本這件事,也是聽人傳說的。魏瓘的兒子魏恒也擅長書法,精通古文字。敦煌索靖,是張芝姐姐的兒子的孫子,官任晉征西司馬,也擅長草書。陳國何元公也擅長草書。吳人皇象能草書。世人稱贊他的草書筆力沉著有力,淋漓酣暢。滎陽陳暢,官任晉國秘書令史,擅長八分。

----------------------------------------

王羲之

王羲之《告誓文》,今之所傳即其藁本。不具年月日朔。其真本維永和十年三月癸卯九月辛亥,(劉禹錫嘉話錄癸卯九月辛亥作癸卯朔九日辛亥,此有脫誤)而書亦真。開元初,潤州江寧縣瓦棺寺修講堂,匠人于鴟吻內(nèi)竹筒中得之,與一沙門。至八年,縣丞李延業(yè)求得。上歧王,王以獻(xiàn)上。留內(nèi)不出。或云,其后卻借歧王。十二年,王家失火,圖書悉為灰燼,此書已見焚矣。(出《國史異纂》)

【譯文】

王羲之的《告誓文》,現(xiàn)今所見到的帖本,是它的底稿,沒有標(biāo)明年、月、日、朔。它的真本上面標(biāo)有\(zhòng)"維永和十年三月癸卯九日辛亥\"的字樣。但是,這個(gè)帖本也確實(shí)是王羲之的墨跡。唐太宗開元初年,潤州江寧縣瓦棺寺修建學(xué)堂,工匠師傅拆遷舊屋時(shí),在房脊鴟吻內(nèi)的一只竹筒中發(fā)現(xiàn)了這本字帖,交給了一個(gè)和尚。到開元八年,縣丞李延業(yè)得到了這個(gè)帖本,上獻(xiàn)給岐王,岐王又進(jìn)獻(xiàn)給玄宗皇帝。從此,這本字帖留存在宮內(nèi)了。另有一說是,后來又讓岐王借閱出來。開元十二年岐王府上發(fā)生一場(chǎng)大火災(zāi),府內(nèi)藏書全都燒光了,這本帖本也在其中。

----------------------------------------

王慄

王慄,羲之之叔也,善書畫。嘗謂右軍曰:\"吾諸事不足道,唯書畫可法。\"晉明帝師其畫,王右軍學(xué)其書。(出《尚書故實(shí)》)

【譯文】

王慄,王羲之的叔父,擅長書畫。一次王慄對(duì)王羲之說:\"我所做的一些事情不值得一提,唯有書與畫可供他人學(xué)習(xí)效法。\"晉明帝司馬紹學(xué)習(xí)過王慄的繪畫,王羲之學(xué)他的書法。

----------------------------------------

潞州盧

東都頃年創(chuàng)造防秋館,穿掘多蔡邕鴻都學(xué)所書石經(jīng),后洛中人家往往有之。王羲之《借船帖》,書之尤工者也。故山北盧匡,寶惜有年。盧公致書借之,不得。云:\"只可就看,未嘗借人也。\"盧除潞州,旌節(jié)在途,才數(shù)程,忽有人將書帖就盧求售。閱之,乃《借船帖》也。驚異問之,云:\"盧家郎君要錢,遣賣耳。\"盧嘆異移時(shí),不問其價(jià),還之。后不知落于何人。京師書儈孫盈者,名甚著。盈父曰仲容,亦鑒書畫,精于品目。豪家所寶,多經(jīng)其手,真?zhèn)螣o所逃焉。公《借船帖》,是孫盈所蓄,人以厚價(jià)求之,不果。盧公時(shí)其急切,減而賑之,日久滿百千,方得。盧公韓太仲外孫也,故書畫之尤者,多閱而識(shí)焉。(出《尚書故實(shí)》)

【譯文】

東都洛陽有一年建造防秋館,挖掘出許多蔡邕在鴻都學(xué)書時(shí)所書刻的經(jīng)文石,以后洛陽人往往家家都藏這些石經(jīng)文。王羲之的《借船帖》,它的書法尤其工穩(wěn)精妙。因此,山北盧匡珍藏它有年月了。盧公寫封書信給他說要借《借船帖》一讀,沒有借到。盧匡回信說:\"《借船帖》是可以到我家中來觀賞,從未借出去給人看。\"后來,盧公官拜潞州,打著旌節(jié)等儀仗上路赴任,才走了幾程,忽然有人拿著一本書帖向盧公出售。盧公觀之。是《借船帖》啊!驚異地詢問出售書帖的人:\"這書帖是誰家的?\"出售書帖的人說:\"盧家公子需用錢,派我拿出來賣的。\"盧公感嘆時(shí)過境遷,不問售價(jià),將書帖退還給出售帖人。后來就再也不知道《借船帖》的下落了。京都書儈孫盈,名滿京師。孫盈父親叫孫仲客,會(huì)鑒賞書畫,特別精通名貴書畫的品目。京中富豪家中收藏的書畫,許多都經(jīng)他給鑒定過,是真?zhèn)味继硬贿^他的眼睛。盧公的《借船帖》,是孫盈收藏的。以前,有人出高價(jià)購買,沒有買到手。待盧公購買時(shí),正趕上它的主人急切需用錢,減價(jià)出售這本書帖,用來籌集度過困難的錢款。等候了很久,直到籌集到了成千上萬的錢,才得到這本《借船帖》。盧公,是韓太仲的外孫,因此他的書與畫都很有功夫。這就是讀書多了,必然見識(shí)廣博。

----------------------------------------

桓玄

晉書中有飲食名\"寒具\(yùn)"者,亦無注解處。后于《齊民要術(shù)》并《食經(jīng)》中檢得,是今所謂\"糫餅\";感䥽L盛陳法書名畫,請(qǐng)客觀之?陀惺澈,不濯手而執(zhí)書畫,因有污,玄不懌。自是會(huì)客不設(shè)寒具。(出《尚書故實(shí)》)

【譯文】

晉書中記載有一種食物名叫\(zhòng)"寒具\(yùn)",書中沒有注釋說明。后來在賈思勰的《齊民要求》和《食經(jīng)》中查到了,就是今天用油炸著吃的一種粘食小吃,叫糫餅。桓玄有一次熱情地將自家收藏的書法字帖,名畫陳列出來給一位客人看。這位客人一邊吃著糫餅一邊欣觀這些字畫,沒有洗手就翻閱看,見字畫污上了油漬,桓玄非常不高興。從此以后,再有客人來,不擺設(shè)糫餅招待客人。

----------------------------------------

褚遂良

貞觀十年,太宗謂魏征曰:\"世南沒后,無人可與論書。\"征曰:\"褚遂良后來書流,甚有法則。\"于是召見。太宗嘗以金帛購?fù)豸酥畷E,天下爭(zhēng)赍古書,詣闕以獻(xiàn),時(shí)莫能辨其真?zhèn)。遂良備論所?咸為證據(jù),一無舛誤。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宗為真草書屏風(fēng),以示群臣。筆力遒利,為一時(shí)之絕。購求得人間真行,凡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十紙,裝為八十卷。每聽政之暇,時(shí)閱之。嘗謂朝臣曰:\"書學(xué)小道,初非急務(wù)。時(shí)或留心,亦勝棄日。凡諸藝,未嘗有學(xué)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今人學(xué)古人之書,殊不學(xué)其形勢(shì),唯在求其骨力。得其形勢(shì),筆力自生。\"(出《譚賓錄》)

【譯文】

貞觀十年,太宗跟魏征說:\"從打虞世南去世后,沒有人可與我談?wù)摃恕"魏征說:\"褚遂良后來在法書上很有些造詣。\"于是,太宗召見褚遂良。唐太宗曾經(jīng)用重金購買王羲之書法的真跡,天下士人爭(zhēng)著購買古書,進(jìn)宮獻(xiàn)給皇上。當(dāng)時(shí)沒有人能辨識(shí)出古書的真?zhèn)?褚遂良對(duì)每件古書的鑒定評(píng)論就是根據(jù),從來沒有出過差誤。貞觀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宗用真草書屏風(fēng)給群臣觀看。筆力遒勁有力,在一段時(shí)間里,這是絕好的書法了。太宗收集、購買得到流傳在世間的真行字帖,二百九十紙,裝訂成七十卷;草書字帖二十紙,裝訂成八十卷。每到處理完政務(wù)的空閑時(shí)間里,經(jīng)常取出來觀賞、把玩。太宗曾對(duì)朝臣們說過:\"書法是小道,剛開始學(xué)習(xí)時(shí)不要著急。每天都抽出一點(diǎn)時(shí)間來學(xué)習(xí),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效果要好得多。各種技藝,沒有你用心學(xué)了而沒有收獲的。問題出在你思想不集中,不能集中精力鉆進(jìn)去。今人學(xué)習(xí)古人的書法,不要特注重它的形體結(jié)構(gòu),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摸透它的風(fēng)骨上面。得其骨,筆力自然而然就有了。

----------------------------------------

蘭亭真跡

太宗酷學(xué)書法。有大王真跡三千六百紙,率以一丈二尺為一軸。寶惜者獨(dú)《蘭亭》為最,置于座側(cè),朝夕觀覽。嘗一日,附耳語高宗曰:\"吾千秋萬歲后,與吾《蘭亭》將去也。\"及奉諱之日,用玉匣貯之,藏于昭陵。(出《尚書故實(shí)》)

【譯文】

唐太宗酷愛學(xué)習(xí)書法。有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三千六百紙,都以一丈二尺為軸。最珍貴的是《蘭亭序》,將它掛在旁邊,不論早晨還是晚上都要欣賞把玩。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邊說:\"我去世之后,將蘭亭序讓我?guī)。\"到了太宗病逝時(shí),高宗李治將《蘭亭序》用玉匣盛著,隨葬在太宗昭陵墓內(nèi)。

----------------------------------------

王方慶

龍朔二年四月,高宗自書與遼東諸將。許敬宗曰:□□□□□□□□□□□□□□上謂鳳閣侍郎王方慶曰:\"卿家合有書法。\"方慶奏曰:\"臣十代再從伯祖羲之,先有四十余紙。貞觀十二年,先臣進(jìn)訖。有一卷,臣近已進(jìn)訖。臣十一代祖導(dǎo),十代祖(導(dǎo)十代祖四字原缺,據(jù)《法書要錄》補(bǔ))洽,九代祖詢,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guī),曾祖褒,并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xiàn)之。以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見在。\"上御武成殿召群臣,取而觀之。仍令鳳閣舍人崔融作序,自為寶章集,以賜方慶,朝野榮之。(出《譚賓錄》)

【譯文】

龍朔二年四月,唐高宗親自寫信給遼東諸位將領(lǐng)。高宗對(duì)鳳閣侍郎王方慶說:\"你家共有多少書法字帖?\"王方慶說:\"我十代再從伯祖羲之,先有四十余紙。貞觀十二年,先祖將它們?nèi)歼M(jìn)獻(xiàn)給太宗皇帝。有一卷,我近日已進(jìn)獻(xiàn)皇上了。臣十一代祖導(dǎo),十代祖洽,九代祖詢,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guī),曾祖褒,同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xiàn)之,以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現(xiàn)在還保存著呢。\"高宗皇帝在武成殿召集群臣,讓王方慶將這十卷書帖取來給大家看。又令鳳閣舍人崔融作序,親手用玉璽給十卷帖集蓋印,用此賞賜王方慶。朝野上下都感到榮幸。

----------------------------------------

二王真跡

開元十六年五月,內(nèi)出二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書,總一百六十卷,付集賢院。令集字拓兩本進(jìn),賜諸王。其書皆是貞觀中,太宗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定其真?zhèn)巍S臆娭E,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千紙,裝為(按上自右軍之跡至裝為共二十五字,原缺,據(jù)《法書要錄》補(bǔ))八十卷。小王張芝等跡,各隨多少勒帙。以\"貞觀\"字為印,印縫及卷之首尾。其草跡,又令褚遂良真書小字,帖紙影之。其中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則滿騫、徐僧權(quán)、沈熾文、朱異,隋則江總、姚察等署記。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以記之。其《蘭亭》本,相傳云在昭陵玄宮中。《樂毅論》,長安中太平公主奏借出外拓寫,因此遂失所在。五年,?陸元悌、魏哲、劉懷信等檢校換褾。每卷分為兩卷,總見在有八十卷,余并失墜。元悌又割去前代記署,以己之名氏代焉。玄宗自書\"開元\"二字,為印記之。右軍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張芝、張昶各一卷。右軍真行書,惟《黃庭》、《告誓》等卷存焉。又得滑州人家所藏右軍《扇上真尚書宣示》,及小王行書《白騎遂》等二卷。其書有\(zhòng)"貞觀年\"舊摽織成字。(出《譚賓錄》)

【譯文】

唐玄宗開元十六年五月,宮內(nèi)取出王羲之、王獻(xiàn)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人的書帖,共一百六十卷,交付集賢院。令集賢院拓兩本進(jìn)獻(xiàn),賜給褚王。這些書帖都是貞觀中年,唐太宗命令魏徽、虞世南、褚遂良等大臣審定真?zhèn)蔚。王羲之的真跡。共收集到真書、行書;二百九十紙,裝訂成七十卷,草書二千紙,裝訂成八十卷。王獻(xiàn)之、張芝等人的真跡,各自根據(jù)它們數(shù)量的多少編纂成卷。用\"貞觀\"二字治印,印在書卷縫及頭里。他們的草書真跡,又令褚遂良用真書體寫成小字,帖紙拓影,附在后面。其中的古本,有的是梁、隋官本。梁朝的有滿騫、徐僧權(quán)、沈熾文、朱異;隋朝的有江總、姚察等簽署的印記。太宗又讓魏征、褚遂良等,在卷下再簽署姓名。其中的《蘭亭序》,傳說隨太宗陪葬在昭陵中!稑芬阏摗,上太平公主上奏借出去拓寫,后來就失去下落了。五年后,玄宗皇帝又敕陸之悌、魏哲、劉懷信等人查核察看,重新改換裝裱。原來的一卷分為兩卷,總計(jì)還有八十卷,其余的都散失了。陸元悌又割去以前朝代的記署,將自己的名字簽署在上面取而代之。玄宗皇帝親自書寫\"開元\"二字,治印,印在上面作為標(biāo)志?傆(jì)有王羲之真跡一百三十卷,王獻(xiàn)之十八卷,張芝、張昶各一卷。王羲之的真書、行書,只有《黃庭經(jīng)》、《告誓文》等卷尚存在。又得到滑州人家收藏的王羲之《扇上真尚書宣示》,及王獻(xiàn)之行書《白騎遂》等卷。這二卷書帖上面都記有貞觀年的舊標(biāo)志。

----------------------------------------

八體

張懷瓘《書斷》曰:\"篆、籀、八分、隸書、章草、草書、飛白、行書,通謂之八體,而右軍皆在神品。右軍嘗醉書數(shù)字,點(diǎn)畫類龍爪,后遂有龍爪書。如科斗、玉箸、偃波之類,諸家共二十五般。(出《尚書故實(shí)》)

【譯文】

張懷瓘在他撰寫的《書斷》中說:\"篆、籀、八分、隸書、章草、草書、飛白、行書,通常人們管這八種書稱為\'八體\'而王羲之的書法都列在\'神品\'之內(nèi)。王羲之有一次喝醉后書寫了幾個(gè)字,點(diǎn)劃象龍爪,后來就有\(zhòng)'龍爪書\'。再如蝌蚪、玉筋、偃波一類的書法,這些流派共有二十五種。

----------------------------------------

李都

李都荊南從事時(shí),朝官親熟。自京寓書,蹤甚惡。李寄詩戲曰:\"草緘千里到荊門,章草縱橫任意論。應(yīng)笑鐘張?zhí)撚昧?卻教羲、獻(xiàn)枉勞魂。惟堪愛惜為珍寶,不敢留傳誤子孫。深荷故人相厚處,天行時(shí)氣許教吞。\"(出《抒情詩》)

【譯文】

李都任荊南從事時(shí),跟京師中的朝官都很密切。一次他從京城的寓所里往荊南寄去書信一封,字寫得很不好,李寄寫詩一首戲謔他:你草書的書信歷經(jīng)千里路寄到了荊門,信上的字象章草一樣的龍飛鳳舞,任你怎么評(píng)論都行?尚︾婔怼堉ザ焕仙,比起他的后人李都的書法,你們算白用力氣了。你李都的書法讓二王父子都自愧不如,一生白努力了。只有你的書法才可堪愛惜視為珍寶,可是這么好的書法,我們可不敢將它流傳后世貽誤子孫。但是,它卻載著故人的深厚情誼寄到了我面前,上天時(shí)運(yùn)允許我一口將它吞到肚子里。

----------------------------------------

東都乞兒

大歷中,東都天津橋有乞兒,無兩手,以右足夾筆,寫經(jīng)乞錢。欲書時(shí),先用擲筆高尺余,以足接之,未嘗失落。書跡官楷書不如也。(出《酉陽雜俎》)

【譯文】

大歷年間,東都洛陽天津橋有個(gè)討飯的小孩,沒有雙手,用右足夾筆書寫經(jīng)卷討錢。想書寫時(shí),先用腳將筆扔起來,高有一尺多,再用腳將筆接住,沒有接不住的時(shí)候。這個(gè)討飯小孩用腳寫的字,一些官府中的人寫的楷書都趕不上他。

----------------------------------------

盧弘宣

李德裕作相日,人獻(xiàn)書帖。德裕得之執(zhí)玩,頗愛其書。盧弘宣時(shí)為度支郎中,有善書名。召至,出所獲者書帖,令觀之。弘宣持帖,久之不對(duì)。德裕曰:\"何如。\"弘宣有恐悚狀曰:\"是某頃年所臨小王帖。\"太尉彌重之。(出《盧氏雜說》)

【譯文】

李德裕作宰相時(shí),有人進(jìn)獻(xiàn)給他一書帖。他得到后常拿出來觀賞把玩,很是愛惜。盧弘宣當(dāng)時(shí)官任度支郎中,他擅長書法的名聲傳播在外。李德裕將盧弘宣召到家中,拿出人家送給他的這一書帖讓盧看。盧將書帖拿在手中,過了很久時(shí)間一言不發(fā)。李德裕問:\"怎么樣?\"盧弘宣有些慌恐地說:\"這副書帖是我早年臨的王獻(xiàn)之的書帖。\"李德裕更加珍惜這付書帖。

----------------------------------------

嶺南兔

嶺南兔,嘗有郡牧得其皮。使工人削筆,醉失之。大懼。因剪己須為筆,甚善。更使為之,工者辭焉。詰其由,因?qū)崒?duì)。遂下令,使一戶輸人須;虿荒苤,輒責(zé)其直。(出《嶺南異物志》)

【譯文】

嶺南有兔,曾經(jīng)有一個(gè)郡牧得到一張嶺南兔的皮,讓一工匠用兔毫做筆。這位工匠喝醉酒后將兔皮丟失了,非?謶,剪下自己的胡須做成筆?つ劣眠@只筆寫字,覺得很好使。讓工匠再做一只這樣的筆,工匠推辭不做?つ羷(dòng)怒了,責(zé)備地問他不做的原因?工匠不得以,將事情的緣由告訴了郡牧。于是郡牧下令讓各家送來人須,有不能送來的,就責(zé)令用錢來代替人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