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白話文
了凡四訓(二)
二、錯誤的改正
春秋時代有些官員們見到別人的說話和動作,就能憑著自己的推測,來評論這個人未來的禍福遭遇,往往很準確。這從《左傳》、《戰(zhàn)國策》這些書里可以看得到。
大抵吉兇的預兆雖萌芽在心里,而發(fā)現(xiàn)常在于四體。行為敦厚的往往得福,過于刻薄的往往遭禍。
但世俗一般人們的眼里多被妄念遮障。他們說,人生的禍福是沒有一定的,是測度不準的。要知道、當幸?煲絹,只須觀察他的善行就可預知;災禍將要來臨,觀察他所作的不善事,也就可以預卜的。
現(xiàn)在,我們想要得福而遠禍,暫且不論行善,先須決心改過。
但是改過第一要發(fā)羞恥心。應思從前的圣賢們,他們?yōu)槭裁窗偈揽蓭,而我為什么一身瓦裂?這是因為我耽染著塵勞情欲,在私下做了壞事,還認為別人不知道,傲然沒有一點慚愧之心。這樣下去,必將淪墮于禽獸,而自己還不知道哩。世間可羞可恥的事是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孟子說,‘’恥的問題,對于人們是最重要的了‘’。因為知恥則勇于改過;德業(yè)日新,成為圣賢;無恥則肆意妄行,人格消失,成為禽獸。所以改過是得福遠禍的最切要的一著。
第二要發(fā)畏懼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我的過惡雖在隱微之間,但是天地鬼神已經(jīng)看見了、知道了。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失后福。我怎么可以不懼怕呢?不僅是這樣,任憑我們居住在什么地方,別人總是看得很清楚的。我雖遮蓋得很密,偽裝得像樣,但是肺肝早已露出,到底難以隱瞞,一經(jīng)被人看破,我的人格真是不值一文了,怎么能不懔然懼怕呢?
不過,只要我們留有一口氣,還活著,滔天的罪惡還是可以懺悔改過的。從前有人一生作惡,到了臨死的時候,方才悔悟,發(fā)了一念善心,就得到安詳?shù)厣平K。這是一念猛厲,足以洗滌百年之惡。譬如千年黑暗的幽谷里,拿燈來一照。那千年的黑暗,立刻就消除了。所以過錯不論久近,只是以改為貴。但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我們這個身體是容易死亡的,等到一口氣不來,再要想改過,就無從悔改了,將永遠沉淪在惡道里了。豈不可怕呢?
第三要發(fā)勇猛心。人們多是因循退縮,得過且過,不肯發(fā)心改過。我們必須奮發(fā)振作,不用躊躇、企惑,不煩等待拖延。小的過失,比如芒刺在身,要很快的把它拔除。大的惡行,要像毒蛇咬住了手指,急速把手指斬除,以免蛇毒人心。這是絲毫緩慢不得的! 《周易》卦上說:“風雷益”;就是說,雷厲風行,直接痛快地去干,是容易得到效益的。
如能具備以上這三種心,那末,有過的能立即改掉了。譬如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陽,是沒有不消溶了的。實踐改過的工夫,有從事上改的,有從理上改的,更有從起心動念處除凈的。工夫既然不同,效用也就有別。
什么是從事上改的呢?例如前日殺生,今日戒殺了;前日怒罵別人,今日不發(fā)脾氣了,這就是事上而改的。但是強制于外,是會感到很困難的;而且病根還在,東滅西生,這不是究竟的好辦法。
什么是從理上改的呢?善于改過的人,是在事件還沒有發(fā)生以前,就先明白了它道理。
例如,過失在于殺生,自己就想:一切的動物都愛自己生命的,把它活活地殺死,往自己嘴里送,將我的享受建筑在它的痛苦上,能忍心嗎?這樣一想,我的心就會感到不安,而且它被殺,當遇到屠割的時候,痛苦澈骨人髓;至于我為了貪一時的口福,珍膏羅列,食過即空,蔬食菜囊盡可充腹,何必殺害它的生命,減損自己的福報呢?再進一步想,有血氣的動物都有靈知,都有佛性,和我是一樣的。我雖不能愛之養(yǎng)之,但怎能日日殺割生命,使它們仇我恨我于無窮呢?想到這里,就會對食傷心,不能下咽了。
又如以前,自已是容易惱怒的,就應該想;人們有不到之處,在情理上是應該加以寬恕的。我們不能自以為是而鄙視了所不及的地方,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豪杰,也沒有怨恨別人的學問,凡是我所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沒有修,不能感動他人,這是我自己要加以反省的。如果有人蠻不講理的來干犯我,那是他的事,于我又有什么干涉。那末,毀謗的發(fā)生,都是磨練于我,玉成于我,我將歡然受賜。能夠這樣想,那還有什么忿怒可發(fā)呢?(注:此行不可太過,因為縱容別人不利于他改過也是害他)。
應知聽到毀謗而不忿怒的,雖遇到讒焰薰天,也如拿火炬燒虛空,結果必自息。若是聞謗而怒,雖竭盡巧思之分辨,反如春蠶作繭,自取束縛,更增煩惱。所以忿怒不但無益,而且還有害。
其他種種過惡,都應該依理分析。其實,一切過惡都是愚囊的行徑,自害的作法,道理明白了,自然不會發(fā)生了。
什么叫做從心而改呢?一切過失都是根源于心,是心所造的。我的心不妄動,過失又從哪里發(fā)生呢?
從事修養(yǎng)的人,對于好色、好名、好利、好怒,這些過失,不必逐類尋求,但當專注起心動念處,使正念時時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了,正如太陽當空,妖魔鬼怪就由潛伏而歸于消滅,這是精密純一的真?zhèn)鳌<热贿^由心造,還須從心上去改,象斬毒樹,必須斷其根株,何必一條又一條地伐它的樹枝,一片又一片地摘它的樹葉呢?
大抵最好的辦法是治心。不合理的念頭,才一動起,立即發(fā)覺,一覺就立即予以消滅,倘使這樣做不到,就要反復明理來消滅它;蛟S還是克制不了,那就要用懸崖勒馬的工夫,臨事強行克制,堅決地禁止不犯。切實而論,“凈心、明理、臨事禁戒”三功并施,是改過的要訣。
但是決心要改過,明則要靠良朋提醒,幽則還須諸佛加被。一心懺悔,晝夜不敢懈怠,經(jīng)過一七日、或二七日、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見效時,或者感覺心神情曠,或者覺得智慧開朗,或者冗忙的時候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的人而能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圣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幛幡寶蓋,種種吉祥的事。這些現(xiàn)象都是過消罪滅的實證。但是不得執(zhí)此自高,自滿自足,而不更求進步。
從前藜伯玉二十歲的時候,已經(jīng)能自覺前日所做的不是,而把它都改掉了,到了二十一歲,才知道自己以前所改的,還沒有完全改盡,乃至二十二歲,回顧二十一歲,還象在夢中糊涂過日,錯誤不少。這樣,他年復一年,年年都改過,到了五十一歲的時候,還認為四十九年來所做的不對。
古人對改過作為一種學問,就是這樣認真去做的。
我們都是凡夫,過惡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樣,堆積得滿身都是的。可是回思往事,往往不見得自己是有過失的,或是心粗而眼障的緣故。但是過惡深重的人,也是有征兆的;或者感到心神昏塞;轉(zhuǎn)頭即忘;或無事而心常煩惱;或是看見正派的人而自己有些不好意思,有些沮喪的情緒;或是聽到正經(jīng)的話反而不生歡喜;或夜夢顛倒,甚至妄言妄動。這都是過去惡業(yè)障重的反映。倘使有一件像這樣的情形,那就要自己奮發(fā),舍舊圖新,不可自誤!
三、善業(yè)的積累
《易經(jīng)》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從前有一個姓顏的人,打算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叔梁紇(gē),而稱道他的祖宗積德,預料他的后人,必定會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后來事實證明,正是如此,因知《易經(jīng)》所說確是至理名言。
現(xiàn)在再列舉往事來證明:
楊少師(楊榮),是福建建寧人,他的家庭是以擺渡為生。有一次,久雨之后,溪里的水泛漲起來。洪水沖毀百姓的房屋。淹死的人順流而下。其他搖船的人,都乘這機會撈取財物,只有少師的曾祖和祖父接連救人,不去撈取一件財物,大家都嘲笑他們是笨蛋。乃至生了少師的父親以后,家里的經(jīng)濟情況逐漸寬裕起來。后來生了少師,少師于二十歲就登科,官職做到三公,子孫貴盛,到現(xiàn)在還有許多賢德的后裔。
寧波楊自懲,早年充當縣里的官吏,他存心誠厚,守法公平。那時的一個縣令辦事很嚴厲,有一回懲罰一個囚犯,把他打得血流滿面?墒悄强h令余怒還是不息。自懲耐心勸解,使他平息怒氣,不要鞭打囚犯;自懲家里很窮,別人送他的物品,一概都不接受,遇著犯人缺乏糧食,經(jīng)常設法替他們解決。有一天來了新的犯人數(shù)名,餓著沒有吃,可是他自己家里又剛巧缺存糧,如果給囚犯吃了,一家人就沒有吃,要挨餓了。但眼看囚犯們都餓得很可憐,自懲就和妻子商量。妻子問他:“囚犯從哪里來的?”自懲說:“他們從杭州來,一路上忍著饑餓,臉色都餓得發(fā)青了!”妻子聽了也很同情,因此,取了自己待炊的米,拿來煮粥給囚犯們吃。后來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守陳,次子名叫守址,做到了南京吏部侍郎(副部長之職)。長孫做了刑部侍郎,次孫做了四川的按察使。他們又都是當朝的名臣。
從前英宗正統(tǒng)年間,鄧茂七在福建率眾作亂,百姓跟從他的很多,朝廷起用鄞(yín)縣張都憲(名楷)南征,用計謀擒賊,委派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找到賊黨的名冊,于是對沒參加暴動的,秘密發(fā)給他們小白旗,約定官兵來到的一天,把白旗插在門口。他嚴戒官兵不可亂殺,因此保全了萬人的性命。后來謝的兒子謝遷中了狀元,做到宰相。孫子謝丕中了探花。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是一名秀才,有一天,隆冬嚴寒,他早起到學校里,看見一人倒臥在雪中,撫摸那人的身體,已經(jīng)是半僵了。他就把自己身上所穿的綿裘脫下來,給這人穿上,還扶著送到他的家,救活了他。太史的父親夜間做了一個夢,有神人告訴他:“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誠心,我遣韓琦做你的兒子。”等到生了琢庵,取名叫琦。
臺州應尚書(部長職位),壯年時代在山里讀書,夜間鬼聲嘯集,使人驚慌。但他并不懼怕。有一夜聽到鬼在那里說話:“某婦人因丈夫出門久客不歸,公婆逼她嫁人,明天夜里要吊死在這里,她可以替代我了。”應尚書聽了以后,偷偷地把自己的田賣了,得銀四兩,偽造了她丈夫的信,寄銀還家。她公婆見到了信,懷疑筆跡不同,但又想起信可以假造,銀子是不可能假造的,想必兒子還活著。因此,就不強迫媳婦嫁人了。不久那婦人的丈夫果然回家,夫妻團聚。應尚書又聽到鬼在說話:“我應該得替身,可是這個秀才破壞了我的好事。”又聽另一鬼說:“你為什么不禍祟他?”那鬼回答說道:“這人心好,不久就要做陰德尚書了,我怎能降禍于他呢?”應公因此更加努力做善事。凡是遇到饑荒的年頭,就捐出谷來救濟窮人,遇到親友們有急需的,就設法給他們解決;遇上非理侵犯他的事,他總是逆來順受,不去和別人計較。后來,應公的子孫登科的,至今還很多呢!
常熟徐鳳竹,名拭,他的父親家產(chǎn)本來是殷富的。有一次,遇到荒年,他自己就首先放棄應收的租米,來作為同縣富人們的榜樣,又分谷以救濟貧窮的人們。夜里聽到鬼在門外喊道:“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xù)而呼,連夜不斷。這年鳳竹果然中了舉人。他的父親因而更加努力做好事,凡是修橋鋪路,供僧接眾,只要是有利益于人們的事,沒有不盡力做的。不久,又聽到鬼在門外喊道:“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以后鳳竹果然做到了兩江巡撫。
嘉興屠康僖公,初任刑部主事,親自宿在獄中,詳細地了解囚犯們的情況。發(fā)現(xiàn)有幾個無罪的人,康僖公不認為是自已的功勞,他秘密寫了報告給刑部的堂官。以后朝廷會審,堂官根據(jù)圖公的報告,訊問眾囚犯,事實完全與屠公的報告相符,就釋放了冤枉的十余人。公又寫了一份報告說:“在京都的地方,尚且有這么多受冤枉的好人,那么,四海之內(nèi)廣大的人民,難道沒有受冤枉被壓迫的好人嗎?應該每隔五年差一減刑官,復查檔案,仔細考查研究其實際的情況,冤枉的給他們平反。”尚書代為轉(zhuǎn)奏皇帝,皇帝批準了他的建議。當時屠公也被派為減刑官之一。有一次,夜夢有人告訴他:“你的命本來是沒有兒子的,因為是你提議減刑,為自己造了福,因此報應,能得到三個好兒子。”當年夫人有妊,生了應損、應坤、應俊,都是官居顯要的。
嘉興包憑,字信之,他的父親做過安徽池陽太守,生了七個兒子,憑是最小的,入贅在平湖袁氏,和我父親交情很密切。他博學高才,可是屢次參加考試,都沒有被錄取,他愛好佛、道之學。有一天,他去仰湖游覽,偶然到了一所村寺,看見一尊觀音菩薩的像,因房屋破舊,圣像露立著,遭受風雨的淋漓侵蝕。憑立即取出十金,交給寺里的住持僧,叫他修繕屋宇。那和尚說:“工程大、銀子少,是難以完成的。”憑再取出松布四匹,衣服七件,再作捐獻。其中有一件精細麻布做的外衣是新制的。隨從他的仆人勸阻他,要他把這件衣服留著自己穿。憑說:“但求圣像能夠安全保存,我雖露著身體也是情愿的。”住持僧聽了這話,掉下了眼淚,說道:“布施銀子和布衣,還不是一件難事,只此一點供養(yǎng)的誠心,實在是很難得的!”以后房屋修理完畢,憑邀請他的父親同游寺中,夜間宿在寺里;憑夢見伽藍神來謝他,說:“你的兒女當?shù)霉γ撐?rdquo;。后來憑的兒子汴、孫子芳都登科第,做了大官。
嘉善支立的父親,在刑房工作。有一囚犯沒有罪,卻被判處重刑。支立的父親很同情他、憐憫他,意欲為他反案。囚犯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公的好意無以為報,明天請他到家,你以身體招待他,他或肯竭力為我設法,那我就可以不死了。”妻無奈,下淚同意。支公來到囚家,囚犯的妻親自勸酒,并告以丈夫的吩咐。支公以為不可,但他還是盡力為囚犯作了平反。囚犯出獄后,夫妻登門叩謝,說:“你這樣的厚德,是世上少有的!現(xiàn)在你還沒有兒子,我們有一個女兒,想送給你做妾,這在情理上總是通得過吧?”支公因備了禮物,納娶他的女兒,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立,二十歲就中了狀元。立生子名高,高生子名叫祿,都是貢生,很有才學。祿生兒子大綸,又中了狀元。
上面所說的十樁故事,雖然表現(xiàn)的事實不同,但歸納起來,只是一個善字罷了。如果更精確地來推論行善,那么善行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需要精研明辯,才能做到真實地行善積德,自利利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