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方輿紀要敘
江西之有九江也,險在門戶間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贛州也,險在堂奧間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棄門戶而不守者敗,爭門戶之間而不知堂奧之乘吾后者敗;棄堂奧而不事者敗,爭堂奧之內而不知門戶之搗吾虛者敗。然則重門戶而固堂奧,遂可以必不至于敗乎?曰:不能。何以知其然也?重門戶,人知我之專事門戶也。強鄰壓吾西,勁敵扼吾東,欲于門戶之外辟方寸之地而不可得,則門戶為無用矣。固堂奧,人知我之專爭堂奧也。墻垣溝池,可以阻寇之來,而寇亦即限我于墉垣溝池之內,甚且或伺其旁,或乘其隙,堂奧可終恃乎?且以十萬之眾萃于江沱,以十萬之眾頓于嶺下,自大庾至潯陽,南北懸絕千八百有余里。而饒、信諸州以東,袁、吉諸州以西,敵來之路凡十余處。四面拮據(jù),必有一懈,懈則敵乘之而入矣。且夫轉輸則農(nóng)業(yè)廢,救援則兵力疲;陸行病于沮澤之多,水行苦于灘險之遠。敵縱未入吾境,而我先坐困。猶謂江西之地,可以坐保一隅而無患哉?然則戰(zhàn)乎?曰:以九江戰(zhàn),則局?于水濱;以贛州戰(zhàn),則崎嶇于山谷。戰(zhàn)未可以必勝也。然則何取于江西?曰:以江西守,不如以江西戰(zhàn)。戰(zhàn)于江西之境內,不如戰(zhàn)于江西之境外。何以知其然也?從來善用兵者,如風如雨,如雷如霆,如猛獸之發(fā),如鷙鳥之擊,而后可以言戰(zhàn)。敵人備武昌,我則攻皖口;敵人備皖口,我則攻武昌。我方攻武昌,皖口之防未密,我即下皖口。我方攻皖口,武昌之備必疏,我即下武昌。事在金陵,則不攻武昌,不攻皖口,而疾卷金陵,可也。不然,出淮東以震山左,出淮西以動中州,可也。或沿江而下乎?或溯江而上乎?或逾江而北乎?我之所攻者一,敵之所備者十,敵必不能以備我矣。然則江西遂棄不守乎?曰:非不守也。守易而戰(zhàn)難。以九江、贛州城高硜嬈茍得其人,雖疲兵敗甲,猶可守也。次則袁州、廣信,各留數(shù)千人守之,與南昌互為形援,足矣。且我方提兵四出,橫行中原,敵必心懾氣沮,未暇為潛師入境之謀。即或有之,吾平日之節(jié)制,尚足以維持于不敗。甚而敗焉,吾得淮南、山左之一郡,不以易江西之全壤也。且與其以守失之,毋寧以戰(zhàn)失之。向使舉一二千里之地,數(shù)十萬之人,而束戈?刃,置之于無所用,如趙括之于長平,馬謖之于街亭,求與敵一戰(zhàn)而死,亦不可得,不亦哀哉!然則可戰(zhàn)之勢,獨在九江乎?曰:然。自昔用九江者,其成其敗,亦燦著矣。吾獨怪劉宋之子勛,其舉事于江州也,亦既有四方之全勢,而卒死于江州,則子勛幼稚、鄧琬庸下之過也。近時陳友諒之用江州也,吾滋惑焉。友諒以徐壽輝之欲遷隆興為非策也,既殺壽輝,遂都江州。當其初恣雎暴橫,氣吞江東,似乎知用上流之勢,即師徒再喪,西據(jù)武昌,亦未為失計。何以舉軍而東,不爭江州,而爭洪都?自速其亡也!使友諒疾擊江州,東扼湖口,洪都必震。更或順流直下,徑襲安慶。吾意是時安慶方恃江州之蔽,備必稍怠,襲之可得也。既得安慶,江州友諒故都爾。翻城相應,事所宜有。洪都之去金陵千五百余里,道路懸隔,勢不相救,不且為友諒囊中物哉?計不出此,乃以舟師悉指洪都,前有堅城之拒,后有湖口之隘,使我得從容赴救,一戰(zhàn)而斃之。兵法:師雖深入,還道宜利。友諒固未之前聞也;蛟:洪都鄰接武昌,友諒攻之,似為肘腋慮,使友諒既東,洪都舉軍而逾修水,越西塞以爭武昌,奈何?曰:吾又知其不然也。自洪都以西,道皆僻遠,勢未易達,友諒雖東武昌,其根本之地,守亦必嚴。且友諒既長驅江上,兵力雄盛,為洪都者,亦自固不暇,何暇攻武昌哉?曰:贛州于南昌如何?曰:贛州又非九江比也。宸濠以南昌之眾,奪南康、九江,疾趨而東,是也。使不攻安慶,竟掩金陵,王守仁雖舉勤王之兵,自吉安而北,復南昌,向九江,而濠之勢已成。天下向背,正未可知。幸天奪其魄,周章狼戾,一至此也。然則贛州于南昌,有時可以不慮;南昌于江西,有時可以不守。贛州有變,固守南昌以拒之,可也。甚則急扼湖口,力固尋陽,使不得軼出于大江,而后圖所以制之,可也。昔華歆以豫章敗于孫策,何無忌以豫章敗于徐道覆,操師乞以豫章敗于劉子翊,林士弘以豫章敗于蕭銑,鐘匡時以洪州敗于秦裴,南昌不必為險固之地也。林士弘失豫章而保余干,恃彭蠡之阻也。又棄余干而保虔州,恃贛石之險也。然贛州自守或易,攻人亦難。五代盧光稠據(jù)虔州而事中朝,支吾不過數(shù)年,及譚全播之時,卒并于淮南矣。徐道覆出南康而北,陳霸先出南康而北,蕭勃之眾亦出南康而北,時勢各殊,成敗迥異,未可同日語也。王守仁之出贛州,亦時勢宜然。論者不察,謂贛州與南昌有不兩存之勢。嗚呼!何其暗于大計哉!唯九江在江西,誠為噤吭之地。自三國迄今,從北而南,未有不得尋陽而可以圖洪州者。太祖一克江州,而隆興以南,望風款附。陳友諒越江州而攻洪都,一敗而不復振矣!嗚呼!知贛州之可不慮,而后可以用南昌也;知南昌之可不守,而后可以用江西也;知用江西者,不徒戰(zhàn)守于贛州、九江之間,而后可以有事于天下。嗚呼!可不鑒哉!
- 太上感應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