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陜西六
◇延安府東至山西黃河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山西吉州二百九十里,南至西安府耀州六百六十里,西至慶陽府四百五十里,北至榆林衛(wèi)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二千二百里,至南京四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七百四十里!队碡暋酚褐莸。春秋時白翟所居。秦屬上郡。漢初屬翟國,尋屬上郡。后漢亦為上郡地。晉為雍州塞外地。后魏延昌二年,置東夏州。西魏改為延州取延水為名。隋初因之。大業(yè)初,改為延安郡。唐復為延州。天寶初,亦曰延安郡。乾元初,復為延州。中和三年,置保塞軍節(jié)度。光化初,改曰寧塞軍。朱梁改為忠義軍。后唐曰彰武軍。宋仍曰延州亦曰延安郡彰武軍。元?四年,升為延安府。金因之亦曰彰武軍。元改延安路。明初復曰延安府,領州三,縣十六。今仍曰延安府。
府東帶黃河,北控靈夏,為形勝之地。戰(zhàn)國時,魏人入上郡于秦,而秦益強《史記》:梁襄王七年,魏盡入上郡于秦!墩x》:丹、坊、?、延北至┯陰,魏上郡地也。秦惠文君六年,魏納陰晉,八年納河西地,十年又納上郡十五縣,而河西濱河之地盡矣。漢逐匈奴,開朔方,恒自上郡而北。蓋其地外控︹索,內藩畿輔。上郡驚,則關中之患已在肩背間矣。晉失其馭,并、雍之間,遂成戎藪,歷數百年而患未息。唐自貞觀以后,開拓益廣,延州之患絕少。及黨項蠢動于前,回鶻、吐蕃猖蹶于后,延綏嘗岌岌多事矣。廣明召變,四方幅裂,藩鎮(zhèn)交訌,延及五季,延綏嘗為爭遂之也《五代史》:梁開平四年,李茂貞合?、涇二鎮(zhèn)兵,攻夏州帥李仁福,請兵于晉。晉遣周德威自振武將兵會之。朱全忠西援仁福,聞晉兵在綏銀磧中,遣將李遇等自?延趣銀夏,邀其歸路。宋以西夏憑陵,置重鎮(zhèn)于延州,往往選將屯兵,與諸路相聲援。王庶曰:延安,五路襟喉也。金人之窺關陜也,恒自山西渡河,亟犯延安,延安陷則南侵三輔,如建瓴而下矣。嗚呼!涓涓不絕,將成江河。以延綏之境,密邇雄邊,控臨秦晉,一旦有事,此國家救焚拯溺之時,乃猶以泄泄處之,安得不為滔天之禍哉!
膚施縣附郭。戰(zhàn)國時為趙地。趙惠文王二年,主父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即此。秦置縣,屬上郡。漢為上郡治。曹魏時廢。后魏復置,屬襄樂郡。西魏時廢。隋大業(yè)三年,復置縣,為延安郡治。唐、宋時,州郡皆治此。今編戶二十七里。○延安城在府東五里。《宋志》:延安有東西二城,其中限以深淵。五代漢天福十二年,彰武軍亂,攻其帥周密。密保東城,眾推州將高允權為留后,據西城,是也。宋嘉定十四年,蒙古將木華黎攻金延安。延安將合達軍于城東,木華黎潛令軍士伏于城東兩谷中,誘金兵來追,伏發(fā),大敗之。合達入城固守。木華黎以城池堅深,猝不可拔,乃南攻?坊,留軍圍之。沈括曰:延安有五城。說者謂舊有東西二城,夾河對立,高萬典郡,始展南北東三關城。按杜甫詩: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是天寶中已有五城也。今舊址已廢。城周九里有奇,有東南北三門,即故城改筑。
金明城府西北百里。杜佑曰:古高奴也。項羽封董翳為翟王,都高奴。漢為縣,屬上郡。文帝三年,匈奴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遣丞相灌嬰發(fā)車騎詣高奴,擊之。匈奴走出塞,上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后漢亦為高奴縣。晉廢。后魏太平真君十年,置廣洛縣于此。十二年,置金明郡治焉。隋初,郡廢,改縣曰金明,屬延州。隋末廢。唐武德二年,置北武州,領開遠、金義、崇德、永定、安義凡五縣。旋復析膚施地置金明縣。貞觀二年,廢北武州,以開遠等五縣俱省入,仍屬延州。宋初因之。熙寧五年,廢為金明寨。又永豐廢縣,在府西。后魏太平真君十三年,置永豐、啟明二縣,屬金明郡。隋俱廢入金明縣。
豐林城在府東三十五里。亦漢膚施縣地。后魏僑置廣武縣于此。太和初,兼置遍城郡。西魏末,柔然寇廣武,李弼擊卻之。隋初郡廢。開皇十八年,改為豐林縣,屬延州。唐武德四年,僑置云州,又析置云中、榆林、龍泉三縣。八年,廢州,以龍泉縣并入臨真,以云中、榆林并入豐林,仍屬延州。宋初因之。熙寧五年,省為豐林鎮(zhèn),屬膚施縣。杜佑曰:豐林,漢朔方臨河縣地。似誤。延水城府東北百十里。西魏置安人縣,屬安寧郡。隋開皇初,郡廢,改安人為吉萬縣,屬綏州。大業(yè)初,廢。唐武德二年,分延川縣地置西和州,領安人、修文、桑原三縣。貞觀二年,廢州及修文、桑原二縣,入安人縣,屬北基州。八年,又廢北基州入延川縣。二十三年,改安人縣為弘風縣。神龍元年,又改為延水縣,屬延州。宋初因之。熙寧八年,省入延川縣,為延水鎮(zhèn)。
門山城府東南百八十里!吨尽吩:宇文周時,分云巖、汾川二縣地,置門山縣。隋大業(yè)初,省入汾川縣,屬延州。唐武德三年,復置門山縣,治宋斯保,屬丹州?傉露,移治庫利川。宋仍屬延州。金因之。元廢入宜川縣。舊《志》:門山廢縣在宜川縣西七十里。云巖、汾川,今俱見宜川縣。
三城在府東南!吨尽吩:魏晉間所置,為戍守處。晉咸和九年,北羌王薄勾大等侵擾北地、馮翊。石虎使其將郭敖、石斌等擊破之。勾大奔馬蘭山,郭敖乘勝逐北,為羌所敗。斌收軍保三城。又元興中,姚興欲以三城朔方雜裔配赫連勃勃守高平,不果。義熙三年,時勃勃以朔方叛秦,攻秦三城以北諸戍,悉拔之。既而勃勃取關中,置朔州牧,鎮(zhèn)三城,即此。魏收《志》:遍城郡廣武縣有三城。是也。馬蘭山,見耀州同官縣。
○嘉嶺山在府城東南,形勢高峻。又城東北有清涼山。上有尸毗巖及萬佛、石仙等洞,又有鷲峰、定甲等泉!跺居钣洝:郡城據山,四面甚險。謂此也。元木華黎伏兵于城東兩谷,即此二山云。
伏龍山府北五里!犊尽:上郡之名山也。又五龍山,在府北十里,山下有帝原水!稘h志》:宣帝從方士言,祠五龍山帝原水。即此。山北又有一峰,高數百丈,峭如碧簪,名碧簪山,一名虎頭山。
重覆山在縣東南,近廢門山縣,以山形重疊而名。杜佑曰:門山縣有門山!睹麆僦尽吩:山形如門,略容車馬,東至宜川縣僅十里!鹉档ど,在府南四十里,多產牡丹,名曰花原頭。
○延水在府城東門外。源出安塞縣西北蘆關嶺,東南流經此,又流經延長縣,入黃河,一名濯筋水!吨尽吩:府南門外有南河,流入濯筋水。
清化水府東四十里地有嘉泉,水源出焉,東流入延水。又清水,在府西北廢金明縣境,流經老人谷,俗呼老人水,下流亦合于延水!馂跻,《志》云:出府東北烏耶谷。又龍尾水,出府北之龍尾溪,下流俱入于延水。
延利渠在府城南。舊時灌注城市,復穿城而出,溢為柳湖,入于延水!鹞妪埲,在府城東北,從石罅中涌出,匯而為池。《水經注》:五龍山有牧龍川,多產駿馬。即此池也。
○金明寨在府西北。本金明縣地。宋天圣中,置寨于此,以御西夏。慶歷初,趙元昊寇金明寨,轉破寧夏寨,進陷豐州。寧夏寨,蓋在夏州境內!端沃尽:金明縣有金明寨。《通志》云:今府治西有金明驛,又有榆林、魚河二驛。
安塞縣府西北四十里。東至青澗縣二百四十里。本漢高奴縣地。后魏為廣洛縣地。唐為金明縣地。宋置安塞堡。元升為縣,屬延安府。明因之。今縣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二十里。
○敷政城縣西南百二十里。后魏置因城縣,屬上郡。后周廢,尋復置,屬延州。隋因之!舊唐書》:武德二年,移因城縣,治金城鎮(zhèn),改為金城縣。又于界內置永州,領金城、洛盤、新昌、土?追四縣。貞觀四年,移永州于洛源縣。八年,廢洛盤等三縣入金城,屬延州。天寶元年,改金城為敷政縣。宋因之。元廢。今為敷政巡司!鹗T城,在縣西。后魏置,屬上郡。魏收《志》:上郡領石門、因城二縣,后周廢入因城。
○天澤山在縣東五里。上有天澤泉。又龍安山,在縣西一里。狀如臥龍,因名!痨`臺山,在縣北五里。巨石高險,舊建云臺觀于其上。又三?追山,在廢敷政縣北一里。土石相雜,上有三冢,遙望如?追,因名。
○洛水在縣西七十里。上流自慶陽府流入府境,經保安縣西南,流入縣界。至城下又南流入甘泉縣境。詳大川洛水。○延水,在縣北百里,東南流,入膚施縣界。西川水在縣東南。自保安縣境流入界,至縣東南二十里,會小平川,入膚施縣境,合于延水。又縣西北九十里有洧水及背水,皆東流注于延水!鸾鹈鞔,在縣北五十里。《寰宇記》:自蕃界來入縣境,西過而南流,至膚施縣界,合于延水。
○蘆關在縣北百七十里。有東西二城基址,亦曰蘆子關。唐杜甫詩:延州秦北戶,關防猶可倚;焉得一萬人,驅疾塞蘆子。謂此也。蔡夢弼云:去延州百八十里有土門山,兩崖峙立如門,形若葫蘆,故謂之蘆子。后唐長興四年,李彝超以夏州拒命。詔樂彥稠等討之,進屯蘆關。彝超遣黨項抄掠糧運及攻具,官軍自蘆關退保金明。趙?《聚米圖經》曰:蘆關在延州塞門寨北十五里,自蘆關南入塞門,謂之金明路。舊有蘆關寨,宋至道中,廢。元豐四年,復為戍守之所。
塞門寨在縣北百五十里。本蕃部舊寨。宋至道中,廢。元豐四年,復置。其東五十里為殄羌寨。北九十里為烏延口寨。陳執(zhí)中曰:塞門至金明二百里。宋時與安遠、承明等寨,屢為夏人所陷。熙寧二年,夏人請納安遠、塞門二寨以易綏州。二寨之北,舊有三十六堡,以長城嶺為界。時詔邊臣定二寨地界,夏人不從,遂不果易。元豐二年,收復塞門寨,始為內地!端沃尽吩:塞門寨,南至安塞堡四十里。似謬。○招安寨,縣西北五十里。宋龐籍知延州,命部將狄青筑招安寨于橋子谷旁,以斷夏寇出入之路,即此。后為招安驛。
萬安寨在縣北。亦謂之萬安鎮(zhèn)。又東有三川口,《舊志》以為宜川、延川、洛川之口也。宋康定初,趙元昊寇延州之保安軍,破金明寨。又破安遠、寨門、永平諸寨,乘勝至延州城下。諸將劉平、石元孫等自慶州趣土門,復倍道而前,至萬安鎮(zhèn)。又進至三川口西十里止營,與延州相聞。復東行五里,與賊遇。賊涉水為陳,擊卻之,轉戰(zhàn)三日,賊退還水東。平保西南山,立七柵自固。賊自山四出合擊,平等敗沒。即此處也。土門,即蘆子關矣!鹌角颊,縣東三十五里。宋置。本名克胡山寨。紹圣四年,更名。金廢。甘泉縣府西南九十里。北至安塞縣百二十里,南至?州九十五里。漢上郡雕陰縣地。隋為洛交縣地。唐武德初,析置伏陸縣。天寶初,改為甘泉縣,屬?州。宋改屬延安府。今縣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二十三里!鸬耜幊强h南四十里。戰(zhàn)國時魏地。周顯王三十六年,秦犀首伐魏,取雕陰!妒酚洝:梁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于雕陰。是也。漢置縣。三國魏時縣廢。舊《志》云:雕陰城在?州北三十里!独ǖ刂尽:雕陰故城在洛交縣北三十里。
臨真城在縣東北百七十里。漢高奴縣地;蛟萍礉h上郡之定陽縣。后漢因之。晉省。后魏大安中,置臨真縣,屬定陽郡。西魏又置神水郡及真川縣。后周廢郡。隋大業(yè)初,又以真川縣并入臨真。唐初,屬東夏州。貞觀二年,改屬延州。宋因之。元廢。其南又有龍泉廢縣,唐武德四年析置,八年并入臨真縣。
黑城縣東百七十里,當庫利川口。相傳赫連勃勃所置。緣山坡為城,崎嶇不正,俗名黑城。后魏孝昌二年,源子邕奉詔討賊,自東夏州進平黑城,遂率眾南出。賊帥康維摩守鋸谷,斷?棠橋。子邕擊破之。又破契官斤于楊氏堡,復破賊于赤沃堡,遂解白水之圍。鋸谷及楊氏等堡,應在今洛川、宜川等境。
○伏陸山在縣治東北。唐以此山名縣。又雕陰山,在縣南二十里。山多土穴,雕鷹所居。漢以此名縣!饎谏,在縣北二十里。有大小二山。相傳宋狄青與夏人相拒,士卒疲困,嘗憩于此,因名。
野豬峽在縣北四十五里。山峽險窄,為戍守重地。《志》云:甘泉當?、延二州之中,為咽喉之所,而野豬峽尤當其要。嘉靖三十年,撫臣張珩議筑堡于此,以遏虜南入之沖。
○洛河在縣治西。自安塞縣流經此,又南入?州境!鸱懰,在縣南二十里。亦名阿伏斤水。阿伏斤,夷名也!吨尽吩:以水源隱伏川陸,故兼有伏陸之名。下流入于洛河。
庫利川在縣東北。川側土田沃衍,五谷豐饒,羌人稱貯舊谷為庫利,因以名川!鸶嗜,在縣南五里。出巖谷中,飛流激射,厥味甘美。隋煬帝嘗經此,飲而甘之,唐因以名縣。
○撫安驛《通志》云:在縣治西北,明初置。
安定縣府北百九十里。南至安塞縣百六十里。本唐延川縣地。宋康定五年,于延州城馬蹄川筑安定堡。金因之。元改置縣。今縣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九里。
○丹頭城在縣東南。宋置丹頭寨于此。金因之。元至元初,改置丹頭縣,屬延安府。四年,仍并入安定。○御謀城,在縣西北百里。宋崇寧三年,賜名御謀。金廢。又縣北有制戎城,宋崇寧中置。本名天降山新城。政和八年,賜名制戎!锻ㄖ尽:縣西北八十里有洛城,洪武中所筑。
○二郎山在縣南一里。雙峰并立,因名。又鴉鴿山,在縣南四十里,林木蔚然。又南二十里曰神木山。山中有古樹千株,樵采不敢入。○滴溜山,在縣北百里。泉出巖石間,因名。黑水出于此。
○潘陵川縣南八十里。源出鴉鴿山,南流入于延水。○黑水,在縣北百里。舊置黑水堡,因水以名。宋元豐五年,種諤遣曲珍攻黑水安定堡,與夏人遇,敗之。又金人以李顯忠為蘇尾九族都巡司使,駐兵黑水堡,是也。又白水亦在縣北,源出分水嶺。宋置白水堡于此。下流合于黑水。又東至延川縣境,合于吐延川。
○威羌寨在縣北七十里。宋元符初筑。又北七十里曰蘆移堡。《宋志》:蘆移堡西南至御謀城三十五里,元豐中置!瘕埌舱,在縣西南八十里。宋慶歷初,龐籍知延州,命狄青筑招安寨,周美取承平寨,王信筑龍安寨,悉復所亡地,筑十一城,是也。宣和二年,改龍安曰德安寨。
保安縣府西北百八十里。本名栲栳城,以旁有栲栳谷而名。唐咸亨間,嘗置禁軍于此。貞元中,改為永康鎮(zhèn)。宋升為保安軍。金改軍為縣,復置州治焉。元州廢,以縣屬延安府?h城周九里有奇,今八里有奇,編戶八里。
○金湯城在縣西北百里。宋置金湯寨。元豐五年,?延將曲珍敗夏人于金湯,是也。元符二年,改為金湯城,為控御夏人之所。明成化中,套賊入犯,此亦為戍守要地。其西四十里曰白豹城,入慶陽府境。○通慶城,在縣西北百六十里。亦宋置,為?延戍守要地。其西三十里,即慶陽府境之鎮(zhèn)安城也。又鐵鞭城,在縣西北百余里!吨尽吩:宋時所筑,為榆林之之險。又北有鎖地、五谷等城,亦宋置。
○九吾山縣西五十里。上有湫,歲旱不竭。《志》云:縣西一里有候雨山。旁有石室。天將雨,則此山煙霧四塞,人以為候!鹛泼,在縣西北,近榆林之寧塞營。近代官軍敗賊于此。又石樓臺山,在縣南七十里。以山巖層疊而名。
艾蒿嶺在縣東六十里。即子午嶺之異名也。綿亙于延慶兩郡間,幾數百里云。
○洛河在縣西南。自慶陽府廢洛源縣流經此,又東南入安塞縣境。○吃莫河,源出蕃部吃莫川。東南流,至城西十六里,又南入于洛河。其水淺隘,不勝船筏。
三岔溝縣北九十里。又縣西南四十里有紫馬溝,涸溢不時,水漲則注于吃莫河,通于洛河。
○石堡塞在縣北。本蕃寨。宋初置城于此。至道中廢!端沃尽:寨旁有γ流,一名臧底河。夏人近河筑城,為要害必爭之所。政和五年,知慶州姚古克其城,建威德軍,尋復為寨。金廢。
順寧寨縣北四十里。西至金湯城九十里。宋為戍守要地。紹興四年,夏趙乾順入寇?延,西自順寧、招安寨,東自黑水、安定,中自塞門、龍安、金明以南,二百里間相繼不絕。至延州北五里,陷金明寨而去。蓋諸寨皆延州要沖也!锻ㄖ尽:洪武中,嘗設順寧巡司于此!鸬戮刚,在縣西八十里。亦宋置。寶元初,趙元昊入寇,與諸酋約,先攻?延,欲自德靖、塞門寨、赤城路三道并入,是也。赤城,見平涼府崇信縣。
園林堡縣東四十里。宋置。今縣東九十里有園林驛,因舊堡以名也。又縣東北有平戎堡。《宋志》云:堡南去園林堡五十里。本名杏子河東山。紹圣四年,賜名平戎。亦曰平戎寨。金廢。○鐮刀寨,在縣南。宋慶歷四年,趙元昊請以栲栳、鐮刀、南安、承平故地,及他邊境蕃漢所居,乞畫中為界處也。栲栳,即今縣城矣。石門鎮(zhèn)在縣西。嘉靖三十年,撫臣張珩言:保安縣西河川有石門鎮(zhèn)及石門子,北接榆林、寧塞、靜邊諸營堡,為戎羌闌入之路,宜各筑一城,增兵戍守,是也。○圣人道,在縣東七里!吨尽吩:從番界末?家族來,經縣境一百五里,入廢敷政縣界。即赫連勃勃起自夏臺入長安,芟平山谷所開道也。俗訛為圣人道。宜川縣府東南二百八十里。西至?州百七十五里,東至山西吉州百六十五里。古孟門河西之地。苻秦時為三堡鎮(zhèn)。西魏置義川縣,又置汾州及義川郡,尋改州為丹州。后周改縣為丹陽郡。開皇初,郡廢,復改縣曰義川。大業(yè)初,州廢,縣屬延安郡。義寧初,復置丹陽郡。唐武德元年,改為丹州。天寶初,改為咸寧郡。乾元初,復為丹州。宋太平興國初,改縣曰宜川,而丹州如故。元廢州,以縣屬延安路。今縣城周四里有奇,編戶二十三里!鸬り柍窃诳h東北二十九里。亦曰丹州城!吨尽吩:苻秦時三堡鎮(zhèn)也。西魏大統(tǒng)三年,割?、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鎮(zhèn)。廢帝改為丹州,因丹陽川為名。唐永徽中,移縣于赤石川口,其城遂廢。汾川城在縣東七十里。西魏置安平縣。后周改曰汾川。隋蜀延州。唐屬丹州。劉?句曰:隋縣治土壁堡,唐開元二十二年移今治云。宋熙寧三年,省入宜川!鹣虒幊,在縣東百里。后魏置永寧縣。西魏改為太平縣。隋開皇中,改曰咸寧,屬延州。唐屬丹州。劉?句《志》:隋縣治白水川,唐景龍二年移治長松川云。宋太平興國中,廢入宜川。
云巖城在縣西北七十里。西魏置,兼置樂川郡治焉。隋初,郡廢,縣屬丹州。大業(yè)初,縣廢。唐武德初,復置云巖縣,屬丹州,理回城堡。咸亨四年,復移治于此。宋熙寧七年,又廢為云巖鎮(zhèn)。
○安樂山在縣南十里。《志》云:昔人嘗屯軍于此。又晉師山,在縣西南百里,與?州分界!鹪茙r山,在縣北八十里。山形重疊如云,舊云巖縣以此名。又庫利山,在縣西百里,與甘泉縣之廢臨真縣接界。
孟門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山勢綿延,與吉州孟門山參差相接!吨尽吩:山當黃河中流,有石扼束,俗謂之石?。相傳即《禹貢》鑿石導流處也!鸨P古山,在縣東南百二十里。山勢紆回,翼帶河濱。
○黃河在縣東八十里。其上流自榆林衛(wèi)而南流,經葭州、綏德二州之境,又南歷青澗、延川及延長縣而入縣境,與山西平陽府吉州分界,又南流入同州韓城縣界,府境東面之險也。詳見大川黃河及川瀆異同。
銀川水在縣西南十里。流繞縣城,又東注于黃河。又汾川水,在縣北八十里,自甘泉縣流入境。又澤徑河,在縣北百里。俱流入于黃河。
丹陽川在縣西南。蒲川水自?州洛川縣來,流入丹陽川。川口有赤石,因曰赤石川。又庫?川,在縣西北二十里。川南為漢,北為蕃。蕃漢人于此締香火。蕃人謂香火為庫?也。其下流,俱注于黃河!鹩裆彸,在縣北!吨尽吩:池廣數千頃,為一方之勝。今湮。○烏仁關在縣東八十里。下臨黃河岸,與山西吉州對境!短浦尽:丹州有烏仁關。《一統(tǒng)志》云:金置,元廢。誤也。延川縣府東北二百里。東至山西永和縣百里,北至青澗縣五十里。亦漢膚施縣地。西魏置文安縣,兼置文安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為延川,取界內吐延川為名,屬延州。唐因之。今縣城周四里,編戶九里!鹆x門城在縣西。唐武德二年,置義門縣,兼置南平州治焉。四年,州縣俱并入延川。
○青眉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后魏時,有土蕃青眉族居此,因名。又西北二十里,有玉皇山!吨尽吩:縣西一里有西山,舊為烽火之所。
禪梯嶺在縣西南。嘉靖三十年,撫臣張珩言,保安縣石門鎮(zhèn)、甘泉縣野豬峽與延川縣禪梯嶺,俱為套寇深入之路,比他鎮(zhèn)為獨重,可各筑一城守之。是也。
○黃河在縣東四十五里。自清澗縣流入境,又南入延長縣界!吨尽吩:縣東北六十里有漩窩渡。又有延水關渡,在縣東南七十里。清水渡,在縣東南八十里。皆黃河津濟處。
吐延川在城北。一名哥基川。胡語亦謂之濯筋水!跺居钣洝:吐延川與骨胡川,俱自綏德來,流入于黃河。
青澗水在縣東城下。自清澗縣流入,又東北流入于吐延川!吨尽吩:縣東北有柏岔溝、五龍川,縣西有王家溝、唐家坌溝,縣南有王林溝、沙泉溝,縣北有土谷坌溝、滔水川,縣西北有紫溝及社樹平溝,俱流入于延川。○石油井,在縣北九十里。井出石油,六月取之涂瘡疾,即愈。舊《志》:高奴縣出脂水。是也;蛑^之石液云。
○永和關縣東北四十里。宋置關于此。路通綏德,前據山險,下臨黃河,西戎嘗盤據其間,為戍守要地?h北又有順安、白草等寨,俱宋景?中置。元符二年,廢!鹞陌搀A,在縣西五十里,為延綏往來之通道。延長縣府東百五十里。東至山西大寧縣百里,西北至延川縣五十里。本膚施縣地。西魏置廣安縣。隋改延安縣,屬延州。唐初,置北連州于此。貞觀二年,州廢,縣仍屬延州。廣德二年,改為延長縣。今縣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十里。
○義鄉(xiāng)城在縣西南。西魏置義鄉(xiāng)縣。隋大業(yè)中,廢入延安縣。唐初,復置,又析置齊明縣,俱屬北連州。貞觀二年,俱廢入延安縣。
○屏山在縣治南。以形似名。下有翟水,水面出油,可以燃燈。又潄玉巖,在縣治東軒豁,可容百人。泉出如練,流入城東鴛鴦渚,謂之城東河。九連山在縣西十五里。山有九峰,相連不斷。又高奴山,在縣北二十里。上有古寨!皙殤(zhàn)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其山險峻,一人拒守,可以當千。有交口川繞其下。又髑髏山,在縣東六十里。相傳古戰(zhàn)斗之所。下有川,經獨戰(zhàn)山東,入黃河。
○黃河在縣東三十五里。自延川縣流入,與山西永和縣接界,又南入宜川縣界。縣境之水,俱流入焉!鹧铀,在縣南。自膚施縣東流經縣界,又南入于河。
○甘谷驛在縣西七十里。東至府城,此為中道!锻ㄖ尽纷饔诠润A。
青澗縣府東北二百三十五里。北至綏德州百二十里。本名寬州壘。宋康定初,種世衡以壘當寇沖,右可固延安之勢,左可致河東之粟,北可圖銀夏之舊,請即廢壘筑之。城成,賜名青澗。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縣,屬綏德州。元因之。明嘉靖四十一年,改今屬?h城周三里,編戶十里!鸾椘綇U縣縣西百里。本宋之綏平寨。宣和末置。李顯忠初仕金,破紅巾寇乞即羅義于綏平,是也。金末置為縣。元省入懷寧!饝褜帍U縣,縣北七十里,本宋之懷寧寨。金初因之,尋置為縣。元以綏平縣省入,尋又省入青澗縣。
○草塢山在縣城北。又城西有筆架山,縣憑以為固。○官山,在縣北五十里。萬山旋繞,二川縈流,通往來官道。又吐谷嶺,在縣北二十里,高險為縣之望。
○黃河在縣東百里。自綏德州流經此,有郭宗渡為津濟處。又南入延川縣境。無定河縣東北八十里。自綏德州流入境,又東南流入黃河。○青澗河,在縣城西。自安定縣流入境,又東南流入延川縣,流合吐延川入于黃河。
東河在縣城東。發(fā)源縣北官山苜蓿嶺。又縣西有西河,發(fā)源烽臺川,俱流注于青澗河。宋種世衡城青澗,開營田二千頃,資東西二河為灌溉云。
石井在縣治西。宋種世衡所鑿。世衡城青澗,處險無泉,鑿地十五丈,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金,卒得泉。明正德間,邊患告急?h令趙輅恐石井不足用,更鑿一井,引東河水,自城下穿入。今謂之新井。○永平寨縣西七十里。宋置!端沃尽:縣東七十里為永寧關。○石嘴岔驛,縣北七十里。路通綏德!锻ㄖ尽:縣東南有奢延驛。
附見:延安衛(wèi)在府城內。洪武二年建,轄千戶所五。又塞門守御百戶所,在安塞縣北百五十里,洪武十二年建。安定守御百戶所,在安定縣治北,洪武二年建。保安守御百戶所,在保安縣治南,洪武十二年建。俱屬延安衛(wèi)。
?州府南百八十里。南至西安府耀州三百九十里,西至慶陽府寧州二百十里,西北至慶陽府三百三十里。
春秋時白翟地。秦屬上郡。漢為上郡及左馮翊地。后漢亦屬上郡。三國魏虛其地。晉因之。后魏置東秦州,后為北華州。西魏改為敷州。隋初因之。大業(yè)三年,改為?城郡。尋又改上郡。唐初改為?州貞觀二年,置都督府,尋又改為大都督府。天寶初,曰洛交郡。乾元初,復為?州。建中初,?坊節(jié)度治于此,亦曰渭北節(jié)度。中和三年,改為保大軍。宋仍曰?州亦曰洛交郡保大軍。慶歷初,置康定軍于此。金亦曰?州復改置保大軍。元仍舊以州治洛交縣省入,屬延安路。明因之,仍曰?州編戶五十一里,領縣三。今仍曰?州。
州接壤延綏,藩屏三輔,為渭北之襟要。唐乾元以后,嘗置重兵于此,與?、寧、涇、原諸鎮(zhèn)相為唇齒。宋范仲淹曰:?延密邇靈夏,為西羌必繇之地。因請建?州城,為康定軍,增筑堡寨,備御始密。南宋初,金人嘗自山西乘冰渡河,陷?延,然后南破潼關,殘毀三輔。州當南北之沖,亦關中之重地也。
○洛交廢縣今州治。本漢雕陰縣地。西魏為三川縣地。隋開皇三年,析置洛交縣為敷州治。唐、宋皆因之。元廢。今州有內城,周二里余,外城周十里余。皆因故址修筑。三川城州南六十里。苻秦置長城縣。西魏改為三川縣。唐因之。宋廢為三川鎮(zhèn)。今為三川驛。又利仁廢縣,亦在州南。后魏置。西魏省入三川縣!鹬绷_城,在州西百二十里!吨尽吩:以城枕羅水而名。后魏筑城于此。唐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置直羅縣,屬?州。宋因之。元廢。又有直羅關,路通環(huán)慶,唐太宗征突厥所開也。今設直羅巡司。長城州西南四里。戰(zhàn)國時,秦魏分界處。《寰宇記》云秦蒙恬所筑,誤也。又高奴城,今延安府之金明城也?追f達云:高奴在?州境!跺居钣洝吩圃谥輺|五里,似未可據。
○龜山在州城西。城南四里又有櫻桃山,上多櫻桃樹。又有梅柯嶺,在州西北三里。舊時嶺有古梅。又大回嶺,在州南十里。登之可以回望州城,因名。○壽峰山,在州南百二十里,南接耀州同官縣境。
馬尾崖州南百二十里。高數十丈,巖畔水流,遙望如馬尾,因名;蛟,即馬翅谷也。宋紹興中,李永奇謀南歸。金人賊殺之于此。
葦谷在州南三十里。谷中多葭葦。其水東南流,合于三川水。一名圣佛谷。又州西北百里有破羅谷。其水為羅水,東合于葦谷水。○洛水在城東。自甘泉縣流入境,至城下,水流沖激,州城數被其患。唐麟德二年,?州大水,壞居人廬舍,即洛水也。又南為三川水,流入洛川縣界!鹑ㄋ,在州南六十里。慶陽府之華池水、黑水流經此,會于洛水,因名。西魏時,置三川縣以此,亦謂之洛交水。
江家川在州西百三十里。又有余樂川,俱經廢直羅縣界,東南流入于洛水。
○龍益鎮(zhèn)州西百四十里。今置驛于此。自鎮(zhèn)而東,為州西七十里之北村驛,自鎮(zhèn)而南六十里,為慶陽府合水縣境之邵莊驛。《通志》:今州治西南有?城驛。又州西七十里有張村驛。
洛川縣州東六十里。東至宜川縣百二十里。漢?縣地,屬左馮翊。后魏為敷城縣地。后周置洛川縣,屬敷州。隋因之。今縣城二里有奇,編戶六十里。
○?城廢縣在縣東南七十里。本漢?縣。后漢廢。東晉時,苻秦置敷城縣。姚襄遣其從兄蘭略地敷城,是也。亦謂之敷陸。大元十二年,秦苻纂與后秦相持,自涇陽退屯敷陸。即此。后魏仍為敷城縣。魏主燾神?三年,夏主赫連定攻魏?城,后又兼置敷城郡。隋初,郡廢。大業(yè)初,改曰?城。唐屬坊州。唐末,李茂貞置翟州于此。朱梁開平三年,翟州降于朱全忠,改為禧州。宋廢州,以縣屬?州。金因之。元省入洛川縣。今縣南百二十里,有?城巡司。縣亦有?城驛。
定陽城在縣北。漢為定陽縣,屬上郡。應劭曰:在定水之陽,因名。后漢仍為上郡屬縣。魏廢。苻秦時,復置定陽縣。晉義熙六年,夏王勃勃遣兵拔后秦之定陽,是也。后魏敷城郡領定陽縣。胡氏曰:廢縣在?城縣界。
○雄兒山縣東五十里。又東二十里為圣公山,皆昔時據險拒賊處。又有黃龍山,在縣南百三十里。
爛柯山縣東北七十里。山有黃梁水出焉,西南流入洛。○界頭山,縣東南百五十里。與同州澄城縣分界,因名。
○洛水縣西南五十里。自州境流入。唐開元十五年,洛水溢入?城,平地丈余,死者無算,是也。又南入中部縣境。
仙宮河在縣南。下流入洛。《志》云:縣東北有開撫川河,西北有廂西河,俱繇宜川縣界來,注于洛。又縣南百二十里有聿津河,自同州韓城縣界來,西流入洛。中部縣州南百四十里。西至?州三百二十里,東南至同州二百七十里。漢左馮翊翟道縣地。姚秦置中部縣、后魏置中部郡于此。隋初,改為內部郡。開皇三年,郡廢,改縣為內部縣,屬敷州。唐武德二年,置坊州,治中部縣。《志》云:后周天和七年,唐世祖作牧?州,于州界內置馬坊。武德二年,因置坊州于此,復改為中部縣。天寶初,改為中部郡。乾元初,復故。又?坊節(jié)度初治此。宋亦曰坊州。金因之。元廢州,以縣屬?州。今城周四里,編戶二十四里。
○翟道城縣西北四十里,漢縣治此。后漢省。后魏置狄道縣,屬中部郡。后周廢。又直路城,在縣西北二百里。漢縣,屬北地郡。后漢廢。
杏城在縣東南百十里。相傳漢將韓胡嘗于此伐杏木為柵,以拒北狄。晉因之,置杏城鎮(zhèn)。升平初,姚襄將圖關中,自北屈進屯杏城。又興寧三年,匈奴右賢王曹?寇秦杏城。秦主堅自將擊破之,因北巡朔方,撫諸胡。苻生之弟幼,遂帥杏城之眾,乘虛襲長安。守將李威擊斬之。太元十一年,苻丕戰(zhàn)敗于襄陵,苻纂等帥其眾走保杏城。十二年,為姚萇所克。十五年,故秦將魏揭飛攻后秦將姚方成于杏城,萇擊殺之。義熙七年,秦姚詳屯杏城,為赫連勃勃所逼,南奔大蘇。勃勃遣將追斬之。秦王興遣姚顯迎詳、弗及,遂屯杏城。十一年,勃勃攻杏城,拔之。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盧水胡蓋吳聚眾反于杏城。明年,魏將乙拔等討斬之。太和十五年,置東秦州于杏城。尋改為北華州,領中部敷、城二郡。西魏亦為敷州治。隋徙州治于洛交。宋白曰:隋自杏城移州治五交城。魏收《志》澄城縣有杏城,蓋與澄城接境也。北屈,見山西吉州。襄陵,今山西平陽府屬縣!鸷蛯幊,在故杏城東南。晉太元十二年,秦苻纂屯敷陸。秦馮翊太守蘭櫝帥眾自頻陽入和寧,與纂謀攻長安,即此城也。
貳城在縣西北。苻秦時貳縣城也。晉興寧三年,苻堅以匈奴曹轂死,分其部落。自貳城以西,以其子璽為輅川侯,貳城以東,以其子寅為力川侯。隆安初,鮮卑薛勃據貳城以叛,姚興自將擊平之。義熙五年,姚興擊夏王勃勃至貳城,為勃勃所敗。六年,勃勃南略安定,徙其民于貳城,既而秦復取之。十年,妖賊李弘等屯于貳城,興自將擊平之。宋元嘉四年,魏將娥清等攻夏,拔其貳城,是也。胡氏曰:貳縣城,當在杏城西北、平涼東南。又縣有石保、長城二廢縣,皆后魏置,屬中部郡。后周廢。
○橋山在縣治北。亦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嶺。自慶陽府境,綿亙于延安西境,其南麓跨于縣界!吨尽吩:沮水至縣北,穿山而過,因以橋名。相傳黃帝葬衣冠于此。漢武巡行朔方,還祭黃帝于橋山。王莽更名上陵?也。詳見前名山橋山!瘌P凰山,在縣西一里。亦即橋山之支阜矣。
石堂山在縣西北。一名翟道山。《周穆王傳》:天子命駕八駿之駟,造父為御,南征朔野,徑絕翟道,升于太行。即此!端涀ⅰ:淺石川出翟道山,與泥谷水及南北二香水合流,入沮水。
○洛水縣東北三十五里。自?州界來,又南合于沮水,流入宜君縣境。《志》云:縣東十里有古川口,即沮洛交會處也。亦曰龍首川。○沮水,在縣西!吨尽吩:子午嶺,在縣西二百里。沮水出其下,東南流,入于洛。《水經注》:沮水自直路縣東南,徑ㄡ石山,又東南流歷檀臺山,俗謂之檀臺水;屈而夾山西流,又西南徑宜君川,世謂之宜君水也。又縣西北七里,有谷河水及子午水,流至葛家川,與沮水合,亦謂之三河。
上善泉縣東北七里!短浦尽:坊州州郭無水。開成二年,刺史張怡架水入城,以紓遠汲。四年,刺史崔駢復修之,民獲其利。
○彭沛?堡在縣西北。彭沛?,苻秦時盧水胡也,立堡于貳縣,附于苻登。晉太元十二年,為姚萇所敗,奔杏城。此其故堡云!鸫筇K堡,在縣南,姚秦時戍守處也。晉義熙七年,赫連勃勃逼秦將姚詳于杏城,詳南奔大蘇。即此!锻ㄖ尽方窨h治北有翟道驛。
宜君縣州南二百十里。東南至同官縣九十里。本漢左馮翊礻殳礻羽縣地,有宜君川。苻秦時,因置宜君護軍。后魏太平真君七年,改置宜君縣,屬北地郡。尋置宜君郡。隋初廢郡,以縣屬京兆。義寧二年,置宜州。唐武德五年,臨幸焉。貞觀十七年,州縣俱廢。二十五年,復置縣,屬雍州。永徽二年,復廢入華原縣。龍朔三年,又置,屬坊州。中和二年,黃巢據長安。其黨尚讓攻官軍于宜君寨,不克。宋亦曰宜君縣。元廢坊州,以縣屬?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三十八里。
○升平廢縣縣西北三十五里。唐天寶十二載,分宜君縣置,屬中部郡。朱梁開平三年,岐王李茂貞遣梁降將劉知俊攻靈州,梁遣唐懷貞攻靜難軍。知俊還救,懷貞引還,至升平。知俊伏兵山口,懷貞至,大敗于此。宋初,仍屬坊州。熙寧初,省為鎮(zhèn)。地產礬,舊嘗置礬場。
○玉華山縣西南四十里。唐太宗建玉華宮,以此山名。宋雍熙初,于此山獲一角獸,時以為麟。金于此置玉華鎮(zhèn)。○香山,在縣西北十里。又縣治西有龜山!吨尽吩:縣無城,因龜山之勢,筑削為城,周五里余。是也。
太子山縣東南四十里。世傳秦扶蘇筑長城時所憩。又東南五十里曰秦山。相傳秦王世民畋獵處。又縣西有駐鑾崖,亦唐太宗駐蹕處也。玉華川水出于此。
鳳凰谷縣西南五十里。嘗有五色雀現于此。谷中有地九頃。貞觀二十一年,以翠微宮險隘,不能容百官,乃更筑玉華宮于宜君之鳳凰谷。二十二年,幸玉華宮。永徽二年,廢為玉華寺。○蘭芝谷,在縣西五十里。又縣東有大石盤谷。又清水谷,在縣南,近同官縣界。《隋志》宜君縣有清水谷,是也。唐武德四年,校獵于此。
○洛水縣東北八十里。自中部縣流入,又南流,入同州白水縣界,亦謂之宜君水!端涀ⅰ:宜君水又得黃?水口,東南流,徑礻殳礻羽故城西。蓋洛水自白水縣西北境流入耀州境也。黃?水,見?州淳化縣。慈烏水縣西四十里。源出子午嶺,流經蘭芝谷。又石盤水,在縣東五十里,流經大石盤谷。又縣東北有雷聲溝水,西南有姚曲川水,俱流注于洛水。
○玉華宮在鳳凰谷!短浦尽:縣有仁智宮,武德七年,嘗避暑于此。蓋玉華宮因仁智宮而增筑也。《通志》:縣治東北有云陽驛。
綏德州府東北三百六十里。北至榆林鎮(zhèn)三百里,東至山西永寧州二百五十里,西至寧夏后衛(wèi)五百七十里。春秋時白狄地。戰(zhàn)國時,屬魏,后屬秦,置上郡于此亦謂之上地。漢初,屬翟國,后亦為上郡。后漢因之。晉廢。后魏亦曰上郡。西魏置綏州,兼置安寧郡。隋初,郡廢。煬帝初,改為上州,尋廢州,置雕陰郡取漢雕陰縣地為名。唐復為綏州。天寶初,亦曰上郡。乾元初,復故。宋初,仍曰綏州,尋歿于西夏太平興國七年,李繼捧以綏州來降,其弟繼遷復叛。至道初,據有夏、綏、銀、宥、靜五州。熙寧二年收復,廢州為城,隸延州。元符二年,改為綏德軍。金曰綏德州。元因之。明亦曰綏德州編戶十里,領縣一。今仍為綏德州。州控扼高深,形勢雄勝,為?延之門戶。自秦置上郡,而邊陲之患始遠。漢因其制,以斥逐匈奴,關輔日以完固。后漢虞詡所云,安定、北地、上郡,山川險隘,沃野千里,土宜蓄牧者也。隋、唐以來,皆為藩衛(wèi)重地。宋種諤復綏州,漸規(guī)橫山以西,功雖不成,而寇患益少。蓋橫山,朔方大磧也今延綏邊有山崖高峻,連延千里,即橫山也。余子俊鏟山為墻,即橫山故址;蛞詾闃蛏奖甭丛啤I蚶ㄑ:盡城橫山,瞰平夏,則彼不得絕磧?yōu)榭。種諤亦言:橫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人物勁悍,善戰(zhàn),且有監(jiān)鐵之利,夏人恃以為生。其城壘皆控險,足以守御。今興功當自銀州始,其次遷宥州,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則橫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鹽州,則橫山強兵戰(zhàn)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其勢居高,俯視興、靈,可以直覆其巢穴。會徐禧上言:城銀州不如城永樂。從之。而禧為夏人所敗。明自北人入套,州遂為極沖。成化中,余子俊改筑榆林衛(wèi),與州相為唇齒。嘉靖間,撫臣張子立言:綏德為石隰噤喉、延綏門戶,崇墉巨障,雄列其間,實山陜險?厄之地。自榆林之備增,而綏德之防撤,近時邊患,數自米脂乘虛入犯綏德,宜急為防維之計。從之。于是邊患稍息。
○龍泉廢縣即州治。本漢膚施縣地。西魏置上縣,為安寧郡治。隋大業(yè)初,為雕陰郡治。《唐志》:隋郡治上縣。武德三年,于延州豐林縣置綏州。六年,又移州治延川縣。七年,移魏平縣。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移州治上縣。天寶元年,改為龍泉縣。《通典》:貞觀初,筑州城,周四里有奇,四面皆因石崖,甚險固。是也。宋為夏人所據,縣遂廢。咸平四年,復筑綏州城。既而沒于夏。治平四年,種諤復襲取之,遂城其地。熙寧二年,賜名綏德城。元豐七年,范純粹言,綏德城當寇沖,請立為軍。從之。金元時皆為州治。今城周八里有奇,門四。
安寧城在縣東南。西魏置安寧縣,屬安寧郡。又有安人縣,亦西魏置,屬安寧郡。隋初,郡廢,改安人縣曰吉萬。大業(yè)初,與安寧縣俱廢入上縣。又良鄉(xiāng)城,在州東。后周置,隋廢!鸾椀聫U縣,在州南。西魏大統(tǒng)十二年,以上郡南界丘尼谷置縣,屬綏州。隋因之。義寧初,廢。唐武德二年,復置。六年,又分置云州,領信義、淳義二縣,兼置龍州,領風鄉(xiāng)、義梁二縣。貞觀二年,二州及縣俱廢入綏德。唐末,縣廢。金亦置綏德縣。元省入州。
延福城在州東北。西魏置延陵縣。隋開皇中,改曰延福。《通典》:縣城三面因崖,甚險。《唐志》:武德六年,置北吉州,領歸義、洛陽二縣。又置羅州,領石羅、開善、萬福三縣。又置匡州,領安定、源泉二縣。是年,梁師都以突厥寇匡州,即其地也。貞觀二年,三州及縣俱廢入延福。宋初縣廢。
魏平城在州西南百五十里。后魏置魏平縣,又僑置朔方郡于此。后周廢郡?h屬延州。隋因之。唐初,梁師都有其地,置魏州。武德二年,師都引突厥寇延州,為總管段德操所敗,逐北二百里,破其魏州,是也。唐亦置魏州,領安故、安泉二縣。貞觀二年,州縣俱省入城平縣!鸪瞧匠,在州西南百七十里。后魏神龜初,置城中縣。西魏屬綏州。隋避諱,改曰城平。唐武德二年,置南平州于此。又析縣地,僑置魏平縣屬焉。七年,于魏平城中置綏州。貞觀二年,廢南平州及魏平等縣,以城平縣屬綏州。唐末,縣廢。又大斌廢縣,亦在州西南。西魏置,又立安政郡治焉。隋初,郡廢。大業(yè)末,復省縣入魏平。唐武德七年,僑置于魏平城中。貞觀二年,復還舊治,仍屬綏州。永淳二年,稽胡白鐵余叛,據城平,進攻綏德、大斌二縣。發(fā)兵討平之,是也。唐末廢。又朔方、和政二縣,俱在州西南。后魏置,屬朔方郡。后周并入魏平縣。
開光城在州西北三十里。西魏置開光縣,兼置開光郡。隋開皇初,郡廢,以縣屬綏州。唐貞觀八年,改屬拓州。十三年,拓州廢,改屬銀州。唐末廢。宋紹圣四年,收復。元符初,賜名開光堡!痖_疆廢縣,在州西。西魏置縣,為撫寧郡治。隋郡廢,縣屬綏州。唐初,縣廢。撫寧城在州西。西魏置撫寧郡及撫寧縣。隋郡廢,以縣屬綏州。唐屬銀州。宋為撫寧寨。雍熙二年,李繼遷自三族寨進攻撫寧,時田仁朗奉命討繼遷。喜曰:撫寧小而固,非浹旬所能破也。俟其困,以大軍臨之耳。又熙寧五年,種諤遣將筑撫寧故城。既而夏人來攻順寧寨,遂圍撫寧。折繼昌等擁兵細浮圖,去撫寧咫尺,不能救,遂陷。于是新筑諸堡,次第皆沒于敵。沈括曰:淳化中,李繼隆討李繼捧,馳入撫寧,遂襲夏州,擒繼捧。撫寧舊治無定河川中,數為寇所危。繼隆乃遷縣于滴水崖,在舊縣北十余里,皆石崖峭拔十余丈,下臨無定水。今謂之?兀城。熙寧中所治撫寧舊城耳。近《志》:撫寧城,在米脂西百四十里。
義合城州東六十里!端沃尽:西去綏德軍四十里,本夏人所置。宋元豐四年收復。六年,知延州劉昌祚以?延邊面東,自義合西至德靜,綿亙七百里,堡寨疏密不齊,烽燧不相應,乃立為定式,耕墾訓練,戰(zhàn)守屯戍,皆度強弱,分地望,圖山川形勢上之。即此義合城也。金為義合寨,后升為縣,屬綏德州。元省。今為義合驛。德靜即保安縣德靖寨。
克戎城在州西六十里。本夏之細浮圖寨。宋元豐中,收復。紹圣中,賜今名。嘉定十四年,蒙古木華黎攻綏德破馬、克戎兩寨。即此城也。又《宋志》:克戎城南接撫寧寨云。金人亦謂之克戎寨。又臨夏城,在州西九十里。本名羅巖谷嶺。宋元符初,筑城,賜名臨夏。金亦為臨夏寨。元廢。
威戎城州西百三十里。本名升平塔。宋紹圣四年,章粢于環(huán)慶筑平夏城。呂惠卿在?延,亦復宥州,筑威戎、威羌二城。于是夏人不復振。此即威戎城。平夏,見慶陽府。威羌,見前安定縣。
上郡城《括地志》:上郡故城,在上縣東南五十里,戰(zhàn)國魏及秦上郡治也。秦太子扶蘇監(jiān)蒙恬軍于上郡,即此。今州東一里無定河東岸有朔方臺。相傳扶蘇所筑。又古長城,在州西十五里,亦秦魏時分界處!吨尽吩:州北又有長城,隋置。《隋書》:開皇三年,遣崔仲方于朔方靈武筑長城,東距河,西至綏州,綿歷七百里。此其故址云。
嵯峨山在州城西南。其山層累迭出,狀如鶻雕!锻ǖ洹返裆皆诳の髂,即此山也。又西南二里有疏屬山,即《山海經》所稱“梏貳負之臣危于此”者。
鳳凰嶺在州東三十里。又州東南有勃出嶺。《唐書》:武德初,崔仲方奉命于朔方郡筑長城,東至黃河,西距綏州,南抵勃出嶺,綿歷七百余里以備邊。又開渠溉田,民獲其利甚溥云。
○黃河在州東百二十里。自吳堡縣流入境,與山西永寧州接界,有黃河渡,又南流入青澗縣境。
無定河在州城東。一名奢延水,一名┯水,亦曰銀水。┯,音同銀也。三蒼作圜!兜乩碇尽:圜水出白土縣西,東流入河。今上流自神木、米脂縣界,東南流入州境。又南流入青澗縣,注于黃河!妒酚洝:晉文攘戎狄,居于河西、┯洛之間。┯,即無定河,洛,即洛川也。以潰沙急流,深淺不定,因名無定河。沈括云:嘗過無定河,活沙履之,百步皆動,如行幕上。或陷,則人馬車駝以百數無孑遺者;蛞詾榧垂胖魃场
大理水在州西北。亦自米脂縣來,下流入于無定河。宋治平四年,種諤復綏州,夜渡大理水,軍于州西。既而趙?請規(guī)大理河川建堡,畫稼穡之地三十里,以處降者。即此!鸫罅Υ,在州北二十五里。州東南又有懷寧河,俱流注于無定河。
○魏平關在州西南,以近魏平廢縣而名!短浦尽方椫萦形浩疥P,是也!鹄顝V寨,在州城東門外。《志》云:漢李廣為上郡守,嘗屯兵于此,因名。
柳樹寨在州東北。又州東北有東村寨!吨尽吩:州東北境有柏林、柳樹、高家、東村等寨。今柏林、高家,俱改屬榆林衛(wèi)。○伯顏寨,在州北。又北有拜堂寨,《志》云:州北有孤山、伯顏、雙山、拜堂、魚兒河等寨。今孤山、雙山、魚兒河寨,俱改屬榆林衛(wèi)。
土門寨在州西北。又西有麻河寨。又大兔鶻寨,在麻河寨西!吨尽吩:州西有土門、響水、麻河、大兔鶻、波羅寺五寨。今響水、波羅寺寨,俱改屬榆林。
靜難鎮(zhèn)在州西境。唐武德九年,梁師都寇陷靜難鎮(zhèn),即其地也。又州境有海末、窟兒、臨川、定遠、馬欄、中山等一十六堡,俱宋置。今州境堡寨,蓋大抵皆仍宋址云。《通志》:今州東百四十里有官菜園渡口巡司。又州城內有青陽驛。
米脂縣州北八十里。東北至葭州百四十里。漢西河郡┯陰縣地。唐為米脂川。宋寶元中,置米脂寨。元豐中,改為城,屬綏德軍。金仍為米脂寨,尋置縣。元因之。今縣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十三里。
○銀州城縣西北百八十里。趙?《聚米圖經》:銀州南至綏州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二百里。秦上郡地。漢為┯陰縣地,后沒于戎。宇文周保定二年,于縣置銀城防。三年,改置銀州。相傳其旁有谷,嘗牧驄馬于此。土語謂驄馬為乞銀,州因以名。州治儒林縣。杜佑曰:苻秦置驄馬城,即今銀州城。隋大業(yè)初,州廢,縣屬綏州。唐貞觀二年,梁師都復置銀州,治儒林縣。天寶初,曰銀川郡。乾元初,復曰銀州。貞元二年,吐蕃取鹽夏州,又寇銀州。州素無城,吏民皆潰,轉陷麟州。元和十一年,度支鹽鐵使言:銀川水甘草豐,請置銀川監(jiān)。開成二年,銀州刺史劉源言:銀川水草乏,恒徙牧綏州境。今綏南二百里,四隅險絕,四路不能通,以數千人守要,畜牧無足患,乃以隸銀川監(jiān)。宋至道二年,割其地畀趙保吉。熙寧三年收復,尋棄不守。元豐四年,種諤議規(guī)橫山以西,謂興功當自銀州始。因復取其地。旋為夏人所陷。崇寧四年,復得之,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尋廢。
永樂城縣西百五十里,北距故銀州二十五里。其地接宥州、附橫山,宋時為夏人必爭之處。城東西皆重岡復嶺,路僅可通車馬。宋元豐五年,種諤議城銀州。徐禧上言:銀州雖據明堂無定川之會,而故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塹,不如永樂形勢險扼。詔從其請,于永樂川筑銀州新城,賜名銀川寨。城雖據險,然中無井泉,惟城連無定河,浸灌之余,可以給食。夏人度河來攻,據其水寨,城中大困,遂為所陷。
嗣武城縣西北五十里。本名?兀城。宋熙寧五年,韓縫使種諤取橫山,諤自青澗出師取?兀,城之,賜名嗣武城。既而夏人陷撫寧諸城,?兀兵勢尚完,諤不能御,?兀復為敵所陷。金人亦為嗣武城,尋升為縣。元省入米脂。
圜陰城在縣西北。漢縣,屬西河郡。顏師古曰:圜,本作┯,以在┯水陰也。又有圜陽縣,亦屬西河郡,以在┯水之陽而名。
靜邊城在廢銀州西南。唐貞觀以后,吐蕃浸盛,黨項、拓跋諸部畏逼,請內徙。詔慶州置靜邊軍州處之!段宕尽:靜邊州都督蓋置于銀州界。至德后,廢。五代時,改置靜州。漢乾?初,以靜州隸定難軍。即此城也。
○峰子山在縣西十里?h西南二十里,又有高梁山。又相連山,在縣西八十里?h東七十里,又有石佛山。
○無定河在縣西。東南流,入綏德州界!遁浀貜V記》:唐立銀州,東北有無定河,即┯水也。宋元豐四年,種諤出綏德城以攻米脂,敗夏人于無定川,遂克之。即此。又米脂水,在縣治東南!吨尽吩:地沃宜粟,米汁如脂,因名。西流入無定河。
大理水縣西百里。又有小理水,俱流入綏德州。下流入無定河!吨尽吩:縣西又有馬胡谷水、飲馬河、撫寧谷水、磨石溝、背千川,俱流入于無定河!鹈魈么,在縣西北。宋元豐五年,?延將曲珍敗夏人于此。其水亦入于無定河。又流金堰,在縣南。正德中筑,引山水灌田,民獲其利。
○銀州關縣西九十里。上有古城,亦曰銀城關。成化七年,余子俊言:延綏西路舊守土門、大兔鶻等堡,并未守鐵鞭、鎖地、五?、黑城子、銀城關等城,俱宋時防守夏人所筑,山勢險,水泉便近。今所守懷遠、威武等堡,既無險可守,又取水太遠。宜以漸修補鐵鞭等城,且于銀州關隔河總要處,添筑一堡,移內地魚河堡官軍守之;又于米脂以北,直抵榆林、順川、大路,量其遠近,添筑小堡以備警急。從之。鐵鞭城,見保安縣。懷遠、威武二堡,俱見榆林衛(wèi)響水堡下。魚河堡,亦見榆林衛(wèi)。
三族寨在縣西。宋雍熙二年,李繼遷叛,誘殺綏州團練使曹光實,襲據銀州,圍三族寨。寨將折遇乜附之,乘勝進攻撫寧寨,是也!鹋,在縣東四十里。宋置,地有溫泉,因名!吨尽吩:暖泉水,在縣東七十里,東流入葭州境。
悉利寨在廢銀州北。宋雍熙二年,王侁等討李繼遷,出銀州北,破悉利諸寨。入濁輪川,又敗之。濁輪川,見神木縣。○賞逋嶺寨,在縣境。宋熙寧五年,種諤進筑永樂川、賞逋嶺二寨,分遣將筑撫寧故城。又分荒堆三泉、吐渾川、開光嶺、葭蘆川四寨與河東路修筑,各相去四十余里。未幾,夏人圍撫寧,新筑諸寨復入于敵。葭蘆川,即今葭州。
清邊塞在嗣武城東二十里。城西二十里為鎮(zhèn)邊寨。又龍泉寨,在嗣武城北二十里。亦謂之通泉塞。又北八里有中山堡。俱宋置戍守處也!鹚榻疰(zhèn),在縣東北四十里,為自縣達榆林之道!锻ㄖ尽:今縣西有銀川驛。
附見:
綏德衛(wèi)在州城內。洪武六年建,轄千戶所五。
葭州府東北五百八十里。東北至山西保德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榆林鎮(zhèn)一百八十里,南至綏德州一百七十里。
秦屬上郡。漢屬西河郡。西魏屬開光郡。后周屬中鄉(xiāng)郡。隋廢郡,屬綏州。唐屬銀州。宋為葭蘆川寨初沒于西夏,元豐五年收復,屬石州。元符二年,升晉寧軍。金初,屬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軍為晉寧州。明年,改為葭州。興定二年,改隸延安府。元因之。明亦曰葭州編戶八里,領縣三。今仍曰葭州。
州襟帶黃河,翼蔽延慶。夾河而戰(zhàn),或左或右,皆可以得志。宋人議繇此以搗西夏。金人嘗用此以困關中。蓋出奇制勝,州其犄角之資也。
○真鄉(xiāng)廢縣今州治。本漢┯陰縣地。后周中鄉(xiāng)縣,屬中鄉(xiāng)郡。隋改曰真鄉(xiāng),屬綏州。唐武德二年,置真州于此。六年,梁師都寇真州,即真鄉(xiāng)矣。州尋廢,縣屬銀州。宋縣廢。元豐中,置葭蘆川寨,尋為晉寧軍治。金為葭州治。金末,又增置葭蘆縣于郭內。元省。今州城周二里有奇,惟南北二門。
○白云山在州南五里。又南五里曰橫嶺,以嶺橫若屏風也。又南四十里為檀家坪。其地濱河,有檀姓者居此,因名。又南十里為艾蒿坪,即子午嶺之北垂矣!吨尽吩:山多艾蒿、蒙茸,因名。
西嶺在州西五里葭蘆河傍,山勢逶迤。宋將韓義敗夏人于葭蘆西嶺,即此。又州北五里有峰特出,曰第一峰。
雙湖峪在州西北。其間有窯寨六十余所。近代皆為賊藪。官軍討之,處處垛截。賊遁走至關山嶺,官軍追而殲之。關山嶺,或云亦在州境。
箭?塢州西三十里。地多竹箭,因名。其相接者,又有桃園子塢,以地多桃樹而名。又?秋千塢,在州東北百里。兩山之頂,大樹架其中為路,行者若?秋千下過云。
○黃河州東一里。自神木縣流入,又南入吳堡縣界。河之東岸,即山西興縣境也!端沃尽:州東五里有克狐寨,在河東岸。建炎二年,金人渡河犯晉寧,南侵丹州。即其處也。
葭蘆河州西五里。中多葭蘆,因名。宋人傍河立寨,曰葭蘆川寨。或謂之西川。近時官軍敗賊于此。
真鄉(xiāng)川在州東城下。繇沙漠界來,下流合葭蘆河。城下有渡,曰桃花渡!鸢撞萃,在州西四十里。洼多蓄水,亦曰天池。
○神泉寨在州西二十五里。地名榆林川。宋元苻初置寨。又西南二十五里為烏龍寨,亦元苻二年所置也!吨尽吩:烏龍寨西南至米脂縣暖泉寨三十里。
通秦寨州西北二十里。本名升羅嶺。東至黃河二十九里。宋元符二年置寨。又北二十七里有通秦堡,亦宋元符中置!对尽:金末,嘗置通秦縣,至元二年廢入葭州!饘幒诱,在州西北八十五里,地名窟薛嶺。其相近者,有寧河堡,地名哥崖嶺。俱宋元符二年筑。又有靖川堡,在寧河寨北十四里。
三交堡在州西。地名三交川嶺,與神泉寨相接。宋元符初筑。
西板橋在州西五里?巛缣J河,上眺危峰,下瞰深溝,亦險隘處也。《通志》:州西北五十里通秦堡,下有舊稅課司,乃前代蕃、漢互市處。
吳堡縣州南八十里。西南至綏德州百六十里。本唐石州定胡縣地。宋置吳堡寨。金升為縣。元省,尋復置,屬葭州。今縣城周一里有奇,編戶三里!鹫魃皆诳h西一里。又縣南十里有龍鳳山,以山勢回翔而名。○黃河在縣東一里。自葭州流入,又南入綏德州境?h南二十里為菜園渡,東過黃河,即山西興縣界也。
清河溝縣西二十里。黃河水渾,而此水獨清,因名。有清河溝橋跨其上,東流入黃河○河西驛在縣南十里。山陜往來,多取途于此。
神木縣州東北百二十里。西至榆林鎮(zhèn)二百三十五里。舊為勝州地。唐天寶初,割連谷、銀城二縣地,置新秦縣,為麟州治。是年,改州為新秦郡。乾元初,復為麟州。宋乾德初,移治吳兒堡。五年,升建寧軍。端拱初,改鎮(zhèn)西軍。金為神木寨。元初,于此置云州。至元六年,改為神木縣,屬葭州。今縣城周四里有奇,編戶五里。
○麟州城縣北四十里。唐天寶初,置新秦縣于此,為麟州治。今縣本名吳兒堡。相傳赫連勃勃陷長安,以所獲吳人置城于此,因名。宋移麟州治焉!锻ǖ洹:漢武徙貧人于關以西及朔方以南,謂之新秦中?h名蓋本此!段宕贰:河東兵趣夏州者,必自麟府至河西!毒庞蛑尽:麟州西至夏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銀州一百八十里。綏州西至夏州四百里,皆翰海及無定河川之地,所謂銀夏磧中者也。
連谷廢縣縣北五十里。隋為連谷鎮(zhèn),屬勝州。唐貞觀八年,升為縣。開元九年,并州長史張說出合河關,掩擊叛寇于銀城連谷,大破之。即此。天寶初,改屬麟州。宋因之。政和四年,廢入新秦縣。合河關,今見山西興縣。銀城廢縣縣南四十里。后魏時置石城縣,屬上郡。后周曰銀城防,旋置銀城縣。隋屬綏州。唐貞觀四年,縣屬銀州。八年,屬勝州。天寶初,又改屬麟州。宋亦為銀城縣。政和四年,廢。《志》云:縣東三里有云州故城。元初,置州治于此。
○龍眼山在縣治東。上有二穴,穿透如眼,因名。又東五里有香爐山,以形如鼎峙也。
○黃河在縣南十里。自府谷縣西南流入界,又南流入葭州境。《志》云:山西自河曲至蒲津,千五百里。俱鄰陜西,河最狹,而于神木渡河為尤易。濁輪川在縣西北。宋雍熙二年,王侁出銀州,破李繼遷,悉利諸寨,入濁輪川,斬賊首五千級。繼遷遁去。即此;蛟,即曲源川也。今其水自河套來,東南流入于黃河。又屈野川,在縣西南百五十里。宋嘗置堡于此,曰屈野川堡。其下流,亦入于大河。
柴溝在縣西。天順中,延綏被寇,神木官軍敗之于此。又縣有紫陌溝。成化中,寇入神木堡,乘勝犯紫陌溝,是也。
駱駝堰在縣西北百里!短浦尽:開元九年,叛胡及黨項攻銀城連谷。張說出合河關掩擊破之,追至駱駝堰。寇走入鐵建山。說安集黨項,置麟州以鎮(zhèn)撫之。即今縣也;蛟,堰蓋近榆林之奢延水。鐵建山,見榆林之鐵山。
○太和寨在縣西五十五里。地名太和谷,宋元符二年置寨。《元志》:金末,嘗升太和寨為縣。至元六年,廢入神木縣。南至彌川寨三十里。寨北三十里為清水谷。又北二十里為太和堡,亦是時所置也。彌川寨縣西南八十里。本名彌勒川。宋元符二年筑。東至河四十里。又西十五里為彌川堡,地名小紅崖,亦是時所筑。其南十五里,即葭州寧河寨矣!对尽:金末嘗置彌川縣于此。至元六年,省入葭州。
神堂寨在縣北。宋元豐五年,夏人寇麟州神堂寨,知州訾虎擊卻之。即此。又北有靜羌寨!疰(zhèn)川寨,在縣西南!端沃尽:嘉?四年,詔廢麟州諸寨,惟鎮(zhèn)川寨不廢。是也。又大寧堡,在縣西。其相近者又有鎮(zhèn)川肅定、通津、蘭干等堡,俱宋置。
府谷縣州東北三百四十里。東南渡河至山西保德州不及一里,西至神木縣一百二十里。隋勝州榆林縣地。唐為嵐州之府谷鎮(zhèn)。五代晉王存勖天?七年,升為府谷縣。八年,建為府州,以控蕃界。晉初,沒于契丹。開運初,府州刺史折從遠舉州內附。后漢初,升為永安軍,兼領勝州及沿河五鎮(zhèn)。乾?三年,仍為府州,還屬河東節(jié)度。周顯德初,復置永安軍。宋因之,兼置麟府路軍馬司于此。崇寧初,改為靖康軍。政和五年,賜郡名曰滎河。元仍曰府州,尋改為府谷縣,屬葭州。今縣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四里。
○寧豐城在縣西北蘿泊川。《宋志》云:慶歷初,趙元昊攻陷豐州。嘉?七年,于府州蘿泊川地置豐州。政和五年,賜郡名曰寧豐,領永安、保寧二寨。金廢!鹫鹜,在縣北,地名鐵爐川堆。宋宣和六年,置城于此。金廢。又芭州城,在縣東北九十里。元初置州,屬山西大原路。至元初,省入保德州,蓋在今縣境!锻ㄖ尽:縣東北五十里有固城,與清水營相近。清水營,在縣北六十里。今見榆林衛(wèi)。
○五龍山在縣城東。有五峰突起,如伏虎然,一名五虎山!鹚,縣北十五里。兩川夾流,山?峙川中,因名。又縣北二十里有陶家山,縣東五十里有梁家山,俱以二姓所居名。《通志》云:縣東北百里有紫城巖,直接大漠。
○黃河在縣東百步。自榆林鎮(zhèn)南流入縣境,又自城南折而西流,入神木縣界。河之東南岸,即山西河曲縣也?h境又有子河汊。宋至道元年,契丹將韓德威誘黨項等族自振武入寇府州,刺史折御卿邀敗之于此。
清水川縣北十五里。自沙漠界來,東流注于河。邊方騎士,賴以給飲。明成化中,王復請移府谷堡于芭州舊城。邊臣盧祥言,芭州城水泉枯涸,清水川正當沖要,水草可資,可立城堡。即此。
○寧遠寨在縣西南!端问贰:咸平六年,于府州西寒嶺置寨,賜名寧遠。又寧邊寨,在縣西!端沃尽:縣境又有安豐、寧府等寨,寧川、寧疆、靖安、西安等堡。東勝堡在縣東!端问贰:慶歷中,張亢為并代都?今,轄管麟府軍馬,以府州東焦山有石巖穴,為筑東勝堡;下城傍有蔬畦,為筑金城堡;州北沙坑有水泉,為筑安定堡,置兵守之。戰(zhàn)于兔毛川,賊大潰。不逾月,筑清塞、百勝、中侯、建寧、鎮(zhèn)川五堡,麟州之路始通。又嘉?四年,詔廢府州諸堡寨,惟留中候、百勝、清塞三堡云。
建寧堡縣西北七十里。宋康定中,趙元昊寇麟府,議者請棄河外,保合河津。仁宗不許。麟府將張亢敗賊于琉璃堡、柏子寨、兔毛川諸處,筑建寧等五堡,河外始安。琉璃堡,或云亦在縣境。《元志》:金置建寧縣,屬葭州。元并入府谷縣。
附見:鎮(zhèn)羌守御千戶所在神木縣治西。正德二年建,隸陜西都司。
◇慶陽府東至延安府?州三百三十里,南至西安府?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鳳翔府三百五十里,西至平京府三百里,西北至寧夏衛(wèi)七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三千六百里,至京師三千七百里。《禹貢》雍州地,周之先不?所居亦曰北豳。春秋時,為義渠戎國。秦滅義渠,以其地屬北地郡。漢初屬雍國,后仍屬北地郡。后漢因之。晉為雍州徼外地。西魏置朔州。后周廢。隋開皇十六年,置慶州宋白曰:隋初,置合川鎮(zhèn)于此。大業(yè)初,改弘化郡。唐復為慶州武德六年,置總管府。七年,改都督府。自是常置都督府于此。天寶初,曰安化郡。至德初,曰順化郡。乾元初,復為慶州唐末,李茂貞升為安定軍。五代梁,改武靜軍。宋仍曰慶州亦曰安化郡。治平以后,環(huán)慶路治此。政和七年,升慶陽軍節(jié)度。宣和七年,又改為慶陽府。金、元因之金初,改軍名曰安國。后又改曰定安。又皇統(tǒng)二年,置慶原路總管治于此。元仍為慶陽府。明亦曰慶陽府,領州一、縣四。今仍曰慶陽府。
府南衛(wèi)關輔,北御羌戎,秦置北地郡以隔閡匈奴,漢人所謂緣邊諸郡也。其地山川險阻,風俗勁勇。漢武拓境開邊,北地良家子奏功嘗最。晉棄其地,關輔日以多事。及氐羌運終,赫連奮臂,馮陵之禍,多在斯土。豈非以嶺塞高?,下臨三輔,有建瓴之勢歟賈耽曰:慶州以北,地形曼衍,直抵沙漠,寇入最易?唐時以?寧為重鎮(zhèn)。宋亦以環(huán)慶為極沖。每西北發(fā)難,控扼之備未嘗不在慶州也。宋太宗時,何亮嘗言,環(huán)慶至靈武幾千里,居絕域之外,請于其間筑溥樂、耀德二城,以通河西糧運。不果。繼而夏人發(fā)難,郡首被其禍。明自河套有事,花馬池嘗為重地。敵入靈、韋,掠環(huán)、慶,犯平、固,皆以花馬池為捷徑。故恒以重兵駐守。又西為小鹽池,則慶陽至寧夏之要道也《輿程記》:府北百六十五里為木缽遞運所,又四十五里為環(huán)縣。環(huán)縣北行二百二十里而至小鹽池,又一百七十里至靈州。自靈州渡河,又百里而至寧夏。繇慶陽環(huán)縣而北,無居民,亦無樹木,水草皆絕少,至靈州始有之。中間地勢荒瘠,屯戍者每患無所資以為固。此慶陽之患,比他郡為倍亟也。夫慶陽有警,而?寧以南,禍切剝膚矣。形援可或緩哉!安化縣附郭。漢北地郡郁郅縣地。后漢廢。隋為合水縣。唐武德六年,移弘化縣與合水并為州治。是年,改合水為合川。貞觀元年,省合川入弘化。神龍元年,改曰安化。宋因之。元省。明初,復置。今編戶三十二里!鹩糅こ窃诟菛|,當白馬嶺兩川交口。漢置縣于此,《水經注》謂之尉李城,音訛也。《通典》曰:即古不?城!独m(xù)通典》:不?城在郡城東南三里?こ墙衩纠畛,亦曰不?城,城周七里有奇。又合川城,在今府城西南。隋開皇十六年,置合水縣于此,為慶州治。唐武德六年,改為合川縣。貞觀元年,省入弘化。今府城,即唐慶州城也。明屢經修筑。周七里有奇,門四:東安遠,南永春,西平定,北德勝。負山阻水,屹然險固。
延慶城府東北三十里。本漢郁郅縣地。后魏嘗置延慶縣,旋廢。劉?句曰:唐武德六年,分合水縣置白馬縣。天寶元年,改為延慶縣。寶歷初,廢!饸w德城,在府東北百里,漢縣,屬北地郡。后漢更始初,封岑彭為歸德侯,是也。尋廢。后魏復置歸德縣。西魏置恒州于此。后周廢州。隋開皇初,縣屬慶州。唐初,廢。
洛源城府東北二百七十里。本漢歸德縣地。隋大業(yè)初,置洛源縣。十二年,為胡賊所破,遂廢。唐貞觀二年,復置。四年,于延州金城縣,移北永州治此。八年,州廢,縣仍屬慶州。宋廢為洛源堡。金城,見延安府安塞縣廢敷政城!饝寻渤,在府東北百八十里!锻ǖ洹:本隋柳谷城。武德六年,置縣!短浦尽:開元十年,括逃戶連黨項蕃落置。又有芳池州都督府,寄理懷安縣界,管小州十,曰靜、獯、王、濮、林、尹、位、長、寶、寧并黨項野利氏種落。至德以后,芳池州廢。宋并廢縣為懷安鎮(zhèn),屬安化縣!督鹬尽:合水縣有懷安鎮(zhèn)。今為懷安巡司。
彭原城府西南八十里。本漢彭陽縣地,屬安定郡。后漢靈帝時,以北地郡富平縣寄治此。后魏亦為富平縣,屬西北地郡。后周縣廢。隋為彭原縣地。唐武德元年,于寧州彭原置彭州,州旋廢。宋改彭原為彭陽,屬原州,又分置彭原縣,屬寧州。熙寧二年,又改隸慶州。金亦屬慶陽府。元廢。○同川城,在府西八十里!短浦尽:隋義寧二年,分寧州彭原縣地置三泉縣,治故三泉城。武德三年,移治同川城,改為同川縣,屬慶州。寶歷初,廢。
參?城在府西北。漢安定郡屬縣。?讀廉!稘h志》注:王騎都尉治此。后漢屬北地郡。順帝安漢中,燒何種羌據參?,護羌校尉趙沖等擊破之。是也。魏晉間,縣廢!鹬?城,在府南百二十里。后魏置東?縣,屬趙平郡。后周改曰周?,尋廢。隋開皇二年,遣虞慶則屯弘化以備突厥,行軍總管達奚長孺別道出擊,與突厥遇于周?,力戰(zhàn)得脫。即此城也。
白豹城府西北百九十里。宋時為西夏地。范仲淹建議取之。《宋史》:康定元年,韓琦使任福攻白豹城,部分諸將,王懷政攻其西,斷神樹峴來路。范全攻其東,斷金湯之路。談嘉震攻其北,斷葉市之路。王慶、石全攻其南,武英入城門斗敵。福以大將駐于城下策應,遂克之。是也。城東四十里接金湯城,今見延安府保安縣!锻ㄖ尽钒妆窃诟畺|七十里,似誤。
大順城府西北百五十里!端问贰:城本名馬鋪寨,當后橋川口,在夏人腹中。慶歷元年,范仲淹知慶州,謂延安西、慶陽東、中有金湯、白豹、后橋三寨,取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因以計城后橋川賜名大順,大順成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自是寇患益少。又治平三年,夏人寇大順城,為宋軍所敗,徒寇柔遠,又退屯金湯!督鹬尽钒不邪妆⒋箜樁。元廢。
定邊城府北二百六十里。宋元苻二年置。尋建定邊軍,領定邊一縣。金皇統(tǒng)六年,以其地賜夏人。尋廢為定邊寨,屬環(huán)州。元因之。今有官軍及巡司戍守!疰(zhèn)安城,在府東北三百里。宋置。《志》云:城東三十里接?延路之通慶城。金廢。又府境有安定廢州。《唐志》:安定州都督府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曰黨州、橋州、烏州、西戎州、野利州、米州、還州。又有安化州都督府,亦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曰永利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滄州、儒州、琮州,俱黨項部落也。趙?《聚米圖經》:黨項在慶州者,號東山部;在夏州者,號平夏部;在靈、鹽以南山谷中者,號南山部。至德以后,羈屬諸州俱廢。
○景山府西百里。山綿延深遠,中多奇木怪石及獐鹿猿猱之屬。又太白山,在府北百五十里。黑水河發(fā)源于此。又有斬斷山,在府城南三里。
寡婦山在府北。《五代舊史》:慶州北十五里有寡婦山,蕃部野雞族居焉。周廣順二年反,命環(huán)慶二州及府州帥折從阮討平之。或云寡婦山,即射姑山也!独m(xù)漢書》:射姑山在北地郡。順帝時,且凍羌叛,征西將軍馬賢與戰(zhàn)于射姑山,敗沒。包山在府北。五代周廣順三年,黨項為慶州將所擾,野雞等族因拒命,詔?寧二州兵擊之。寧州刺史張建武敗野雞族,乘勝戕虐別部。殺牛等族誘建武軍過包山度險,共擊之,建武大敗。
馬嶺在府北二十五里。一名箭?嶺。左右有川,相傳漢畜牧地也。舊多居民,有果實猿鳥,巖洞幽邃,莫窮所止。唐置馬嶺縣,蓋以山名。烏嶺在府西北。或云即青山也。一云烏嶺。西北有青山。后漢建武二十一年,安定屬國胡叛,屯聚青山。遣將兵長史陳?討平之。又晉泰始七年,鮮卑樹機能、北地胡共圍涼州刺史牽弘于青山,弘敗沒!独m(xù)漢志》:北地參?屬國都尉治有青山。謝沉《書》:屬國降羌胡數千人居山田蓄。嶺蓋郡境之大山也。
節(jié)義峰在府西北。宋景?元年,慶州柔遠寨番將攻夏人后橋諸堡,破之。夏人旋寇慶州,以報后橋之役,伏兵節(jié)義峰,擒宋將齊宗矩。即此。
大昌原在府南。宋紹定元年,蒙古入大昌原,金將完顏陳和尚大敗之。二年,蒙古入大昌原,金將移剌蒲阿敗之,慶陽圍解。《金志》寧州平定縣有大昌鎮(zhèn)。原蓋接寧州東南也。
○洛河在府東北二百五十里。源出合水縣白于山,東北流,經廢洛源縣,又東入延安府保安縣境。一云洛川南經尉李城東北,合馬領水,號白馬水。似誤。今詳見大川洛水。東河在府城東。來自沙漠。至城北,合懷安川及靈溝水,南流至合水縣界,為馬蓮河。又西河,在府城西。來自環(huán)縣。流經城下,合楊集澗水、谷溝、下馬汀諸水,繇西轉南而會于東河!吨尽吩:府北三十里有下馬汀。水濱地平,經行者多憩于此,因名。蓋即東西兩河之濱也。
黑水河府西百二十里。源出太白山。西南流,入環(huán)縣境,復折而南,經府西,又東南流,入寧州境。會于九龍川,復分流而東南,入?州長武縣界,下流合于涇河!吨尽吩:府南有蒲川水,流合于黑水河。
北岔河在府東七十里。來自白豹寨。南流至合水縣,會于建水。又三合水,在府西南百三十里,亦東流至合水縣,入馬蓮河。又府東北二百里有白塔水,亦南流入合水縣界,會于建水。
白馬川府西百二十里。南流注于東河。又府北五十里有靈溝水,下流亦入于東河!鸢妆,在府北二百里,與境內西陽川、洪水川合,東南流,入延安府保安縣之洛河。
大樂澗在府南五十里。東流入寧州界,會于九龍川。又西澳,在府西。近代官軍敗賊于此。府境又有桑落壩,亦官軍敗賊處。
牛圈府西北三百余里。四旁皆石磧,中有圈潴水,人馬給飲。宋時夏人入寇,章?置毒于此,夏人飲者輒斃。又鵝池,在府治東,暗通西河。宋慶歷中,經略使王浚所鑿。《一統(tǒng)志》云:經略使施昌言所浚也。
○驛馬關府西南九十里。唐置。與鎮(zhèn)原縣接界。興元初,朱Г敗走,自涇州北趣驛馬關。寧州刺史夏侯英拒之,是也。明初,張良臣據慶陽未下,徐達攻之。元將王保保遣兵陷原州,為慶陽聲援。徐達等議以關當原州之沖,今先據關以扼之,賊計無復施矣。于是遣馮宗異等守關,又分兵備靈州、?州、彭原以遏其奔突。慶陽旋下。今有驛馬關驛,兼設巡司戍守。橫山寨府北二百三十里。宋元符初筑。其東六十里接東谷寨,其西七十里為寧羌寨,其南三十里為通塞堡,北三十里則定邊軍也。金廢。○綏遠寨,在橫山寨北十五里。本名駱駝巷。其北三十里有神堂寨,南十四里有雞嘴堡,其東二十里接定邊軍。宋元符初所置。又觀化堡,在雞嘴堡西二十里。又南二十里為通化堡。以上俱宋置。金廢。又威邊寨,在橫山寨東三十五里,亦宋置。金廢。柔遠寨府西北百四十里。北距白豹城五十里,東北至大順城四十里。宋仁宗時,夏人入寇,巡簡楊承吉拒戰(zhàn)于此。又范仲淹城大順,引兵至柔遠,版筑皆具。是也。金亦為柔遠寨。元廢。○懷威寨,府東北二百七十里。其西四十里為矜戎堡,其南二十里為威寧寨,其東十五里即?延路之通慶城也!端沃尽:威寧寨,在定邊軍東十五里。本名衡家堡。政和六年展筑,改名威寧。金時俱廢。
東谷寨在白豹城西三十里。又安疆寨,在白豹城東南四十里。勝羌寨,在白豹城北五十里。宋時與金湯、柔遠諸寨,并為控扼要地。金仍置安疆寨。元廢。
天固堡在彭原廢縣南。隋開皇中所置。以天然險固而名!痿[訛堡,在府北三百里。宋熙寧中,夏人筑鬧訛堡。慶州兵擊之,敗還。
荔原堡府東北二百五十里。宋治平四年,蔡挺所筑。熙寧三年,夏人來攻,不能陷而去。金仍為荔原堡。元廢!督鹬尽:荔原堡,西白豹城,南七十五里有第二將營!兑唤y(tǒng)志》:府東百二十里有第二將城,宋置。謬甚!鹁抨柋,在鎮(zhèn)安城西二十里。又有麥川堡,在鎮(zhèn)安南十里。又南二十里為威遠堡。府境又有金村、定戎等堡,俱宋置。金廢。《通志》:今府治北有弘化驛。合水縣府東七十里。東至延安府甘泉縣二百六十里,東南至?州中部縣二百五十里。漢北地郡歸德縣地。西魏為華池縣地。隋末為合水縣地。唐武德六年,分合水置蟠交縣。天寶初,改蟠交曰合水。五代周省入樂蟠縣。宋熙寧四年,復置,屬慶州。今縣城周三里有奇,編戶十八里。
○樂蟠城縣西南七十里。后魏時為彭陽縣之落蟠城。西魏置蔚州于此。后周廢。隋義寧初,分合水縣置樂蟠縣。唐因之,屬慶州。宋熙寧四年,省為鎮(zhèn)!锻ǖ洹:漢北地郡略畔道故城,在樂蟠縣東北五里。又安定郡月氏道故城,在樂蟠縣北。
華池城在縣東北百二十里。漢歸德縣地。西魏置華池縣。后周廢。隋仁壽初,置華池縣,屬慶州。大業(yè)末,屬于梁師都。武德三年,梁師都將劉?以城來降,因置林州。五年,梁師都將辛獠引突厥寇林州,是也。貞觀元年,州廢,縣仍屬慶州。宋初因之。熙寧中,廢為華池鎮(zhèn)。七年,改為華池寨。其相近者,又有東西二華池寨。金因之。元廢。今設華池巡司于此!饚於嗪钩,宋白曰:在華池城東北二里。隋置華池縣,蓋治于此。
- 太上感應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全文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