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短故事 >

控制情緒

  控制情緒

  喜怒無常的人不只在社會中制造不愉快的氣氛,而且呈現(xiàn)出一付丑陋的表情。

  每個人或多或少受到情緒的影響。我們應(yīng)試著去了解自己的心情,以便能夠支配它,避免做出令人遺憾的事來。處于情緒大起大落的壓力下,應(yīng)該延緩做出重要的決定。因為在憤怒或惡劣的心情下,我們無法看清事實,考慮欠周詳,無法達成完善的決定。相反的,當我們興高采烈,得意洋洋時,更易懈怠,思考較不客觀,所做成的決定也容易有成見。因此,需要花點時間讓心冷靜下來,分析問題,反復(fù)思慮。一顆平靜的心不會受到喜怒無常的影響,所下的決定或判斷將會更客觀,而易臻于完美。

  心情的改變呈現(xiàn)在臉上,可藉由看鏡子得到印證。這是個治療情緒不穩(wěn)的錦囊妙計。當我們看到鏡中怒目而視或悶悶不樂的怨懟的表情時,令人忍不住想咧嘴而笑。相反的,如果我們微笑,放松臉部肌肉,便有振奮精神令自己欣喜的結(jié)果。

  我們舉棋不定的心情亦顯示出瞬間的心靈狀態(tài),在反復(fù)無常的改變中,人視為永久的“自我”僅是個幻象罷了。當人快樂、悲傷或憤怒時會說:“我好快樂、悲傷或生氣。”無論如何,此乃保守者表達自己的方式。然而,感覺到這些心情的我在哪里呢?在腦中、在心中、亦或靈魂中呢?倘若仔細觀察自己,將會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永恒的“我”,只是一連串的身心狀態(tài),忽起忽落。道元禪師說:“學(xué)佛就是學(xué)著靜觀自己,靜觀自己便是忘記自己,忘記自己就是視自己為萬物之一。”

  倘若真有永恒的“我”,這個我會一直是相同的,沒有任何改變。我們永不會變老。因為這些精神力量起落太快,以至后人以為這是不斷的、永恒的。有如我們很難相信地球確實是繞著太陽轉(zhuǎn)一般。假如我們視真實的自我并不存在,那么我們所有的情緒——無論好或壞的——只不過是通達恬靜及和諧的阻礙罷了。理解這點便可以更容易的駕馭情緒。

  想象身體如同一輛公車,而所有的心境是乘客,乘客若想坐在司機的座位上駕駛方向盤,試想結(jié)果會如何?一場意外或慘遭橫禍是可想而知的。假如不知如何處理性格中不穩(wěn)的情緒,便可能造成類似的災(zāi)難。

  所以,司機必須減少乘客的人數(shù),沿途讓一些人下車,拋開喜怒哀樂、貪婪、嫉妒、憎恨等情緒。用這種方式分開注意力,那么,就不會有人想要爭奪司機的位子,司機既可以安心駕車,又可以掌握完全駕駛的權(quán)利,身心皆在自我意志的支配之下,便可以隨心所欲,想開往哪里就開往哪里,你將是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運。

  “自我”這個觀念惹來不少麻煩。因為我們一直以為有個永恒的自身或自我,因而過于重視自己,時常認為自己的需要比任何一個人都來的重要?吹奖茸约簝(yōu)秀的人,我們不會為他感到高興(雖然理當如此),反而奮不顧身的挖掘他過去的隱私、家丑,將之公諸于世。同樣的,倘若他人長的較俊秀或做事較有技巧,我們又萌生妒意。而對抗這些負面的情感最好的方法,便是對他人成就,同感喜悅。試著卸下隱藏于胸臆的自傲及優(yōu)越感,便可以結(jié)交到更多朋友,否則只會帶來更多的煩惱。

  缺乏同理喜悅的心還會引起另一項錯誤。我們不愿承認自己的成就是得自他人的援助,好朋友通常會離開,就是因為人們通常不知該如何答謝朋友所付出的友愛。今天世上還有許多成功的人,不愿相信既有的一切乃得自父母的幫助,人而忘恩負義至此,實須花所有代價根除才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