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報童到億萬富翁
從報童到億萬富翁
開創(chuàng)這個家族的第一個男人叫納魯買爾·米希達尼。當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因生活所迫背井離鄉(xiāng)駕著小舟飄流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菲律賓等國謀生時,他也因在那塊古老貧窮落后的國度無路可走,只好飄洋過海到了中國的廣州。
納魯買爾·米希達尼獨闖廣州時,經驗、資金、語言都不具備,要創(chuàng)業(yè)談何容易!只有靠勤快與力氣掙幾個小錢為生;畹孟裰晃浵,不知何時何地會被人一腳踩死,或被饑餓的蟲鳥一口吞掉。異國他鄉(xiāng),舉目無親,既要機動靈活又要舍得流汗,才能在自然災害與人類競爭的夾縫里活下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納魯終于用力氣與勤奮掙了一筆錢,便用這點錢做起了玉石、瑪瑙等工藝品小生意。這也是當時那些初涉商界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及斯里蘭卡人傳統(tǒng)的賺錢技藝與手段。用一個茶盤大小的盒蓋或木匣,里面擺上不同顏色而質量又不高的寶石玉器,在貴人出沒或商客流動的街道或地段叫賣。后來,他又注冊了一間公司,盡管像今天人們喊的“皮包公司”,但畢竟是納魯家族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生意人。
如果當初他不離開印度,或許一輩子只是一個貧苦的農村勞力;如果在廣州只安心仰人鼻息去打工,可能連返鄉(xiāng)的一張船票都賺不出來。他能適時地告別親人,另尋出路,這就是思想與智慧開放的人生之花朵。
正當他努力扭轉自己命運之時,他聽到了母親病重的消息。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改變,只有母子關系不能變。天下游子一脈相承,誰不眷戀自己的母親?待他一路風浪匆匆趕回印度的故鄉(xiāng),家族并未等他回家,便把他剛剛咽氣的母親給火化了,使他萬里急奔化為烏有,未能見上一面母親的遺容。納魯的心被傷透了,他憤慨異常地詛咒著這個米氏家族,決心背叛它,徹底與它決裂。同時取父母之姓Haribai和Lila ram,創(chuàng)造了印度“百家姓”上一個沒有的姓氏Har-iLela。于是,“夏利里拉”這個姓便誕生了,難怪世界上姓夏利的只有獨此一家。
之后,納魯買爾·夏利又回到了廣州,對家族的憤恨和對母親的深深懷念產生了一股強大動力,更堅定了他經商的信念。他與自己的大哥喝著珠江水辛辛苦苦奮斗了4年,飽嘗了在異國掙扎的酸甜苦辣,人世間的滄桑冷暖。他們睡過屋檐角,住過小草棚,眼里望著那些朱門毫宅,心里暗長自己的志氣。他們如一條逆流而上的小船,終于駛過了這一截最嚴峻的人生險灘。
奮發(fā)圖強三起三落
納魯與他的兒子們在廣州一搏就是4年,含辛茹苦,他們不僅鍛煉出了一雙能飛翔的翅膀,而且還積累了一筆能興家立業(yè)的發(fā)展資金。不久,他們舉家遷入香港。那時的港九,遠不是今天的“東方明珠”和“購物天堂”,而是落后于廣州的一塊冷落蕭條的殖民地。每到禮拜天或節(jié)假日,居民們便手攜大包小袋趕到廣州購買生活用品。而他們未留戀相對繁華的五羊城,而決意到香港去闖蕩。
然而,當他們生下時誰的嘴里也沒帶把銀勺子,但他們痛切地感到挫折與失敗意味著什么。全面經受了日本人的占領和二次大戰(zhàn)帶來的巨大的萎縮與疲軟,他們在港的成功是因為自己的艱苦奮斗和審時度勢地緊緊抓住了發(fā)展的機遇。
納魯與他的兒子們已經見慣了身邊變化不斷的興旺成功和衰敗倒亡。在日本強盜入侵中國后,受雇于夏利家族裝運玉石的一條貨船遭到嚴重炮擊。因夏利家沒有保險手續(xù),造成直接損失5萬美金。在五六十年前,對一家小企業(yè)來說,可足以構成滅頂之災。
尤其是30年代那場歷史上有名的經濟衰退,給了他們剛剛立足的企業(yè)以摧殘性的打擊。既然在廣州能夠活下去,難道在香港就要坐以待斃?小兄弟幾個顧不得刮風下雨,天冷天熱,全體出動,沿街叫賣報紙,掙下幾個小錢,買來米糧為家人糊口度日。夏利家經過一番周折與努力,發(fā)現形勢有了一線生機,于是開辦了一間小型絲綢店。正當日子似有好轉之時,二次大戰(zhàn)又隨即爆發(fā),他們一家第三次跌人了苦難的深淵。在日本軍隊占領期間,他們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商店和工廠被掠奪的惡劣現實,用自己的心智與機巧進行自救,因為沒有人會拉他們一把,侵略者只有掠奪,自己的國家又那么貧窮落后,那個時期統(tǒng)治香港的英國也只顧著打仗,中國也正遭受著鐵蹄的蹂躪,誰又顧得上他們這種無名無號的南亞移民?
在那前6個月,納魯一家人能夠僥幸存活,還靠了母親手上的那對金手鐲。所以,她總是長袖遮腕,以兔被別人發(fā)現秘密。除此,家中再也沒有什么值錢貨了。生活進一步瀕臨絕境,也只好將家里的縫衣機搬到街上去賣。沒想到市場的反饋讓他們吃了一驚。那些日本兵急于要把一些機器帶回去,不僅價錢好,而且出手快。暢銷便能賺錢。夏利一家竭盡全力迅速發(fā)展了縫衣機制造業(yè)。緊接著又帶動了包括大米白面在內的以物易物的生意。這都是日本國土上的奇缺之物,日本兵要急于回帶,臨時造成了一個畸形市場。戰(zhàn)后,納魯一家的正直與合作態(tài)度又贏得了英國人的信賴,被委托為駐港英軍制造軍服。僅在一個生產片,他們便有22間庫房,每日可發(fā)出600套軍服。朝鮮戰(zhàn)爭期間,他們又巧妙地從美國人手里發(fā)了一筆財。利用這些資金,他們又組建了一家港埠最大的郵購體系。
盡管當時靠裁縫業(yè)的進出口為他們帶來了好運,在50年代夏利一家以足夠的機智使家庭航船駛人了多元化的航道,開始進人房地產業(yè)和酒店業(yè)。當時,他們拿出一定資金去開辟別的陌生的領域被一度認為是犯傻的行為,事實又恰恰證明他們的決策又毫無偏差。今天的夏利家族正因為有了當年的目光與膽識,才能擁有眼前的酒店、餐館、旅游業(yè)、房地產和商場。作為賓館中的“旗艦”,就是位于游客云集的香港尖沙咀地區(qū)的假日酒店。他們遍地開花的房地產業(yè)不僅在香港,而且發(fā)展到了南亞和世界其他地區(qū),如建立在曼谷、新加坡、中國澳門、達卡等地的假日酒店,因此在香港又被稱為“酒店業(yè)之王”。
除了遍布各地的酒店之外,在港投資的還有另外幾間大公司,在馬爾代夫建有西裝廠,在中國深圳有手表廠,與歐、美各洲有貿易進出口業(yè)務。家族沒有忘記那個經濟不景氣、饑貧處處的印度,他們在向新德里和孟買出口商品的同時,還投資開發(fā)房地產,使資金流向南亞僅次于中國大陸,讓那些歷代耍蛇、玩猴和瘋跳腳鈴舞的人受到來自海外同胞的惠顧。他們?yōu)樽约旱耐诤M馊〉玫木薮蟪晒葢M愧又自豪。同為印度教徒,上帝給予了同樣的機遇,只不過有人捉住了,有人失去了。
四班(老四)夏利博回憶這段歷史時還說過:“不要失去希望和信念。如果是在黑夜,你就想到會有明天。我們還要把這希望帶進自己的腳步;假若挫折來臨,我們又要想到順利之時。我們曾栽倒過3次,但全都又爬起來了。”
親密無間夏利大家族
如今的夏利家族現有80幾人。大班佐治為董事會主席,二班夏利為董事會執(zhí)行主席,是這個家族的首席發(fā)言人和8億美金的幕后操縱者。還有老三彼德、老四夏利博、老五夏加利和老六麥克。兄弟6人組成董事會。夏利曾說:“這個家族集團公司最上層的決策人物只能有6位,你如果讓10位或15位家族成員進入領導層參與管理,那就難以掌握了。”
一家人共同運作著這個多元化發(fā)展的實業(yè)集團,除了夏利有對全局拍板決定權之外,其他人也各有明確細致的分工。既是個家庭,又是個集團公司;既有家庭中的親近與溫馨,又有現代化企業(yè)管理之科學與嚴密;既有小家庭中的自由與松散,又有家族集團中一條一款的規(guī)章制度。清官難斷家務事。試想:倘若沒有嚴謹而平等的“家法”,這個家族能維持得久嗎?
兄弟6個積極地處身香港社會,周旋、酬酢于中國人、印度人和英國人的社團群落之中。他們一共兄弟姊妹8人,大姐拉妮剛剛去世,她致力贊助過的香港文化事業(yè)團體至今深深熱愛和懷念著她。最小的妹妹桑迪,主持著一份家族所有的面向整個海外印僑的國際性大型雜志。
這個大家族獲得全面成功的秘訣,當然有奮斗、信仰和機遇等因素,但其內核還是精誠團結———個家族永遠抱作一團的意識與愿望。夏利多次說過:“我們貧困時在一起,我們富裕了也不應該分手。”一家?guī)状L風雨雨幾十年,—直擰成一股繩。他們明白:隔閡、矛盾、猜疑都是孕育失敗的催化劑。如今,兄弟6人與一位小妹,還有未結婚的孩子住在一座豪門之內,誰也不愿分離。
作為兄弟,也像世界各地的兄弟們一樣,有時也會產生不同意見。一般都是理智地干好自己的那些工作,把偏見和私欲從頭腦中抹掉。大班佐治說過:“對于孩子們斗嘴和傭人們爭執(zhí)等所能干的只是讓這只耳朵聽了,再讓那只耳朵忘掉。但決不能讓小事變大,影響和危害大家。”所有的太太們都是維護家庭制度的助手。6妯娌輪流管理內務,依次負責家族大祠堂、帳單、支票和廚房值日,訂購餐食及飲料。上述一切均為輪流坐莊執(zhí)掌家族內政。這些女人們熟練地操作著被他們戲稱為“小酒店”的家。若夏利注意到制定的計劃沒有實現,太太們便告訴下人:“如果你想離開就請便,可是我們要住在這里。”小妹卡米拉回憶她曾親自對丈夫米克這樣回過話:“你使我和這40人住在一起,現在我需要和這40人住在一起,我不能離開這個家!”
生活在這個大家里享受到諸多福利。卡米拉說每當她與自己的丈夫決定外出旅行時,他們的孩子會受到良好的關照。因有眾多伙伴,孩子決不會感到孤獨和無聊。她的19歲的女兒也“母唱女和”:“在這個家庭里成長,你得到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家里有這么多人,你和他們當中的每一個都很親近。你有一個非常幸福的童年,因為周圍每個人都關心你,照顧你。”
將如此大的一個家族維系在一起,不僅需要一套外交手法、技藝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片愛心。每個禮拜天,夏利家族,包括剛結過婚還暫時住在宅內“公寓”的年輕人聚集在這座豪宅吃頓團圓飯,而且不論對年長者還是年少者都變成了節(jié)日的聯(lián)歡晚會。每當幸福的暖流蕩漾在老一代的心坎之時,他們總是自然地把這一切歸功于已過世的母親:“她常教育我們,如果你拿來一支筷子,折斷它很容易。假若是一把筷子,那你永遠也折不斷。即便你手無分文,只要大家團結一致,滴水也能蓄成大池,小燕銜泥也能壘成大窩。”
母親的話成了他們的座右銘和治家的準則。無論是沿街賣報,還是當新聞明星;無論是窮困潦倒,還是家有萬貫,他們誰也沒有想到要離開這扇門,分掉這個家,而是老老少少、上上下下都在維護著這個家,鞏固著這個家。他們都感到家是棵大樹,根深而葉茂,他們自己只是從樹干伸出的一枝一丫。
富有愛心的夏利家族
在采訪中,我們發(fā)現這個人人腰纏萬貫的大家族對社會對人類還有一種愛心。形成這種愛心的根源與因由又在何處呢?
夏利家族豪宅2樓有間長方形的祠堂,可容五六十人同時在里邊作祈禱。全家人在用早餐或外出上班之前,無一例外地要到里邊去進行早拜。這是一種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約定俗成的家族宗教信仰,外人也不知他們是發(fā)誓、懺悔還是陶冶?
據說她們的母親既賢慧又善良,從小就教育他們多做好事、善事。母親對于他們那種無條件的投人、無保留的付出和無限量的寬容,兄弟們至今牢記心中。
不知這是不是根源。
他們的視野比之島上其他帶有狹隘眼光的印度人要寬闊得多。夏利博有次這樣說:“我們感到各種社團之間沒有什么區(qū)別,他們的需要是一致的。他們同樣需要友誼,我們就給他們友誼,我們照樣參與社團事務和給予他們人類之愛,因此他們把我們當成了自己的一員。我們深得中國人的厚愛。正如你們所知道的,夏利里拉是僅有的兩位外籍港事顧問中的一員,可見他們已完全接受了我們。”
夏利家族認為“香港歷來靠與近鄰的友好為基礎而存在。香港沒有資源,不產黃金,沒有石油——一切都靠進口,然而這里的人很能干,又有周鄰的援助,我們什么都能干好。”
夏利里拉家族在與英國和中國上層官員接觸的同時,還積極大量地資助有利于社會的中國慈善事業(yè)。夏利一直是當地這樣一些機構組織的施主,如香港的“女童軍團”和“童子軍協(xié)會”,而他更為熱心的還是“香港殘疾人協(xié)會”和“香港盲人社會”的救助事業(yè)。
他們對周圍的人們非常易于合作。他們絕大多數能講流利的英語和廣東話,著西裝,有人還用上了英文名宇。然而一談到文化與宗教,他們都像堅硬的石頭一樣不會動搖。其中執(zhí)行董事夏利里拉先生依靠的則是與宇宙精神合一的古老的印度神秘哲學。
夏利里拉家族的后代
夏利家族和他的下一代共同住在這座建筑內,他們的子孫或許也要住在這里。但權力卻高度集中在兄弟6人手中,以免旁落,攪亂了目前這個機構與陣營。他們就像母親講過的那把筷子,誰也折不斷他們,所以兄弟們緊密團結幾十年。但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老病死,他們畢竟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很快就會進入風燭殘年之時,而且后代大多在美國、英國、法國或瑞士接受了教育,他們比之自己的前輩掌握了更多的現代意識、科學和文化,更具開放觀念。只要老兄弟6人中的一人存在,這個龐大的家族便存在,這架神話般的機器就會運轉。一旦6星隕落,這個家族還會存在、傳奇色彩還依舊嗎?
眼下,6兄弟對待子女的“政策”可真夠香港人眼紅。
單說夏利家族中年輕一代的婚禮,每樁都十分講究。從世界各地飛來的賓客們都被安排在家庭所有的假日酒店下榻。香港社會上要進行長達一周的不停歇的歡慶活動。在酒店安排的雞尾酒會一場連著一場。晚餐與聚會更是應接不暇。比如:近來四班夏利博之長子維加補擺結婚酒會,四班的5位兄弟全都拋開俗務出席。二班夏利與二嫂本在外地,聞訊特地趕回參加侄兒婚禮,酒會上與友人言談甚歡。五班夏加利與五嫂正在故鄉(xiāng)印度旅游,也專程回港參加家族盛事,充分體現了家族團結的傳統(tǒng)。老中青三代70余人濟濟一堂,場面好不熱鬧。父輩們這樣做,并不為顯示家族經濟實力與熱情好客,更體現了對下輩的關心,為他們的發(fā)展制造影響,為他們事業(yè)鋪平道路。
在兒女未放“單飛”之前,一直在老宅子里過著吃大戶的“共產主義”生活。一但翅膀長硬,有了自立于社會的能力,夏利家族從不誘使,也就是不允許下一代進人家庭業(yè)務,而是一視同仁地撥給一筆資金。有了家族的這筆鋪墊資金,孩子們要么出去與別人合伙搞公司,要么由父母幫助注冊成立隸屬于夏利集團的獨立的有限公司。這些全都受過高等教育喝過洋墨水的下一代,在社會上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他們水平的高低、質量的優(yōu)劣,在競爭的大風大浪中,幾個回合便見分曉。他們發(fā)達了,即便超過了九龍?zhí)恋哪亲示?也不需要上貢回報;要是企業(yè)萎縮倒閉,可以回老宅吃飯住宿,但家族再也不會追加一分一文的投資。夏利家族這樣做是極為明智的,就是斬斷子女對父母從根本上的依賴,只給他們設計了一條拼命進取的道路,而決不再留一條后退的棧道。否則,幾十個兒女,幾十間公司,各種煩人之事會讓這個大家族不得一天的安寧日子。
別看夏利家族兒女們的婚禮搞得那么隆重熱鬧,但在戀愛婚姻問題上,又具有封建宗教色彩。“家法”規(guī)定:兒女婚配一定要選擇“正宗”的印度人,如有違犯,則要自動走出那扇大門。
有位夏利家族的公子,在美留學6年,與美一位藍眼金發(fā)的白人姑娘相親相愛,畢業(yè)后二人雙雙回到香港。他們幻想著在歲月的流失中會得到家族和父母的恩準。盡管做了許許多多的工作,各種借用的力量從四面向圍墻內的那座大宅滲透?墒钦攘5年,那位可憐的美國小姐還是不準進大門,只好又返回大洋彼岸。第一樁涉外婚姻宣告失敗。此后,再也沒有哪位公子去犯禁了。這種屬于家庭隱私之事,在正式場合是不講的,因為聊熟了,主人便悄悄告訴了我。我問他對此事的態(tài)度,他的回答是一個狡黠的微笑。
雖然吃過喝過,但只能算“品嘗”,不屬正餐之列。主人還要正兒八經地請我們出去吃晚餐。
各自驅車到了他們的“旗艦”飯店——假日酒店,這座五星級大酒店,凡世界上旅游界的男女無人不知。賓客隨意而融洽,飯菜豐盛而又恰當。飯畢,主人示意小姐簽單。見有機可乘,我便問:“你們簽單后如何核算結帳?”回答:“在我們未獨立之前,凡在自家開的賓館飯店用餐,簽單后一律歸夏利集團負責。自獨立之后,所有用餐簽單全部轉我們自己開的公司,大家庭不再認帳。”我默默地點了點頭,他們這幫后代一旦離開母體,就必須奮發(fā)圖強了。
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已是晚上10點。按養(yǎng)成的習慣,該過;刈约合麻降木频昃蛯嬃,但主人說什么也不肯。大班和二班兩位董事的兒子,已完全單列的兄弟倆,硬把我們3人“劫持”到了兩兄弟合伙開的一家有上下兩層、但規(guī)模并不大的夜總會。
一進門,便有幾位菲律賓小姐迎了上來,我一下閃出一個疑問:這夏利家族的老少爺兒們怎么里外都喜歡雇用菲律賓人?
我們每人分了一位:一塊說話、飲酒、唱歌、跳舞。因羞于自己的舞技,未敢下場。北京那位朋友不懂英語,但話題又多,不時便請我?guī)退g。
除了我們3人,自己上門來的顧客聊聊無幾,氣氛顯得冷清。我故意將二班的兒子叫到一邊,尋問這夜總會的經營情況。他爽快地說:“這間夜總會大哥投資多,我投資少,剛開業(yè),大哥委托我全權代管。我們不指望從這里賺錢,只作為我們自己和每日過往香港的朋友們娛樂休息的場所。這里發(fā)生的虧損,由其它業(yè)務的盈利來彌補。”
聽后,我感到夏利家族的這哥倆已與他們的父輩被時代和社會分化了,這整個一代也大概如此吧!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