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的故事
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有謂她是龍沫流于王庭而變玄黿使女童懷孕所生女,棄于路被一對夫婦收養(yǎng)于褒。她甚得周幽王寵愛,生下兒子“伯服”。
周幽王姬宮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眉頭,在褒國(今陜西省漢中西北)長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對她更加寵愛,竟廢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后,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嘆氣道:“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陽所預料,原來褒姒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艷麗迷人,周幽王發(fā)出重賞,誰能誘發(fā)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的奇計,周幽王同褒后并駕游驪山,燃起逢火,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至時發(fā)現(xiàn)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心看見一隊隊兵把,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不覺啟唇而笑,幽王大喜,終回此失信于諸侯,公無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司馬遷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知,”(《史記·周本紀》)意思是說,褒姒不喜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西周遂亡。
烽火戲諸侯
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宮湦(湦一作涅、湼)。在位時,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wěn),地震、旱災屢次發(fā)生。周幽王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任用貪財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后與宜臼逃回申國。公元前772年,申侯聯(lián)合繒國和犬戎舉兵入攻西周,各地諸侯拒不救援,幽王慘敗,帶著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寶逃至驪山,后被殺。犬戎攻破鎬京,西周遂亡。
只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兒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無道,到處尋找美女。大夫越叔帶勸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惱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帶的官職,把他攆出去了。這引起了大臣褒響的不滿。褒響來勸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關進監(jiān)獄。
褒響在監(jiān)獄里被關了三年。其子將美女褒姒獻給周幽王,周幽王才釋放褒響。周幽王一見褒姒,喜歡得不得了。褒姒卻老皺著眉頭,連笑都沒有笑過一回。周幽王想盡法子引她發(fā)笑,她卻怎么也笑不出來。礁石父對周幽王說:“從前為了防備西戎侵犯我們的京城,在翻山一帶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萬一敵人打進來,就一連串地放起烽火來,讓鄰近的諸侯瞧見,好出兵來救。這時候天下太平,烽火臺早沒用了。不如把烽火點著,叫諸侯們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些兵馬一會兒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就會笑的。您說我這個辦法好不好?”
周幽王瞇著眼睛,拍手稱好。烽火一點起來,半夜里滿天全是火光。鄰近的諸侯看見了烽火,趕緊帶著兵馬跑到京城。聽說大王在細山,又急忙趕到細山。沒想到一個敵人也沒看見,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只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對他們說:“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諸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當,十分憤怒,各自帶兵回去了。
褒似瞧見這么多兵馬忙來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興,賞賜了礁石父。
隔了沒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來了。周幽王趕緊把烽火點了起來。這些諸侯上回上了當,這回又當是在開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點著,卻沒有一個救兵來,京城里的兵馬本來就不多,只有一個鄭伯友出去抵擋了一陣?墒撬娜笋R太少,最后給敵人圍住,被亂箭射死了。周幽王和礁石父都被西戎殺了,褒似被擄走。
諸侯及大臣共同擁立被廢的太子直臼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將都城遷至洛陽。歷史上將遷都前稱為“西周”,其后稱為“東周”。東周始于公元前770年。東周名存實亡,諸侯分爭,先后有春秋、戰(zhàn)國兩個階段。
周共存在八百年,后被秦所滅。
《史記》故事(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
東周列國志
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
話說宣王自東郊游獵,遇了杜伯左儒陰魂索命,得疾回宮,合眼便見杜伯左儒,自知不起,不肯服藥。三日之后,病勢愈甚。其時周公久已告老,仲山甫已卒。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二臣直至榻前,稽首問安。宣王命內侍扶起?坑诶C褥之上,謂二臣曰:“朕賴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寧。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宮涅,年雖已長,性頗暗昧,卿等竭力輔佐,勿替世業(yè)!”二世稽首受命。方出宮門,遇大史伯陽父。召虎私謂伯陽父曰:“前童謠之語,吾曾說過恐有弓矢之變。今王親見厲鬼操朱弓赤矢射之,以致病篤。其兆已應,王必不起。”伯陽父曰:“吾夜觀乾象,妖星隱伏于紫微之垣,國家更有他變,王身未足以當之。”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諸君但言天道而廢人事,置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言罷各散。不隔一時,各官復集宮門候問,聞御體沈重,不敢回家了。是夜王崩。姜后懿旨,召顧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領百官,扶太子官涅行舉哀禮,即位于樞前。是為幽王。詔以明年為元年,立申伯之女為王后,于宜日為太子,進后父申伯為申侯。史臣有詩贊宣王中興之美云:
于赫宣王,令德茂世。威震窮荒,變消鼎雉。外仲內姜,克襄隆治。干父之蠱,中興立幟。
卻說姜后因悲愉太過,未幾亦堯。幽王為人,暴戾寡恩,動靜無常。方諒陰之時,押昵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戚之心。自姜后去世,益無忌憚,耽于聲色,不理朝政。申侯屢諫不聽,退歸申國去了。也是西周氣數(shù)將盡,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繼而亡。幽王另用虢公祭公與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三人皆讒謅面諛之人,貪位慕祿之輩,惟王所欲,逢迎不暇。其時只有司徒鄭伯友,是個正人,幽王不加信用。一日幽王視朝,歧山守臣申奏:“涇、河、洛三川,同日地震。”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遂退朝還宮。太史伯陽父執(zhí)大夫趙叔帶手嘆曰:“三川發(fā)原于歧山,胡可震也!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三川皆震,川源將塞,川既塞竭,其山必崩。夫歧山乃大王發(fā)跡之地,此山一崩,西周能無恙乎?”趙叔帶曰:“若國家有變,當在何時?”伯陽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內。”叔帶曰:“何以知之?”怕陽父曰:“善盈而后福,惡盈而后禍。十者,數(shù)之盈也。”叔帶曰:“天子不恤國政,任用佞臣,我職居言路,必盡臣節(jié)以諫之。”伯陽父曰:“但恐言而無益。”二人私語多時,早有人報知貌公石父。石父恐叔帶進諫,說破他好佞;直人深宮,都將伯陽父與趙叔帶私相議論之語,述與幽王,說他謗毀朝廷,妖言惑眾。幽王曰:“愚人妄說國政,如野田泄氣,何足聽哉!”
卻說趙叔帶懷著一股忠義之心,屢欲進諫,未得其便。過了數(shù)日,歧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說:“三川俱竭,歧山復崩,壓壞民居無數(shù)。”幽王全不畏懼;方命左右訪求美色,以充后宮,趙叔帶乃上表諫曰:“山崩川竭,其象為脂血俱枯,高危下墜,乃國家不樣之兆。況歧山王業(yè)所基,一旦崩頹,事非小故。及今勤政恤民,求賢輔政,尚可望消弭天變。奈何不訪賢才而訪美女乎?”虢石父奏曰:“國朝走都豐鎬,千秋萬歲!那歧山如已棄之展,有何夫系?叔帶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謗訕,望吾王詳察。”幽王曰:“石父之言是也。”遂將叔帶兔官,逐歸田野。叔帶嘆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吾不忍坐見西周有‘麥秀’之歌”于是攜家竟往晉國。——是為晉國大夫趙氏之祖,趙衰趙盾即其后裔也。后來趙氏與韓氏三分晉國,列為諸侯。此是后話。后人有詩嘆曰:
忠臣避亂先歸北,世運凌夷漸欲東。
自古老臣當愛惜,仁賢一去國虛空。
卻說大夫褒晌,自褒城來,聞趙叔帶被逐,急忙入朝進諫:“吾王不畏天變,黜逐賢臣,恐國家空虛,社稷不保。”幽玉大怒,命囚晌于獄中。自此諫凈路絕,賢豪解體。
話分兩頭。卻說賣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懷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撫養(yǎng),因乏乳食,恰好有個蟻大的妻子,生女不育,就送些布匹之類,轉乞此女過門。撫養(yǎng)成人,取名褒擬。論年紀雖剛一十四歲,身材長成,倒象十六七歲及鋅的模樣。更兼目秀眉清,唇紅齒白,發(fā)挽烏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一來姒大住居鄉(xiāng)僻,二來褒姒年紀幼小,所以雖有絕色,無人聘定。
卻說褒響之子洪德,偶因收斂,來到鄉(xiāng)問。湊巧褒似門外汲水,雖然村妝野束,不掩國色天姿。洪德大驚:“如此窮鄉(xiāng),乃有此等麗色!”因私汁:“父親囚于鎬京獄中,三年尚未釋放。若得此女貢獻天子,可以贖父罪矣。”遂于鄰舍訪問姓名的實,歸家告母曰:“吾父以直諫忤主,非犯不赦之辟。今天子荒淫無道,購四方美色,以充后之宮。有擬大之女,非常絕色。若多將金帛買來獻上,求寬父獄,此散宜生救文王出獄之計也。”其母曰:“此汁如果可行,何惜財帛。汝當速往。”洪德遂親至擬家,與似大講就布帛三百匹,買得褒擬回家。香湯沐浴,食以膏粱之味,飾以文繡之衣,教以禮數(shù),攜至鎬京。先用金銀打通貌公關節(jié),求其轉奏,言:“臣晌自知罪當萬死。晌子洪德,痛父死者不可復生,特訪求美人,名曰褒姒,進上以贖父罪。萬望吾王赦宥!”幽王聞奏,即宣褒擬上殿,拜舞已畢。幽王抬頭觀看;姿容態(tài)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際,光艷照人。龍顏大喜。——四方雖貢獻有人,不及褒姒萬分之一。——遂不通申后得知,留褒擬于別宮,降旨赦褒晌出獄,復其官爵。是夜幽王與褒姒同寢,魚水之樂,所不必言。自此坐則疊股,立則井肩,飲則交杯,食則同器。一連十日不朝。群臣伺候朝門者,皆不得望見顏色,莫不嘆息而去。此乃幽王四年之事。有詩為證:
折得名花字國香,布荊一旦薦匡床。
風流天子渾閑事,不過龍禾已伏殃。
幽王自從得了褒擬,迷戀其色,居之瓊臺,約有三月,更不進申后之宮,早有人報知申后,如此如此。申后不勝其憤,忽一日引著宮娥,徑到瓊臺。正遇幽工與褒姒聯(lián)膝而坐,并不起身迎接。申后忍氣不過,便罵:“何方賤婢,到此濁亂宮闌!”幽王恐申后動手,將身蔽于褒擬之前,代答曰:“此朕新取美人,未定位次,所以未曾朝見。不必發(fā)怒。”申后罵了一場,恨恨而去。褒姒問曰:適來者何人?“幽工曰:”此王后也。汝明白可往謁之。“褒擬嘿然無言。至明日,仍不往朝正宮。
再說申后在官中憂悶不已。太子宜臼跪而問曰:”吾母貴為六宮之主,有何不樂?“申后曰:”汝父寵幸褒擬,全不顧嫡妾之分。將來此婢得志,我母子無置足之處矣!“遂將褒姒不來朝見,及不起身迎接之事,備細訴與太子,不覺淚下。太子曰:”此事不難。明日乃朔日,父王必然視朝。吾母可著宮人往瓊臺采摘花朵,引那賤婢出臺觀看,待孩兒將他毒打一頓,以出吾母之氣。便父王嗔怪,罪責在我,與母無干也。“申后曰:”吾兒不可造次,還須從容再商。“太子懷忿出宮,又過了一晚。次早,幽王果然出朝,群臣賀朔。太子故意遣數(shù)十宮人,往瓊臺之下,不問情由,將花亂摘。臺中走出一群宮人攔住道:”此花乃萬歲栽種與褒娘娘不時賞玩,休得毀壞,得罪不小!“這邊官人道:”吾等奉東宮令旨,要采花供奉正宮娘娘,誰敢攔阻!“彼此兩下爭嚷起來。驚動褒妃,親自出外觀看,怒從心起,正要發(fā)作:不期太子突然而至,褒妃全不堤防。那太子仇人相見,分外眼睜,趕上一步,掀住烏云寶髻,大罵:”賤婢!你是何等之人?無名無位,也要妄稱娘娘,眼底無人!今日也教你認得我!“捻著拳便打。才打得兒拳,眾宮娥懼幽王見罪,一齊跪下叩首,高叫:”千歲,求饒!萬事須看王爺面上!“太子亦恐傷命,即時住手。褒妃含羞忍痛,回入臺中,——已知是太子替母親出氣,——雙行流淚。宮娥勸解曰:”娘娘不須悲泣,自有王爺做主。“說聲未畢,幽王退朝,直入瓊臺?匆姲龜M兩鬢蓬松,眼流珠淚,問道:”愛卿何故今日還不梳妝?“褒姒扯住幽王袍袖,放聲大哭,訴稱:”太子引著寓人在臺下摘花,賤妾又未曾得罪,太子一見賤妾,便加打罵,若非宮娥苦勸,性命難存。望乞我王做主!“說罷,嗚嗚咽咽,痛哭不已。那幽王心下倒也明白,謂褒似曰:”汝不朝其母,以致如此。此乃王后所遣,非出太子之意,休得錯怪了人,褒姒曰:“太子為母報怨,其意不殺妾不止。妾一身死不足借,但自蒙愛幸,身懷六甲,已兩月矣。妾之一命,即二命也。求王放妾出宮,保全母子二命。”幽主曰:“愛卿請將息,朕自有處分。”即日傳旨道:“太子宜日,好勇無禮,不能將順,權發(fā)去申國,聽申侯教訓。東宮太傅少傅等官,輔導無狀,并行削職!”太子欲人宮訴明。幽王吩咐宮門,不許通報。只得駕車自往申國去訖。申后久不見太子進宮,著宮人詢問,方知已貶去申國。孤掌難鳴,終日怨夫思子,含淚過日。
卻說褒姒懷孕十月滿足,生下一千。幽王愛如珍寶,名曰伯服。遂有廢嫡立庶之意。奈事無其因,難于啟齒。虢石父揣知王意,遂與尹球商議,暗通褒姒說:“太子既逐去外家,合當伯服為嗣。內有娘娘枕邊之言,外有我二人協(xié)力相扶,何愁事不成就?”褒姒大喜,答言:“全仗二卿用心維持。若得怕服嗣位,天下當與二卿共之。”褒姒自此密遣心腹左右,日夜伺申后之短。宮門內外,俱置耳目,風吹草動,無不悉知。
再說申后獨居無侶,終日流淚。有一年長官人,知其心事,跪而奏曰:“娘娘既思想殿下,何不修書一封,密寄申國,使殿下上表謝罪?若得感動萬歲,召還東官,母子相聚,豈不美哉!”申后曰:“此言固好,但恨無人傳寄。”宮人曰:“妾母溫姐,頗知醫(yī)術,娘娘詐稱有病,召媼入宮看脈,令帶出此信,使妾兄送去,萬元一失。”申后依允,遂修起書信一通,內中大略言:“天子無道,寵信妖婢,使我母子分離。今妖婢生子,其寵愈固。汝可上表佯認己罪:‘今已悔悟自新,愿父王寬赦!,若天賜還朝,母子重逢,別作計較。”修書已畢,假稱有病臥床,召溫媼看脈。早有人報知褒妃。褒妃曰:“此必有傳遞消息之事。候溫媼出宮,搜檢其身,便知端的。”卻說溫姐來到正宮,宮人先已說知如此如此。申后佯為診脈,遂于枕邊,取出書信,囑咐:“星夜送至申國,不可遲誤!”當下賜彩增二端。溫姐將那書信懷揣,手捧彩增,洋洋出宮。被守門宮監(jiān)盤住,問:“此繒從何而得?”媼曰:“老妾診視后脈,此乃王后所賜也。內監(jiān)曰:”別有夾帶否?“曰:”沒有。“方欲放去。又有一人曰:”不搜檢,何以知其有無乎?“遂牽媼手轉來。姐東遮西閃,似有慌張之色。宮監(jiān)心疑,越要搜檢。一齊上前,扯裂衣襟,那書角便露將出來。早被宮監(jiān)搜出申后這封書,即時連人押至瓊臺,來見褒妃。褒妃拆書觀看,心中大怒。命將溫溫鎖禁空房,不許走漏消息。卻將彩緒二匹,手自剪扯,裂為寸寸。幽王進宮,見破繒滿案,問其來歷。褒擬含淚面對曰:”妾不幸身入深宮,謬蒙寵愛,以致正宮妒忌。又不幸生子,取忌益深。今正宮寄書太子,書尾云:’別作計較。,必有謀妾母子性命之事,愿王為妾做主!“說罷,將書呈與幽王觀看。幽王認得申后筆跡,問其通書之人。褒妃曰:”現(xiàn)有溫媼在此。“幽王即命牽出,不由分說,拔劍揮為兩段。髯翁有詩曰:
未寄深宮信一封,先將冤血濺霜鋒。
他年若問安儲事,溫媼應居第一功。
是夜,褒妃又在幽王前撤嬌撒癡說:”賤妾母子性命,懸于太子之手。“幽王曰:”有朕做主,太子何能為也?“褒姒曰:”吾王千秋萬歲之后,少不得太子為君。今王后日夜在宮怨望咒詛,萬一他母子當權,妾與伯服,死無葬身之地矣!“言罷,鳴嗚咽咽,又啼哭起來。幽王曰:”吾欲廢王后太子,立汝為正宮,伯服力東宮。只恐群臣不從,如之奈何?“褒妃曰:”臣聽君,順也。君聽臣,逆也。吾王將此意曉諭大臣,只看公議如何?“幽王曰:”卿言是也。“是夜,褒妃先遣心腹傳言與貌尹二人,來朝預辦登答。次日,早朝禮畢,幽王宣公卿上殿,開言問曰”王后嫉妒怨望,咒詛朕躬,難為天下之母,可以拘來問罪?“虢石父奏曰:”王后六宮之主,雖然有罪,不可拘問。如果德不稱位,但當傳旨廢之;另擇賢德,母儀天下,實力萬世之福。“尹球奏曰:”臣聞褒妃德性貞靜,堪主中宮。“幽王曰:”太子在申,若廢申后,如太子何?“貌石父奏曰:”臣聞母以子貴,子以母貴。今太子避罪居申,溫清之禮久廢。況既廢其母,焉用其子?臣等愿扶伯服為東宮。社稷有幸!“幽王大喜,傳旨將申后退入冷官、廢太子宜臼為庶人,立褒妃為后,怕服為太子。如有進諫者,即系宜臼之黨,治以重辟。——此乃幽王九年之事。兩班文武,心懷不平,知幽王主意已決,徒取殺身之禍,無益于事,盡皆緘口。太史伯陽父嘆曰:”三綱已絕,周亡可立而待矣!“即日告老去位。群臣棄職歸田者甚眾。朝中惟尹球、貌石父、祭公易一班佞臣在側。幽王朝夕與褒妃在宮作樂。
褒妃雖篡位正宮,有專席之寵,從未開顏一笑。幽王欲取其歡,召樂工嗚鐘擊鼓,品竹彈絲,宮人歌舞進臨,褒妃全無悅色。幽王問曰:”愛卿惡聞音樂,所好何事?“褒妃曰:”妾無好也。曾記昔日手裂彩增,其聲爽然可聽。“幽王曰:”既喜聞裂增之聲,何不早言?“即命司庫日進彩增百匹,使宮娥有力者裂之,以悅褒妃。可怪褒妃雖好裂增,依舊不見笑臉。幽王問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示笑。“幽王曰:”朕必欲卿一開笑口。“遂出令:”不拘宮內宮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賞賜千金。“貌石父獻計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強盛,恐彼入寇,乃于儷山之下,置煙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數(shù)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沖霄漢,附近諸侯,發(fā)兵相救,又嗚起大鼓,催趲前來。今數(shù)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啟齒,必須同后游玩儷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矣。“幽王曰:”此計甚善!“乃同褒后并駕往驪山游玩,至晚設宴儷宮,傳令舉烽。時鄭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為前導,聞命大驚,急趨至驅宮奏曰:”煙墩者,先王所設以備緩急,所以取信于諸侯。今無故舉烽,是戲諸侯也。異日倘有不虞,即使舉烽,諸侯必不信矣。將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玉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與王后出游儷官,無可消遣,聊與諸侯為戲。他日有事,與卿無與!“遂不聽鄭伯之諫。大舉烽火,復擂起大鼓。鼓聲如雷,火炮燭天。線內諸侯,疑鎬京有變,一個個即時領兵點將,連夜趕至儷山,但聞樓閣管箭之音。幽王與褒妃飲酒作樂,使人謝諸侯曰:”幸無外寇,不勞跋涉。“諸侯面面相覷,卷旗而口。褒妃在樓上,憑欄望見諸侯忙去忙回,并無一事,不覺撫掌大笑。幽王曰:”愛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貌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賞之。至今俗語相傳”千金買笑“,蓋本于此。髯翁有詩,單詠”烽火戲諸侯“之事。詩曰:
良夜頤宮奏管簧,無端烽火燭穹蒼。
可憐列國奔馳苦,止博褒妃笑一場!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