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

  一天,學生驚奇地大嚷:“老師,您有白頭發(fā)了!”

  我笑了笑,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豈不聞韓愈才將近四十歲就感嘆:齒搖搖發(fā)蒼蒼,有前輩又加上發(fā)蒼蒼而視茫茫。又何需訝異呢?

  所要擔心的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不知不覺之中,一眨眼工夫已經(jīng)失去了一大把時光。

  宋朝大詩人蔣捷曾賦《虞美人》一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雖然道盡人世滄桑,卻流露一種無奈的悲涼與傷感。

  比較起來,我更欣賞晉代大畫家顧愷之“倒吃甘蔗”的佳話。《晉書·顧愷之傳》:“愷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

  顯然顧氏深知“心能轉境”之理,同樣的蔗,先淡后甜,便覺甘蔗之甜同理,無論順境逆境,稍微轉化一下觀念,則逆境亦成為學習和磨練的基石,創(chuàng)造順境之契機。

  準以此觀,老之將至既無需傷感,也不必不安;齒危發(fā)白正是提醒我們檢討自己是否虛擲光陰、是否努力精進?

  如能從此淬勵,則智慧隨年齡增長,自然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