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和尚橋

  和尚橋

  “和為貴”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就已經(jīng)深人人心。當今社會提出的“構(gòu)建和諧社會”就源于此。佛教傳入中國后之所以迅廣為人們接受。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崇尚“和”。孟子有言“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后世有“團結(jié)就是力量”,“團結(jié)起來力量大”,“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沒 有辦不成的事”,商業(yè)上有“和氣生財”等說法。

  距紀山東約十余里處的九店村,村邊有條河,河上有兩根廳頭搭成的廳橋,這座橋被后人稱為和尚橋。橋為何人所建,為什么又叫和尚橋?說起來話就長了。

  很久以前,兩家逃亂的人在這里相遇,交談中,得知一方姓金,一方姓全。一看這里雖然荒蕪,但這里還有一條小溪溝,在這里種田用水也比較便利。這樣,兩家就分住在小溪溝的兩邊,兩家人勤作苦勞,沒多久,都做起了自己的茅草屋。為便于兩家的相互來往,互相幫工,在小溪溝上用幾根圓木搭建了一個便橋。再后來,兩家慢慢又都殷實起來,茅草屋換成了小瓦房,小瓦房換成大瓦房。兩家關(guān)系也如同從前那樣友好而親密。

  有一年夏天,天特別熱,金家的豬從圈里跑出來,跑過橋到全家的稻田里,亂滾亂拱,把幾塊稻田搞得不像樣子,金家到全家道了歉。沒想到第二天晚上全家的牛從牛圈里跑出來,跑到全家的田里,把秧吃了一大片,全家趕緊到金家道歉。但是這巧合的事,給兩家?guī)砹苏`會。從此以后,兩家就很少來往了,時間一長,橋也斷了,兩家都不再修理了。再后來,兩家人丁增多,小糾紛時有發(fā)生,甚至鬧到對簿公堂?h老爺吃了原告吃被告,兩家賣田賣房子打官司,殷實的家就這樣敗落下去了。紀山寺內(nèi)的一個老和尚聽說了此事以后,不顧自己七十高齡,外出四方化緣,將所得全部用于建橋,又給兩家說佛講道,橋修好后,老和尚把金全兩家當家人的手拖到了一起之后,老和尚就在橋上圓寂了。從此之后,金全兩家和好如初。為了感激這位老和尚,當?shù)厝税堰@座橋叫“和尚橋”。自從和尚橋修成后,這里年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金全兩家又蓋起了大瓦房,財旺起來了,人丁也興旺起來了;周圍的農(nóng)戶們也都人財兩旺。因此人們都更信紀山寺了,并一傳十,十傳百,紀山寺的香火更鼎盛了。

  和尚橋經(jīng)歷滄桑之后已不復(fù)存在了,但和尚橋的故事卻流傳至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