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妙法蓮華經(jīng)要解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二之一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二之二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 戒環(huán) 解
妙法蓮華經(jīng)譬喻品第三之余
△四重以偈頌五。初頌喻十。
初頌喻本。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
譬佛王三界。
△二頌宅弊人眾。
其宅久故(至)止住其中。
大宅譬三界。堂舍譬人身。三界之相其來無始。故曰久故。五濁同會故曰頓弊。五陰堂舍虛幻架構(gòu)。危而易傾命無牢強。若柱根之摧朽。質(zhì)非貞固。類梁棟之傾斜。無明為基。所以成是堂也。余緣為陛。所以入是堂也。是十二緣念念變異。故曰基陛頹毀。墻壁圮坼譬四大之衰謝。泥涂阤落譬皮膚之皴皺。覆苫譬毛發(fā)。椽梠譬骸骨。苫茅覆也。阤壞也。亂墜差脫皆敗壞之狀。此其外相也。其內(nèi)則關(guān)膈府藏周障屈曲。膿血便利雜穢充遍。其弊敗不凈若此。而俗尤癡愛貪著。故詳喻之。五百人者。五道眾生所共有也。椽梠一類。在檐曰椽。在脊曰梠。椽從緣。相緣屬也。梠從呂。如脊骨也。
△三頌怖畏相四。
一喻三毒相。
結(jié)文云。其舍恐怖變狀如是。是也。
鴟梟雕鷲(至)交橫馳走。
身為苦器。主殺盜淫謂之三業(yè)。意為苦本。主貪嗔癡謂之三毒。身三意三相資而互具也。今鴟等八鳥譬貪毒而具三業(yè)。鴟啖生類。土梟相食。具殺貪也。雕善搏兔。鷲食死尸。具盜貪也。烏鵲鳩鴿傳沫自運。具淫貪也。余皆可推。蚖等六蟲譬嗔毒。蚖元也。為毒之首蛇同類。其性多嗔。蝮復(fù)也。晝不能視。觸之則復(fù)而螫人。人得復(fù)而殺之。蝎多處陰而不可知。蜈蚣蚰蜒善伏而含毒。凡嗔之類如此;蛱煨灾炼救缤W蛇。或觸之而后嗔人如蝮;蚍巧鲬C現(xiàn)。徒陰險以嗔人。潛伏以毒人。如蝎蜈蚣之類是也。守宮等六蟲譬癡毒。守宮類蜥蝎。多在陰室。百足名蚿蝎之類。多足而行不進(jìn)。鼬鼠之類能由穴啖鼠。貍狐之類老為精魅。鼷甘口鼠。物遇食而不知痛傷。鼠多奸而善藏。癡者陰昧濡滯潛傷奸伏其狀如此。諸惡蟲輩交橫馳走譬三毒交擾斗競不休也。
△二喻四倒相。
屎尿臭處(至)骨肉狼藉。
于身受心法四念失正為倒。屎尿臭處不凈流溢。譬身倒也。觀身不凈如此。而俗以為香潔。??螂諸蟲而集其上。譬受倒也。觀受是苦如此。而俗以為欲樂。遂于革囊眾穢。生美麗想而惑著不舍。真若??螂之集不凈也。狐狼野干咀嚼踐踏。譬心倒也。狐多疑狼害物野干變怪。倒心似之。觀心無常。則一切法皆不足戀。然且咀踐纏著。豈非倒耶。嚌嚙死尸骨肉狼藉。譬法倒也。觀法無我猶如死尸。由疑倒心妄計窮詰。是謂嚌嚙。轉(zhuǎn)見倒妄是謂狼藉也。野干類狐。巢危巖高木。群行夜鳴怪獸也。齒決曰嚌。斷骨曰嚙。
△三喻六識相。
由是群狗(至)啀喍嗥吠。
狗性茍且而善執(zhí)守。譬識情執(zhí)著也。群狗譬六識。搏撮即執(zhí)取義。一切幻法無可愛樂。而六識妄著無異。群狗競搏死尸也。言由是者。由四倒而發(fā)六識。由六識而發(fā)三毒。展轉(zhuǎn)相資也。慞惶求食譬識倒而發(fā)貪也。斗諍揸掣譬識倒而發(fā)嗔也。啀喍嗥吠譬識倒而發(fā)癡也六識三毒倒妄相因。于諸幻境競執(zhí)貪求。其狀如此。揸掣相掣奪也。啀喍拒物之惡聲也。
△四結(jié)成諸相。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四頌怖畏難五。
初頌罔昧難。
結(jié)文云。如是諸難是也。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言宅多怪物也。譬者性覺本明離明而昧。曰魑魅。心本一真物罔而二曰魍魎。言處處者。人人性皆若是。此為起難之端。故首言之。
△二無明三毒難。
由罔昧而起無明。由無明而起三毒也。
夜叉惡鬼(至)甚可怖畏。
夜叉。此云苦活。譬無明識種攬眾苦以自活。而??害法身故。譬食啖人肉。毒蟲禽獸通譬三毒。孚乳產(chǎn)生言其類日滋。各自藏護(hù)譬畜積忿毒不可凌犯。夜叉競來爭取食之。譬互起無明交相惱害。食之既飽惡心轉(zhuǎn)熾。譬以三毒而資無明。猶以膏而益火所以轉(zhuǎn)熾也。斗諍之聲甚可怖畏。譬無明三毒彼此交攻。如夜叉之哄斗真可畏也。孚卵屬以爪保之也。乳胎屬以乳哺之也。又孚乳通保養(yǎng)義。
△三無常難。
鳩槃茶鬼(至)怖狗自樂。
鳩槃茶。此云可畏。譬無常殺鬼也。土埵譬地居欲界。一尺譬色界。二尺譬無色界。三界皆未免無常。故殺鬼往返游行于其間。縱逸殺害視殺如戲焉。言踞土埵。又言或時離地者。地居命促故殺鬼以踞地為常。天居命長故殺鬼或時而往。捉狗兩足等者。狗譬識。兩足譬行想。蓋五蘊自識生行想。乃有所行。而識由行想取無?。如捉其兩足而撲之也。識為無常所苦。則行想顛倒。故譬以腳加頸也。怖狗自樂者。識為無常所怖。而殺鬼樂然無怖。所謂彼為衰殺非衰殺也。
△四三惡難。
復(fù)有諸鬼(至)或復(fù)啖狗。
身大裸形譬地獄難。經(jīng)云。阿鼻地獄縱廣三十二萬里。罪人業(yè)力身如鐵花遍滿獄中。可謂其身長大也。墮此經(jīng)。歷八萬四千大劫。故曰常住。其中裸形叫呼。即地獄苦狀也。其咽如針譬餓鬼難。首如牛頭譬畜生難;蚴橙巳饣驈(fù)啖狗譬三惡道。不但傷害法身。亦乃苦楚識神也。
頭發(fā)髼亂。殘害兇險。饑渴所逼。叫喚馳走。
舉諸鬼可畏之狀。譬三惡道貌狀行業(yè)也。頭髼貌惡也。兇險行惡也。饑逼業(yè)惡也。三者因果相召迭起。故譬叫喚馳走。
△五結(jié)成難相。
夜叉餓鬼(至)恐畏無量。
總明無明三毒惡習(xí)熾盛。逐境無厭伺隙而出。故譬饑急四向窺看窗牖。古有六窗獼猴之喻。其意類此。
△五頌火逼輪轉(zhuǎn)五。
初火宅壞滅。
是朽故宅(至)不能自出。
三界無安如朽故宅。唯佛能化故屬于一人。眾生緣盡佛遂示滅。才無善化則煩惱增熾。故曰其人近出。于后火起四面俱熾。譬生老病死四相同逼也。棟梁[焊-干+恭]摧譬四支疾若。墻壁崩倒譬四大壞散。諸鬼神等揚聲大叫。譬舍命時神識慞惶苦事迫切呻吟狂叫。雕鷲鳩槃不能自出。譬三毒業(yè)果無?鄨蠼粫䶮┘。莫由免脫也。
△二業(yè)識不亡。
惡獸毒蟲(至)四面充塞。
火既逼極蟲獸竄伏鬼神潛避。譬身壞之后三毒不滅。唯藏于阿賴耶識生死窟穴也。毗舍阇即惱害鬼。所謂諸惱人者。譬煩惱之本。亦住其中者。亦潛伏藏識而不亡也。薄福德故為火所逼者。所謂生不修福死歸苦處。復(fù)于穴中共相啖害。譬于幽陰業(yè)識相尋交為仇對也。野干之屬譬四倒。而曰已死者。三毒根本實業(yè)不亡。四倒支末隨幻起滅故也。以隨幻滅則亦為四相所吞。故曰諸大惡獸競來食啖。臭煙?塞者。死業(yè)交煎逼極之相也。
△三生死相續(xù)。
蜈蚣蚰蜒(至)隨取而食。
即前毒蟲藏竄為穴內(nèi)火逼。又爭出穴還被鬼食。譬三毒隨識而逝。受死報已復(fù)生諸趣。命未須更。又為無常所殺。故曰隨取而食也。既以苦逼而死。復(fù)以苦逼而生。未須臾間又遭殺苦。六趣生死凡皆若是也。悲哉。然生死由識為種。而依三毒言者。生死苦逼。皆由三毒而致故也。
四輪回根本。
又諸餓鬼。頭上火然。饑渴熱惱。周慞悶走。
圓覺云。眾生無始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dāng)知輪回愛為根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于欲境起惑造業(yè)。是故復(fù)生地獄餓鬼。今舉餓鬼示愛欲之果也。頭上火然示愛欲之因也。欲熾盛為五欲之首。故譬頭上火然。饑渴熱惱周慞悶走譬為欲業(yè)逼惱。又逐愛命輪轉(zhuǎn)諸趣。無有窮已。
△五總結(jié)前譬。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zāi)。眾難非一。
夫生死循環(huán)眾苦逼切。真若火宅可畏之狀。而俗以倒心自迷徒惑欲愛。不知業(yè)因苦果皆自此起。沉湎其中冥若大夢。故我大覺。依一身之苦器。初明三毒六識之苦相。次明無常三惡之苦難。終明業(yè)識輪回之苦本。喻而示之。使由樂而覺苦怖果而絕因。則生死迅輪庶幾停息。出火宅難到無畏處。實導(dǎo)師慈父之至德也。
△六頌長者悲救。
是時宅主(至)況復(fù)大火。
在門外立。譬如來已離三界火宅。驚入火宅。譬大悲愿力云見受生。方宜猶方便也。
△七頌諸子癡迷。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
△八頌長者方便。
是時長者(至)可以游戲。
為救稚子巧說三車。譬為度小智權(quán)說三乘。權(quán)則非實。故云造作。湎沉迷也。
△九頌諸子出宅。
諸子聞?wù)f(至)我今快樂。
譬二乘樂小于空速證。四衢道言子既離難。師子座表父得無畏。所謂若子病愈父母亦愈也。生育甚難譬人身難得?职V迷復(fù)失。故切救之。
爾時諸子(至)惟垂給與。
頌諸子索車也。
△十頌長者賜車。
長者大富(至)等賜諸子。
以富藏眾寶造諸大車。譬于無量知見演出一乘。然雖一乘亦未離造作。蓋既已謂之一矣。當(dāng)知妙法一亦不守也。裝校嚴(yán)飾等譬一乘果法萬德圓備。睢大根能乘以佑助正道。方便利生并如前解。
諸子是時(至)自在無礙。
得一乘妙用則不滯于一隅。故曰游于四方。不縛于諸法。故云嬉戲快樂。蓋戲者之于物。毋意毋必。調(diào)而應(yīng)偶而會。曾無縛著之心。道人于一切法若嬉戲。然乃能自在無礙。
△二頌法合十。
一頌合譬本。
△二合宅弊人眾。
一切眾生(至)猶如火宅。
△三合怖畏相。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四合怖畏難。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
△五合火逼輪轉(zhuǎn)。
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六合長者悲救。
如來已離(至)能為救護(hù)。
△七合諸子癡迷。
雖復(fù)教詔。而不信受。于諸欲染。貪著深故。
△八合長者方便。
以是方便(至)出世間道。
出世間道且令脫三界苦。未與開佛知見。
△九合諸子出宅。
是諸子等(至)不退菩薩。
此因三乘得出世間者也。不退指地前菩薩。皆權(quán)果也。三明者。過去宿命現(xiàn)在天眼未來漏盡。除三際愚故謂之明。即六通之三也。六通加天耳他心神境。
△十合長者賜車。
汝舍利弗(至)成得佛道。
為其以權(quán)果為決定。故說一乘而進(jìn)之。
是乘微妙(至)直至道場。
贊一乘德也。妙契佛心所以悅可一切眾生。至供養(yǎng)禮拜令尊敬一乘也。無量億千至及佛余法。指一乘所具也。諸力解脫即十力諸解脫也。得如是乘直至道場。示一乘之利也。得是乘者。得智慧日照生死夜等。頃久劫超情量數(shù)。于一切法優(yōu)游自在。故云日夜劫數(shù)常得游戲。直至道場。謂直下座道樹成正覺也。
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余乘。除佛方便。
結(jié)顯一乘也。
△三牒明三。
一牒喻警眾。
告舍利弗(至)令出三界。
△二牒明權(quán)實。
我雖先說(至)皆是菩薩。
我雖先說至而實不滅。牒昔權(quán)也。今所應(yīng)作唯佛智慧。明今實也。不滅言非真證也。若有菩薩已下。謂能以大心聽此實法。則知諸佛雖說三乘。皆為化菩薩故。
△三牒明四諦。
若人小智(至)名得解脫。
牒明所以說四諦之意也。四諦之初。為治小智愛欲故說苦諦。使知厭離苦。即生老病死由愛欲起也。二為眾生深著苦因。故說集諦。使知伏斷集。即煩惱惑業(yè)為苦之因。為其深著故方便說集諦。以導(dǎo)之使知舍離也。道音導(dǎo)三為滅苦本。絕其依止故說滅諦。使滅盡貪欲生死諸苦。即小乘涅槃也。四為求證滅故說道諦。使知進(jìn)修道者。略即戒定慧。廣即三十七品。覺觀之法乃離苦脫縛之道也。四法皆謂之諦者。其義諦實當(dāng)理無差。故遺教云。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是人于何(至)令至滅度。
牒上解脫非真也。離虛妄為解脫。即厭有著空者也。得一切解脫即無厭無著者也。為其猶有厭著。故說是人未實滅度。以有厭著非無上道。故不欲令證也。
△四頌結(jié)告。
我為法王(至)世間故說。
結(jié)答大眾。使知佛之出現(xiàn)說法之意。而求其安隱利益也。法印即所謂實相印。
△五擇機宣傳三。
一大機。
在所游方(至)阿[鞥-合+(白-日+田)]?致。
勿妄宣傳。為非小智所堪。能隨喜受。當(dāng)知是大菩薩。阿[鞥-合+(白-日+田)]致此云不退。指地上菩薩也。
△二信機。
若有信受(至)力所不及。
供佛言夙福之厚。聞法言夙因之深。故能信此。我汝比丘菩薩指靈山法眾也。謂在所宣傳能信汝說。即見靈山法會宛爾常存也。若深智以現(xiàn)量證之。則觸事而真。淺識以情見分別。故迷惑不解。
汝舍利弗(至)非己智分。
聲聞力雖不及。然許以信入故。凡能隨順非其智分所能。皆信力爾。故須擇信機宣傳也。前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而獨許信力堅固者能解此。又計舍利弗等。以信得入以信隨順。當(dāng)云何信耶。傳曰。不言而信者天也。又曰。有諸己之謂信。今欲解言辭相寂之法。當(dāng)依不言之信。信乎已而已。即華嚴(yán)五位之初十信是也。彼依自性不動智以立信體。令信自心與佛無異。由是覺了智相不動。萬法不遷因果不移。圣凡不二心境?然。印契實相一切相應(yīng)。是謂不言之信也。能發(fā)是信。頓翻無明業(yè)識。見聞覺知成一切種智矣。則于此經(jīng)以信得入以信隨順者。如此。
△三非機三。
一非機人。
又舍利弗(至)亦勿為說。
憍怠計我。即外道無信者。凡淺著欲。即凡夫無信者。皆在所擇。
△二非機業(yè)。
若人不信(至)而懷疑惑。
此經(jīng)所詮即人人妙性。是謂佛種。不信而毀則佛種斷滅。業(yè)種增熾則說之不如其己。蓋信而后言。未信則以為厲己。故頻蹙也。又未信則以為謗己。故疑惑也。
△三非機報二。
初總標(biāo)。
夫心者萬形之模范。業(yè)者一心之影響。三世善惡一唯心造。如器出模無不相類。如影隨形在處莫逃。故謗經(jīng)罪報各從其類。如下所列。
汝當(dāng)聽說(至)汝今復(fù)聽。
△二別釋四。
一地獄報。
其人命終(至)至無數(shù)劫。
此斷佛種之報也。自斷佛種故永沈幽趣。劫盡更住。謂一劫命盡復(fù)生地獄。獄報劫數(shù)如是之長者。失性隨業(yè)如石投水。易沈難浮。其勢然也。
△二畜生報。
從地獄出(至)受斯罪報。
狗由茍且害正。野干由狐疑不信。此毀謗疑惑之報也。又縈疥癩之病觸嬈之害。乃至楚毒鞭撲瓦石打擲。此輕賤憎嫉之報也。??音屈。白禿也。黧黮黑雜色。嬈擾弄也。
若作馲駝(至)獲罪如是。
非毀正乘故召駝驢乘負(fù)之報。疑情偏見故召野干一目之報。來入聚落即業(yè)力所使。自求打擲也。蟒大蛇性多嗔。乃憎嫉結(jié)恨之報。聾無聞騃無識。亦不信之類也。
△三人間報。
若得為人(至)橫羅其殃。
蔑智慧明故六根暗鈍。毀正法身故矬短丑陋。手拘攣足跛躄也。有所言說等。即謗誹口業(yè)之報。附而不親乃至橫遭殃罪者。為不順正理故。報皆乖背也。上明業(yè)報。次明難報。
如斯罪人(至)獲罪如是。
不見佛不聞法。皆難報也。園觀舍宅譬游處。于是不暫離也。是謂常生難處。
若得為人(至)獲罪如是。
以病為衣服言難脫諸衰也。身常不凈淫熾不擇。由棄舍凈業(yè)增長惡習(xí)。
△四通結(jié)三。
初非機。
告舍利弗(至)莫說此經(jīng)。
△二正機。
若有利根(至)乃可為說。
精確鉆仰。如求舍利。
△三結(jié)正機。
告舍利弗(至)妙法華經(jīng)。
如上正機正行不可勝舉。聊示大略。使以類擇授之正法也。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二之二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二之三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 戒環(huán) 解
妙法蓮華經(jīng)信解品第四
△二中根領(lǐng)悟二。
初分?jǐn)⒖屏x。
信解者。因聞喻說。以信得入悟解法要也。前法說一周。身子于喻品之初領(lǐng)悟。佛于喻品述成與記。喻說一周。四大弟子于此品領(lǐng)悟。佛于藥草品述成。授記品與記。然大迦葉為上首弟子。而領(lǐng)悟后于身子者。此經(jīng)融會二智。身子當(dāng)機故先領(lǐng)悟也。諸大弟子皆內(nèi)秘外現(xiàn)。根非中下悟無先后。為助揚法化故。次第敷陳也。
△二依文釋義五。
一聞法喜踴。
須菩提年德高眾。故稱長老;蛟痪邏邸;蛟换勖。戒經(jīng)云。是人佛法中能得智慧命是也。合先列大迦葉。而先須菩提者。亦當(dāng)機故也。須菩提解空第一。而聲聞但念偏空。于菩薩法心不喜樂。今乃舍空法證實道。故以解空人表敘。至下說偈即當(dāng)迦葉。及授記亦先迦葉。乃正序也。
△二敘信解情二。
一敘昔失。
即從座起(至)不復(fù)進(jìn)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偏右肉袒示降志尊法。右膝虔跪示屈節(jié)致欽也。袒跪不唯西竺之禮。此方春秋鄭伯肉袒降楚。示為臣仆。及禱則跪罏祭則跪奠。皆致欽也。白佛已下敘其早耽小乘晚聞大道之意。此總標(biāo)。下自釋。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至)心不喜樂。
說法既久指四十年說小教時也。以疲懈故但念小乘空法。不復(fù)求進(jìn)也。空無相無作。即小乘三解脫門也。智者謂依四諦以觀諸法無我我所。名空。以空故萬法一異等相實不可得。名無相。知一切法無相不可得。即于三界無所愿求。不復(fù)造作三有生死之業(yè)。名無作。亦名無愿。由是離諸苦縛而得解脫。然此特小法不足念也。菩薩法即大乘法也。游戲神通等即大乘行也。彼唯樂小沈空趣寂。故于大法大行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至)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釋上之失為小滯故。
△二慶今得。
我等今于佛前(至)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三說喻自慶二。一喻昔失四。
一喻迷淪。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至)漸漸游行遇向本國。
幼稚譬顓蒙無知。舍父譬棄背本覺。他國譬淪滯五道。故曰至五十歲;蚴┐蔚诙鴾S也。年長窮困四方求食。譬困五道歷四生以自活命。漸向本國譬因遇佛教遂能反省。然方向之未能至也。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至)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其父譬覺皇也。先求不得譬昔曾教化后還退墮也。中止一城譬華嚴(yán)法菩提場。其家大富財寶諸珍。譬道場所得法具無量功德也。倉盈法喜之食。庫溢諸法之財。僮仆所以自奉。臣佐所以治民。譬自利利他事也。象馬牛羊以譬五乘。教授滋息廣被大千。故曰出入息利乃遍他國。由是群生咸求法利。故曰商賈眾多?偲┏雠c利澤也。商以遷有資無。賈以覆藏待價。商估猶商人也。
時貧窮子游諸聚落經(jīng)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窮子譬困于五道乏功德財。聚落荒淺譬小乘權(quán)教。國邑盛麗譬中乘漸教。其父所止譬大乘正教。意謂在昔迷淪。因教漸引遂入正道也。
父每念子(至)坦然快樂無復(fù)憂慮。
父每念子等者。譬佛念二乘之子久淪五道。性習(xí)昏淺未堪說大也。思惟悔恨者;谖糁涛瓷。恨今之機退大也。自念老朽等者。憂其無以續(xù)佛慧命也。
△二喻樂小。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zhuǎn)。遇到父舍住立門側(cè)。
為人之用曰傭。任力取利曰賃。城譬乍入。舍譬深入。謂資藉權(quán)乘積漸深造也。然傭賃而作。徒取小利功非己有。譬資藉權(quán)教終無實證也。到舍而住立門側(cè)。譬雖值佛道不能正入。猶依遍空而止。為樂小故。
△三喻怯頓。
遙見其父(至)作是念已走而去。
譬二乘初聞佛果萬德種智之事。而迷小怖大也。遙見其父譬未能親證。踞師子床者。表無畏之德也。寶幾承足者。尊萬行之本也。萬行本真而能涉俗故。剎利居士皆悉圍繞。二乘不能涉俗矣。因萬行以成萬德故。以真珠瓔珞莊嚴(yán)其身。二乘無此莊嚴(yán)矣。吏所以治。民所以役。僮任輕。仆任重。譬一乘法中所治所役輕重纖悉之法無不備者。所謂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順正法。但以不染不偏為尚。故執(zhí)白拂侍左右。蓋拂能去塵。白言不染。左右表拂去空假之塵而歸中道也。寶帳譬慈悲廣被故言覆。華幡譬眾善下化故言垂。水譬智。華譬因。香水灑地者。以妙智凈眾生心地也。散眾名華者。以妙因嚴(yán)眾生心地也。羅列寶物所以示其玩好。出內(nèi)取與所以隨其欲樂。譬成就大根而誘進(jìn)小乘也。上皆萬德種智之事。自窮子見父已下。即迷小怖大之事。王謂國王。王等謂王之族。譬法報二身也。貧居里巷譬二乘小道。肆力有地譬進(jìn)修有方。非得物處譬大法難證。衣食易得譬小果易求;蛞姳破绕⿷]佛道長遠(yuǎn)久受勤苦。內(nèi)音納;虺龌蚣{也。
時富長者于師子座(至)即遣傍人急追將還。
見子便識譬昔緣已熟。財物有付譬法有所授。我雖年朽猶故貪惜。譬曠劫所修不妄與也。遣人急追譬令菩薩為說頓法。即華嚴(yán)五位法門皆菩薩所說。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至)轉(zhuǎn)更惶怖悶絕躄地。
父命追子實欲親之。而子驚悶絕乃自棄也。譬二乘初聞華嚴(yán)怯其頓說。蓋頓教以煩惱即菩提。而二乘以煩惱為冤賊。故稱怨也。頓以生死即涅槃。而二乘以生死為苦縛故大喚。不犯而被捉譬不求而強化。急執(zhí)而強牽譬不從而強率也。菩薩示生三界。而二乘以三界為牢獄。故云無罪被囚。菩薩出入塵勞。而二乘恐喪定果。故云此必定死。由是如聾若啞。悶然不解。故曰轉(zhuǎn)更惶怖悶絕躄地。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至)莫復(fù)與語。
見其驚急悶絕令姑息之。譬舍頓開權(quán)也。冷水能蘇悶絕。譬權(quán)教能治煩惱。
所以者何(至)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譬知其志劣難堪大乘故權(quán)息之也。不云我子未即顯實也。使者放之譬舍頓也。隨意所趣譬開權(quán)也。從地而起即從迷而覺也。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即依二乘貧所樂法。為入道資糧也。
△四喻滯權(quán)。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至)具陳上事。
先敘設(shè)權(quán)也。密遣二人者。使秘菩薩行者示二乘法也。形色憔悴即所謂隱其自在之力。倍與汝直譬因樂小而示近果也。雇汝除糞即所謂以貧所樂法度之。除糞譬斷煩惱。煩惱惑業(yè)糞穢心地。二乘作諸觀以除之。菩薩煩惱涅槃不相留礙。而云亦共汝作者。以同事攝也。具陳上事。譬順佛揚化。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至)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先取其價譬樂小慕果然后修因。所以四諦法中先果后因也。其父愍怪。怪其樂小棄大也。又以他日于窗牖中等。譬又多設(shè)方便循其小見。潛施密化使令慕大也。瘦悴塵坌譬二乘伏斷煩惱不得其要。翻為煩惱所擾也。左逆右順。右手執(zhí)器。譬順方便道而誘之。
后復(fù)告言(至)勿復(fù)憂慮。
方便叱省而親厚之。使安而無怯也。當(dāng)加汝價譬自預(yù)流而進(jìn)四果。盆器譬助道等法。米面譬資糧等法。鹽醋所以和味。使于諸法均調(diào)適中也。老弊使人譬二乘己陳之法。如所謂己陳芻狗也。
所以者何(至)名之為兒。
貶己衰老褒子心力。譬斥大褒小權(quán)進(jìn)其功。言自今如子等者。益親厚而進(jìn)之也。兒憐愛之稱。更與作字。譬改預(yù)流而進(jìn)后果。上皆譬設(shè)權(quán)。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至)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正譬滯權(quán)也。謂雖欣佛化而志尚卑劣。故且令于二乘法中斷除十使煩惱之糞也。
過是已后(至)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窮子過二十年久漸親父。而猶住門側(cè)。譬依二乘教斷結(jié)之后。聞方等教揚大而不謗斥小而不疑。是謂心相體信也。進(jìn)可語大退不滯小。是謂入出無難也。猶在本處。譬未能頓入。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至)當(dāng)體此意。
譬為說般若漸引入實也。長者有疾譬方等之后。名相未遣。人多法執(zhí)之病。佛亦病之將死而語寶藏。譬化緣將畢故說般若為法華先導(dǎo)。如方語之寶藏未即付也。般若教中六度萬行具備。故譬倉庫盈溢。然未為圓教故。其中寶物又有多少;蛉∫宰岳蚺c以利他。圣人之用心如是宜當(dāng)體法。此令轉(zhuǎn)教菩薩之譬也。大般若告須菩提云。汝當(dāng)為菩薩說般若。下文云。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演。即轉(zhuǎn)教事。
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和同父子之情。使無疑間而欣領(lǐng)寶藏也。我汝不異等。譬般若之理一切皆如無二無別。是入圓頓之門。故宜加用心。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至)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既領(lǐng)寶藏而略不希取。譬受敕以大乘轉(zhuǎn)教而自于此無有志愿也。下劣之心亦未能舍。譬但念空無相無作而已。上總喻昔失。
△二喻今得。
復(fù)經(jīng)少時(至)先所出內(nèi)是子所知。
子志既大。父乃聚族始定父子。全付家業(yè)也。復(fù)經(jīng)少時等譬般若之后大機已熟?梢蛔兌恋酪。自鄙先心譬舍小趣大。臨欲終時命子會族。如化城云。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便集菩薩聲聞為說是經(jīng)。則聲聞為子菩薩為族也。聚族宣言。此是我子。即于天人眾中說。我昔曾化故生我法中之譬也。于某城中舍吾等者。自昔之后汝今悉忘之譬也。蓋彼時根性未定。后還退墮流浪五道。故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等者。指本名字以證父子之的也。其本字某。即化城云爾時所化之眾汝等比丘聲聞弟子是也。我名某甲即第十六我釋迦是也。本城推覓此間遇會。譬昔依本性闡化。至此頓門乃適然契會也。此實我子等結(jié)上的證。全付家業(yè)譬授記作佛紹法主位也。我有財物皆是子有者。此一大事人人本具。不從外得也。先所出納是子所知者。即平常運用見聞之法。非今別有也。自我求之本始之覺。真父子德性之用。真寶藏生而固有。誰獨且無。柰何自失于背馳。自迷于外物。故佛慈憂慮急使追復(fù)。倘能心相體信。斯可遇會得之曾無難者。彼且驚愕而失。己稱怨以疑佛。設(shè)非真慈多方善誘。終則竛竮窮困于四生五道?蔀殚L嘆矣。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至)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結(jié)喻今得也。
△四通合前喻二。一合昔失三。
一合譬本。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至)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須菩提真佛子。為合譬故言似。
△二合迷淪樂小。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三苦者。一苦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生老病死諸現(xiàn)苦相。二壞苦。因樂變異生諸憂惱。所謂樂未畢哀又繼之。即愛別離求不得之類。三行苦。即念念遷謝之相。五趣蘊苦皆行苦攝。
△三合怯頓滯權(quán)。
今日世尊(至)汝等當(dāng)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敘滯權(quán)也。云今日者。對多生言。謂多生樂小而今猶濡滯也。于一切法妄起惑染。顛倒分別種種戲論糞污心地。名戲論糞。一日之價譬少果之利所獲不多。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至)于此大乘無有志求。
說如來智慧。即般若教。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至)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此以般若轉(zhuǎn)教菩薩。而自不希求也。
△二合今得。
今我等方知(至)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今得法華。始知般若之時己欲全付。但以樂小自迷。若我樂大則全付久矣。
于此經(jīng)中唯說一乘(至)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觀今說一視昔彈偏。足知佛心本以大化。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至)皆已得之。
結(jié)慶今得也。佛子所應(yīng)得者。一乘修證之法也。
△五重頌前義五。
初頌聞法喜踴。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二頌敘信解情。
佛說聲聞。當(dāng)?shù)米鞣。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三頌說喻二。一喻昔失四。
一頌迷淪。
譬如童子(至)四方推求。
譬困五道歷四生。
求之既疲(至)當(dāng)如之何。
頌救迷事也。一城譬覺場。舍宅譬慈悲。五欲譬法樂。家富眾寶等譬道場所得法具無量功德。益憂念子等譬化緣將畢法藏未傳。憂其無續(xù)佛慧命也。
△二頌樂小。
爾時窮子(至)遂至父舍。
從邑至國譬緣循諸教漸入正道也。法力未強故或得不得。法喜未充故饑餓羸瘦。體生瘡癬者。未能善入佛慧而反傷本自無瘡之身也。傭賃展轉(zhuǎn)遂至父舍。譬資藉權(quán)教積漸深入。
△三頌怯頓。
爾時長者(至)注記倦疏。
于門內(nèi)施設(shè)諸事。欲引令入也。倦以出納財物。疏以疏明事件注而記之。譬為大根度量功德。疏明行位而與授記。誘進(jìn)小乘也。
窮子見父(至)何故至此。
怖法報事。非己智分。
覆自念言(至)欲往傭作。
懼長遠(yuǎn)道。思取小果。
長者是時(至)使我至此。
譬怯華嚴(yán)頓說也。怖煩惱冤故驚。畏生死縛故喚。悶然不解故云躄地。恐喪道果故疑見殺。
△四頌滯權(quán)。
長者知子(至)倍與汝價。
譬舍頓開權(quán)也。眇少一目譬二乘偏見也。矬短丑陋皆隱勝現(xiàn)劣事。
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凈諸房舍。
譬樂小滯權(quán)也。房譬六入。舍譬五陰。
長者于牖(至)語令勤作。
循其小見。隱勝現(xiàn)劣多方誘進(jìn)。
既益汝價(至)若如我子。
益親厚而誘之也。既益汝價譬增進(jìn)四果。涂足油傭人用之使足不龜。譬護(hù)戒定助道之法。薦席譬小乘諸定姑息之法。若一乘大定之法。則譬繒纊絪褥非薦席比矣。
長者有智(至)我無此物。
心雖漸大猶滯權(quán)也。漸令入出喻入大出小。經(jīng)二十年喻歷二乘法。示其金銀喻說般若也。父于門內(nèi)施寶帳而引之。子處門外止草庵而不入。喻大小乘人相戾如此。是以性相相忌禪律相非。古今不息。何當(dāng)一定父子全保家業(yè)而兩忘同異者耶。上總頌昔失。
△二頌喻今得。
父知子心(至)得未曾有。
歷頌昔失以慶今得。
△四頌通合二。一頌合昔失二。
初頌合樂小。
佛亦如是(至)聲聞弟子。
佛亦如是者。如長者知子愚劣未認(rèn)為子也。而說我等等者。且進(jìn)以小果使成就也。
△二頌合滯權(quán)。
佛敕我等(至)亦復(fù)如是。
佛敕我等至說無上道。頌為說般若令轉(zhuǎn)教也。諸佛子等至當(dāng)?shù)米鞣。謂轉(zhuǎn)教之眾各獲大利也。一切諸佛至說斯真要?m聞般若自不希求。如彼窮子云云。皆為滯權(quán)故迷實也。此后翻牒前文。廣敘滯權(quán)之意也。
我等內(nèi)滅(至)不生喜樂。
此牒品初自謂已得涅槃不復(fù)求進(jìn)菩提于菩薩法心不喜樂等文。謂滯權(quán)之故。獨以內(nèi)滅煩惱取小果為足。而以凈佛土化眾生之事為外。所以者何等。牒但念空無相無作之文。以釋都無欣樂之意。
我等長夜(至)謂是究竟。
此牒聞般若無有志求。
我等長夜(至)報佛之恩。
此牒勤加精進(jìn)得至涅槃一日之價。自以為足之意。凡以迷滯冥然莫曉。故屢稱長夜。以出三界證小果。為已得道為已報佛。皆迷滯也。
我等雖為(至)乃教大智。
此牒轉(zhuǎn)教菩薩自無志愿而佛亦縱舍之意。明佛之縱舍。蓋欲調(diào)伏俟其回心。乃教大智。如富長者云云。乃雙牒法喻總結(jié)滯權(quán)也。所以重重翻牒者。二乘曠劫為樂小之心誤甚。今既造大乃知深悔。故歷陳昔失而反覆言之。以攄所懷。如人憤劇必厲聲疾詬而后快。然則文似繁重。實有深意也。
△二頌合今得。
我等今日(至)應(yīng)受供養(yǎng)。
慶今始得真實道果。知昔所得皆非真也。所謂得道得果者。于無漏法得清凈眼是也。無漏法者諸法實相上妙法也。清凈眼者諸佛知見正法眼也。昔持凈戒雖得果報。非真道果特冥行爾。故曰長夜持戒。始于今日得其果報。昔修梵行雖得小果非真無漏。特權(quán)息爾。故曰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夫然后乃可振揚道聲為真聲聞。乃可普受應(yīng)供為真羅漢。斯皆調(diào)伏誘進(jìn)之大恩也。故下頌大恩而念報。
△五念報佛恩三。
初念報不能。
世尊大恩(至)亦不能報。
以希有事方便憐教。是謂大恩。前修空法證小果。自謂已得報佛之恩。既不足報。此又欲窮手足肩頂之內(nèi)財。極美膳衣寶之外財。思以長劫供養(yǎng)亦不能報。何以故。內(nèi)外諸財皆有為法。不與大恩相應(yīng)故。
△二感慈悲恩。
諸佛希有(至)隨宜而說。
諸佛希有至諸法之王。贊盛德之至也。能為下劣至隨宜而說。感慈悲之深也。以盛德之至而曲為劣輩忍斯本事。以狥取相凡夫隨宜而說。所謂隱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是希有重德慈悲大恩。誠不可報也。
△三感方便恩。
諸佛于法(至)隨宜說三。
諸佛于法得最自在。贊方便之德也。知諸眾生至而為說法。贊方便之力也。隨諸眾生至隨宜說三。感方便之恩也。世尊大恩凡本于慈悲方便二行故。上陳諸事既不能報。終則深感之而已。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二之三
-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jīng)要解卷第一
-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