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什么是教化?教化的意思是什么?
教化是什么意思?(佛教解釋)
教化,又作勸化,是指教人化惡為善。佛陀在世,應(yīng)說的已說,應(yīng)證的已證,而佛陀教化的目的為什么呢?乃志在敷化;“敷化”也就是“教育”,這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有所覺悟、有所提升。對于不同眾生,佛陀設(shè)定了不同的教化方式。雖然法門千差萬別,但最終目的是導(dǎo)向解脫,導(dǎo)向成佛。
佛陀有他心通,一眼就能看出對方是屬于哪一類根機的眾生,該用什么方法去教化他,在這點上是其他教育家所無法企及的。佛陀既是真理的體驗者,也是真理的化身。佛陀說法時,不僅語言上特別殊勝,形象上也含有巨大的威德,他的一舉一動,一語一默都是法的實踐。佛陀在一些大法會上,還會借用各種吉祥的神通變化來攝服眾生的心,比如放光動地等等。佛陀的說法確實具有非常強大的感染力,這些都不是其它教育家所能及的。正因為佛陀具備了如此眾多的優(yōu)點,他的教化無疑是成功的,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佛陀說法的特點:
(1)隨機布教:
佛陀在四十九年弘化生涯中,始終本者契理契機的精神。”契“是符合的意思,契理是佛陀所說的一切法符合真理;契機是符合眾生的根機。佛陀說法很講究契機,眾生的根機不同,就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施設(shè)無量法門,對什么類型的眾生就給予他們什么樣的法門。佛陀度眾生就象醫(yī)生看病一樣,眾生有什么樣的病,佛陀就給他們開什么樣的藥方。
(2)方便善巧:
佛陀教化弟子并不是機械性的說教,也不是板著面孔給弟子種種教訓,應(yīng)該這么做、不應(yīng)該那么做,佛陀在說法過程中常常會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比喻來說服弟子們,既有說服力又便于弟子們接受。
。3)權(quán)教和實教:
佛陀將成道時所證得宇宙人生的真諦直接了當?shù)馗嬖V大家,這是佛陀的直暢本懷,屬于實教,佛陀的出世目的就是為了傳播這種真實之理。但眾生對于佛陀的無上大法并不都能直接接受,所以,佛陀針對各類眾生的根基,又在實教的基礎(chǔ)上,以權(quán)巧方便開出權(quán)教,權(quán)教者即是接引各類眾生的種種善巧法門。
。4)四悉檀:
《大智度論》說,佛陀說法主要根據(jù)四種悉檀。悉檀是“成就”的意思,四悉檀是佛陀成就眾生、度化眾生的四種方法。下面一一介紹:
第一、世界悉檀:是指世間約定俗成的說法,如房子、桌子、國家、大海等,佛陀說法時也是這么稱呼的。如果離開了大家共同使用的概念,佛陀就無法給我們說法了,我們也無法聽懂。我們叫茶杯,佛陀也叫茶杯,這樣佛陀才便于向我們解釋這個茶杯是怎么回事。佛陀告訴我們,茶杯只是一個假名而已,是因緣的和合,沒有實在性。因此,佛陀說法不離世間,隨順世間。
第二、為人悉檀:指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因為人的性格、愛好、根基有別,所以佛陀教導(dǎo)眾生的修行方法、方式也各有不同。比如佛陀會對上根利智,慈悲心強者,說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對厭離心切者,說解脫道,出離三界:對貪著世間福報者,說人天因果;對依賴心強者,說他力救度法門;對獨立性強者,說自覺自悟之道;對國王,說治國之道;對婦女,說為婦之道;總之,佛陀根據(jù)不同根基的眾生,施設(shè)不同教法。
第三、對治悉檀:所謂“對治”是針對眾生不同的煩惱習氣開設(shè)法門。我們每人都有著許多的煩惱習氣,修行的過程就是修理這些煩惱,所謂“斷一分煩惱、證一分菩提”,一旦煩惱斷盡,佛道也成就了。但眾生的煩惱無邊,該如何下手呢?佛陀是位大智慧家,他針對各種眾生的不同煩惱,建立相應(yīng)的對治法門:對于嗔心重的人說慈悲觀;對于散亂心重的人說數(shù)息觀;對于貪心重的人說不凈觀;對于愚癡重的眾生說因緣觀;對于執(zhí)常見的眾生說無常觀。這種針對性的說法就是對治悉檀。
第四、第一義悉檀:這是佛法里最真實、最究竟的法門,佛陀把他證悟真理直接說出來,令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實面貌,這是佛陀說法的最終目的。佛陀的出世但為顯示世間的真實,眾生也必須從證得真實中解脫煩惱生死。
(5)四記答:
面對眾生所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佛陀的回答方式共有如下四種:
第一、一向記:對于比較果斷的問題,佛陀是采取肯定式的回答,比如有人問佛陀,人是不是都要死,那么佛陀的回答是采取一向記,人肯定是要死的,誰都逃不了這一關(guān)。
第二、分別記:若一個問題里包含了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如有人問:到這里來聽法的人是不是都信佛?是不是都已歸依三寶?對這種問題要采取一分為二的回答,有的人信也有的人不信;有的人已歸依,有的人尚沒歸依。對不同的問題,佛陀采取不同的解答方式,這是分別記。
第三、反詰記:對提出的問題不做正面的回答,而是采取反問的態(tài)度。佛陀在世時,舍利弗有個在外道出家的舅舅,他的學術(shù)和辯才都很權(quán)威,得知舍利弗跟隨佛陀出家后非常不服氣,來僧團找佛陀辯論。他立了這樣一個論題:“一切見不受”,也就是說“我一切觀點都不接受”,打算通過這次辯論難倒佛陀。結(jié)果佛陀就問他“是見受否?”,就是說:你提出的這個觀點你接受不接受?他無言以對:假如接受自己的觀點豈非自相矛盾?假如不接受,這一論點也就不成立。后來,他也跟隨佛陀出家了。
第四、舍置記:是一種置之不理的方式。佛陀對人們基于好奇心而提出的與修行解脫無關(guān)的問題采取沉默的回答方式。比如前面所說的十四無記問題,對人生、修行都沒什么意義的,佛陀就用舍置記。
教化的其他解釋
敎化,通過上行而化成以下。敎,上所施下所敩(效)也;化,敎行于上,化成于下也。中國傳統(tǒng)敎化,分文化和武化相融合。文化以虛,武化以實;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文載道,以武入道;敎行于上,化成于下也。
(1)指儒家所提倡的政以體化;教以效化;民以風化。
《詩·周南·關(guān)雎序》:“美教化,移風俗。”
《禮記·經(jīng)解》:“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
《四庫全書總目,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三十三》禮儀教化與中州同,不可謂之為陋。
(2)指環(huán)境影響。
《史記·三王世家》:“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教化與教育的區(qū)別
“教化”與“教育”雖僅一字之差,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卻遠非教育可比,它把政教風化、教育感化、環(huán)境影響等有形和無形的手段綜合運用起來,既有皇帝的宣諭,又有各級官員耳提面命和行為引導(dǎo),還有立功德碑、樹牌坊、傳播通俗讀物等多種形式;既向人們正面灌輸?shù)览,又注意結(jié)合日;顒邮谷藗冊诓恢挥X中達事明理,潛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單純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
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凡有見識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視教化的作用,把教化當作正風俗、治國家的重要國策!抖Y記·經(jīng)解》中說:“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西漢董仲舒把教化比作阻止洪水的堤防,“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wù),立太學以教于國,設(shè)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教化的哲學定義
人進行作用于人的全部行為是為教化。教化是高級動物的人進行到人的形式的人的行為的進行形式。人類進行的全部行為,無論這種行為是在什么情況或以什么形式發(fā)生,其本身都對人產(chǎn)生了各自的作用,這種作用表現(xiàn)在人的思想意識的改變,當人的某一行為在現(xiàn)實中與自然的賦予產(chǎn)生背離的時候,人就會在人的行為中得到教訓,當人的行為與自然的賦予有了協(xié)調(diào)的關(guān)系時,人就會在人的行為里得到啟發(fā),只要是人的行為作用于人的本身,就有人的教化進行。
- 上一篇:【風水】是什么?佛教如何看待風水?
- 下一篇:【善巧】是什么意思?善巧方便怎么理解?
- 迦留陀夷——教化第一 - 未知
- 觀機逗教 - 未知
- 佛以何等法為教化? - 弘庵法師
- 禪宗祖師教化弟子的方式 - 網(wǎng)絡(luò)
- 維摩詰教化一萬二千魔女 - 圣嚴法師
- 會有兩尊佛在同一世界教化眾生嗎? - 法量大和尚
- 國王的妙計 - 未知
- 佛陀的教化因緣及開示 - 星云大師
- 明明幾個小時的車程行腳卻要15天,行腳喻意著什么? - 恒傳法師
- 妓女得度 - 未知
- 凈精進菩薩教化王子 禮拜懺悔終得道證果 - 未知
- 教化 - 守成法師
- 大迦葉的皈依 - 未知
- 佛要教化眾生的什么呢? - 大安法師
- 降伏傲慢 - 未知
- 度化女仆 - 未知
- 智海法師答:洞宗明安禪師的高足平侍者,習氣心性不好,為何可預(yù)計卻不當下教化? - 智海法師
- 摩訶盧得道 - 未知
- 貪心 - 未知
- 印祖一生教化三十二字箴言 - 印光大師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