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四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四之一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 戒環(huán) 解
妙法蓮華經(jīng)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二下根領悟得記二。初無學眾領悟得記二。
初略敘標科。
三周說法各隨機領悟而述成與記。前化城品因緣說一周以被下根。滿慈與五百羅漢等于此領悟。佛為述成與記。五故曰百授記品。然此先記滿慈。次記五百千二之眾。而特取五百名品者。滿慈乃大弟子。內秘外現(xiàn)為眾標領。雖先與記非是當機。又千二居末不當名品故也。十大弟子無非上根。領悟得記本無先后。但各專一德隨機總眾耳。滿慈說法第一。而五百羅漢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是當說法之機故。以滿慈總之。如阿難羅云。亦大弟子而總學眾。各有以也。
△二依文正解五。
初滿慈領悟。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至)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聞智慧方便隨宜說法。通領三周之說也。又聞大記。通領舍利弗等受記事也。復聞因緣。即別領大通王子之事。復聞神力。別領導師神化之事。罕聞故得未曾有;蟪市膬糅x躍。于是避座致恭。而后申嘆發(fā)誓。
而作是念(至)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前乃經(jīng)家敘置。此正滿慈之辭。言奇特希有至處處貪著?倗@三周說法也。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總嘆授記。乃至導師神化之德不能備宣也。唯佛世尊已下申本愿而誓護持也。深心本愿。謂精進護持助宣佛法。乃至過去未來助宣之事。非謂愿求記也。
△二如來述成。
爾時佛告諸比丘(至)無能盡其言論之辨。
述成其深心本愿也。問眾見不者。以眾等徒知滿慈之跡。而不知其深行。故開端以示之。說法第一述其正行也。種種功德述其眾行也。精進護持述其本愿也。言論之辯述其才辨也。
上總述此廣陳也。舉九十億佛所。即廣陳護宣遠因也。于佛空法明了通達者。非若二乘滯于斷空也。得四無礙清凈說法者。如所如說不泥名相也。菩薩神通非二乘比也。隨其壽命言盡形壽也。令立菩提者。令于正道有立也。為凈佛土故化眾生者。藉利他行成己行也。故凈名云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所謂凈佛土者。自凈其心以致佛土之凈也。為凈佛土而必須教化眾生者。要即塵勞而能凈。非若二乘厭塵勞以求凈也。由是觀之。其木乃大權圣人示現(xiàn)弘法耳。故偈以內秘外現(xiàn)頌之。
諸比丘(至)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上陳遠因。此舉三世。皆明說法宣化之深行也。七佛即毗婆尸。尸棄。毗舍浮。拘留孫。拘那含。迦葉。釋迦是也。上三屬前劫。下四屬今劫。三劫三千佛。始于妙光佛末法出家修道。聞五十三佛名深心仰慕。復化他人滿三千眾。深心敬禮。即超多劫生死之罪。得證佛果。其初千人于莊嚴劫成佛。華光為首至毗舍浮是也。其次千人于賢劫成佛。拘留孫為首至樓至是也。其后千人于星宿劫成佛。日光為首至須彌相是也。
△三滿慈得記二。
一正記。
過無量阿僧祇劫(至)天人師佛世尊。
滿慈既于多佛植因之遠。而猶過僧祇劫乃得菩提。號法明者。謂于無數(shù)劫量法門。一時明達即成佛道。非如情見久遠劫也。華嚴記發(fā)心菩薩過千不可說劫。當?shù)米?a href="/remen/foha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號清凈心。論謂明達如是劫量法門總清凈故。正此意也。余記劫數(shù)深意并同。
其佛以恒河沙等(至)無有淫欲。
此皆依報清凈之相。由因中常修梵行。廣化眾生令立正道。故果地無邪穢之事。而交接皆上善之人也。
得大神通(至)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既以化生離諸欲染故。本來體相凈妙若此。如是妙體人固有之。特為粗濁欲惡染蔽而已。故阿難曰。欲氣粗濁腥臊交遘。不能發(fā)生勝凈妙明紫金光聚。茍斷欲愛不受胎生。則本來體相無復染蔽。通光莊嚴自能發(fā)現(xiàn)。以世考之。精華之氣或化列星。吐納之人猶能輕舉。則滓濁既盡妙體精明。飛行自在無足疑矣。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不由胎藏故不假段食。唯餐采法喜禪悅而已。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至)及八解脫。
上明國土人民。此明同德法侶。滿慈具足菩薩神通之力。得四無礙智。審諦說法教化眾生。明了通達。故報緣法眾其德皆類。
其佛國土(至)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結前也。劫有法寶真明故名寶明。國無女人惡道故名善凈。由三世說法續(xù)佛壽命故。佛壽無量法住甚久。滅后起塔遍滿其國。又以余德散沾也。
△二重頌三。
初頌述成二。
初述權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至)心則懷疑惑。
此通舉諸大弟子權應之德。述成滿慈內秘外現(xiàn)之行也。自善學方便至度無量眾悉得成就。皆權應之德也。小欲懈怠漸令作佛。言善化也。少欲厭生死則外現(xiàn)之事。實自凈佛土則內秘之事。示三毒現(xiàn)邪見等者。諸大弟子權跡皆由示化彼類。如舍利弗與羅度爭勝。即示瞋也。難陀愛婦示貪也。調達害佛示癡也。是謂三毒。憍陳如三迦葉等昔為外道。即現(xiàn)邪見也。其大權難測。故聞者疑惑。
△二述護法。
今此富樓那(至)護持法寶藏。
通頌三世宣護之行也。現(xiàn)居弟子上者。謂于諸佛所。皆示現(xiàn)為眾標領也。度大神通。言已超越小圣也。
△三頌正記。
其后得成佛(至)亦無諸惡道。
通頌劫國眾德文義同前。以是等為僧者。言其國僧眾皆三明四智。無凡流也。
△三頌結前。
富樓那比丘(至)我今但略說。
△四千二百得記四。
初請記。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至)不亦快乎。
△二通許。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至)三菩提記。
迦葉為眾上首。故告之。
△三別授二。
初記憍陳。
于此眾中(至)天人師佛世尊。
憍陳最初得度為眾首。故特記之。號普明者。偈云。常放大光明一切之所敬。又云。常說無上道。故號曰普明。謂以智慧明破諸癡暗。普使眾生明了法性。即今住世應真之首也。
△二記五百。
其五百阿羅漢優(yōu)樓頻螺迦葉(至)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五百威德具足為千二之杰。故又別記。目連記末云。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shù)五百。即此也。余七百眾但于前通許于頌通記。優(yōu)樓頻螺等即序分所列羅漢上首。詳略互舉也。同號普明以德同故。
△四重頌三。
初頌記陳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至)故號為普明。
頌正報也。常放大法光明。普照迷暗也。
其國土清凈(至)有如是神力。
頌依報也。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復倍是。
頌化緣也。
△二頌記五百。
法滅天人憂。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
前法既滅天人失望。則后佛繼出安隱天人。
轉次而授記(至)亦如我今日。
此詳記五百次第出興事也。我滅度之后等。乃五百轉次相授之辭。以轉次不一不可定指。故云某甲。非謂釋迦指五百眾。釋迦次補自當彌勒也。
國土之嚴凈(至)皆如上所說。
五百依正之果皆如憍陳。
△三通記余眾。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
引五百之事。而例記七百之眾。通為千二之記。
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令迦葉宣揚勝事。以勉后進。
△五五百自慶四。
初陳情。
爾時五百阿羅漢(至)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悔責者;谖糁c今之得也。如來智慧。即一切種智我等應得。而悔不早悟。
△二設喻二。
一喻昔因。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至)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親友系珠。譬佛預十六菩薩時。為說法華結大乘因也。醉酒而臥。譬我預千萬億眾時。皆生疑惑昏昏如醉也。官事當行。即佛化將畢余處利生。公而不黨。故譬官事。起已游行轉迷也。到于他國棄本也。為衣食等樂小也。
△二喻今緣。
于后親友會遇見之(至)?扇缫鉄o所乏短。
親友會遇譬今復值佛。咄叱警戒譬呵小進大。言丈夫者。指大乘種性而警進之也。余意如下合顯。貿易所須譬即性發(fā)揮當?shù)么罄。以時物遷貨曰貿。以有易無曰易。
△三合顯二。
一合昔因。
佛亦如是(至)一切智愿猶在不失。
令發(fā)智心而廢忘不覺。如系珠醉臥也。既得羅漢而未離法縛。是資生艱難也。智愿不失。如衣珠現(xiàn)在。
△二合今緣。
今者世尊覺悟我等(至)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合咄吒警戒也。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合貨寶如意也。
△四重頌四。
初頌陳情。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至)便自以為足。
頌得記歡喜悔過自責也。
△二頌設喻二。
初頌喻昔因。
譬如貧窮人(至)有無價寶珠。
△二頌喻今緣。
與珠之親友(至)五欲而自恣。
△三頌合顯二。
初頌合昔因。
我等亦如是(至)自足不求余。
△二頌合今緣。
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
△四頌總慶。
我今從佛聞。受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
以記為決。謂決定道果也。
妙法蓮華經(jīng)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二有學眾得記二。
初略敘科名。
此記小聲聞眾也。舊說裂此為二。謂學與無學。然無學即羅漢。已在千二之記。不當重列。此即學于無學小聲聞而已。研真斷惑名學。真窮惑盡名無學。此未得無學而亦預佛記者。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故也。
△二依科釋文二。初請佛授記二。
初二師請記。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至)我愿既滿眾望亦足。
阿難多聞護持法藏。羅云密行。皆大弟子。而與學眾同授記者。示彼亦內秘外現(xiàn)密行之儔也。觀學眾記云。當供微塵數(shù)佛護持法藏。即與阿難羅云同德。故以二師總之。阿難羅云親邇于佛。既為眾所見知。若不得記則無塞眾望也。菩薩為通達佛道無所不現(xiàn)。故凈名佛道品以法喜為妻慈悲為女誠善為男。而釋迦所以有耶輸羅云。皆為示現(xiàn)非同世俗妻子也。
△二學眾請記。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至)住立一面。
△二大眾得記七。
一阿難得記。
爾時佛告阿難(至)然后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山海慧自在通王者。高莫逾于山。深莫浚于海。阿難宿持法藏多聞博達。智慧等之。于諸法中得大通達。自在如王。故得果以因為號。當供多佛護持法藏然后成佛。蓋其本愿也。
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至)劫名妙音遍滿。
阿難當來作成如此其多者。為宿持法藏化緣深故。幡表尊勝之德。阿難多聞第一故。國名常立勝幡。宣傳法藏故。劫名妙音遍滿。為由法音宣流也。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至)復倍正法。
佛壽無量劫。而正像之法又復倍倍者。由其宣傳法藏因力綿遠也。問。壽劫之說悠然不窮。何所據(jù)依視不睹睫。況渺冥乎。曰萬物死生而不亡者存。壽有終窮乎。古今代謝而曾無紀極。劫有終窮乎。圣人離死生至道無代謝。則雖倍倍之劫。未足盡其靈長矣。
阿難是山;勰吭谕ㄍ醴(至)稱其功德。
為其護持法藏報得殊勝。名聞十方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至)種佛道因緣。
頌文大意同前。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頌諸佛共嘆也。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非徒羨久生也。眾生于法中種佛道因緣者。能持法藏故群類資焉。
△二初心生疑。
爾時會中新發(fā)意菩薩八千人(至)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阿難果號劫國教化作成等事。特異眾記。初心不知遠因。故疑其何緣而得。
△三佛為決疑。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至)故獲斯記。
此告其遠因。以同佛發(fā)心功深愿廣。宜得是記也。校其遠因則功已齊佛。但彼愿護持法藏。故常樂多聞。佛愿成道利生。故常勤精進。由是佛已成道。而阿難尚須護法教化。然后成佛。蓋其本愿如是。非由根智勝劣而有先后也。俱舍論說?胀醴鹉酸屽热o劫中間所逢之佛。
△四阿難獲益。
阿難面于佛前(至)如今所聞亦識本愿。
即時憶念等者。因佛與記又敘往因。于是得法性覺自在三昧。能憶過佛法藏。又識本昔愿持之因也。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至)護持諸佛法。
謝記自勵也。既識本愿所以無疑。而益勤方便。
△五羅云得記。
爾時佛告羅睺羅(至)猶如今也。
蹈七寶華乃妙凈密行之應也。作長子者。常以密行繼續(xù)佛道也。如華嚴以普賢為長子。亦表大行能建佛家法也。蓋弘道以德行為尚。故儒門四科亦先德行。
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至)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多聞密行常相資故。羅云國劫正像之果并同阿難。而當來亦為阿難長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至)以求無上道。
記羅云繼續(xù)佛道綿綿不絕也。隱大權之跡而示現(xiàn)為佛子。功德不可數(shù)。唯佛能知之。是謂密行也。
△六二千得記。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亦昔日所化故今與記。其意柔軟謂根機已熟。問。其見不默示昔因也。而阿難多聞博達固已默知。二千果號皆同以因同也。了學無學即證實相。是謂實相。
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言二千同時成佛。依報法化皆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至)漸入于涅槃。
名聞周遍漸入涅槃者。出興功成則反一無跡。佛佛然也。
△七學眾贊謝。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踴躍而說偈言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慧燈明贊也。聞記歡喜謝也。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四之一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四之二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 戒環(huán) 解
妙法蓮華經(jīng)法師品第十
△二授廣記圓該前記二。
初分科略敘。
能持正法足以師人。謂之法師。此授廣記以圓該前記。而號法師品者。所以廣記持經(jīng)之人。而推尊之故也。經(jīng)舉現(xiàn)前八部四眾等類。及佛滅后聞經(jīng)隨喜。皆與授記。是謂廣記。前雖對三周法授三根記。而收機未盡。故此圓該。乃圓教之統(tǒng)要也。既為統(tǒng)要。允屬正宗。而舊科于此遂分流通。亦隨所見。
△二依科釋文二。初廣記推尊五。初授廣記二。
初現(xiàn)前廣記。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至)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將授廣記而因藥王告大士者。以廣記渺漠法利勝妙。非深知宿契及大菩薩。無能證知故也。藥王即喜見菩薩。久持此經(jīng)燒身然臂?芍^深知宿契矣。八萬大士即經(jīng)首八萬菩薩,F(xiàn)前八部四眾皆與授記者。所謂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也。
△二后世廣記。
佛告藥王(至)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言滅后有人。則其機未兆。亦懸記之。則此品廣記無所不圓。無所不該矣。
△二推尊其人。
若復有人(至)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自受持讀誦至合掌恭敬。為六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六供養(yǎng)。能備六種難故。必由供佛宿福及大愿也。
藥王若有人問(至)于未來世必得作佛。
令藥王宣明勝因也。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至)生于惡世廣演此經(jīng)。
釋上以顯緣勝人尊故當作佛。但于一句能具六種法師之功。猶足推尊瞻奉而當成菩提。況于一經(jīng)盡能受持。則其緣愈勝其人愈尊。其作佛必矣。自舍凈報者。當是凈土果人示生惡世。
若是善男善女人(至)廣為人說。
使即將命之人。遣有付托之義。此令敬持經(jīng)人。視同將如來命。為如來付托贊揚大事。宜在尊尚也。
△三戒勿輕毀。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至)其罪甚重。
萬德慈尊不可毀也。然毀之其罪尚輕者。以無能損故。毀持經(jīng)之人其罪尤重者。以斷佛種故。
△四勉人信向。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jīng)者(至)天上寶聚應以奉獻。
以佛莊嚴而自莊嚴者。謂具佛眾德也。則為如來肩所荷擔者。謂佛所尊重也。佛尚尊之。則人者固當隨方欽向尊重之也。
所以者何(至)三菩提故。
征釋所應尊重之意也。
△五重偈頌五。
初頌教師承人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至)并供養(yǎng)持者。
自然智即本覺真智也。欲住佛道成就此智。必藉法師發(fā)明。故當勤供養(yǎng)持法華者。一切種智即諸佛果智也。欲求佛果疾得此智。必依此經(jīng)修證。故當持是經(jīng)并供持者。
△二頌推尊其人。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jīng)者。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
頌于諸佛所成就大愿。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諸有能受持(至)供養(yǎng)說法者。
頌是人自舍清凈業(yè)報等。自在所欲生者。所欲生處隨愿自在。
吾滅后惡世(至)冀得須臾聞。
此令推尊。以求妙法。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經(jīng)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來事。
非如來遣。則莫之能。
△三頌誡勿輕毀。
若于一劫中(至)其罪復過彼。
如科。
有人求佛道(至)其福復過彼。
顯贊美之福也。
△四頌勉信向。
于八十億劫(至)我今獲大利。
頌華香伎樂人中上供等文。于八十億劫。言不倦持久之志。以冀須臾之聞。須臾聞之即得菩提。故為大利。
△五結告顯勝。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jīng)。而于此經(jīng)中。法華最第一。
故宜信向也。
△二顯勝勸持十一。
初深妙難解。
爾時佛復告藥王(至)此法華經(jīng)最為難信難解。
已說即般若等。今說即法華。當說即涅槃。而獨法華所詮皆妙法。所示皆實相。非眾生知見所以難信。是諸佛秘要所以難解也。
△二非機勿授。
藥王此經(jīng)是諸佛秘要之藏(至)況滅度后。
秘密法要妄授則上慢退席。顯說則窮子怖父。而怨誹憎嫉生焉。如來現(xiàn)在尚爾。況滅后惡世可不擇機。
△三能持為勝。
藥王當知(至)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是經(jīng)難得聞。信受者亦難。故凡書持讀說非假如來覆護。及自有信愿善根。莫之能矣。為如來衣覆。謂得佛忍力也。與如來共宿。謂棲心同佛也。為如來摩頂。謂蒙佛慰安也。如此故能于后惡世持說是法。
△四在處應敬。
藥王在在處處(至)此中已有如來全身。
三周開示及余助顯。無非如來全身也。
此塔應以一切華香(至)三菩提。
為其因正而緣勝故也。
△五為道津要。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至)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行菩薩道而不聞是經(jīng)。如欲濟渴而不知須水也。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至)三菩提。
如人鑿井已近泉源。
△六設譬津要。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至)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高原鑿水譬修菩薩道不得其要。猶見干土。施功不已譬從干慧地由漸而進。轉見濕土喻歷聞般若。逐漸至泥喻初聞法華。然尚滯修習則于佛智水近之而已。若夫脫然造其真源。則妙湛圓發(fā)不勞功用。視前所為皆滓濁矣。經(jīng)不言此者。所謂引而不發(fā)使其自進。蓋無功用處不容言諭也。
△七合顯所譬。
菩薩亦復如是(至)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佛果菩提皆屬此經(jīng)。則未聞未解安可得道。開方便門猶鑿井也。示真實相猶見水也。法華經(jīng)藏即眾生如來藏也。于眾生則蘊在塵勞。于菩薩則蘊在萬行。于寶所則過乎五百由旬?芍^深固幽遠也。人無能到故。唯菩薩可以開示。
△八辨明非機。
藥王若有菩薩(至)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大根有新發(fā)意。小根有增上慢。皆非機也。
△九具體乃說。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云何應說。
先標次釋。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廣說是法華經(jīng)。
夫說法教化之道。必己有所處然后能安人。己有所服然后能伏人。己有所據(jù)然后能達人。如來以慈悲為室柔忍為衣法空為座。入慈悲室則己有所處也。著柔忍衣則己有所服也。坐法空座則己有所據(jù)也。如此則具佛之體乃可廣說斯經(jīng)。茍未體此。自無主正。何以為人哉。故曰。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廣說是法。今夫據(jù)寶華座而圣讀庸行者。宜深鑒乎此。一切法空者非斷空也。即一切法廓然了達之謂也。
△十佛化護助。
藥王我于余國(至)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此佛力變化贊揚大事也。余國則他方世界。在異國而令見。所謂隱顯化眾生。
△十一以偈重宣六。
初頌顯勝勸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jīng)。是經(jīng)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欲于正道易進而無懈者。當依此為津要。
△二頌譬津要。
如人渴須水(至)決定知近水。
△三頌合顯。
藥王汝當知(至)近于佛智慧。
決了聲聞直入佛慧。
△四頌具體乃說。
若人說此經(jīng)(至)念佛故應忍。
以佛為念當忍諸惡。所謂著如來衣。
△五頌佛化護助。
我千萬億土(至)能令大眾喜。
皆余國遣化護助事也。若人具是德。謂具慈悲柔忍德也?仗讀經(jīng)得見我身者。令于法空座行柔忍德。使心空境寂。則此中全身昭然可見。是謂清凈光明身也。若未具是德。徒誦此經(jīng)而欲以色相見我是行邪道。
△六結勸師承。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恒沙諸佛全身在此。
妙法蓮華經(jīng)見寶塔品第十一
△三會諸佛圓證前法二。
初標科敘義。
自開會至此。三周法備四眾記圓。法身已全本愿已足。故感過去多寶踴愿塔現(xiàn)全身。盡集十方說法分身諸佛圓會圓證。所以然者。示十方三世過現(xiàn)諸佛說示修證之道。圓備于此。
△二依科釋文二十三。
初寶塔踴現(xiàn)。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至)高至四天王宮。
寶塔殊勝乃果行依報。諸莊嚴具彰果行德用也。種種莊校即萬德之像。五千欄楯即總持之力。龕室千萬應慈悲無量也。幢幡無數(shù)應摧邪表正也。垂寶瓔珞即眾善下化。寶鈴萬億即法音廣振。四面出香表神通四達如意周遍。七寶幡蓋高至天宮。表眾德尊勝也。
△二諸天供塔。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至)恭敬尊重贊嘆。
知有如來全身故。
△三印贊釋迦。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至)皆是真實。
平等大慧。即一乘實智也。
△四四眾喜怪。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至)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聞嘆大慧真實之說故得法喜。
△五樂說問緣。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至)又于其中發(fā)是音聲。
△六釋迦明告。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至)贊言善哉。
多寶滅度全身不散。如入禪定。而能隨愿在處證經(jīng)。此示法身無滅無生自在之力。使聞妙法者了無滅生頓悟實相。故示現(xiàn)作證如此。
彼佛成道已(至)應起一大塔。
敘塔緣起也。
其佛以神通愿力(至)贊言善哉善哉。
不獨此處。
大樂說(至)贊言善哉善哉。
結示今緣也。
△七愿見多寶。
是時大樂說菩薩(至)我等愿欲見此佛身。
欲表圓證當現(xiàn)全身。此非小緣。故假如來神力發(fā)起。
△八當集分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至)然后我身乃出現(xiàn)耳。
必待十方說法諸佛畢集。然后出現(xiàn)者。表圓會圓證也。分身諸佛即千百億化。水月應物者。
大樂說(至)今應當集。
當副多寶之愿也。
△九愿見分身。
大樂說白佛言(至)禮拜供養(yǎng)。
△十釋迦光召。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至)遍滿諸國為眾說法。
此皆釋迦分身在十方說法者。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遍照十方咸召使集。
△十一因召將至。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至)并供養(yǎng)多寶如來寶塔。
△十二初變凈土。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凈(至)移諸天人置于他土。
變士將容分身之眾也。琉璃為地等者,F(xiàn)佛國之凈相。無諸聚落等者。滅眾生之染緣。移天人置他土。如凈名說菩薩斷取大千擲沙界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
△十三東方來集。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猶故未盡。
一方即東方也。釋迦分身譬如一燈然百千燈。真應無盡而器界有窮。故雖大千不能容受。
△十四再變凈土。
時釋迦牟尼佛(至)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目真鄰陀此云石。
△十五復變凈土。
釋迦牟尼佛(至)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凈名丈室能廣容多座。釋迦化土如自在天宮。涌出之眾有無量河沙。各詣靈山未聞迫窄。而此必三變凈土。乃能容受分身者。特因事顯法耳。蓋凈土妙境生佛本共。法身化體物我無虧。唯眾生識心自染自局。故圣人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初于娑婆一變者。滅眾生染緣也。次于八方再變者。遣識心限礙也。后于八方復變者。廓法界真境也。三變之后分身畢集。多寶全現(xiàn)者。示染緣既滅礙心既遣真境既廓。則法身化體當處現(xiàn)前。一多圓融隨念自在。妙法大旨明此而已。故茲因事特與開示也。凈名直示不思議境。故即丈室而廣容。法華意在引權入實。故自穢土而三變。宗趣有異故建立不同。得旨歸根夫何異也。
△十六分身畢集。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至)遍滿其中。
前初變土東方已集。此復舉者。言東方集后十方次第而集。
△十七問訊咨請。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至)亦復如是。
分身之來不躬覲佛者。體同故也。皆遣侍者致問開塔者。愿同故也。與音預。同欲也。
△十八開塔見佛。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右表順道開發(fā)也。一指聊舉關鍵脫然。如來全身于是可見。
即時一切眾會(至)而來至此。
信知諸佛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十九眾喜散華。
爾時四眾等(至)及釋迦牟尼佛上。
△二十多寶分座。
爾時多寶佛于寶塔中(至)坐其半座結加趺坐。
妙法實際一切圓融。物我不分古今一致。是以過去多寶與現(xiàn)在釋迦。于寶塔中共坐一座。以示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斯妙法之極致也。故作證如此。
△二十一眾獲親近。
爾時大眾(至)接諸大眾皆在虛空。
塔在空中故。升空乃可親近。
△二十二釋迦宣傳。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至)付囑有在。
說證事圓于是付囑。言有在者。傳布法利期在得人也。日月燈明說是經(jīng)已。即于眾唱滅授記付托。今佛至此。亦云不久涅槃付囑有在。足知三周開示至此乃畢。此后顯妙勸持別是一番。故雖唱滅結經(jīng)。而復有后說至神力品。涌出之眾方請流通。則神力品前猶屬正宗明矣。此乃經(jīng)之節(jié)目歷然可辨。
△二十三以偈重頌八。
初頌多寶作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圣主世尊(至)以難遇故。
因多寶勉眾也。
△二頌多寶本愿。
彼佛本愿。我滅度后。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三頌分身來意。
又我分身(至)故來至此。
化佛為欲聽法及見多寶故。舍妙土諸事而來作證令法久住。
△四頌三變凈土。
為坐諸佛。以神通力。移無量眾。令國清凈。
△五頌分身畢集。
諸佛各各(至)令法久住。
此皆頌美化佛來儀也。如風吹枝。言眾生喜心靡然向佛也。
△六頌釋迦宣傳。
告諸大眾(至)當知此意。
初四句詢求其人。次下令發(fā)愿持經(jīng)。則多寶釋迦及分身佛。當為作證。
諸佛子等(至)及諸化佛。
再求其人也。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能護能說則為供我見我及多寶化佛也。嚴飾世界指化佛來儀也。
△七顯難勸持二。
初令眾諦思。
諸善男子(至)未足為難。
諸余經(jīng)典。教理行果未圓未頓故也。
△二引喻顯難六。
一說難。
若接須彌(至)是則為難。
接須彌動大千則神通等于菩薩。立有頂說余經(jīng)。則大辨壓于諸天。未若惡世說此之為難。何以故。惡世心高不啻如須彌之難接。無明堅厚不啻如大千之難動。慢心增上不啻如有頂之難壓故。有頂天即色界頂也。
△二書難。
假使有人(至)是則為難。
掊把也。有象可把虛空難掊。即言可書離言莫寫。蓋由此經(jīng)言辭相寂故。
△三讀難。
若以大地(至)是則為難。
以大地置足甲升梵天。喻末世下根能舉重任。以極高明之道。是誠不易也。
△四持難。
假使劫燒(至)是則為難。
末世暴惡過于劫燒。于中持經(jīng)易遭魔難。故能持為難。
△五聽難。
若持八萬(至)是則為難。
持八萬藏。未如一乘之頓。得六神通。孰若證性之圓。
△六奉難。
若人說法(至)是則為難。
諸余法化終滯權乘。奉持斯經(jīng)疾得佛道。
△八頌結勸持。
我為佛道(至)則持佛身。
結顯勸持也。則持佛身者。所謂此中已有如來全身。
諸善男子(至)自說誓言。
前已詢求持人。今自說誓此復諄諄者。欲以妙法付囑有在故也。
此經(jīng)難持(至)無上佛道。
此及下文皆結顯勸持也。古之所謂持經(jīng)非手執(zhí)口誦而已。要以是道內自攝持。由是得無畏力故是則勇猛。超不退地故是則精進。內外自正故是名持戒。塵勞自凈故是為頭陀。如此乃可疾得佛道。所以暫持為難而諸佛喜嘆也。若雖書持讀說而不能造此。其猶蠹蟲食木野禽鳴春。風氣宣使曾無意謂。又何貴于書持而稱難。若此學者當明深旨。以盡持經(jīng)之道。
能于來世(至)世間之眼。
化澆漓世必藉淳風。開人天眼實資解義。
于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yǎng)。
所謂若見此法師生心如佛想。此尊師重道勉進弘持也。三周開示文終于此?偠灾。初于法說嘆二智明十如。全提妙法開佛知見。次喻說斥羊鹿示白牛。明迷此則墮火宅。悟此則造佛地。后因緣說顯所迷之通智。示教導之遠因。滅化城指寶所。皆所以開而示之。使見自己本來佛性。以見是性則無不成佛。故領悟之后各示佛記。而卒于圓該圓證之事。是為三周開示之終也。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四之二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四之三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 戒環(huán) 解
△二顯妙勸持二。
初分科略敘。
顯法妙利勸進弘持。令深證妙法也。
妙法蓮華經(jīng)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二依科釋文七。初顯法妙利二。初釋尊獲因二。
初略敘科名。
提婆達多亦曰調達。此云天授。為斛飯王子禱天而生也。昔為仙人授佛妙法。如來因之遂致成佛。今欲明其所授而顯法妙利。故以名品。
△二正釋文義七。
一敘昔求法。
爾時佛告諸菩薩(至)心不退轉。
欲以正道優(yōu)于天下。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至)不惜軀命。
欲以正行率彼貪迷。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于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
由道之優(yōu)裕故。君遂無為。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至)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兼忘天下惟道是從。
△二仙人應求。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至)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三屈己尊道。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至)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此終身供給也。以身為床座。示忘身為法無疲厭也。
△四以偈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至)身心無懈惓。
屈己如此。使天下知有至貴者不在國爵也。阿私此云無比。其形與法皆無比也。樹生曰果。藤生曰蓏。
普為諸眾生(至)今故為汝說。
皆頌往昔求法也。
△五結成因行。
佛告諸比丘(至)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六轉記提婆。
告諸四眾(至)世界名天道。
號天王者。釋迦資之以成道。是為天中天之法王也。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至)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記其當來住世利被三乘。
時天王佛般涅槃后(至)至不退轉。
滅后正法亦被三乘。
△七聞品獲益。
佛告諸比丘(至)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此品明釋迦因行求法以致成佛。故聞者凈信不疑。斯可遠惡道生佛家也。
△二龍女獲果二。
初略敘科名。
前明釋尊資成佛因。此明龍女資成佛果。皆顯一乘妙利也。
△二正解文義十七。
一智積發(fā)起。
于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至)當還本土。
作證事畢。于是告還發(fā)起后緣。
△二釋迦開端。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至)可還本土。
△三文殊來儀。
爾時文殊師利(至)卻坐一面。
序眾之初文殊預會。今又從海涌出者。智體周遍十方對現(xiàn)。如響應聲無去來相。但隨機顯法耳。今顯龍宮所化之事。故示從海出也。
△四智積問化。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至)自當證知。
△五海眾涌出。
所言未竟(至)今皆修行大乘空義。
此文殊于龍宮所化之眾也。龍宮非人所居。則所化眾生皆龍類。而一聞妙法遂成菩薩。足知一切眾生莫不具佛知見。只欠開悟耳。言本聲聞人等者。明所化之機亦具三乘而由權入實也。
△六文殊指答。
文殊師利謂智積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七智積偈贊。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
大智德勇健;葻o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
謂已見智德健化之事。此領自當證知之語。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上贊所化。此贊能化。
△八文殊再答。
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jīng)。
此答前偈也。前含問意而譯文不顯。正法華則顯矣。彼前偈云。至仁慧無量化海眾寶數(shù)。惟為露圣旨分別說其意。普首答曰。在海中唯演正法華經(jīng)。
△九智積重問。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至)修行此經(jīng)速得佛不。
△十文殊顯示。
文殊師利言(至)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即修行此經(jīng)速得佛之證也。龍宮無數(shù)菩薩。皆是文殊化度。而獨舉八歲龍女成佛者。明佛性不間男女。不在老成不擇異類。但根智之利所造之深。剎那回光則菩提可至。亦乃破三乘遠系。而進其濡滯也。
△十一束教疑難。
智積菩薩言(至)不信此女于須臾便成正覺。
此執(zhí)別教之跡。疑圓頓之理。
△十二龍女贊顯。
言論未訖時(至)以偈贊曰。
深達罪福相(至)無不宗奉者。
因智積滯相故。贊文殊深達也。唯其滯相則以畜類佛身罪福有異。故不信此女須臾成佛。唯其深達則大智遍照十方廓然。生佛等同罪福不二。則微妙凈體觸處端嚴不擇龍女矣。
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
言文殊許之成道。其事超絕。非小智所測。
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因其許可誓度群生。
△十三小乘對辨。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至)速得成佛。
鹙子依小乘教跡辨難。示為小智釋疑故也。言佛道懸曠女身多障。皆小乘教跡也。梵王凈行。帝釋少欲。魔王堅固。輪王大仁。佛具萬德。而女人多染多欲。懦弱妒害。具足煩惱。皆反于上。故致五障。
△十四龍女現(xiàn)變。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至)演說妙法。
珠表妙圓真心。持以上佛。表舍法愛也。法愛不存則妙心無垢。成佛之要無速于此。故即往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也。經(jīng)云。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圣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所以龍女才舍法愛遂速成佛也。
△十五四眾具瞻。
爾時娑婆世界(至)心大歡喜悉遙敬禮。
△十六彼此蒙益。
無量眾生聞法解悟(至)無垢世界六反震動。
彼眾蒙益彼土瑞應也。道記者。印證其得道也。
娑婆世界三千眾生(至)而得受記。
此眾蒙益。亦得道記也。
△十七結顯勸信。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智積鹙子聞龍女事。初皆驚疑而終皆默信。蓋妙法功利顯然神速。孰當不信哉。
妙法蓮華經(jīng)持品第十三
△二圣眾愿持二。
初分科略敘。
因前宣付。又因上顯勸故。眾愿持說以廣道化。故名持品。于文初。藥王等愿此方持。次聲聞眾愿他方持。后大菩薩愿十方持者。此方堪忍難化。非藥王洪愿不能。他方為善國土故聲聞能之。十方廣漠故須八十萬億大菩薩也。
△二依科解文三。
初誓此方持。
爾時藥王菩薩(至)當奉持讀誦說此經(jīng)典。
此由寶塔品末顯難勸持。故藥王等發(fā)大愿力不憚其難。而愿佛無慮。
后惡世眾生善根轉少(至)種種供養(yǎng)不惜自命。
此領入劫燒接須彌喻難之意。而發(fā)誓也。雖末世惡暴有如劫燒。上慢心高有如須彌。難可教化而誓無所避。故云當起大忍不惜身命。
△二誓他方持二。
一聲聞僧眾。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至)心不實故。
此領立有頂舉大地喻難之意。而聲聞自量其力。誓化他方善國土也。
△二聲聞尼眾。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阇波提(至)俱為法師。
摩訶波提此云大愛道。欲誓持經(jīng)未奉親記。故翹佇瞻仰。憍曇彌此云尼眾主。女人出家自愛道始。故號尼主。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shù)米鞣?至)三菩提。
果號喜見者。因為法師以法喜悅人故。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至)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耶輸示跡。蓋表大悲法喜稱適大智。智悲雙運。然后萬德具足千相光嚴。故其果號具足千萬光相。
爾時摩訶波阇波提(至)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謝記也。下誓持。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至)廣宣此經(jīng)。
亦量力故怯于娑婆。
△三十方誓持三。
一顧盻付托。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
此方他方不該不遍。故青蓮回盻意被十方也。八十萬億即十方來集之眾。
△二利智嘿從。
是諸菩薩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致(至)在于他方遙見守護。
彼一娑婆尚怯弊惡則十方誠難。故歸功佛力復求加護。
△三同聲說偈四。
初勇敢發(fā)愿。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fā)聲。而說偈言。
唯愿不為慮。于佛滅度后?植缾菏乐。我等當廣說。
此亦挾前顯難勸持之意說偈。故其辭皆敘末世諸難。
△二廣陳忍力四。
一誓忍無智。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無智昏惑故邪正相寇。
△二誓忍邪慢。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此大林之荊棘。大田之根莠也。
或有阿練若(至)如六通羅漢。
此寄法借勢矯言偽行。以竊名茍利濫膺恭敬者也。阿練若此云寂靜處。
是人懷惡心(至)分別于是經(jīng)。
以愚嫉賢以偽謗真。正末世之情耳。
常在大眾中(至)皆當忍受之。
此皆溢惡之言。所謂好出我等過也。謗謂自作此經(jīng)。故刺言汝皆是佛。皆輕慢之言。
△三誓忍怖惡。
濁劫惡世中(至)護持佛所囑。
惡鬼入身如楞嚴說。惡魔能飛精附人訐露人事。罵者操法禁之近于羈。詈者肆言岡之異于罰。
△四誓忍擯逐。
世尊自當知(至)皆當忍是事。
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故濁流昧之。惡口而謗顰蹙而嫌。乃至擯逐而不容。以念前勸持之敕故皆當忍之。
△三觸處流布。
諸聚落城邑(至)愿佛安隱住。
世尊使者。言假佛威力故能無畏而善說。愿佛安隱不以為慮也。
△四結誓盡誠。
我于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fā)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諸來十方。即多寶及分身也。
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四之三
卍續(xù)藏 第 30 冊 No. 0602 法華經(jīng)要解
-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三
-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jīng)解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