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 > 小乘論 >
乾隆大藏經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五卷 阿毗曇毗婆沙論

[小乘論] 作者:迦旃延子 造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第五卷 阿毗曇毗婆沙論

雜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

問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時。法念處現在前耶。答曰。如見諦道一切時法念處現在前。忍亦相似。問曰。如增長忍時。盡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漸除所緣行亦如是。若緣四諦。有十六行。若緣三諦有十二行。若緣二諦有八行。若緣一諦有四行。通一忍生勢則有十六。問曰。以何等故。增長忍時;蚴蚴;虬嘶蛩男行。答曰。漸除所緣。漸除所行。轉近得正決定。是以或時修十六行。乃至四行。生世第一法時,F在一法念處。未來四,F在一行。未來四。問曰。如世第一法曾得彼種。以行觀諦。何以故。同性行修不異性耶。答曰。隨彼所得。即此法修。如人裸形無衣可奪。彼亦如是。復有說者。世第一法。最近見道。如見道中不修余行。唯修同性。世第一法亦復如是。問曰。若生暖乃至忍時。為常相續(xù)。為不相續(xù)。答曰;蛴姓f者。言常相續(xù)緣于四諦。如見道中十五心常相續(xù)現在前。彼暖法生時。常相續(xù)緣四真諦。復有說者。此義不定;蛳嗬m(xù)或不相續(xù);蛴信壙喽拐;蚓壖瘻绲蓝拐。

問曰。為正觀思惟。何法次能生暖耶。答曰。是色界修。地定地心。有厭離有惡賤有渴仰。有不隨順生勢不樂。有如此正思惟時。次能生暖。暖次生頂。頂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得正決定。問曰。若離欲者可爾。不離欲者云何。答曰。不離欲者。彼亦可爾。有欲界思慧正觀思惟緣苦行。苦行次第生暖法。余如上說。

問曰。諸前身生暖法。未生頂法。彼便命終。于此生中。欲生頂法。為即生頂法。為還起暖法耶。答曰。或有說者。若從師順次聞頂法。即從頂去。若師不為說。還從根本起。問曰。若然者何以言暖次生頂。頂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答曰。作如是說者。謂一身中次第生者。若前身中。曾得暖法。從根本起者也。問曰。若前身曾得暖法。于此生中。欲生頂法。作何正觀思惟。答曰。如暖正觀思惟頂亦復爾。如生頂生忍亦爾。問曰。若生暖法為離欲不。答曰。或有說者。不為離欲。所以者何。彼行者愛樂寧生頂法不起有頂中忍。復有說者。若彼行者。自知有力能生頂者即便生頂。自知無力不能生頂。欲得離欲。所以者何。若得離欲我生處轉勝。

問曰。若依根本地。生達分善根。為有退不。答曰。或有說者。暖頂有退。忍則不退。何以故。此善根是不退法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何以故。若依根本地生達分善根者。即于現身。得正決定。何以故。此諸善根。盡為生圣道故。若依未至。此則不定。

問曰。若依未至禪。生暖法。亦生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耶。答曰;蛴姓f者。若依未至禪。生暖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初禪乃至第四禪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依未至禪生暖法。次生初禪。暖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禪中間二禪三禪四禪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依未至禪。生于暖頂。次生初禪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禪中間二禪三禪四禪亦如是。復有說者。若依未至禪。生暖頂忍。次生初禪忍。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乃至第四禪亦如是。此則說聲聞次第法。問曰。菩薩云何。答曰。菩薩依第四禪生暖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復有說者。菩薩依初禪。生暖法頂法忍法。二禪三禪亦如是。第四禪中。生暖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問曰。如達分善根中。不應次生下上。不應次生中下。云何菩薩而能生耶。答曰。自地不能。他地則能。復有說者。欲離如是過。當作是說。若依初禪。生暖法。乃至第四禪。若依初禪生頂法。乃至第四禪。若依初禪生忍法。乃至第四禪。次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所以者何一切菩薩盡依第四禪生暖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故。問曰。辟支佛復云何。答曰。辟支佛獨出世者。當知如佛。若眾多出世者。此則不定。與聲聞同。如渴伽狩。獨生一角彼亦如是。獨出世者。當知如佛。

問曰。菩薩前身為曾生達分善根不耶。答曰;蛴姓f者。曾生為障惡道故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道者。是達分善根之力。此是他性達分善根。非是己性。評曰。不應作是說。應作是說菩薩不曾生達分善根。所以者何。一切菩薩所有善根。不經歷世菩提樹下。一結加趺坐。生不凈觀。乃至盡智。問曰。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道。此豈非忍力耶。答曰。不必以達分善根能障惡道;蛞允┝;蛞越淞Α;蛞圆粌簟;蛞园舶恪;蛞月劵刍蛞运蓟。或以暖頂后乃以忍。尊者佛陀提婆說曰。障于惡道。非不因知緣起法。其義云何彼作是說。覺知緣起法。即是無漏道。非無漏道力不能障惡道。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先說者好。所以者何。菩薩若行布施。亦以戒以慧。若行戒時。亦以施以慧。若行慧時。亦以施以戒。以是因緣。能障那由他惡道。況十處惡道耶。聲聞辟支佛。所有暖頂。菩薩盡能起。以障惡道。唯不起忍。所以者何。忍與惡道相妨。菩薩于三阿僧祇劫。在生死中。以愿力故。生惡道中。此中應說魚因緣喻。復有說者。起聲聞辟支佛忍。以障惡道。不起菩薩忍。所以者何。于得道身大玄遠故。求辟支佛人。以生辟支佛忍。不能生佛種忍。以近辟支佛道故。復有說者。求辟支佛人。能起佛種忍。評曰。不應作是說。應作是說。求辟支佛人。不能起佛種忍。問曰。得忍凡夫命終時。為舍忍不。若舍者何故不生惡道。若舍者何故凡夫舍圣人不舍。若不舍者。行揵度四大犍度何故不說耶。如說。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yè)。乃至廣說。答曰。或有說者舍。問曰。若舍者。何以不生惡道。答曰;蛴姓f者。彼善根勢力能爾。雖舍不墮惡道。自有善根雖成就。不障惡道。況不成就。所謂生處得善。自有善根。雖不成就。能障惡道。況復成就所謂忍也。是故彼善根勢力能障惡道。復有說者。彼善根勢力。能令身中墮惡道。煩惱業(yè)極令遠離于此身中。更不復行。若其不行。何由得墮惡道耶。如人秋時服于下藥。藥亦不住彼人身中;蛴信c病俱出;蛏碇凶韵。而能除去病患。永使不起。如是彼善根勢力。令墮惡道。諸煩惱業(yè)。永更不起。復有說者。此善根曾在彼身中。如師子住處在彼身中。雖不成就。勛著之力。能令惡道諸煩惱業(yè)。更不復行。況墮惡道。猶如師子所住之處。師子若行不在其余小狩。無能到者。何況在時。復有說者。彼善根住此身中。猶如舊住。諸惡道煩惱業(yè)。住此身中。其猶如客。舊住力強?蛣t不如。復有說者。行者有二種期心。一者期心遠離諸惡。二者期心深著善法。以有此二期心故。不墮惡道。是故尊者瞿沙說。彼行者有如是期心。有如是欲如是忍如是可如是意如是敬如是愛如是樂復有說者。彼惡道已得非數緣滅。諸法已得非數緣滅。終不現前。復有說者。彼行者墮法雨駛流河中。不容作余惡道之業(yè)。是以不墮惡道。復有說者。依倚圣道故。彼行者依倚圣道。使此身中惡道煩惱業(yè)。不現在前況墮惡道。猶如有人畏于怨家。依倚于王。而彼怨家。猶尚不能正面視之。何況加害。復有說者。彼行者以此善根。于自身中。以守護圣道所住處故。猶如王人先守護王所住之地。一切人民不敢復住。復有說者。彼善根決定作人天處故。若作決定處業(yè)。必生彼處。猶如貴勝之座處所以定。不應復更坐于余坐。如是彼善根所住處。定亦復如是。復有說者。彼行者以正方便。令彼惡道諸煩惱業(yè)更不復行。何況生于惡道。復有說者。彼行者見惡行過患。見善行利益。是故不作惡行墮惡道中。復有說者。有善好期心。在此身中。不作惡行墮惡道中。復有說者。以心柔軟故。隨順趣涅槃故。以信根深牢固故。是以不作惡行墮于惡道問曰。若舍者。何以凡夫舍。圣人不舍耶。答曰。彼凡夫人。無圣道對治力以自持御。雖有對治道以自持御。此道羸劣。不堅固久住是以命終時舍。圣人身中。有無漏對治道以自持御。彼以無漏定力牢固久住。是以命終時不舍。此中應說合眾釆喻。復有說者不舍。問曰。若不舍者。業(yè)犍度四大犍度。何以不說耶。答曰;蛴姓f者。彼中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余之說。復有說者。彼業(yè)犍度中。亦說在第三句中。說圣人在胎是也。圣人有二種。有名數圣人。實義圣人。得達分善根者。謂名數圣人。得正決定者。謂實義圣人。是故彼亦說之。若人有一出家之心。猶得名為圣弟子。何況得達分善根者也。復有說者;蛴猩嵴摺S胁簧嵴。誰不舍耶。于此善根。常勤方便故。作方便一切時作方便。善受持善修習者不舍。與上相違舍。如所聞。若于善根。常勤方便。乃至善修習者。雖經生死。而常不舍。如彌多羅達子初生之時。便作是言。結有二種。乃至廣說。如先所聞。若于善根。不勤方便。乃至不善修習。于此身中。雖得速舍。如是當知有舍不舍。評曰。如實義者。凡夫人依彼地。生達分善根猶有舍者。何況生于他地。

問曰。達分善根言得報。所謂色界五陰。為作彼身初業(yè)不。答曰;蛴姓f者。不作初業(yè)。所以者何。彼似無漏道。憎惡受生故。余業(yè)作初業(yè)。彼達分善根。唯作滿業(yè)。然后受報。復有說者。亦作初業(yè)。得身報妙好。隨順行道。

此暖等善根。有七十三種。其事云何。欲界有十種。所謂一具縛凡夫。二除一品結。乃至九品盡者。初禪有九。或有除一品結。乃至九品初禪無具縛人。即欲界說故。如是乃至無所有處。有九種頂忍世第一法亦如是。問曰。具縛凡夫。所得暖法。除一品結。乃至九品。為一種耶。答曰不也。具縛凡夫異。除一品結異。乃至九品異。

問曰。若退暖法。還生暖法。為本得得不。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彼不數數得用功而得。不前后相似故。如舍波羅提木叉戒后更受。非本得得彼亦如是。如暖頂亦爾。問曰。增長暖時。暖增長已。還起初者不。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得勝進善根。前所得者。無可欣尚。頂忍亦如是。

問曰。為于何處生此善根耶。答曰。欲界人中。謂三天下。非郁單越。問曰。欲界六天不能生耶。答曰不能。初生已曾生者。能起現在前。所以者何。若有好身。亦有隨順厭患。正觀彼處。則能生暖。此三天下。具有此二。問曰若有好身。則諸天勝人。若取隨順厭患正觀。則惡道勝。答曰。如先說俱有者。能天與惡道不俱有故。是以不能。問曰。暖法亦依男身。亦依女身。若依女身得于暖法。復得自身中男子所依暖法耶。答曰。得如是當知。頂忍亦爾。問曰。若依男身。得于暖法。復得自身中女人所依暖法耶。答曰。不得頂忍亦如是。黃門般吒(有男形不能男有女形不能女)無形二形。不能生暖等四善方便法。

慧有三種。聞慧思慧修慧。答曰;蛴袔熉哉f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復有善誦修多羅毗尼阿毗曇生厭惱心。彼作是說。三藏所說要者。唯是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彼即觀察界觀察界已。復作三種。所謂名體性總相。名者謂眼界乃至法界。體性者謂別相?傁嗾咧^無常苦空無我。如是觀時。修習此智。轉得定意。于此界中。生厭惱想。復略觀十二入。眼界即是眼入。乃至觸界即是觸入。七識界即是意入。法界即是法入。又略入觀陰。彼觀十色入及法入中造色。即是色陰。意入即是識陰。法入即是三陰。又略陰即是四念處色陰即是身念處。受陰即是受念處。識陰即是心念處。想陰行陰。即是法念處。又略陰觀諦諸五陰果是苦諦。諸五陰因是集諦。五陰滅是滅諦。學無學法是道諦。彼諦復作三種名體性總相。名者謂是苦。乃至道。體性者謂別相。別相者。逼迫行義是苦義。乃至出要。行義是道義?傁嗾呖嘤兴男。無?嗫諢o我。集有四行因集有緣。滅有四行滅止妙離。道有四行道如跡乘。修習此智。轉得定意時。如見彼諦時。彼亦次第觀別。欲界苦作異相別。色無色界苦乃至別斷。欲界行道亦別。乃至色無色界行道。當于爾時觀諦。猶如觀疊外物。作如是觀時。是名聞慧滿足。如是展轉修習。次生思慧。轉進修習。次生修慧。能行圣行。如是觀時。是名暖法。如是展轉增長次生頂。頂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次生苦法忍。斷見苦所斷十使。次第生苦法智。如是次第生道比智。得須陀洹果。次第乃至盡智。是名諸善根生次第生法。

善根有三種。一福分善根。二解脫分善根。三達分善根。福分善根者。謂能作生天種子。若在人中生豪貴家。有大威勢。多饒財寶。眷屬成就。顏貌端嚴。能作轉輪圣王帝釋魔王梵王種子。解脫分善根者謂能作解脫種子。決定不退因。必至涅槃。達分善根者謂暖法。乃至世第一法。問曰。解脫分善根。于何處種耶。答曰。于欲界中。非色界。欲界中人道。非余道。人道中在三天下。非郁單越。佛出世時非無佛時。復有說者。若無佛時。遇辟支佛。亦種解脫分善根。體性是何。答曰。若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但意業(yè)偏多為是五識身。為是意地。答曰。是意地非五識身。為是方便善。為是生得善。答曰。亦是方便善。亦是生得善。為是聞慧。為是思慧。為是修慧。答曰。是聞慧思慧。非修慧。為以何事種此善根。答曰;蛞圆际;蛞猿纸。或以多聞。而不必定。所以者何。有人以一揣食施。能種解脫分善根。自有能作長齋般遮于瑟。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或有持一日齋。能種解脫分善根。自有終身持戒。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或有誦持一偈。能種解脫分善根。自有善通三藏文義。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是。故不定。何以故;蛴蟹N者。有不種者。若以此事。回向解脫涅槃。欲永離生死。有如是勇猛心者是則能種。若不為回向解脫涅槃永離生死。雖多布施終身持戒廣學多聞。而不能種解脫分善根。有近有遠。近者前身中種。此身成熟來身解脫。遠者曾種解脫分善根。經那由他世受身。而不能生達分善根。聲聞所得解脫分善根?苫叵蛉け僦Х。辟支佛所得解脫分善根。亦可回向趣佛。佛所種解脫分善根。不可回轉。

問曰。有生滅觀彼以何為方便耶。答曰。彼行者見春時草木青色。如紺琉璃。見河駛流浮沫著岸。見已作是思惟。此諸外法。今已復生。若入城邑聚落。見諸男女歌舞戲笑。而問之言何以故爾。答言。此中生男生女。彼復思惟如此內法。今已復生。彼行者。于后秋時。見諸草木。為秋日所曝冷風所吹。被諸霜露。枝葉零落。河水枯涸。彼復思惟如此外法。今已復滅。若入城邑聚落。見諸男女亂發(fā)舉手[口*睪]啕啼哭。而問之言。何以故爾答言。此中男女死喪。彼復思惟此中內法。今已復滅。彼行者深見如此相已。還所住處。自觀己身。有少壯老無常之相。次第觀于歲月日時晝夜。相續(xù)是名方便。于此諸時展轉除減。乃至觀陰二剎那一生一滅。是名生滅觀滿足。問曰。此生滅觀。為虛想觀為實觀耶。若是虛想觀者。此偈云何通如說。

若有知見能盡漏若無知見云何盡

若能觀陰生滅者是則解脫煩惱心

非以虛想觀能斷煩惱。若當非實觀者。應不見諸行有來去相。而諸行實無來去。或有作論者。說是虛想觀問曰。若爾者此偈云何通。答曰。有轉轉因故。是以說彼轉轉相生。猶子孫法。其事云何虛想觀能生實想觀。實想觀能斷煩惱。是故說轉轉因。如子孫法。復有說者。是實想觀。問曰。若然者諸行無來去。然彼行者。見于來去。答曰。若生滅觀。未滿足時。便見諸行有來去相。若其滿足。見諸行無來去相。猶如小兒弄于獨樂。旋速則見如住。旋遲則見來去。陶家輪喻亦復如是。

問曰。為以一心見生滅。為二心一見生一見滅耶。若以一心見生滅者。云何一心而有二慮。若有二慮破一心義。復云何見為以見生生時復見滅耶。見滅滅時。復見生耶。若見生生時。唯見生者。是則為正。若見生生時。復見滅者。是則為邪。若見滅滅時。唯見滅者。是則為正。若見滅滅時。復見生者。是則為邪。若當一心見生一心見滅者。則無生滅觀。答曰。應作是說。一心見生。一心見滅。問曰。若然者則無生滅觀。答曰。此說通一生中相續(xù)生滅觀耳。非謂一剎那也。

此二十種身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世尊經中。處處說二十種身見而不廣分別。唯尊者舍利弗經中一處分別。彼雖分別而不說此二十種身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因彼諸經不分別故。今欲分別故作此論。復次毗婆阇婆提作是說。身見無所緣。如身見緣我。實義中無我。彼何所緣。如人見繩謂是蛇見杌謂是人。為止彼人如是意故。亦欲顯身見有所緣故。身見緣五陰。但所見事異。非無所緣。如彼人喻見繩謂是蛇見杌謂是人。此亦所見事異。非無所緣。是故止異人意欲顯己義。亦欲示決定法相故。而作此論。問曰。此二十種身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答曰。五種是我見。十五種是我所見。問曰。若我見有五。我所見亦應有五。何故說十五我所見耶。答曰。緣行故說五我見。具故說十五我所見。所以者何。此十五我所見。以具故生。應說一我見。所謂五見中我見應說二如我見。我所見應說三謂欲界色無色界。我見應說六。如欲界中有我見我所見。色無色界亦爾應說九。如欲界地我見。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我見。應說十八。如欲界地我見我所見。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我見我所見。如分別行緣陰。應說二十不分別所起處。見色是我色異我。色屬我我在色中。如色四種。受想行識亦如是。如是五四。則有二十。以行緣分別十二入。則有四十八。不分別所起處。如見眼入是我。眼入異我。眼入屬我。我在眼入中。如眼入有四。乃至法入亦有四。如是十二四。則有四十八。以行緣分別界。則有七十二。不分別所起處。如眼界是我。眼界異我。眼界屬我。我在眼界中。如眼界有四。乃至法界亦有四。如是十八四。則有七十二。若分別緣陰。分別所起處。則有六十五。如說色是我。受是我瓔珞。受是我僮仆。受是我器。如受有三。想行識亦三。如是四三有十二。及色有十三。如是五種十三。則有六十五。若分別緣入。分別所起處。則有四百八眼入是我色入是我瓔珞是我僮仆是我器。如眼入有三十四。乃至法入亦有三十四。十二種三十四。則有四百八。若分別緣界。分別所起處。則有九百三十六。眼界是我色界是我瓔珞是我僮仆是我器。如眼界有五十二。乃至法界有五十二十八種五十二。則有九百三十六。如是種種身。諸剎那相續(xù)。則有無量我見我所見。此處分別行緣陰。不分別所起處。則有二十。問曰。以何等故此身見言種答曰此二十種身見。各有差別故言種。

問曰。以何等故。因陰說二十我見。非因界入。答曰;蛴姓f者。彼作經者。有如是意如是欲如是可隨。彼意作經不違法相。復有說者。為現初起初方便入法。如因陰說。見因界入。亦應如是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余之說。復有說者。此陰說見者。正佛經所說。佛經因陰說二十種我見。彼作經者。亦依佛經作論。說二十種我見。問曰。置作經者。以何等故。世尊。因陰說二十種我見。答曰。為化眾生故。佛因陰說二十種我見。若受化者。應聞界入。而得度者。世尊亦因界入。說于我見。以不應聞是故不說。復有說者。諸見生時。多依于陰。少依界入。是故世尊因陰說見。不因界入。

色是我者。云何為色諸所有色盡四大。四大所造定諸所有有二種。有盡諸所有。有不盡諸所有。言不盡者。如求糟糠等少物有亦名諸所有。言盡者。如求一切物及糟糠等亦諸所有。此中唯說盡諸所有色。問曰。如我見是自界緣非他界緣。彼云何能見一切色是我。答曰。諸是彼所行。是彼境界者。計以為我。非一切色也。色異我者。云何色異我。于此四陰。展轉計異于我。彼作是念。此色是我。有如人有財。名為有財。色屬我者。云何色屬我。于此四陰。展轉計屬我。如人有僮仆。言僮仆屬我。色中我者。云何色中我。于此四陰。展轉計是色中我。彼作是念。色是我器。如油在麻中。膩在揣中。如蘇在酪中如刀在鞘中。蛇在篋中。如血在身中。問曰。如受是我。色是具可爾。色粗受細故。如說色是我受是具。云何見粗色。入細受中。尊者波奢說曰。不應責盲人墮坑。亦不應問無明者愚。復有說者。彼見色是我受是具者。彼人見受粗色細。是以見色住于受中。尊者和須蜜說曰。此四大身中。盡能覺觸。有所觸處。則能生受。以受處處生故。言色裹在受中。尊者佛陀提婆說曰。彼見受遍在身中。從足至頭。無不有受處。然計色是我。不遍在身。是故彼見色住在受中。

問曰。以何等故。我見說二十種。其余諸見不說耶。答曰;蛴姓f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此為現。初起初方便初入法。如說身見有二十種。戒取應有四十種。邪見見取應各有八十種。應說而不說者。此義是有余之說。復有說者。為對治我見故。佛說十種空。十種空者。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第一義空。無所行空。無始空。性空?湛。此十種空。與何法相對。與我見相對。以空與我見相對故。有二十種我見。余見不爾是故不說。

問曰。頗于一陰。起我見我所見耶。答曰。起如于眼入起我見。其余諸色。起我所見。余四陰亦如是。問曰。頗有我見者。一時于五陰。盡計我不耶。若有者。朔迦書云何通如說。唯有一我見。無有五我見。無五我見者。無計五陰是我者是也。所以者何。計我見。唯計一法。五陰是別異法。計我見家。說一我一人無分不壞不變是常。若無者。薩遮尼干子經云何通。如說瞿曇沙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答曰。無有一時計五陰是我者。問曰。若然者薩遮尼干子經。云何通耶。答曰。彼自大心重故。作如是說復有說者。彼不信佛。內有知見。欲試如來彼為知不。故作不順理說。次見如來諸論議相。領如師子。鉤牙铦利?谒氖X。出梵音聲。彼人聞已。心懷怖懅。作不順理說。復有說者。彼人見如來威德。勝于梵釋難近難親。有如是威德故。作不順理說。復有說者。天神威逼故。令彼人作不順理說。復有信佛天神。作如是念。此弊惡人。何以久惱如來故。以威逼能令彼人作不順理說。復有說者。或有一時計五陰為我。問曰。若然者。朔迦書所說云何通。答曰。彼人于此五陰。盡作一具聚相。問曰。若然者復以何為具。答曰。若計內入為我。則以外入為具。若計外入為我。則以內入為具。問曰。為有見微塵計以為我不。若有者。是則無我見。非是我見。若無者。朔迦書復云何通。如說五大微塵雖各異相。是我是常。若言無常是則無理。問曰。彼書云何通我見見微塵。答曰。此書說邊見緣微塵。此義已立。當知我見緣微塵。此義亦立。答曰。無有見微塵計以為我。問曰。若然者。朔迦書復云何通。答曰。此書所說不順正法理。復有說者。有見微塵計以為我。有推理見義無實見生時義。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

問曰。五陰之外。為有起我見者不。若有者此經云何通。如說若有沙門婆羅門。起于我見。盡見五受陰。若無者。說第六我見。復云何有。答曰。無有五陰之外起于我見。問曰。若然者。第六我見云何而有。答曰。思是行陰。于思起我。見其余行陰起于我所見。即是第六我見。佛經說身見。是六十二見根本。余經復說。若有沙門婆羅門。所起諸見。盡依二邊。若斷若常。此二經有何差別。答曰。云何能生諸見故。說身見為本。守護長養(yǎng)諸見故。是說邊見。復有說者。能生諸見。是說身見為根本。使諸見轉行是說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