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六塵】什么是六塵?佛教中的“六塵”指的是什么?

\

六塵(佛教解釋)

  《俱舍論》卷一記載,色境有二種:顯色和形色。顯色指顯現(xiàn)的顏色,有青、黃、赤、白、云、煙、塵、霧、影、光、明、暗等十二種。形色指物體的形狀,有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等八種!瑜伽師地論》卷一,在顯色、形色之外,增加表色,使得色塵的分類更加完備。即凡是行、住、坐、臥、取、舍、屈、伸等種種動作形態(tài),明顯的表現(xiàn)于外,可以令人看見的,稱為表色。

佛教中的“六塵”指的是什么?

  佛教中的六塵指的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色塵

  色塵指眼根所觸及的塵境。 唐李紳《題法華寺》詩:“色塵知有數(shù),劫燼豈無年。”

聲塵

  聲塵指耳根所能接收到的聲波,耳識所分別的對象!毒闵嵴摗肪硪挥涊d,聲音大致可分為八種。依發(fā)聲的物體有感覺與否,先大別為有執(zhí)受大種因之聲與無執(zhí)受大種因之聲 。執(zhí)受,是心、心所的異名。大種,指地、水、火、風四大種。凡是聲音發(fā)自有情的四大種者,稱為有執(zhí)受大種因之聲,如人的語言、拍手的聲音等;凡是聲音發(fā)自非有情的四大種者,稱為無執(zhí)受大種因之聲,如佛陀神通力變作化人的言語、錄音帶所發(fā)出的音聲,或木、石、流水、落葉等所發(fā)的聲音等。然后,再根據(jù)聲音是有意義或無意義,而分為有情名之聲、非有情名之聲。更由不同物類發(fā)出的響聲,給予人產生愛惡的情緒反應,又分為可意聲、不可意聲。

  ┌—可 意 聲:好 語 聲

  ┌—有 情 名—┤

  │ └—不可意聲:惡 語 聲

  有執(zhí)受大種為因—┤

  │ ┌—可 意 聲:好拍手聲

  └—非有情名—┤

  └—不可意聲:惡拍手聲

  ┌—可 意 聲:化人好語

  ┌—有 情 名—┤

  │ └—不可意聲:化人惡語

  無執(zhí)受大種為因—┤

  │ ┌—可 意 聲:木石好聲

  └—非有情名—┤

  └—不可意聲:木石惡聲

香塵

  香塵又稱香境,它是鼻根所嗅的東西,鼻識所分別的對象。《俱舍論》卷一記載 ,香可分為四種:

  好香:指嗅了使人感到舒適喜悅,有益身心,并且能夠增長福業(yè)者。

  惡香:指嗅了使人感到局促緊張,無益身心,并且不能增長福業(yè)者。

  等香:等,是均等的意思。不太強,不太弱,恰到好處者,稱為等香。

  不等香:指太強、太弱,出于均等以外者。

味塵

  味塵,指舌根所嘗的味道,它是舌識分別的境界!毒闵嵴摗氛f味有六種:甘、醋(酸)、咸、辛、苦、淡!镀奉愖阏.辯五事品》則將味分為可意、不可意、順舍三種。

觸塵

  觸塵,指身根感覺的境界,是身識所分別的對象!毒闵嵴摗氛f觸有十一種:堅、濕、暖、動、滑、澀、重、輕、冷、饑、渴。前四項屬能造觸,其是依四大種(地、水、火、風)所產生的觸,它是一切觸的所依;后七項屬所造觸,也是因所依的四大種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

法塵

  法塵指第六識所緣的對境,又名法處、法界。廣義而言,指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的一切諸法,也就是意根、意識對六塵全體的作用。

  由于六塵的關系,使我們在心里涌現(xiàn)好、壞、美、丑、高、下、貴、賤等分別妄想,故六塵又名“六妄”;能衍生種種執(zhí)著煩惱,令善心衰減,也稱為“六衰”;能劫持一切功德法財,因此叫做“六賊”。

  煩惱如何產生?“色不迷人人自迷”,色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假色,它的自身并沒有善惡的分別,它是我們的眼根攀緣外境所造成的結果。因此“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不一定美如西施,只不過是眼識妄起造作分別而已。其它如聲、香、味、觸、法等塵所以會令我們起惑造業(yè),莫不由于其它五根、五識向外馳求執(zhí)取,而產生種種貪染愛著的結果。

  佛教特別舉出六塵的過患,目的在于提醒修行者,要時時注意密護六根門頭,不要被虛幻的外境所;笞笥。

【六塵】

  依于六根所接之塵有六:謂色、聲、香、味、觸、法,它是為六塵。塵即染污之義,以能染污情識之故。

  一.色:謂眼所見者,如明暗質礙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謂色塵。

  二.聲:謂耳所聞者,如動靜美惡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謂聲塵。

  三.香:謂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謂香塵。

  四.味:謂舌所嘗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謂味塵。

  五.觸:謂身所感者,如離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謂觸塵。

  六.法:謂意所知者,如生滅善惡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謂法塵。

  此之六塵,尚有其他六欲、六入、六處、六境、六賊等名義,茲不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