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一 浙江三
◇嘉興府東至南直松江府百一十里,南至海八十三里,西至湖州府百八十里,北至南直蘇州府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九十五里,至南京九百三十八里,至京師三千一百里。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吳越之疆,后為越地。戰(zhàn)國時,又為楚地。秦為會稽郡地。漢因之。后漢永建中,分屬吳郡。三國吳以后因之。隋為蘇州地。唐初屬蘇州。五代初,屬杭州。石晉天福三年,錢氏始奏置秀州治嘉興縣!犊ぶ尽:后唐同光二年,錢Α置開元府,治嘉興,兼領(lǐng)華亭、海鹽二縣。長興三年,府罷。按唐制:非京尹不得稱府,Α不敢置府于杭州,何由置府于嘉興乎?開元蓋軍府之名,《志》誤。宋因之。政和七年,賜名嘉禾郡。慶元初,升為嘉興府以孝宗誕于此也。嘉定初,又升為嘉興軍節(jié)度。元曰嘉興路。明朝曰嘉興府,領(lǐng)縣七。今仍曰嘉興府。
府負?亟,川原沃衍。自春秋時已為吳、越爭衡之地。豈非以三江五湖,相為襟帶《圖志》:吳越多山,而湖澤漸其下。崇德居山澤之介,孔道四出。崇德,今石門縣,且濱于海ㄛ,可以出奇制敵哉?拊錢唐之肩背,扌制吳越之肘腋《海防說》:府逼近?,與杭州同患。海寧一衛(wèi),尤為要害,魚鹽饒給,商旅四通,亦江東之雄郡也。
嘉興縣附郭。在府城東偏。春秋時,地名?李。秦由拳縣地,屬會稽郡。漢因之。后漢屬吳郡。三國吳黃龍四年,嘉禾生,改置禾興縣。孫皓以父名和,改今名。晉宋以后因之,皆屬吳郡。隋省入?yún)强h。唐武德七年,復置,明年,又廢。貞觀八年,復置,屬蘇州。五代初,屬杭州,尋為秀州治。今編戶三百八十一里。
秀水縣附郭。本嘉興縣地。明朝宣德四年,于府城內(nèi)西北隅置今縣。編戶二百三十二里。
○?李城舊《?志》云:在府西南四十五里夾谷中!左傳》定十四年,吳伐越,越御吳于?李,闔閭傷還,卒于陘,去?李七里。秦始皇三十五年,于?李置長水縣。三十七年,東游過長水。望氣者言有天子氣,因發(fā)囚十萬鑿之,改縣曰囚拳。干寶曰:始皇以江東有天子氣,令囚徒掘污其地,表以惡名,訛曰由拳也。漢因之。孫權(quán)改置禾興縣,而由拳之名隱。闞る曰:由拳故城,在嘉興縣南,今謂之柴辟。辟讀曰壁,即古?李也。東晉咸和中,蘇峻作亂,顧眾監(jiān)吳郡軍討之,為峻將張健所敗,退屯柴壁;騽癖姸烧憬,眾曰:保固柴壁,可得全錢唐以南五縣。若越他境,便為寓軍,控引無所,非長計也。臨平人范明亦謂眾曰:此地險要,可以制寇,不可委也。眾因與明合軍復進,健敗走;蜃髯媳,誤矣。自唐乾寧三年,鎮(zhèn)將曹信改城嘉興,而故跡益堙。五代晉天福四年,錢傳?拓秀州羅城,周十二里。宋宣和七年及德?元年,皆嘗修繕。元至元十三年,墮其城。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復營筑。久之未就,明初始竟其役。嘉靖三十九年增修。城周九里,有水陸門各四,運河經(jīng)城西北二面。
新城府西北二十七里!吨尽吩:唐會昌初,嘗壘土為城,謂之新城。今曰新市。有新城稅課局,其北為新城塘!鹕湎宄,在府東北三十里!吨尽吩:古戰(zhàn)爭地。又府境有東顧、西新、南於、北主四城,舊《志》云:吳越戰(zhàn)爭時筑。
○胥山府東二十七里。高十五丈,周不過二里,本名張山。相傳吳使子胥伐越,經(jīng)營于此,因改今名。又有殳山,在府西南五十七里。高二十余丈,周三里。山之西麓為桐鄉(xiāng)縣境。
○運河在城西。由杭州府達崇德、桐鄉(xiāng)縣界,東流經(jīng)府西南二十七里之?李亭。又東流十八里,經(jīng)學繡塔。又東五里,經(jīng)白龍?zhí)。又轉(zhuǎn)而北,繞府城下,為月河。與秀水合,乃出杉青閘,受穆溪水,為北漕渠。又北二十五里為王江涇。又東三里為聞家湖。又東北十里接蘇州府吳江縣界。秀水在城北,即南湖,彪湖之下流也。《志》云:府西南四里有白龍?zhí)。相傳有白龍穴?風濤間作,居人因作三塔以鎮(zhèn)之,運河經(jīng)此,曰三塔灣。
鴛鴦湖城南一里。一名南湖,長水塘諸水所匯也。宋聞人滋云:?李,澤國也。東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計百有二十頃,以兩湖相麗而名。鴛湖之水,與其支流至城東南二里,會于彪湖,亦名馬腸河。又循城而北,與秀水合,會于運河。天星湖,在府治東北。一名天心湖,相傳即秦始皇發(fā)囚所掘處。又有湘湖,俗名相家湖,在府東北九里。幽湖在府西南四十里。參差匯流,皆達運河。
聞家湖府東北三十三里。湖周千頃!吨尽吩:鴛湖以北諸水,匯流于府東北一十里間,有天荒、許家、毛頭、菜花及祥符諸蕩;丨h(huán)連繞,聞家湖又其委流處也。合于運河,注于吳江!鹣榉幵诟畺|北二十四里。周二十余里,與嘉善縣接境。又和尚蕩,在府西北二十八里,水通太湖。
長水塘府南六里。長五十余里,縣舊名長水以此。《志》云:長水塘之水,源自杭州海寧諸山,出峽口東北流,入嘉興縣境。東通練塘,東南通橫塘。其支流注于幽湖,正流三十里,至城南潴為鴛鴦湖!饳M塘,在府東南五里,其流匯為彪湖。舊《志》:自彪湖轉(zhuǎn)馬塘堰而上,南至海鹽縣,通謂之橫塘。又練浦塘,在府南二十五里。與橫塘、長水塘相通,相傳春秋時吳王練兵處也。其西北十里許有藁壤,圍環(huán)八里,廣萬畝,相傳為吳越戰(zhàn)場。穆溪府東北四里。水接海鹽縣之上谷湖,西北出吳江縣界,入于鶯ㄕ湖。又茜溪在府北十二里。自鴛湖分流東北出,曰茜溪。又北十二里曰斜塘,又北二十里入?yún)墙h界。○雙溪,在府東十里。松江漕舟由嘉善縣達于雙溪,又西北合于運河,《志》云:府城東有鳳凰洲,中流突起。洲南之水,曰漢塘,入平湖界。北曰華亭塘,入嘉善界。又韭溪,在城內(nèi)。舊引南湖支流入城中,而北達運河。府西北三十里又有麻溪,北入?yún)墙h界,亦注于運河。
王江涇府北三十里。相傳以王江二姓居此而名。今為運河所經(jīng),曰王江涇。市有巡司。嘉靖三十三年,倭由松江府柘林突犯王江涇,轉(zhuǎn)略平望烏鎮(zhèn)諸處。又三十四年,按臣胡宗憲大敗倭賊于此。杉青堰府東北五里。舊有杉青閘官舍。宋熙寧元年,提舉河渠胡淮請修秀州杉青堰。建炎元年,孝宗生于此!跺居钣洝:朱買臣妻改嫁杉青閘吏。今城西四里有死亭灣,即買臣妻自溺處。堰為運河所經(jīng),旁有閘,置巡司。閘后有嘉禾墩,相傳即孫吳時產(chǎn)嘉禾處!瘃R塘堰,在府南七里。相傳秦始皇東游至此,遏水為堰,堰成,斬馬以祭,因名。又孟宗堰,或云在府東南。嘉靖三十三年,倭賊來犯,官軍敗之于此。
○嘉禾屯在府界!短浦尽:廣德中,浙西有三屯,而嘉禾為大。李瀚《嘉興屯田紀績頌》有云:全吳在揚州之域最大,嘉興在全吳之壤最腴。嘉禾穰,江淮為之康;嘉禾歉,江淮為之儉!鹕记嚅l鎮(zhèn),在府北杉青堰。又王江鎮(zhèn),在府北王江涇。俱明初置。見上。又西水驛,在縣城西,元置,前朝因之。
驛亭埭在府西。唐乾寧四年,楊行密將田κ攻嘉興,屯于此,為吳越將顧全武所敗,自湖州奔還宣州!鹜醯,在府南七十里。嘉靖三十四年,倭賊將犯杭州,不果。還至王店,分兵一出海鹽塘,一出嘉興長水塘,即此。亦謂之王市。
嘉善縣府東三十六里。東至南直松江府七十二里,東南至平湖縣三十六里,西北至蘇州府吳江縣七十六里。本嘉興縣之魏塘鎮(zhèn)。宣德五年,析置今縣。嘉靖三十二年,以倭變,始議筑城。三十四年,城就,外環(huán)以濠。萬歷二十年增修。城周八里有奇,編戶一百八十六里。
○東顧城縣北三十八里。相傳春秋時,闔閭使伍員筑以備越,即?李四城之一也。《志》云:城在蘆墟東北二里。
○西山縣南十二里,即府東之西山也。為接境處。
○魏塘河縣東十二里。自縣西華亭塘分流,東北出,繞縣治后。又東合太平河,又南仍入華亭塘!吨尽吩:華亭塘自府城東北行三十余里經(jīng)縣治南,至縣南十二里合白水塘諸水,又東八里合大云塘,又東二十四里入華亭縣界,俗謂之官塘。
東郭湖縣西十五里。來自府城東,有長堤橫亙?nèi)?俗謂之下塘。繞城北而東南會于華亭塘。又鶴湖,在縣西北三十里。又西北六里即分湖也,亦曰汾湖。汾湖之水,上承平望、鶯ㄕ湖諸流,匯為巨浸。分而北,入?yún)墙h界;分而南,入縣境;東入華亭縣之淀山湖。俗訛分曰汾。
清風涇縣東北二十四里。其上流曰菖蒲涇!吨尽吩:菖浦涇在縣東北三里,北經(jīng)口塍塘、葉塘,又東經(jīng)縣東十二里之張涇匯,又東六里之蓮花涇,又北會于清風涇,亦曰白牛塘,又東為秀州塘,折而北,達于華亭之泖橋。
查家蕩縣東北三十六里!吨尽吩:府東境之水,匯流入縣界,至縣西十三里為運涇港口,分流東北出,皆北會于分湖。分湖之南,有蘆墟塘,長約三十里。由分湖東出,即查家蕩也。又北而東,入章練塘。《志》云:蘆墟塘在縣北三十六里。又許家蕩,在縣西北三十六里。旁多良田,遇旱,民資以灌溉。其下流皆會于章練塘。○三白蕩,在縣西北五十里,入?yún)墙h界。三蕩相接,廣十二里。又西北六十里而達蘇州之盤門。
章練塘縣東北四十五里!跺居钣洝:吳主權(quán)造戰(zhàn)艦于此,張纛練水軍。后訛張為章也?h北出之水,由查家蕩經(jīng)此,東流十里入南直青浦、長洲二縣界,入于泖湖。又長春塘,亦自縣西受東郭湖之水,引流北出,與縣西北十余里之江涇塘及蘆墟塘之水,交流互注,下流出白牛塘,入于泖湖。袁氏曰:縣境之水,參錯不一。大抵上流南受嘉興,西受秀水,北受吳江,下流入于三泖也。
○魏塘鎮(zhèn)縣西二里。以宋里人魏武居此,商民成市而名。尋置巡司,元因之,明朝仍舊。又有魏塘稅課局,元為魏塘務,前朝洪武三年改局。今移東關(guān)外!痫L涇鎮(zhèn),在縣東北十八里。舊名白牛村市。元改為鎮(zhèn),置巡司,并設(shè)白牛務。洪武初,罷巡司,改務為稅課局。萬歷中廢。又斜塘鎮(zhèn),在縣北二十里。一名西塘,又名平川。縣西北諸川皆匯流于此。正統(tǒng)十二年,徙陶莊稅課局于斜塘,尋廢。
陶莊鎮(zhèn)縣西北二十里,西南去府城五十四里。本名柳溪,宋紹興中易今名,因陶姓者居此也。元置巡司,并置陶莊務。洪武初,罷司,改務為局。正統(tǒng)二年廢。十二年,改置于斜塘,仍因舊名。萬歷初廢。又千家窯鎮(zhèn),在縣西北十二里,民皆業(yè)陶?h東南十里又有玉帶鎮(zhèn),元時亦為商旅輳集處,后兵廢。
崇德縣府西南九十里。西南至杭州府百十里,西至湖州府德清縣一百有八里。本嘉興縣地。五代晉天福三年,吳越析嘉興縣之義和市及崇德七鄉(xiāng)為縣,屬秀州。宋熙寧十年,又割桐鄉(xiāng)縣五鄉(xiāng)益之。元元貞初,升崇德州。前朝洪武二年,復為縣?h無城,嘉靖三十四年,創(chuàng)筑磚城,周六里有奇。編戶二百七里。今改為石門縣。
○何城縣西三里。又縣東北二十里有晏城,東南三十里有萱城?h南境又有管城,接杭州府海寧縣界。四城相傳皆春秋時吳所筑,以御越者。又縣東北十二里有紀目坡,斷碑云:吳王夫差募兵教養(yǎng)于此。曰紀目者,立綱紀而有條目也。坡高十尋,周三百步,今置堠亭于其上。其相接者又有千乘鄉(xiāng),斷碑云:夫差閱兵于此,車凡千乘。又東有千步路,西北七里曰游長徑,俱春秋時吳屯兵處云!鸷娇h西北三十六里。為嘉湖兩府分界處,縣境之水繞其下,頂有浮圖!吨尽吩:縣西北三十里有陳山,高十有三丈!鹱唏R岡,在縣東北四十九里!吨尽吩:此為吳越分疆處,下有洗馬池。
○運河在縣城西北。由湖州府德清縣界流入境,穿縣濠北出,受左右諸涇之水,經(jīng)石門塘,與桐鄉(xiāng)縣分界。語溪在縣治東南一里?资显:嘉興南七十里有語兒鄉(xiāng),臨官道,越北鄙也。語,本作御!秶Z》:勾踐之地,北至御兒。又文種曰:吾用御兒臨之。孟康曰:今吳南亭是也。漢元封初,平東越,封轅終古為御兒侯。溪名蓋本于此!兑唤y(tǒng)志》:今名語兒中涇,一名沙渚塘,運河由此流入桐鄉(xiāng)境內(nèi)!疖囅,在縣東北三十六里。南北相距二十余里,接于桐鄉(xiāng)之爛溪。
石門塘縣東北二十里。亦曰石門涇,水折而東,灣環(huán)如帶,曰玉帶灣。其西北去桐鄉(xiāng)二十五里,為接界處。春秋時,吳拒越,壘石為門,即此處也;蛑^之石夷門。唐有石門驛。上元二年,劉展作亂,據(jù)江淮諸州。遣其將張景超攻杭州,敗李藏用將李強于石夷門。宋紹興中,車駕往還,即驛基建行幄殿,又置榷酒庫務于此。今運河所經(jīng),亦曰石塘灣。嘉靖三十四年,官軍敗倭于此。由石門而北三十里,達湖州之烏鎮(zhèn),路出吳江之徑道也。
○洲錢市縣西北二十七里。地形如錢,周遭皆水,因名。又石門鎮(zhèn),在縣東北石門塘。元置巡司。明初分鎮(zhèn)之東半屬桐鄉(xiāng)縣!吨尽吩:縣有皂林驛,舊屬桐鄉(xiāng)縣。嘉靖十五年,徙于縣南。又縣東北有橫浦場鹽課司!鹑飿,在縣南三里。嘉靖三十五年,倭賊自湖州烏鎮(zhèn)南犯杭州,至此,官軍擊之,敗績。
桐鄉(xiāng)縣府西六十里。西北至湖州府百二十里。本崇德縣地。宣德五年,割崇德之梧桐八鄉(xiāng)置縣,治鳳鳴市。嘉靖三十四年,筑城,周四里有奇。編戶百七十八里。○殳山縣東南三十五里,與嘉興縣接界。昔有殳基隱此而名。山有兩峰,其東峰一名史山。又縣北十七里有甑山,山形如甑,爛溪繞其下。○運河縣北八里。由崇德縣石門塘。西北流二十里而經(jīng)皂林鋪,漸折而東二十里,為斗門,又北二十里而至嘉興府!吨尽吩:縣東南三里有橫湖,舊為陂,引流入運河,今僅存一線矣。
爛溪縣北二十里。崇德縣車溪之水,合縣境康涇、永新溪諸水,繞流于甑山下,又引而北,自青鎮(zhèn)以東,橫亙十余里,東達于秀水,北達鶯ㄕ湖,而出吳江之平望鎮(zhèn)。其西自青鎮(zhèn)下湖州之潯溪,以達于震澤者,則謂之西溪。
○皂林鎮(zhèn)縣北八里。亦曰皂林市,有元將路成營壘。《志》云:鎮(zhèn)本在崇德市南,有寨,宋建炎中徙于此。元毀。明初攻湖州,張士誠遣兵趣救,常遇春擊之于皂林,俘其兵六萬。嘉靖三十五年,倭賊徐海圍撫臣阮鶚于此,官兵力戰(zhàn),始卻。舊設(shè)皂林巡司及皂林驛,今移驛于崇德縣,而巡司如故!鹗T鎮(zhèn),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與崇德縣接界。洪武六年,置稅課局于此。本屬崇德縣,宣德五年改今屬。
青墩鎮(zhèn)縣北二十八里。古有青墩,唐置鎮(zhèn)遏使于此。與湖州之烏鎮(zhèn)止隔一水,梁昭明太子讀書臺在焉。○南長營,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其旁有千人坡、范蠡塢!吨尽吩:即越之北境,時蓋屯營于此以備吳。
平湖縣府東五十四里。西南至海鹽縣三十六里,東北至南直松江府八十里。本海鹽縣之東北境。宣德五年,析海鹽之武原等鄉(xiāng)置今縣。嘉靖三十三年,始筑磚城,周五里有奇。編戶百二十一里。
○故邑城縣東南二十七里故邑山下。漢順帝時,海鹽縣淪陷為湖,移治于此,后復徙于馬嗥城。以此嘗為邑治,故曰故邑。西南去海鹽縣三十六里。晉隆安二年,海賊孫恩北趣海鹽,劉裕隨而拒之,筑城于海鹽故治,孫恩來攻,為裕所敗,即此城矣。
○雅山縣東南十七里;蛴灋橥呱健<尉溉迥,官軍敗倭于潘港,又追敗之瓦山,即雅山也。山多怪石,俗呼惹山。有惹山鋪,南涇塘繞其下。又故邑山,以故邑城而名;蛟活櫼,謂足以顧盼城邑。《邑志》:山高八十丈,周二十里,西南去海鹽縣三十六里。陳山縣東三十里,西南至海鹽縣五十里。高八十余丈,周十五里。山有龍湫,一名龍湫山,舊置烽堠于山上。又觀山,在縣東南二十八里。一名官山。其南一里曰高公山,山周八里。稍北又有蒲山、萊薺等山,皆瀕于海。
○當湖縣治東,周四十余里!秴堑赜洝:王莽改海鹽為展武縣,陷為柘湖,今華亭柘湖也。因徙治武原鄉(xiāng)。后漢永建二年,又陷為當湖!端沃尽:當湖之水,自月河南浦口、澉浦口以達于海。
市西河在縣治西。源自府城東之漢塘,東流五十余里經(jīng)此。又東入于當湖,又東三十里入于東泖!吨尽吩:市西河之水,自縣西分流而南出者,則經(jīng)雅山,而東南合南涇諸塘水,至乍浦以入海。自縣治西分流而北出者,則繞縣治后,合縣北諸塘水,又東北合蘆瀝浦,而入華亭縣界之泖湖。乍浦縣東南二十里。與海鹽縣接界,縣南境諸水悉匯于此。《志》云:乍浦之水,舊自官河入海。元至正間,番舶皆萃于此。前朝洪武中,筑城浦上,以為備御。今海鹽之乍浦所是也。嘉靖三十二年,倭據(jù)乍浦犯杭州,官軍敗卻之。又潘港在縣東南,與乍浦相接。嘉靖中,指揮劉岱敗倭于此!鹛J瀝浦,在縣東北三十八里。舊《志》:在海鹽縣東北七十里,是也?h北境之水,悉匯于此,有蘆瀝鹽場。東泖縣東北三十里,界于松江之華亭陸道!秴堑赜洝:海鹽東北二百里有長泖,即谷泖也。今縣界有華亭鄉(xiāng),鄉(xiāng)之南即當湖。湖之東北有泖港,蜿蜒至于橫泖,為三泖之上流。其上中下三泖,則自屬松江府華亭縣界。其名雖殊,實皆一泖流通也。
○乍浦鎮(zhèn)縣東南三十六里!吨尽吩:鎮(zhèn)舊在縣西南二十七里。元置市舶司于此。又有顧邑巡司,宋元時置于故邑城內(nèi)。洪武十四年,徙置乍浦鎮(zhèn),改今名。十九年,移而東南,即今司也。又白沙灣巡司,在縣東二十七里。元置蘆瀝巡司于廣陳鎮(zhèn),洪武十九年,移置白沙灣,改今名。二司舊皆有屯堡。嘉靖中,改筑小城,為戍守處!鹛J瀝市,在縣東北三十九里。宋元時俱置鹽場于此。明初吳元年,并鹽場于縣東南十五里之獨山鹽場,改置嘉興鹽運分司于此。洪武元年,復置蘆瀝場鹽課司。又乍浦河泊所,在縣東南二十七里。舊為市舶司,洪武十四年改置。
廣陳墅縣東南二十七里。元曰廣陳鎮(zhèn),蘆瀝巡司置于此。自市而東南十二里,為新倉。又陸行五十里,即松江府之金山衛(wèi)。○沈家莊,在縣東十里。亦曰沈塘,與乍浦相近。有東西二莊,中綰河為塹。嘉靖三十五年,官軍殲賊酋徐海于此。
海鹽縣府東南八十里。西南至杭州府海寧縣百十里,東北至平湖縣三十六里。古名武原鄉(xiāng)。秦為海鹽縣,屬會稽郡。漢因之。后漢屬吳郡。晉以后因之。梁屬信義郡。陳省入鹽官縣。唐景云二年復置,先天初又廢。開元五年又置,屬蘇州。五代時屬秀州。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海鹽州。前朝洪武二年,復為縣。編戶百六十里。
○馬嗥城今縣治東!赌显接洝:吳兵至此,忽有大風,兵敗馬驚,因名。漢吳王濞于此置司鹽校尉。晉咸康七年,移縣治此,后廢。劉?句云:開元五年,復置海鹽縣,治吳御城,即馬嗥城矣。今縣城相傳即開元中筑,吳越時增修。前朝洪武十九年重筑,?以磚石。永樂十六年增修。嘉靖三十二年,復筑外城。明年增筑子城。萬歷二十一年,復繕治,周六里有奇。又舊《志》:縣東北有武原城。秦始皇三十七年,置武原縣,蓋治于此。按《吳記》:海鹽本名武原鄉(xiāng),秦為海鹽縣。武原未嘗置縣也?终`。歟城縣西北十八里。晉將軍袁山松筑此以御孫恩。今為歟城寨。又有望海城,在縣南三十五里。唐開元五年,筑此以為??望之所。
○秦駐山縣南十八里濱海。高百六十丈,周二十里。下有秦駐塢。相傳始皇東游登此,一名秦徑山。嘉靖三十四年,官軍敗倭賊于秦駐山,是也。有秦駐山寨。又豐山,在縣西南十八里。高三十余丈,周十八里。相傳秦始皇嘗屯兵其上!鸢姿,在縣東南二十里海中。山有白塔,山下舊有港,通魯浦,曰白塔潭。海舟多泊于此。今故道已湮。又望虞山,在縣東南二十二里。高九十丈,周十二里。以隔海望會稽上虞縣而名。長墻山縣南三十五里。西去澉浦鎮(zhèn)三里,山高八十丈,周十九里。橫截海濤,若堵墻然。下有石巖臨海,名穿山洞。嘉靖中,設(shè)東西諸寨于山上,以防倭寇。南有黃道山,宋有水軍寨、造船場,立烽燧于山頂!吨尽吩:縣西南三十五里有青山,亦在澉浦鎮(zhèn)東三里。舊有烽堠及青山寨。相近有金粟山,周回六里,亦名六里山。下臨澉浦。○葫蘆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海中,東北去澉浦鎮(zhèn)四里。潮汐消長,如葫蘆出沒,故名。語曰:潮生潮落,葫蘆自若。下有葫蘆寨,西有西山寨。又澉浦城南三里有石帆山,屹立海中,如張帆然!吨尽吩:縣南三十五里有泊櫓山,在澉浦鎮(zhèn)西北三里。高百五十丈,周四里!遁浀刂尽:始皇東游,候潮渡海,泊櫓于此。
湯山縣東北三十六里。高七十丈,周五里。上有烽堠。與乍浦所相接。嘉靖三十二年,參將湯克寬破倭賊于此。又獨山,在縣東北五十四里。高五十丈,周六里。孤立不與諸山接,上置烽堠,以防?。舊置鹽場于此。下有獨山塘,經(jīng)平湖縣東南二十三里,流合于乍浦。
茶磨山縣西南三十七里。舊《志》云:山側(cè)有黃巢╉,又有港,周回山下。港外為城塹,昔人結(jié)寨避兵處。今山周不過三里,相接者曰石屋山,上有石壘成屋,相傳唐末居民避兵處。旁又有紫云山及邵灣山,皆高七八十丈,周八九里。又金牛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周四十里,高百三十六丈。與金粟山相對。中有夾山,周七里!吨尽吩:夾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金粟山后,俗謂之龔墳山也!瘌P凰山,在縣西南三十九里、澉浦鎮(zhèn)西南二里,高四十丈,周五里。《海防志》:山南臨大海,倭每犯此,最為沖要,有鳳凰山寨。其與鳳凰山環(huán)列于海濱為郡堤障者,凡數(shù)十計。俱錯峙于澉浦所之四旁,而鳳凰山為之冠。又馬鞍山,在澉浦所西北五里。嘉靖三十四年,參將盧鏜敗倭賊于馬鞍山及新林一帶,是也?h西南四十五里又有廟山,上有烽堠。
沈山縣西南六十里。周七里,以劉宋沈景葬此而名。唐大順中,割屬杭州。今與海寧縣接界,即海寧硤石鎮(zhèn)之東山也。又有談家?guī)X,在縣西南四十二里,亦與海寧縣分界。
衢山在縣東南海中。亦曰大衢山,其相望者為小衢山。又有茶山,亦在縣東南海中。嘉靖三十七年,總兵俞大猷敗倭賊于茶山洋,是也。為南浙汛兵會哨處!鹧蛏,在縣東北乍浦所之東,山峙海中。衛(wèi)所官兵與金山衛(wèi)官兵并汛守于此。胡宗憲曰:乍浦海灘淺閣,無山岙避風之處。不若海中羊山有岙,可以泊舟。若分番乍浦之船,以守羊山,未為非策也。又許山亦在縣東大海中,為南浙官兵會哨之所。今亦見南直華亭縣。
○海在城東。舊去城二里,今不及一里。而南去海四十里,有東?凇⒛虾?凇⑽骱?谥T處,皆為郡境沖要。因設(shè)海寧衛(wèi)于城中,以司守御!逗7揽肌:東海口在縣東北三十里。海灘沙污,船艦難泊。迤北與乍浦相連。內(nèi)有白馬廟、團圩諸處,居民叢集。嘉靖中,倭賊突犯,必先入此,觀望虛實,然后四出剽掠。此為嘉興、嘉善、平湖諸邑要口。有巡簡司,明初所置。其南海口在縣南。去海止半里,操備廠在焉。稍東南為黃道廟港,濱海與南岸、臨觀二衛(wèi)相峙,倭寇最易登犯。其西海口,在縣東北五十里。南通大洋,北近平湖。不特平湖之門戶,亦浙西之咽喉也。海涂高硬,潮水長涸不一,倭每乘潮突至,宜開浚?,建立水閘以備之。南匯許山、金山、青村一帶,與吳淞水哨互相聯(lián)絡,庶為有濟!秷D經(jīng)》:縣南海岸與寧、紹二府相對,深夜籟寂,往往雞犬之聲相聞。有防海塘,宋所置也!端沃尽:縣東南五十里舊有貯水陂,南三里有藍田浦,東三里有橫浦。又有三十六沙、九涂、十八岡及黃盤七峰,布列海ヂ,漂蕩日久。舊時陂蕩,杳不復存。紹興中,設(shè)塘以備泛溢,亦曰太平塘。長一百七十余里。元至正間,復修筑,易之以石,南北計四千八百余丈。前朝洪武初復修治,自是屢筑屢圮。萬歷五年,海波橫潰,邑患最劇。于是大興工役,開內(nèi)河以受潮流,疏支委以殺水勢,筑土塘以堅內(nèi)護,植列木以散沖波,營斜堤以排激浪。海塘既復,邑民始保厥居,利賴至今云。今亦謂之石塘。
賁湖縣西三十里。一名宋陂湖。周四十里,東接縣西九里之天仙湖,西連橫湖,南通黃道、彭墩諸湖!吨尽吩:橫湖在縣西三十五里,周六里,湖之東南即黃道、彭墩二湖也。又鸕鶿湖,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四十余里。縣西六十里又有上谷湖,亦名長湖。諸湖之水,皆互相灌注以達海!鹩腊埠,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湖周十二里,溉田甚博。湖中之稅,均之于田,田稅頗重,而無旱患。久雨彌漫,則東南泄入于海。湖旁有麂山、荊山等數(shù)山,皆臨湖為勝。
澉浦縣南三十六里?h西南境之水,由此入海!端(jīng)》:澉浦之水,通于巨海。宋開禧初,置澉浦水軍。元時居民漸集,海商往來,遂成聚落。洪武中,筑城浦上,置澉浦所及巡司于此!吨尽吩:澉浦鎮(zhèn)山灣潮峻,為南面之沖。是也!鹚{田浦,在縣南三里。浦口有藍田寨,因名。宋咸平六年,縣令魯宗道重開,以通海潮。由白塔港入運河,以灌民田,因名魯公浦,亦曰魯浦。紹熙三年,縣令李直養(yǎng)重浚。自藍田開十八里,南抵鮑郎鹽場,以通鹽運灌民田。今多湮淤。又橫浦,舊在縣東二里,東北通故邑,西通賁湖,南入海。今亦廢。
橫塘縣西北二十五里?h西南澉浦諸山之水,匯為宋陂。諸湖引流而北,與秦溪諸水俱匯為橫塘,入嘉興縣境!吨尽吩:縣西南二十五里有招寶塘。宋淳化初,開堤路長四十里?h西北又有漢塘,唐太和七年所開也。今曰漢塘港。引天仙湖諸水過歟城而北,入于橫塘。又有陶涇塘,在縣北一里。自北關(guān)北流,入平湖縣界,長十二里。宋淳熙九年、朝成化二年,皆嘗修浚。○秦溪,在縣西南三十六里。秦駐山、豐山諸水所匯也。下流匯于橫塘,一名鹽塘河。
呂港在縣東北。有海場。嘉靖三十五年,倭賊徐海自呂港新場移屯乍浦城南,官軍擊滅之。○唐灣,亦在縣東北。宋嘉熙中,增置水軍寨,澉浦、唐灣并為要地;蛟:海塘自東北折而西南,即塘灣也。訛塘為唐耳。嘉靖三十五年,指揮使徐行健御倭賊于唐灣,敗沒。今有唐家灣寨。又長沙灣在乍浦所南。嘉靖三十一年,倭賊破乍浦,官軍與戰(zhàn)于長沙灣,敗績。又有金家灣,在西?谀。潮深沙僻,倭賊往往泊此,內(nèi)犯則直抵平湖,沿海則侵乍浦抵海鹽。舊撥西海口水軍哨守,又置金家灣寨于此。
常豐閘在縣西南!端沃尽:淳熙九年,命秀州守臣趙善,修海鹽縣常豐閘及八十一堰壩。務令高牢,以固護水勢。遇旱可以潴積,今堙廢。又古涇,舊在縣西境者,凡三百余所。唐長慶中,今李諤開以御水旱,今皆堙。
○澉浦鎮(zhèn)縣東南十八里。有巡司,本宋置。明初因之,置于縣南澉浦上。十九年,改為所,移司于秦駐山,仍曰澉浦鎮(zhèn)巡司。置堡于此,為戍守處。又?谘菜,在縣東北十八里。唐時于縣東一里置寧海鎮(zhèn)。元置海沙巡司。明初因之,在縣東門外。十九年,徙于沙腰村,仍曰?谘菜。即今所也。亦置堡設(shè)兵于此。《志》云:縣城西舊有海沙場鹽課司,本宋元時置。前朝正統(tǒng)元年,移置于沙腰村,仍舊名。鮑郎市縣西南二十里。晉隆安中,孫恩作亂,縣令鮑陋遣其子嗣之御之,追賊被殺處。其地舊有鮑郎浦。今澉浦西門外曰鮑郎鹽場,置鹽課司于此。蓋宋元時舊置也!鹆呵f寨,在縣東北。嘉靖中,倭賊每于此登犯。又縣東南有獨樹林及毛竹等寨,縣西北有東轉(zhuǎn)塘、朱公亭等寨,縣南有南石山等寨,皆嘉靖中置。今廢。又演武場,在城東南,北枕海。嘉靖初,有陸路廠。三十五年,倭賊泊犯,據(jù)為巢。賊平廠毀,設(shè)軍戍守。
龍王堂在東關(guān)外。外即大洋,直對浙東臨觀等衛(wèi)。迤南半洋,即白塔山。賊每泊此,若登岸而南,則侵澉浦。西則有天寧寺,為水陸通衢,直抵嘉興,此縣城之咽喉,沿海之首沖也。
附見:海寧衛(wèi)在海鹽縣治西。洪武十七年建,轄左右中前四所及澉、乍二所。又東轉(zhuǎn)塘、朱公亭、頭寨、第二、南寨、北寨、龍王塘閘口、落塘、大寨、小寨、寨頭等,凡十二寨,皆在境內(nèi),屬衛(wèi)軍戍守。
守御澉浦千戶所在海鹽縣南三十六里!吨尽吩:唐開元五年,吳郡刺史張廷?奏置海鹽縣澉浦鎮(zhèn)。天寶十載,太守趙居貞奏置海鹽縣寧海鎮(zhèn)。吳越時,澉浦、乍浦皆設(shè)鎮(zhèn)遏使。宋開禧元年,置澉浦水軍。淳?中,復調(diào)許浦卒,歲百人,更番守澉浦。咸淳末,以蒙古南下,益增沿海戍守。于乍浦亦置水軍,設(shè)統(tǒng)制領(lǐng)之。及蒙古帥董文炳帥兵自海道至,二鎮(zhèn)軍相繼降下。元亦設(shè)兵于澉浦鎮(zhèn),尋以澉浦盜起,遣將鎮(zhèn)守。至元十八年,遣兵侵倭,留后兵分戍澉浦?。前朝始置所。邑《志》云:宋置澉浦鎮(zhèn),并置榷務于此。元亦為澉浦務。明初置巡司,并置稅課局于此。洪武十九年,建所有城。永樂十六年,?以磚石。正統(tǒng)四年增修。嘉靖中,復營繕,周八里有奇。有南石山、秦駐山、東鹽團、西鹽團、青山、東海、青山鹽場、東中墻山、平漾墻山、東墻山、西南門、水閘、混水閘、葫蘆灣、南湖灣,凡十四寨,皆撥所軍戍守。許市見南直常熟縣。
守御乍浦千戶所在海鹽縣東北三十六里,西北至平湖縣十八里。洪武七年建。嘉靖初,改屬平湖縣。所城周九里,亦洪武中筑。正統(tǒng)中增修,嘉靖中營繕。有獨樹東、獨樹西、蒲山外、蒲山西、蒲山、大東山、東山嘴、唐家灣、鹽山、圣妃宮、金家灣、周西、?诘仁,皆所軍戍守。
守御嘉興千戶所在府治北。洪武九年建,隸蘇州衛(wèi)!蠛莞畺|至南直蘇州府二百十里,東南至嘉興府百八十里,南至杭州府亦百八十里,西南至南直寧國府三百五十七里,西至南直廣德州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南直宜興縣一百四十四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至南京八百里,至京師三千二百里。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后屬越。戰(zhàn)國時屬楚《通典》:古防風國也!都艺Z》曰:防風氏在虞夏商為汪罔氏,守封禺之山。罔,讀曰忙。秦為會稽、鄣郡地。漢為會稽、丹陽二郡地。后漢屬吳郡及丹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始置吳興郡治烏程縣。晉、宋、齊因之。梁末兼置震州以震澤名,王僧辨所置。陳罷州,而郡如故。隋開皇九年郡廢,以其地屬蘇、杭二州。仁壽二年,析置湖州取太湖為名。大業(yè)初復廢,以其地屬吳郡、余杭郡。唐復置湖州。天寶初,曰吳興郡。乾元初,復曰湖州乾寧三年,升忠國軍節(jié)度,寵刺史李師悅也。五代時,吳越因之周顯德四年,吳越改忠國軍為宣德軍。宋仍曰湖州亦曰吳興郡。景?元年,又改軍名曰昭慶軍。寶慶初,改州為安吉州。元曰湖州路。明初,改為湖州府,領(lǐng)州一,縣六。今仍曰湖州府。府山澤逶迤,川陸交會,南國之奧,雄于楚越。自三國置郡以來,恒為江表之望。建國東南,此尤稱腹心要地。吳越時,恃為北面重鎮(zhèn);茨蟻砉,由宣州出廣德,必道吳興之郊,而后及于余杭。余杭之安危,吳興實操之也。蓋山藪環(huán)錯,敵之伺我常易。而震澤之浸,尤出奇者所必資。明初有事姑蘇,以湖州形援相接,羽翼未剪。因遣奇兵從義興出太湖,次洞庭,進薄州城。及州拔,而姑蘇在掌中矣。夫湖州南衛(wèi)臨安,北鞏吳郡,勢如左右手,顧可忽乎哉?
烏程縣附郭,在府治西一里。秦置縣,屬會稽郡。因烏氏、程氏善釀而名。后漢屬吳郡。中平末,孫堅封烏程侯。三國吳時,孫皓亦封烏程侯。皓立,因置吳興郡治此。晉以后因之。隋郡廢,縣屬蘇州。尋復為湖州治。今編戶二百六十七里。
歸安縣附郭,在子城東一里。本烏程縣地。宋太平興國七年,析東南十五鄉(xiāng)置縣,以錢ㄈ納土來歸,因曰歸安。今編戶三百九里。
○菰城府南二十五里。楚春申君黃歇立菰城,起樓連延十里。秦因之,置烏程縣!吨尽吩:縣初治此,后移治今之子城。自漢及隋,唯有子城,而無羅城。唐武德四年,趙郡王孝恭始創(chuàng)筑羅城。周二十四里,辟門有九。元至正十六年,張士誠竊其地。明年,士誠黨潘原明以城廣而不固,縮東西二里,更筑新城。城小其半,門去其三。明初因之。嘉靖三十二年,以倭患修筑。三十五年,復繕治完固!犊ぶ尽:府治之子城,相傳項王筑,成化九年修。羅城,潘原明筑,嘉靖中修。有門六,城周十三里有奇。
東遷城府東四十里。晉大康三年,分烏程東鄉(xiāng)置東遷縣。宋元徽四年,更名東安。升明元年,復曰東遷。齊梁因之。皆屬吳興郡。隋平陳,并入烏程縣。唐開元二十九年,刺史張景遵置太湖館于此。大歷九年,顏真卿改曰東遷館。今為東遷鎮(zhèn)。明初攻湖州,張士誠遣援兵屯舊館,徐達等分兵營于東遷鎮(zhèn)南姑嫂橋,連營十壘,以絕舊館之援,是也!鹩揽h城,在府西北。漢興平初,吳郡太守許貢奏分烏程置。三國時廢。《志》云:縣西十九里有古戶城,吳孫皓為其父和置陵戶于此,因筑城以居。又有丘城,在縣北十八里。近太湖,本里民丘氏所居。吳越筑城屯戍于此以拒南唐。
○毗山府東北五里。毗,近也。以近府城而名。明初,徐達等攻湖州,自太湖次洞庭,進至毗山。張士信時軍何山,望風遁。進至州東三里橋,敗其兵,是也。又何山,在府南十四里。舊名金蓋山。晉太守何偕嘗居于此,因名。近郭諸山,何山最為高峻。亦曰何山嶺,即張士信屯兵處。其相連者曰道場山!吨尽吩:道場山在府南十二里。亦近郊之勝!饙s山,在府南五里。本名顯山,唐改今名。又南二里曰浮玉山,以在玉湖中而名。衡山府南十八里!蹲髠鳌废迦,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于衡山。杜預以為此山也。今亦曰橫山,山勢橫亙,古謂橫曰衡。
卞山府北十八里。高百丈,周百四十里。為郡主山。張玄之云:卞山非晴天爽月,不見其頂。山有石似玉,因名。亦曰弁山。下有金井洞,吳越時黃龍見此,改曰黃龍洞。又有別峰,曰西陵。孫皓葬其父和于此,謂之明陵。故烏程有陵陽之稱!犊ぶ尽:西陵山在府北三十一里。升山府東二十一里。亦名烏山,古烏巾氏所居。一名歐余山,昔越王無強之子蹄,封于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子孫因以為氏!稘h志》注:烏程有歐陽亭,是也。亦曰歐亭山。王羲之為郡守,與客升此,因改今名。山當東出之道。元張羽云:升山橫道傍也。明初,張士誠屯兵于此,為湖州聲援。徐達等攻烏鎮(zhèn),敗之。追至升山,破其六寨,既而復破其升山水寨,敵勢益窘,即此!鸷,在府東南二十五里,一名長超山。山側(cè)有湖,廣二百頃,名湖跌漾。石城山府西三十里。高九十六丈,廣四十五里。山平衍,可城可耕。頂有池,曰洗馬池。張玄之《山墟名》云:昔邑人嚴白虎者,于此壘石為城,與呂蒙戰(zhàn)。至今山上有弩臺、烽樓、走馬將臺遺址。○杼山,在府西南三十里。陸羽《志》云:夏后杼巡狩之所也。亦名稽留山。上有避它城!墩f文》:它,蛇也。蓋古昏墊時,民避蛇于此。山下有夏王村。又九乳山,在府西南三十一里。山有九峰,其形如乳。
小雷山府北三十六里!吨尽吩: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小雷亦曰洞庭東山,屬烏程。大雷亦曰洞庭西山,屬長興!鸢Q山,在府西北二十六里。連亙長興縣東南。又西塞山,在府西二十五里。唐張志和游釣處也。銅山府西南九十五里。一名銅峴山!独ǖ刂尽:吳采鄣山之銅。是也。山高千三百丈,西屬安吉,南屬武康,前溪發(fā)源于此。又馬鞍山,在府西南七十六里,連屬武康北境!鹉缮,府西南百五十里。上有鑄劍池,旁有磨石,相傳吳王鑄劍處。亦曰莫邪山,府境西南諸溪水皆環(huán)流其下。
○太湖府北二十八里。接長興、烏程二縣界。《志》云:府境諸水俱匯于府城東北毗山下,又東北趣大錢湖口,入于太湖。其支流曰橫涇港,在府北四里,趣小梅湖口,以入太湖。今大錢湖口,在府東北三十八里。小梅湖口,在府北十八里。大錢以東,瀉水之口凡二十八。小梅以東,瀉水之口凡八。蓋遠近諸溪瀆,俱以太湖為壑,而大錢、小梅又其喉嗌也。又大錢湖口,一名大全港。明初攻湖州,張士誠遣援兵屯舊館,出我?guī)熤?既而常遇春統(tǒng)奇兵由大全港入,結(jié)營東遷,復出敵背,即大錢湖口矣。余詳江南大川太湖。
玉湖府南三里。又有碧浪湖,與玉湖相接。趙孟ぽ云:南來之水,出天目之陽,至城南三里而近,匯為玉湖,汪汪且百頃。北流入城中,至城東北而合苕水,又東北入于太湖。
運河在城東。苕溪、余不溪之水,分流合注而為運河。東北經(jīng)南潯鎮(zhèn),又東至江南吳江縣之震澤鎮(zhèn),至平望鎮(zhèn)而合于嘉興之運河。亦曰荻塘。《志》云:荻,本作ν。唐于ν刺湖州筑此塘,因名。后訛為荻。今城南一里亦曰荻塘,相傳晉太守殷康所筑,溉田千頃。其支流東南出烏鎮(zhèn)東,曰米蕩。合于桐鄉(xiāng)縣之燦溪,亦曰荻港。明初攻湖州,張士誠遣其將李伯升赴救,由荻港潛入城,我?guī)焽?是也。
苕溪在城東北二里。今自天目山之陰,經(jīng)孝豐、安吉至府西,匯流為塔渚匯。又繞城北至毗山下者,郡人謂之苕溪。其自天目山之陽,經(jīng)錢塘、德清至府南入城,匯流為江渚匯,又東北會于苕溪者,郡人謂之余不溪。又謂之?溪。其實即東西二苕溪也。苕溪之正流,從大錢湖口注于太湖。支流則為橫涇港,由小梅湖口以入太湖。而分流東出者,則曰運河。詳見大川苕溪。
潯溪府東六十里。即余不溪之支流也。自德清縣界,分流經(jīng)南潯鎮(zhèn),入于運河。又山塘溪,即余不溪也。自德清縣沿山直北過峴山漾,而至城南,曰山塘溪。《唐志》:元和中,刺史范傳正開官池于城東。又城東南有白?洲,洲北有芙蓉池。開成中,刺史陽漢公所鑿,皆引余不溪灌注之。
?涇在府西南。《志》云:郡有七十三?,在烏程者三十有九,在長興者三十有四。導苕?之流,注于太湖。舊時皆有壩堰,遇風潮漲溢,則塞以捍之。淫雨積潦,則啟以泄之,蓋節(jié)宣所資也。后多堙廢。明朝弘治中,工部侍郎徐貫嘗浚之。復作石堤七十里,以防泛溢之患,尋復廢。○黃浦,在府西南十八里。源出府西南三十五里之黃蘗山。一名黃蘗澗,一名康浦。又東北入于苕溪!吨尽吩:府東北二十六里有項浦,亦曰掩浦。秦始皇東游會稽,項梁與籍私往觀之。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蓋即此處。又今城北奉勝門,俗名霸王門,亦以項籍得名云。
凌波塘府東南二十五里。唐寶歷中,刺史崔玄亮所開。今府東南四十二里有菱湖,又有菱湖鎮(zhèn),即凌波之訛矣。又連云塘,在府東南七十五里,一名練溪。亦崔玄亮筑塘以溉田處。今溪上有璉市鎮(zhèn),其水皆散入嘉興府界,下流仍合太湖!鹆,在府北三里。孫吳時所開,本名青塘。梁太守柳惲重浚,因易今名。又謝塘,在府西四里,晉謝安所筑。蒲帆塘,在府北二里,唐開成中刺史楊漢公所開。皆苕溪灌注處也。
思安塘府西南三十里。又西三十五里至三?河,自三?河至思安鎮(zhèn)四十一里,由此登陸趨廣德州,為往來之要道!吨尽吩:府由水路至金陵,八百有十里。由陸路出廣德至金陵,四百八十里而近耳!鹨搜,或曰在府北太湖口。明初克宜興,遣楊國興出太湖,破張士信于舊館。又平宜堰口三十六寨,乃還筑宜興城而守之。蓋先入敵境以震動之,使無暇撓我之營筑也。
○烏鎮(zhèn)府東南九十里。唐元和初,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反,有將軍烏姓者,力抗于此而死,鎮(zhèn)因以名。乾寧二年,楊行密發(fā)兵救董昌,昌亦遣兵會之,共圍嘉興。錢?遣顧全武救嘉興,破行密烏墩、光福二寨兵。烏墩即烏鎮(zhèn)也。明初攻湖州,張士誠遣兵屯城東之舊館,又遣兵頓烏鎮(zhèn),為舊館聲援。明師擊卻之。嘉靖十年,添設(shè)郡丞駐此。既而倭賊侵軼,鎮(zhèn)每當其沖。隆慶初,裁郡丞。萬歷二年,議者以鎮(zhèn)當浙、直之交,與南直之吳江、嘉興之桐鄉(xiāng)界壤相接,湖澤通連,奸宄藪聚,宜添同知,就近防察。今自桐鄉(xiāng)縣皂林而西,不過二十余里,為往來之捷徑。光福,見南直蘇州府。
南潯鎮(zhèn)府東七十二里。以潯溪所經(jīng)而名。元至正十三年,張士誠筑城于此。明初由湖州攻平江,自南潯至吳江,守將以城降。洪武二年,城廢。才八年,置官澤稅課局于此。又東十二里為吳江縣之震澤鎮(zhèn),亦通涂所徑也!鹆夂(zhèn)在府東南三十六里。以近菱湖而名。洪武中,置千金稅課局于此。又雙林鎮(zhèn),在府東南五十四里。嘉靖中,倭賊嘗突犯此。又窯墩,亦在府東南。嘉靖中,撫臣李天寵合諸將兵與倭賊戰(zhàn)于窯墩,不利。即此。
舊館府東三十里。舊置館驛于此。明初師克宜興,遣楊國興出太湖口,與諸將趨湖州,破張士信于舊館。既而大兵攻湖州,張士誠遣兵屯舊館,筑五寨以自固。徐達等分軍營于舊館之東,數(shù)敗敵兵之援舊館者。又進敗敵兵于升山,余軍奔入舊館之東壁。旋以東壁來降,達率師據(jù)之,舊館兵出戰(zhàn),大敗。舊館亦降,湖州遂下。
后潘村府東五十里。元置巡司于此,后廢。明初洪武三年,復置后潘巡司。今移于南潯稅課局。又大錢河口巡司,在縣東北十五里,亦元時舊址。洪武十四年復置,并設(shè)河泊所于此。今所廢而司仍舊。又璉市巡司,在府東南八十里。洪武中置。府西南三十余里,又有上沃阜巡司,洪武二年置。旋廢!疖嫦A,在府城南,明初置。嘉靖三十一年,遷于城內(nèi)。又有苕溪遞運所,以驛兼領(lǐng)。《志》云:府東三十五里有思溪河泊所,明初置,尋廢。
南亭在府治西南。下臨苕溪。劉宋泰始二年,會稽內(nèi)史孔覬等舉兵應晉安王子勛,使孔ロ屯于吳興南亭,以拒吳喜之兵。既而喜自義興引軍至義鄉(xiāng),ロ棄軍走錢塘。○飛英寺,在府東北二里,唐咸通中建。寺西有舍利石塔,高九層,登之,則川原城郭了如指掌。
長興縣府西北七十里。西南至安吉州百里,西至南直廣德州百三十里,北至南直宜興縣百四十里。秦為鄣縣地。兩漢為烏程、故鄣二縣地。晉太康三年,分置長城縣,屬吳興郡。宋齊以后因之。隋平陳,省入烏程。仁壽二年復置,屬湖州。大業(yè)初,屬吳郡。唐初,沈法興置長州于此。武德四年,改為綏州,又改為雉州。七年州廢?h仍屬湖州。五代時,吳越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貞初,升為長興州。明初為長安縣。洪武二年,復曰長興。舊有城,相傳唐武德七年筑。吳越時修繕。元至正十七年,明師取長興,元帥耿炳文?磚城為守御。后漸圮。嘉靖三十六年增修。萬歷元年,復繕治。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二百五十七里。
○吳王城在縣西戍山下。杜?曰:即今縣郭也。夫差使弟夫概筑城于吳西,城狹而長,謂之長城。晉因以名縣。《志》云:晉置長城縣,其治在今縣東南十八里富陂村,后移今治。又三城三圻在縣東北,旁臨太湖,為春秋時吳王屯戍之地!犊ぶ尽吩:三城三圻者,吳城與斯圻連,彭城與石圻連,丘城與蘆圻連。步騎列于三城,水軍列于三圻,城與圻相接畛也。
故鄣城縣西南八十里。秦滅楚,置鄣縣,為鄣郡治。漢為故鄣縣,屬丹陽郡。吳屬吳興郡。晉以后因之。隋廢。杜佑曰:今土人謂故鄣城為府頭,蓋以秦鄣郡治此也。又有晏子城,在縣西南百二十里;蛟魂套铀团趨撬,或曰晏子嘗娶于吳。未知所據(jù)。
義鄉(xiāng)城在縣北義鄉(xiāng)山。晉惠帝永興元年,分吳興之長城立義鄉(xiāng)縣,屬義興郡。劉宋泰始二年,吳喜擊東軍之應子勛者,克義興,進至義鄉(xiāng),是也。隋廢。
○戍山縣西三里。一名夫?山。吳王使夫?于此筑戍城,故名。梁吳興太守張嵊等亦于此筑城捍侯景。明初,耿炳文點軍山上,俗因呼為點軍山。又雉山,在縣北五里。梁武帝時,童謠曰:鳥山出天子。故江左以鳥名山者皆鑿之,惟此山得免?h西南六里又有余干山,《梁陳故事》:梁武帝時,童謠曰:王氣在三余。乃于余干、余姚、余杭為厭勝法,不知此有余干山?h南二十三里有余罌溪,東北四十二里有余吾浦。陳武帝果起于此,應鳥山三余之讖。余吾,一作余魚。周處曰:吳越音轉(zhuǎn)也。
呂山縣東南二十里。吳將呂蒙、程普討山賊屯營于此。亦名程山。下有呂山,塘罨、畫溪之水,分流經(jīng)此,入于苕溪。又夏駕山,在縣東南三十六里。亦以夏后杼南巡經(jīng)此而名。上有石鼓,晉隆安中嘗鳴,兆孫恩之亂!饒蚴猩,在縣西北四十里。相傳洪水時民避難成市處。山高三百四十丈,上有池,方一畝。又西北五里曰斫射山!吨尽吩:唐貞元間,將軍錢景秀平賊郎景于此。
西顧山縣西北四十七里!吨尽吩:山一名吳望山,吳王闔閭嘗登姑蘇臺,望見此山。一名顧渚山,吳夫?顧贍渚次,以其原隰平衍,可為都邑,因名。傍又有二山相對,號明月峽。絕壁峭立,大澗中流,產(chǎn)茶絕佳,唐時以顧渚茶供貢。其南為大官山、小官山。山北十余里有啄木嶺,唐時吳興、毗陵二郡守造茶宴會于此!吨尽吩:顧渚之西,曰圓翠嶺,路達宜興。又有溪曰顧渚溪。經(jīng)縣北三十里之水口鎮(zhèn),東入太湖!馂跽吧皆诳h北五十里!吨尽吩:其地迥絕,五峰突出,若群烏之瞻視于云表,故名。
義鄉(xiāng)山縣北六十里。晉太守周屺舉義兵平石冰、陳敏諸賊,立義鄉(xiāng)縣于山下,山因以名。其相近者曰蒼云嶺,一名懸腳嶺,為北出義興之道。有泉出嶺北,至山半,分兩派而下,繞流而南,復為一。曰合溪。今有合溪鎮(zhèn),在縣西二十五里。
四安山縣西南八十里。四面平廣,水流會于苕溪。亦名四安溪,又名周瀆。○龍目山,在縣西百里。山嶺高五百余丈,與南直廣德州接界。又有九龍山,在縣西南百二十里。山隴回繞如龍,晏子城在焉。東南去安吉州三十里!鹛h東北二十五里。與南直宜興縣分中流為界。○西湖,在縣西南十五里。一名吳城湖!杜f記》:吳王筑城輦土于此,遂成湖。周七十里,溉田三千頃,后堙廢。唐貞元中,刺史于諫復浚之,歲獲粳稻蒲魚萬計,民賴其利,號為于公塘。又忻湖,舊在縣北七里。今塞。又北八里曰包洋湖,東西十五里,南北五里,入于太湖。
罨畫溪縣西八里。一名西溪?h西北諸山之水,匯流為楊店、梓方二澗。經(jīng)縣西北二十里合流,謂之合溪。又東南為罨畫溪,經(jīng)城西,謂之箬溪!吨尽吩:溪多箭箬也。溪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繞城而東注,又東流為趙溪,入于太湖。附近諸溪澗悉流合焉。
荊溪縣西南四十里。源出南直宜興縣之荊南山,合諸山溪之水,流經(jīng)縣境,又東南注于苕溪。又四安溪,在縣南三十里。自四安山引流而東南,廣德州境之水,亦流合焉。下流注于苕溪。附近諸溪塘,以荊溪、四安為委輸也。
蠡塘縣西南三十五里。相傳范蠡所筑。又皋塘在縣西北二十里。其在縣南境者,又有孫塘、方塘、胥塘、官塘、荊塘,皆昔時潴水灌田處。今多堙塞!鸾鹕橙,在顧渚山下,泉出不常。唐時惟造柴筍茶供貢,則取給此水。元至元間水溢,可溉田千頃,因名瑞應泉。又常豐澗,在義鄉(xiāng)山下。別為南北二川,合縣北黃?潭入于太湖,舊常引流溉田,因名。
○筋竹關(guān)縣南六十五里。武康、歸安徑道也。又有司馬關(guān),在縣南六十里,路出烏程縣。
四安鎮(zhèn)在縣西南四安山下。東去府城百二十里,西去廣德州六十里!吨尽吩:鎮(zhèn)隋所置也。大業(yè)九年,置鷹揚府,并筑城于此,城有四門。今故址猶存。宋亦曰四安鎮(zhèn),設(shè)官以監(jiān)商稅。德?元年,以元兵漸迫臨安,遣徐垓等分戍四安鎮(zhèn)。既而元兵陷四安,遂趨獨松關(guān)。元亦設(shè)稅務于此。明初改置巡司。嘉靖中,設(shè)公館為往來沖要。又皋塘鎮(zhèn),在縣東北三十里。傍臨太湖,亦有巡司!鸷推芥(zhèn),在縣南五十里。宋置稅務于此。元改巡司。明初廢。
德清縣府南九十里。東至嘉興府崇德縣百有八里,東南至杭州府海寧縣百二十五里,南至杭州府九十里,西至武康縣二十六里。本烏程縣地。晉以后為武康縣之東境。唐天授二年,析置武源縣,屬湖州。景云二年,改曰臨溪。天寶初,又改今名!冻且乜肌:縣初置于下蘭山。天寶間,徙百寮山南,即今治也。宋德?中,始筑石城。明初廢。嘉靖三十二年修筑,周五里有奇。編戶二百十里!鸱顕窃诳h治西南一里吳憾山,山亦曰城山。《城冢記》:昔吳王夫差憾越王之傷其父,進軍伐之,筑壘于此。唐李光弼將辛孜又于此筑城,擊平朱覃、姚廷諸賊,名將軍城。吳越時復筑此城屯戍,名曰奉國城。
○吳羌山縣治東南一里。漢王莽之亂,高士吳羌隱此。上有廢城,或曰即羌所筑。一名乾元山,以山北有乾元寺也。又東主山,在縣東北四里。梁沈恪居此,侯景圍臺城,恪以力戰(zhàn)功,封東興侯。里人因名此山曰東主。一名百寮山。稍北有石壁山,山有靈泉,亦名半月泉。
德清山在縣東四里。本名烏山,即秦時善釀者烏巾所居。唐天寶中,改今名。又上下蘭山,在縣北五里,南臨余不溪!吨尽吩:唐天授初置縣于此!鸾瘗Z山,在縣西南五里。下枕溪流,舊有金鵝城。唐廣德初,巨盜袁晁陷浙右,刺史獨孤問俗率將筑城御之于此。又方山,在縣西北十二里。山形方整,《志》以為邑境群山之宗也。敢山縣東北二十一里。本名闞山,吳丞相闞澤所居,后訛為敢。有三峰:中敢山,左龍山,右鳳山。余不溪經(jīng)其下,曰敢山漾。○齊眉山,在縣北三十里。山高千丈,周四十五里。舊名囚女山。余不溪經(jīng)其下,曰囚女漾。
○運河縣東南三十里。自杭州府流入界,又北入嘉興府崇德縣境。《志》云:丘林渡去縣三十里,其南即杭州官塘也。又北五里即唐棲鎮(zhèn),繇湖州出東遷,經(jīng)敢山漾,趨五林港,為往來之通道。
余不溪縣治東南。一名清溪,即苕溪下流也。自杭州府安溪奉口流入縣西南境,會武康縣前溪之水,逶迤而北,經(jīng)百寮、吳匡兩山之間,至下蘭山東,益折而東北,為苧溪漾。至縣東北十八里,為武承塘。亦謂之石塘。南岸為東石塘,西岸為西石塘,逮接數(shù)里,入郡界。北至峴山漾,與北流水合,而為?溪!秷D經(jīng)》:溪名余不者,以溪水清澈,余流則否也。亦曰?溪者,以眾水合流,互相蕩激,?然有聲也!鸨绷魉,在縣治南。自城南余不溪分流入城,出西水門北流,至沙村,與武康縣前溪水合,繞流至府城南,合余不水而為?溪!吨尽吩:城西有馬厄河,其地本赤土山之后岡,鑿之成河。錢Α嘗墮馬于此,因名。流合北流水。
深溪縣西南三十五里。杭州府於潛縣東北境之水,流出于此,又東注于余不溪。《志》云:縣西南有烏山港、戴灣、楊灣諸水,俱匯于余不溪。
○新市鎮(zhèn)縣東北四十五里。宋元時有鎮(zhèn)將守此,并置杜家堡。今為商民環(huán)聚處。洪武初置巡司,并置河泊所于此。嘉靖中,倭賊嘗突犯其地。今泊所廢,而巡司如故。又塘棲市,在縣東三十五里,與仁和縣接界。水南屬仁和,水北屬德清。長橋跨踞,為舟車之沖。又下塘巡司,在縣東三十里,亦與仁和縣接界。宋紹興中,兩浙安撫使奏設(shè)寨官巡戍,曰下塘柵巡司。前朝因之。隆慶三年,以五陵港口地當沖要,鹽盜出沒,因置五陵關(guān),徙巡司戍守,仍曰下塘巡司!鸷扇~鋪寨,在縣東北二十七里。宋嘉定間置,設(shè)巡司于此。明初省。又縣西有牧馬寨,南宋時為牧苑,元廢。
武康縣府西南百二十里。東至德清縣二十六里,南至杭州府余杭縣百十里,西至安吉州八十五里。漢烏程縣余不鄉(xiāng)之地。后漢初平中,孫氏析置永安縣。吳寶鼎初,屬吳興郡。晉太康初,改永康,又改今名,仍屬吳興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陳,縣廢。仁壽二年,復置屬湖州。大業(yè)三年,改屬余杭郡。唐初,李子通于此置安州。又改武州。唐武德七年州廢,仍屬湖州。五代時屬杭州。宋還屬湖州?h無城,今編戶六十五里。
○石城山縣西南三里。漢末赤眉之亂,邑人壘石城以御寇,因名!吨尽吩:山峰巖旁出,四面如一。頂平坦,有洗馬池?h北五里有鳳凰山,山北有牙門城。相傳梁侯景之亂,邑人牙門將軍沈子春筑城以御寇,因名。又西南里許曰石嶠山,山頂石嶠甚峻,亦名七里嶠。又永安山,在縣西五里。孫吳以此名縣,亦名銀山!鹪漆渡,在縣東十里。有煙霞塢,林麓之勝,冠于境內(nèi)。封山縣東十八里!遏斦Z》: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今縣境即古防風氏封守之地也。唐時改此為防風山。又禺山,在封山東南二里,相傳防風氏都此。韋昭曰:封、禺,二山名,或以封山為封禺山,誤矣!秴桥d志》:禹十二代孫帝禺巡狩時駐此,故曰禺山!鹕虮谏,在縣東北十五里。山有九峰,迤邐相接。昔有沈氏壁于此,因名。又東北三里曰仙臺山,山頂有臺,望杭湖之境,如在目前。
銅官山縣西北十五里。唐改名武康山,世傳吳王濞采銅于此。山下有二坎,曰銅井。又計峴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張玄之云:范蠡師計然所居也。山與烏程縣分界,亦曰界峴。又縣東南二十五里有計籌山,亦以計然而名。其東南與錢塘縣接界,亦名界頭山。覆舟山縣西南二十五里!吨尽吩:山高二百三十丈,廣二十八里。上有巨石橫絕,狀如覆舟。一名馬頭塢。晉咸和七年,石勒將韓雍浮海寇吳興,遣中郎將趙引敗之于馬頭塢,即此!鹛烊,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有長流水,謂之天泉。旁多沃壤。又西北十五里為銅峴山,高六百五十丈,前溪之水出焉,與安吉烏程接界。
高塢嶺縣西七十里,與安吉州分界。又姚塢嶺,在縣北三十五里,與歸安縣分界!痼鑾X,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吨尽吩:山多箬竹,亦曰箬峴山。
○前溪在縣治南。源出銅峴山,流經(jīng)縣西二十一里,曰阮公溪。至治前曰前溪。東流至縣東十三里之?港,分為二。其一東北出,經(jīng)縣東北二十五里黃隴山,東至沙村,號沙溪,合德清縣之北流水。其一東南流,過湛星港,又東流十二里會湘溪,入風渚湖!鸷笙,在縣治東北。自縣北三里烏回山下,匯眾山之水,東流出新溪,注于前溪!吨尽吩:新溪在縣東北三里,其北又有新溪。宋淳熙中,令蔡霖以后溪沙磧漲塞,廢舊港,徙水道東北注五里,會于縣東北十二里之長安溪。又東注沙村溪而合前溪,以通舟楫,公私便之。號曰蔡公溪。
余英溪縣西十三里。源出銅官山,東南流,合于前溪。《邑志》:前溪即余英溪,蓋異源而同流也。又湘溪在縣南十八里,西接龍口山泉,經(jīng)上柏埠,東至罨畫溪,入風渚湖。又阜溪在縣北七里,發(fā)源縣西北二十五里之莫干山,東流經(jīng)三橋埠,又東合黃山溪,入于沙溪。又有雙溪,亦出銅峴山,而東入前溪。
風渚湖縣東南十七里,廣九里。亦名九里湖,亦曰巽湖,亦曰封渚湖,亦曰下渚湖。湖中多菱莼,湖旁土粘埴。浙右陶器,多出于此!吨尽吩:湖即古防風氏所居之地。洪武中,設(shè)河泊所,景泰中廢。
○馬頭關(guān)縣南三十里。路出余杭,為往來之徑道!鹑龢虿,在縣北七里。自城北至此,歷三橋而至水埠,因名。稅課局置于此。又上陌埠,在縣南一十八里。其地有相溪,北流合前溪,岡阜高仰,因名。
安吉州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北至南直廣德州百二十里,西至南直寧國縣九十里,東南至杭州府余杭縣百三十里。
春秋時吳地。漢為丹陽郡。后漢因之。晉屬吳興郡。宋、齊因之。梁陳時,屬陳留郡郡治今廣德州。隋屬宣州開皇九年,以安吉縣省入綏安縣。綏安今廣德州也。唐屬桃州亦即今廣德州。麟德元年,復屬湖州。宋以后因之。前朝正德二年,始升為安吉州編戶六十四里,領(lǐng)縣一。今仍為安吉州。
州山溪糾錯,西通宣、歙,南衛(wèi)臨安,用兵出奇之道也。杜伏威嘗由此以平李子通,淮南嘗由此以震吳越,蒙古嘗由此以亡宋,明初亦由此以襲張士誠。夫安吉之于浙也,猶頭目之不可不衛(wèi)也。一或不慎,殞越隨之矣。
○安吉廢縣今州治。漢故鄣縣地,屬丹陽郡。后漢中平二年,析置安吉縣。晉屬吳興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陳,縣省入綏安縣。義寧二年,沈法興復置。唐武德四年,改屬桃州。七年,省入長城縣。麟德元年,復析置安吉縣,屬湖州。宋元因之。前朝改置州?h廢!冻且乜肌:舊城在州西南三十里,今猶謂之舊縣。唐開元二十六年,遷于玉磬山東南,后又徙治今城東南四里。元毀。至正十六年,城歸于我,總管張俊德始筑土城于今治。明年,元帥費愚重?以石。嘉靖三十年增修,有門四。城周六里有奇。
穆王城在州南四十里。宋建炎中,岳飛拒寇于此。壘土結(jié)營,寇不能犯。飛謚武穆,土人因以穆王城呼之!吨尽吩:城在州之鳳亭鄉(xiāng),有將臺遺址。西南至孝豐縣二十五里!吨葜尽:城西北十五里有故鄣城。又西有晏子城,本屬長興。弘治元年,割入安吉境內(nèi)。
○天目山在州西南七十五里。見前名山天目。
玉磬山州東北十五里,唐開元中置縣處也。山高九十余丈,周二里。又有東晉山,在州東北二里。吳均云:東晉時,嘗議置縣于此,因名。今名青峴山。又落石山,在州西二里。高二百五十丈,周五里!鸢讞钌,在州東南二十二里!独ǖ刂尽:山峻極,上有兩穴,舊嘗產(chǎn)錫,此其采錫處也。又銅峴山,在州東三十里。與府境及武康縣接界。
邸閣山州東北二十五里。山東南二里即為廩山!犊ぶ尽:吳大帝遣從弟?修故鄣邸閣,即此。下有邸閣池。唐圣歷初,縣令鉗耳知命開以淮田。山東北去長興縣七十里,舊為接境處!鹗⑸,在州西南十五里。路出孝豐,此為徑道。
梅溪山州東北三十里。立石高百余丈,四面斗絕,不可登陟。下有梅溪水,北流入于苕溪。其西為石門山,梁吳均所云森壁爭霞,孤峰限日者。又浮云山,在州東北四十里。上有七十二墩,旱以生云即雨。苕水經(jīng)其下,匯為浮石潭。相接者為長盤山!吨尽吩:山在州東北三十五里。又有九龍山,在州西北三十里。以九隴蜿蜒如龍也。上有石城,西北有石灶。○三水山,在州東南六十里。一水東入烏程,一水北入長興,一水北入州境。故名。翻車嶺州西南三十里。與南直寧國縣接界。又有五嶺,在州西北四十五里。與廣德州接界。
○苕溪在州城西。源出天目山之陰,經(jīng)孝豐縣,流至州南四十里之沿干渡,分為二溪。東曰龍溪,西曰旱溪,至石虎山南而復合。又北經(jīng)城西,分為二,經(jīng)州東三里之馬家瀆而復合,流至東北三十里之烏山,曰外溪。西折而合于寺前港石埭諸溪,復經(jīng)州東北四十里之浮石山潭,曰里溪。又東匯眾流,為渾水瀆。歷荊溪相見灣,至府西而為塔渚匯,又東北注于太湖。詳見大川苕溪。龍溪在州治東南,即苕溪之支流也。自州城西繞流經(jīng)此,合于馬家瀆,溢為外溪,分為里溪,遠近諸水悉附入焉。
楊子湖在州北二十里。諸溪澗之水,匯流而成湖。又東會邸閣水,合于苕溪!吨尽吩:州東二里有四龍湖,東南七里有五龍湖,又州南九里有姚湖,西南三里有護湖,北二里又有西畝湖,共謂之五湖。皆苕溪諸水之匯流處矣。石鼓堰在州西南。引天目山水溉田百余頃。唐圣歷中,縣令鉗耳知命置。
○獨松關(guān)州東南四十五里,路出余杭之要道也。有獨松水,北流匯于苕溪。宋元以來,置兵戍守。前朝洪武六年,置巡司。隆慶四年革。詳見前重險獨松關(guān)!鹂追蜿P(guān),在州西六十里。路出寧國。又州東北三十里有梅溪鎮(zhèn),路出長興!吨尽吩:國初于城東關(guān)置批驗所。洪武三年,徙于梅溪鎮(zhèn)。六年,改為稅課局。又河泊所,亦置于此。今皆廢。又州東南二十里曰地鋪灘鎮(zhèn),當南浙往來之陸道,舊嘗置巡司。
孝豐縣州南六十五里。東至武康縣百二十里,東南至杭州府余杭縣百十里,西北至南直廣德州七十里,西至南直寧國縣百二十里。本漢故鄣縣地。后漢中平二年,分置原鄉(xiāng)縣,屬丹陽郡。晉屬吳興郡。宋以后因之。隋廢。唐武德四年,復置,屬雉州。七年,州廢,縣省入長城。前朝成化二十三年,郡守王?言安吉地險遠,而孝豐、太平等九鄉(xiāng),為里五十余,中有漢縣廢城存焉,請析置一縣,以閑民之不逞者。從之,因鄉(xiāng)名以名縣曰孝豐。正德二年,安吉升為州,遂以縣屬焉。舊有土城。萬歷四年,改筑石城,周不及四里。編戶五十四里。
○原鄉(xiāng)城在縣東。漢中平中置。以縣在山中高原而名。唐因故址復置原鄉(xiāng)縣,尋廢。前朝因置今縣。
○天目山縣西南六十五里。頂有二泉池,遇旱不竭。東南流為瀑布,下注數(shù)里,成十二潭。層級如梯,次第奔落,俗名陰潭。山間有田畝池塘,皆可耕種!吨尽吩:縣境諸山回環(huán)連亙,皆天目也!鸶∮裆,在縣東南十五里。《山海經(jīng)》: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陰,注于具區(qū)。說者曰:浮玉即天目矣。杭、湖諸山,其脈皆本于天目,故亦得以浮玉之名被之!秴桥d志》:浮玉山有二:在歸安峴山漾者為小浮玉,此為大浮玉也。又南嶼山,在縣東南十七里,與浮玉相接,一名白水山,一名泉石山!吨尽吩:山高三百六十丈,上有湖,下有南嶼水,流合于苕溪。
廣苕山縣南三十里。當天目之正北,苕水發(fā)源處也。又南五里曰大溪山,山高八百五十丈,周四十五里。又金石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志》云:山高千八百丈,長三十里。蓋皆天目之項背云。
苦峴山在縣西四十里。一名苦山,以登陟峻阻也。與南直廣德州接境。《志》云:山高三千丈,周三十里。又師高山,在縣北五十里。勢接天目,山中積雪,炎月不消!鹆夂䦷X,在縣東三十里,路達武康縣?h西北又有金雞嶺,路出廣德州。
○苕溪縣西南三十五里。自天目山北出,南嶼諸山之水,悉流匯焉。引而北,經(jīng)縣東。又東北二十五里,為沿干渡,入州界。○深溪,在縣西南四十里。於潛山之水流出此,合苕溪。董嶺水出縣西三十九里之董嶺,分為兩流,西流入寧國縣界。東流自縣西引而北,至州西南,會諸溪澗水,謂之東溪,入于苕溪。
○幽嶺關(guān)縣東南三十里,與余杭縣接界,獨松三關(guān)之一也。有幽嶺水,流為碧溪,東北入于苕溪。又烏山關(guān),在縣南五十里。與臨安縣接界。又郎采關(guān),在縣西南三十里,與於潛縣接界。皆為設(shè)險之處!兑刂尽:縣西七十里有唐舍關(guān),西南六十里有孔夫關(guān),皆接寧國縣。北四十里有苦嶺,西北五十里有五嶺關(guān),皆接廣德州。
松坑口縣西五十里。山溪錯雜處也,有巡司戍守。又縣南二十里有天目山巡司,皆洪武中置。今松坑司廢。又沿干鎮(zhèn),在縣東北四十里。與州分境。附見:
守御湖州千戶所在府治東!堕_天記》:宋龍鳳四年,元至正十八年也。時我?guī)熆碎L興,置永興翼元帥府,以御張氏。明年,改為興武衛(wèi)親軍指揮使司,尋又改長興衛(wèi)指揮使司。龍鳳十三年,張氏亡,改為千戶所。洪武八年,移所于府城內(nèi),曰湖州守御千戶所。
- 太上感應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