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山西二
◇太原府東至直隸趙州五百五十里,東南至遼州三百四十里,南至沁州三百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二百里,西至陜西吳堡縣界五百五十里,北至大同府朔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師一千二百里。
《禹貢》冀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zhàn)國時屬趙。秦置太原郡。兩漢因之,兼置并州治焉。魏為太原國,并州仍舊。晉因之,后為劉淵所據,旋沒于石勒,又為慕容燕所據,苻堅復取之。后魏仍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齊、后周皆因之。隋初,廢郡置并州《隋志》:開皇二年,置河北道行臺。九年,改為總管府,大業(yè)初府廢。大業(yè)初,改曰太原郡。唐初,曰并州初置大總管府,又改大都督府,武后長壽元年,置北都,旋復曰并州。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又為河東節(jié)度使治所!短茣:至德初,命李光弼為北都留守。史蓋因舊稱書之,非是時又改京為都也。寶應初,始復曰北都。五代唐為西京,又改為北京。周時,為劉崇所據。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置并州,嘉?中,復曰太原府亦曰太原郡河東軍節(jié)度。金因之改軍曰武勇,尋復曰河東。元曰太原路。大德九年,改冀寧路。明初為太原府,領州五、縣二十。今仍曰太原府。
府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誠古今必爭之地也。周封叔虞于此,其國日以盛強,狎主齊盟,藩屏周室者,幾二百年。迨后趙有晉陽,猶足拒塞秦人,為七國雄。秦莊襄王二年,蒙驁擊趙,定太原,此趙亡之始矣。漢高二年,韓信虜魏豹,定魏地,置河東、太原、上黨郡,此所以下井陘而并趙代也。后置并州于此,以屏蔽三河,聯(lián)絡幽、冀。后漢末,曹操圍袁尚于鄴,牽招說高?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速迎尚以并力觀變,猶可為也。及晉室顛覆,劉琨拮據于此,猶足以中梗胡、羯。及琨敗,而大河以北,無復晉土矣。拓跋世衰,爾朱榮用并、肆之眾,攘竊魏權,芟滅群盜,及高歡破爾朱兆,以晉陽四塞,建大丞相府而居之。胡氏曰:太原東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嶺,北扼東陘、西陘關,是以謂之四塞也。及宇文侵齊,議者皆以晉陽為高歡創(chuàng)業(yè)之地,宜從河北直指太原,傾其巢穴,便可一舉而定。周主用其策,而高齊果覆。隋仁壽末,漢王諒起兵晉陽,遣其黨余公理出大谷、趣河陽見河南重險,綦良出滏口、見河南磁州,趣黎陽見直隸?縣,劉建出井陘見直隸重險、略燕趙,喬鐘葵出雁門、略代北,又遣裴文安等入蒲津,徑指長安,尋為楊素所破敗。大業(yè)十三年,李淵以晉陽舉義,兵遂下汾、晉,取關中。唐武德二年,劉武周自馬邑南侵,其黨范君璋曰:晉陽以南,道路險隘,懸軍深入,無繼于后,進戰(zhàn)不利,何以自全?武周不聽。時世民言于唐主曰:太原王業(yè)所基,國之根本,請往討之。武周敗卻,其后建為京府,復置大鎮(zhèn),以犄角朔方,捍御北狄。李白云:太原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是也。及安史之亂,匡濟之功,多出河東,最后李克用有其地,與朱溫為難。天復元年,朱全忠攻李克用于太原,遣其徒氐叔琮入自太行,張文恭以魏博兵入自磁州新口,葛從周以兗、鄆、成、德兵入自土門即井陘也,張歸厚以?州兵入自馬嶺,王處直以義武兵入自飛狐,侯言以慈、隰、晉、絳兵入自陰地,并抵晉陽城下,而不能克也。迨釋上黨之圍,奮夾河之戰(zhàn),梁遂亡于晉矣。石敬瑭留守晉陽,遂易唐祚,而使劉知遠居守。開運初,郭威謂知遠曰:河東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土多戰(zhàn)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知遠果以晉陽代有中原。劉崇以十州之眾,保固一隅。周世宗、宋太祖之雄武,而不能克也。宋太平興國四年,始削平之,亦建為軍鎮(zhèn)。劉安世曰:太祖、太宗,嘗親征而得太原,正以其控扼二虜謂遼人,夏人也,下瞰長安謂開封,才數百里,棄太原則長安京城不可都也。及靖康之禍,金人要割三鎮(zhèn)地三鎮(zhèn),太原、河間、中山也,李綱等以河北河東為國之屏蔽。張所亦言:河東為國之根本,不可棄也。時張孝純固守太原,女真攻之不能克。及太原陷,敵騎遂長驅而南矣。蒙古蹙金汴京,亦先取其河東州郡。明初攻擴廓于太原,別軍出澤、潞,而徐達引大兵自平定徑趨太原,戰(zhàn)于城下。擴廓敗走,于是太原以下州郡,次第悉平。夫太原為河東都會有事關河以北者,此其用武之資也。
陽曲縣附郭。本秦太原郡狼孟縣地。漢置陽曲縣,屬太原郡。魏、晉因之。后魏屬來安郡。隋郡廢,縣屬并州。開皇六年,改曰陽直。十六年,又改曰汾陽。大業(yè)末,仍曰陽直。唐武德三年,析置汾陽縣。七年以陽直縣并入,復改為陽曲縣,仍屬并州。宋太平興國三年,改置并州于榆次,七年,復徙治陽曲縣之唐明鎮(zhèn)。金天會中,始移縣置郭下。元、明因之。今編戶八十三里。
○陽曲故城府西北五十里。魏晉時縣治此。《志》云:漢置陽曲縣,在今忻州定襄縣境,西南去府城八十里;蛟环且,漢城蓋今府西北百余里。應劭曰:河千里一曲,縣當其陽,故曰陽曲。后漢末,移治太原縣北四十五里,魏復徙于狼孟縣南,即此城也。晉永嘉末,劉琨為并州刺史,劉聰遣兵襲破晉陽,琨請兵于拓跋猗盧,復收晉陽,琨因徙居陽曲。太元末,拓跋?伐后燕,軍至陽曲,乘西山,臨晉陽。是也。其地有陽曲川,后魏長廣王初,高歡與爾朱兆破河西賊帥紇豆陵步蕃于秀容。兆德歡,歡因詭兆得統(tǒng)六鎮(zhèn)降眾,歡恐兆悔之,遂宣言受委統(tǒng)州鎮(zhèn)兵,可集汾東受號令,乃建牙陽曲川陳部分。《水經注》:汾水自汾陽縣南流,經陽曲城西。陽曲在秀容南也!段宕贰:后魏移陽曲縣復治故城,蓋即太原縣北故城。近《志》云:今府東四十五里有石城,亦曰石城都,后魏嘗移縣治此。誤也。隋文帝開皇六年,以楊姓,惡陽曲之名,因改曰陽直。十六年又移于汾陽故城,改曰汾陽。大業(yè)末,復曰陽直,后治于木井城。舊《志》云:縣東北七十里有陽曲川,其地有木井城。唐武德三年,于故汾陽城復置汾陽縣,七年,省陽直入焉,仍改汾陽曰陽曲,入徙治于陽直故城。蓋即木井城矣。大歷十三年,回紇寇河東,鎮(zhèn)兵逆戰(zhàn),大敗于陽曲,即是城也。魏收《志》:縣有陽曲澤,即陽曲川也,西南注于汾水。金人移縣于今治,而謂木井為故縣城!冻且乜肌:今府城,宋太平興國七年所筑,偏于西南。明洪武九年,展筑南北三面,?以磚石,環(huán)以大濠。嘉靖十九年,復并南城而新之。萬歷二十五年以后屢經修葺。今城周二十五里。景泰初,又筑南關磚城,周五里,門五。嘉靖十九年、四十四年皆修治。又有北關。
狼孟城府北七十里。本趙邑。秦莊襄王二年,攻趙狼孟。又始皇十五年伐趙,軍至太原,取狼孟。是也。尋置縣,屬太原郡。兩漢因之。晉屬太原國。后魏省。俗名黃頭寨!独ǖ刂尽:狼孟城,在故陽曲城東北二十六里!鸱陉柍,在府北九十里,漢縣,屬太原郡。后漢省。隋開皇十年,移陽直縣于此。十六年,因改曰汾陽,尋復改廢。唐初復置汾陽治此,后又并入陽曲。近《志》:汾陽城在今府西七十里。
大盂城府東北八十里!洞呵铩氛讯四,晉分祁氏之邑為七,盂其一也。胡氏曰:漢置盂縣,蓋本治此。后魏時謂之大祁城,其城左右夾澗幽深,南面大壑,亦曰狼馬澗。隋開皇中,置盂縣治此。大業(yè)初,并入汾陽縣。○洛陰城,在府東北七十里,或曰隋置洛陰府,為屯戍之地。唐武德七年,置羅陰縣于此。貞觀初省。又燕然城,在府西北七十里。唐貞觀六年,以蘇農部落置燕然縣,屬順州。八年,僑治陽曲,屬并州。十七年,省入陽曲縣。
三交城府北五十里。相傳晉大夫竇鳴犢所筑城也。舊有三交驛,路通忻州。宋《長編》:河東有地名三交,契丹所保,多由此入寇。太平興國中,詔潘美屯三交口,潛師拔之。美積粟屯兵,寇不敢犯。又雍熙三年,賀懷浦將兵屯三交,即此城也!兑唤y(tǒng)志》城在府北五里,誤。又廢白馬府,在府西北五十里,隋置,屯兵之所也。
○罕山府東五十里。其山層巒起伏,異于他山,因名。山南接榆次縣界。又方山,在府東六十里,山形如削,南面正方,其西接清源縣界。○漢柵山,在府東北六十里,相傳漢時嘗置柵屯兵于此,因名。其北接盂縣之鴉鳴谷。
系舟山府北九十里。俗傳禹治水曾系舟于此,至今有石如環(huán)軸!吨尽吩:山北去忻州六十三里。又阪泉山,在府東北八十里。相傳舊名漢山,晉文公卜伐楚,遇黃帝戰(zhàn)于阪泉之北,因改今名。又亭子山,在府西北五十里,俗名北山頭。
龍銷谷府東南五十里。明初大兵下澤、潞,擴廓遣兵駐此,以為聲援。又乾燭谷,在府西北,即天門關!锻ǖ洹:陽曲縣有乾燭谷,即羊腸坂也!鸱谒鞫铩T醋造o樂縣管涔山,流入境,又西南入太原縣界。宋天?中,陳堯佐知并州,因汾水屢漲,于東岸筑堤,周五里,引水注之,四旁植柳萬株,今城西一里柳溪是也。又有汾河渡,在城西南十里,路通太原,夏秋置船,冬春為木橋以渡。余詳大川汾水。
洛陰水府北三十里。源出忻州南界,南流經廢洛陰城,有真谷水流合焉。又南會石橋河,注于汾水!吨尽吩:石橋河在城西南,自盂縣流入界,合于洛陰河,上有石橋,因名!饞吖人,在府西北三十里,出府西北百二十里之掃谷,南流出天門谷,入于汾水!吨尽吩:府西北百五十里靜樂縣界有龍泉,流至橫渠,合掃谷水。宋天圣二年,夏水大漲,郡守陳堯佐筑新堤捍之,患始免。又府東北五十里有澗河水,亦西南流入于汾水。
○天門關府西北六十里,路通舊嵐管州。其東北崖,隋煬帝為晉王時所開,名楊廣道。宋靖康初,金人圍太原,朔州守臣孫翊將兵赴援,由寧化、憲州,出天門關,敗沒。時府州帥折可求,亦統(tǒng)麟府之師三萬涉大河,由岢嵐、憲州赴援,將出天門,寇據關拒之,不能克。復越山取道松子嶺,至交城,為寇所敗。麟,今陜西神木縣。府州,今陜西府谷縣也。今有天門關巡司,余見下。
石嶺關府東北百二十里,北去忻州四十里,甚險固。唐武德三年,突厥窺晉陽,自石嶺以北,皆留兵戍之。八年,命姜行本斷石嶺道,以備突厥。既又命張瑾屯于此。長安二年,突厥破石嶺,寇并州。宋開寶二年,車駕至太原,契丹來援,何繼筠屯陽曲驛,契丹攻石嶺關,繼筠敗卻之。太平興國二年,太宗圍太原,命郭進為石嶺關都部署,以斷契丹之援。元至正二十年,命孛羅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北,察罕帖木兒守石嶺關以南,時孛羅駐大同,欲爭晉、冀也。二十三年,孛羅以察罕兒既卒,復爭晉、冀,引兵至石嶺關,擴廓帖木兒大破之,孛羅由是不振。杜佑曰,忻州定襄縣有石嶺關,甚險固。定襄,本陽曲地也。今有石嶺關巡司。百井鎮(zhèn)府西北十里。唐大歷十二年,回紇入寇,河東留后鮑防御之,大敗于此。廣明元年,河東將張彥球追沙陀于代北,至柏井,軍變,還晉陽。即百井也。中和元年,李克用陷忻、代,河東帥鄭從讜遣兵軍百井以備之。五代唐清泰初,云州奏契丹入寇,河東帥石敬瑭請軍于百井為之備。周顯德六年,命李重進自土門擊北漢,敗北漢兵于百井。宋雍熙三年,契丹逼代州,潘美將兵自并州往救,至百井而還。即此。
虎北口在府西北。五代唐清泰三年,張敬達攻河東,遣兵戍虎北口,而圍石敬瑭于晉陽。契丹來救,騎兵自揚武谷而南,至晉陽,陳于汾北之虎北口,唐兵陳于城西北山下,戰(zhàn)于汾陽曲。唐兵大敗,契丹尋還營虎北口,敬瑭出北門,見契丹主于此。○烏城驛,亦在府北,唐所置也,為晉陽、代州往來之道!吨尽吩:今府治南活牛市有臨汾驛,南有臨汾遞運所。又城北七十里有城晉驛,西北八十里有陵井驛。皆馬驛也。太原縣府西南四十五里,西至交城縣七十里。周叔虞始封地,春秋、戰(zhàn)國皆曰晉陽。秦置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漢、晉以后因之。隋改曰太原縣。唐徙縣治汾水東。宋初以縣為平晉軍,尋罷軍為平晉縣,后又徙治永利監(jiān),屬太原府。金因之。元屬太原路。明初復移縣于汾水西,洪武八年,復為太原縣。今城周七里,編戶五十五里。
○太原故城在今縣治東北。古唐國也,相傳帝堯始都此。又夏禹之初,亦嘗都焉!左傳》:帝遷高辛氏子實沈于大夏主參,金天氏之裔允格、臺駘,以處太原,皆此地矣。周成王滅唐,而封其弟叔虞,虞子燮,以唐有晉水,改國曰晉,亦謂之太鹵!洞呵铩氛言,荀吳敗狄于太鹵,即太原也。中國曰太原,北狄曰大鹵,又謂之大夏,齊桓公曰:西伐大夏,涉流沙。亦謂之曰鄂。隱六年,晉人逆翼侯于隨,納諸鄂,謂之鄂侯;赴四,王又命立哀侯弟緡于晉。杜氏曰:鄂即晉也!端麟[》:唐侯之后封夏墟,而都于鄂,亦謂之大夏。蓋大夏、太原、大鹵、夏墟、晉陽、鄂,凡六名,其實一也。《左傳》:定十三年,趙鞅入于晉陽以叛,其后簡子使尹鐸為晉陽,及知伯攻趙,襄子走晉陽,知伯與韓、魏圍而灌之,沉灶產蛙,民無叛意,卒滅知伯。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司馬耿北定太原。莊襄王二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三年,拔趙晉陽,置太原郡。又漢高十一年,封子恒為代王,都晉陽!史記》云:都中都。如淳曰:文帝三年,幸太原,復晉陽中都二歲,似遷都中都也!抖家赜洝:太原舊城,晉并州刺史劉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晉陽城也。左氏謂董安于所筑。城東有汾水,南流與城西之晉水匯,故《史記》曰:智伯引汾水以灌城。《春秋后語》謂決晉水也。高齊于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其城門曰五龍門。齊主緯以周師逼晉陽,夜斬五龍門而出,欲奔突厥,不果。唐姚最《述行記》:晉陽宮西南有小城,內有殿,號大明宮。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連倉城,北面因州城,東魏靜帝武定三年,于此置晉陽宮,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東面連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開皇十六年筑,今名倉城,高四丈,周八里,唐義旗初建,高祖使子元吉居守,即斯地矣。《唐會要》:舊太原都城,左汾右晉,潛丘在中,長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廣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宮城在都城西北,即晉陽宮也。隋大業(yè)三年,北巡,還至太原,詔營晉陽宮。高祖起晉陽,故宮仍隋不廢,其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三年,長史李?所筑,西城間曰中城,武后筑以合東城。《崔神慶傳》:武后擢神慶為并州長史。初,州隔汾為東西二城,神慶跨水連堞,合而一之,省防御兵數千。所謂太原三城,謂東、西、中城耳。至德二年,史思明寇太原,諸將議修城以待之。李光弼曰:太原城周四十里,賊垂至而興役,是未見敵,先自困也。乃率士卒及民于城外鑿濠以自固。光弼所云四十里者,止言都城也。建中四年,馬燧為河東節(jié)度,以晉陽王業(yè)所基,宜因險以示敵,乃引晉水架汾而屬之城,潴為東堤,省守陴萬人,又釃汾環(huán)城,植柳以固堤!短浦尽:宮城東有大明城,故宮城也。又有節(jié)義堂,有受瑞壇,元吉留守時獲瑞石,因筑壇祠之。宋平劉繼元,城邑宮闕盡皆毀廢。及靖康初,金人圍太原,久不下,于城下筑舊城居之,號元帥府,中外斷絕,城中大困。平晉城縣東北二十里,城周四里。宋平河東,毀舊城,置新城于此,曰平晉軍。又置永利監(jiān),雍熙二年,改為平晉縣。熙寧三年,縣廢。政和五年,復置。金廢永利監(jiān),元因之。明改建太原縣于汾西,此城遂廢!瘕埳匠,在縣西北,北齊分晉陽縣,置龍山縣于此,因山為名;蛟:齊移晉陽縣于汾水東,而于城中置龍山縣也。隋開皇十年,改龍山曰晉陽,移入郭下,改舊晉陽縣為太原縣。唐并為州治,宋毀!吨尽吩:西南外有羅城,以御西山之水,俗呼為長龍城。今有羅城鎮(zhèn)。唐城在太原故城北一里!抖汲怯洝:堯所筑,叔虞始封此,子燮父徙居于晉水旁,并理故唐城。是也。又晉陽舊有東城,高齊天保初,宇文泰來伐,軍至建州,高洋自將出頓東城云。建州,今見絳縣車箱城!鹑浅,在縣西北二十里。其城三面,一名徒人城,亦曰捍胡城,相傳趙襄子所筑。又有王陵城,《志》云:在舊縣東汾水側,今訛為黃林村。
竹馬廢府在太原舊府城中。又太谷縣有寧靜府,榆次有洞渦、昌寧二府,盂縣有信童府,凡為府十八,皆唐府兵所居也。又天兵軍,亦在舊府城內。唐開元五年,突厥九姓內屬者,皆散居太原,并州長史張嘉禎請宿重兵以鎮(zhèn)之,于是置天兵軍于并州,集兵八萬,以嘉禎為天兵軍大使!稌:天兵軍,圣歷二年置,大定元年廢,長安元年又置,景云元年又廢。開元五年,張嘉禎又置。十一年,改為太原已北諸軍節(jié)度使。又有和戎軍,亦在晉陽北。開元初,薛訥為并州長史,和戎、大武等軍州節(jié)度使,或謂時改天兵為和戎也。大武,見代州。
○蒙山縣西北五里!端逯尽:晉陽有蒙山,其山連亙深遠,或以為西山,或以為北山。晉永嘉六年,劉聰使劉曜等乘虛寇晉陽,取之。并州刺史劉琨請救于猗盧,曜等戰(zhàn)敗,棄晉陽,逾蒙山而歸。又后周保定二年,楊忠會突厥自北道伐燕,至恒州,三道俱入,從西山而下,去晉陽二里許,為齊將段韶所敗。唐天復二年,河東將李嗣昭等取慈、隰二州,為汴軍所敗,汴軍乘勝攻河東,嗣昭等依西山得還。又后唐清泰三年,張敬達等圍石敬瑭于太原,契丹救太原,敬達等陳于城西北山下,戰(zhàn)于汾曲,為契丹所敗。皆蒙山也。胡氏曰:蒙山跨晉陽、石艾二縣界,今平定州別有蒙山,非一山矣。
懸甕山縣西南十里。一名龍山。晉水所出,山腹有巨石如甕,水出其中,亦曰汲甕山,又為結絀山!端涀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銅!锻ㄖ尽:縣西八里為龍山,北齊因以名縣。又西一里為懸甕山,皆晉水所出也。又有風谷山,亦在縣西十五里,道出交城、樓煩,唐時為驛道所經。又尖山,在縣西南十五里,產礬炭。諸山蓋皆蒙山之支隴矣!饗肷,在縣西北三里,《隋圖經》:嬰山,并州主山也。又有駝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狀若駝峰,一名黑駝山,亦產煤炭。
藍谷在縣西南。胡氏曰:蒙山西南有藍谷。永嘉六年,劉曜自蒙山遁歸,拓跋猗盧追之,戰(zhàn)于藍谷,曜兵大敗。建興初,劉琨復與猗盧謀討劉聰,琨進據藍谷。是也。《志》云:今縣西十八里有黃蘆谷,又縣西北二十五里有井谷,西南二十五里有葦谷。又有槐子谷,在縣西南十五里之?石山。
○汾水在縣城東。自陽曲縣流入界,又南流,與城西之晉水會,西南入清源縣界,或謂之南川,以流經太原之南也。晉永嘉六年,猗廬救劉琨,前鋒敗劉曜于汾東,曜扶創(chuàng)渡汾,入晉陽,大掠而還。唐武德五年,突厥寇并州,襄邑王神符破之于汾東。五代梁貞明二年,王檀將河中、同華諸道兵乘虛襲晉陽,昭義將石君立赴救,朝發(fā)上黨,夕至晉陽,梁兵扼汾河橋以拒之,為君立所敗。后唐清泰三年,張敬達攻石敬瑭于河東,契丹來救,敗唐兵于汾曲。石晉開運三年,契丹入汴,分軍自土門西入河東,軍于南川,既而引還。宋開寶二年,親征太原、壅汾、晉二水灌其城,北漢大恐,汾水尋陷其南城。太平興國四年,伐太原,駐蹕汾東。及城下,引汾河、晉祠水灌之,隳其故城。蓋太原有事,汾河其必爭之地也,今引為十一渠,分灌縣境民田。
晉水在城西南。源出懸甕山!端涀ⅰ:昔知伯遏晉水以灌之晉陽,因分為二流,北瀆即知氏故渠也。其瀆乘高東北注入晉陽城,周圍灌溉,東南出城,流注于汾。其南瀆經城南,亦注于汾。后漢元初三年,修理太原舊溝瀆,灌溉公私田,謂晉水也。唐貞觀中,李?為并州長史,以太原井水苦,不堪飲,乃架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名曰晉渠,此即知氏渠也,俗謂之北派。其余復分二派,中派亦曰中河,又分流為陸堡河。南派亦曰南河,會流為清水河,以注于汾。今晉水入城之流已涸,余流分為南、北、中渠及陸堡渠,并溉民田。又沙河,亦在縣西,源出風谷,經晉陽故城南隍中,東流入汾,雨潦則盈,旱則涸!鸲礈u水,在縣東南三十里,源出樂平縣西褄泉嶺,經平定州及壽陽、榆次諸縣,下流經此入汾。今分為四渠,引流溉田。臺駘澤在縣南十里,即晉澤也。舊為晉水匯流處,蒲魚所鐘。廣二十里,今堙為民田!端涀ⅰ:晉祠南有難老、善利二泉,大旱不涸,隆冬不凍,溉田百余頃。又有泉出祠下,曰滴瀝泉,其泉導流為晉水,潴為晉澤,今澤已湮涸。
○晉安寨在故晉陽城南,亦曰晉安鄉(xiāng)。薛居正曰:在晉祠南。唐清泰三年,石敬瑭以河東叛,詔張敬達討之,營于晉安鄉(xiāng),尋進圍太原,為契丹所敗,退保晉安。契丹就圍之,置營于晉安南,長百余里,厚五十里,以絕援兵之路,唐兵赴援者,皆屯團柏不敢進。唐主憂之,廷臣龍敏曰:今選精騎,自介休山路夜冒虜騎入晉安寨,使敬達知大軍近在團柏,則事濟矣。唐主不能用,晉安遂為契丹所陷。又陽興寨,在縣東南,或云:宋取太原時置。
銅壁戍在縣西南汾水上。晉升平初,苻秦冀州刺史張平來降,引兵掠秦境,苻堅自將擊之,前鋒軍于汾上,堅至銅壁,平敗降。胡氏曰:河、汾間有銅川,其民遇亂,筑壘壁自守,因曰銅壁,時平據晉陽,銅壁蓋近晉陽也。柳林在縣東南三十里。契丹圍敬達于晉安寨,置營于晉安南,又移帳于柳林,游騎過石會關。既而筑壇于柳林,立敬瑭為天子處也。又甘草地,在縣南,宋開寶二年,圍太原,頓兵甘草地,會暑雨,軍士多疾引還。
晉祠《志》云:在縣西南十里懸甕山南,祠叔虞也。高齊天保五年,嘗改為大崇皇寺,尋復故。宇文周建德五年,圍齊晉州,齊主高?集兵晉祠,自晉陽趨救。又唐天復二年,汴將氏叔琮圍晉陽,營于晉祠,攻其西門。宋熙寧八年,太原人史守一修晉祠水利,溉田六百余頃,蓋晉水源其祠下云。○講武臺,《唐志》:在晉陽縣北十五里,顯慶五年筑。又縣西南三十里有避暑宮,高歡避暑處。榆次縣府東南六十里。東北至壽陽縣百二十里,南至太谷縣七十里。春秋時,晉之涂水邑。涂,音涂。漢置榆次縣,屬太原郡。后漢及晉因之。北魏太平真君中,并入晉陽縣。景明中復置。北齊省入中都縣。隋改中都曰榆次,尋復移治故城,屬并州。唐因之。宋太平興國中,嘗為并州治,后仍屬并州。今編戶七十里。
○榆次故城在今縣治西北。杜佑曰:晉、魏榆地也。《左傳》:昭八年,石言于晉魏、榆。服虔曰:魏,晉地;榆,州里名。后謂之榆次!妒酚洝:秦莊襄二年,使蒙驁攻趙,拔榆次,取三十七城,還定太原。是也。漢置縣于此,今故址猶存。
中都城縣東十五里,漢置縣,屬太原郡。文帝為代王,都中都,即此城也。后漢亦曰中都縣。晉屬太原國。永興初,劉淵遣別將寇太原,取中都。即此。后魏仍屬太原郡。隋并入榆次。○武觀城,在縣西南二十里陳侃村,一名武館城。晉人謂之故郛城。盧諶《征艱賦》所云經武館之故郛,即此也。又信都城,在縣東十八里,蓋南北朝時所僑置。
○麓臺山縣東南三十里。又東南五十里有鷹山!瘘S蛇嶺,在縣北。唐武德二年,劉武周引突厥入寇,軍于黃蛇嶺,襲陷榆次,即此也。又盤腸嶺,在縣東南五十里,危峻多產巨木,盤曲如腸。
○涂水有二:一曰大涂水,發(fā)源縣東南百二十里八縛嶺下,西北流,至縣東十五里合流村入洞渦水。一曰小涂水,源出鷹山,西流入大涂水!端涀ⅰ:涂水出陽邑東北大?兼山涂谷,西南與蔣谷水合,而入榆次縣界;蛟:大?兼山,今在縣東南境,一作大廉山。洞渦水在縣東十五里。自壽陽縣西南流,經此合涂水。又西五里,合源渦水。又西經徐溝、清源、太原縣界,而注于汾水。唐光化二年,汴將氏叔琮侵晉陽,周德威拒之于榆次,戰(zhàn)于洞渦河,擒其驍將陳章。五年,氏叔琮等分道侵河東,出石會關,營于洞渦驛,進抵晉陽,不能克。既而河東將李存審敗汴軍于洞渦,汴軍引退。宋開寶初,李繼勛等侵太原,與北漢戰(zhàn)于洞渦河,大破之,進薄太原。魏收《志》:洞渦水一出木瓜嶺,一出沾嶺,一出大廉山,一出縣東九里原,過祠下,四水合流故曰同過,后訛為洞渦云。
木瓜水源出縣東南六十里木瓜嶺下,西流二十里,經八縛嶺,一名八縛水,西流合洞渦水。又源渦水,在縣東八里,其泉自平地涌出,南流會洞渦水。唐貞觀中,縣令孫湛嘗令民引渠以溉田!饾竞,在縣西,一名赤坑水,源出縣東北三十里之罕山,其地名赤坑村也,西南流,為二渠以溉田。又縣東北五十里有芹谷水,西流合澗河,注于洞渦水。又?铀,出縣東南三十里懸泉谷,亦西流入洞渦,居民引渠以溉田。
萬春渠縣南三里。引洞渦水西流溉田,凡百二十余頃。又聶店渠,在縣北十五里,引澗河水溉田,凡五百余頃。
○鑿臺在縣南四十里。洞渦水側!稇(zhàn)國策》:黃歇說秦昭王書:知伯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也。又云:知氏伐趙,勝有日矣。韓、魏反之,殺之于鑿臺之下!短茣:代宗初,仆固懷恩叛,其子礏攻榆次,郭子儀將白玉焦輝擊殺之于鑿臺下,今為洞渦水所湮。又廢臺,在縣東南五十里,相傳冉閔為并州刺史所筑。
長寧寨《志》云: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后魏將李長寧所居,亦曰長寧驛。又福堂寨,在縣東南十里,亦曰區(qū)堂驛,相傳后魏人區(qū)堂所居。○土橋,在縣東北六十里,又東五十里為大安驛,乃壽陽西走太原之通路。又有鳴謙驛,在縣北三十里,西去府城五十里。
太谷縣府東南百二十里。北至榆次縣七十里,西至祁縣五十里。本晉大夫陽處父邑。漢為陽邑縣,屬太原郡。后漢及魏、晉因之。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省。景明中,復置。隋開皇十八年,改曰太谷縣。唐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廢,以縣屬并州。今編戶八十三里。
○陽邑城縣東南十五里。漢縣治此。后周建德四年,始移今治。隋曰太谷。唐武德八年,李高遷屯太谷以拒突厥,既而并州總管張瑾與突厥戰(zhàn)于太谷,軍沒。即今縣矣。又縣西北十五里有洛漠城,即《水經注》所云涂水出大?兼山,西南徑蘿罄亭者也!犊洝分^之蘿摩亭,俗因訛為洛漠城,相傳秦將王翦伐趙時所筑。唐玄宗幸太原,置永豐頓,兼立青城于此。
箕城縣東三十五里!蹲髠鳌:僖十三年,晉敗狄于箕。昭二十三年,晉執(zhí)叔孫昭子館于箕。杜預曰:箕在陽邑南。又《郡國志》:縣西南七里有副井城,戰(zhàn)國時,趙戍守處,今曰副井村!鹎爻,在縣界。唐廣明元年,河東官軍擊沙陀于太谷,至秦城,戰(zhàn)不利;蛟:今縣西南七里有咸陽城,秦伐趙時,以咸陽卒戍此,因名。今猶謂之咸陽村,疑即是秦城矣。
○鳳凰山縣南十里,稍東十里曰鳳翼山,即鳳凰山左翼也。山下耐泉出焉,北流合咸陽谷水,謂之交合水。又灰泉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其泉潴而為池?h南七十里,又有白壁嶺。
馬嶺縣東南七十里。又東南至遼州榆社縣九十里,路通直隸順德府。唐光化二年,汴將葛從周救魏博,敗幽州兵,自土門進攻河東,其別將氏叔琮自馬嶺入拔遼州樂平,進軍榆次,為河東將周德威所敗。三年,李克用遣李嗣昭自馬嶺而東,與汴軍爭邢、?,以救劉仁恭,時仁恭為全忠所攻也。又五年,朱全忠大舉侵河東,使張歸厚以?州兵入自馬嶺,至遼州,州降。今馬嶺關在其上。
太谷在縣南十三里,即咸陽谷也。秦筑城于谷口,以置戍軍,谷亦因城以名!端涀ⅰ:太谷在祁縣東南,亦即是谷矣。又有奄谷,在縣東南十里,俗名千佛崖。又東南二十里曰四卦谷,有泉四派分流。又東南十里曰回馬谷,道亦出順德府。又有象谷,在縣東北五十二里!鸹伛R水在縣東南。《志》云:源出榆次縣界黃花嶺,流經回馬谷,因名。又咸陽谷水亦流合焉,經清源祁縣界,注于汾水。又象谷水,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源亦出榆次縣界恤張嶺下,流經象谷,名象谷水。合徐溝縣之金水河,經清源、祁縣界,注于汾水。《水經注》:涂水經蘿罄亭南合于蔣谷水,即象谷水矣!鸷人,在縣西南,西北流入祁縣界,合于隆舟水。又奄谷水,出奄谷中,東北流,合象谷水。金河水在縣東北,出縣界大塔山,眾泉合流,經榆次徐溝縣境,合象谷水。○馬嶺關在馬嶺上。俗作馬陵關,謂龐涓死處,誤矣。其地控扼要險,自昔為戍守處,今有巡司,屬遼州榆社縣!鹞淞直,在縣東,北臨象谷水,三面石崖,勢極險阻,唐武德初筑,為戍守處。又王班堡,在陽邑故城東十余里,內有九級浮圖。萬年頓縣西北十里。本名龍泉頓。唐開元十年,幸太原,道經此,改曰萬年。
祁縣府南百五十里。東至太谷縣五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介休縣九十里。春秋時,晉大夫祁奚邑。《左傳》:昭二十八年,晉滅祁氏,分為七縣,魏獻子以賈辛為祁大夫。是也。漢置祁縣,屬太原郡,后漢、魏、晉因之。后魏仍屬太原郡。高齊廢。隋復置。唐初屬太州,尋還屬并州。宋因之。金改屬晉州。元屬冀寧路。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四十五里。
○故祁城縣東南七里。漢縣治此,后魏徙今治,今曰故縣村,亦曰祁城。又東南八里有古祁城,《志》以為古祁氏之邑也!疔,在縣西七里。《志》云:《左傳》:成十三年,晉侯使呂相絕秦曰,焚我箕、郜。謂此郜城也,恐誤。或謂之鵠城,今其地名高村城,蓋音訛也。又趙襄子城,《志》云:在縣西六里,趙襄子所筑,今名趙武村。又沙村城,在縣西五里,相傳慕容垂所筑也。
隆舟城縣東南三十里,或謂之隆州城。五代周初,劉崇據河東十二州,隆州其一也。既而劉繼元筑城以拒周師。宋太平興國四年,伐北漢,命行營都監(jiān)折御卿分兵攻其岢嵐軍,下之,遂取嵐州。漢人于隆舟依險筑城拒守,為宋軍所拔。王氏曰:折御卿自府州會兵先克岢嵐,次克隆州,次克嵐州。隆州蓋晉、漢間所置,其地當在岢嵐間,非即隆舟城也。又縣東北十五里有禿發(fā)城,或以為后魏時置。
○?責山縣東南六十里,東接大谷縣界,南接武鄉(xiāng)縣界。其相近者,又有麓臺山,一名頂山,又名蒙山,亦曰竭方山。南跨平遙,迤邐接武鄉(xiāng)、沁源、靈石三縣界。
團柏谷在縣東南,即隆舟城之地,今曰團柏鎮(zhèn)。唐末,石敬瑭及契丹兵圍晉安寨,唐主自河陽遣將康思立進援,赴團柏谷,既而盧龍、魏博諸軍,皆屯團柏谷口,去晉安才八里,聲聞不通。及晉安不守,契丹與河東兵進至團柏,唐兵遂潰。周廣順初,北漢主發(fā)兵屯團柏。又顯德初,北漢主遣其將李存環(huán)自團柏進攻晉州,又自團柏南趨潞州,進屯梁侯驛,昭義帥李筠壁于太平驛,為北漢兵所敗,遁歸上黨。宋乾德四年,昭義節(jié)度使李繼勛伐北漢,漢主劉繼恩遣劉繼業(yè)等扼團柏,為繼勛前鋒將何繼筠所敗,遂奪汾河橋,薄太原城下,焚其延夏門,會契丹來救,乃還。又開寶三年,北漢主劉繼元置寶興軍于此!毒艊尽:北漢主以僧劉繼?知國政,繼?游華巖,見地有寶氣,乃于團柏谷置銀場,募民鑿山采取,北漢主因置寶興軍。是也。梁侯、太平等驛,俱見潞安府長治縣。
○隆舟水在縣東南。《志》云:本名龍舟水,源出縣東南百六十里胡甲山西,亦名胡甲水。北流出龍舟谷,名龍舟水,其支渠東北出為昌源渠,西南出徑平遙縣界,為長壽渠,皆有灌溉之利。又徑侯村旁,名侯甲水,至介休縣北張南村溉田,流入汾水。《水經注》:侯甲水發(fā)源胡甲嶺。蔡邕曰:侯甲,邑名,在祁縣。今沁州武鄉(xiāng)縣西北有胡甲嶺,蓋舊為祁縣地。
胡谷水在縣東!吨尽吩:出太谷縣,流入縣境。或曰:即通光水也,出縣東南四十里胡城谷中,亦謂之胡城水,北流溉田,為利甚溥。昭余祁藪縣東七里。其水久涸。元至元十一年,浚鑿得細水,溉田及浸隍下樹木!吨堋ぢ毞健:并州,藪曰昭余祁。《水經注》:侯甲水又西北流,徑祁縣故城南,自縣連延,西接鄔澤,是為祁藪,即《爾雅》所謂昭余祁矣!鹇≈莨汝P縣東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溝縣,兩壁皆山,道旁有水,即胡甲水也。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亦曰隆州谷北關。
盤陀戍縣東五里。宋靖康初,金人敗種師中之兵于榆次,乘勝趨威勝軍,與姚古遇于盤陀山,兵潰,退保隆谷。今為盤陀驛。徐溝縣府南八十里。南至祁縣七十里。本清源縣之徐溝鎮(zhèn)。金大定二十九年,析平晉、榆次、清源三縣地置。今縣屬太原府,城周九里有奇,編戶十九里。
○洞渦水在縣北,自榆次縣流入界,又西入清源縣界,今縣有洞渦驛,蓋因水以名焉。○金水河,在縣東!吨尽吩:源出太谷縣東北大塔山,下流合眾泉,經榆次縣之東陽鎮(zhèn),流入縣界,合象谷水,又西入清源境。
象谷渠在縣城下,流分三道,環(huán)繞東西,分灌民田,蓋居民引象谷水為渠也。
清源縣府西南八十里。東至徐溝縣五十里,北至太原縣四十里。春秋時,晉之梗陽邑。漢為榆次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始于梗陽故城置清源縣。大業(yè)初,省入晉陽。唐初復置。宋因之。金嘗置晉州于此,尋還屬太原府。今編戶二十八里,城周六里有奇。
○梗陽城在今縣治南,故晉邑也!蹲髠鳌:襄十八年,晉中行穆子見梗陽之巫皋。又梗陽人有獄,魏獻子不能決者!妒酚洝:趙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陽。即此。故城周六里!鹜克,在縣南二十里,春秋時,晉大夫祁氏邑。魏獻子以知徐吾為涂水大夫是也。今名屠賈村,有谷曰屠谷,谷夏則水漲,冬則涸!吨尽吩:谷在縣南十五里。又縣東南四十里有陶唐城,舊《經》:陶唐氏自涿鹿徙居此,俗謂之姚城。鵝城城東南二十三里。晉陽秋永嘉元年,洛陽步廣里地陷,有二鵝飛出,蒼色者沖天,白者止此。蒼色胡夷象,劉淵以為己瑞,筑城應之。又印駒城,《志》云:在縣西南二十三里,相傳漢文帝置牧于交城縣,筑此城以印駒。今縣西北十五里有馬名山,亦以文帝牧苑而名。○中隱山縣西北八里。四圍高峰,山獨中隱,亦曰中隱谷。又白石山,在縣西五里,亦曰白石谷,中多白石,因名。洪武中,筑堰于此,以御暴流沖嚙之患,至今城無水災。
○汾水縣東五里。自太原縣流入界,又南經此,有米陽渡,流闊八十余步,路出徐溝。又縣東十二里有永濟渠,則引汾灌田處也。汾水又西南流入交城縣界。清源水縣西北五里。自平地涌出,亦曰平泉,一名不老池,引流溉田,水溢則東南注于汾。又白石水,源出白石谷,流合平泉水。又中隱水,出中隱谷,并流注于汾。交城縣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九十里。漢晉陽縣之西境,北齊置牧官于此。隋開皇十六年,置交城縣,屬并州,以縣界有古交城而名。唐因之。宋置大通監(jiān),金廢監(jiān),縣仍屬太原府。今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四十二里。
○故交城縣東北七十里。隋、唐時縣置于此。《志》云:古交城又在其東北二十里,當孔水、汾水交流之處,隋所取以名縣者也!舊唐書》交城縣西北有古交城,縣初治交山,天授元年,移置卻波村。先天二年,于故縣分置靈川縣。開元二年省。卻波村,即今縣治也。又《寰宇記》云:縣西北四十里有大通監(jiān),管東西二冶烹鐵務,東冶在綿上縣,西冶在交城縣北山義泉社,取狐突山鐵礦烹煉。宋白曰:大通監(jiān)本古交城地。又縣西北八十里有大通鐵冶,宋設都提舉司及鐵冶所巡司,今俱廢。
下馬城縣北百六十里,接靜樂縣界。相傳元魏孝文往來避暑下馬處。又馬蘭城,在縣北九十里孔河上,今名馬蘭村?姿狭鹘洿,東注于汾。漢、魏、北齊,皆嘗牧馬于此。又有榆城,在縣西北百三十里文谷水上,亦故戍守處也。其地多榆,因名。
○狐突山縣西北五十里。有晉大夫狐突廟,因名?h之鎮(zhèn)山也,產青鐵,宋因以置監(jiān)。一名馬鞍山。○錦屏山,在縣西北五里,紅崖綠樹,燦若錦屏。又縣北五里有萬卦山,有六峰峙立其旁,眾峰交錯,因名。又縣西北二十里有石壁山,四圍小山,相向如壁。
羊腸山縣東北百里。石磴縈委,如羊腸然,后魏立倉于此,名羊腸倉。隋大業(yè)四年,經此幸汾陽,改名深谷嶺。嶺上有故石墟,相傳魏太武避暑之所,亦謂之萬根谷山。《元和志》:羊腸山在交城縣東南五十三里,以舊城言也!鸾怀巧,在縣北百二十五里,《志》云:古交城治此。周顯德三年,北漢主鈞葬其父崇于交城北山,即此。又黑石樓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黑石攢起,如樓閣然。其相近者,曰獨泉山,洞穴中有石如盆安,泉出其中。或云:北漢石盆寨蓋置于此。宋乾德四年,石盆寨來降,是也。
文山在縣西北九十里。文水歷榆城,又南徑文山下,山因以名。又谷積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山形側豎如谷積,一名滑集山,與永寧州呂梁山相接。又有龍王?軍山,亦名劉?軍山。相傳劉淵都離石時嘗游此,因名。近《志》作劉伶?軍山。二山西南去永寧州八十里,蓋境相接也。又孝文山,在縣西北二百里,連永寧及靜樂縣界。相傳魏孝文臨幸汾陽,置行宮于此也。
○汾水在縣東南。自清源縣折而西,流經縣界,又西南入文水縣界!鹞乃,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永寧州北境之萬山,流經狐突山下,又西南流入文水縣境。下流至汾陽縣,入于汾水。亦謂之文谷水。
孔河在縣東北。源出縣西北百二十里之龍樹山,南經故馬蘭城,東流至太原縣界,注于汾水!鸩綕伤,在縣城東,出狐突山南之步澤谷。又城東南有塔沙水,亦出縣狐突山南之塔沙谷,俱流注于汾河。又福泉水,出縣東北百七十里之福泉山,亦東南流入汾。
文水縣府西南百六十里。西至永寧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汾州府介休縣八十里。春秋時,晉平陵邑。漢為大陵縣地,屬太原郡。后漢及晉因之。后魏置受陽縣。隋開皇十年,改曰文水,以文谷水名也。唐武德三年,改屬汾州。六年,還屬并州。明年,又屬汾州。貞觀初復故。天授初,改為武興縣。神龍初,仍為文水縣。今城周九里,編戶七十九里。
○大陵城縣東北二十里,即晉之平陵也。昭二十八年,魏獻子分祁氏之田,使司馬烏為平陵大夫。趙曰大陸,亦曰大陵。《史記》:趙肅侯六年,游大陸,至于鹿門。又武靈王十六年,游大陵,夢處女鼓瑟而歌。劉昭曰:大陵即大陸也。漢置大陵縣,晉時為南單于所居。永興初,東瀛公騰遣將聶玄擊劉淵于大陵,為淵所敗。后魏遷治于城西南十里,改曰受陽。隋曰文水,今縣東十里故文水城是也,子城周二里有奇。宋元豐間,因水患徙置南漳蛇村高阜處,即今縣治!冻且乜肌:大陵故城周十余里,后魏廢,今為官田。平陶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漢縣,屬太原郡。后漢及晉因之。后魏改曰平遙,避太武嫌名也!端涀ⅰ:西胡內侵,徙居京陵。魏收《志》:平遙有京陵城,今汾州府屬縣,即魏末所遷也!饢懦,在縣北二十五里,后魏宣武時所筑,當文谷口,今名開山村。又云州城,在縣北三十里,后魏末所筑,云州寄理于此,今曰云州村。又大干城,在縣南十里,舊《經》:晉時劉元海所筑,令其兄延年居之,俗謂兄為阿干也。
○隱泉山縣西南二十五里。在平陶故城南,亦名陶山。石崖絕險,壁立險固,中有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惟西側一處,得歷級升陟。頂上平地十余頃,有泉東流,注于山下,亦名東津渠,隱沒而不恒流,故有隱泉之名。雨澤豐注,則通入文水!吨尽吩:隱泉一名謁泉,其石窟曰隱堂洞,亦曰子夏室,昔子夏退居西河之上,即此地也,故山亦兼子夏之稱。宋靖康元年,金人圍太原,使李綱督諸道兵赴救,折可求之師,潰于子夏山,時可求自汾州而進,取道山下也。雙峰山縣北二十里,兩峰壁立?h西北三十里又有熊耳山,亦以兩峰并峙而名,一名崇山。
○汾河縣東四十五里。自交城縣流入境,又南入祁縣及汾州府平遙縣界。
文水在縣東十五里。自交城縣南流入縣界,經縣北三十里。由文谷口微折而東南流經此,又南入汾州府界,合于汾河。又泌水,在縣北八里,自山下涌出,東南注文水!跺居钣洝分^之神福泉也。又有甘泉水,在縣西南四十里,下流亦注于文水。
猷水縣東北三十五里。古大陵城之東南,周十余里,或謂之鄔澤。《水經注》:汾水經大陵縣,左迤為鄔澤!稄V雅》:水自汾出為汾陂,東西四里,南北十余里,陂南即鄔縣也!稘h志》注:鄔縣九澤在北,是為昭余祁。《呂氏春秋》所謂區(qū)夷之澤也。鄔縣見介休境內!鹞錆巢,在縣南二十里,唐天授二年,賜名朱雀泊。又縣東南三十里有伯魚泊,或以為即九澤余跡也,今皆涸。
柵城渠縣西北二十里。唐貞觀三年,縣民相率開此渠以引文水,溉田數百頃。《唐志》:縣西十里有常渠,武德二年,汾州刺史蕭?鑿,以引文水南流入汾。又縣東北五十里有甘泉渠,二十五里有蕩沙渠,二十里有靈長渠、千畝渠,俱引文谷水,溉田數千頃,皆開元二年縣令戴謙所鑿,今多湮廢!瘌櫶普诳h南。北漢據河東時所置戍守處。宋乾德四年,北漢石盆寨、鴻唐寨來降。石盆寨,今見交城縣交城山下。壽陽縣府東百六十里。東至平定州百十里,東北至盂縣九十里。春秋時晉之馬首邑。漢為榆次縣之東境。晉置壽陽縣,屬樂平郡,后廢。隋開皇十年,改受陽為文水,而于故受陽城置今縣,屬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屬遼州。六年,移受州治此。貞觀八年,州廢,縣仍屬并州。宋因之。金興定二年,改屬平定州。元仍屬太原路。今城周四里,編戶三十里。
馬首城縣東南十五里。春秋時,晉分祁氏,魏獻子使韓固為馬首大夫。是也。今仍名馬首村。又賀魯城,在縣西三十五里,相傳趙簡子所筑,一名胡蘆城。又縣西二十五里有燕州城,《縣志》云:北齊置州于此,今又名煙竹村。
廣牧城在縣北。漢廣牧縣,本屬朔方郡。后漢建安中,移治陘南,屬新興郡,晉因之。建興四年,劉琨遣箕淡等救樂平太守韓據于沾城,琨屯廣牧為聲援,后廢。
○方山縣西北三十五里,頂方一里。一名神福山,或以為壽陽山。晉永嘉六年,拓跋猗盧引兵救劉琨復晉陽,追敗劉曜于藍谷,因大獵壽陽山,陳閱皮肉,山為之赤。壽陽山北史作牢山,《郡縣志》:牢山在晉陽東北四十五里。或曰:今陽曲縣罕山之訛也!痣p鳳山,在縣北五十里,兩峰狀若伏鳳,山之東有剽水泉。
渦山縣南八十里。洞渦水經其下,因名。亦曰過山,以高過群山也。又芹泉山,在縣東二十里,泉源有二,出南山鴉兒谷,曰南芹。出北山木平谷,曰北芹。二泉合流,東入平定州界。亦曰琴泉。《志》云:縣北十五里有尖山,圓秀迥出群巒。后有神武村,亦名神山。
殺熊嶺縣西六十里,接榆次縣界。宋靖康元年,種師中自真定趨援太原,抵壽陽之石坑,為金將完顏活女所襲,五戰(zhàn)三勝,回趨榆次,至殺熊嶺,去太原百里,敗死石坑;蛟:在縣東南。又黃嶺,在縣西北五十里,嶺皆黃沙。又西北二十里為卻略嶺。
鴉兒谷縣東南三十里,東北去盂縣百二十里。亦曰鴉鳴谷。唐乾符五年,昭義帥李鈞與沙陀戰(zhàn)于岢嵐之沙谷,敗死,兵還至代州,士卒剽掠,州民殺之殆盡,余眾自鴉鳴谷走歸上黨。石晉天福九年,契丹入犯,南至黎陽,別遣兵入雁門,寇太原,劉知遠敗之于秀容,乃自鴉鳴谷遁去!秷D經》:谷徑幽邃,昔有迷谷中者,見鴉飛鳴得路,因名。
○洞渦水縣南五十里。自平定州流入境,又西南經此。一名冷泉河,以其地有冷泉,亦西南流,至榆次界入洞渦水也。又有黑水,源出縣西四十里黑水村之西山,三源合流,至縣南五十里,入洞渦水,并流入榆次縣境。
壽水縣南二里。有二源并道合流,至縣西南十里,合于黑水。又童子河,在縣北二十里,一名曾河,流經縣西南四里,合于壽水。又有龍門河,在縣西北三十里,亦有二源,合流而南,入于壽水!鹞鲝堈h西北五十里。高五丈,周僅十畝許,五代時所置也。《金志》:興定四年,以壽陽西張寨置晉州,后為蒙古所毀,州亦廢。
太安驛在今縣西五十里,馬驛也。
盂縣府東二百四十里。東至直隸真定府二百里,東南至直隸井陘縣百五十里,西北至代州五臺縣百二十里。春秋時仇猶國,后并于晉,魏獻子使盂丙為盂大夫。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盂。戰(zhàn)國時,為趙之源仇城。漢置盂縣,屬太原郡。后漢及晉因之。后魏省入石艾縣。隋開皇十六年,復分置原仇縣,屬遼州。大業(yè)初,改曰盂縣,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置受州于此,六年,州移治壽陽,縣屬焉。貞觀八年,仍屬并州。宋因之。金興定中,升為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今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二十二里。
○仇猶城在縣東北一里。韓非子曰:智伯欲伐仇猶道不通行,因鑄大鐘遺之,仇猶大悅,除道而納之,國遂亡。其遺址尚存!跺居钣洝:漢盂縣城在陽曲東北八十里,隋改置原仇縣于故仇猶,縣城西南,即今治也。尋曰盂縣。五代唐同光四年,李嗣源為魏州亂兵所推,遂與朝廷相猜貳,自魏縣南趨相州,李從珂時戍橫水,遂將所部兵由盂縣趨鎮(zhèn)州,與別將王建立合兵倍道從嗣源。又五代周顯德初,伐北漢,其盂縣降。即今城也。今縣北七里有仇猶山。
烏河城縣西南二十里。隋義寧初置縣,唐初屬并州,貞觀元年省。或云:隋末置撫城縣,唐武德初,改曰烏河。又有皋牢城,在縣東二十里,亦故戍守處!鸢遵R山縣東北二十里。宋太平興國四年,征太原,契丹來援,至白馬嶺,與郭進遇,契丹將耶津沙欲阻澗以待后軍,其監(jiān)軍敵烈不從,渡澗迎戰(zhàn),大敗!秷D經》:白馬之山,白馬水出焉!鸩厣,在縣北五十里。相傳程嬰、公孫杵臼藏趙孤處,巖壘環(huán)堵,石溜灌熔。旁有泉曰圣水,《志》云:縣西五里有重門山,一名慈民山!痄镢涌h北七十里。源出繁峙縣之太戲山,經代州崞縣、忻州定襄,及五臺縣境,又東南流經縣境,而東入直隸平山縣界。詳見直隸大川滹沱。
牧馬水縣北七十里。源出白馬山,北流入于滹沱。又龍化河,在縣西四十五里,一名興龍泉,北流至榆棗關口,入于滹沱。又縣西南有細水河,流至平山縣境,亦注于滹沱。
白鹿浤在縣西?追f達曰:盂縣西有白鹿浤,出自西北鹿山南渚!妒酚洝ぺw世家》:肅侯十六年,游大陵,出于鹿門。鹿門蓋在此水之側。
○伏馬關縣東北七十里,亦名白馬關。或云:后魏時置路,通直隸平山縣!鹩軛楆P,在縣東北百十里,路亦通平山縣,滹沱河所經也。《志》云:今縣南五十里有芹泉馬驛。
靜樂縣府西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嵐縣五十里。漢汾陽縣地,北齊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曰汾源,又置嵐州于此。宋白曰:后魏嘗置嵐州,隋因之。仁壽末,嵐州刺史喬鐘葵以漢王諒舉兵并州,將兵赴諒。大業(yè)初,州廢。四年,改縣曰靜樂,又置樓煩郡治焉。唐武德四年,改置管州。五年,又改為北管州。八年,州省,以縣屬嵐州。宋太平興國六年,置靜樂軍,尋廢軍,徙憲州治此。熙寧四年,州廢。元豐初復置,亦曰汾源郡。金仍改曰管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省州入縣。今編戶三十里。
○樓煩城縣南七十里!吨尽吩:故樓煩胡地。趙武靈王曰:吾國西有林胡、樓煩之邊。《史記·趙世家》:主父行新地出代,西遇樓煩王于西河,而致其兵。漢置樓煩縣,屬雁門郡,有樓煩王城。高祖九年,周勃擊韓王信,軍于硰石,破之,還攻樓煩王城。后漢仍為樓煩縣,靈帝時廢。曹魏青龍初,并州刺史畢軌遣將蘇尚等擊鮮卑軻比能,戰(zhàn)于樓煩,敗沒?h故有鹽官,晉及后魏皆為牧苑地,后魏主?和平六年,如樓煩宮。蓋地近平城,往往游獵于此也。隋、唐亦為監(jiān)牧地。《舊唐書》:樓煩監(jiān)先隸隴右節(jié)度使。至德后,屬內飛龍使。監(jiān)城,開元四年王毛仲所筑也。貞元十五年,始別置監(jiān)牧使。中和二年,李克用自韃靼還據忻、代州,數爭樓煩監(jiān)。龍紀初,李克用表置憲州于此,仍置樓煩縣,兼領玄池、天池二縣。宋咸平五年,以州地卑隘,多水潦,移治靜樂縣,后又省玄池、天池二縣入焉,惟樓煩改屬嵐州。金因之。元省縣置巡司。今為樓煩鎮(zhèn),仍有巡司戍守!吨尽吩:鎮(zhèn)東臨汾水,西抵周洪山,通交城縣。胡氏曰:樓煩,本匈奴所居地,在北河之地,此蓋因漢名,或后代所僑置,非即故地也。
天池城《舊唐書》:天池縣在樓煩城西南五十里,本置于孔河館。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初屬嵐州,后屬憲州,宋省。又玄池廢縣,《舊唐書》:在樓煩城東六十里,即李克用所奏置也,宋廢。又有汾陽廢縣,在今縣東北。《唐書》:武德四年,分靜樂置汾陽,六度二縣,隸管州。六年,仍省入焉。○趙武靈王城,《志》云:在縣南三十里東山,下臨汾水,城壘猶存。
三堆城今縣治。后魏初,嘗置三堆縣。太平真君七年,省三堆屬平寇縣,有三堆戍。西魏大統(tǒng)三年,宇文泰使柔然侵魏三堆,高歡擊走之。又齊主洋天保四年,山胡圍離石,洋討之,胡走,因巡三堆,大獵而歸。蓋即三堆戍也。隋筑城置郡于此。宋白曰:今城內有堆阜三,俗猶名三堆城,平寇見忻州。
硰石城在縣東北。漢初,韓王信反,灌嬰擊之,破胡騎于硰石。又周勃擊信于硰石,破之!墩x》曰:在樓煩縣西北。似誤。又襄陽城,《志》云:在縣北九十里,故寧化軍南十八里。蓋南北朝時所僑置。又林溪鎮(zhèn)城,在縣西北百五十里。相傳隋大業(yè)中,嘗避暑于此。金天會間,改為圣壽寺。
寧化城縣北八十里。北漢劉崇置寧化軍。宋太平興國四年,置寧化縣為軍治。熙寧三年,軍廢,元?初復置。崇寧三年,又廢為鎮(zhèn)。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仍置縣為州治。元州縣俱廢。明洪武二年,改置守御千戶所。
○岑峰山在縣治東。城跨其上。城南三里有天柱山,以后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嘗經此而名。○石硤山,在縣南六十里,石硤如門,有石硤泉,流注于汾。相傳晉人以屈產之乘,假道于虞,蓋出于此。又有石門山,在縣西南百里,樓煩鎮(zhèn)西北二十五里,兩山聳立,其狀若門!鹬芎樯,在縣西南七十里,巍峨奇秀。其西北十里有渥洼泉,或曰:山蓋與石峽山相接也。又西南五十里有龍和山,峭壁嵯峨,環(huán)繞左右,山東去樓煩鎮(zhèn)三十里。
管涔山縣北百四十里,北去朔州百二十里。其山中高而旁下。《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今山下有天池,有龍眼泉,即汾水之源也。一名燕京山,一名林溪山,相傳劉淵嘗讀書山中。隋以汾源名縣,唐曰管州,皆以此山也。又蘆芽山,在縣北百五十里,其南有神林山,其西南有荷葉平山,俱形勢險峻,迤邐抵岢嵐界。
屹嵯山縣東北六十里。北接刁胡山,西通唐官谷,谷中有磨川水,亦流注汾水。又刁胡山,在東北八十里,路從磨官谷入,稱為險隘。又有懸鐘山,在縣東七十五里,上有石寨,名曰馬寨!鸱谒诳h城西。自管涔山發(fā)源,流經寧化所東五里。又南流經此,至樓煩鎮(zhèn)東南,而入陽曲縣界。汾流曲折處,謂之汾曲,其所經州縣,多引以溉田,民被其利。嵐河縣西南六十里,與嵐縣接界,東流入汾。又羊兒河,出縣西南五十里鹿綻嶺下,亦東流入汾!鹉牒,在縣南二里,源出縣東北百二十里巾子山,流懸鐘山焉,寨水流合焉,西流入汾。又監(jiān)河,在樓煩鎮(zhèn)南一里,源出縣南百四十里之獨石河村,北流經此,注于汾水。
天池在管涔山北原上。池方里許,常盈不涸,澄渟如鑒,即汾水之源也。北人謂天為祁連,亦謂之祁連泊。元魏孝文屢游畋于此,高歡亦嘗游焉。高洋天保九年,自鄴如晉陽,至祁連。高演皇建初,自將伐厙莫奚,至天池,厙莫奚聞之,出長城北遁,高煒亦嘗獵于天池。胡氏曰:晉陽至天池三百七十余里,相傳其水潛通桑乾,蓋即桑乾上源矣。池東更有一池,清澈與天池相似,二池通流。池西有溝,名老馬溝!锻ㄖ尽:天池在寧化所北百四十里。似誤。○溫泉,在縣東十五里北山下,出石罅中,流分數派,注于碾河。
○汾陽宮在管涔山北原上。隋大業(yè)四年,詔于汾水之原,營汾陽宮,遂營建宮室,環(huán)天池之上,并筑樓煩城。《隋志》:靜樂縣有汾陽宮。是也。唐廢。兩嶺關縣東南六十五里,路出陽曲。明初,調太原左衛(wèi)官軍戍守。洪武八年,改置故鎮(zhèn)巡司,繚以土城,周一里有奇。又樓煩關,在縣北,隋大業(yè)三年,北巡至突厥牙,還入樓煩關,至太原!短浦尽:靜樂縣管涔山北有樓煩關。娑婆嶺隘縣東八十里。洪武初,調太原左衛(wèi)官兵戍守。七年,置巡司,兼筑土城。其南十里有懸鐘嶺隘口,通忻州牛尾寨。東北十里有石神嶺隘口,亦通忻州界。又有馬家會隘口,在娑婆隘西五十里。橋門嶺隘口,在娑婆隘西北三里。○鹿徑嶺隘,在縣西北六十里,南接嵐縣界,西出岢嵐州,舊置巡司,今革。
馬陵戍在縣北。魏武定元年,高歡筑長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馬陵,東至土?登。馬陵蓋是時戍守處。土?登,見崞縣!瘕埼睬f,在縣西。明初,元孽屯靜樂岢嵐山中,結寨自固,旋寇武州,太原守將擊敗之,追至龍尾莊,擒其三太子脫忽的。即此。又窟谷鎮(zhèn),在縣西北六十里,本屬寧化縣,舊為戍守處。
下馬營堡《志》云:在寧化所北三十里。又北七十里即寧武關也。又支鍋石堡,在寧化所西北二十里。《邊防考》:所城雖近腹里,而支鍋石、小嶺兒,敵騎可通,亦稱要害!鹂导視A,《志》云:在縣治西,馬驛也。
河曲縣府西北四百八十里。西南渡河至陜西府谷縣百十里,南至保德州百二十里。唐嵐州宜芳縣地。北漢劉崇置雄勇鎮(zhèn)。宋太平興國七年,改置火山軍,移治于鎮(zhèn)西三十里。治平四年,又置火山縣,縣尋廢。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火山州,尋又改為?奧州。貞元初,置河曲縣,取河千里一曲之意。元初州縣俱省入保德州。明初洪武二年,仍置河曲縣。六年復廢,十四年又置編戶七。景泰初,展筑縣城。萬歷十四年增修,周六里。
○河曲城舊城在今縣東北八十里。金興定二年,嘗以?奧州改隸嵐州。四年,以舊城殘破,徙治于黃河灘許父寨。明初因之,始筑土城。萬歷十三年增修,城周四里!哆叿揽肌:縣西倚洪河,東南兩面,皆深溝陡峻,惟北面石梯口受敵為最。嘉靖四十五年,河凍,寇自陜西黃甫川過河,經石梯口突犯。又有曲峪等處,為濱河極沖,邊外正對陜西焦家坪等處,直接青草灣,皆為寇境。
○火山在縣西五里,黃河東岸。山上有孔,以草投孔中,煙焰上發(fā)可熟食。不生草木,上有硇砂窟,下有氣。○砂窟山,高四五丈,黃河過此,如遇覆釜,而河流為之曲折云。○黃河縣西北六里。自故東勝州境,轉而西南流八十里,至平泉村。又西流九十里,至天橋子,又南流入保德州界?h西北六十里,有唐家會渡,為津濟要口!哆叿揽肌:大河流入老牛灣,過縣西南經保德州,中間有娘娘灘、太子灘,皆在縣北九十里,套賊渡河處,最為險要。嘉靖四十四年,撫臣萬恭言:山西冬防,濱河打冰,以防賊渡,朔氣嚴凝,隨打隨結,勞而無濟。計沿河最沖,自險?達陰灣,凡二十里,自陰灣達石門,又二十里,筑墻拒守,以為得策。
關河在縣北百十里。源出朔州界,流經偏頭關,西北入黃河。又大澗水,去縣城百步,西流七里,入于黃河。又有平泉,在縣西北八十里,平地涌出,亦西流入河!鸩藞@溝,在縣西北。近時賊王嘉允渡河掠菜園溝,即此。又有倒回谷溝,在縣西南三十里,亦流入河,上有倒回谷口橋。
○偏頭關縣北百十里。古武州地。東連鴉角山,西通黃河。其地東仰西伏,因名偏頭。宋置偏頭寨。金因之。元升為關。明初,屬鎮(zhèn)西衛(wèi)守備。洪武二十二年,始建土城。宣德、天順、成化、弘治間,皆修筑。萬歷二年,復改筑關城,周五里有余,備兵使者駐焉!吨尽吩:大邊在關北百二十里,起大同之崖頭,至黃河七十里,無墻而有藩籬。成化二年,復于關北六十里,起老營鴉角墩,西至黃河岸老牛灣,筑墻百四十里,號二邊。而三墻在關東北三十里,起石廟兒,至石梯墩,凡七十里。四墻則在關北二里,起鷹窩山,至教場百二十里,后復以時增修,比之二關,尤為嚴固。蓋山西惟偏頭亦稱外邊,與宣、大角峙。宣、大以蔽京師,偏頭以蔽全省也!哆叿揽肌:偏頭所轄邊,東起寧武界椒茅,西至河曲界寺前墩,延袤二百三十二里。本關孤懸寇境,西邊大河,實為沖要。近口有關河口、浦家灣等沖,邊外則銀安口、青太口及豐州灘、歸化城等處,皆逼虜巢。而關城四面皆山,形若覆盂,設敵登高下瞰,城中歷歷可數。且山谷錯雜,??望難周,防維不易。弘治十三年,寇犯偏頭關。隆慶初,寇由西北驢皮窟入犯岢嵐、嵐縣、石州、汾州。明年,復由好漢山入,夜薄老營堡。此前車也。
樺林堡在偏頭關西二十里。萬歷二十年,建土堡。二十九年增修,周一里有奇,西去黃河三里,與套寇東西相望,邊外紅漕等處,即賊巢也。○韓家坪,在偏關東二十里。隆慶二年置,萬歷十四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又東二十里為馬站堡,正德十年置,隆慶初及萬歷六年增筑,周四里有奇。堡介偏頭、老營之中,為東西應援之地,城北即土山,戍守尤切。
八柳樹堡在偏關東六十里。景泰二年建,萬歷十五年修筑,周二里有奇。堡西北紅水溝為最沖,寇每由此深入,犯偏頭、老營,一時聲援難及。嘉靖四十一年,寇又從鴉角山、五眼井入犯老營及本堡,至寧武一帶,故增修此堡,藉為保障。然堡內無水,設有寇警,不可不慮。
老營堡在偏關東北八十里。成化三年營筑,弘治十五年、萬歷六年增修,周四里有奇。近邊有鴉角山、鎮(zhèn)胡墩、五眼井等沖。邊外王家莊、銀川城諸處,皆敵駐牧地也!哆叿揽肌:本堡設在極邊,與大同接攘,山坡平漫,寇騎易逞。嘉、隆間,數從馬頭山、好漢山入犯河曲,是也。而堡城東北去山止數十步,敵若登山,下射城中,則守陴者危矣。此不可不慮!鹦I兒堡,在老營堡西二十五里,嘉靖初置。又西二十五里為寺塢堡,本民堡也,嘉靖四十年,為寇攻毀。四十二年,改為官堡。萬歷十五年增修,周不及一里,在山脊之上。西南通偏關,東北通水泉堡,為兩城脈絡所關!吨尽吩:堡南至偏關四十里,北至草垛山堡二十里。
柏楊嶺堡在老營堡西北。萬歷二年置,周不及一里。沿邊破虜營、好漢山等三十一處,皆極沖。邊外昭君墓諸處,即虜酋駐牧。《志》云:堡舊設于柏楊嶺,后因山高無水,移于窖兒塢,仍存故名。而新堡亦復無水,取汲于塌崖溝。且士馬單弱,幸老營伊邇,緩急可恃!鹳Z家堡,在老營東二十里,嘉靖初,邊臣陳講言:老營堡東界有東長峪,去大同最遠,應援常疏,此兩鎮(zhèn)受禍之由。四十五年,因創(chuàng)筑此堡,即大同東長峪地,而堡屬偏頭。蓋老營運餉,向來仰給云朔,賊常于乃河道中撲掠,老營坐困,故設此堡,以連兩鎮(zhèn)之聲援也。萬歷十八年增修,城周一里有奇,東去大同乃河堡二十里。
水泉營堡在偏關北六十里。宣德九年置,萬歷三年增修,周二里有奇。二十四年,又創(chuàng)筑附堡一座。二十八年增修,一面連舊城,三面周一里零。其北為紅門隘口。隆慶五年,馬市成,設市堡于其處。沿邊有兔兒お等處為最沖。邊外兔毛河、歸化城、寧邊河諸處,即虜酋駐牧。《邊防考》:堡逼鄰敵巢,為偏關肩背,山坡平漫,最易馳突。其西為驢皮窯。嘉靖中,石州之變,實由于此。正北三百里曰歸化城,青山負焉,酋首之巢穴也。堡內止一井,汲引甚難云。青山,見大同府。草垛山堡在水泉營西二十里。弘治十五年置,萬歷二十三年及二十八年增修,周二里有奇。邊口有東坡墩、驢皮窯、楊家莊等沖,邊外雙墩子、鷂子溝、白塔兒一帶,即虜酋駐牧。堡勢極孤懸,山谷錯雜,防維宜密。又黃龍池堡,在草垛山堡西十里。弘治十五年置,萬歷十九年廢,二十三年復置,二十九年修筑,周一里有奇。沿邊楊家莊為最沖,邊外鷂子溝一帶,即酋首駐牧。又堡西十五里為滑石澗堡,宣德九年置,萬歷八年增修,周一里有奇。邊口水門等處為最沖,草垛溝次之。邊外白塔兒一帶,即酋首駐牧。堡孤懸一隅,咫尺虜境,沿邊石磴紆回,寇每緣之以入犯。至水門迤西,即接河套,冬深冰結,防御尤切!吨尽吩:滑石澗堡南去偏關六十里,北去邊六里,西去大河二十五里。永興堡在偏關南四十里。正德十年置,嘉靖四十二年、萬歷十八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南五十里,為八角堡,去邊雖遠,而地稍平曠,寇易馳驟,守此以連內外之聲援云!饦菧媳,在永興堡西南,隆慶初置,萬歷十七年增修,周不及一里。堡密邇龍霸山,寇嘗據此,偏關餉道幾絕,故設此堡以遏龍霸之沖。萬歷三十一年,又增筑土堡一座,與舊堡相連。
河曲營堡在縣東北二十里。宣德四年置,萬歷二年及七年增修,周二里有奇。二十六年,又增筑東關土堡,三十六年增修,亦周二里有奇。沿邊魯家口諸處為最沖,邊外榆樹灘、白泉子溝、大灰溝等處,俱酋首駐牧。隔河即陜西黃甫川清水營矣!哆叿揽肌:隆慶三年,營城設參將駐守,東北起樓子營界寺前墩,西南抵縣北石梯隘口,長百三十一里。又南抵興縣黑峪口,止黃河東岸,沿長二百十里,皆分轄處也。揚兔堡在縣北。南去石梯兒十里,堡北十里為得馬水營,其西即黃河娘娘灘也。又北十里為五花營堡,又北十里為唐家會堡!哆叿揽肌:唐家會堡在縣西北六十里,有唐家會渡,為官軍往來津要。宣德二年置堡,萬歷十年增修,周一里有奇,當黃河渡口之沖!鸷訒,在唐家會堡東南,萬歷二十五年建,城周二里有奇。邊口有曲谷等處為最沖,邊外正對陜西焦家坪、彌羅胡同、馬家會等處,直接敵巢。東北泉子溝,西北柴關兒坌、霸王廟,俱部酋駐牧。堡地勢平坦,四平通衢,河凍時,備御尤切。
灰溝營堡在偏關西六十里,去唐家會堡十里。又東北二十里為羅圈堡,又東北五里為樓子營堡。堡宣德四年置,萬歷五年修筑,周一里有奇。二十二年革。邊口有羊角尖、吳峪口等處為最沖。成化十八年,撫臣何喬新敗敵于灰溝,是也。嘉、隆間,寇每由此入犯董家莊、辛家坪等處,邊外山羊會、小水口一帶,皆酋首駐牧。河西即陜西黃甫川清水營,正對敵巢!哆叿揽肌:堡東南至偏頭關六十里,逼近黃河,當北寇套寇之交,沿河有大峪村等處,居民向稱繁庶。
下鎮(zhèn)寨在縣北。宋置雄勇、偏頭、董家、橫谷、桔槔、護水六寨,屬火山軍,后廢。元豐中,止領下鎮(zhèn)一寨!饤罴艺,在縣西北七十里,明初調鎮(zhèn)西衛(wèi)官兵戍守,今革!吨尽吩,縣有得馬水巡司萬歷中裁。附見:寧化守御千戶所即靜樂縣北寧化故城也。洪武二年置所于此,舊城周六里有奇。明初,東畔依山坡改筑,周二里有奇。
偏頭守御千戶所詳見上偏頭關。成化十一年置。
老營守御千戶所詳見上老營堡。嘉靖十五年置。
平定州府東二百八十里。東北至直隸平山縣九十里,西至遼州二百二十里,北至代州三百三十里。
春秋時晉地。戰(zhàn)國屬趙。秦為太原、上黨二郡地。漢屬太原郡,后漢屬常山國,晉屬樂平郡,后魏因之。隋屬遼州,后屬太原郡。唐初亦屬遼州,尋屬并州。宋置平定軍太平興國二年置。金曰平定州。元因之,以州治平定縣省入。明初,亦曰平定州編戶二十三里,領縣一。今因之。
州東迫常山,扼井陘之重險;西馳汾曲,據太原之上游。并、冀有事,州其必爭之地也。且前控漳、滏之流,后距勾注之阻,山川環(huán)繞,道路四通,居然雄勝矣。
○平定廢縣今州治。漢為上艾縣,屬太原郡。后漢改屬常山國。晉屬樂平郡,后魏太平真君九年廢。孝昌六年復置,改曰石艾。隋因之。唐武德三年,縣屬遼州。六年,改屬受州。貞觀八年,還屬并州。天寶初,改曰廣陽縣。至德二載,史思明寇太原,遣人取攻具予山東,以胡兵送之,李光弼遣兵殲之于廣陽是也。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為平定縣,平定軍治焉。金為州治。元省!冻且乜肌:州有上城、下城。上城謂之榆關,相傳韓信伐趙時,嘗駐兵于此,因高阜為寨,以榆塞門,因名。宋初增筑其東北隅,謂之下城,元時嘗修筑之。今城周九里有奇。
廣陽城州東南三十里。五代時,北漢置寨于此,宋初取其地,改屬鎮(zhèn)州。太平興國二年,建為平定軍,四年,移治平定縣!吨尽吩:漢上艾縣,唐廣陽縣,舊皆治此。似誤。又有廣陽古城,《志》云:在州西八十里,唐因以名縣,今廢為廣陽村!鹌教冻,在州西北二十五里,相傳趙簡子所筑也,今為平潭馬驛!冻勤S洝:州西北三十里有賽魚城,唐武德八年,受州嘗治于此。今亦名廢受州城。
○冠山州西南八里。以高冠群山而名。又州西八里有嘉山,山下有黑水泉,流經城東,西合于洮水!鹈缮,在州東北十五里,孤峰聳秀,高出眾山。
綿山州東北九十里。一名紫金山。澤發(fā)水出焉!吨尽吩:故關山在州東八十五里,兩山險隘,關居其中。州東北九十里又有承天山!鹚慕巧,在州西南三十里。山勢四起,下出三泉。又西南十里有七里嶺,嶺高七里,因名。又東浮化山,在州東五十里。州西八十里曰西浮化山。
○澤發(fā)水州東九十里。源出綿山,一名畢發(fā)水,一名阜漿水,亦名妒女泉。上有妒女祠,俗以為介子推妹也。泉色青碧,婦人?句服至此,必興雷雨。今泉突起平地,下赴絕澗,懸流千尺,俗謂之水簾洞。東北入直隸井陘縣界,為治河之上源。
洞渦水在縣西南五十里。自樂平縣流入界,合浮化水,又西入壽陽縣界!吨尽吩:浮化水在州西南八十里,出西浮化山,流入洞渦水!痄,在城東,其上源即壽陽縣之芹泉也,經州西九十里,謂之洮水,下流注于澤發(fā)水。又故關水,在州東五十里,東流入井陘故關,合于冶水。
南川水在州南五里。源出七里嶺,東流合于洮水。又有陽勝川,在州南三十五里,出州西南侯神嶺,亦東流合于南川水。
○故關州東九十里,道出井陘之要口也!锻ㄖ尽分^之井陘關,今關與直隸井陘縣接界。洪武三年,置故關巡司于此。葦澤關州東北八十里,即唐之承天軍,俗曰娘子關,以妒女祠而名。自昔為太原、恒山之界。胡氏曰:承天軍至太原府三百五十里。是也。今為承天鎮(zhèn)。詳見直隸井陘縣!鸨P石關,在縣東北七十里,與葦澤關相接,并為設險處。又有甘淘口,亦在州東,接井陘界。《通志》:葦澤關在井陘北十里,甘桃口在井陘南三里。誤也。今詳見直隸井陘縣。又董卓壘,在州東北九十里,魏收《志》謂之董卓城。《一統(tǒng)志》云:唐于此置承天軍。蓋壘與葦澤關相近,皆唐時承天軍所戍守處。
樂平縣州東南六十里。南至遼州和順縣七十里,東南至直隸順德府二百四十里。漢沾縣地,屬上黨郡。后漢因之。三國魏析置樂平縣,為樂平郡治。晉及后魏俱屬樂平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于縣置遼州。大業(yè)初州廢,縣屬太原郡。唐武德五年,復置遼州治此,尋徙州治遼山,以縣屬受州。州廢,仍屬并州。宋乾德初,伐北漢取之,升為平晉軍,旋復故,改屬平定軍。金興定四年,升為皋州。元復故。今編戶十里。
○沾縣城縣西南三十里,漢沾縣治此!稌x志》:泰始中,置樂平郡,治沾縣。建興四年,石勒圍樂平太守韓據于沾城,劉琨救之,為勒所敗,樂平陷并州,亦降于勒。后魏真君九年,郡廢,縣屬太原郡。孝昌二年,復置郡,仍治沾城。隋初郡廢,縣并入樂平。
昔陽城縣東五十里!蹲髠鳌:昭十二年,晉荀吳入昔陽滅肥。杜預曰: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此肥子所都之昔陽也。俗誤為夕陽城。七國時,趙置戍于此。又縣東有東山廢縣,隋開皇初置,大業(yè)初廢!吨尽吩:縣南三十里又有倉角城,一名陽豪城。建置未詳。
○少山縣西南二十里,清漳水所出!痘茨献印:清漳出揭戾山。高誘曰:山在沾縣,俗謂之漳山。《水經》:清漳水,出少山大龜谷。酈道元曰:其山亦曰鹿谷山,出大要谷,南流經沾縣故城東!渡胶=洝:少山亦名河逢山!陡5赜洝:山在樂平沾縣,高八百丈,可避兵,恒山之左支也,亦曰沾嶺。
皋落山縣東七十里!蹲髠鳌:閔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杜氏曰:皋落,赤狄別種也。蓋邑于此山下,亦謂之皋落墟。又山亦名靈山,下有皋落水,南流入于鳴水!鹗萆,在縣東南六十里,石磴陡絕如梯。又十里為橫山,山勢橫亙,西入壽陽縣界。又白巖山,在縣東南八十里,下有楊趙水,北流合沾水,其麓據馬嶺隘口,接直隸邢臺縣界,五代末為河東守險之地。松子嶺在縣南四十里,接和順縣界。小松水出其北,又有松溪水出焉,西流經平定州界,又北入直隸井陘縣界,注于冶河!瘘S沙嶺,在縣東南二十里。又縣西四十里有陡泉嶺,洞渦水出焉,流入平定州界。
○清漳水在縣西,源出沾嶺,北流十八里,復折而西南流,名為溯流水。又南入遼州和順界,樂榆水流入焉。詳見直隸大川漳水。
沾水在縣西南,源亦出沾嶺,東流合鳴水及小松水,過昔陽城,東北流,入澤發(fā)水!瘌Q水,在縣西陡泉嶺,亦名陡泉水,流經縣南三十里,與石馬水合流,東北入于沾水!吨尽吩:縣西南二十里有石馬谷,石馬水所出也!鹦∷伤,在縣南,發(fā)源松子嶺,東北流,入于沾水。
洞渦水在縣西,源出陡泉嶺,西北流入平定州界!端涀ⅰ:洞渦水西流,與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注洞渦水。
○靜陽鎮(zhèn)在縣東南九十里。宋乾德四年,北漢侵安國軍,節(jié)度使羅彥瑰等追敗之于靜陽鎮(zhèn)。安國軍,即今直隸順德府!鸢倬,在縣東北七十里,亦謂之東百井鎮(zhèn),以陽曲縣有百井也,今設柏井馬驛于此!遁洺逃洝:柏井驛東去故關四十里。
忻州府北百六十里。東北至代州百七十里,東南至平定州二百七十里,西至岢嵐州三百四十里。
春秋屬晉。戰(zhàn)國屬趙。秦為太原郡地。漢因之。后漢末,為新興郡地。晉因之。北魏兼置肆州。永安中,又改郡為來安郡。后周徙州于雁門郡。隋開皇初,復改置新興郡,旋廢。十八年,置忻州因忻口為名。大業(yè)三年,州廢,屬樓煩郡。義寧初,復置新興郡。唐武德初,又改為忻州。天寶初,曰新興郡。乾元初,復故。宋仍為忻州。金因之。元初改為九原府,旋復故。明初仍曰忻州,以州治秀容縣省入編戶六十三里,領縣一。
州翼蔽晉陽,控帶云、朔,左衛(wèi)勾注之塞,南扼石嶺之關,屹為襟要。○秀容廢縣今州治。本漢陽曲縣地。后漢末,置九原縣,屬新興郡。晉為新興郡治。后魏天賜二年,分并州北境為九原鎮(zhèn)。真君七年,置肆州,以九原縣并入定襄縣,而改置平寇縣,后高齊復置。隋開皇十年,廢平寇縣,移秀容縣治焉。十八年,為忻州治。大業(yè)初,屬樓煩郡。自唐以后,皆為忻州治。明初省,今州城周九里有奇。秀容故城在州西北百里,后魏時所謂南秀容也。又有北秀容,在漢定襄郡界,去南秀容三百余里。晉太元末,慕容垂伐西燕,西燕主永求救于拓跋?,?遣兵東渡河,屯秀容以救之,此北秀容也。魏收《地形志》:永興二年,置秀容郡,屬肆州,領秀容等縣。又立秀容護軍于汾水西北六十里,徙北秀容胡人居之,此南秀容也。又《爾朱榮傳》云:秀容川酋長爾朱羽健之先世,居爾朱川,因以為氏。魏主?以羽健從征晉陽、中山有功,以南秀容川原沃衍,欲令居之,且環(huán)其所居,割地三百里,以為封邑。羽健曰:北秀容既在礕內,差近京師,豈以沃瘠更遷遠地。?許之。是爾朱氏本居北秀容,其地近平城也。又云:羽健之孫代勤官肆州刺史,子新興嗣。新興卒,子榮嗣。世為秀容酋長,是代勤以后,又居南秀容矣。長廣王初,河西賊帥紇豆陵步蕃敗爾朱兆于秀容,南逼晉陽。兆懼,引兵南出,步蕃游兵至樂平。既而高歡與兆合擊步蕃,大破之于秀容之石鼓山。孝武帝修太昌初,高歡自鄴討爾朱兆于晉陽,兆大掠晉陽,北走秀容,分守險隘,出入寇掠,歡定謀襲之。遣其將竇泰自晉陽趨秀容,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自以大軍繼之,遂入其城,兆走死。皆南秀容也!吨尽吩:后魏末,恒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蓋南秀容多故以后,而北秀容之名益晦矣。今州治之秀容,則出自隋以后,不可不辨也!跺居钣洝:州西北五十里有秀容城,即后魏肆州治。
九原城在州西。漢置京陵縣,屬太原郡。師古曰:即古九原也!队洝吩:趙武從先大夫于九原。后漢末,改置九原縣!妒葜尽:九原山,其仞有九,故曰九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盡云中、雁門之間遂空。建安中,曹公集荒郡之戶以為縣,聚之九原界,立新興郡,領九原等縣!三國志》:建安二十年,集塞下荒地,置新興郡。魏黃初二年,遷于陘嶺之南。是也。后魏置肆州,治九原城。即此!跺居钣洝:州南三十里有新興城,魏曹公所筑,亦名建安城;蛟环且,此蓋隋開皇初所置新興郡城。○平寇城,《志》云:在州東十五里,后魏改置平寇縣,屬永安郡,蓋治于此。魏收《志》:真君七年,并三堆、朔方、定襄,入平寇。蓋皆初置縣也。隋開皇中改廢。又州西有銅川廢縣,隋開皇初置,屬新興郡?ば龔U,縣屬并州,尋屬忻州,大業(yè)初,縣廢。
○九原山在州城西。漢末以此名縣。今州城跨岡上,三面俱臨平疇。亦曰九龍岡。又獨擔山,在州東南二十里,產云母石!鸪毯钌,在州東北三十五里,相傳以程嬰得名。山甚廣饒,舊有采金穴,一名金山。又西北十五里有云中山,下有谷,云中水出焉;蛟:晉置云中縣,屬新興郡,蓋治于山下。山之北即崞縣界。又有大嶺山,在云中山西二十里。
○滹沱河在州北五十里。自崞縣流入界,經忻口山下,又東歷程侯山北,入定襄縣界!鹪浦兴,在州北七十里,一名肆盧川,亦曰忻水,與州南牧馬水合,流入滹沱。牧馬水州南七里,源出州西南五十里白馬山東北,流經三交村,有牛尾莊水流合焉。又東經州南,而東北入定襄縣界,合三合水,下流注于滹沱,有灌溉之利!吨尽吩:州西南舊有渭渠,宋郭諮知忻州,開渠以導汾水,興水利,置屯田,公私利之,今湮。○赤塘關州西南五十里。相傳后魏時有劉赤塘者隱此而名!短浦尽:忻州白馬山下有赤塘谷,關因以名!鹋N睬f寨,在州西南九十里!吨尽吩:寨在白馬山西,南路通靜樂縣。洪武七年,置巡司于此。又州西北五十里有寨西隘口,《志》云:即故云內鎮(zhèn),一名云內堡。又西北二十里有沙溝寨,洪武中,置寨西、沙溝二巡司戍守。忻口寨在州北五十里忻口山上。《土地記》:漢高出平城之圍,還師至此,六軍忻然,因名。舊有忻口城,相傳即漢高所筑。隋大業(yè)十一年北巡,突厥圍帝于雁門,援軍至忻口,突厥解圍去。五代周顯德元年,攻北漢,符彥卿入忻州,契丹兵在忻、代間,為北漢聲援者,退保忻口!毒庞蛑尽:秀容縣有忻口寨,今半為民居,其半筑堡,為戍守之所!鹭垉赫,在州北忻水東,亦曰貓寨,元時戍守處也。明正統(tǒng)末,北寇深入,官軍拒守于寨口,寇不能陷。
定襄縣州東五十里。東北至代州五臺縣六十里。漢陽曲縣地,晉置晉昌縣,屬新興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省入定襄縣。隋為秀容縣地。唐武德四年,分秀容縣地置定襄縣,屬忻州。宋熙寧五年省。元?初復置。今編戶二十里!鸲ㄏ宄窃诳h西南。劉?句曰:漢陽曲縣故城也。后漢末,移陽曲于太原界,于故城置定襄縣,屬新興郡,以處塞下遺民。晉因之;莸畚鲋脮x昌縣。后魏真君七年,省晉昌入定襄。永安中,為來安郡治。高齊郡縣俱廢,唐改置定襄縣于今治。
肆盧城在縣西北。后魏置縣,以西近肆盧水而名。后齊省。又有三會城,在縣西南,亦后魏所置。魏收《志》:肆盧縣治新會城。太平真君七年,并三會入焉。魏主嗣泰常八年,如三會觀屋侯泉。即此。
○圣阜山縣東北二十里。又東北去五臺縣三十八里為接境處。其山挺然孤峙,上有溫泉,圣阜水出焉。又叢蒙山,在縣南二十五里,山甚高峻。山下有泉三穴,流合為一,曰三會水!鹌邘r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其巖有七,故名。又東南十里為居士山,山有居士臺,臺上有浮圖七級。○滹沱河在縣北。自忻州流入,又東入五臺縣界!吨尽吩:縣西北二十里有滹水渠,東北有通利渠,引滹沱水經縣東北十五里神山下,又東南接牧馬河,灌溉民田。
三會水在縣南,出叢蒙山,東北流合圣阜水,又牧馬水自忻州流合焉,同注于滹沱河。《水經注》:三會水出九原縣西,東流經定襄,入滹沱水。是也。
○胡峪寨在縣東北。向有巡司戍此,今革!端沃尽:代州有胡谷寨。
代州府東北三百五十里。東至蔚州三百六十里,東南至直隸真定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忻州百七十里,北至大同二百六十五里。春秋時晉地。戰(zhàn)國時趙地。秦為太原、雁門二郡之境。兩漢、魏、晉因之。后魏亦為雁門等郡地。后周移肆州治此。隋改為代州。大業(yè)初,曰雁門郡。唐復曰代州。天寶初,亦曰雁門郡。乾元初,復故。中和二年,置雁門節(jié)度治此。五代末,屬于北漢后周顯德初,侵北漢得其地,置靜塞軍,旋復失之,劉繼元嘗改置建雄軍于此。宋仍曰代州亦
- 太上感應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全文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